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2024-06-17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篇1

一、高兴地听

1. 初步培养语感。

根据年龄段,精选适宜学生们听的素材。那些篇幅小、语言形象、口语强的故事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兴趣盎然;那生动的故事和文学形象,在学生反复“听”的过程中,渐渐地被模仿、体会、领悟,语感渐入学生心田。

无论是老师的朗读,还是音频文件中那亲切的声音,都可以让学生模仿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发音,掌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品悟语言美和言语表达的规律,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直觉思维、知觉判断、心灵感悟,形成规范语感。

2. 引导学会倾听。

对于小学生来讲,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听故事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听故事前,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特点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每次都带着一两个问题,有目的地去听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注意运用语气、语调、动作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听完故事后,根据听故事以讲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大胆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同时,注意老师讲述故事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等,进行适当地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故事内容,把自己倾听的收获与同伴分享,获得成功体验,逐步学会倾听。

引导学生将听故事时的经验运用到听讲过程中,细化倾听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快乐地读(讲)

1. 引导自主识字。

激发阅读兴趣。有些老师在一年级进行完拼音教学后即要求孩子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识字,提前阅读。想法是好的,可是学生的识字量太小,仅依靠拼音这个工具,进行阅读困难太大,一个个“拦路虎”逐渐抹杀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真是得不偿失。

能够熟练地识记字形,读准字音需要学生和汉字“多次见面”。这一次次的“见面”,不能是机械的重复出现,而应该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听过了老师讲的绘本故事,再去阅读,就会降低阅读的难度。他们会根据听来的知识对绘本中的文字猜一猜、顺一顺。在不同的绘本中和相同的汉字一次次地“见面”,终于变得熟识起来,彼此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会叫错名字。

2. 提高表达能力。

发展语文素养。开发“课前故事会”等微型课程,开展“故事擂台赛”、“每月主题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丰富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各种活动中顺应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了语感,发展了语文素养。

三、深入地思

1. 培养阅读能力。

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以故事为题材的文体,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给学生提出故事阅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做。先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说给老师、亲人、小伙伴听。对于某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

2. 达成人文目标。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文文字就失去了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篇2

市四小

谢彩侠

这一天早晨,第一节下课后,我信步走出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门口地上躺着一片枯黄的花叶。随手捡起,正准备丢进垃圾桶,第六感官告诉我:“别,这片叶子就这么简单吗?”,细细思量,确实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于是,我把它留了下来,心里有了主意。

第三节上课了,我把同学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当我出示这片枯黄的叶子时,一位女同学问:“陈老师,你是捡的还是摘的?”“捡的!”我把刚才的一幕向大家重述了一遍。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大展幕上的这片叶子。我分明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时正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房,一种“生命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动着。我适时地提示:“可以从颜色、形状及叶子的成长变化过程去感受,写一句话也行,想想你最想对叶子说什么?”尽管有两三位同学觉得不知从何说起,可大多数孩子已认真地写起来。

8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在巡视中也发现了几多精彩,随即,我指名、展示。令人欣喜的是,精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可谓异彩纷呈。请看李集佳的“感谢死神吧!你的绿已被刻在春风里,带进了心的海洋。你的黄也将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晓婷的“黄,也许不是你意愿/绿,才是你的本质”,方亮同学的“你飘到哪里,/哪里就姹紫嫣红;/你走到哪里,/哪里就绚丽多彩。/不要为短暂感到婉惜,/只要你勇于展示个性/展示风采,/你永远都是最美的。”陈坚同学的“黄叶,你好!/您黄了身体,却不会灰了那快乐的时光。/希望你来世再绿,更加丰富昔日的辉煌。”(学生把形容词“丰富”作动词用了),孩子们那些“枯黄是美的另一种表现。”“枯黄也意味着生命的永恒。”“别伤心,露水依偎过你的身躯,彩蝶曾迷恋你的脸庞。”王萍萍同学的“因为这份灿烂,你的寂寞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都是诗才横溢„„

