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2024-06-22

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通用13篇)

篇1: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与萧伯纳齐名的才子——王尔德的作品——《夜莺与玫瑰》故事中那些精彩的对话,感人的情节,至今另我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贫穷的男青年为了能和爱人跳一支舞,想按照爱人的要求送她一支红玫瑰,可是这个男青年只有白玫瑰,为了这件事,他十分的烦恼。这件事被他花园里的一只夜莺给知道了,于是夜莺便去求那花园里的玫瑰树,可玫瑰树只能产出白玫瑰,要想要红玫瑰,必须用自己的鲜血来染红,于是它就让花枝的刺深深的扎进自己的身体。夜莺染了一天一夜,把白玫瑰染红了,可它自己却再没有睁开过眼睛。后来,男青年发现了这朵红玫瑰,于是他把这朵玫瑰送给了他的爱人,可她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与男青年跳舞。

夜莺为了帮助男青年实现愿望,献出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这种乐于助人。不顾个人安危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而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白衣战士叶欣;救火英雄梁铁练;人民子弟兵黄晓文……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夜莺和我们身边英雄们的善良。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心灵,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励志做一个有用的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其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学生在大橡树下徘徊,痛苦地自言自语,说他多么需要一朵红玫瑰花,才能与他心爱的姑娘——教授的女儿跳舞。可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是无法找到这样一朵红玫瑰的,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姑娘的要求和自己的愿望。正当他在绝望之际,树上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哭诉,以为这个青年是一个真正的恋人,真正懂得爱情,因此决定帮助青年。夜莺千辛万苦去找玫瑰树借红玫瑰,可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碰到的是白玫瑰树和黄玫瑰树,第三次才找到学生窗外的红玫瑰树,可是红玫瑰树告诉它,冬天已冻僵了它的血管,霜雪已摧残了它的花蕾,如果想要一朵红玫瑰花,需要整夜地歌唱来造出,并用它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即用死亡来换一朵玫瑰。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夜莺认为爱情胜过生命,“爱情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它比绿宝石更珍贵,比猫眼石更稀奇。用珍珠和石榴都换不来,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是从商人那儿购不来的,更无法用黄金来称出它的重量。”因此它毅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整整一夜,它唱个不停,并用胸膛顶住花刺,一点点儿刺进心脏,用自己的鲜血成就了一朵象征真爱的玫瑰,而它却躺在草丛中死去了,心口还扎着那根刺。

青年学生早晨起来,发现了这朵红玫瑰,马上摘下它跑去见教授的女儿,根本没去想玫瑰花的来历。可是那女孩却拒绝了他,说玫瑰花与她的衣服不配,而且宫廷大臣的儿子已送她珍贵的珠宝,人人知道珠宝比花更值钱。青年非常气愤,顺手把玫瑰花扔到大街上,玫瑰落入阴沟里,一辆马车从它身上碾了过去。他一边说着爱情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一边回到自己的屋里,拿起满是灰尘的书,读了起来。

篇3: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1. 听

英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童话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是一篇兼具意象美、意境美、心灵美、悲剧美的唯美之作。在看之前完全可以用耳朵去听 (网上可以找到各种男声女声声情并茂的朗读) , 让耳朵去欣赏和领会其中的唯美画面。基础差、词汇量不够的同学也许根本无法听懂, 更无法谈“欣赏”。这就需要反复听, 因为它的语言形象生动而不生涉, 反复听, 很多词很容易猜出大概意思。如标题中的“nightingale”如果是首次听到的就很容易从“sat silent in the Oak-tree”和反复出现的“she spread her brown wings”、“flew”等词中猜出它是一种鸟, 而且从后面文中可以获知它是一种会唱歌的鸟, 再结合文学背景, 就大概能猜出它就是夜莺。有些词听不懂但不影响理解故事情节就可以暂时不管;一些帮助想象故事画面的词听一两遍没明白就可以放慢速度反复听一下, 直到大概能得出画面感为止。强化听的环节有助于训练学生敏感的“英语耳朵”, 耳朵对英语敏感了就能辨别正确的英语, 听多了正确标准的英语就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了。

2. 说

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大批高分却无法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大学英语教育当务之急便是引导学生改变应试学习的观点, 逐步树立“To know English is to speak English.”的观念。童话故事是用来练习“说”的很好材料, 尤其适用于一个人单独练习。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复述课文。但这是有点难度的,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作些必要准备。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开口练习说英语, 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等提问方式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提问, 以启发学生完整复述整个故事。提这些问题可以很简单, 如, Was the student alone or with his friend?Was he happy?Why did he cry?Were his eyes beautiful or ugly?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却是强化口语训练的很好方式。口语当中, 受汉语无时态的影响, 很多学生顾不及时态, 或为了顾及时态说起来结结巴巴。类似的语法问题都可以从这种简单的问答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语法不用死学, 会正确地使用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

3. 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用书对生词、词组或句子用英语释义、解决语言难点。要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深意, 还要能体会整篇文章所传达的意象美、意境美、心灵美、悲剧美。为达到这一点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Oscar Wilde及其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的语体、主题、结构及修辞, 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Oscar Wilde透过表面的神话故事所隐含的对人生的评论;熟悉文章中的象征和讽刺等主要语言风格, 了解掌握文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掌握重点词汇、短语、构词法以及有关语法结构。

精读课文一定要“精”对待。多朗读、多背诵 (尤其是精彩片段) , 多查词曲, 多记笔记, 充分预习复习, 反复熟悉课文。通过精读的“读”来充分消化理解文章的精髓, 并带动“听、说、写、译”的训练。

4. 写

用英语写读后感是一个练习英语写作的很好方式。可以把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或深或浅的感受、评析写下来。《夜莺与玫瑰》这篇可写的很多。一触即发的爱情观就可以展开写很多。还可以从学生、教授的女儿、夜莺及蜥蜴、蝴蝶、雏菊等多个视角去写, 把真实感触描述下来就是很好的练笔。此外, 还可以诱导学生自己编写或改写英文童话故事。写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改其中的语言错误。所谓熟能生巧, 写多了, 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写作水平才能有较大的提高。

