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

2024-06-22

夜莺的歌声(共8篇)

篇1: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下来觉得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放手不够,我牵得太多了点,没有逐层深入带领学生慢慢地领会作者笔下的“小夜莺”形象;不能很好的实现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整合,再加上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还不是很了解,整个课堂显得有些沉闷。

对于文中难句的理解和感悟,我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而达到以情传情的功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下次教学的时候,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多给学生一些和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看来加强学生语文感知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宿豫区侍岭中心小学朱海军

篇2: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2、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字词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体会,感受情景

1、在上一节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机智勇敢”这个词语送给了小夜莺(板书:机智勇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20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刚才,老师看到了孩子们都在认真地自学,而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让老师高兴现现在请孩子们把你们刚才学习的体会和同桌交流(老师看见了你们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真美许多孩子似乎意诱未尽,那让我们再把学习的体会和全班同学来碰撞碰撞)

3、汇报交流

预设:为什么这歌声越来越有劲?

生: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

追问(师:如果不能吸引敌人的注意会怎样?

生:就不能让敌人发现他,他就没办法把敌人带到埋伏圈,也就没法把敌人歼灭了。)

师:可见,这越唱越有劲的歌声可是歼灭敌人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歌声越唱越有劲。那就请你读出这越唱越有劲的歌声。

生:读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教师评价朗读(随学生朗读情况而定)

师:你的歌声让德国军官往这边望了望,但好像没发现这个小夜莺,那该怎么读呢?

生:学生再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这礼堂里再一次响起这夜莺越来越有劲的歌声。齐读

师:这嘹亮的歌声,吸引了德国军官的注意,他朝小夜莺走了过来,下面你们就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德国军官,一个扮演小夜莺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生:学生两人一组来练习朗读

师:德国军官是这样盘问小夜莺的(教师语气模仿):“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

生:“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师:你们看呀,小夜莺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回答了德国军官的提问?

生:反问句。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一提到反问句就会想到另外一个句式?我们经常要对它进行句式上的转换,那是什么句式啊?(陈述句:不是只剩下我一个)那就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出示:反问句:怎么会就剩我一个?陈述句:不是只剩下我一个)

生:反问句有点对德国军官轻蔑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

师: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多媒体出示:“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小夜莺知不知道德国军官问的是有没有人的真实目的啊?

师:那他为什么这么回答啊?

生:他这么回答就会让德国军官以为他很傻,赢得信任,在无意察觉中戏弄了敌人,用这句话来麻痹敌人,用这句话让敌人放松警惕。

师:你们说的真好,在敌人眼中这是怎样的小夜莺啊?

生:天真、可爱、还有一点点傻气

师:这么个天真可爱的小夜莺,他就直接回答敌人的话就完了呗,“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多干脆利索啊,你说他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鸟,扯那些不相干的事啊?别着急同学们,你们回过头去再来看看小夜莺和德国军官的这段对话,你们关注一下德国军官的神态描写,你就会有所发现(学生默读)

师:找到对德国军官的神态描写了吗?

生:“阴沉”、“冷笑”、“轻蔑”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德国军官?

生:狡猾、谨慎、凶狠、多疑

师:面对这样的德国军官,小夜莺必须把他的谎撒的更圆一些,让这个德国军官感觉到这不仅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夜莺,甚至还有一点点傻气的小孩。此时我就是那个你们眼中的德国军官,发现了小夜莺,一边走到小夜莺跟前,阴沉着脸试探性地问到:“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

生:(多媒体出示)“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师:该怎么读出刚才我们说的天真、可爱、傻气啊?德国军官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他想从小夜莺的嘴里套出些村子人的消息,于是他又问:“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

生:再次朗读

师:小夜莺不但没有害怕、没有畏惧、没有胆怯,却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了德国军官的提问

师:此时这个德国军官,已被小夜莺蒙在鼓里,是他又傻傻的追问:“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生:读(多媒体出示)“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同学们,听出了这句话中的弦外之音吗?