紧接着,我变魔术般地拿出了一幅从《泉州晚报》剪下来的照片,那是一个开发区76岁的老大爷在化工工业园的填地现场拍摄的脸部特写,照片中老大爷说:“把这么好的田给毁了,可惜呀。”画面背景是一片黄土,老人身后唯有两棵只留光秃秃主干的树。屏幕上的老人形象十分显明,呼之欲出。我先让孩子们观察老人,问他们最关注的是老的哪个部位。学生众说纷纭,于是,我马上请同学动笔,这时候学生的状态胜于课始,欣慰的是,好文章出现了(当然不是当堂写的,时间来不及)。方亮同学的“你/饱经风霜的脸庞,/写满了岁月的沧桑。”陈伟东诗兴大发“憔悴枝下多无奈,老者方知难已来。”蔡丹丹同学的“哭吧,尽情地哭吧,让晶莹的泪水为你的心灵洗礼!拿出勇气来,凭你的精神,你的牵挂。把心中燃烧的火握在你希望之手”(改成“长满老茧的手”),张强同学更是感慨:“有人说,钱是万能的。钱可以弥补经济上的损失,但能愈合爱田人心中的创伤吗?”庄洋洋同学真的是“洋洋洒洒”地写下:“荒田枯树印在你的心里,无助的心情书写在脸上。迷茫的眼睛射出的是无奈,掉落的牙齿挤出的是真理,粗糙的皱纹袒露的是惋惜。历史见证你的苍桑,岁月中留下的是执著与反抗”(老师把“辛苦的足迹”改了)。我高兴地读懂杨志权同学“人生无奈,半点不由人。收拾你的伤悲,抬头向太阳,自己再找一片田地吧!”的积极态度。当然,也有个别同学文章较低调,如王萍萍同学“你白发苍苍/你神情忧郁/你无助的目光/倾诉着大地的哀鸣/你深陷的皱纹/记载着世态的悲凉。”但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心中与“老人”一样的不平,一样的愤慨。

小学语文故事情感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故事 情感教学

一直以来,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挖掘故事潜在的教育价值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无限的故事天地里,即兴发展小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一、故事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1.故事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而其

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很吸引小学生,是最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平时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如:我是小白兔,你是大灰狼;我是白雪公主,你是巫婆;我是黑猫警长……等等,在小学生的生活中都是伴随着这些好听有趣的故事,故事给小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故事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

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丰富奇特的构思,常常与小学生的心灵

展开对话,引起小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以活生生的形象来反映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由于是非鲜明,感染力大,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的同时,往往会为正义和善良而快乐和欢呼,为小主人公悲惨的遭遇而流出感伤的眼泪,为故事中人物的机智而点头或对愚笨而摇头。学生听过某些故事后,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往往会有所改变,如知道关心别人了,爱清洁了等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挖掘故事中的情感宝藏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情感教育的前提。故事与其他的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它总以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小朋友,激发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1.钻研故事内容的自然美

比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梨子提琴》《小花籽找快乐》等故事,都以通俗的语句描写了桃花、森林、花朵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对它们产生美好的遐想和向往。

2.钻研故事内容的社会美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不稳定,非常需要正面引导。而故事作品中有较多表现良好的品格,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成长。比如《愚公移山》,故事的意义在于用什么生活态度才是对的,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称赞。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3.钻研故事内容的艺术美

在给小学生讲故事时,不能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在讲述中,用情绪去渲染故事气氛,语言要有感情,遇到不同人物的对话,音调要用高、低、粗、细来加以区别。以强化故事氛围,还可以加以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要以高度的热情,带小学生进入故事情节中。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言故事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组织故事教学时,常常借助于图片,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端。一个故事往往分成四幅插图来表现,发生——发展——高潮——结束,有的甚至把整个故事都浓缩在一幅图上,因此每幅图的容量都相当大,不仅不宜于小学生接受,使用起来也特别呆板。另外,图片是平面的、静止的,不能从视觉感官上吸引小学生,在故事教学中,图片除了有提示故事内容的作用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1.丰富教具,辅以道具

教师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成简单生动的道具,来丰富故事的呈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益。在进行小提琴的活动中,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森林,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小学生们一進入教室就背着美丽的情景给吸引了,在后面的环节中,他们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利用形象的动态教具不仅能吸引小学生认真听故事,还能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故事教学的效益。

2.现代媒体,激发想象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故事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与故事教学结合便应运而生,故事的曲折情节完全可以通过连续的幻灯片切换表现出来,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从素材库的大量图片中找到,并添置上动画效果,这将彻底改变应用传统图片时教师“说动不动”的尴尬,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有趣。

