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2024-05-30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通用12篇)

篇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短暂又快乐的。通过这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只要听到该上语文课就齐声欢呼、特别开心,我的内心有一点小窃喜,我觉得,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教学工作起了作用。

前几天,我在20课《古诗两首》教学时,讲到本课生字“唯”组词时,孩子们组词“唯一”、“唯独”“唯有”,除此之外,我还给同学们组了几个词,“唯心”、“唯物”,延伸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然后给他们普及了一点哲学方面的知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着。课下,我在教室里转悠的时候,我们班里竟然有一个男生齐政博跑到我跟前,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笑着看着我说:“老师,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呢!”当时我都惊呆了!他竟然还知道马克思主义!于是,我就兴致勃勃地和他热烈辩论起来: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他同学都被我们吸引了,围在我们身边,听得津津有味,像是在听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我特别有成就感,哲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上学时就经常和老师讨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分析问题,没想到今天在孩子们中间还派上了用场,他们崇拜的眼神让我回味无穷,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一个知识懂得多的老师。

农村的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稍显薄弱,像一些美术、体育等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这些学科一般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兼任,理所当然,我就成了我们班的美术老师。国庆节前,我校举行了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每个班要求办一期黑板报,于是我就对这期黑板报基本上大包大揽了,一是由于当时刚接触他们一个月,不知道班里的绘画功底;二是我有一个小私心,就是希望通过这次大显身手能让他们觉得我特别棒。果不其然,黑板报办好以后,孩子们哇声一片,纷纷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次以后,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如果孩子们都表现得好,我就奖励他们上一次美术课。孩子们听到这,开心得不得了,迫不及待让我看到他们进步的表现。不光上美术课,在我们班孩子生日的时候,我还会认认真真画一幅画送给他们,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写上几句温暖的话。他们对待我的画特别认真,回家之后就把我的画贴在墙上。而且看得出来,这对改正他们的缺点卓有成效。其实我原本没有多少美术细胞,但为了孩子们我也是“拼了”,搜集素材搜集资料,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反复练习,所以才能在孩子们面前充当一个在绘画方面游刃有余画得特别好的老师。

从小受到家庭的感染,非常喜欢写字。当了教师以后,更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写得都还可以。不管是在教案本上写字,还是在黑板上板书,只要写字,我就会把字写漂亮。而且也把写字方法告诉他们,让他们也向我一样把字写漂亮。有一次校长去我们教室巡课,看到我的板书赞不绝口,还让学生多向我学习写字,孩子们听了校长对他们老师的夸奖脸上都洋溢着骄傲的笑容。还有一次,我参加青年教师培训在我们小语9班粉笔字展示得了第一名。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的时候,他们比我还要开心。在他们眼里,我还是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把基本功练扎实,除了备好课、上好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等教学技能之外,还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一方面从整体上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都有向师性,我们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验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带来积极的、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对学生来说肯定有无穷的吸引力,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提升学习兴趣,这对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是我在这段时间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小感悟,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我要更加努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怀抱坚定的职业信念,更新多元的知识结构,提高必备的专业能力,提升健康的身心素质,争取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作者|老店镇东杏头小学 谷乐

篇2: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启程)

9月,在这个金色恣意飞舞的季节,我揣着满满的兴奋来到了我们的实验小学。这是一所介于两村庄之间的普通乡村小学,学校规模并不算太大,校园校舍却异常干净整洁。站在这圣洁的校园中,伴着书香与朗朗书声,我很认真的告诉自己,我的漫漫教学之旅将在此处起航,而我也早已做好准备用我满腔的青春热血去拥抱这一切新的开始!

第一节课,当我这个青涩的“小老师”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好奇。一双双渴求阳光雨露的眼睛,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还有那齐声声喊出的“老师好”。我的课堂便开始了!我们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原本以为认真备课,用心上课,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平淡而又紧张的过着。直到有一天……

(幸福脚印之“周旋”后的启迪)

秋天的雨总是多了一点,几天的连阴雨过后,校园的地面上多出了一片片的水洼,为了避免孩子们滑倒或是玩水把衣服弄湿,我叮嘱他们在没有水的地面上玩要做的游戏,但有一个人可全然不顾这些,脱了鞋子在水洼里兴奋地跑来跑去。这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大脑有先天性障碍。他的安全意识相对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更弱一些,我必须尽快地让他回到“陆地”上,但事实证明,说话讲道理对他而言显然是无济于事,让我沮丧的是他竟然还站在一片水洼的中央冲我扮鬼脸,而此时上课铃声响了,其他孩子都纷纷跑进了教室,瞬间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一大一小的我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各种无奈的字眼从我脑中闪过。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我决定踩着我的高跟鞋到水中把他领进教室。谁知,刚迈进水里两步,他竟敏捷地跑到另一个更大的水洼里去了,我也加快了步伐,而他又以更快的速度跑开了。就这样来回周旋了几个回合,突然,我的脚一滑,鞋子扭坏了,我欲哭无泪的停在了那里,而不远处的他也停了下来,呆呆地看着我,说出了一句粗笨模糊的话:“老师,我不跑了”。于是乎,一场师生间的“周旋”就此结束了。