5. 译

除了课后练习里面的翻译题, 整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翻译材料。但整篇翻译工作量太大, 可以选择分组分工翻译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翻译, 各组成员相互讨论, 以求寻得最佳翻译法。在整合、挑选出最佳译作后再来评析, 并分发林徽因和巴金的译本,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奥妙。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对比评析, 能让学生轻巧掌握翻译技巧, 并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去翻译。

总之, 精读课文所要求的“精”对待必须要不厌其烦地多做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全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较弱。如何通过综合英语精读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 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值得相关高校教师深入研究。本文以《夜莺与玫瑰》一文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综合英语

参考文献

[1]Wilde, Oscar.Complete Faire-Tales of 0scar Wilde[M].New York:Signet Classics, 1996.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1精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篇4:设拉子:夜莺与玫瑰之城

波斯波利斯之痛

其实,知道波斯波利斯来自于那部《我在伊朗长大》,它的英文原名就叫做波斯波利斯。这是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座都城,是由波斯帝国的英主大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波利斯”这个词原本是希腊人称呼的,意思是:“波斯之都”,而伊朗人自己则把这里叫做伊朗人则称之为“塔赫特贾姆希德”,即“贸姆希德御座”。古老的波斯是众神的王国,贾姆希德是古代波斯神话中王的名字。

在很远处,我们就已经感受到波斯波利斯震慑人心的气势。宫殿高踞在一片广阔的平台之上,来访者对其唯有仰视。宫殿的入口:万国之门,波斯帝国各邦来朝见波斯王就得从此进入,大厅和门厅原本是用 72 根石柱支撑,柱高 21 米,柱头上放置着巨大的公牛雕塑,没人知道在数千年前他们是如何完成这样惊人的工程的。此时响晴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片蔚蓝衬托得一根根石柱越发洁白高大。穿过万国之门,可以进入君王接见使节的百柱厅,但是如今既无法看到那些宏伟的柱子,也无法再体会当年君王是在如何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接见使节,因为这里早已是一片废墟。

我们只能通过断壁残垣上的浮雕来想象当年的美景。在一片被遮阳棚遮盖的废墟里,技术人员还进行着清理和挖掘工作。浮雕上刻画着来自波斯帝国数十个属国的使臣来朝贡的景象,这些使臣带领的团队装束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依次进入,手捧着各邦的奇珍异宝和或是牵着狮子、骆驼、马匹等来自各地特产的珍禽异兽献给威严地坐在御座之上的帝王。曾经的波斯帝国是如此强盛,却也敌不过战火的洗劫,亚历山大的铁骑踏遍欧亚,所向披靡,波斯的末代君王也只能拱手让江山。只可惜,得到了波斯波利斯这座宏伟宫殿与内藏无数奇珍异宝的亚历山大却不曾珍惜,而是一把火将其烧了个干干净净。大抵这些堪称人间奇迹的宫殿总有些“天妒英才”的命运,都难逃这样悲惨的结局吧,中国的阿房宫、大明宫、圆明园哪一个又不是如此呢?

哈菲兹诗歌占卜未来

也是有趣,有一种酿酒的葡萄名字就叫做“设拉子”,以至于在离开设拉子许久之后,在超市偶然拿起这样一瓶葡萄酒,看到这几个字心里都会想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城市。是的,设拉子被称为伊朗的“夜莺、玫瑰和诗人之乡”,大诗人哈菲兹和萨迪就被安葬在这里,热爱诗歌与生活的人们对他们的悼念让这两位诗人的陵墓变成了热门的旅游地。早年曾经痴迷于济慈与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的浪漫与哀伤,却不知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伊朗诗歌的启发。

五月的设拉子最是美丽,满城开满了娇艳的玫瑰,香气飘散在空气当中,想一想也觉得幸福。虽然我们并没有赶上这样的美景,但是设拉子的诗意已经让我们每个人都醉了。在哈菲兹的墓前,有一项挺著名的旅游项目:小鸟叼诗签。这是古已有之的一件挺浪漫的小事,我们从没见识过这样趣事的外地人也是兴奋非常。卖艺的老人指挥着小鸟飞到装满诗签的盒子上随机地叼起一张写着哈菲兹诗歌的签子,由于伊朗人从来都有用哈菲兹的诗歌占卜的习俗,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的时候就翻开一页诗集,凭借那首诗的意相来进行占卜。哈菲兹的抒情之歌玄之又玄,从老人只言片语的解释当中,我们也只能尽力去猜想自己的未来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走进哈菲兹的陵园,你感觉到的并非是一种清冷沉重的肃杀气息,这里更像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大花园,成荫的绿树下池子里流水潺潺,鲜花摇曳在风中。而庭院的正中,是一座八角的凉亭,凉亭中就是篆刻着哈菲兹诗歌的墓碑。人们手拿诗集,抚摸着碑石念诵着诗篇,仿佛在与诗人进行着跨越时空与生死的对话。我听不懂波斯语,却也能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美丽,此时,同行的朋友应景的掏出中文版的《哈菲兹诗集》,翻开一页,轻声念了一段:番红花举起玛瑙杯映红了茉莉的嫩颊/水仙的炯炯明眸凝望着盛开的郁金香/心痴意挚的夜莺承受着孤寂的幽怨/它落在玫瑰花丛里悲凄哀婉地鸣唱……心儿啊!假若明天像今天这样欢乐,生活该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向往……

鲜花、爱情、美人、醇酒、欢乐的聚会与歌舞……他的诗中充满了这样明朗快乐的元素,可是他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这样的美好。哈菲兹这个名字的含义是“熟背古兰经的人,他从小就聪敏好学,善于诗文,年少即诗名远播。但是他却自幼丧父,生逢乱世,中年才结婚,孩子早夭,妻子也先他而去,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世间的事或许就是如此残忍,而只有那些欣悦的灵魂才能够从这世上的尘埃之中开出一朵璀璨的花来。

浪漫城市里不浪漫的传说

18世纪时,伊朗的一个新王朝赞德王朝定都于设拉子,王朝的统治者卡里姆汗所修建的摄政王城堡也是如今设拉子的一景。城堡虽然如今已经倾斜,但给人的感觉依旧很坚固。入口处的门楣上还绘着伊朗的古代传说《列王记》里英雄大战恶魔的故事情节,画风很是特别。

