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的特点和作用

2024-06-03

科技论文的特点和作用(通用6篇)

篇1:科技论文的特点和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作用和问题

在对上海徐汇区民营科技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作 者:罗冠生 陈凌志 王建华  作者单位: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37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  CSSCI英文刊名: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14(2) 分类号:F121.23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   特点   作用  

篇2:科技论文的特点和作用

一、诗歌的作用

诗歌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文字的出现便有了诗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以后到现代的新诗这样一段几千年的多元化发展历史,其思想表现形式和语言展现艺术始终没有背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轨迹,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诗歌学习和运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知祖国语文,传承中华文化。

诗歌是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植根于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参入、社会文人所推动,自始至终传承了着中华文化传统,是祖国语言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运用能够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祖国语言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认知传统古老的祖国语言文化的璀璨辉煌、博大精深;认识中国诗歌文化深厚雄浑的人文根基,广博深邃的思想底蕴,形式多样的类型体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是西方诗歌文化无法比拟的;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弘扬祖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2、认识社会生活,提高人格品质。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不同的诗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出多样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直接而又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

通过诗歌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时代的变迁,知晓社会历史,认识社会环境,增长社会知识,进而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优美和伟大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3、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思维创造力。

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诗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诗歌作品正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形象的思维,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的形象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想认知态度为社会所传承,为人民所热爱。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受文字语言的震撼、文学作品的形象,唤起联想和想象,开发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通过人们创新想象力的拓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4、开发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溶合,思想的共鸣。

从语言的度角说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有的简炼直白,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放纵恣肆,有的雍容典雅;有的优美浪漫,有的朴素自然。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欣赏、领悟精彩、规范的语言文字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语言表现的风格、特点和技巧进行语言练习,锤炼语言艺术,开发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从审美的角度看不同的诗歌作品,通过不同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形式,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阅读、欣赏诗文的过程中结合诗文的声调、节凑、韵律,把握诗文诗意,想象描绘情景,体会诗人情感,展开美的想象,体会美的感受,从而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二、诗歌的特点 从原始劳动号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起源初期的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和社会劳动生活;结合诗歌自劳动号子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感悟到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思想情感是诗歌的内在特点,是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质所在;语言艺术侧是诗歌的外在特点,是诗歌的具体表现形态。

1、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也称“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等都属于思想的范畴,而所反应出的言词论调、笔墨文字都是其思想的情感表现形式。诗歌的内在特点是抒发人的这种思想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

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上弄清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歌咏的是什么样的物,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事,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感知诗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进而悟赏诗人以此抒发的思想情感;诗歌习作时应该对客观存在的事和物有一个全面的思维认识,在明确的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着手创作,才能明确、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来源。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字,改变了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产生创造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字则在丰富和发展人类语言的同时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境况及发展轨迹,丰富了人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内容。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早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从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看来,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起源于获取劳动丰收的愿望,而且,劳动生活直接构成了原始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内容。因此,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诗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依靠什么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据《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所描述的“操牛尾,投足以歌”是一种歌舞的形式;而“歌八阕”则是歌舞的内容,表现出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对“遂草木”、“奋五谷”的生活愿望以及“建帝功”、“依地德”的社会状况。这里歌舞形式所反映的歌舞内容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

诗歌既然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就会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制约。凡是社会制度和人事有重大变迁的时代,凡是新旧变革或社会动荡、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可以通过诗歌的声音,了解当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好恶爱憎,从而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人生。

就其时代性来说,各个时代不同的诗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这样或那样地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从不同侧面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中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有些诗写的是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有些诗则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有些诗完整地记述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具体劳动生活及劳动过程,如《豳风·七月》、《小雅·无羊》、《周南·苤苢》等。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凤·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完整地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境界。我国诗歌自《诗经》、《楚辞》后,经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到现代新诗的历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无论其社会发展如何的变化,无论社会斗争和民族矛盾怎样的激烈,无论是怎样的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诗歌或诗句在思想内容上都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只有能够在思想内容上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本质的诗歌作品和真实反映思想情感、境界的诗人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存载并流传后世,为后人所研学和赏用。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便是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当代封建社会到处存在着的富人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穷人挨饿、受冻、受压迫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生活事实;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象。

再如: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殷夫的诗篇《血字》。

《血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色的著名诗篇,是殷夫于1929年11月为纪念“五卅”惨案四周年而作。它以一九二五年在上海产生的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题材,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示了一个革命者誓与旧世界决战,为新时代催生的豪放气势。

从思想内容上看,诗的前三节表白了对“五卅”运动深切的追思。诗人以“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记录着冲突的通过”等诗化的语言,以不同的壮烈场境描写和刻画了“五卅”运动的悲壮画面,再现了“五卅”运动波涛壮阔、声势浩大的斗争情景,用重复的“血液写成的大字”诗句唤起人们要牢记“这个难忘的日子”,记住敌人残酷的罪恶,记住无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在借以寄托诗人的哀思的同时,用来唤起和鼓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诗人在诗的四、五、六节,以“立起来,在南京路走!”“今日他们的天堂”、“他日他们的地狱”等澎湃的气概和洪亮有力的语句称颂了“五卅”运动,抒发了个人激情壮志,表达了自己为时代革命献身的崇高思想。

最后几节诗人在“五卅”运动的归意之下,将“五”和“卅”化为二个血字,通过“二个血字不该再放辉煌”“千万的心音够坚定了”“这个日子应当即刻消毁!”等诗句信念坚定地相信工农民众革命的血不会白流,坚信无产者尽责任、抖精神,在挣脱剥削压迫镣铐的斗争中,向旧世界发出冲锋的号角,用自己必需、切实的战役行动,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终将赢得革命的胜利。

短短一篇不足500字符的《血字》,划分了三个层次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既描写和刻画了“五卅”运动的真实壮烈的场境和波涛壮阔的浩大斗争声势,又用澎湃的气概和洪亮有力的语句抒发了个人激情壮志,表达了自己为时代革命献身的崇高思想,坚信无产者尽责任、抖精神,挣脱剥削压迫的镣铐,终将赢得革命的胜利。不可谓不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

诗歌发展到现代,无论是“九叶派”、“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还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新的诗歌流派或新的诗人,所有的诗作都同样是无不体现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表现特点。

诗歌相比其他文学作品,由于结构篇幅、节奏韵律的具体要求不同,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更为集中,也更精炼。它往往是抓住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深入发掘,用高度集中、精练,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语句予以表现。伟大的导师、诗人毛泽东同志对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着精辟的总结和论述,明确地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歌是通过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来揭示和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撷取社会生活中的感情浪花来表现社会现实,展现作者的志向和抱负。人的这种思想情感既包括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抱负,也包括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潮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态度,而诗歌作者思想情感和志向抱负都是通过其诗歌中所述写的生活情感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这种态度体验决定了有情感就会有表现。神态、举动、语言、文字都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诗歌中的抒情则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情感无遗地展现出来,以为社会所甄别或接受。在中外诗歌发展历史上,凡是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诗歌,无不饱含着真挚而浓烈的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普遍喜爱。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发于诗人的内心深处,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态度体验。只有具体的、独特的、富有诗人个性,并发自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态度体验才能进入读者的内心,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诗人与读者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进而影响、激励读者,发挥社会作用。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诗歌的社会作用与小说、报告文学、议论文不同,不是靠小说的尖锐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不是靠报告文学确凿的事实、议论文周密的论证去影响、激励读者,发挥社会作用;诗歌是凭借其真挚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艺术形象,美妙的情景交融,和谐的诗句韵律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产生思想和艺术共鸣的基础上和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如岳飞的《满江红》,全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上阕开篇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意思说: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抬头远望,心怀报国之志涌动,于是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向。这里诗人通过刻划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满腔热血的思想感慨和汹涌激荡的心潮大志,给读者的思想和情绪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上阕后篇两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前句意是说: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不是我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不停的战斗,八千里路比喻的是征程,云和月形容的是艰辛,即是说在长久的征途中我要以白云和明月作伴,披星戴月,不停的战斗。后句意是说:不能等了,如果就此等下去,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就只会空有悲愤。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在漫长征程中转战南北的报国信念,下句则展现了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情怀。

