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业保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应是农业风险分散的重要工具,对于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保障农业在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了困境。其突出矛盾表现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而各商业保险公司却不愿涉足该领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保险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 要] 近年来,金融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农业保险作为金融领域的软肋,其价值长久以来被社会各界所忽略,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蓬勃开展的今天,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仍滞后于全国,因此,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非常值得探究。文章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广西农业保险发展中农业风险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进行分析,对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农业保险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保险机构、农民、政府等农业保险主体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广西农业保险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保险;农业风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再保险;广西

[作者简介] 陈晓婷,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系2009级学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广西 南宁,530003

一、广西农业风险现状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来自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随机事件)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1](P184)。自然风险具有破坏性、不可预测性、地域性、内部差异性、季节性、多重性等特点,因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风险。广西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省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海洋风暴潮、低温冰雪、雷电、冰雹、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森林火灾及农林有害生物灾害等。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农作物受灾面积合计1664.5千公顷,旱灾面积1079.3千公顷,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面积466.5千公顷,风雹灾害面积17.5千公顷,台风灾害面积87.5千公顷,低温冷冻和雪灾面积13.7千公顷,人口受灾2560.7(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8.7(亿元)。根据广西民政厅的统计预测分析,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广西自然灾害处于频发期,发生的规律性在弱化,不确定性在增加,衍生次生灾害突发性和危害性在增强,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广西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二)经济风险

农产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就必然存在着经济风险。农业的经济风险一般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2](P5~36)。广西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季节性的特点,并且农产品供给弹性小,需求又缺乏弹性,广西的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分散的农户无法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弱,农民在市场竞争当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易遭受农业经济风险。2009年10月,由于北方暴雪和南方寒潮的提前到来,致使交通不畅,采购商减少,市场需求萎缩,销区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广西香蕉严重滞销,对蕉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广西农业保险现状

(一)广西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现状

1.农业保险机构情况

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显示,2010年广西保险市场共有省级保险主体27家,保险分支机构1990多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3家,保险从业人员6.25万人。其中,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仅为4家,而对于广西1000多个县乡镇而言,只有不到约400个乡镇设有保险分支机构,大部分乡镇没有任何保险服务机构。就广西日益增长的农业保险需求而言,农业保险机构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

2.农业保险业务情况

(1)保费收入与保险赔款

從2004年全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始,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财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410万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7454.34万元,保费收入增长了18.18倍之多,但与同年广西2720.99亿元 的农业生产总值相比,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生产总值的0.27%,广西农业保险的实际购买率极低;财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赔款支出从2004年的247万元增加到了7148.016万元,保险赔付率则从60.24%上升到了95.89%,与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74.21%赔付率相比,广西农业保险呈现了赔付率高的特点。2001~2010年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保险赔款支出情况见表1:

(2)保险品种

目前,广西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三大类,农业保险品种的设置以广西各地市支柱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依托开设,但品种覆盖面较窄。例如,保险公司针对广西部分县份“一县一品”优势农业的特点,推出香蕉保险、芒果保险、柑橘保险等产品。据广西保监局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1年间,农业保险累计为广西农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75亿元,保障范围覆盖广西主要支柱及特色农业,包括能繁母猪、奶牛、鸡等养殖业,甘蔗、香蕉、芒果、柑橘等种植业,以及森林。

(二)广西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现状

一方面,广西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农民潜在的风险转嫁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作为农业大省,广西的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据《2011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0亿元,增长4.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1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4754元,增长10.7%①。随着广西农业生产总值在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不断增加,并且广西作为自然灾害高发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广西农民实际支付能力低下、缺乏保险知识、保险意识薄弱、农户的侥幸心理、对保险收入的预期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保险需求难以转变成现实需求。

(三)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情况

在国家层面上,近几年来国家从政策文件和财政支持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国务院自2004年起发布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保监会从2004年政策性保险试点开始就下发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国各试点地区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部则对各试点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资金补贴,以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而广西从2006年首次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就按照中央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要求对政策性保险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以2006年柳州市柳江县甘蔗火灾保险为例,该甘蔗火灾险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火灾造成蔗农的经济损失。保险方式采用区、市、县三级财政支持,蔗农自愿参加,全县统保的方式。保险费支付采用政府补贴60%,蔗农采取自愿参保方式承担40%的方式。即使蔗农不参加自愿保险,也可以获得政府补贴60%的赔偿,确保蔗农的基本利益。

