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机构,对农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该文对比研究国外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分析討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农业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金融机制和全球发展战略角度发展适宜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政策提供思路,完善农业园区发展能力金融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水平,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1:

政、产、学、研合作视域下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服务之定位

[摘要] 基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公享、风险共担”原则,目前政界、产业界、学术界、科研界之间协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动。文章叙述了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资源之形成优势,阐述了科技档案服务工作要依托其独特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力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转变以往陈旧服务观念,勇于创新服务体系。确定了在政、产、学、研合作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角色定位。提出了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创新服务质量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政产学研 合作 科技档案服务定位 创新服务体系

1 引言

政、产、学、研合作是政界、产业界、学术界、科研界之间基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公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构建的一种协同创新活动,是技术创新的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早在2006年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动力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充分表明,政、产、学、研合作被确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之必由之路。

以国家政策的引导为契机,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精诚合作,积极展开基于项目、人才培养、专家咨询、共建平台的研发模式的运转,强有力地推动科技、经济、教育、技术等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合作的有效组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整合、配置、共享。同时使其科技成果得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企业的自助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是高校创新支柱之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围绕其特色发挥了资源优势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量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巨增,并产出了大批成果,使得地方农业高校成为“人才”、“知识”、“成果”的聚宝盆。如何发挥其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政、产、学、研合作中起到纽带、桥梁作用,是我们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2. 科技档案服务工作的定位

2.1 角色定位

坚持学术性理念,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人才库”、“知识库”

角色:即指社会角色,是与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行为之和。

角色定位:即管理的最高境界,指在一定系统环境下,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定位,它是建立在角色的能力、权利、责任基础之上的。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的建设与服务,如何进行自身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地方科技创新与集成的成败。而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政策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将知识物化传播、产业界接受转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将扮演者一个收集、整理、传播、服务的特殊身份,起到在这些关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纽带、链接角色。

就山西农业大学而言,1907年随着实业兴国浪潮的席卷,孔祥熙先生从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回国办教育,创立了“铭贤学堂”、“铭贤农工专科学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山西农学院”,直至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至今,已百年有余。这一百年来,培养了数以几十万计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全国尤其是山西的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到目前为之,仍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高校。

如今,农大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教职工1570余人,高级以上技术职称480余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7人,副首席专家5人,岗位专家45人,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6人,农科110专家11人,企业科技特派员7人,农业科技特派员137人,研究开发人员533人,大专以上科技人员1384人,形成了具有地方农业高校特色的“人才库”、“知识库”。

长期以来我们科技档案室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在政、产、学、研合作中,起到链接各方的纽带作用。例如:我们的食用菌专家常明昌教授,他从一入职农大便致力于食用菌课程的讲授与研究开发。当我们获悉安泽县欲为农民脱贫致富找产业寻出路时,积极联系双方,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经过常教授多年不辞辛苦,言传身教的知识传授、技术指导,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影响辐射了我省30多个县市。自90年代起,在山西省30多个县市进行了科技扶贫、技术服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培训农民2万人次。在安泽、泽州、沿途太谷等县,创建香菇、白色金针菇、白灵菇、灵芝、猴头菇生产基地,创建了5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并先后帮28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同时常教授也创建了“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稳定了他的研发队伍。以一门课带动了一个产业。尤其是2014年在山西省政府、省科技厅的重视及政策引导下,以常教授为专家的科技团队,结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山西省生物所等研究机构联盟,山西澳坤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凯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灵县北野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等产业技术单位,建立了以政府注入资金、专家研究机构为基础的合作联动攻关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合作联动攻关机制下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真正整合了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多种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农业高校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档案部门充分扮演好了我们的社会角色,随时打开自己的“库”让其各尽所能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2 成果技术定位

坚持“目的实用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特点,为政、产、学、研合作筛选整理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成果、技术资源。

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介于北纬34度34.8’~40度43.4’和东经110度14.6’~114度33.4’之间,南北跨度大,温度有差异,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农业发展不平衡,种植以及经济作物不尽相同。由于数年来我省太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山西省建设“一村一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山西省“一县一业”基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投入15亿元扶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农业产业形成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的布局。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地方农业高校,我们义不容辞配合政府的这一举措,坚持“目的实用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认真筛选、整理适合其发展的成果、技术。