三、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目前,故事教学模式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往往是教师讲,小学生坐着听,教师在讲完故事后提几个教师认为是很重要的问题让小学生回答,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或边讲边提问,引导小学生根据前面的故事内容猜测情节的发展,但最终还是会被教师以各种方式加以否定,由教师继续讲述原有的故事内容。这样容易使许多原本很好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使深受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小学生机械的复述活动,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教师只要改变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小学生参与讲故事,不仅能让听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能紧紧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认真地听故事,为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妙之.低年级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一、运用现代媒体,构建故事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但时间一久,如果缺乏变化,他们的兴趣就会消失,注意就会转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是促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更多的方法将故事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表现出来,如将声影像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吸引学生专注课堂,让学生进入教师布置的故事情境,这样的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声影像结合,构建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知道故事的概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你知道当时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吗?”为引导,让学生进行故事场景的想象。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之后,开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片,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不断地结合课文,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进行“预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语境。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移情”,让学生产生深入其境的故事感。

二、运用学生表演,提炼故事梗概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积极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故事性教材,有机地把课文内容提炼出一个故事梗概,或是把课文的重要情节编排成一个适合小学生表演的小剧目,让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学生作为小评委来评判及分析表演者是否把故事人物表演好,哪里有待改进。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角色扮演中,有些同学指出狐狸表演者没有把狐狸的狡猾性格表演好,还有同学觉得“狐狸”在对“乌鸦”说奉承话的时候,语气不够生动,“乌鸦”找到一片肉后炫耀自己时的表情、动作不够骄傲自大等等。这些学生们通过表演以及讨论后得出的意见,都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故事表演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表演把学生真实地融合在故事里,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事人物的性格,继而讨论、分析人物,开发小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分析思维,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发掘故事梗概,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大意,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运用文本空白,开发故事资源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生接触语文、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放性和弹性的特点,为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教学和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时,应该紧紧地围绕教材进行,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拓展延伸,将文本的“空白”进行放大,提取最精华的内容。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借课文的图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学中的乐学因素,将看图与看故事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难点。例如,《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播放《放小鸟》故事情节后,结合文章主题出示以“鸟”为主题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知识串联起来,增强记忆。这时,教师可以先“出其不意”通过图片展示,辅以故事阐述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请大家帮小乌鸦出个好主意。”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述和问题提出,让故事性课堂教学更具神秘性和启发性,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篇5

音乐能激活人的思维,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从而潜移化地发展人的思维潜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简单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在《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时,给学生播放包内含鸟叫声、流水声的优美音乐,一下子让孩子进入了故事发生的幽深的树林里。

二、组织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用心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将小鸟与小驯鹿见面的情景进行了表演,孩子们都兴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巧用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绘画的环节,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在《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小鸟和驯鹿的简笔画,代替了文字板书,使学生更直观、更易于理解。

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制力不够,语文学习内容相对来说又比较枯燥、无聊,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学习并没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故事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通过故事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此外通过故事教学还能够比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一、故事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故事教学的引入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首先,故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的学生学习能力能够有所提高。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启发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思想,所以说故事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故事教学能够极大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故事中理解到很多的道理,同时故事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想象,因此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学生通过故事能够收获很多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思想。语文学习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更加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问题。小学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这些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的重点。最后,小学语文教学引入故事教学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重、难点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因此教师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比较重。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地点、时间、事件过程、人物关系等种种内容,这些内容的理解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故事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将生活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比较好地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语文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不能离开生活。在生活的帮助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这些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有其实际运用,因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能力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以这种方式陶冶学生的性情。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同时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交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另外,虽然教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故事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原本复杂深奥的内容变得富有可读性、趣味性。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将其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在保证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件过程等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其故事化,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推荐给学生一些课外内容,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的帮助。

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

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对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创设情景,情景创设质量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通过故事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故事化,而且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通过表演课本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简单来说,就是将课文变成剧本,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在最后进行评价。当学生完成好这些任务,他们也就对课本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角色扮演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黄石国家公园》中狼和鹿的关系时就通过故事教学法让学生尝试扮演相关的内容。在表演之前学生为了分清楚角色和任务就必须要细阅读课文,另外这篇课文只提供了故事梗概,其思想隐藏得比较深,因此笔者就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构建狼在灭绝过程之中的族群活动以及鹿从兴盛到衰败的族群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文章的主要思想和情感,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小,负担也比较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明显提高。