生:小夜莺把德国军官比作野兽

师:小夜莺为什么把德国军官比作野兽,不比作其他

生:因为野兽残忍、凶狠

师:那就请你把它送进去,读出来吧。(学生读)

师:刚才老师说了,这句话可有着言外之意啊,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德军来了,德军来了,他却说野兽啊,说德军来了多明显啊?

生:话中有话,如果直接说敌军会粗暴地对待他,说他是野兽,德军毁了他们的村子就像野兽一样,这么说也是在保护自己

师:一方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恨,一方面还保护了自己,真是——一语双关啊,同学们,你们看文中告诉我们小夜莺是怎样回答德国军官的问话的?

生:不慌不忙

师:从不慌不忙的说又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夜莺?

生:沉着冷静(板书)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们不仅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我们还要了解作家的写法,大家看这是一种句式的表达方法,提示语在中间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另外一种句式的表达方式,提示语在前头,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注意标点符号,请对比着读读,看哪个句式更能突出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呢?自由读读

生:第一个

师:那你来读读,(稍作停顿,有个缓冲)

作家的写作多精彩啊,一个不慌不忙,仿佛语言的桥梁,连接了前后两句话,小夜莺他是不慌不忙的告诉德国军官,村里人的消息,他也是不慌不忙一板一眼的表达着他对战争的憎恨,对敌人的厌恶

师:你说这小夜莺可不可气,这是多么紧张危机的时刻,赶紧带着这伙德国军官,印象埋伏圈得了,他还打着一旁的树枝,还弯下腰去把球果拾起来,还用脚去把球果踢起来,你说他这么做是为什么呀?

生:显得自己非常的天真、轻松、麻痹敌人

师:你平时去小树林里玩的时候这么做过吗?他可是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孩子,这是一个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带着你的轻松读出这段话。(学生读)

师:像你们这么读啊,德国军官一定会怀疑。那应该怎么读,读出轻松自在(再读)

师:大家可以想象,你说小夜莺可能还会做哪些动作

生:东张西望地看看这,看看那,一会看看树上的树枝、一会看看地上的球果

师:小夜莺做的动作得迷惑敌人啊,他还可能会做什么?

生:还可能回过头去和敌人说几句话,做个鬼脸

师:听了你们的话,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麻痹敌人,带着这种轻松愉快,读出小夜莺的动作吧(齐读)

师:同学们,到此,第一二次歌声结束了,书中第一二次歌声的想起引出的是德国鬼子,可通过同学们对小夜莺语言动作的品味,我们引出的是对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理解。正是因为小夜莺这不变的品质,才顺利地把这伙德国军官引向了游击队的埋伏圈。

(三)我们来看第三次、第四次歌声的想起,三、四次都是游击队员的对话,老师给大家全部的呈现了出来,去掉了提示语,放开声音自由读出来。(多媒体出示对话内容)

师:你来读读试试(学生读)

师:(教师模拟情景)嘘,真抱歉,我可得打断你,大家说为什么?你们说像他这样说,会发生什么情况啊?

生:会暴露自己

师:那你再来读读

生:学生压低声音读

师:我也像他这么读,老师示范读(小声、紧张、快速),我为什么这么读?

生:学生评价朗读,老师读得更符合实际,快是因为情况紧急,老师在语音、语调、语气上有变化。

师:老师这么读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形,你们在读读

师:通过读这段对话,你们发现了,情报的内容是什么?

生:32个德国鬼子,2挺机关枪

师:同学们请注意小夜莺通报的是32个鬼子,不是

33、也不是31,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你读出了小夜莺的什么?

生:工作的认真负责

师:就把他的理解写到黑板上。到此第三次、第四次歌声结束了,我们通过品味的是游击队员的对话,再次感受到了小夜莺的认真负责。

(四)那么第五次歌声响起的时候,战斗——已经胜利了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跟随着小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走了一遭,这五次歌声就像一根线,就像一根绳索,把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也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也串联了起来,才使小夜莺的形象那么地光彩夺目。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题目,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呢?

