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2024-05-27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精选7篇)

篇1: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日益明显。国内外人才市场上对具备高级技术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明确国际化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使高职人才更贴近国际化需要,具备国际竞争潜力。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机遇

1.1 加入WTO使得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我国加入WTO使得经济发展更具一体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2 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以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国加入WTO后,必然要与其成员国进行更多的往来。而在WTO成员国中,特别是发达国家中,职业教育广受推崇,常有读完普通高等教育再进高职院校学习的情况;大企业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老员工可以持续发展,都纷纷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培训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学院还可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这种趋势也带动了国外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我国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国已经把义务教育、创建高水平大学和加快发展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展开了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另外由于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所以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加速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2.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

2.2 高职人才培养内容国际化

应该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生学会操作。

2.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国际上加强沟通,增加对话的基础。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实施4年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提高。要通过比较和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改革方向

3.1 专业建设改革

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结构中,就业人数减少的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及仪表行业,其中汽车工业就业人数减少比例最大为14.5%,而绝对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约减96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约为52.3%)、纺织业(约为23.6%),绝对人数增加最多的为纺织业(282万人)、服务业(266万人)、服装业(261万人)。而且,工业化阶段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将被未来知识产业阶段的多门类、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特点所代替。面对这么巨大的变化,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就要做相应的改革。

以“地区性,通用性,独特性,国际化”为原则,应重点考虑加入WTO后急需人才的专业,重点发展应对WTO挑战的专业,增加涉外专业,应用国际观念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还要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2 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要突出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复合性课程;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成果。而对于专业技能课则应体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另外,还应拓宽专业面向,加强复合性课程建设。以前仅仅只针对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建设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应面向整个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宽基础,多方向”。拓宽专业面向的关键是要按专业方向建设好课程组,供学生选择进修,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满足了行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3.3 教学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教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纳入教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4 评价体系改革

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的教考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取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另外,把国际专业资格评价引入我们的高职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尽快开展跨国、跨校学籍、学分、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HSK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办学质量、学位的社会客观评估制度和相应机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使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景舫.加入WTO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J].职教论坛,2000,(11).

[2]@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篇2: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国际化视野下高职航海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安全、环保和效率是现代航海的`主题.文章提出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八项关键能力与素质,调查分析航海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关键能力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与素质的改革措施.

作 者:徐超 XU Chao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800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1027(1)分类号:U676.2关键词:全球化 航海高职院校 关键能力 素质

篇3: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我院护理专业为宁波市服务型重点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建设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2010年学院获准成为国际护士执业考试 (ISPN) 协作组织成员单位和首批国际护士执业考试 (ISPN) 培训基地, 并建有美国心脏学会 (AHA) 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依托各类专业建设项目、国际化课程培训项目, 我院在涉外护理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选择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护理专业开始尝试包括涉外护理方向在内的6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 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成功申报涉外护理专业。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1 涉外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

1.1 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高

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国际交流十分活跃, 外籍医疗机构的不断涌现, 外籍人员来往的日趋频繁, 工作和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的大量增加, 都对涉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有针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外籍师生的调研显示, 涉外医护人才缺乏是制约外籍师生选择在宁波就医的首要因素。

1.2 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武汉卫生学校、西安卫生学校、承德卫生学校先后开设涉外护理专业, 随后许多医学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也相继培养涉外护理人才。据2010年的调研数据显示, 有超过120所院校开设涉外护理专业, 在校生已超过5万人[1]。

1.3 国内涉外护理教育标准缺乏

尽管涉外护理专业发展速度很快, 但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途径等方面尚在摸索中, 符合涉外工作岗位要求的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及涉外护理教育标准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深入。

1.4 西方发达国家护士短缺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护士短缺现象众所周知。美国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 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50万人[2], 加拿大到2016年护士短缺量可能达到11万人[3]。有报告称, 未来10年,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将需要专业护士60万人, 国外护士的需求市场非常庞大。与此同时, 对出国从业护士的语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 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举措

2.1 师资团队建设

2.1.1 专职教师

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更高学位, 支持教师出国深造, 学习国外/境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拓宽和丰富教师的国外文化背景知识。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等, 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2.1.2 兼职教师

