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分享

2023-04-14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分享

教学故事分享

——从《给家乡孩子的信》迈出第一步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改大背景下的主流口号,确实,落实教学的有效性,便如同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下来,师生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每节课都有收获,但不代表有效。说来易,行动难,真正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是老师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我,仅凭三年多的工作经验,确实还不够水平拿出一个“最得意的有效教学故事”,仅以一次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说说自己思考、反思的全过程。

以往一遇公开课,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课时,为什么?因为第二课时能根据文章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预设、自然会收获精彩的生成。而第一课时,似乎只能做些固定的事——识字、写字、朗读、概括、初读感知,这些,在我看来,是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必过的关,也大大的影响着第一课时的模式化。自己也是围绕这些给每篇文章的第一课时定下流程,可是,孩子依旧错字、别字连篇,也依旧不知道什么叫“概括”……一些最基本的语文功底,孩子们似乎很难以具备。看来,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哪。

正巧,在学校准备上公开课,选定的就是《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原是为了第一课时教学的流程简单,思路清晰,现在看来惭愧之余需要多做些思考与尝试,得为孩子们在第一课时中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做些简单而实效的事。

导入。孩子知道学到哪儿了,所以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创设情境,摆上些矫揉造作之态,有时,不妨开门见山些。

预习的检查。以往都是让孩子自由读,读过后出示词语,读词学词,再逐段读文,这真的是“检查”预习吗?我们到底需要孩子在预习时做哪些事?怎样的检查才是有效的?

课文的朗读。学生需要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进入六年级,课文篇幅都比较长,朗读的指导可以重点落实在重要的或是典型的一两个段落中。

概括。曾一度被淡化了的概括能力如今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的确,孩子学习语文需要训练其概括能力。概括,非一日之功,长期的训练最能体现效果,老师的指点可以让其学会把握要点。

其实,还是原本那些简单的事儿。只是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收到训练的实效,而非走个过场。

上课开始了,流程如下:

导入是开门见山的,因为已经布置了预习,上什么已不再是悬念。

预习的检查:打开《补充习题》,完成本课第一项“看拼音写词语”,指名一生上黑板写(该生平时写字错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反馈时集体订正黑板所写词语,交流“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写法”,同桌互换批改,并订正两遍。告诉孩子:生字词应该是预习时自学掌握的。

初读感知,读懂信的格式:信应该怎么写?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直接点出各部分名称,老师加以点拨:这叫什么?这叫正文。

过渡引入正文的初读概括:给学生3-5分钟时间,默读正文五个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并写在书上。老师巡视、指导。通过随机点评一些学生的概括指出学生在归纳段意时把握不准、把握不全的问题,渗透概括的要点。如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巴金爷爷说他很想念家乡和家乡孩子。”老师提醒这段有两层意思,他只归纳了一层。学生概括第五自然段:“巴金爷爷的希望。”老师点拨:巴金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你得用简洁的话写出来。学生写好后指名交流,再由学生根据交流修正自己的概括。

整体感知,为第二课时教学铺垫:由巴金爷爷给孩子们的信推测孩子们给巴金爷爷的信的内容,并找出相应依据。引导认识什么是“回信”,怎样回信。

课后反思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5年,南京市的小语界就率先提出“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思想,目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要求是合理地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一般而言,第一节课时引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初步感知,整体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弄清楚课文的段落层次,教学课文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在复习回顾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的主要部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主要细节和场景,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朗读、咀嚼、品味、揣摩。

弄清了第一课时教什么,还得琢磨第一课时怎么教。

1. 回归原点,删繁就简

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需要凭借文本,在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大力“倡简”,认真“务本”,努力“求实”,讲究“有度”。

求实,就是追求实效,追求质量与效益。追求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真实、朴实、扎实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原则。务本,就是教师要潜心教材,并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文本,不能因课外资源而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甚至脱离文本。不能因学科间的整合而淡化语文、削弱语文。倡简,就是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简洁。理解教材要“深入”,设计方案要“浅出”。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简单的,第一课时该做的,一项项予以落实。

2. 训练回归课堂

语文课堂,莫要“勤师培养了懒学生”,学生需要动脑,更需要动笔,让训练回归课堂,显示实效。 训练不是被异化了的“应试”手段,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在语文学习中的熏陶感染。