作者下阕开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四小句,意是说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句式短促,音韵着力,简炼铿锵;特别是“何时灭?”反诘句吐露并强调了满腔的民族义愤,情感强烈,力超字意,志冲云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表达了要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雄心壮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二句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对敌愤慨之语,意是我要吃敌人的肉,我要喝敌人的血,足见诗人抒发的是一种对敌寇那种不共戴天的切齿痛恨;结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意是等待收复失地,山河一统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里“待从头”三字再抒情怀,慷慨明誓,充满决心和自信。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满江红》之所以能够以“气壮山河”“光照日月”影响社会、影响诗坛以至于影响历代炎黄子孙,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凭借其真挚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艺术形象,美妙的情景交融,和谐的诗句韵律以及由真挚情感所迸发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进入到了读者的心灵,千余年来为后人所共鸣,使读者在获得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的同时,获得了诗句语言、抱负志向、人物形象等诸方面审美享受,为历代传颂。岳飞在这篇诗词中揭示了当代遭敌侵辱的时代背景,以真实的、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抒发了自已“精忠报国”的耿耿之心,拳拳之意。通过对岳飞《满江红》的诵读、欣赏、分析,可以感受得到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的思想表现特点。

古今中外,一切为人们所普遍喜爱、长久流传的诗歌,莫不饱含着真挚、浓烈,而又独特的情感。没有真实、独特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没有情感,就如同书本没有文字、文章没有内容、花园没有花草、鱼缸没有游鱼般有其名,无其实,就显得空洞、僵化、枯燥无味,就无所谓诗歌了。

诗歌所写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感情化。真情可以使人变得高尚,使人变得无私。诗歌因为饱含了真情而打动人心,净化着人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学习、鉴赏诗歌,还是写作诗歌都要从“抒情言志,饱含丰富思想感情”入手,展开学习思考和创作实践。

(3)意象思维,丰富、大胆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工具。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而想象、联想和幻想则是意象思维活动的物化表现形态。在意象思维的过程中,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等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储存在人体大脑中所构成的思想和精神材料,它们经过思维过程中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心理活动,以一定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因此,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思维过程。

文学艺术中,意象是思想表现得以实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思维包括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多种思维形式。诗歌作者在行文作诗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形象化思维的基础上,运用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以词语构成的文字语句描写物象的细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志向抱负表现出来。作者的这种形象化思维就是意象思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内含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等。

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的意象思维活动的结果。想象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想象(即设想或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 丰富的事、物景况。这些事、物景况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且这种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起的其他相关的人、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的其他相关的概念;是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的心理过程,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由于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一概念而引起的其他相关的概念,内容相对比较单薄,因而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联想包括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等。

幻想是指个人对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现实中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抛开违背客观规律这一实质,幻想却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指向未来的想像。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能够反映出人们美好、理想的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文学艺术中幻想则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和期望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

在想象、联想和幻想中想象是意象思维过程的主体。

诗歌意象思维中的想象力是最自由、丰富的创造性想象。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想象是诗歌意象思维的主要动力,是创造诗歌的主要手段。作者只有通过自由、丰富的想象才能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才能把社会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平凡与神奇、天上与人间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者只有凭着大胆、丰富的想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武》),才能打破上下古今的限制,把自己最感动、最钟情的生活素材熔炼为诗歌的意象,创造出动人的意境,既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如果没有想象,作者再怎么“情动于中”,也无法在有限的诗句里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

想象是诗人必须拥有本领。这种本领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扎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才能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景通过影象、文字、声音等形式以信息储存方式储存在诗人的大脑中,形成的意象的基本素材,经过思维过程中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深入社会生活,有了丰富的想象,诗人在创作时,就会贴合社会生活实际,意象相合,浮想联翩,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如果诗人不深入生活,不了解社会,不储存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闭门造车,就不会有丰富、真实的想象,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只能是盆中之景,必然缺乏大气势,缺少民众所喜爱的生活气息。

古往今来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抒发情怀的名人、名诗、名句无数,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就是卓有成就的名人、名诗、名句的杰出代表。

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以山川之险为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着力描写秦蜀道路上的险峻和人性的险恶,流露出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以达言蜀道之难而喻时事艰险之目的。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惊人的想象力描写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荡气回肠。他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他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凭借神奇而又丰富的想象,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无论是山高水急、林木荒寂,还是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势宏伟,境界阔大,使人耳闻目睹,如身临其境。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意为: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绢挂你的前面。瀑布从高崖上飞一样地腾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长,让人恍惚以为那是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是那样的形象、逼真,使读者当真以为瀑布从高崖上飞一样地腾空直落,就是银河之水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给读者以无限的美感享受。

李白的《古朗月行》也是丰富想象的典型诗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在《古朗月行》中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及强烈的抒情、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的心中忧愤。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便是对这一昏暗局面的讽刺;“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便是诗人忧伤的表达。

古代诗人杜甫(唐)的《望岳》、谢灵运(南朝)的《泰山吟》、曹植(三国)的《泰山梁父行》、谢道韫(晋)的《泰山吟》、张衡(汉)的《四愁诗》等都是富有丰富、浪漫,自由、奔放想象的作品,值得我们在诗歌学习中鉴赏和运用。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人类生命最高的艺术。诗歌意象思维中除想象外,联想、幻想的诗句作品古往今来不乏其人,我们亦需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诗歌意象思维具有创造性与生命性的特征,是作者在认知社会生活基础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由重构。由于诗人意象思维中重复不断的思维创新,使这种独特的、自由大胆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幻想,赋予了事、物生命的形象和活力,给了人们认知和审美的启迪,使人们从习以为常的社会历史、生活、人性和大自然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唤起了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激情。

诗歌的意象思维能够有效地确立篇意,使诗人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怎么写,表现出来的作品能给读者明确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感觉到情感真实、身临其境;能够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物化,加强了语句的快感和审美的愉悦;能够使想象、联想和幻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刻画人物、景物形象。因此,在诗歌的学习鉴赏中,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从方法上注重意象思维,学习和运用丰富、大胆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是诗歌学习实践者的一大要决。

2、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

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为诗歌的思想表现服务的,其艺术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体裁格式、语言艺术、修辞手法等外在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篇幅上的短小精悍,语言上的高度凝炼,结构上的分行排列,节奏上的音韵谐美,情感上的意境优美等外在形态则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特别是古典诗歌讲求的合辙押韵、对仗,现代诗歌追求的自由、开放以及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和形式上分行排列,更是将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1)语言高度凝炼,篇幅短小精悍。