三、运用故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1.选择合适的讲故事时间

故事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简单来说,运用故事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在使用故事教学法的时候就要选择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此外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学生支持、帮助,不能胡乱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耐心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

2.发动学生加入到故事准备中

语文教学内容庞杂,单凭教师一个人很难真正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发动学生,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努力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对下节课需要用到的故事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搜集,对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表扬。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权利,让学生自己讲述搜集到的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教学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语文写作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想象力,而故事对提高学生想象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的故事自己进行改编,构建一个新的故事。这样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故事教学法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故事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故事教学法,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立格.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8).

[2]赵静.浅议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5,(1).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篇7

一、老师读故事

曾有人做过实验,对同样的内容,人们读、写、听的记忆力分别是10%、20%和30%。对于读写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听故事无疑是更好的阅读教学引导方法了。以《格林童话》引导阅读的教学为例,课堂上,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呀?”讲故事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小学生更乐于在故事的王国里徜徉,纷纷回答想听。老师:“这个故事叫《跳破的舞鞋》,大家想一想舞鞋怎么会跳破呢?”大家天马行空地乱说了一通,“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好丰富啊,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揭秘!”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讲到故事中的转折点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讲到士兵第一天就发现了公主们的秘密,却在第二天依旧装作若无其事,小学生着急了,“三天期限就要到了,国王会把他砍头的,他为什么还不赶紧说明白啊?”老师道:“第三天可不一样了,你们猜猜士兵做了什么?”老师在学生猜想后,再说:“他把舞会上的酒杯和树林里的一截树枝呈给了国王,大家说说他为什么要把这两样东西给国王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因,明白故事创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回过头来问问学生,“如果让你给故事起题目,起什么题目好呢?”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题目,如《公主与士兵》,但这时个别学生就提出异议:这个题目说不到公主半夜参加舞会啊!大家在对题目的讨论中提高了对阅读中题目的重视,在老师的总结下大家也会知道如何更好地起题目。学生在听故事中,结合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和提问,对故事的发展有更明确的了解,在全班学生共同回答问题的情境下,大家思考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对从故事中学到的文章内容等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二、师生互动,学生分享故事

“大家听完了《格林童话》里这个《跳破的舞鞋》,觉得《格林童话》好不好?”学生高兴地说,“老师再讲一个故事吧!”“再讲一个故事可以啊,不过这次老师也想坐在下面听故事,那你们来讲故事好不好?大家了解《小红帽》和《灰姑娘》的故事吗?或者谁还有更多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呢?”

“大家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么讲故事的,大家可以模仿老师,把故事重新呈现给大家。”当然,小学生如果实在想不起来还有哪些故事或者忘了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的纸质版故事,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可以一个人讲故事,其他人来配合表演,大家进行一个讲故事比赛。在听故事的高涨气氛下,请学生上台讲故事,首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其次可以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回顾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对脑海中的故事进行逻辑整理和语言表达,实际上是将阅读纸面文字的故事转变为再次阅读脑海中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在浅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展变化和描述方法进行细致的回顾和理解,用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课堂中,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把故事拓展、再生

故事的阅读教学作用,还表现在老师通过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思考,使他们自己来分析人物特点,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而达到阅读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即训练学生对故事进行拓展和再生的创造力。

“大家印象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呢?”《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被搬到了电视屏幕上,抛开现在流行的《熊出没》等动画片,小学生对《西游记》拥有浓厚的兴趣,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也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主动思考过师徒四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和学生共同回忆故事情节,启发学生从细节着手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和老师的探讨中,课堂气氛热烈,对故事是如何呈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邀请学生根据总结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学到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小组形式来编一个师徒四人之间的故事,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对故事的创造力。

这样有趣的课堂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的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自己编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对故事中表达方法、人物呈现、故事发展、道德观等的学习和塑造,在快乐阅读中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篇8