迫切需要具有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或有涉外护理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加入教学团队, 有计划地引进或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

2.1.3 外籍教师

定期邀请外籍教师和专家授课, 内容涉及语音语调训练、日常交际口语训练、专业课程、西方人文法律课程以及出国培训等。

2.2 加强交流合作, 培育涉外专业特色

2.2.1 师生交流

在已有国外/境外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交流, 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院校和领域, 研究落实教师短期学习进修、学历学位提升计划, 提升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继续做好与台湾高校姊妹学校的合作, 研讨双方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按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赴台交换学习。

2.2.2 课程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参照国际护士执业考试 (ISPN) 标准和要求, 与国外 (境外院校) 共同开发课程, 重建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适应涉外护理工作岗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3.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根据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在目标的设置时应注意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统一, 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辩证统一,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辩证统一[4]。通过对部分省内外涉外护理专业院校、临床涉外护理工作岗位调研, 确定我院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能够适应护理专业国际化发展需求, 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护士职业素养, 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多元文化知识, 初步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能够以护理程序对护理服务对象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能够胜任涉外护理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国际护理活动中阻碍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的主要因素是语言和文化差异[5]。因此, 培养规格除了强调具备护理专业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外, 重点强调了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熟悉常用的国内外护理文献检索方法以及较好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的简单沟通及交流, 能够初步阅读英文版护理书籍及相关读物。

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内各级各类涉外医疗机构, 综合性医院涉外门诊、病区的护理工作岗位, 或赴海外留学获得更高学历学位。

2.3.2“平台+岗位方向”课程体系建设

国际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总趋势, 全面修改和论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课程设置[6], 以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公共素质课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比重, 帮助学生积累西方人文、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 加强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文献检索能力。对职业能力素质课程, 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课程合并或重组, 将心理护理、精神护理合为心理与精神护理, 并与基础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成人护理、护理英语、多元文化与护理等6门课程列入专业核心课程, 尝试实施双语教学。涉外护理岗位课程模块, 强化多元文化与护理、护理英语、预备雅思 (听、说、读、写) 课程, 提高适应未来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选择国外方向的学生, 开设6周的雅思英语集中培训课程, 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帮助学生获得留学国的英语要求。

2.3.3 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应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7]。积极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教材等, 开发本土化的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尝试项目化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邀请国外合作院校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参与课程教学, 安排学生参加外籍社区、外籍医疗机构、外籍学校等社会实践项目, 帮助学生逐步完成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或项目论文。

2.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4.1 校内基地建设

遵循职场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 已初步建成能够体现中西方不同的人文环境和国际护理教育教学理念, 能够模拟涉外护理实践场所和工作环境的涉外护理病房、多元文化实训室, 强调从涉外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组织涉外护理教学, 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4.2 校外基地建设

2011年, 我院已与浙江省首家中美合资医院———慈林医院正式签约为“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单位”, 已正式授牌慈林医院为“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临床护理实践基地”, 此外, 宁波市内多家医院的英语角、特需门诊、宁波市第一医院国际保健中心的外籍病房等, 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杭州、上海等地的涉外护理实习基地也在拓展中。这些校外基地的建设和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涉外护理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4.3 国外/境外实习基地建设

与国外相关院校深入研讨交换学生短期实践、实习的可能性, 按计划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境外合作学校或优质医护教学基地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增强学习涉外护理专业的信心, 同时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搭建平台。

2.5 探索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特点, 在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评价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的评价, 通过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 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完善对临床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8]。探索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国际化, 参照ISPN考试要求, 理论考试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探索1门或2门课程英文试题量占50%;技能考核多采用案例分析, 以英文情境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选择国内就业的毕业生由国内护理教育专家、用人单位及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等指标衡量。选择国外方向的毕业生则由国外护理教育专家、雅思成绩及国外入读院校的评价等指标衡量, 以客观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标准为指导, 促进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

3 小结

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随着国内国际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和涉外医疗机构或综合性医院涉外门诊的不断开设, 亟需一套相对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国际化护理服务的能力。目前课题组承担着201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 (高校) 研究课题《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旨在进一步探索培养能够真正符合涉外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希望通过涉外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能够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为社会输送能够满足涉外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的专门人才, 同时推动护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姚婷, 孙国棣.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4) :84-85.