这位卡里姆汗很有贤德之名,是个远近闻名的好君主,史书上说他甚至不愿接受国王的称号,只说自己是臣民的代表。这一点从城堡里的居所也能看出个七八分。庭院依旧是优美的波斯风格,但是王的房间却非常的朴素,不大而且并不奢华,比起其他那些全盛时期统一波斯大部分国土的君主来说,更是差得很远,一些房间里陈列着重现当年卡里姆汗生活起居的蜡像,长着灰白胡子的卡里姆汗正在接见臣子商讨国是,而旁边站着一位英俊的年轻人,那是卡里姆汗的侄儿。此时导游就开始讲述起赞德王朝那些不怎么浪漫的故事来。

篇5:《夜莺与玫瑰》读书笔记

故事中的夜莺,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以血熔铸爱的火焰,为了成全那位年轻学生,她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殉葬于她理想中的爱情,她对年轻学生的遗言是:我要在月光下把它用音乐造成,献出我胸膛中的鲜血把它染红。我要求你报答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你要做一个真正的恋人,因为尽管哲学很聪明,然而爱情比她更聪明,尽管权力很伟大,可是爱情比他更伟大。火焰映红了爱情的翅膀,使他的身躯像火焰一样火红。他的嘴唇像蜜一样甜;他的气息跟乳香一样芬芳。

夜莺用自己的胸膛顶住了花刺,它歌唱的是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是它理想中纯洁的爱情,她的歌声是不朽的。

年轻学生想要的那朵红玫瑰是夜莺用自己的血换来的。白玫瑰,黄玫瑰都不行,只有红玫瑰才能代表火热的爱情,它是鲜血染成的红色,红玫瑰的花心,是夜莺心里的血。

但是,年轻学生得到了红玫瑰,他爱的人并不愿意相信他的爱,那位少女更相信权力与金钱。

她说:宫廷大臣的侄儿已经送给我一些珍贵的珠宝,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更加值钱。

多么可笑的回答!这是夜莺所期待的爱情吗?如此迂腐,充满铜臭的味道!

而学生愤怒地说:噢,我要说,你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一下把玫瑰扔到了大街上,玫瑰落入阴沟里,一辆马车从它身上碾了过去。

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就这样被丢弃,被碾了个粉碎。如果年轻学生知道这一朵红玫瑰如何得来,他也许就知道谁才是忘恩负义的人了吧。

年轻学生丢弃了这份爱情,他最后说,爱情是愚昧的,他更愿意相信哲学,而那位少女,相信的只是权力。

夜莺的遗言被弃掷。他们心中都不相信真正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夜莺愿意舍弃自己珍贵的生命,歌颂爱情,用自己的血染红玫瑰,这是爱情的力量。爱情如火焰般在其身后熊熊燃烧。

难道爱情真的愚昧么?不,愚昧的是那位年轻学生,因为他爱错了人,愚昧的是那位少女,因为她不懂得爱情。

我甘愿相信,夜莺是正确的,只有她才是真正的美丽,善良,却也天真,每个人都会为之流泪。

这时她唱出了最后一曲。明月听着歌声,竟然忘记了黎明,只顾在天空中徘徊。红玫瑰听到歌声,更是欣喜若狂,张开了所有的花瓣去迎接凉凉的晨风。回声把歌声带回自己山中的紫色洞穴中,把酣睡的牧童从梦乡中唤醒。歌声飘越过河中的芦苇,芦苇把声音传给了大海。

这一段是全文中描写得最美的,玫瑰长好了,夜莺唱出了自己心中的爱与激情,而这份爱漂洋过海,令世界为之震撼,令大海为之动容。

但是,正如玫瑰常常带着花刺,爱情常常意味着伤痛。

痛得越来越厉害,歌声也越来越激烈,因为她歌唱着由死亡完成的爱情,歌唱着在坟墓中也不朽的爱情。

篇6:红玫瑰与白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红玫瑰与白玫瑰》清楚地描写了20世纪初中西方女性的生活地位之低下,没有自由可言。书中《年轻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女主角沁西亚是一位美丽的俄国女人,自小便随着父母来到了中国,她有自己的工作,按理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有安排自己的生活的能力,但是却未能如身为读者的我所愿,她依然是被“父母之命”逼迫,嫁给一个在上海警察所当差的青梅竹马。她结婚当日,嫁衣是租来的,在一个阴暗有气味的教堂里举行,新郎似乎一点儿也不重视这场婚礼,“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旧白色西装”,整场婚礼中,只有穿着租来的礼服的新娘是美的。结婚后的她情况更糟,因钱不够用,让汝良帮忙找外教。

不久得了伤寒症,整个人瘦得可怜。小说到这里也没有再写下去,不知后续故事如何。而《花凋》中的郑川嫦相比之下,可怜之感更甚。姐姐们出嫁前,穿的衣服是改了又改的,已经没有了样式,外面那些流行时装,她根本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等到姐姐们出嫁了,她才算是变漂亮了;她最大的愿望是上女子学校,但是她知道,父亲是不会把钱投在学校里的,父亲觉得只有花在赌场里,钱才有价值;她也不能为婚姻做主,因为她们这样人家的女孩子是要进“婚姻学校”的,好不容易喜欢上妈妈给她挑的未婚夫,却因得了肺病,在得知自己心爱之人跟他人在一起之后,不久便香消玉殒。我自认为她是书中最可怜的女性,她性格柔弱,一直被姐姐们欺压,长大后原以为可以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可不曾想得了重病,而自己的父母居然不可能花钱给她治病,还把治病的责任交给了她已经有了女朋友的心爱的人。得知事情真相的她想自己悄悄了结生命,可又发现自己身上多有的钱还不够买一瓶安眠药,这样的人物令读者落泪。这是20世纪初女性的悲哀。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生活纪实录。书中多处描写的景物,皆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生活场景,比如街道的描写,人物住处的环境描写,如《花凋》中写到的郑公馆:“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栋洋房,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客室里稀稀拉拉几件家具也是借来的,只有一家无线电视自己置的,留声机屉子里有最新的流行唱片。”不但写出了人物居住环境的不堪,更是反映了人物的性格,隐隐约约地为下文请未来女婿到家做客时,郑夫人和郑先生吵架的场面做了铺垫,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悲剧的色彩。这样的作品读来令人心酸,更是为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哀,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似乎是有种魔力,读起来不但能产生电视剧般场景历历在目的效果,更是能够为女性读者开创一条未来之路。身边有太多因婚姻而葬送青春的女性,但也有不少女性因事业让婚姻生活增光添彩。不管世人眼光如何,好好生活,人生总不会被辜负。