教学中,检查预习摒弃以往惯常检查字音、再检查字形、接着检查字词意思的做法,而是利用《补充习题》写生字词不仅是写字的训练,也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加强对于关键词语的关注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概括段意倡导学生动笔,让学生学会用笔思考,并在学生思考出现问题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从而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个自主思索、自主发现、自主修正、自主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过程中得到修正,在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模仿创造,练习说话,引发想象,才是朴实、扎实的训练,长期坚持,相信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成长的拔节声。

3. 彰显文体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语文课本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编入了各种体裁的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由于各种文体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教学不同文体的课文,注意体裁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对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研究较多,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办法。但是,我们对应用文的教学研究还不够。在教学这类文体的时候,应该要有文体意识,彰显文体的特点

对于《给家乡孩子的信》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关注书信在形式的特点,更让学生关注书信,尤其是回信在内容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概括正文自然段意,猜测孩子们写给巴金爷爷信的内容等形式使学生懂得读信一定要读懂人家告诉你什么,回信应该写哪些内容,如何措辞等等。让学生加强感悟书信的对象感,而不是把信的正文当成了一般的记叙文。

4. 持之以恒,方显真效

这样的训练,成功与否,一节课是检验不出来的。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我想尝试的是,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预习效率、自主识字能力、概括能力等能否真正得到提高。当然,第一课时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当加以变式,否则,孩子该觉得乏味了。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教学经验分享——小学数学

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袁桥中心小学 张春莲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个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积极性的办法,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1、给学生平等,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平等的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朋友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压抑,学生的个性就有机会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少一些拘谨,多了一些活泼;少了一些灌输,多了一些学生的探索。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给学生时间,把实践带进课堂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观察探究猜想和证明是学好数学和重要手段。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善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你可能会发现,学生本来一节课难以解决的问

题,往往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他们似乎变得聪明了。

3、给学生空间,把鼓励带进课堂

青少年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个体,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相信学生,给他适当的思维空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课堂面貌,学生活跃了,不用再逼着学生去学了;学生记得深刻了,不用再恨铁不成钢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多了,不再是沉闷不振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我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读书故事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读书故事是:读书,让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古人云: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小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阅读一定量的经典名著,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这些在童年时期打下的阅读基础,会给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

23岁那年,我走上了教育生涯,怀着满腔热情,我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刚接手的班级是一群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娃娃,那时候我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绘本故事,精彩的内容、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侧耳倾听,他们期待的眼神、认真的表情使我感到心满意足。我愿意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母语,撒下阅读的希望,让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祖国优美的文字芬芳。

孩子非常喜欢听绘本故事,但是慢慢地我发现问题来了:只要我没来,早读时间就会乱哄哄,只有当我到达教室,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才会安静下来。可是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万一哪天我不在学校,教室里岂不是鸡飞狗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经过三年级的教室,发现他们班级里的孩子虽然没有老师在场,学生仍然安安静静地在看书,这让我十分好奇,难道他们在教室里装了摄像头?班主任可以远程监督?还是他们班的孩子本身就是这样听话乖巧?他们的班主任许老师一语道出了秘密:原来他们一直在践行无声阅读,学生来到教室,放下书包,就可以开始读书了。一开始需要老师在场,后来慢慢地慢慢地班级里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气氛,老师也就可以慢慢放手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恍然大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向班级家委提出了在教室里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建议,家委大力支持,建造书架、购买图书一气呵成,不到一周,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就很完善了。我永远记得孩子来到教室看到图书角时欢呼雀跃的样子。为了能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籍,学生每天早早地来到班级,如饥似渴地看书,教室里之间的吵吵闹闹不见了,更多的是学生安安静静地在书海里遨游。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我们阅读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班级图书角了,我们要好好地把学校的图书资源利用起来。每周我们都会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阳光明媚的早晨,风和日丽的午后,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和我的学生们各自捧着同样的书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穿越时空体验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感悟着生命的真谛,领略着人性的美妙。激动人心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妙绝伦的文字纷纷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淘气的马小跳,才华横溢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漂亮的米兰老师……他们都已经活在孩子们的心里了。教室已经不单是一间教室,更是我们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神圣殿堂。风儿轻轻地吹,鸟儿婉转地叫,我们快乐地读。有的边读边做批注,有的边读边摘抄,有的边读边思考,还有的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还有的一脸凝重,更有甚者,眼角还会流出两行热泪……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师生阅读图,这又是一道多么令人迷恋的风景线呀!每每此时,我总是有些激动,有些感动,更多的是享受着一种无以表达的幸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知道光督促学生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自己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带着学习的心态,我开始如饥似渴的投入到读书学习中: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我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碰撞;读文学作品,让我获得了精神营养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读报刊杂志,让我了解当前的政治时事,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阅读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时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有时浏览手机内容快速跳读„„我常常梦想着自己为学生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本又一本的书,我希望为他们打开的正是他们的成长之门!