周旋事件过去后,我对自己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第一次有了审视与怀疑。起初,我认为作为一个新老师每天备好课,上好课就是合格了,作为一名班主任,只要处理好每天的班级事务和琐碎小事就可以了,但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性格也不同。如果工作之余我能多花点心思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多去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我们之间或许就会有更多的共鸣与信任。就不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周旋”事件了。于是我沉下心来找办公室里的老教师聊天请教相关经验,还买了有关的书籍,反复的思考与琢磨。慢慢地,我的思路明朗起来。记得书中这样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想在这块奇怪的土地上我要更加用心的去播种了。这里有满满的教育情怀还有着学之不尽的博大智慧。

(幸福脚印之我不想长大)

那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如往常一样讲完课文内容,我会跟孩子进行课堂分享环节。这次我抛出的分享主题是:你想不想快点长大?为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想快点长大上大学;有的说,想快点长大帮妈妈做更多的家务;有的说,想快点长大挣很多钱,给妈妈买一个大房子……原本以为分享就这样完美的结束了,这时候一个小男孩一本正经的站起来,说了一句让我永生难忘的话:“老师,我不想快点长大,因为我长大了,妈妈就变老了”。顿时,鼻子酸酸的……

(幸福脚印之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新学期开学没多久,便是教师节了。早饭过后的办公室进进出出多了一些轻盈而又可爱的身影。他们趁着老师没来在办公桌上悄悄放上了小花、卡片、小手工……我在想,我们一年级这群小家伙们对教师节应该没有什么概念。突然,一个小女生跑到我跟前递给我一张从本子上撕下来的小纸片,然后认真地告诉我:“老师,我刚听隔壁班的姐姐说今天是老师的节日,我没有准备礼物,我刚才坐教室里给您画了一朵小花,你喜欢吗?”还没等我感动地回过神,两个小男生也悄悄地来到了我跟前,他们害羞地从身后拿出一朵干蔫蔫的小花,小声地说:“老师,我们看到别的班小朋友今天都给老师送花,我们也想给你送,这是刚才我们在校园的花坛边捡的,挑的最漂亮的捡的。”看着三张纯净的脸庞,我忍不住的抱了抱他们。我想,这将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富有的礼物了。

日子在走,我们的故事也在继续。每一步幸福的脚印都记载着我们共同的成长。回首看一下,我再也不是那个无奈的满校园里追学生的自己了。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沉淀,更多了一份与学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我们班特色的小组比赛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新意教学在我的优质课比赛中也得到了很多业内同仁的好评。三年的教育旅程,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但这个炎炎七月为期三天的培训又让我看到了新的努力目标与方向。

我深知以后漫漫的教育之路还很长,不管是迷茫,是成长,是辉煌……我都要时刻保持一颗有爱的心,一颗归零的心,在孩子纯净的世界里去荡涤心灵,去潜心修行。

篇3: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一、顺应学生学习天性, 发挥教师“导航”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 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揠苗助长》的故事, 大家耳熟能详, 故事中的宋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不顾禾苗自然生长本能和发展规律, 强行人为拔苗助长。结果, 禾苗不但没有长高, 反而全部枯死了。宋人愚蠢之处, 恰恰是违背了禾苗自然生长发展规律。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顺应自然规律, 科学培育“禾苗”成长。这个故事, 对我们进行生本教学实验就很有启发:学生就是天天向上的“禾苗”, 教师就是科学培育“禾苗”的园丁, “禾苗”天天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科学培育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 一方面, 要顺应学生学习天性, 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做现代化的优秀“农夫”, 为学生生长过程做好科学“施肥”“松土”“浇灌”“防病”等指导工作,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 为学生创设科学、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科学、丰富、健康、智慧学习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等提供科学指导。

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相信人具有学习的天性,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天生的学习天性, 教师应充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科学“导航”。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发挥园丁“授渔”作用

《桃花心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位种桃花心木的园丁, 从不定时、定量地为树苗浇水, 而是模仿大自然时旱时雨的特征, 让小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 以便于它能将根扎得更深, 更能适应将来的生长。这位园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他的心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小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 在其幼苗时期可以给予其必要的帮助——浇水。为了让它将来能自力更生, 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拼命扎根, 为将来长成参天大树做必要的准备。园丁现在模仿大自然降水特征, 目的只有一个——现在的浇是为了将来的不浇。一直以来, 人们都用蜡烛赞美教师,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人们也用水来比喻教师的学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须有长流水, 结果我们的学生怎样?他自己不发光, 等待着被照亮;他自己不产生水, 等待着被倒满。这样下去, 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像课文中的小苗一样自己“汲取养分, 向上生长”呢?“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正是在尝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断地以课程为依托, 寻找课程中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元素, 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凭借,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课前探究、课堂上小组内的交流学习、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班级交流的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的点拨引领, 学会互助与合作、讨论与质疑、倾听与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试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不也正是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吗?实现了这一目标,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 自觉、自信、流畅的表达, 真正实现了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

这篇精读课文向我们展示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老师不要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师生互动, 而是学生有效的、自主的、生长式的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培养、优化、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教”的自由王国升华为“学”的自由王国,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提升。