诗歌的体裁格式决定了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

由于诗歌是着重于抒情的文学体裁,体裁格式所决定的篇幅短小、字数有 限使其主题表现既不能如散文般用大篇幅的语言文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也不能像小说样用更大的篇幅的语言文字进行细致的形象塑造、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以实现作品的思想主题;诗歌必须采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诗歌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必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诗歌语言高度凝炼的根本要求是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言暗示、语序倒置、跳跃自如是诗歌强化情感及韵律、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字句凝练、成分省略、词性转变则是诗歌凝练简约、诗句硬朗坚实、词句表情达意的需要。只有尽可能地提高字词中含情的浓度,凝炼诗歌语言语序及字词字句,将所抒之情尽可能地浓缩在最少的字句中,才能够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高度凝练,短小精悍,是诗歌艺术表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如杜甫凭吊武候祠的诗《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仅仅十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三顾频频天下计”是写诸葛亮隆中献策、出山辅刘,“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在辅蜀两朝的一生事业中功勋卓著,鞠躬尽瘁。这里虽然没有具体描写诸葛亮的一言一行,却热情地颂赞了他自隆中献策起,至六出祁山、军中病死的毕生功勋事业,含介了他与刘备父子的亲密关系以及在蜀国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蜀国、刘备的赤胆忠心。

又如鲁迅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挚友许寿裳的诗篇。诗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诉说了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和自己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感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是寄语寒星转达自己对祖国和同胞的敬意,是同胞感觉不到的,而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以示对同胞和祖国的敬意。轩辕即黄帝,这里表示祖国和人民。

鲁迅《自题小像》短短二句话,二十八个字,既交待了自己远离祖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情景和自己思念、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又表达了自己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其语言字句上的高度凝炼“画龙点睛”般地将诗文《自题小像》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主题表现淋漓尽致,使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体现了青年鲁迅的鸿鹊之志和毕生矢志不渝奋斗的人生格言。

在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凝炼、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民族志士澎湃的心,激荡着一个伟大国家的民族魂,激励着当代以至历代的华厦人民特别是亿万青年为祖国献身。再如赵朴初先生悼念周恩来同志的诗句“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诗人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功劳作具体地描写,仅用“无私”二字,就高度地概括了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以及生涯中的巨大功绩和蕴含着的许多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件;诗人也没有将周恩来同志的威望作具体地描写,仅用“不矜”二字,就清楚地揭示了周恩来同志在党和人民中的崇高威望。

赵朴初先生“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仅仅十个字,不但赞颂了周恩来同志高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格,而且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真正的威望是在“无私”、“不矜”中建立起来的。

以上诗例说明尽管诗歌的篇幅短小,字数有限,并不影响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影响诗人的喻景抒情和述事言志。高度凝炼的诗歌语言,短小精悍的诗歌篇幅可以极少的笔墨、精炼的语句描写社会生活,刻画艺术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2)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礼乐记》)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外在节奏是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要求,内在节奏则是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只有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协调一致了,诗歌才会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情感真挚,具有音乐美的感受。

诗歌的节奏源于人类的劳动节奏。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常常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声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这便是最早音乐节奏的来源。当文字产生,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我国汉代辑成的《淮南子·道应训》里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历史的事实说明诗歌的节奏,决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节奏,它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节奏和音响而产生的,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用以组织生产和相互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情感、想象意念以及诗歌结构形成、组分,各种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强烈鲜明,要求更加细腻有序。

音韵是指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汉语语言文学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韵学等学科。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和历史,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要求和术语、定式,继承这份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是华厦学子的共同责任和任务。音韵学是专业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诗歌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论是读诗或是写诗,知道一点基本的韵撤知识,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要求,能够对着词牌把握住律诗和词的节奏,就能够基本满足诗歌的鉴赏和习作需要了。

诗歌作品中音韵具体地说是指诗歌作品的音节韵律。诗歌的韵律主要包括节奏、音律、韵脚、双声、叠韵、四声等内容要素。

诗歌节奏、音律、韵脚是古诗歌韵律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自由奔放为主流的现代新诗中音律、韵脚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诗人的情感抒发,“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并取得了根本性突破,但诗歌的节奏却始终是新诗音乐感中最为重要的要求;由诗歌节奏要求产生的诗句起伏变化、语调升降回落、字词读音轻重等诗歌外在表现形式则体现着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及诗歌内容的展现延伸。因此,就现代新诗来说没有押韵,可以成就为诗;但没有节奏,就无所谓诗歌,更谈不上诗歌的音韵美。优秀的现代诗歌有着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鲜明节奏和音谐韵美的音乐感。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自诗经以来,无论是楚辞、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都有谱唱,且楚辞更是诗句、音乐、舞蹈三重结合之音韵美,宋词也有很多都是配舞伴乐以展示音韵之美。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得益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语言。汉语不仅是象形文字,为世界各民族所仰慕,其语言的音律优美,韵律和谐,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单音节发音,与世界上任何一种发音长度不一的拼音语言相比,节奏感都要强得多,是世界语言中最优美的诗歌语言。日本学者石川忠久就高度赞扬说:“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

文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因其语句上高度凝炼,篇幅上短小精悍,形式上分行排列,而又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浓烈的感情,使读者闻之动心,易唱易记,更是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在这种更为精美的语言艺术中节奏、音韵是诗歌精美语言艺术的内在特点和核心要求。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一首节奏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著名词作。词句全文为:“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被毛泽东尊称为“君”的李淑一,是“骄杨”(开慧)的“好朋友”、“柳”(直荀)的夫人。1933年,李淑一在丈夫柳直荀牺牲后,结想成梦,和泪填了一首《菩萨蛮·惊梦》词;数十年后,李淑一于1957年1月寄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看完这首词,对亲人的思念、对战友的怀念之情令其 “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于同年5月11日,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词章,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百倍关爱,感天地、泣鬼神。

从韵律上看,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下阕的“舞、虎、雨”三字韵脚对照词谱,与上阕韵脚及下阕“袖”字似乎不贞同韵,疑有“破韵”之嫌。但一向重视用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很清楚这一点,他在1958年12月“作者自注”中明确指出:“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不可改”是因为内在节奏(诗歌思想情感的表现)要求而“不可改”,即是为了不因韵害意而“破格”;“只得仍之”是因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协调统一,即意与声谐,浑然天成而“只得仍之”。可见诗为言志,既然格律是为了情感服务的,“情动绳墨外,笔端起波澜”(臧克家语),就没有必要胶柱鼓瑟了。这就是伟大诗人毛泽东的原意。

“诗为言志”就是诗意,是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所决定的;节奏、音韵是诗味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不见诗意、没有诗味的诗词句,即便合律,也无所谓诗词。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虽“破韵”,但在遵循诗词格律的前提下,根据表达需要而作点灵活变通,可以看作是其“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诗论的一种艺术尝试,同时该词又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将语言形式上的节奏因素、音谐韵美因素与词作的思想内容节奏、情感抒发节奏诸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鲜明的诗词节奏,增强了包括情感美、音乐美在内的诗词韵律美,使诗词的意美在节奏鲜明、音谐韵美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诗味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不能不称之为节奏鲜明有序,音谐韵美的好词了。

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在实际咏颂欣赏中配有多种版本的配曲音乐,无论何种配曲版本或乐器配唱,其优雅之韵律,明畅之节奏,深厚之情感无不得到完满的体现;伴之舞蹈时,在翩翩起舞中的音韵之美更是使人“音语联想”,“乐韵成思”,“触舞生情”,感人肺腑。

中国几千年的词歌发展历程中,富于韵律美的诗词歌赋很多,除《蝶恋花》外,如《雨霖铃》、《临江仙》、《一剪梅》、《虞美人》、《满江红》和《钗头凤》等,都有各种配曲,唱起来都是美感十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赏析和习作诗歌时,一定要把握诗歌的节奏,结合包括矛盾冲突、感情的起伏、人物的言行与关系、自然音响的消长等在内的生活节奏变化发展以及意象思维方法,在鲜明的、适合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节奏调动下,充分地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进而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

(3)形态上分行排列,跳跃自如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要求。诗歌的分行排列是由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是诗歌格式布局的要求。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样式,分行排列则是诗歌文学的体裁要求。中国诗词格律中的格,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所应遵守的格式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虽然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式要求,但分行排列却始终是诗歌文字展现的基本形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分行排列从语言文字展现上能给读者造成视觉的观赏效果,给读者明确的心理定势,使读者看到这样的分行排列形式就知道这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