例如:根据吕梁山地理特点和本地枣、核桃为主要经济作物。组织了“枣裂果防霉及裂果制酒精技术”、“枣黑顶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预防枣裂果营养调节剂的推广应用”“丘陵地果实丰产核桃示范园建设理论与实践”等适用性技术以及一些小杂粮、种植、养殖技术,使得吕梁地区这个原贫困山区“扩大了核桃,稳定了红枣,优化了杂粮,提升了畜牧”,形成了10大类80多种特色农产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户,带动农产品专业户60多万户,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对雁北地区我们组织了“畜牧养殖技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种养殖基地高效生产技术”、“生态畜牧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及装备”、“舍饲草食畜疾病防控技术”、“羊粪生物链高效处理与产品转化”、“牧羊产品及羊全混饲料开发”、“冷冻羊肉产业化技术”、“肉用羔羊高效育肥预混料推广与应用”,推动了雁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针对晋中盆地、晋南盆地的果蔬业的发展,组织了“增施钾肥提高苹果对抗腐烂病能力的研究”、“丘陵山地苹果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梨新品种‘旱之裂’选育研究”、“富钙富硒富锗梨果开发”、“酥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集成新技术示范”、“保护地蔬菜品种选育综合技术”、“温室蔬菜粉虱类害虫的持续控制技术”、“果品蔬菜农药污染综合控制技术”、 “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集成新技术示范”。推动了当地果蔬业的发展。

总之,积极配合政府发展策略。根据全省不同地域、气候以及经济发展特色,从大量的科技成果档案中,筛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产业的成果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为地方、企业、农民提供技术支撑。

2.3 社会服务定位

树立“大服务”理念,构建与政、产、学、研相匹配的服务体系。

纵观历史,社会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科技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较快,可我国的档案服务社会化进程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有:1.档案服务主体单一,主要以档案馆作为面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的机制,档案馆内其他机构、市场和社会力量并没有积极参与到档案服务社会化中来。2.档案服务范围较窄。服务机制、形式陈旧,主要限于各需求单位个人的查阅,档案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应能发挥的作用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尽管借助信息技术、档案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服务范围也有所拓展,但档案服务还没有真正实现服务全社会的终极目标。

数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发展程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档案资源也越来越具有重要价值,其时效性也越来越突出。把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变成现实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成为科技档案工作和档案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9年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就曾指出:“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发挥社会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档案服务社会化已成为社会发展得必然。因此,我们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大服务”观念,以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形式、服务质量,将“社会大服务”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3.创新高校科技档案服务体系

3.1创新服务机制

科技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是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建立新型的服务机制,实现档案工作机制的转型,要由以往收藏、借用一般型服务向挖掘、编研、分层次转变;由窗口被动型向走出去主动型跟踪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从检索工具式向编研成果式服务转变,真正体现科技档案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广泛性、开放性。

3.2创新服务形式

科技档案服务形式关系到档案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有积极的档案信息转化意识和强烈的信息推销意识,要强化档案的效益意识。这样我们就要打破以往所有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档案服务形式,重新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服务模式。

(1)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开放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科技档案进入市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建立科技档案成果目录网络化。各级档案部门协同组建覆盖面大的科技档案信息网,上下结合,左右联网,建立全国性科技档案信息大循环格局,形成科技档案的全社会化服务。

(2)主动关注密切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跟进服务。科技档案部门要时刻关注地方政府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要主动积极跟进服务,依托已有专家、成果、技术资源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3.3创新服务质量

“质量”是衡量任何服务的最终标准。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的最终体现也是看其最后达成的效果。因此,科技档案服务紧紧围绕 “建设地方农业院校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化中央财政科技管理政策,省“构建‘131’创新驱动战略体系”的战略决策,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各项工作,使科技档案服务工作质量大大提升。2015年,依托我们“专家库”、“项目库”优势,在省政府政策指导下,参与食用菌、设施蔬菜和微藻燃油3个省煤基重点攻关项目的投标竞争,组织专家选择项目,联合省内外18所大学和科研院所,10多家龙头企业。通过多次的论证三个项目全部中标。充分突显了政、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也体现了科技档案服务大社会的质量的提升。

4 结语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的服务工作,一定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依托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紧紧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力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积极构建各类载体和平台,围绕地方经济高效运转跟踪服务。与地方各部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时调整视角找准档案工作与服务对象的结合点,做好超前服务,真正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做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财富,杨静.中外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比较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13,1:76-81.