三、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发挥教师“春风”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重视全面依靠学生, 要充分相信学生,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不能不让我们联系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竭尽全力地教, 不讲不放心, 不讲完心不安, 讲完心里才踏实。结果呢?学生主动听的有多少?听了能记住的有多少?记住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又有多少?其实, 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可以掌握, 老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并依靠学生,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将学生学到知识进行内化。这不由地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乌塔》, 这是以主人公乌塔为题的一篇课文, 这位12岁的德国女孩, 仅小学四年级, 只身一人游历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罗马等国家, 为了能有这次难得的游历, 她积极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挣到了旅游需要的一半的钱。敢于让孩子独自一人游历欧洲, 以此让孩子增阅历, 长见识, 这是何等大胆而又何等睿智的父母!如果不让她独立实践, 而是苦口婆心地教给她买票、换车……或许她早已厌烦了, 或许这时你让她按你教的去做, 她仍然会茫然无措;如果不让她独立实践, 而是由父母带着她远游, 因为有父母呵护, 或许她记住的仅仅是她玩得最开心的时刻, 下次让她独自实践, 她仍会手足无措。正因为有了实践经验, 这个12岁的女孩, 在大人面前才会表现的那样坦然、自信!相同地, 如果乌塔是学生, 她的父母是老师, 这位老师又是何等勇敢而又聪明的老师!勇敢在于他相信并敢于放手;聪明在于他懂得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 为了能解决问题, 他们大量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质疑、大方地交流, 他们身临其境, 自己调节, 自行领略, 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取得的知识何愁掌握的不够牢固, 何愁涉猎的知识面不够广, 何愁不能提高学生能力!

所以, 《乌塔》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生本教育”理念, 就是作为教者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并依靠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不是依靠“教”, 而是依靠“学”。作为教师将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自己做一个“懒人”, 享受“懒福”。

其实, “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顺应儿童天性, 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崭新价值的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教育体系, 它蕴含的科学理念博大精深, 其广度和深度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这里, 我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本着对“生本教育”真相信、真学习、真实践的信念, 从实践角度,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 谈谈自己在生本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点滴浅薄认识。我期望随着对“生本教育”理念更深入的感悟, 对“生本教育”更多的实践, 定能在“生本教育”这片肥沃的思想土地、智慧田野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 定能享受“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幸福春天!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顺应儿童天性, 提升生命质量且具有科学意义与崭新价值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需要我们用心感悟, 用心实践。通过选取小学语文3篇课文, 分析小学语文课文中蕴藏的“生本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生本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1、夯实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绝对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2、还学生以自由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章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的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案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地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帝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們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4、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语文实施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篇5: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怎么能让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又踏实呢?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改作业,我都会送给孩子们一面小红旗。作业只要工整、干净,又正确,我就在作业本上给孩子画上一面鲜艳的小红旗,孩子们得到它可开心了。课堂上,哪个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乐于表现,我就口头上奖励小红旗,课下让班干部记到记录本上。孩子们得到奖励,下次更积极。同时,我把班里的学生分为十组,如果有小组活动时,就发给小组红旗,以此评比优秀小组。比如,最先完成作业的三个小组会得到小红旗。通过这个奖励,小组的同学更团结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争当先进小组,取得小红旗。

奖励方式一成不变,孩子们是会失去兴趣的,所以奖励方法需要不断革新。孩子们有了新鲜感,才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努力下去。于是我的新方案出来了,赶快投入实施。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动手制作小红旗,制作好以后,红旗的一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另一面写上语文课本里的一个新词语。孩子们做好以后带到学校来,这些小红旗就是奖品。课堂上,我把它们奖励给表现好的孩子和小组,代替了以前班干部的记录方法。得到奖励的孩子欢喜,制作小红旗的孩子也是无比喜悦。同时,双方还有其他的收益,复习巩固了学过的词语。

有一天,一个孩子做了一面稍大一些的红旗,我灵机一动,把它奖给了优秀小组,与个人的奖励区分开来。于是,孩子们精心制作,稍微大些的红旗层出不穷了。

有奖励就得有惩罚,因为我发现有的小组总是落后。查其原因,有的孩子作业拖拖拉拉,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小组落后。我就想:如果惩罚一下会不会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一个新的制度诞生了:落后的小组一次罚一面红旗,奖励给先进的小组。此项制度实施后,被罚的组长和组员都着急了,谁也不想落后被罚,一心想着要早些完成作业。

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让我看到了孩子们那颗渴望表扬的心、积极向上的心、团结一致的心。

篇6: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开学之初,他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也不与同学们互语,在炸了锅的教室里独树一帜,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想他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孩子,我想帮助他。

第一次排座位是按照身高来定的,身高一米八的他被安排到了最后一排。开学之初,工作繁琐而忙碌,让我无暇顾及他。直到那一次,我又再次关注到了他。刚开学,语数外的作业都不多,可是他却连续三天未交作业。我找到了他,询问原因,他支吾着,只说“忘带了”。看着他稚嫩的脸庞,我想相信他,可心中却抱有着一丝疑惑,真的是这样的吗?