其次是诗歌节奏变化的要求。分行排列使诗歌语句中词和词之间的音节停顿,使诗歌的语言表述在停顿中显现出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要求,显现出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中诗歌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当分行排列将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诗句的语言表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韵脚押韵时,读起来就顺口,节奏感就更强,就更具有情感的色彩和音乐美的享受。

再次是诗歌艺术表现的要求。诗歌作为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不仅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精炼、寓意,节奏、韵律上,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展现的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上。这种通过排列样式及组合图形所体现的诗歌造型、韵律、气势和美感就是诗歌艺术的排列美。如古体律诗和绝句排列均为方阵型,逐字逐行排列,行数四或八行,行间字数相等,呈长方形,是一种规矩齐整之美,这种方阵型犹如行军布阵,威严整肃,牢不可破,势不可挡;而在现代诗歌、欧化诗歌中诗人们根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需要及诗歌排列美的艺术创作要求进行排列设计,在分行排列的原则基础上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地创作出了许多诸如梯阶形、金字塔形及其它多种象形图案,“笔墨生动,意蕴深长”地展示了诗歌的排列美及音乐美。

跳跃自如是诗歌语言叙述艺术最基本的外在形式特点。所谓跳跃自如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叙述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文字语句的使用手法及思想内容的表现方法。

从文字语句上来说:高度凝炼、短小精悍决定了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地描写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具体的境物、事件,抒发思想情感,托物言志;决定了诗歌只能运用文字语句的转换变化,描写并展现其深蕴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由于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纵横无限的时空跨度,因此诗人思想情感、意境想象都是通过文字语句的转换描写在自然过渡,跳跃自如中抒发和展现的。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除词牌名“浪淘沙”的格律要求分行排列外,从语言叙述艺术上看是一首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自然过渡,跳跃自如,热情洋溢的词作。全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夏天在北戴河边休养边工作时,在滔天白浪中下海尽兴畅游了后回到寓所,意犹未尽,一气呵成写下的一首雄浑壮美与沉郁缅怀之词。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以保卫我国的边疆而胜利结束,在全国范围内(除西藏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全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中呈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首词由景抒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诗人在词的上阕开头写了北戴河的海景风貌,在观景中蕴积着对人民生活、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深深情思。“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由景抒发情感,由“打渔船”对渔(人)民的关切系念意喻引申到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切系念,足见诗人的情怀。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下阕启文中诗人对上阕结束后的发问并没有作直接回答,而是用千年前的往事即“千古风流人物”的曹操当年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在萧瑟秋风中观沧海,洪波涌动,有感而发,以歌言志所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作为借喻和对比;结果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虽然仍是萧瑟秋风之时,仍是洪波涌动之景,但今非昔比,社会已经变换,千年前东临碣石遗篇主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我们实现了,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了主人。

篇3:科技论文的特点和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人才逐渐成为各国争抢的战略资源, 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成为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各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 尤其是科技和创新类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并把人才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在西方发达国家, 英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占国家总人数的比例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 就有“科研在英国, 开发在美国”的说法[1]。英国以世界排名第6的研发经费和世界排名第17的研发强度培养出9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仅次于美国的230名, 其中剑桥大学以56名诺奖得主稳居世界大学榜首。按英国人自己的话说, “以世界1%的人口, 参与了世界5%的研究课题, 贡献了世界9%的论文, 并拥有12%的科学论文引用率”[2]。

英国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独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密不可分。例如, 英国政府最具代表性的旗舰资助项目志奋领奖学金 (Chevening Scholarship) 每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2 000名留学生赴英学习深造;此外, 英国还成立诸如英国国际留学生事务委员会等专职机构, 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关于学费、资源、移民以及毕业后工作方面的专业信息。理清英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有助于指导我国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实际工作。

2 英国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现状

近些年, 英国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所经历的重大转变对其人才结构的发展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费削减、移民政策改革以及越来越昂贵的学费都使“英国是否可继续称之为‘学习、工作之宝地’”变得越来越有争议。尽管如此, 英国仍然是许多国际留学生和学术人员青睐并竞相前往的目的地。当然, 这些国际人才也成为英国科研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到英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类人群中,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学术人员最具科研实力和创新潜力, 也是政府最希望培养和挽留的人才。下面将从这两类人员的角度来介绍英国国际科技人才的流动现状。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方面。长期以来, 英国一直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际留学目的国。2009—2010年度, 英国留学生总量达405 810人, 占在英国学习的所有学生的16.3%, 其中:攻读第一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数量最多, 为169 480人, 占在英国学习的全体本科生的12%;攻读学习型硕士学位的留学生以151 230人占全体学习型硕士的44%;而攻读研究型硕士的留学生以41 225人占42%[3]。在向英国输送留学生方面, 世界三大欧盟来源国是爱尔兰、德国和法国;三大非欧盟来源国是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4]。近两年, 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在三个等级 (本科、学习型硕士、研究型硕士) 中都有显著提高, 其中, 学习型硕士超过印度, 本科生超过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 双双跃居非欧盟国家 (地区) 第一位, 研究型硕士仅次于美国[5]。

学术人员方面。学术人员是推动英国科学成果创造和科研体系发展的中坚力量。2008—2009年度, 在英国从事学术研究的非英国国籍科研人员数量达到41 200人, 占英国全体科研人员总数的23%, 其中“研究员”职称的非英国学术人员所占比例最大, 几乎每5个研究员中就有2个非英国人员。国际学术人员之所以在英国占有如此大的比例, 是由于英国缺少本土人力资源, 在高端人才聘用方面采用任人唯贤、不拘国籍的政策。众所周知, 很多有声望的英国大学经常雇佣有能力的外国人作为自己的高层领导, 例如牛津大学副校长 (新西兰和美国人) 、剑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首脑及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 (澳大利亚人) 。

3 英国吸引和培养国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措施

20世纪中晚期, 英国科技实力的突飞猛进与其经济地位的迅速滑落形成鲜明对比。问题的关键在于英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未能把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致使本国的研究和发明成果总是在国外迅速被应用并创造价值, 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本国创新环境以及创新人才的不足。认识到这点后, 英国政府迅速改变发展战略, 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并利用国家战略引领人才措施, 立足吸引和培养国际优秀创新人才, 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人才支持计划和签证政策, 使得国家的经济地位得以回升[6]。

3.1 制定以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

从1994年英国政府发布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到2011年的18年间, 政府白皮书一直以创新为主题 (如表1) 。进入21世纪以来, 英国政府敏锐地认识到要想维持其在科技领域的长期领先地位,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是科研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同时也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21世纪英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1) 确定科技发展基调。英国政府于2000年发布的《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和创新白皮书》全面阐述了英国面向21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政策, 为英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勾勒了整体的战略方向。2002年至2006年, 英国更是系统地发布了一系列行动计划, 其中2004年7月英国贸工部、财务部、教育技能部联合发布的《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为英国政府所制定的首个中长期科技规划。该规划制定了英国科学和创新未来十年的政府目标, 特别是其在经济增长以及公共服务领域所发挥作用的增长目标, 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目标;同时, 该规划明确指出了科学、工程和技术是英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技能[7]。