生:是文章的线索、是传递情报的重要手段,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歌颂像夜莺一样在苏联为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小英雄们。因此题目也有歌颂之意。(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教师补充)

师:学完课文,夜莺之歌,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

生:勇敢之歌、胜利之歌等等

四、想象拓展,引发思考

1、故事还没有结束小夜莺继续战斗在他的岗位上你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2、同学们的想象,寄托了对小夜莺的喜爱,对小夜莺的祝福在着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尊敬和喜爱再读课题

篇3:夜莺的歌声

酒老师那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亦庄亦谐的教学风格, 让人沉醉。不仅如此, 这一课例给我最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是:孩子们一旦在课堂上得到了解放, 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诗歌、顺口溜、三句半、课本剧这些当堂创作的文娱作品令人叫绝, 表现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酒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体现其文娱特色教学的呢?

一、品读感悟, 让学生因朗读而精彩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 便不再引人入胜, 不再生动感人了。

《夜莺的歌声》讲述的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宕起伏的战争故事, 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 使其能“读”出“感悟”来。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时, 酒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易忽略的词: (1)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酒老师用幻灯打出此句, 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 学生恍然大悟: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 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 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 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 “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酒老师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时, 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 他们不是弱智, 很狡猾, 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通过引导, 使学生明白了小夜莺的心理活动, 认识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这时老师趁机让学生去读, 学生既读出了感情, 又读出了精彩。

二、诗意创作, 让课堂因简析而精彩

教师没有按照习惯做法来逐段教学, 见不到烦琐的分析, 只用了二十来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了课文的整体及各段的主体内容, 并用一首诗把课文内容高度地概括出来。

诗是这样写的:“小小夜莺不简单, 为寇引路斗敌顽。夜莺长吟杜鹃鸣, 寂静夜空情难报。引入伏击歼敌寇, 夜莺高奏凯歌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了精析细讲所达不到的智慧高度。在学生写诗的过程中, 老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 以学生的创作为主, 对学生所作诗文加以改进, 另创作一首诗为“斥敌为兽巧周旋, 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 莺声又起待敌顽”。

这样的概括, 给学生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三、开放课堂, 让学生因创作而精彩

教师把全文完全开放, 一股脑地交给学生, 让他们去自读、去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 去互相研究探讨, 这种“集体研究的过程”是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 也是一个开发智力、形成智慧的过程。学生学完了, 自主选择汇报形式, 与全班同学交流成果。这样, 就给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空间。

课堂上, 一段课文, 四个小组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他们模仿老师上课, 自己设问, 自己解答;他们排演“课本剧”, 分配角色, 还设置“画外音”;他们演哑剧, 既有声有色地朗读了课文, 又饶有兴趣地展现了肢体语言;他们把时间扯到六十年前, 让“老爷爷”讲述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一篇普通的课文在孩子们的想象和实践中是如此的多彩。

四、文娱活动, 让学生因表演而精彩

教学中最精彩片段莫过于把课堂变成了《影视同期声》节目制作现场, 酒老师成了“导演”, 第三组的学生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现场嘉宾和现场主持, 全班同学则是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课文的主要内容, 进行质疑和解答:有“主持人”的疑问, 有“导演”与“嘉宾”的对话, 有“观众”的提问, 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而编导把“嘉宾”的许多提问又巧妙地推还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课堂气氛是那么的轻松和谐, 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

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 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侵略者必败, ‘夜莺’是多么机智勇敢”的思想感情。这综合性的活动, 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 搞得如此生动活泼, 别开生面。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实践的空间, 一个情感释放、思维开发、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篇4:吟唱令人销魂歌声的夜莺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

人类的成功之路是多姿多彩的,然而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命运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云: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改变的:知识能改变命运,环境能改变命运,坎坷与挫折更能改变命运。有时,一丝不经意的感悟或一个不起眼的建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一生,使之与事先设定的人生轨迹不同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就其大事业的奇迹。

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阿梅丽塔·加利-库契(Amelita Galli-Curci)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她原本可以成为一位相当不错的钢琴家,但仅凭这点她绝不可能跻身“伟大”之列;然而当她转行进入了声乐演唱领域,却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歌唱家。