从此以后,他不交作业的势头愈加猖狂,在我的不断叮嘱之下,他难得会交几次作业。但是即使交,也是随意写上几笔就了事。我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我慢慢开导他告诉他做作业的重要性,陪伴着他,等待着他的改变。可是,未曾想到,他给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每周一早上,是我们班的英语早读,那一周,英语早读上到一半,老师急匆匆跑来跟我说,“你去看看,你们班的XXX,染头发了”,我奔到教室,阳光的照耀下,那抹红色明晃晃地刺进我的眼睛里。

一瞬间,我的怒火冲上心头,我把他叫了出来,恶狠狠训了一顿。看他桀骜不驯的眼里充斥着一股不服气,我第一次感到了做老师的无奈。

冷静下来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做法确实有点冲动,也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面子,我开始思索如何处理这件事。

还没思索出方案来,一记噩耗又重重击来。

放学后,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只听见有人说道:“你们班XXX人呢?叫他出来,我们找他有事谈谈。”我一怔,出了什么事,急急出门,找了那几个学生了解情况。这才知,他们是一群初三学生,这次来是要打他,原因是何不愿说。我把这位“主人公”带到了办公室,暂且停止了这次纠纷。

我尝试着与这位“红毛”小怪彻底谈谈,我说今天我们就以朋友的身份,互相了解一下好吗?没等他同意,我就开始大谈我的初中时代,曾经的我也有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时候,如今的我不后悔有那段时间,但是我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这么选择了。我不希望做一个总是让父母担心的人,我看到了他眼里一丝星光闪过。

慢慢地,他开口了,跟我讲述他的家里情况,原来他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总是出差在外,没时间管理他,留给他的只有用不完的金钱。原本,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可是在每天吃着外卖,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后,他有些自暴自弃,有时为了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我的引导下,他知道他的做法是不对的,并跟我承诺他会断绝外面的关系,希望以自己优秀的成绩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从此之后,他还是难免会给我点类似于“红色头发”之类的惊喜,但是我明显看到了他那颗正直阳光的心。

这事之后,我不禁想到很多老师抱怨“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当然我是第一届带孩子,没有比较,所以无法断定这句话的对错。但我想,谁都无法阻止时代的洪流,我们都在改变,更何况孩子呢。我想,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关注,可能孩子就会多一点成长,多一份感激。教师的职责不就在于此嘛,“教书”与“育人”,我会一直秉持着“育人”先于“教书”的理念,在这条路上越行越远。

作者|沙佳鹰

篇7:小学教师教育感悟名言

2)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3) 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4)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5) 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

6) 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7) 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8) 想教孩子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9)习惯象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的牢不可破。

10)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11)习于智长,优与心成。

12) 享受人文的课堂,享受动感的课堂,享受智慧的课堂。

13) 勤勤恳恳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4) 人生的目标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篇8: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似水的载歌载舞——她似水之轻盈、灵动, 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教育的轻盈与灵动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她似水之温润、柔韧, 喻指我们教学需讲究艺术, 教育的温润、柔韧不就在我们每天与孩子们相遇的课堂里吗?她似水之无形、丰满, 告诉我们应关注孩子生命成长, 教育的无形与丰满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 告诉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 它既有“功用性”, 又有“非功用性”。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能力, 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可见, 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 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 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它改变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 课堂上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课堂对话的情境, 实现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 相互之间真诚地倾听和接纳, 在相互接受和倾吐中实现双方的精神融合, 彰显出生命的灵性。它旨在借助于教师的文化内涵、人格魅力, 教材媒体本身的知识和文化价值, 教师对文本的领悟和教学智慧等相关元素,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着眼于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 立足在诵读中凝练感悟, 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品质;强调阅读教学要在对话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涵化和滋养, 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 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倡导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遵循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吸收和借鉴了古今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成果, 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智慧潜能的发展。

一、“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 它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对话教学中的第一原则, 师生之间应成为学习的“伙伴”, 对话的“伙伴”。

(2) 它是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教学, 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需要长期的历练和不断的积累;在涵化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多元性, 更能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在沟通、合作的“多向”对话中, 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 对话的精神才得以升华。

(3) 它是交互、灵动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让智慧回归语文教育, 让智慧唤醒语文课堂, 让智慧打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过程中, 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 并产生新的视界, 让知识的探求不断丰厚。在涵化理念下“对话式”阅读教学, 淡化了烦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

(4) 它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对话活动的作用下, 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 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氛围中, 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较,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二、“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1.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基本内涵:它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 是营造涵化课堂文化, 吸引孩子进入涵化情境, 激发好奇、生疑、探究冲动的环节。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 在教学时, 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 进行创造性构思, 或演绎成一段故事, 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 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进行语言实践, 体现的是一种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2. 第二环节:诵读感悟

基本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涵化语文课堂就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 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 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 引入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 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诵读感知体验中, 增强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力度, 形成语文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涵养化育。此时此境的诵读感悟是文本蕴涵的涵化, 是心灵的涵化, 是生活实践的涵化。

3. 第三环节:对话探究

基本内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生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 学生个体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探究文本的动机, 在对话交流中, 教师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 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在有效的对话中解决疑难, 丰富知识与经验, 积淀语文素养, 使师生的诵读感悟和对话表达和谐发展, 情智共生, 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 第四环节:熟读求化

基本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熟读求化就是在诵读中唤醒学生的言语感悟, 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 在熟读中积累语言, 积淀语感, 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

三、“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 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 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 畅所欲言, 彼此接纳, 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 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 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 才可能畅所欲言, 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 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 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 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 产生思维碰撞,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 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师生间的单一对话过程, 而应是丰富、多元的。从课堂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讲, 课堂是集“智能”“情感与精神”于一体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 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使师生真正面对世界平等地“言说”, 自由地“言说”, 使学生的阅读转换成在多向对话中实现“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3. 挖掘有效、鲜活的对话资源