(2) 争当创新领先国家。2008年3月, 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发表《创新国家》白皮书, 阐明了政府欲把国家建设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企业和公共服务发展之地的目标, 提出了政府塑造市场创新方案的具体措施[8]。针对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状况, 2009年4月, 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出台的《你能够相信的改变:创新领导力》白皮书概括了政府在创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领导力在创新和政府转变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明确表达了英国欲成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目标[9]。在随后的2010年, 政府连续出台两份报告, 从具体措施层面支持了国家的创新战略。2011年12月, 该部在10年《技术蓝图》基础上公开发布《创新与研究发展战略》白皮书, 再次坚定了英国欲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决心和信心[10]。

3.2 设立卓越人才奖励/资助计划

为吸引世界优秀创新人才, 英国政府先后设立了一系列人才奖励/资助计划, 这些计划针对不同对象, 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到吸引国外中青年杰出人才到英国从事学术研究, 涵盖了支持创新人才的全过程。以下介绍几个重要的人才奖励/资助计划。

(1) 海外研究学生基金计划 (The 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s Awards Schemes) 。该计划为国际研究生提供与英国一流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机会, 旨在吸引高质量的国际留学生来英国从事研究工作。ORSAS计划面向被允许参与或已经参与全职研究计划的海外研究学生 (非欧盟) , 为其支付本国研究生和海外研究生之间的学费差价。候选者的选拔工作由大学研究生事务小组委员会下的工作小组负责, 学术质量和研究潜力是筛选的唯一标准。每年大约40人获此奖项, 申请成功率为7%。

(2) 牛顿国际人才计划 (The 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s Scheme) 。该计划设立于2008年, 由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学会共同管理, 主要面向处于职业生涯早期并希望在英国从事研究的非英国科学家, 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准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在英工作两年的机会。申请者在两年任期之后可能有资格获得连续10年、每年6千英镑的资助金来支持其与英国研究员的社交活动。截至2010—2011财年, 得到该项奖学金的科学家已达150人, 最高奖金达每人10万英镑。2011—2012财年, 该奖项的投资预算为140.8万英镑。

(3) Wolfson研究价值奖 (The Royal Society Wolfson Research Merit Award) 。该奖项由商务、创新和技能部联合出资, 并由皇家学会进行管理, 计划给予大学额外的支持, 使它们能够吸引、聘用具有突出成就和潜力的著名科学家来到英国从事研究, 资助领域涉及除临床医学外生命和物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本奖项提供连续5年、每年1万到3万英镑的资金支持, 此后获奖者必须在所属大学永久任职。2000年起, Wolfson基金会共拨款2千万英镑。截至2010年, 超过200名研究者获得此项资助。2011年, 政府加大了此奖项的授予力度, 有超过50人获奖。

(4) 伊丽莎白女皇工程奖 (The 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 。该奖项创办于2011年11月17日, 旨在体现工程学的独特性、多样性、创造性以及影响力, 并颂扬本领域内那些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显著进步, 寻找获奖者的过程不仅为广大民众 (尤其是年轻人) 提供了分享和学习本领域经典事例的机会, 而且也为这些事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解。该奖项得到政府和反对党领袖大力支持, 同时获得英国多家顶尖工程公司的慷慨资助。该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 每两年授予一次, 第一批获奖者将于2013年春季公布, 届时, 100万英镑的奖金将以女皇殿下的名义颁发给获奖的个人或不超过三人的团队。

3.3 执行专门的签证政策

英国的签证类别多样且富有针对性, 根据申请人年龄、教育程度、申请课程长度以及从事工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 既能保证最大范围地吸引本国所缺乏的高技能人才, 又能减少无业无学人员无故滞留英国的现象。

(1)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英国内政部2011年通过官方网站公布新的一级“英才移民”签证。该项于2011年8月9日正式实施的移民政策旨在吸引那些在科学、人文、工程以及艺术领域的国际杰出人才到英国来, 实施的第一年提供1 000个签证名额, 其中500个在2011年8月9日至11月30日发放, 另500个名额于同年12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发放。

(2) 减少无业无学人员滞留英国。2012年4月, 英使馆将取消PSW签证类别。该签证原是英移民局针对获得本科以上学位的国际学生提供的两年英国居留许可, 学生在获得此签证后可在英国就业, 工作性质和类别没有严格限制, 因此它只是提供了居留的许可, 并非提供了工作。据英政府统计, 在该政策实施期间, 大约只有不足30%的国际学生申请了该项签证, 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且部分学生获得签证后很多只是在英逗留, 并无工作打算。

4 英国吸引和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

4.1 人才来去自由, 不通过政策约束外流趋势

英国在人才战略方面采取放任自由的宽松政策。根据英国《国家研究机构经济评述》期刊统计, 由于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市场的总体差异, 学术人员在英国所赚取的工资普遍少于美国, 因此, 每年都有不少英国高科技人才受优厚薪资和福利的吸引而流向美国[12]。对此英国并不刻意限制, 而是执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虽然英国大学很难与财力雄厚的美国大学打“价格战”, 但学校在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 将重点放在了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和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上, 长久以来, 其严谨的学风和公平公正的科研考核体系在世界上享有声誉, 英国的文凭获得国际的认可和尊重。根据2011年10月2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 截至2010年, 全球论文多产的6个国家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 中, 英国的论文影响力 (平均被引数) 排名第一。同时, 政府为高端人才的回流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创业条件, 使许多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最终回归祖国[13]。

4.2 关注高技能人才及其质量, 不断升级移民政策

英国在科技人才引进方面主要青睐于那些符合国家同期战略主题、国内人才市场紧缺以及具有特殊才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进入21世纪, 英国政府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非常重视。2002年1月, 政府出台首个高技术移民签证政策, 该政策采取评分制度, 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上一年收入”和“成就”四个方面对申请者进行打分, 并根据总分来遴选签证获得者。当年, 该类签证为英国吸引了超过7 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技能人才,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12月5日起, 英国高技术移民采用全新的评分标准。新政策向低年龄、高学历、有本土经历者倾斜, 并在总体上提高了准入分数。2008年6月30日, 英国五级积分系统正式替代了原有的移民政策, 高技术移民签证 (HSMP, Highly Skilled Migrant Programme) 被并入一级签证 (普通) , 全面实施新的计分制。新计分对于申请人的语言和资金要求更加严格, 高级技术人才、教师、护士等英国紧缺职业的技术人才更容易获得英国公民身份。2008年末的金融危机给英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创伤, 2009年4月, 为了保护本国就业、节约能源以及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质量, 英国再次出台移民新政, 并将高技术人才准入学历从本科提到硕士, 且年收入要求从16 000英镑提高到20 000英镑。2010年移民新政再次出台, 取消了对学历的限制要求, 却提高了各层次的准入收入。

4.3 缩紧海外人才政策, 提高准入门槛

工党执政期间 (1997—2010年) 实行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 从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和科研人才。据统计, 在工党政府1997年刚上台时, 每年只有不到1万人的非欧盟人士因来英国长期工作而获永久居住权;而到工党2010年下台时, 这一数字超过每年8.4万人;2010年, 进入英国的净移民数量达25.4万, 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纪录。然而同年, 由保守党和自民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上台, 受到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波及, 英国经济遭受重创, 财政赤字压力巨大。为了缓解经济压力, 维持财政收支平衡, 2010年10月20日,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伯恩在议会上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削减81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 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减少40亿, 而为了维持高等院校的运营和科研工作, 这笔差价将主要靠学生学费补偿, 因此, 英格兰大学学费上限将从2010年的3290英镑上涨到2012年的6 000英镑和9 000英镑两个档次。巨大的学费增幅将许多家庭并不富裕的国际留学生拒之门外。另外, 为了保护本国就业, 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新政府誓言大幅降低移民数量, 力争在2015年将其从目前的二十多万降低到几万, 继而开始缩紧移民政策。