篇7:《夜莺》读书笔记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夜莺》这个故事,我喜欢故事里的夜莺,因为它能唱出好听的歌,而且它天天都给农民唱歌,让农民快快乐乐,没有悲伤。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国王听说森林里有一只夜莺唱歌非常好听,国王就让大臣把夜莺捉了回来,关在笼子里面,天天给他唱歌,夜莺很不愉快。后来别的国家给国王送来了一只人造夜莺,国王把真的夜莺和人造夜莺比较了一下,觉得人造夜莺唱得更好就喜欢上人造夜莺,这时真夜莺已经飞走了。过了几年国王生病了,人造夜莺也坏了,真夜莺知道了,就飞到了国王的窗台上,为国王唱起了歌,国王的病好了,他请求夜莺留下来,可是夜莺还要去为农民唱歌,让他们没有悲伤。

篇8: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汉译本,语言特色

《夜莺与玫瑰》收录于《快乐王子集》, 是王尔德童话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夜莺为了实现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而不惜牺牲自我, 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冬日里火红的玫瑰, 而玫瑰最终为无情的学生所弃的故事: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喜欢上了一位女孩, 想和心中的女孩跳舞。而女孩提出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即在寒冷的冬日里送给她一束玫瑰花。学生找遍了整个花园也没有找到, 于是他伤心落泪, 孤独无助。夜莺为学生的爱情所感动, 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朵玫瑰花。她飞蛾扑火般地将自己的胸膛紧紧抵着玫瑰花刺, 在月光下唱着动人的歌曲。刺得越来越深, 疼痛越来越烈, 鲜血越流越多, 夜莺的血流入了玫瑰花, 花儿的颜色由浅而深, 最后变得鲜艳夺目, 娇艳欲滴。而夜莺也耗尽了自己的一切, 坠死于草丛之中。中午, 学生打开窗户, 惊奇地发现了这朵红艳艳的玫瑰花, 兴奋地拿给姑娘, 可姑娘却嗤之以鼻, 无动于衷。因为宫廷大臣的侄子送给她一些珠宝, 她说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值钱多了。学生瞬间倍感失望、痛苦, 恼怒地将玫瑰花扔到了大街上, 一辆马车从花上碾过。花残了, 心碎了, 学生回到自己的屋子, 再也不相信爱情, 觉得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讲实际。整个故事构思巧妙, 结构严谨, 诗意浓郁, 语言华美, 色彩瑰丽, 是一部崇尚唯美的作品。夜莺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 代表着为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整个故事体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美, 创造超越一切的美, 升华的美, 神秘的美。

《夜莺与玫瑰》出版之后, 为众多译者欣赏、推崇, 汉译本一个接一个出现。文学翻译对译者的修养、知识面、语言水平、审美意识等各方面都要求颇高。文学翻译家的禀赋在于将自己的个性和原作的个性融合到一起, 同时, 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变为艺术冲动, 遣词造句, 善于推敲, 用最恰如其分的语言复现原作的风格, 这正是文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也是难点之处。本文以《夜莺与玫瑰》汉译本为例, 以不同汉译本的语言特色对比赏析为脉络, 走进原作, 理解原作, 融入原作。

一、语言的音律美

语言美, 不仅在于传神达意, 更在音律美。英语头韵是其语言的骄傲, 是英语获得音律美的台柱。而汉语的叠音词则是另一道更加绚丽的音韵风景。林徽因译本频频使用叠声词, 比如:“区区小东西;夜夜的歌唱他;一桩桩事;舞得那么翩翩;落在一枝枝头上;血液渐渐溢去。”再看王林译本, 叠声词稍逊一筹:“整整唱了一夜;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一层淡淡的红晕;迎接凉凉的晨风;躺在长长的草丛中。”毋庸置疑, 叠声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其音韵美又为意境的营造推波助澜, 增添色彩。

二、语言的形象美

王尔德的童话构思精妙绝伦, 语言华美文雅, 整个故事诗意盎然。在描写玫瑰花瓣的颜色由浅到深的过程中, 原文作者用了大量新鲜而又形象的比喻。同样, 译文也采用了大量的形象描述。比如王林译本:起初, 花儿是乳白色的, 就像悬在河上的雾霾———白的就如同早晨的足履, 白的就像黎明的翅膀。一层淡淡的红晕爬上了玫瑰花瓣, 就跟新郎亲吻新娘时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再如林徽因的译本:起先那瓣儿是黯淡的如同河上罩着的薄雾———黯淡的如同晨曦的交际, 银灰的好似曙光的翅翼———白如海涛的泡沫, 白过山颠上的雪。如今那玫瑰瓣上生了一层娇嫩的红晕, 如同初吻新娘时新郎的绛颊。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译文都抓住了原文生动的形象美, 又等值复现了原文的形象美。

三、语言的意境美

原文描写夜莺对爱情的歌唱时, 作者通过重复的手法, 层层推进, 给人以循环往复之感。同样, 译文通过巧妙的选词造句, 复现原文层层递进之感。比如在描写玫瑰花刺慢慢扎入夜莺的心脏时, 为了烘托紧张的气氛, 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感, 王林也通过词语的重复达到相似的效果:用自己的胸膛顶住花刺———于是夜莺把刺顶的更紧了———于是夜莺就把玫瑰刺顶的更紧了。英雄所见略同, 林徽因也采用相同手法:将胸口插在刺上———于是夜莺越紧插入那尖刺———于是夜莺紧紧插入那枝刺。原文是那般美妙, 译文也是如此精巧, 原文的意境得到了完美再现。比较而言, 王林的译文选词更胜一筹, 一个“顶”字, 将夜莺奋不顾身冲上去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 同时, 一个“顶”字刻画出了夜莺的千钧万霆之力, 是那样勇往直前, 永不停息。