对话是在诵读感悟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可能精确预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生成性教学资源, 需要及时变更预定的教学设计, 重组教学过程, 促进教学意义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一, 充分发掘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 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文本, 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文本的其他内涵;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 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用阅读去影响生活。第二, 捕捉生成的资源, 及时“刷新”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在备课时, 有的教师常常更多地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 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这种情况, 实际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学生的“前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个人偏见”对学生阅读的干扰, 这就首先要组织学生独立阅读, 并且静听学生。教师还应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理解”中才能得以增强。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 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教师要敢于放开课堂, 打破预定的教学设计, 立足于课堂中流动涌现的现实状况, 及时更新教学设计, 主动探索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通过教学中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对话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品质

1. 丰厚的文学素养

涵化语文课堂的主要功能就是向孩子传承人类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 读书能为语文老师的气质增华添彩。教师要通过读书成为有文学素养的人, 要有“书卷气”,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博大的挚爱情怀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只有有博大的情怀, 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的偏激, 宽容学生的缺点, 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的优点, 欣赏学生的缺点, 欣赏学生的个性。涵化语文课堂的“至高点”就是呈现教师大爱的教育品质和教育情怀, 以教师的教育品质和情怀感化学生, 影响学生,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境界。

3. 灵动的教育智慧

篇9:教育感悟:一枚一毛硬币的故事

那是开学一周左右的一天放学后,由于我班原来有等校车的学生,由我帮忙看护一下,这些等车的孩子里就有我刚送上二年级的十多个孩子。这天一放学,孩子们如往常一样来到我班。其实班办今年已经不再放等车的孩子了,但是因为刚送走他们的缘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种亲切感,所以我也没赶他们走。孩子们纷纷和我打开了话匣子。有的问:“老师,你咋不教我们了?”有的说:“老师,你咋把头发剪了?”有的说:“这些小孩有我们可爱吗?”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我班原来有个叫马跃的小孩,别看8岁了,个子却不高,是个机灵的淘气包。我教他时,对他是又气又爱。因为他聪明,学习知识一点就透,却也爱撩闲,所以我也时常批评他,但他从来不记仇。就在别的孩子和我说完话后,他跑到我前边来,说:“老师,我给你跳舞。你看好看不?”说完,就开始扭起来。把我逗得哈哈大笑。就在临走时,竟然送我一枚一毛钱硬币,说:“老师,这给你。”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笑着说:“给你呗,买点啥。”

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天真的话语!钱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份情谊,这是一份心意,一份对我的爱。霎时间,我的烦恼、压抑,都烟消云散了。心想:面对这些善良、单纯、可爱的孩子,我还有什么理由灰心,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叫他们呢?我还有什么理由喊压力呢?教谁不是教呢?烦恼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何苦为难自己呢?换了一批孩子又怎样?他们同样是渴求知识的孩子,同样是需要关怀和爱的孩子啊!

所以,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便调整好心态,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心地的面对这些小家伙。同时,边教学我边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做能使这学期的教学效果好于上学期?因为我刚送走一个一年班级,期间虽然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不乏一些漏洞。所以,我打算借着这届学生本学期的教学弥补一下不足。改变一下上届学生这学期的教法,特别是上学期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学生易丢分的地方,作为我本学期重点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上,我深刻体会到,备课是否将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钻研参考书,看教案,并做完习题后,确定哪些地方学生爱出错,该怎么讲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会。做好这一切充分准备后,我才走进课堂。这样下来,果然效果比上学期好得多。同时我还改变了以往的教法,变生硬的传授为多利用教具,学具及身边一切可以利用好的资源,如铅笔、书本等。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学知识,边动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学习看图编题列式时,我先引导他们会说图意再列式。我先教他们如何说,让他们跟我说,再自己说。明确每一幅图都有两个数(已知条件),一个问题(带问号的一句话)组成。说图时,一定要把这些都说出来才完整。这样学生就知道:要做一道题,必须知道两个数和一个问题。以后每遇到一个图,都让学生把图意说一遍,而且关注全体学生,争取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都弄清题意后再做题。而且,练习册上,书上的每一个题,我都是这样做的,虽然很耽误时间,但是学习的效果真的好了许多。全班34人,只有两三个差生掌握不好,其余的都不错,这令我很欣慰。这也是我与上学期教学中的最大不同。以往有时为了赶进度,囫囵吞枣,效果反而不好,所以本学期的每个知识点我都争取一次讲透,练会,再进行下一项。