[2]Barbara LB.Imported care:Recruiting foreign nurses to US health care facilities[J].Health Affair, 2004, 23 (3) :78-87.

[3]Hannah H.Canada increasingly reliant on foreign-trained health professionals[J].CMAJ, 2008, 178 (3) :270-271.

[4]丁国芳, 郑舟军, 杨最素, 等.国际化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0) :23-24, 75.

[5]Stimpson J, Martin K.Cultural perceptions of Finnish nursing students regarding people and nurses of the untied states:A pilot study[J].2005, 16 (1) :64-70.

[6]袁义厘.借鉴美国护理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8) :721.

[7]王娟, 蓝宇涛.国际护理人才需求与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6) :24-25;29.

篇4: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根据调研对广西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进行需求分析,提出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完善保障机制,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以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广西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 培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4-0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的广西,与东盟的贸易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外贸的发展带动了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发展和区域性国际物流繁荣。但是,广西国际货代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由于货代企业的设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企业设立门槛降低,企业数量增加,企业间的竞争加大。另一方面,从2013年8月1日起,广西交通运输业和全国同步开始推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绝大部分代收转付收费和代垫杂费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需要全额纳税,极大地加重了货代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南宁海关从2013年7月1日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工作,这对于广西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国际货代企业对报关及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对人才的要求,笔者随广西报关协会对广西北海、凭祥、柳州、南宁等口岸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走访。

一、广西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适用的职业岗位、近两年相关岗位需求量、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问题进行。调研采用面对面交流、问卷形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问卷有效率为97%。企业对有关问题的回答整理如下:

(一)关于需求岗位。100%的被调研企业需求岗位主要有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员,90%的被调研企业需求岗位有报检员,80%的被调研企业需求岗位有单证员、业务跟单员。

(二)数量需求。90%的调研企业近2年内有相关人才需求,数量为1~2名。目前广西6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包含办有高职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9所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足1千人,另据统计有将近40%的毕业生从事非专业工作,并且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流入珠三角地区。目前从数量来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的。

(三)需求的毕业生学历层次。在博士、硕士、本科、专科4个学历层次中,用人单位对大专及本科的需求量最大,无人勾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意味着广西高职人才学历方面基本可以满足企业要求。

(四)企业对国际货代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要求情况。通过调研,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首先,具有诚信、正直、责任心。一个诚信、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勤勤恳恳优质地完成工作,而敬业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诚信、正直、有责任心的人。其次,具有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一个服务性企业,所以货代人才应该具备服务精神。另外,随着分工更加细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协作才能完成的,所以团队协作精神也是货代人才应具备的。最后,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竞争激烈的货代企业工作要求员工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对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这一项进行调研时,几乎所有被调研企业都勾选了员工应具备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有团队协作精神这几项。而在对毕业生的不足提出批评时,80%的被调研企业反映目前的毕业生较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缺少吃苦耐劳及团队协作精神,具体表现为跳槽频繁、稳定性差、以自我为中心。

2.职业能力。(1)积极正面人际沟通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工作是和进出口发货人、海关、检验检疫、船代、船公司等多方进行沟通的工作,所以一定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并且是积极正面的沟通能力。(2)异常危机处理能力或应变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工作往往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考验个人的应变能力。所以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是不可或缺的。(3)持续学习能力。国际国内法规、物流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知识,满足工作的需求。比如,这几年与报关有关法规、海事法、国际航协规定一直在更新,如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报关员考试等。为了提高通关效率,通关也一直在改革,比如分类通关、无纸化通关。所以,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工作要求。

根据调研,几乎所有企业都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大部分企业要求员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一半以上的企业还要求员工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而在对毕业生的不足提出批评时,60%的企业反映目前的毕业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2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目前的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弱。

3.专业知识方面。调研发现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1)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国际货运代理业是接受进出口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为委托人办理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和发展动态,还要具备物流营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与代理、报关、报检、物流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具有缮制国际货运单据、审核货物进出口单据的专业技能。(2)财务管理知识。物流企业是以物流为主体功能,但同时伴有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对财务进行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节约成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首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能熟练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处理业务工作。目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也成为物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本行业人才还应该对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4)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行业人才是承接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运输等事宜的,所以应该具有较为熟练的英语特别是物流英语的应用能力,能进行英文函电处理、英文单证制作,具有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部分企业认为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个别企业反映学生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但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整体评价还可以。