关键词: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古希腊神话

小学阶段,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 将经典故事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 以此开阔眼界, 丰富视野。那么, 如何将经典故事有效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实践经验, 对此问题阐述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经典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1.中国古典神话、传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古典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 在中国流传的古代神话传说, 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 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中国古典神话、传说,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比如, 我曾经为学生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国远古时代, 发生了一次特大级洪水灾害, 为了解除水患, 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大禹去治水, 禹走遍千山万水, 吃尽千辛万苦, 带领老百姓劈开大山、挖通大河, 使洪水流入大海。禹在外治水的13 年三次路过家门, 但一次也没有进去, 儿子十多岁了却还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这样, 我通过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与献身精神, 体会到了大禹无私奉献, 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2.成语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成语, 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它具有形象、精炼的特点, 同时极富表现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 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进而灵活、恰当地使用它,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成语故事去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 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闻鸡起舞”这一成语故事的来源, 如:晋代祖逖青年时期具有远大抱负, 他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他们感情深厚, 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时局, 为了报效国家, 他们约定, 半夜一听到鸡叫, 就穿衣起床, 拔剑练武。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与学习, 他们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这样, 通过为学生讲述这一成语故事, 学生了解了闻鸡起舞的来源, 明白了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 就得有闻鸡起舞的精神, 即及时振作、发奋有为。

3.古希腊神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古希腊神话故事, 是古希腊人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和对高尚与文明不懈追求中创造出的一系列神话故事传说,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古希腊神话故事,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神话王国的美丽, 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起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促使学生领悟其中深邃的思想内涵。

比如, 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古希腊神话故事, 让他们讲述《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潘多拉与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 普罗米修斯带给埃庇米修斯一个盒子, 叮嘱他不能打开, 但潘多拉好奇心很重, 有一天她按捺不住好奇心悄悄打开了盒子, 于是, 盒子里的灾难与瘟疫逃了出来, 自此, 人们时时被灾难所危害。慌乱中, 潘多拉将盒子合上, 结果使唯一美好的东西留在了盒子中———希望。因此, 就算人们不断地受苦, 但是心中依然留有可贵的希望。这样, 我通过为学生讲述这一神话故事, 让学生明白了, 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要保持勇气和信心, 失败的后面, 就是希望, 要永远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地活着。

二、经典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今随着网络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盛行, 少年儿童由原先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变得能了解中国古人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以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功能,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加深了学生对古希腊传统文化的理解,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古希腊神话故事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 让学生感受了神话王国的美丽, 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希腊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将经典故事有效渗透于语文课堂中, 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同时以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 从而开阔了学生眼界, 丰富了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 篇9

《开天辟地》讲的是一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 分三个部分, 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 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 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 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通过这篇课文, 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培养想象力,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建议

1.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如果有时间, 可以读一读。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数量较多, 要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对课文中的生字, 可以先让学生分一分, 哪些是已经在生活中认识的字, 哪些是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记住它?交流时, 可以把几个字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指导。如, “猛、肢、肌、辽、液”都是形声字, 声旁和字的读音有一定关系, 是比较容易识记的。“丈、宗”可以通过熟字“仗、踪”或组词的方法来识记, “逐”也可以借助认识的汉字如“家”迁移识记。另外, 课文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多音字“倒”, 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方法体会三声和四声用法的不同。“血”字的读音是四声, 不是三声, 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要求写的字, 教师要抓住难点进行指导。如, “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 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 不是“仑”。另外, “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 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 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写字的指导可以与抄写词语和句子的练习结合起来。

3.可以通过初读课文,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细致品读, 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写清楚的。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为学生复述打下基础。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想象。在朗读时,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 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刚开始练习时, 可以降低要求, 就内容和顺序作一些提示。如,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这样就容易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 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也可以用给画面配音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复述, 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还可以建议学生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4.在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第二自然段有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用来描写天地的变化, 文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作了引导。“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 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在细读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找一找, 体会体会,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四自然段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很具体。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变成世界上的万物。对地球万物的描写, 较多地使用了形容词偏正结构的短语, 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 恰当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这些词语, 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 并抄写下来。

5.课后的题目, 分别是从朗读、复述和积累词语三个角度提出的。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 并不是反对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反对的是背诵课文。如能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的句子, 并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自己的复述中, 还应该表扬、鼓励。这样可以在运用中加强对词句的理解。可以提示学生按照“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进行复述。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法中的故事法 篇10

一、故事法的内涵

故事法, 就是针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 选择与之相关的故事来进行生动形象的讲授的教学法。