本学期,我改变了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因为上学期我班有36人,我都实行一对一的辅导、批改,结果一学期下来,把我自己忙得昏天黑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因为我在辅导一个人时,其他人的纪律也不好,为了避免出现上学期的问题,所以本学期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带头作用。从这34名学生中选出16名成绩好、有责任心、爱管事的同学作为学习组长,并把其余18人分到这16个组内,能力强的组长带两个人。这样优差组合,就能实行一对一辅导。分完工后,先给组长开会,告诉他们表现好的负责任的组长期末有奖励。组长的职责不止是监督本组组员学习,还包括我忙时检查作业,做完题我批不过来时帮我对题,我不在班级时,负责本族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午休及课间看护本组组员的安全等。这样,进入校门的一天时间,组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组长的掌握之中。而后随时向我汇报,我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教学。经过近一学期的操作来看,组长的兴致极高,也颇有管理能力。这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工作压力,同时也锻炼了班级中的优等生,更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使得班级成绩保持较稳,提升较快。在本学期的期中测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带过这两个一年级,我在对不同的方法比较之后发现当老师真的要动脑,不但要动脑怎么教学生,怎么管理学生,更要动脑研究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既能减轻教师的压力,学生又乐于接受。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太聪明了,如果不变一点新招,他们根本不买帐。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多思考,争取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教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像马跃那样的孩子,我还会获得他们对我的爱和肯定。

篇10: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感悟故事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有机化学家,人造香料和合成树脂的奠基人。由于他在化学领域所做出的巨大成就,19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功与爱因斯坦、爱迪生、“氢弹之父”特勒、美国总统威尔逊、著名数学家庞加莱等伟人一样,过程极富传奇色彩,不但在年幼的时候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能,甚至还被认为是弱智、蠢笨的人。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这个故事,是我这两天才看到的,对应上述两篇老师的教育故事,使我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会发生瓦拉赫效应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瓦拉赫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在面对心智发展或表现不如人意的孩子,我们家长或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我并非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心理学也知之甚少,很难体会作为老师,对整个班级四五十人甚至更多的学生如何能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施其才、各享其乐。我家就一个上初一的小子,对于小子的教育我已经是感到一筹莫展、力不从心。对于“恨铁不成钢”的认知虽然还不是很深刻,但也从身边家长那种焦虑的心情中多少有些许的体会,多数家长是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而忽视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何尝又不是如此呢?那么,老师会不会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拿蔺聪老师面对的这个小A来说,蔺老师有没有先入为主地觉得这个身高180,体重超200的孩子本身是个“奇葩”,而不是“奇才”呢?我相信应该不会,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会造就不一样的识才赏人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比我们这些普通家长要强得多。然而,我们也能想到,老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是一位家长,老师有家庭生活的压力,也有工作中面对升学压力、教书育人的重任在肩,往往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少部分有潜质的孩子身上,其他的孩子不得不成为打酱油的“陪读”。毕竟,能成才的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将来只是做普通人。那么,小A真的就一无是处、无可救药了吗?老师或家长的一声叹息或是给某个孩子所贴的种种“标签”, 不仅会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作用,甚至会对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影响,更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小A就读的这所高中是为数不多的四星高中,也就是说,他的升学已经是打败了80%的小伙伴而取得的,足以证明他的智力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一时不得解。

在读完冯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后,我似乎有些茅塞顿开了。小胖子的表现可算是大放异彩,一改老师对他往日的印象。真的如成功学专家罗宾的一个观点所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那么,谁会是那个唤醒“熟睡的巨人”的人呢?我想,除了老师,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这种现象不正是心理学所说的“瓦拉赫效应”吗?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这样说:一个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而且这种潜能还会不时地被表现出来。这时就看它能不能被人及时地捕捉到,并不断地加以开掘。否则,这种闪光点就会如同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因此,及时发现闪光点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后能否创造条件让其发展最大潜能也是十分关键的。

在这两点上,瓦拉赫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如鱼得水,其特殊潜能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如果没有化学老师发现他的闪光点,如果没有他父母的大力支持,那么,瓦拉赫这颗化学巨星就可能成为一颗流星,不复存在。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探索智力以及存在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上述的瓦拉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多元智力,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判断,他就是一个智商低弱的人,而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他并不是一个低能者,只不过是他的九种智力组合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因此,我也十分相信,蔺老师故事中的小A同学,应该也是如此,他的闪光点,只是可能还没有被真正发现。但愿,在经历过种种人生经历之后,他能有所顿悟,也希望小A的人生中能有“唤醒巨人”的人早日出现。

正如冯老师文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小花,每一朵小花都会盛开。“慢养孩子,静待花开。”是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的家教心得, 他也说: “养孩子就像种花, 要耐心等待花开。”他的次子黑立国与瓦拉赫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小时候是一个叛逆心强,学习极差的“调皮鬼”,在高二那年终于因为摔跤教练的赏识,他第一次发现学习好能赢得更多的尊重,激发了他的斗志,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奋发直追,变成学业中的佼佼者,30岁那年,就已经是华盛顿大学医院的副院长。这个故事再一次印证,“瓦拉赫效应”这一著名心理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心平气和,淡泊流年。反观我自己的这半生,也并没有什么惊天伟业,不过一介平民,有时也会迷惘,想法不少,往往都是急于求成,功亏一篑,最后很少有真正实现的。觉得应该做些改变,却迟迟懒于行动,如此,我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又想起我家那半大小子,或许,我真需要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要求有些过于急躁?我确实应该多给小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更应该立足现实,改变一下自己,慢养孩子,静待花开,慢慢发掘孩子的潜能,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作者|寒极雪飞