花腔女高音是指在演唱时能运用快速而华丽的颤音、装饰音技巧从而产生出类似银铃般晶莹剔透音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尽管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的歌剧里不乏脍炙人口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但真正形成现代花腔女高音的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德国女高音亨里特·桑塔格(Henriette Sontag,1806-1854)、卡洛琳·鲍尔(Karoline Bauer,1807-1878)、曾令大文豪安徒生魂牵梦萦的瑞典女高音珍妮·林德(Jenny Lind,1820-1887)以及阿德琳娜·帕蒂、内莉·梅尔芭都曾因她们演唱的花腔在歌坛上掀起过一阵阵热潮。可是,她们都不是来自歌剧之乡的意大利,并且除了帕蒂和梅尔芭外,更早的那几位花腔女高音也没能在唱片上留下她们的印迹。加利-库契堪称是在留声机时代现代花腔女高音的先驱,她对日后花腔演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2013年正是这位伟大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逝世五十周年。

阿梅丽塔·加利-库契1882年11月18日出生于歌剧重镇米兰。她的父亲恩里克是当地一位成功的商人。在很大程度上她的音乐基因来自母亲,她的外祖父是歌剧指挥家,外祖母则是相当知名的女高音。据说阿梅丽塔一岁时就能模仿着母亲唱的摇篮曲准确地哼唱出音调和节奏了,其天赋异禀如此。从五岁起她随母亲学习钢琴,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即便是长大后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她的钢琴成绩仍很出挑,看起来似乎成为一名钢琴家将是这个女孩未来的人生。1903年,阿梅丽塔在学院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头奖,学校也已许诺将会为她提供一个助教的职位。这时,一个大人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这个大人物就是作曲家马斯卡尼,他是阿梅丽塔家的一位老朋友。在一次家庭式的音乐沙龙上,马斯卡尼在听了阿梅丽塔演奏的钢琴以及她演唱的贝利尼歌剧《清教徒》里的咏叹调之后,当着全家人的面明白无误地告诉她,他确信阿梅丽塔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歌唱家而绝不是一位钢琴家,因而以他之见阿梅丽塔从现在起就必须更弦易辙,向声乐领域进军!此时的马斯卡尼早已因创作了《乡村骑士》《朋友弗里兹》等歌剧成为意大利乐坛一言九鼎的人物,阿梅丽塔当然对他的预言深信不疑,她告诉大作曲家自己将会依照他的建议重新规划人生。

马斯卡尼的准确预见令人不得不佩服。阿梅丽塔的嗓音几乎可以被称为“上天赐予的礼物”。相比于学习多年并小有成就的钢琴演奏,她的声乐成就几乎全部是自学练就的。而且她还是在一种艰难的困境中练就的,因为不久之后她父亲就因生意破产带着她的两个弟弟远赴阿根廷为生活打拼,家里只留下母亲与她相依为命。由于没钱请老师,她就照着曼努埃尔·加西亚的声乐教材勤学苦练。后来她回忆道:“当我开始学习歌唱时,我就决定要靠我自己,因为这样做即使演唱有缺陷的话,那也只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可不想受那些平庸教师们的耽搁和折腾。”此外,她也非常留意与同一时期其他女高音们的演唱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亏她的那手钢琴功夫,她通过在钢琴上自弹自唱来训练旋律的音准和节奏,成效显著。

1906年秋,阿梅丽塔应邀参加了一个私人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的演唱受到了在场一位指挥家的关注,这位指挥家当即将她引荐给了任歌剧经理的朋友。事有凑巧,后者正在到处发掘具有潜质的声乐才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第二天阿梅丽塔就收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演出合约,饰演歌剧《弄臣》里的吉尔达。