其实, 王尔德的童话有不少译本, 比较早的是巴金1942年翻译的。作为伟大的文学家, 巴金的译文采用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表达方式, 如:一对小儿女、一层娇嫩的红晕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言的发展, 汉语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过渡, 因此, 巴金译本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已经满足不了今天读者的审美观与语用习惯, 渐渐发生了转变, 比如:“刺”变成了“花刺”;“河上的雾”由“河上的雾霾”替代;“晨光的脚”转换成了“早晨的足履”;“由死来完成的爱”演变为“由死亡完成的爱情”等。由此可见, 翻译亦需与时俱进, 根据语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语言的结构美

我国著名翻译家高健先生曾指出:汉语言的四字结构使用频率较高, 而这种结构尤其常用于:描绘特征, 确定属性, 表示态度, 进行劝诫, 刻画形象, 状摹景物等等, 甚至仅此四字结构使用频率的高低也足以提供行文风格上的一种重要的辨识标志。《夜莺与玫瑰》一文在刻画形象方面不吝笔墨, 用词精巧、生动。因此, 译文牢牢地把握这一特征, 大胆采用四字格结构, 通过工整的结构勾勒出原文的形象。比如林徽因译本:“古圣贤书我已读完, 哲学奥秘我已彻悟, 然而因一朵红玫瑰不得, 我的生活便这样痛苦不堪。”又如在描写青年心情细微变化时, 她这样写道:“爱好傻啊, 它远不如伦理学那般实用, 无非是空中楼阁, 虚无缥缈的不可信之事。”整齐工整的四字格结构接连出现, 为读者生动地描述了细微的变化, 使读者可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触摸它, 感受它, 读懂它。

五、语言的朦胧美

无疑, 译文应该追求表达的精当和准确, 但是, 朦胧和模糊有时却能传递异样的美。朦胧的译文, 有时能获得表达的准确, 以及表的的优美。比如, 在描写富家子弟时, 原文作者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揭露了富家子弟的气势凌人之势。一译文中这样描述:少女说, “我告诉你吧, 你太无礼;再说, 你是什么?只是个学生。啊, 我敢说你不会像宫廷大臣侄儿那样, 鞋上钉有银扣子。”说完她就从椅子上站起来朝屋里走去。一个“银扣子”就将富家子弟的奢华暴露无遗, 而林徽因并没有这样直白地表达, 她这样翻译道:女郎说, “无情义?我告诉你吧, 你实在无礼;况且到底你是谁?不过一个学生文人, 你难道没看到大臣侄子的鞋子都金光闪闪, 你有吗?”说着站起身来走回房去。译者若具有一定的语篇意识, 就能在翻译中“瞻前顾后”, 根据翻译的交际目的作适当的调整。此处, 译者不仅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 而且还兼顾了译文的模糊美。“金光闪闪”比“银扣子”朦胧了几分, 但传递的美岂是几分而已?

六、语言的语体美

语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 再细分, 前者含庄严体与正式体;后者含商议体、随意体以及亲密体。原文中有许多对话, 口语特征明显, 众多译者都注意到这一非正式语体的特征, 灵活遣词, 突出主题。比如女孩在嘲讽男孩时, 用语极为犀利, 有译者这样翻译:“忘恩负义!”少女说, “我告诉你吧, 你太无礼;再说, 你是什么?只是个学生。啊……。”而林徽因的译文如下:“无情义?我告诉你吧, 你实在无礼;况且到底你是谁?不过一个学生文人, ……。”比较之下, 林徽因的译文稍逊一筹, 因为“实在、况且、学生文人”等词语的运用不如“太、再说、学生”等词语口语化。显然, 在此背景之下, 口语化与文章的整体背景和氛围更加吻合, 和文章的主旨更加融为一体, 文章的表现力也得以增强, 描述更加夸张, 生动。

“美”的本质是创造, 是创新。翻译, 既然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 因此, 单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 在翻译中, 译者需要时不时地迸发灵感的火花, 从而得到神来之笔。灵感思维是创作的源泉, 有了灵感思维, 译者才会走笔如神, 左右逢源。而诵读这样的译文, 读者才有可能陶醉于字里行间。美是一种无形的实质, 只有通过有形的文字才能彰显。一位文学翻译家的特殊禀赋首先在于他具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 他体贴入微, 善解人意, 以至于心心相印, 将自己的个性和原作的个性融合在一起。同样重要的是, 他还需要将这种感受变为自己的艺术冲动, 并且展现出意到笔尖。恰如其分的选词造句, 才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文体、风格、表现法等诸多闪亮点。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 .胥瑾.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 .王尔德著, 查尔斯·罗宾逊绘;林徽因译.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3] .胥瑾.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4] .游建民, 郝惠珍, 李贞慧.从《夜莺与玫瑰》谈王尔德的爱情唯美主义情怀[J].作家杂志, 2008 (6)

[5] .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0

[6]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7] .董榆萍.《夜莺与玫瑰》中红玫瑰的象征意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篇9:重读林徽因汉译《夜莺与玫瑰》

关键词:翻译规范;《夜莺与玫瑰》;林徽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30-03

一、引言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在建筑学、文学中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文献多是传记或者回忆录之类,大多数文章探讨的是林徽因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她的诗歌、散文及小说等。长期以来,林徽因的翻译活动及其译作似乎已经成为其广袤无垠的建筑研究及文学创作中被遗忘的明珠。国内几本重要的翻译史著作也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事实上,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翻译活动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一篇译文,即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夜莺与玫瑰》,而且作为一名建筑学的教授,查阅外文书刊及文献是林徽因必然要做的事情,而其中翻译活动不可避免。

本文以以色列学者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林译《夜莺与玫瑰》的细读,分析影响林译翻译活动的三种翻译规范,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翻译规范论