篇11:小学语文优秀的教育故事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们手中的教材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五彩缤纷,生动有趣,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将最普通的做人道理、知识基础,悄悄的融进一段段一句句中,令孩子们眼前一亮,爱不释手。在新的教育革命浪潮到来之时,“教师”这本书又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具有童心和爱心。因为童心和爱心是教师能够在孩子的天空中得以飞翔的两只翅膀。童心,使得教师俯下身来,永远是孩子中的一员,让孩子感到你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不同的叶子,但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爱心,使得教师敞开胸来,像是家长,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荫覆盖在他们身上……

9月15日 星期二 晴

人人养个“小宠物”

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劳动观念差,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感到新奇,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爱护这个环境,因此自开学两个月来教室的卫生一直保持的不好。

今天我走进教室,拿出一个带小猪的挂钩,然后我非常认真的说:“今天我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它是一头可爱的小猪,我把它养在咱们的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要精心喂养它,它才能够快乐成长,它吃的东西很奇怪,它只吃小朋友扔的垃圾。”听了我的这番话,大家都乐了,其中爱提问题的付嘉航说:“老师,可是它没有肚子啊?”我神秘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大大的方便袋,挂在了小猪的挂钩上,然后煞有介事的说:“小猪的肚子扁扁的,它饿了,它对小朋友有意见了!”小朋友们睁大了疑惑的眼睛看着我。我故意卖了个关子,然后看了看地上的一张废纸,说:“你们知道小猪为什么对你们有意见吗?它心里想什么呢?”机灵的李扬连忙说:“我知道了,是因为我们教室的地面上有很多的纸片,这些都是小猪的好食物,它在抱怨小朋友不拿来喂它,而是扔在地上浪费掉!”说到这里我看到很多小朋友纷纷将地上的垃圾拣起来笑嘻嘻的装进了小猪的“肚子”里。看到这些我暗暗的笑了!于是我非常风趣的模仿猪八戒的样子粗声粗气的说:“谢谢!谢谢小朋友,俺老猪以后就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了。我吃饱了,喝足了,可我怎么上厕所呢?”一个小朋友立刻站起来说:“我可以帮你!我看到你的肚子满了就将你带到厕所里倒掉,好不好?”我又学着老猪的样子说:“好,好!我还有很多好伙伴,小猴啊,小熊啊等,它们都愿意来你们班安家,你们能不能把他们也请来啊?”小朋友们此刻已经完全置身于我所编织的童话世界里。于是我又回到老师的角色里,说:“谁愿意将小猪的好朋友请来亲自喂养它呢?”大家按捺不住的大声嚷道:“我愿意!”于是我就布置学生放学后,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挂钩,然后给它装上一个“大肚子”。每天将教室里的垃圾装进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肚子”里。这下,小朋友可高兴了。下午纷纷带来的自己喜欢的“小宠物”。有憨态可掬的小熊,有顽皮可爱的小猴子,等等。

从那以后,我们教室里的垃圾都不见了,因为垃圾都被可爱的孩子们装进了“宠物”的肚子里。

10月29 星期三 晴

苹果里的星星

记得那是一个很阴沉的天气,我的心情也同天气一样的沉闷,因为我感冒了,更令我不快的是我的嗓子哑了。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真是糟透了。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我坚持着走进课堂。为了让学生听的更清晰一些,我努力大声喊出每个音节。正在我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地讲着“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时,我发现杜雪景几次把手伸进抽屉里,不知在摸着什么。我用眼神不停地警告她,可她却丝毫不领会我的用意,竟然低下头,双手放进抽屉不停的翻找。当时我不知哪儿来的一股无名之火,疾步走到她面前,只见她正在用手帕擦着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个诱人的苹果。我二话没说,夺过苹果就扔在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箱里。当我再次站在讲台上时,看到同学们惊鄂、紧张的神情和杜雪景满含委屈的泪眼。从大家的目光中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好在这时下课的零声响起来,解除了我的尴尬。

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开始平静下来,就把杜雪景叫进了办公室。为了使自己嘶哑的声音听起来亲切、柔和一些,我压低了嗓音对她说:“刚才是老师不好,太冲动了,你能原谅老师吗?”她怯怯地点点头。我抚摩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学校规定上学不准带零食,你不但带了苹果,而且上课还摸着玩,这样对吗?”

听完这话,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滴落下来,她抽泣着说:“我,我带的那个苹果是想给您吃的.,因为我怕同学看见就藏在了抽屉里,听到您嗓子哑的厉害,就想拿给您,可……”

我的心战栗了。我扔掉的哪是一个苹果,分明是一颗纯真美好的童心啊!怀着强烈的歉疚,我急忙走回教室,从垃圾箱里捡回那个透着香气的苹果。我把它洗干净后微笑着对杜雪景说:刚才老师错怪你了,对不起,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我们俩吃了这个苹果吧,等会儿你会发现苹果里面的“星星”!“星星”?!她那含泪的眼睛里充满好奇。我把苹果横切为两半,把带把儿的那一半递给她。

“真是个五角星!”惊喜冲淡了他眼里的委屈。我俩有些激动地分吃了那个苹果,也把那颗“星星”藏在了各自的心里。

这件事过去两年多了,那个苹果里的星星却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连同它一起刻在记忆里的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11月10日 星期五 晴