同年的12月26日,正值圣诞节刚过,阿梅丽塔艺术生涯中的舞台处女秀亮相于特拉尼剧院。那个晚上她演唱的《可爱的名字》(选自歌剧《弄臣》)一曲甫毕,顿时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她甜美柔润的嗓音、轻盈灵巧的音质以及富有魅力的诠释得到了人们的一致首肯。意大利人向来对歌剧表演异常挑剔,对那些技艺拙劣、嗓音难听的歌手会疯狂地投掷西红柿和胡萝卜,而对阿梅丽塔他们却毫不吝惜地送上鲜花和掌声。正是在这场成功的处女秀上,年轻的女高音还遇上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他就是时年十八岁的贵族青年路易西·库契,当时他与有着侯爵封号的父亲正端坐在听众席里。路易西是罗马音乐学院的学生,他当即就被阿梅丽塔的歌声与美貌迷得难以自抑。两年后这对年轻人结为连理,婚后的阿梅丽塔将丈夫的姓氏加到了自己的本姓上,从此加利-库契这个姓氏伴随了她的一生。

篇5:夜莺的歌声.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②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③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漫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德国兵虽然也“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但听、看小夜莺的言行,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小夜莺,并且让他带路。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④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脯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既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⑤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如果说前面小夜莺的回答还多少带一点“实答”的话,小夜莺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前面敌人多少还有点疑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小夜莺的答话是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叙述的重点,小夜莺的答话虚实相间,颇有童味,加上小夜莺一系列顽皮的动作,使敌人相信了他。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这些言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⑥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我们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2)对词语的理解。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木、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末。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讲、演故事。

2.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如课文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比较多,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画出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小夜莺这样做,心里也会怎么想。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重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本课对话较多,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段的体会,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4.课文结尾的提示语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对于首尾照应关系,教师作适当提示即可,不必讲得太深太细。文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二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题提出了本课重点训练的要求。这些练习应在本课阅读中分步落实。

5.指导学习前可简介苏联卫国战争的情况,阅读后可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6.本课生字较多。“呻(shēn)吟(yín)”的韵母是前鼻音,“拧(nínɡ)”、“钉(dìnɡ)”的韵母是后鼻音,“钉”也是多音字,还读“dīnɡ”,要帮助学生读准。“毁”字,要注意“臼”的笔顺及与“白”的区别,要注意区别“喂”与“滚”右下部分的不同,不要多笔少画,把字写正确。本课中出现的新词,可分二类处理,一类是意义比较固定的词,如木屑、蘑菇,可安排学生预习时,通过查字典理解。另一类词语,如沉寂、宛转,则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师: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

生: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我想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而且好像玩得很开心,德国兵完全不会在意有别的什么事情发生。

生:“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我想小夜莺还真是很机智,他在骂那些德国兵,他恨敌人,但却笑着去骂敌人,那样的沉着,而德国兵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还以为他是一个调皮蛋呢!

生:边走边打树枝、拾球果,还用脚去踢,学鸟叫。好像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在玩他自己的,完全沉浸在孩子玩的世界中,其实他在报信,很机灵。

„„

师:同学们也很机灵,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课文中将这些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试着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师: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小夜莺真勇敢。

生:小夜莺真是个机智的孩子,我很敬佩他!

生:敌人那么凶残,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战斗,我们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当祖国妈妈惨遭侵略时,祖国的孩子们只有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去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让我们再动情地读一读这些对话,从中汲取力量,从中受到感染。

五、相关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赢得持久的和平,而是又酝酿着新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相继建立法西斯政权,如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夺取了政权。他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继而对我国发动全面进攻。意大利和德国也先后侵略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法西斯把世界笼罩在战争的烟云之中。

1939年9月,德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迫使英国、法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1941年,德国侵略苏联,日本军队偷袭美国军港,对美军发动进攻。面对法西斯的不断侵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组成同盟,决定彻底打败法西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亚洲,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日本法西斯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她的名字叫卓娅。

卓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从她生下那天起,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哺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的那一年,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德国法西斯突然侵入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有多少人„„问来问去,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谁知道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不论敌人怎么打,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但她没叫一声痛,昂着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的时候,她高声呼喊说:“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她只活了18岁,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杜鹃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夜莺

一种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体态玲珑,多鸣于月夜,故名。

2005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B案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继续练讲故事

①过渡: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研读重点句子

①要求:找出写“夜莺”说、做的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②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或分小组交流。