4.4 放眼世界, 瞄准发展中国家

英国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 多年来从英联邦、欧盟等国家吸引了大批人才。近几年, 英国将视线扩充到欧盟以外, 加大了从亚洲、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人才引进力度。例如, 英国文化协会发起了英—印教育研究倡议、非洲教育伙伴关系等多项计划, 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留学生交换等方式建立与这些国家的教育联系;同时, 英国边境署专门设立了“土耳其工商签证”, 该类签证为希望在英国建立公司或已经在英国获得合法工作的土耳其公民提供了更大的留英机会。此外, 英国的许多大学在海外设立分校或与当地大学合作办学。近三年来, 英国海外校园数量攀升至世界第三, 学校东道主国由36个扩充至51个, 如:诺丁汉大学于2006年2月在宁波成立分校;利物浦大学则选择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办新的院校———“西交利物浦大学”。

5 英国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科学而有效的运作机制, 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对于中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5.1 设置多样的人才政策, 扩大引才范围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 从20世纪晚期至今共发起国家级人才计划2个、部委级引才计划11个、地方人才计划138个[14],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千人计划”)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 (“海智计划”) 以及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然而高端人才引进成本高, 我国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又不及欧美各国, 因此经常会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失利。过度向高端人才倾斜的政策导致我国人才的“挤出效应”, 即为了获得承认只有先出去、再回来, 使得我国人才系统呈现“哑铃型”结构, 而非正常的“金字塔”结构[15]。对此, 我国应放宽视野, 将眼光逐渐转向处于职业生涯早期或中期的学术人员, 设立丰富多样的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这些人才来华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培养[15]。

5.2 创建完善的平台, 利用平台发挥人才作用

我国国家财政每年会拨出大量经费吸引海外高端人才, 并支持他们在国内的研究和生活, 但是一流人才进来了, 却缺乏与之配套的一流平台, 造成人才优势得不到发挥, 研究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在这方面, 英国的大学将搭建一流平台视为第一要务的做法相对科学, 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政府现已逐渐认识到科研平台的重要性, 并开始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高等院校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聚集优秀科学家团队, 逐步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如现已建成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内的5个创新创业基地。但是我国对于平台的认识度还远远不够, 这里的平台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一流的人才团队, 二是一流的基础设施, 三是一流的工作环境。我国人才创新基地目前基本具备前两个要素, 而它们就都像是系统中的节点, 必不可少却不能单独发挥出整个系统的作用, 因此第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流的工作环境包括公正的科研考评机制、良好的科研风气以及科学的项目运作流程。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科研体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进与完善。

5.3 抓住机遇, 向英国输送创新人才

中国应当抓住英国向发展中国家打开大门的良好契机, 从政策上加大两国教育以及科研的合作。在教育方面, 由于目前英国留学政策紧缩, 个人申请留学成本较大, 因此政府应着重考虑鼓励、引导高校间的各种合作项目, 为优秀学生在就读期间提供减免学费出国交流的机会, 或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直接申请英国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并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奖学金资助, 这样, 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体验英国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严谨学风并从中受益。在科研方面, 国家应拨出相应经费支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究人员到英国参观学习, 或从事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到一些项目中, 使他们对于英国的科研创新体制、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以及项目的运作流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把优秀的经验带回中国。

摘要:在分析英国科技人才流动现状的基础上, 对英国吸引和培养国际科技创新人才的措施予以阐释, 并对其特点加以总结, 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

篇4:界江航道科技档案的特点及作用

【关键词】航道;科技档案;特点;作用

黑龙江省航道局目前养护、管理和建设航道里程总计4295公里,其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俄界河为2385公里。界江航道科档主要是指界江多年来形成的测绘图纸,它直接标绘国境主航道中心线(国境线)走向及其主航道的演变,主要由黑龙江省航道局测绘工程处完成。黑龙江省航道局所属的测绘工程处是国家甲级测绘单位,在长期的航道生产实践中,他们为国家边境的管理及航道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测绘出了极具价值的航道数据和图纸,形成了水文数据、水深测图等航道科技档案,使黑龙江界江航道档案形成了自有的特点和规律。为沿江经济的发展和中俄例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的有价值的依据。

1.界江航道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1.1形成历史年代久远,数量较大

黑龙江航道档案早在康熙年间就已有关于黑龙江水文、水深的记载,并详细记载了黑龙江水域航道情况,到目前为止,形成黑龙江航道科技档案二千七百二十五卷,航道勘测,船舶设备蓝图一万七千八百二四三张,现存技术资料一万九百七十六份,各种数据达三万二千八百多个。

1.2政治意义重大

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中俄界河,其国境线是以两岸航标的中心划分的,航标中心线的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领水领土的得失。多年来我们在界河航道的维护、测量工作中形成的航标档案、水深测量档案及航道浅滩演变档案具有极其重要而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

1.3外业量大,数量多

界江航道档案是长期航道生产实践的结晶,航道工人通过长期的外业测量,外业观察和积累,形成种类繁多,数量较大,极具应用价值的航道档案,其中包括航道水深测量档案,整治建设工程的图集资料,为我们发展水运事业,加快航道建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1.4变化性大,隐蔽性强

按照不同的水文年份,界江航道航标及航道浅滩都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及演变,即便在同一航期的春秋两季,航道水深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增强档案资料的可比性,提高航道档案的利用价值,必须根据水位变化,随时进行现场观察和测量。另外,航道浅滩,水上整治工程(丁坝、锁坝、护坡、护岸等),都在水下,人们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和掌握。这些水下隐蔽工程档案至关重要。

1.5实用性强

随着水上中俄贸易进一步扩大和水上运输船舶高速化,对航道维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繁荣沿江两岸贸易,航道生产条件急需改善,一些弯、窄、浅、险河段需要整治,而航道档案前恰是航道整治重要的参考资料和设计基础,缺少航道档案,这些工作将无从做起。

2.航道档案的作用

2.1为看边守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按照中俄双方协定,中俄航行例会联合委员会每年要进行一次会晤,对黑龙江、乌苏里江航道进行联合检查,安排部分航道浅滩的疏浚工程和航标变动及测量,重新划定国界线。为了防止“跑水”、“跑土”现象发生,我们综合运用界河航道档案几水深资料。体前安排疏浚挖泥工程,使深水航道移向俄方,移回了俄方,移回了黑龙江“黑瞎子岛”十三个岛屿的归属,为祖国争取了领水领土。

2.2为航道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

北方水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短。为提高航道的服务质量,航道主管部门根据航道档案资料,在春秋两季航道枯水中及时调整岸标和浮标,并根据河床演变规律,及时调整航道,蔬浚航道浅滩,确保中俄水上运输的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航运生产效益。