三、广西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缺乏

截至2010年底,广西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仅为4家,保险供给主体严重缺乏。相比较城市保险业务较高的承保利润而言,由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等特性,难以给保险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甚至还可能造成损失,致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中积极性不强。其次,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保险意识不强抑制了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增长。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231元,农民可支配资金并不宽裕,对农险的低实际购买导致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难度大,从而抑制了农业保险主体数量的增长。目前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个别险种的试点阶段,除了政策性险种有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的补贴而得以快速发展之外,保险公司对其他险种的农业保险项目的发展不积极。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发生自然灾害损失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的制度,养成了农民一遇灾害就坐等救济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并且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侥幸思想根深蒂固,保险意识淡薄,缺乏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和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实施,导致农业生产超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的存在。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农户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去化解农业经营中的风险。

(三)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生产易受巨灾风险事故的袭击,大面积旱灾、水灾在广西各地的发生频率都很高,但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健全。2008年,广西遭受严重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16亿元,但赔付金额仅约3亿元,损失补偿率仅1.4%左右[3]。目前,政府对巨灾风险造成的保险损失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而再保险公司考虑到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对提供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再保险业务非常谨慎。同时,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无法单独承担这一巨灾风险带来的损失,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保险公司必然在亏损压力下选择抑制保险供给。在国家还没有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各保险机构实力不足以独自承担风险的条件下,再保险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四)缺乏专业的保险人才

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末,广西共有保险从业人员6.5万人,全国排名第18,占全国保险从业人员的2.17%,广西保险从业人员极其匮乏,而在发展严重滞后的农业保险领域,专业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农业保险经营的地域分散性要求部分农业保险人才到广大农村去工作,一般而言保险人才都愿意选择在城市工作,近几年广西保险机构快速增加,人才培养速度远滞后于业务发展,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广西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五)政府职能缺失

亚当·斯密在界定政府职能时认为:凡是利润能够偿其费用的活动都应交给市场,政府没有必要插手;凡利润不能偿其费用且社会必需的事业,才由政府出面兴办。无论是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就广西农业保险的具体经营情况来讲,在农业保险市场上,由于农业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产品的准公共物品性以及农业风险自身的系统性,农业保险都是利润不能偿其费用的事业,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很难供给[4]。当前广西各级政府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上的力度较弱,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态度不积极,造成了职能的缺失,制约了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

四、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建设

在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新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历史机遇下,广西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领域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新发展农业保险的观念,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积极拓展农业保险市场,加强农业保险网点建设,开发农民急需和有效益的农业保险产品,改善农业保险供给环境,激发和满足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二)建立巨灾保险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尽快建立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导、商业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可以向其购买比例再保险或超赔再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再保险,国家可以对保险机构购买农业保险再保险给予适当的再保险费补贴,对农业保险再保险机构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调剂使用,以备大災之需。

(三)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参保意识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损失补偿方式,已经逐步为独立经营的广大农户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广西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还心存疑惑,农民的保险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国家和保险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业保险宣传,使其认识到保险是稳定生活、恢复生产、保障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增强农户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意识,促使自觉地参加保险。

(四)建立农业保险人才储备体系

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通过招收吸纳专业人才和定期举办农业保险人才培训等方式,提高农业保险领域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加快培养灾害评估队伍,建立灾害评估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还要继续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风险管理体制。

(五)完善政府职能,保障农业保险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明确政府在发展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当必要。因此,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应给予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业务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以及给予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补助,为化解广西农业保险的问题提供外部动力;保监局应加大对基层保险机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保险业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王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机制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文德旺,李艳明,冯秋艳,陈晓峰.后发优势战略在广西保险业发展中的运用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2).

[4]李燕.广西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作者:陈晓婷

农业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应是农业风险分散的重要工具,对于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保障农业在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了困境。其突出矛盾表现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而各商业保险公司却不愿涉足该领域。本文从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入手,论述农业保险存在的必要性,详细分析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体制改革;政府支持;再保险

一、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风险机制的脆弱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种状况客观需要创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由此现代农业保险应运而生。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农业保险可以通过转移和分散风险,以赔偿支付的方式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

2.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它可以使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

3.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而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保险的介入是农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会使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平衡,进而影响社会其他阶层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而投保农业险会导致农户收入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也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更重要的是,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一直处于保险人才奇缺的现状。

4.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成熟。我国以往的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保险应当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症结在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性之间的矛盾。应及时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2.加快农业保险的相关立法。农业保险法是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证和依据。而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予以扶持,因此,国家应加强农业保险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这对规范我国的保险市场,对不同性质的保险活动加以区别管理,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3.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作为对农民遭受天灾的补偿,农业保险一定要由国家财政来扶持,但在具体实施中要量力而行。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财政支持型农业保险体系,包括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技术支持来发展农业保险。

4.筹资渠道多元化。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筹资渠道过于单一,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保险以及财政补贴的力度。另外,对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可征收一定标准的农业保险税。农业保险基金的投放重点应是促进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时向受灾保险对象提供帮助。同时,根据各类险种和险别的承保对象、承保责任、赔付方法、赔付金额等特殊的规定性,对农业保险基金的各类风险基金要分别管理、专项使用。

5.再保险。农作物再保险对进一步分散农作物保险风险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以财政收入补贴农业保险的费用和经营亏损。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增加手续费收入,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制度。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应当建立同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中国再保险公司作为国家独资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代行国家支持农业保险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胡炳志刘子操:保险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郭晓航:农业保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3] 我国应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保险研究,2002年6月.