[2] 饶圆.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6:51-52.

[3] 姜相杰.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态势[J].学理论,2008,16:71-73.

[4] 俞伦祥.公共档案馆通过媒体公开档案信息的模式研究[J].四川档案,2011,3:30-32.

[5] 曹玉. 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的实践范式研究[J]. 档案与建设. 2012(07) 15-17

[6] 杨晓晴,李财富. 2005~2010年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综述[J]. 档案学通讯. 2011(02) 8-11

[7] 陈明洁. 互联网时代下档案服务的创新分析[J]. 科技与企业. 2012(03) 198

[8] 姜延延. 档案服务方式多元化实现途径浅析[J]. 中国地名. 2011(02) 44

作者:曹兴凤 马晶 霍飞 杜莎莎

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2:

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政策分析研究

摘 要: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机构,对农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该文对比研究国外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分析討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农业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金融机制和全球发展战略角度发展适宜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政策提供思路,完善农业园区发展能力金融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水平,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农业园区 科技政策 对策分析

农业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农业科技发展的任务而特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政策的研究,与时俱进制定和调整农业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发展可持续农业园区,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 国外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

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们科技政策和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尽管各国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农业科技发展政策上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和特点,研究和总结那些做法如下,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可以有以下不同类别,按WTO规则,可以分为黄箱政策、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按政策目标和作用效果,可以分为保障农民收入政策、促进生产发展政策、保护生态环境政策;按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1]。

根据2015年欧洲统计年报,欧洲多国农业产值平均占到本国GDP的比例约3%,但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甚至高达10%以上,欧洲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和软饮料生产国,为此欧盟在农业发展做出的科技政策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2]。而美国则在农业科技政策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有六方面: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第二,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制定和服务的政府部门;第三,倡导并建立农业科技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效率;第四,加强开发农业原料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第五,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拓宽美国农产品贸易渠道;第六,加强农村社区的技术培训,让农村青年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有利竞争者。

2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时期的传统技术发展的阶段,但相对生产率低下;二是传统技术改造与过渡的阶段,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但农业科技技术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改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3]。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将要面临第四阶段,即现代科技带领传统农业发展。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在农业技术政策方面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时减少盲目性和偏差,这样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伴随工业4.0时代到来,我国农业将面临“工业反哺农业”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由于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造成我国所处低水平、不平衡和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在工业发展到现代这个程度,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普遍性的趋向,这就需要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通过有力的措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出台农业科技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科技政策导向作用也日益增强,如地方宁波市近些年对科技投入情况[4-5]见图1。

3 适宜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

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科技进步的任务艰巨性,其中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将对农业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政策上的先进经验,在总结和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农业发展情况,形成适宜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

首先,我们要注重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科技含量。依靠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为农业科技产业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其次要完善科技金融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机制,吸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完成融资机制,积极参与国外竞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最后要树立全球化思想,开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视野。国外科技全球化提供了对农业经济全球化影响,也优化了科技活动范围,有利于农业园区的发展。

4 结语

现代科技园区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重点研究科技政策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影响,通过调查国内外农业科技政策信息,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农业科技政策提出适宜现代农业园区科技政策思路,完善农业园区发展能力金融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善祥,郑敏.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8):12-14.

[2] 吴仲珍,杨燕.铜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113-114.

[3] 龚燕京.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9):35-38.

[4] 穆桂云,张艳萍.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J].世纪桥,2011(23):60-61.

[5] 王建忠.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31):63-64.