是啊,书,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读书,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成长。今天,你读书了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育故事分享

用爱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我看来,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便是爱,这种爱与对家人的爱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不求回报。记得当初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身边的长辈们都对我说,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在教育中,我本就不喜欢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我的学生,因为我觉得老师的威严并不一定要靠“让学生畏惧你”来树立,相反,我更喜欢蹲下身子,倾听他们,和他们一起闹一起笑,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姐姐、朋友。

在这从教的四年中,我每天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我的英语课更生动活泼些,能满足所有孩子的胃口,但是班中有这么一个孩子,似乎我怎么做都无法迎合他的胃口,平时我都会亲切的叫他锐哥,因为他好像总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时像个小大人,但在英语上,他似乎对自己却是无能为力。

锐哥是个逻辑思维很发达的孩子,所以他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左脑很发达的他,右脑却似乎天天在睡大觉,对于英文单词的识和记他一点都不肯下工夫,每周默写他很头疼,我更头疼,我总是想着办法教他单词的记忆规则,但是却都是无用功,因为每次中午抽空帮他补习背单词,一个小时,只能背出来一个。我也曾愤怒,忧伤,我一直都觉得,英语成绩不好多半是因为他的懒惰,周末不愿意花时间去背,我也因为这个事情严厉的批评过他,但这也只能让他对我更抵触而已。事情的转折在一个中午,我在教室里批作业,锐哥交作业时,我多留了一个心眼,看到他的手指甲又长又脏,我还开玩笑的叫他“小妖怪”,我问他:你在家里指甲不剪吗?他回我说:我不知道家里的指甲刀在哪里,妈妈工作太忙,我都看不见她,没机会问她,而且我也不太会剪。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触动了,我才知道,周末在家的锐哥总是一个人,对于一个还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要让他一个人静下心来背单词,确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马上回办公室拿了指甲剪,帮他把指甲剪的干干净净,锐哥眼眶红着对我说:陆老师,其实周末在家我背书时弟弟总在边上吵,我真的背不出来。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说:以后在学校空的时候就去我那里背吧。他用力的点了点头。现在的锐哥,虽然默写十个单词仍然会错五六个,但是比起之前的默十个错十个的他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背后或许有着千万个无法言说的故事,但是只要我们的心中有着对他们的爱,冰雪也终有消融的一天,我相信,我的锐哥就是那个瓦特,那个牛顿,那个爱迪生。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我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这是我一路耕耘、一路收获的教育理想境地。静心教书,潜心研究,守住心灵的圣地,用爱去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优秀品德,用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做最美最真的自己。

第五篇:分享一个故事

分享一个故事:一位做电视企画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

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母亲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

有一次年轻人赴花莲采访证严法师,听到证严法师说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她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师父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

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一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他说,从此以后,他母亲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母亲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母亲聊聊天,他觉得现在他跟母亲像朋友一般自在。

妈妈常常是一家的灵魂人物,她掌握了一个家的家庭气氛,我相信:如果没一个快乐的妈妈,就很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然而,大多数的妈妈都过份地担忧子女:课业,工作,婚姻,健康---几乎无所不担心,你想这样的妈妈会快乐吗?用“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就是的「心想事成」。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会如你所相信的去「实现」你相信的。

一个妈妈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她的孩子也会因着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个母亲老是「觉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会照顾自己,一定会吃亏上当的,那么这个「担心」很可能就成了「诅咒」,以后你的孩子果然就会如你之前所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状况令你担心。

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 从今天起,我们当要当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你对孩子:是担心多?还是祝福多呢? 真的,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其实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师长、同学、同事等,也都要给予全然的祝福,这样,不用因担心挂念而让自己睡不着,就是双赢啰!

因为,“心想事成”,我们的祝福一定会实现的,从现在起,把担心丢掉,让祝福常在,祝大家,幸福美满!

上一篇:小学语文活动设计教案下一篇:小学语文组教学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