规范一词来源于社会学。指社会公认的普遍价值观或观念,以区别正确与错误、适当与否,作为适用于特定情况的行为规范,指导主体行动。图里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并认为规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指导翻泽活动,它所体现的是社会文化方面对翻译的制约。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成三种:(1)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即译者决定某一时期翻译什么类型的作品。它有双重考虑:即与翻译政策及其本质有关的考虑以及跟翻译的直接性有关的考虑。翻译政策的考虑是选择什么作品来翻译(起码是什么作者、作品种类、派别等)。翻译的直接性指的是对通过源语翻译其他语言的容忍程度);(2)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所谓起始,意思是只是逻辑上先于较具体的操作规范而已。它指的是即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取舍问题。也就是说,译者可以坚持原文的相关规范,使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或者坚持译语文化的规范。使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3)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操作规范支配着翻译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决定。它包括结构规范(matricial norms)和语篇规范(textual norms)。前者控制译文语料在文本中的位置、分布形式、段落组成,后者控制语料的选择,决定适当的语体以组成译语文本。

三、翻译规范在林译《夜莺与玫瑰》中的影响

(一)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预备规范,指特定时期决定选择何种文本类型或文本进行翻译,即控制选材的因素。1923年,林徽因翻译了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译为(《夜莺与玫瑰》)。她的这次翻译与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是有着直接关系的。1923年5月7日,思成、思永兄弟从学校回到家中。他们要去长安街与同学们会合,参加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这一天是袁世凯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但是,梁思成在途中不幸被军阀金永炎的轿车撞倒,由于伤势严重加之庸医误人,梁思成的腿最终残疾。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为了不让梁思成丧失信息,更为了不让梁思成因为自身残疾而自惭形秽,林徽因决定翻译自己最喜欢的被奥斯卡·王尔德礼赞“比生命更可贵的爱情”的童话作品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以明心迹。这篇译作后来刊载于1923年《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这是19岁的林徽因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说这篇译作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译作,更是林徽因对梁思成的爱的表白,是一封她写给梁思成的“情书”。

(二)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起始规范制约着译者对待文本的基本态度和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如果译者以源语为归宿,尽量靠近源语文本,就会译出充分性(adequacy)较强的译本;反之,如果译者以目的语为归宿,偏向目的语所代表的文化,那么译者译出的文本就会体现出较明显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纵观全文,林徽因在理解上力求忠实于原文,在表达上通顺流畅,这是不可置否的。笔者在本文中想要探讨的是林徽因在某些词语翻译上的归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四字格的运用或者中国特色词语的运用。比如。“the wise men”可直译为“智者”等不含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词汇,但是林徽因却将之译成“古圣贤”,以类比中国古代的孔孟等先贤;再比如,“stringed instruments”林徽因选择了“非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来表示;女孩子的“feet”是“三寸金莲”的“莲步;青年男学生的呼吸“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是纳兰容若那般才子才有的“若兰的吐气”。

由此读者可以看出,归化的翻译策略虽然使得译文好像用目的语写成的原创作品一般,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却不想这样的译法已经在不经意间丧失了原文的某些特征。若从跨文化交际这方面来说,这是不可取的。但是,林徽因的这种归化翻译倾向正是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真实写照。1915年以后,包括林徽因在内的中国广大知识青年历经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基本上接受了白话文与西方语言学体系。但是文言文对中国文学界、知识界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影响更是波及这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与翻译活动。所以,尽管林徽因也想用白话文来表达,但是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还是让她在不知不觉中用上了“四字格”。endprint

(三)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操作规范影响着译者在具体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并最终影响译本在语言上的特点和风格。操作规范可以再分为两类次规范:

1.结构规范

结构规范(matricial norms)在宏观层面制约着翻译的原则,如段落的划分与合并,译本内容和语言的删减或增添等。

首先,我们来看林徽因对原文某些段落化冗长为凝练的处理。

原文:…or love is wiser than Philosophy,though he is wise,and mightier than Power,though he is mighty.Flame—colored are his wings,and colored like flame is his body.His lips are sweet as honey,and 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

林译:因为哲理虽智,爱却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却比他更伟。焰光的色彩是爱的双翅,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她的唇甜如蜜,她的气息香如乳。

细读之后不难发现,林徽因将较为冗长的原文翻译得更加精炼,结构更加对称,内容更加紧凑,语言更加凝练,语势更加强烈,这样的译文更加接近原文的“神韵”。

其次,在《夜莺与玫瑰》的译文中,林徽因把对原文句意的准确理解及其在理解基础上的丰富而又合理的遐想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

原文:“Then she gave one last burst of music. The white Moon heard it, and she forgot the dawn, and lingered on in the sky.”

林译:“于是她放出末次的歌声,白色的残月听见,忘记天晓,挂在空中停着。”

在这句翻译中,“末次”、“残月”、“天晓”、“挂”、“停着”这些简单但凝练的词语一方面使夜莺对爱情的执着、和它的细腻坚韧的柔情在林徽因的笔下表现地淋漓尽致,更让读者对夜莺临死前的孤寂以及对“比生命更可贵”的爱情感同身受。

2.语篇规范

语篇规范(textual norms)决定了文本的微观层面的选择,如使用何种词汇、句式、或措辞来代替原语文本的表达等等。

在阅读原文时,如果读者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原文中有大量重复词。译者在翻译时,如果对这些重复词处理不当,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照搬,要么删除。但是前者会导致词语句式枯燥乏味,后者又会丧失原文原有的语势和风格。林徽因独辟蹊径,避免了两个极端。深厚的文学修养使她创造了词藻丰富华丽的译本,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原文辞藻丰富的风格,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词语的单调与枯燥,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神韵。例如对于“sweetest” 一词的翻译,林徽因就有不同的处理,分别用了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夜莺声音的婉转动听:“最婉转的”,“最醉人的”,“最甜美的”等。这样的转换与原文一个词不同,看似不忠实,但无疑是得当的,传达出了原文的神韵。