你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

清晨,来到教室,只见讲台上放着几块包装精美的糖果。我问:是谁带来了这么好吃的糖果,大家齐刷刷地将头转向李秋禾。到了检查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全班就她自己没有完成作业。哦,原来她是担心我会怪罪她,所以就送给我这几块糖果,叫我的心变的柔软起来……这么纯真的童心,叫我不忍俊不禁。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因此工作的快乐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生活质量。所谓“快乐人生”,包含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快乐的工作。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羡慕的说:“还是你好,一年有两个假期,工作稳稳当当。”我总是报之一笑,其实要谈工作量,教师的苦和累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够体会到的。可是我工作中的那些快乐也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拥有的。记得从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和成人在一起,领悟的是对方的冷漠和虚伪,和孩子在一起,感染的是他们的纯真和热情。我觉得,良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娱乐,只有在快乐中工作,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仅仅用于糊口的手段,惟有热爱工作本身,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这种快乐所滋养,所润泽。

教育本身带给我许多快乐,这一路走来,我有太多的回忆。教师节里孩子精心绘制的贺年卡,语文课上孩子的妙语连珠,短别相见后孩子的欢呼,所有种种带给我的又何止是简单的快乐呢?其实,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接近天堂,或者说,每个孩子本身就是天堂。我希望将自己的心血往学生的身上浇灌,但是我不希望孩子成为那些过早成熟的苹果。我想让他们放下重负,领着他们走进自然的怀抱,倾听自然的声音,我想丢弃课本上孩子不喜欢的内容,去和孩子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想拒绝程式化的种种考试,让学生学一些真正能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的东西。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我不但常常打上鲜红的100分,还会在后面追加一个可爱的“笑脸”,而在那些出错的题目旁边也会多出一个小小的“哭脸”。简单跳跃的几个表情符号替代了原来冷冰冰的“对勾错叉”。这是我和孩子之间独特的对话。

篇12: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借钱的教育故事

周一去学校,孩子早已等在办公室门口,笑盈盈的递给我十元钱“老师,给,谢谢。”周五借钱一事早已忘却,没想到,一来学校,就有人送“礼”。“谢谢你,来校就有惊喜,看来本周会好事连连。”我给学生打趣。这次借钱,我记住了他----小枫。

两周后,小枫再次来到办公室,“老师,借我十元钱。”声音还是那样小,但这次神情有点坦然。“啊,为什么?”我用眼睛望着他的眼睛,发出疑问,“我的钱丢了,没路费了。”我才想起第一次借钱我把问学生借钱原因这一环节都省了。“丢哪儿了?”我知道问这话纯粹多余,知道丢哪儿了还用借钱吗。他低着头,像个受气的孩子,“老师,真的,楼下还有几个同学把钱也丢了,正找人借钱呢。”我朝楼下望了望,看到一个孩子正跟一位老师伸手要什么呢。学校是寄宿制,两周过一个大礼拜,孩子们从家里一返校,从家里带的钱就大花特花。等到离校时,捉襟见肘,有的学生甚至连路费都没有了。没办法:借。当然得找各种理由,丢钱是借钱理由之一。我看着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谎言是遮蔽不了的。那眼睛蓝蓝的,十分清澈,不含任何杂质。“给吧,不给有什么理由呢?”我对自己说,“借钱可以,但必须说实话。”尽管我相信他,但临走时我还是抛给他一句话。

第三次借钱事件随着时间流失,已然模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次,小枫又一次来到办公室,说:“老师,我没路费了,借我十元钱。”不多不少,每次都是如此,而且每借必还,对于他的诚信指数我还是赞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疑虑的望着他,借钱可以,但不能养成习惯。“老师,前两天我生病了,钱拿药了,还是您让我去看病的。”对于小枫生病这件事,我记忆犹新:周二下午第一节课,我一走进教室,第一眼发现小枫满脸通红,仔细看,连耳朵根都是红的。看到我在观察小枫,小枫的同桌说:“老师,他发烧已经一天半了,等家长接呢。”我用手腕试了试孩子额头,滚烫滚烫的,这情况,能等家长接吗?体温至少39度。我当机立断:“先去诊所看病,别耽误,高烧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我破例给孩子批了假条,让同桌陪小枫看病。后来见到家长,提起孩子,家长泪流满面:“这孩子,性格善良,孝顺父母,非常懂事,回家后从不知道什么是累,帮父母扫地、喂猪、下地干活。从不乱花钱,每月除了生活费,路费外,只要十元零花钱买本、买笔用。有时候回家,钱没花完再交给家长。”我为孩子的懂事点赞,知道家庭贫困,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实在不多。一年来,其他孩子零食不断,还从来没见过小枫买零食吃,难以想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小枫如何抵挡住这些身边的诱惑。

由于没零钱,我拿出一张二十元人民币与其她老师换钱,“我只有一张十元的,你先用吧。”老师挺热心。“好,算我借你的。”我说。“没有十元钱就直接说没有,还给他借钱,给他一百元他也敢要。”另一位老师不理解。我理解同事的好心,我也相信孩子。

周一返校,再次接过孩子递来的十元钱,这次多了一张信笺:“老师,您屡次借给我钱,谢谢您。您借出的不仅仅是钱,而是理解、信任与支持,支持我一个贫困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来回报父母的爱、您的爱。”

泪涌上脸庞,我想抱住他,告诉他:孩子,记住,人间有爱,师生间有信赖。

上一篇:生活中的小实验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儿子婚礼上父亲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