2.3为航道整治开发和建设提供重要数据。

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黑龙江界江一期、二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完成了中俄、中朝边境勘界测量,质量优良,完成了中俄界河黑龙江、烏苏里江航标、疏浚、测量工程施工。这些工程的实施,界江航道科技档案为工程施工提供了科学有利的数据和技术资料,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2.4最大限度地发挥界江航道科技档案资料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国家加快界河港口建设。目前,哈尔滨、佳木斯两个主要港口集疏运条件比较优越,换装能力较强,在港口布局上要实施向界江港口发展的战略转移,加强对外开放港口建设,适应对外开放、经贸发展的需要。要重点建设同江、黑河、富锦、抚远等港口,增加外贸综合泊位、滚装泊位、集装箱泊位、配套建设江海联运泊位,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集疏运条件,提高界河开放港口的货物综合通过能力。同时,坚持“以港兴市”原则,统筹规划,把保税区、贸易区、加工区与港口建设一并考虑,拓展港口功能,促进经济发展。黑河港改扩建(一期)工程 。工程投资主体是黑河市政府。省航务局做为行业管理部门,在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的同时,督促项目投资建设主体单位和业主强化对项目的建设管理。项目批准建设规模为年新增吞吐量60万吨,年通过能力185.1万吨。总概算9,736万元,建设工期3年,计划2009年开工,2011年交工。2008年10月批复初步设计,目前正在编制施工图设计,前期工作中,我们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水域基础资料,国家控制点详细资料和岸型岸线资料,为工程前期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二是黑瞎子岛航道整治工程。在完成中俄界河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争取交通部支持,重点是按中俄航行例会协议,加快黑龙江、乌苏里江等界河的航道整治,达到国家规定的航道等级标准;更新改造界河航标和部分老旧船舶,抓好界河航道管理与维护工作;治理黑龙江同江至哈巴罗夫斯克江海联运航道,适应3000吨级江海联运船舶的需要;在中俄东段“两地段”勘界实施后,做好接管相关航标、治理抚远水道和建设综合码头等工作。按照2008年5月国家关于黑瞎子岛接管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省航务局编制了黑瞎子岛水域航道管理与维护工作方案,并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协调落实资金,方案拟分两期三个阶段实施。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已于2008年10月进行了黑龙江中游60~30公里段需接管航道的定位测量工作和需更新航标的制作工作,从2009年1月开始进行了抚远水道勘察和测量工作;同时已部分完成了抚远水道所需航标设计和建造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界江航道科技档案起到了无不可小视的作用,为工程建筑物总体布置和建筑物型式以及整治河段的工程水文、地质问题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篇5:政务信息的特点和作用

政务信息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政务信息的产出率、命中率,这是每位信息员所关注的。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写好信息,从五个方面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对政务信息的总体认识

(一)政务信息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务信息,是指由政府机关采集,通过特定载体反映与经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相关的活动情况或数据方面的信息。

政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首先,它是由政府机关通过合法途径采集整合的信息;

其次,它是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及依法行政相关的信息;

第三,它是借助特定载体显露的信息。

(二)政务信息的特点

一是指导性。政务信息反映的是领导意图、社情民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务信息是正式公文的补充,其指导作用显而易见。

二是真实性。真实是政务信息的生命。政府机关的信息来源较为正统,而且在编发时一般要经过三次审核,因而可 信度是比较高的。

三是保密性。大家知道,有些政务信息涉及到党和国家的秘密,是不宜公开的。因而政务信息的传输和运作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阵地。这也是政务信息网区别于其他信息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因为如此,在收集、传递、处理政务信息时务必注意到内外有别,增强保密意识。

四是时效性。及时、迅速是政务信息的又一鲜明特点。政务信息一般不登载时过境迁的内容。

(三)政务信息的功能

政务信息是决策的依据,是领导的“耳目”,是沟通上下关系的桥梁和渠道,其作用、效果往往是大块头的报告所不能取代的。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两句话:“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二、政务信息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写作要求不同。政务信息基本采取直叙的方法,干净利落,庄重朴实,力戒装饰,要求事实准确,分析中肯,建议合理。写新闻报道则不同,例如写通讯,对修辞的要求非常之高。包括比喻、拟人、反问、借代、双关、对偶、夸张等等。

2、结构体式不同。政务信息提倡开门见山,一般不要导语和结尾,一气呵成,一段成篇。新闻稿则不同,通常有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否则不成体统。在标题制作 上,新闻为了烘托气氛,揭示内容,可设肩题、主题和副题。信息一般不用两栏标题,提倡单句实体,讲究简洁明快,一语道破。

3、反映内容不同。信息侧重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等,要求喜忧兼报,不回避和隐瞒问题。新闻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褒扬好人好事。尽管对不良倾向也揭露和批评,但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4、服务对象不同。新闻服务的对象是所有社会大众,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而政务信息服务的对象范围要窄得多,层次则要高得多。简言之,信息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旨在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激励群众。

5、实际功效不同。新闻可以不涉及具体工作,比如奇闻轶事。而政务信息必须与工作紧密相关,这是由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即使同样反映工作,两者的作用力也不尽相同。新闻一般是通过宣传造势来作用于工作,具有间接性。而政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直接性。换言之,新闻偏重于宣传效应,政务信息则偏重于参谋效应。

三、政务信息的采集和来源

(一)信息采集原则。密切关注三点:抓住重点,剖析难点,把握特点。准确把握三向:向上明方向,左右看 动向,向下明倾向。

(二)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

等信息不行,必须找信息。发现信息点是关键,而灵敏的信息意识又是寻找和发现信息点的关键。

经常有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反映,身边都是平平常常的业务工作,哪有那么多具有价值的信息呢?政务信息从哪里来呢?简单说也就是15句话,共大家参考。那就是:文件堆里挖信息;翻阅材料筛信息;讲话稿中捡信息;领导口中理信息;联系上下摸信息;会议之中捕信息;参与活动追信息;重大事件抢信息;深入基层拾信息;关注新闻抓信息;掌握规律掏信息;情况反馈传信息;跟踪问效知信息;与外联系通信息;利用网络选信息。

1.在文件和材料中发现信息。只要留心,凡是过手的文件和材料,都可以从中发现信息。特别是看领导讲话,要注意从信息的角度研究问题,一般领导讲话的结构都是“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信息则要注意搜集领导关心的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情况和外延情况,深层次情况是指问题存在的严重程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外延情况是指外地对该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别人有哪些经验值得自己借鉴等。另外,看了领导讲话,知道了领导对什么工作进行了布臵,信息就应该注意收集各地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2.从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信息。政务信息工作的性质要求信息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疾苦,面对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要有打抱不平之心。但信息工作不是上访告状,要从研究工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反映。也就是说要出于公心。信息员在走街穿巷、走亲访友,甚至出差在外的时候,都要用信息的眼光去观察客观事物,研究社会现象,从中发现信息兴奋点。比如吃盐的时候要想到盐务工作情况,坐公共汽车的时候要想到城市公共交通情况,看见有人打架斗殴要想到社会治安情况,看到农民播种要想到种子安全问题,看到中学生谈恋爱要想到中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一句话,信息员要充满信息想象力。

3.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新闻中发现信息。看电视、报纸,浏览互联网,只要留心,都能发现信息点。但新闻媒体上的内容不能直接报送,只能作为一种启发,通过工作途径重新组织材料。一般来讲,新闻多是对一个具体事件、具体问题进行报道,信息应该对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更深层次进行反映。

四、如何编写政务信息

具体讲,编写政务信息要求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炼,尽可能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1、确定好信息的主题

主题就是信息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我们 写任何一条信息,编写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决策者了解什么?这些问题是编写信息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条信息只体现一个主题。因为信息的主题范围越小,就越有利于把事情和问题说清楚,说透彻。信息编写应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考虑内容的取舍,提炼信息的主题。为此,我们工作中要着重把握那些有新意的、有特色的、有共性的事项和问题。

2、巧妙设计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框架。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是用来表现主题的。主题确定了之后,怎么来表现,就是结构的问题。政务信息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机关公文、新闻报道,要短小得多,简单得多,正因为简单,却不容易把握。政务信息在写法上要避免素材的堆积,一般采取直言表达,总分结构。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简朴。能省的则省,通篇给人以明晰、舒畅、一目了然的感觉。二是严谨。不因其短而粗,虽短但“五脏俱全”。三是自然。长短详略,顺其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自由。通常,政务信息文稿中不出现“为了”,不出现指导思想,简写事件的过程(甚至不要过程)。

3、精心制作标题

政务信息的标题是信息内容的统帅、纲领,是吸引决策者关注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信息的中心。它要求简洁明快,一语破的。信息标题一般不用引题,多用单句实题,使人一 目了然。