[4] 稳健开展农业保险•中国保险,2002年5月.

[5] 财经观察:谁为农业保险撑起“遮阳伞”,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3日.

作者:颜世航

农业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摘 要:农业保险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国都对本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格外重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规范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遏制了我国农业保险不断萎缩的局面。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仍然偏低,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分析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因,找到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途径,对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制约因素

农业保险既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方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在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进步、稳定农民收入,以及增加农产品产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在补偿农业灾害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农业保险发展鼎盛时期的1992年,农业保险对农业灾害损失的补偿金额也仅占总补偿额的25%左右,到2003年年末,农业保险的补偿金额仅占总补偿额的5%。2008年年初的雪灾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4%左右,更凸显出我国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严重缺位。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需求、供给、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需求方面

农业保险的需求方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自愿投保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户没有经济能力或者对保险不了解,从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造成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1]。

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风险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损失金额大,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出的稳定性,再加上为了维持社会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我国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8倍,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扩大到3.3倍,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这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农业风险往往是巨灾风险,保险公司为了维持经营的稳定性,势必对农业保险要求较高的保险费率,高保费和低收入的矛盾,使得部分农户即使想要参与农业保险,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投保。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缺乏对农业保险的有效宣传,农户的保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都非常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有的农户不相信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认为农业保险是“骗钱的”,因此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部分农户投保后过于依赖农业保险,认为买了保险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切的灾害损失都可以由保险公司赔付,因此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加大了损失程度,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增加,势必会引起保险费率的上升,农户更加买不起保险,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保险公司的监管不到位,少数投保农户抓住空子利用农业保险进行欺诈活动,使得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产生信任危机,道德风险增加,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难度。

二、供给方面

农业保险的供给者是经营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险机构,由于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损失金额巨大,农业保险利润水平往往较低,甚至经常出现亏损,因此大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单一,经营机构数量少,造成我国农业保险供给不足,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首先,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与其他财产保险不同,保险标的大多是活的生物,使得农业保险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并不是既得利益,而是表现为一种预期利益,无法准确衡量保险金额;二是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的生长和繁殖与种植者和养殖者的行为密切相关,使农业保险易受道德风险的影响,难以准确厘定保险费率;三是农作物受到损害后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很难准确定损,确定理赔额度,造成理赔成本增加。再加上投保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保险公司在承保及理赔方面的费用较高。此外,由于开展农业保险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比较缺乏,并且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导致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利润微薄,商业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2]。

其次,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逆向选择风险大。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灾害种类及频率和强度也各不相同。一些灾害事故发生频繁的地区的农户,由于面临较高的风险,投保积极性较高,在这些地区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容易;而另一些地区灾害事故发生频率较低,损失程度不高,这些地区农户的预期损失概率小于农业保险保费率,所以不愿意投保农业保险;还有一些地区,虽然自然条件较差、灾害事故频发,但由于当地农户收入水平太低,无力购买农业保险。这造成风险过于集中,加大了保险机构经营的不稳定因素。

三、政府方面

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因除了需求和供给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态度和政策,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我国缺乏专门的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体系。农业保险发展30年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仅在第184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强制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规范和指导农业保险工作、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的法律性文件。但是,条例对补贴险种、补贴比例、补贴方式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对地方政府给予农业保险补贴没有做硬性规定,没有组建有效的监管机构,导致政府在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时协同效应和工作效率较低,补贴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我国《农业保险条例》中也有规定“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优惠细则。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营业税、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三方面。“保险机构从事农牧保险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营业税”,“对农林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合同暂不征收印花税”,“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该项政策后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而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较成熟的国家,都对本国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实施了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美国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法国对保险互助社的收入和财产免征税赋,日本对农业共济组织免征所得税、营业税等[3]。相较于这些国家可以看出,我国给予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税收优惠还远远不足,仅减免了营业税和印花税,对所得税的优惠力度较小,且仅限于种养两业,优惠范围较窄。

参考文献:

[1]  黄颖.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12).

[2]  张慧雯,田欣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

[3]  苏晓鹏,冯文丽.论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J].税务研究,2014,(4).

作者:安玲

上一篇:质量监管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成长小说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