二、故事法的优势所在

1. 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增高, 年龄的增长, 科目的加深, 他们的学习日渐呈现理性、逻辑和推理等特性, 这也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而缺少快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特意在课上、课中或课后安排一个小小的故事情节, 以缓解这种沉闷的气氛, 渐渐地笔者发现, 每当讲故事的时候, 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 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共鸣,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今年夏天, 我在上下午的作文课时, 布置好作文题目“爱如网”让大家写作, 结果很多学生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 于是, 笔者灵机一动, 随口说道:“这个作文题包含故事特别多, 老师为大家先讲个故事再写作吧!”一听要讲故事, 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致。笔者就讲了一个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故事。大家都发出了感慨, 很多学生由此受到启发, 拿起笔开始迅速作文。有时在讲单元练习之前, 学生总是以为这些题简单至极, 但又极容易出错, 所以, 笔者就用一些“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来提醒他们, 越简单的越要细心,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其良好的做题习惯。

2. 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在上高中语文课的时候, 总会讲到一些文学常识, 课本上没有, 学生一时也难以找到。此时, 笔者就会用故事法来帮助其解除疑惑。比如在讲《鸿门宴》时, 有大量的背景需要学生去了解, 从而才能明白课文所节选的内容。于是, 我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娓娓道来, 学生听得是津津有味, 对一些人物的性格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再来看“鸿门宴”这个故事, 一波三折, 高潮迭起, 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本文中心思想, 提高了当堂课的教学效率。

3. 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要为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而讲授。

班主任总是会在上课时, 没收一些学生偷偷看的“课外书”。课外书值得读吗?当然值得读, 但是要看读什么书了。如果读得太滥、太杂, 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刚开始时, 笔者把没收的书翻看一遍, 为其中的暴力倾向和低俗场景所震惊, 所以会经常跟学生说这些书的坏处, 提醒他们要少看或别看, 最好是能看看中外经典。但是话是说了不少遍, 但效果却非常不好。后来, 当笔者讲课时, 总是从课本中引申一些名著来推荐, 并把其中的精彩故事放在课堂上讲, 结果倒是有不少学生借阅来读。尤其是一些才子的书较受欢迎, 如苏轼、徐志摩等。

4. 高中语文课运用故事法可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

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是150万字以上, 这样大的阅读量, 怎样来完成呢?笔者就作了一个除法。150万字, 看似庞大, 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三年, 我们用两年时间来计算 (高一、高二) , 两年共4个学期, 按每学期按20周计算, 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意味着每天的课外阅读量只不过是2679字。如果以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来算, 每天只要四五分钟即可。所以, 为了循序渐进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笔者就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还经常为学生印发一些经典作品, 把一些作品写作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样,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阅读习惯养成了, 课外阅读量完成起来也不再非常困难。

5. 高中语文课运用故事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教育作了如下阐述: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写作教学是语文情感教育的落脚点;最后, 尽快建立明确的中学语文情感教育评价体系, 这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保障。

由此可见,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授课时, 经常结合所讲授的内容为学生讲一些陶冶性情的小故事, 或是告诉其为人处事的道理, 或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品格。如在讲授《劝学》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苏秦头悬粱的故事, 以此来勉励其刻苦学习;笔者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 用程门立雪的故事来告诉学生要尊师重道……经过大量的故事的渗透, 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他们也比以前懂事了很多。另外, 讲授这些故事, 也大大提高了笔者的阅读量和表达水平, 每一次讲故事, 笔者都力求生动而不失科学,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一个故事。

三、故事法的主角所在

既然故事法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教学方法, 那么, 故事法的主角肯定是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讲也比较灵活, 但要掌握一个度, 过犹不及, 虽然讲故事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故事讲得太多, 或者不分时间、场合来讲的话, 那只能让学生迷恋于故事, 而忽视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另外, 故事可以是复述古今中外已有的素材, 也可以原创一些哲理深刻的故事来启迪学生。

当然, 讲故事的人还可以是学生, 尤其是一些课外阅读方面的故事, 笔者都是让学生来讲述的。有时, 还会开上一两次针对某一阅读专题的故事会。看着学生积极搜集故事素材, 认真反复地演练故事, 最后在故事会上淋漓尽致地发挥, 有时候笔者都会眼角湿湿的, 不禁感叹:“学生讲得真好!”

上一篇:职业英语能力下一篇:男子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