信息标题必须与内容一致。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事实与内容相一致,不能用一些不适当的副词、形容词,以免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另一方面,标题的观点在信息中要有充分的依据。

例子:“新城区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取得成效”。(内容中就要有安臵多少人就业。)今年以来,该区通过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就业服务平台等措施,切实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大龄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问题,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区新增就业人数4596人,安臵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32人,安臵“4050”等大龄困难人员再就业796人,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24户。

信息标题用好补语。补语用得好,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容量,阅者即使不看文章,也能对内容有大致了解。

例:《新城区秋季“两免一补”惠及学生6562人》。目前在实际编写中,许多人把标题放在正文前面作为首句,以增强信息的精炼性。

例如:新城区四项措施打造高品位东新街民族民俗夜市街区。规范现有经营户使用环保灶具,确保排污排烟达标。对道路统一用石材铺设,并安装具有文化底蕴的节能灯饰。将原“中山门便民蔬菜市场”临时用地设计为公共绿地或景 观建设。引进西安饭庄、老孙家、德发长等有影响和规模的餐饮老字号,提升街区整体经营水平。(6月13日西安市委办公厅第110期《每日情况汇报》)

规范来讲,标题当中除使用顿号、引号外,不可以用逗号等其他标点符号。

4、写好信息主体部分

政务信息的主体部分,是信息所反映事物的叙述和说明,是所表明观点的依据。写好信息的主体部分,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材料运用精当。其次是做到文字简炼、准确。

例1:中山门街道强措施 确保一季度“开门红”2011年以来,中山门街道力争“全面指标高点定位、特色工作亮点出新”,采取多项强硬措施,确保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一是高度重视,咬定“开门红”目标不放松。通过算好当前的时间帐和任务帐,分解任务到科室,落实责任到个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加大力度,抓牢协税护税不放松。走访纳税大户,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及时掌握收入及纳税现状,稳固已有税源;做好招商引资及闲臵楼宇的包装推介工作,引进实力商户进驻,开拓新税源。三是加强督查,盯住工作落实不放松。对民乐园步行街170家开业店铺做好跟踪服务,协助新装修门面商户办理执法、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督促步行街早日开业运营,并做好开业后 的税收准备工作。四是增强考核,突出效能建设取成效。围绕区“效能建设年”活动,认真执行目标考核办法,对重点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周汇报”、“月点评”、“季总结”,力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例2:我市亚行贷款西安城市路网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项目共包括5个子项目,分别是路桥完善子项目、行人通行与安全子项目、综合交通设施子项目、交通管理系统子项目和环保子项目,总投资37.4亿元,利用亚行贷款约10亿元人民币。

信息撰写时应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反映本单位开展的工作,杜绝在文章中出现“我们、我局、我乡、我办”这种低级错误。

同时,在一篇反映成绩的信息中,需要用数字说明的,我们要注意对数字进行处理,下面我讲几种情况。

大家在写信息中也经常用到,也经常容易出现错误。例1:完成收入41846523元。应写作4184.65万元。例2:出动劳力141人。我们可以写作:出动劳力140余人,但不能写作141余人。

例3:前后数字矛盾。共完成多少万元,其中,完成**多少万元,完成**多少万元。其中里面的数字相加不等于共完成的数字。

5、核实

信息写好以后,不要急于发稿,应对内容再认真核对,这一环节,是信息编发的最后一道关卡,差之毫 厘,失之千里,稍有差错就会带来工作失误。因此,信息员在处理这一关时切不可有差不多的心理,贪图省事。

五、几种常见的政务信息写作要领

政务信息在写作上总的要求是:长稿写短,事不过三,反映的点位不可过多;大稿写小,侧重写某一个侧面、集中写一点;散稿写精、虚稿写实,不妄加结论性、评论性的语言;重点写好,关键部位要用提神的语言来表达。

(一)决策反馈性信息

1.贯彻落实上级重要会议精神的全盘部署。要领:一是开头交待清楚是贯彻落实什么会议精神。二是针对会议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把本部门的安排部署逐一交待清楚。

2.对上级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后的反映。要领:一是马上收集情况做到快速反应。二是在开头简要交待对什么改革的反映和所反映情况的来源。三是把正面或负面的反映涉及的政策条款和产生这种反映的主要原因交待清楚。四是尽可能提出具体建议。

3、对于反映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要领:一是指出上级什么政策不符合本地实际;二是通过算帐、摆事实说明本地情况;三是分析如此执行政策对本地的不利影响及对大局的不利影响;四是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4.对重大部署执行结果的反馈。要领:一是适时反馈,不要太晚。二是力求反馈全面的阶段性成果。三是扼要介绍 主要作法或经验。四是如果还存在问题或困难,须择其要者予以反映,并说明主要原因提出建议。如街道部署开展安全检查,过一阶段后,各单位对此事的总体执行情况要做一综述。例如6月26日街道部署开展安全检查,写了一篇“中山门街办四项措施狠抓辖区消防工作”,7月4日,又写了一篇“中山门街道检查地区468家消防场所”信息。既有安排,又有结果。

(二)问题性信息

1.对上级正着手重点整治的问题。这种信息采用率较高。要领是把相关问题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尤其要点明造成问题的责任对象,并说明请求上级解决什么问题。

2.对上级正在酝酿的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问题性信息。要领:一是指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对发展的趋势作出预测,四是提出具体建议。这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

3.重大安全或突发案件。要领:一是运用资料把案件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二是扼要说明本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的还提出请求上级帮助的具体要求。

4.反映重大社情民意性信息。这类信息如集体上访、群众生活困难、单位改革、工资发放难兑现,要领:一是把相关问题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二是并 点明造成问题的责任对象,三是说明请求上级解决什么问题。

(三)建议性信息

建议性信息是为领导服务最直接的一类信息,很受领导欢迎。开发和写作这类信息是我们工作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一般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提出的问题不宜大,应当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力求条理清楚,理由充足,切中要害,为提出建议作好铺垫;解决问题要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力戒原则笼统,力戒对现行政策措施的重复。符合这一条件就是一条可发的好信息。

(四)经验性信息

1.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要领:一是简单交待背景和目的,二是具体介绍主要作法,三是介绍成果。

2.暂无显著成效的作法。要领:一是选择确有创新意义的能给人一定启示的作法来写,二是简单交待背景和目的,三是具体介绍作法。

(五)动态信息

要领: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采取的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领导言论性信息

指各级领导对本系统工作的肯定性讲话和指导性言论。由于领导人特殊的身份,其言论对本系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成为全地区政务 信息的重要内容。要领:简单交代背景,具体介绍领导言论。

篇6:党政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一)指导工作,传达意图。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指令的有效形式,是上级机关或部门实施领导与指导的重要工具。党政机关运用公文的形式作出决定决议、发布政令,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工作实施领导和指导,并以此为依据,监督检查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指示精神的贯彻 执行情况。

(二)联系工作,交流情况。由于社会活动的实际需要,上下级和同级机关之间,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需要进行日常性的公务联系。公文是机关与机关之间常用的联系手段,通过这一载体,能够使上情得以下达,下情得以上报,充分发挥交流思想、沟通情况、接洽工作的作用,有效地确保机关之间联系畅通,运转有序。

(三)请示工作,答复问题。下级机关工作中的有关事项,需经上级机关批准方可办理时,多以公文形式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询问,也多以公文形式报告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在掌握下级机关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后,可以进行及时指导,也可以通过公文的形式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和“报告”。

(四)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党政机关公文不仅是传达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还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有效载体。对某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规律,通过公文形式转发给其他地区和部门学习借鉴,以举一反三,推动有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上一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师安全教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