作者:俞睿 张育斌

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 篇3:

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指出了制约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提升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 科技創新 原则 建议

一、城农业科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农业科技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意义重大。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缓解资源约束,开拓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国际农业竞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从农业抓起。没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农业,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效益型农业和竞争性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科技创新对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加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有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对全省农业发展的支撑力日渐彰显,据统计,我省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006年,山东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6.6亿元)、农产品出口额(80.9亿美元)、肉类产量(762.9万吨)、水产品产量(757.0万吨)、蔬菜产量(8309.3万吨)、水果产量(2513.4万吨)、油料产量(363.9万吨)七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粮食(4048.8万吨)、棉花(102.3万吨)产量两项位居全国第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果、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8.3元,比2005年增长11.1%。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据统计,全省农业产业化基地达到3000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达到6000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47家,名列全国第一。04年全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57家,新增就业岗位500万个,发展产业化基地一万余个,使我省50%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化组织,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00亿元,十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60元。农产品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1/3,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创新促进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了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我省的主要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种植比例由95年的10%提高到了2004年的90%以上,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0%提高到04年的43.5%,达到了823亿元,居全省种植业产值之首,林果产业的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年的12.5%提高到04年的18.6%,达到18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年的22%提高到04年的28.6%,达到了1010亿元。

4、科技创新带动了农业快速发展

山东省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瘦肉型猪良种覆盖率90%以上,肉鸡良种覆盖率达100%,作物供种率比1995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在抓住种子源头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在动物克隆、保护地栽培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均实现了关键性技术突破。“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与开发”促进了山东日光温室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山东设施蔬菜的稳步发展,创造了面积、单产、总产、出口等多项第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制约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

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仍未建立健全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现有科技体制机构庞杂,层次不清,任务重复,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高,效率低下。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科研定位过分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致使每年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善造成严重浪费。五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最近十几年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有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所需经费来说,仍有很大缺口,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统计,2004年我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140.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1%,低于全国平均1.3%的水平。尤其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绝对量和相对量均较低,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与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不相称。另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农业研发机构中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另外,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收益偏低,使得农业科研部门优秀人才、中青年骨干流失较多,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出现了年龄结构断层,中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奇缺,一些重要学科后继乏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保证,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52%,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7000多个,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左右,推广度不足30%。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四、提升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1、坚持战略重点适时转移的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领域和突破重点,结合各地特点,推动农业科技战略重点适时转移。强化农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基地的作用,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形成跨学科优势。

2、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的原则

既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技术。又要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促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联合攻关、联合转化,实现优势互补。

3、坚持培养高技术人才与培育新型农民并重的原则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既要发展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又要加强农村教育,将农村适学儿童培育成有知识、懂科技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人才基础。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建设高技术农业强国和新农村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五、提升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要搞好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体制保证。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相比,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已明显滞后,科研机构远离生产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缺乏活力,加快农业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要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区域性的特点,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則,加快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改革。要立足省情和发展需要,结合争取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优化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尽快建立机构布局科学、学科结构合理、队伍精干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为主体,集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力量,组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全省农业科研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增强科技进步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其次,克服科研、开发、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根据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理顺科研、教学、推广三者关系,从体制上克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合作,促进信息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2、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农业科研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自身效益小,而社会效益巨大,据对山东省农科院的测算,投入产出比达到1:100以上,投入回报率非常高。实践证明,对农业科技投资,就是对农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投入,就是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农业科技的投入,在确保总体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要对农业科技给予重点支持,力争使各级科技三项费用用于农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农民向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机构创办的企业,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从根本土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是搞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大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培养和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更显得至关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广开纳贤之路,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质量,并切实地把他们定位到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和核心的位置上,才能充分發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实施保护、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新的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并将先进的科学与技术转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手段。其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4、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完善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逐步建立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的新制度。农业科技入户,是当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着力点。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和成果方面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推广示范科技成果,探索建立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5、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要主动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进一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继续保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增强科技竞争的实力和科技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省内外、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互通信息,互补优势,联合协作,协调互动。要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要扩大科研基地与国外农业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与国外共建,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基地和面向国际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便掌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作者:接玉梅 张吉国

上一篇:税源管理和遏制税收流失论文下一篇: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