而在整体用词方面,林徽因使用了大量的古词。

古词的集合使用为林译文增添了一种典雅精致的风格,林译本的这一与众不同之处,迄今也无人超越。

至于句式转换方面,林徽因将原文中两处陈述句变成了反问句。虽然句式改变的例子不多,但达到的效果却出人意料。例如:在译文开头,“but in all my garden there is no red lose.”林徽因将之翻译为:“但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第二段里,“Oh,on what little things does happiness depend!”林徽因又将之翻译为:“唉,难道幸福就寄托在这些小东西上面吗?”疑问句式的转换不仅缓和了语气而且向读者传递出了一种细腻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译者的这种创造力的发挥不但使译文的表达更为流畅,同时也丰富了译文的思想,使得译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在预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影响下,林徽因的译文再现了原文华丽生动的艺术气质。从她的文笔中读者可以准确感受到独属于女性的那种细腻柔美和她们对爱情的矢志不渝。虽然只是一篇童话故事,但林徽因对文字的驾驭之功,以及她的翻译能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四、结语

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为研究林徽因的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最初的原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过程中译者宏观上的文化取向,进而延伸到微观上字斟句酌地措辞等,无不受着三种翻译规范的影响。虽然林徽因的文学译作不多,但她的译作却充满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唯美文学气息,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打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文革.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英)奥斯卡·王尔德.夜莺与玫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清平.林徽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篇10:《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走进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勤奋地阅读成就了她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读书让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思考让我们有了独立的思维,实践是将我们的思考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实践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师独立特色的教学活动,窦老师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活动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 1

篇11: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发展,而要拥有专业尊严首先就是要提高专业自信。这个讲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要提高自身,除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有宽泛的人文视野。

直到现在,幼教工作者还会被许多人评价为“只是带带小孩,不要让他们出事”的人,有男老师从事这个工作,就会被社会解读为“男保姆”竞争上岗。这些现状,除了部分是源于社会对幼教工作的错误解读,还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幼教行业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今年毕业的我,虽然经过了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以理论为先行指导,相比之下,师傅的经验传授,观摩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反而能让我更容易上手。当然,实践出真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极其重要,特别是一些老教师管理班级的方法很即时见效,但是,真正了解幼儿还是在于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是观摩到的方法就适合自己的班级,每一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要因材施教,就要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学,有了理论的支撑才会在实践的路上少走冤枉路。

我想,不仅是幼教工作者,许多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们,许多因为家庭年纪的原因而放弃了学习或是减少学习的时间,单纯凭借着自己的老本想就一直这样走到退休的年纪,幼教是一个很容易在青年的时候激情四射,中年的时候繁华褪去的职业。

学习真的是一项需要坚持的事情,现在,教育部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视使得大部分教师都在不断学习反思,希望我能够和同行们一直坚持下去,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二、顺风逆风,我心飞翔

窦老师在书中引用过美国文学家苏珊﹒桑塔格接受“耶路撒冷奖”时说的话:勉励自己,一定要认识到,人的“未完成性”恰恰是自己或其他人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缺点,不过是教师的缺点很容易被曝露在大家面前,个人缺点也是个人特点的一部分,能让缺点成为特点,那也是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我之前一直被带教过的师傅说上课没有激情,“你没激情,小朋友怎么被你带动起来呀?”、“还是激情不够,能要每一句话都有轻重,让小朋友牢牢盯着你,那你就算成功了。”诸如此类的话语一直在困扰着我,怎么改怎么不对劲,偶尔有几次情绪调得非常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理总是觉得这不是我理想的教学状态,难道我要一直这样吗?直到一次在带教活动后一位教师对我说:“你的语言平实,状态很自然,让人感觉很舒服,再注意教师语言的严谨和一些停顿的地方,这里你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那天我很受感动,第一次自己的教态被教师认可,让我有了继续坚持我的教学特色的信心。语言组织上的缺陷真的很大,需要今后几年认真地学习,能在师傅和其他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将我的缺点变成我的特点。

三、养护学校

这个名词是日本对于特殊儿童建立学校的名称。日本对于特殊教育投入了比普通教育多了许多倍的资金,那里的孩子通过养护学校的学习,学会了自理,有的甚至还掌握了专业技能,在社会上谋得了自力更生的职业。这点我国还是要向他们虚心学习的。

许多特殊孩子家长的观念就是不论自己孩子的状况怎么样,今后都要在这个社会上发展,和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随班就读就是大部分这样的家长采取的策略,希望他们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在我们幼儿园也有这样的例子,但是,由于专业的不对口,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全是两码子事,我们教师对这些孩子根本没有完全适合的教育方式,加上特殊孩子是需要有教师能一对一的指导帮助的,这更使得我们这些幼儿教师无暇关注到这些孩子,孩子得不到专门的养护,就会越来越糟,对这些特殊孩子来说,怎么算得上是公平的教育呢?

上海有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但是真的很少,能接受自己孩子是问题儿童并能自愿把自己的特殊孩子送到这样专门学校的的家长更加稀少。这同样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理解宽容,有时社会的舆论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着这些家长,使他们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我的一个大学好朋友就是学特殊教育的,原本想在上海工作的她,了解到上海对于特殊儿童的养护现状并不乐观,最终还是选择了去相对来说条件更加好的珠海发展自己的事业。

上海特殊教育的专业只有华师大才有,而就我同届的特教专业的人屈指可数,我们这些天堂的孩子不应该就这样“抛弃”在一边。对于学前教育的我来说,也应该多学习一些特教知识来应对班级中出现问题的儿童。能让这些孩子有真正地发展。

篇12:《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读《玫瑰与教育》让我感想之一:拿什么给我的孩子。读了窦老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不仅问自己:我拿什么给我的孩子?回想自己学校毕业后教书十几来年,除了压迫自己看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其他文学方面的书几乎没翻过,书架上,学生时代买来的书也成为一种装饰。作为一名语文专业教师,如果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知识不丰富,课堂知识就不丰满,课堂驾驭能力就差,简单的例子,如,自己古诗词方面积累不多,遇到填空题都要翻书查资料,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说,自己也感觉甚是麻烦。“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窦老师学校从工具性角度强调的语文学科质量目标。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更要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只有现在自己身上“沉淀”一些东西,才能把这些“沉淀”慢慢的传授给孩子。