●组织讲故事比赛

①要求: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内容,还要发挥想象,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讲出来,也可以加进恰当的动作,讲演结合。

②形式:先自己准备,然后分小组讲故事,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全班讲。注意讲评结合,评选“故事大王”。

●总结升华

讲了“夜莺”的故事,谈谈对小夜莺的认识。

●布置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13课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篇6:夜莺的歌声反思

杨铁柱 2009年11月2日

《夜莺的歌声》一文的重点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先让学生找描写夜莺的句子(包括夜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通过阅读思考,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这些描写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于是我引导学生先理解“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几个隐含意思比较清楚的句子,与设想的一样,学生能很准确地理解这是夜莺在戏弄、谩骂敌人。于是我以这几句话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夜莺的机智和勇敢,并对夜莺的其他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行了分析,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夜莺那机智勇敢以及对敌人的憎恨,进而理解夜莺对祖国的热爱。

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深度,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读,比如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加深了学生对夜莺品质的理解。

篇7:《夜莺的歌声》

13、《夜莺的歌声》学案设计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订”;能正确读写“空旷、沉寂、盘问、埋伏、聚精会神、兴致勃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自由读文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生词。(1)自学生字,新词。

(2)掌握多音字:订()()(3)互助对子检查生字、生词。

(4)互助对子解决不懂的词语,并从目标中选一个或多个词语口头造句。(5)练习易错的字:

4、成果展示:

纠错:

三、练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点拨:课题追溯法),试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共有几处出现了“夜莺的歌声”,从结构上体会作者在情节发展上安排的巧妙。在反复朗读,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从中理解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进行批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流程:

一、回顾旧知

二、合作学习,批注交流。

3、组内练习,准备展示。

4、全班展示。

拓展提升:《夜莺的歌声》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小英雄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斗争故事。展开你的想象,简单地说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又会发生什么呢?

篇8: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一.神话意象

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 充满幻想和神奇, 让人流连忘返, 赞叹不已。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由此可见, 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 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 名烈溪, 鬼魂饮了此河之水, 便忘却一切。“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 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 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 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 (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 上的泉水。泉名希波克丽涅, 据希腊神话, 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 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诗人想到喝酒就想到作诗。酒, 既是诗思的催化剂, 又是移情他物的安眠药, 制造梦境的良方。有了酒,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花神”是济慈喜欢用的诸神之一, 在其他篇章中都提到花神, 这大概是因为有“花神”的地方, 便是仙境, 便是至美的天堂。对于济慈这个追求至美境界的诗人, 在诗中喜欢提到花神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七节中, 诗人不再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意象, 而将目光转向圣经故事和中世纪浪漫传奇。圣经故事也是神话, 而古希腊是经典神话。“永生的鸟, ……露丝忧郁的心, 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据《圣经·旧约·路得记》中路得 (露丝) 离开原籍摩押, 定居在伯利恒, 为博阿斯干活, 与之结婚。《旧约》上未写夜莺的歌声, 也未写路得的眼泪。此处均为济慈的想象。同时这夜莺的歌声使“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起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关于这个美女的指向存在诸多争议。有人理解成夜莺神话中的主人公菲罗米拉, 在下文将详细展开说明。还有一种说法是, 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中, 常常讲美丽的公主被囚禁在海中古堡里, 英勇的骑士泅过惊涛骇浪, 救出公主, 并获得她的爱情。此处济慈想象夜莺的歌声打动了美人的心, 使她打开窗户, 盼望着骑士的到来。也可能指希腊神话中希罗与勒安得的故事。不管是《旧约》中的露丝还是窗里的美女, 她们显示出听歌的人代代逝去, 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体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理思考。

二.感觉意象

追求感觉快感是济慈一贯的理念, 同时也是他生活和观念的基础。有的评论家因此也认为他比雪莱更加柏拉图化。他与其他浪漫派诗人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诗中所呈现的丰富的感官意象。感觉意象可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和睡眠意象几种。而这种种意象在济慈的诗歌中俯首皆是, 诗人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去充分感受周围世界, 以获得美的享受。济慈热衷于感觉快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济慈的诗是一种感官的盛宴, 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夜莺颂》就充分展现了各种感觉意象, 而且感官意象的表现方式各样, 有将各种感官意象并列展现的, 也有运用通感方式显现的, 最后还有一种独特的感觉的意象即睡眠意象, 这也是济慈所常描绘的意象。

1、并置感觉意象

济慈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将多种感觉意象并置展现, 使读者在阅读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构造出属于自己的画面。如《夜莺颂》中的第一节“我的心在痛, 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在这里, 诗人使用了味觉、视觉意象将抽象的痛苦和欢乐的感受进行具象化阐释, 使读者从中获得具体的感官体验。再如第二节中的“唉, 要是有一口美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 恋歌, 阳光和舞蹈”寥寥数行, 便浓缩了味觉、视觉与听觉等感觉意象。“花神, 恋歌, 阳光和舞蹈”这几个不同感觉意象并置在一起, 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充满诗情画意, 展现了和现实截然相反的天堂图景。第三节中, “在这里, 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这些是动觉意象, 正青春的人面色却苍白, 身体变削瘦, 即将走向死亡,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伤感的画面啊。再接下来运用拟人修辞, 将瘫痪塑造成一个垂暮的白发老人在叹息, 给人以视觉意象。这就是济慈艺术独特之处:尽其所能把人体的所有感觉赋予意象, 使其生动鲜活,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见。

2、通感意象

当许多感觉意象都运用上的话, 各种感觉之间开始相通起来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夜莺颂》中的通感意象尤其出彩, 使人印象深刻。如第二节中的“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 恋歌, 阳光和舞蹈”由味觉意象联通了“绿色之邦”“花神”这些视觉意象, “恋歌”听觉意象, “阳光”触觉意象, “舞蹈”这一动觉意象。使读者与诗人一起, 在享受美酒的同时, 产出多层面的联想:绿色的田野、繁花遍地、阳光灿烂温暖、欢歌狂舞。再如第五节中, “在温馨的幽暗里, 我只能猜想/这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 林莽和草丛/……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温馨的幽暗”用触感意象形容视觉意象, 将“芬芳”赋予“果树, 林莽和草丛”用味觉意象和视觉意象相通, “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味觉意象、嗅觉意象、视觉意象三者相杂相通, 使读者体会出比单个意象所能展现的更为宽广深邃的诗意。“静谧的死亡”用听觉意象形容触感意象, 死亡由此获得生命。正是由于诗人对外部世界之美感觉特别敏锐, 所以有评论家称济慈为“感觉主义”诗人。

3、睡眠意象

在诸多的感觉意象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意象也是济慈所热衷的, 即睡眠意象。济慈的诗中梦、睡眠意象出现频率多, 充分体现了济慈对这种状态的迷恋。其中出现睡眠、梦意象的诗有《睡与诗》《我踞着脚尖》《致睡眠》等, 但诗人的这种睡眠不是我们所日常理解的那种没感觉的沉睡, 而是一种朦胧放松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诗人可以摆脱俗世的牵绊, 任由想象力的伸展, 这种状态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梦游”、“昏睡”或者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济慈自己称之为“消极感受力”, 即对事情不要追根究底, 而要处于一种半懂半不懂的状态, 这样才能获得美和真。《夜莺颂》从一开头就进入了半醉半醒的昏睡状态。“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 诗人开始展开想象, 跟着夜莺的声音出没仙境, 与月神、酒神共舞, 在黑暗中闻花香,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诗人所以热衷昏睡状态是与诗人的现实遭遇相关的, 现实中, 诗人爱情无望、被病痛折磨、遭受丧亲之痛、生活潦倒等等, 因此, 诗人渴望忘却世上的苦难, 离开那种极端的痛苦和矛盾。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年, P197

[2]蒋承勇.《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人’的观念》, 外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3期

[3]罗益民.《济慈颂歌的神话思维结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4]江晓梅.《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年第4期

上一篇:婚礼仪式流程主持词下一篇:测试:你会是哪种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