感想之二:让读书成为习惯。窦老师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说:“本着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去读书的人,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且不说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读书人,我都差不多成为“只教书,不读书了。”窦老师还说“与文学为敌的语文教育留下的将是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审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的精神泡在文学的蜜罐子里。”我们教师就更要如此。窦老师还把读书的习惯视为“给我幸福的习惯”,不仅自己爱读书,就连她读初中的女儿也是如此,在繁重的课业压得透不过气是,还不忘看课外书,还对窦老师说:“如果考试只考课外书多好。”由此可见,窦老师不仅自己爱看书,还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也迷上课外书。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窦老师一样“成了时间上的葛朗台”,一天到晚读啊、听啊、想啊。但最起码今后的我会让我的时间葛朗台挤点时间给我读书。

篇13:夜莺与玫瑰大学生读书笔记

关键词:王尔德,《夜莺与玫瑰》,女性择偶观

进化心理学是一种综合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是现代心理学原则和进化生物学的结合。其中对女性的长期择偶策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理论背景、偏好内容与实际择偶行为等方面进行阐述。《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第一本童话集《快乐王子》中的一篇小故事, 其内容虽短, 却语言精练, 意义匪浅, 值得深读!

一、心之死——教授之女拒爱

“在进化过程中, 雌性对雄性的资源的偏好也许是动物界雌性择偶最古老、最普遍的偏好了。”关于对经济资源的偏好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展无遗, 王尔德的童话中也体现了这一偏好。教授的女儿无意承诺只要青年学生拥有一朵红玫瑰便会与他共舞, 而在其有了更好的选择之后, 便轻易背弃了自己的诺言。教授的女儿认为宫廷大臣的儿子更能给自己带来富贵荣华, 而青年学生则是“三无”人员:无工作、无背景、无地位。面对这样的爱情选择, 她的选择与社会大部分女性的选择一样:选择经济条件好的那一方。在青年学生将艰辛获得的玫瑰献给她时, 她却担忧与其衣服颜色不搭配, 其实这也是一种委婉的拒绝, 并直接表达宫廷大臣的侄儿已经赠送她一些上等的珠宝, 此处王尔德强调“上等的”表现宫廷大臣侄儿经济条件十分优厚, 而青年学生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此外, 教授的女儿直白珠宝比鲜花更加昂贵, 因此拒绝了青年学生纯真的爱情。爱情是童话故事永恒的主题, 此篇小故事中也无一例外体现了爱情的主题。

被心上人拒绝之后, 青年学生心灰意冷, 无比心痛, 恨意涌上心头, 将来之不易的红玫瑰扔到了大街上, “玫瑰落入阴沟边, 一辆马车从它身上碾了过去”, 此句的描写多么细致啊, 体现了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 玻璃心在遭受打击之后彻底破碎, 犹如被马车碾过的玫瑰一样, 破败不堪。

二、血玫瑰——夜莺的错爱

在得知青年急需一朵红玫瑰来拯救他的爱情时, 夜莺颇为吃惊并被其诚意所感动, 是怎样的真情打动了夜莺啊!青年哭着诉说着自己对寻找玫瑰的无能, 认为自己枉读圣贤书, 博学多才的自己的生活即将因为缺少一朵红玫瑰变得不幸, 夜莺并不认识这位青年, 纯粹为其真情所感, 因其真爱所动。夜莺每晚都为他歌唱, 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位真诚的恋人, 认为自己看到了真爱, 看到青年之后, 感触更加深刻, “他的头发黑得像盛开的风信子, 他的嘴唇就像他想要的玫瑰那样红;但是他的脸却因为担心得不到爱而苍白如象牙, 眉宇之间也布满了忧伤。”如此情景怎能让人不为之动容, 所以愿助他一臂之力, 四处打听玫瑰的下落, 白色的玫瑰树告诉她花是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 白得超过山顶上的积雪。黄色的玫瑰树告诉她花黄的就像坐在琥珀宝座上的美人鱼的头发, 黄得超过拿着镰刀的割草人来之前在草地上盛开的水仙花。红色的玫瑰树告诉她花像鸽子的脚那样红, 比在海洋洞穴中飘动的珊瑚大扇更红, 却因为霜雪与风暴而无法开花。夜莺不知所措, 好心的红玫瑰树告诉了她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借助月光用音乐培育它, 用鲜血来染红它。用胸膛抵在树刺上为它唱歌。也就是说用死亡来换一朵玫瑰, 多么大的代价啊!可是为了爱夜莺却愿意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爱是世界的最高主题,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爱而生存, 夜莺的选择, 是自身的向往, 也是青年的不追求!

女性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适应性问题是, 不仅要选择一个拥有生活必需资源的男性, 还要选择一个愿意为她及其子女作出资源承诺的男性。由此看来, 夜莺为青年的情意所感动也是情理之中。在青年被教授之女拒绝后, 随手丢弃了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 玫瑰落入阴沟边, 被马车碾过, 表明夜莺用生命换来的成果付诸东流。王尔德在故事中描绘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多种爱情观, 而他极力赞扬的却是夜莺这种敢于为爱牺牲生命的纯美爱情。

三、珠宝——经济条件佳者“上位”

故事中宫廷大臣的侄儿有能力送给教授之女上等的珠宝, 这暗含其经济条件优厚, 而在女性择偶过程中, 当代女性比男性更看重经济资源, 1939 年的研究表明女性对经济条件的重视程度是男性的两倍, 后面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得出结论, 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 女性对于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都得到了证实。教授之女由最初想要一朵红玫瑰发展成欲得到金银珠宝的过程, 也是心智发展的过程, 体现了女性择偶对经济条件的重视。此外, 她藐视青年学生, 认为他不会像宫廷大臣侄儿那样鞋上钉有银扣子, 这个细节表明在其所处的年代, 鞋上钉有银扣子是显贵身份的象征, 是上层社会区别于下层社会的标志, 将其与青年学生进行对比可发现经济条件的天壤之别, 因此, 更看重经济资源的教授之女选择了宫廷大臣的侄儿。另外,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窥探西方社会的视角。因此, 在无形的异性选择中, 宫廷大臣侄儿经济条件优厚得以“上位”!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著, 蔡荣寿译.快乐王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5.

[2]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美) 巴斯著;熊哲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3]秦水译.英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4]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上一篇:唱歌主持人台词下一篇:读《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