二、广西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报关与国际运代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毕业生的不足之处。多数被调研企业也对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理论和实践应进一步结合,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一)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企业选拔人才关注的要点,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除增加及重视商务礼仪、沟通技巧等课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人文教育贯彻在每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之中。其次,通过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讲座、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精神。通过课堂模拟训练、课堂分组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开展第二课堂及素质拓展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后,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全面的人才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的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艺术竞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以职业教育比较先进的德国为例,他们对人才评价体系中,就有对工作(学习)态度、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二)加强“双师”队伍与教材建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特别是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建设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学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其次,从其他院校直接引进“双师型”教师,也可以重点引进行业、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技能人员等任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和实践实训指导任务,最终建设一支与专业设置相适应、数量合理、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在教材建设方面,应以提高学生兴趣,以企业真实工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思路进行编写。另外,在编写上不仅要考虑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还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可以邀请报关货代领域的企业专家和学者共同编写教材。为了使教材更加贴近实际,可以以企业真实案例、真实单证为原型来编写。

(三)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实训教学在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广西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报关货代模拟实验室,设计报关、货代、船代等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训室的具体建设上,可以以比较先进的德国为例,虚拟、模拟及仿真是德国实训建设也是德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一些设施、设备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我们应借鉴德国的这种实训建设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实训室建设,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工作,解决部分企业实训难题。

另外,广西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加强与区内外物流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互利双赢”为导向,建立校外实训的基地。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外顶岗实训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比如,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比较集中的时候去顶岗,也可以比较灵活的小组为单元在学期中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顶岗,如小组成员共同负责一个工作岗位,轮流顶岗,有课的上课,没课的去企业顶岗。

在本次调研中,80%的被调研企业表示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可见,不是企业不愿意和学校合作,只是还没找到比较好的合作方式。

(四)完善保障机制,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但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因此,完善保障机制,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是目前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法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的奖励机制,加大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的保护;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如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制订等,可适当地减免税收,以此来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以职业教育比较先进的德国为例,德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多项法律法规,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的不少省区市也出台了类似的规定,而目前广西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除完善法律法规外,政府还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厦门为例,近年来厦门政府就出资委托厦门智源管理咨询公司举办厦门生源的高校学生暑期实践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博,廖穗.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

[2]范婵娟,孟娜.德国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8)

[3]孔繁正.适应企业需求,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7)

[4]秦小辉.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

篇5: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期减少15%。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之间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从宏观角度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构成出口的主体力量。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规模有限,但它们所起到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企业总体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剧增,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进出口和技术交易层面上。

欧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在稳定了商品和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后,欧美中小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层面的投资。但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个例外,尽管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后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集团的密切关系,其国际化过程与大集团的国际化不可分割,而且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中小企业层面的问题

(1)资本缺乏问题。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

(2)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缺乏信息、知识的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很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信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税收、海关规则、商务咨询、培训、融资等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这些信息,这对国际化经营非常不利。

3.2 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 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3 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式。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政策后,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

括:①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②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③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④提供信息服务主技术支持等。

5.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层面问题的克服

(1)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与财政扶持。

为了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并有效评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考虑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对有利于公共发展的中小型投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以及300个中心城市正在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组建的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同时,建议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保证制度。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不足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利用社会中的闲置资本,而非仅靠财政收入,而且在这些资本的利用方式方面应该更加商业化,以提高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

(2)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我们在这里要提的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3)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欧洲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5.3 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渐渐弱化,难以获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渐渐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的重新配置,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产业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的方式也不可忽视。这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跨国并购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由520所大学举办的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具体的海外经营咨询的中小企业研究所计划,在全美各地区设立13000多人组成面向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点700多个,协助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状况,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顺利发展。

5.4 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现有政策的不足,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在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时,应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克服企业层面问题;三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障碍。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国家化发展的政策经验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的相关建议。

篇6: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1.1 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 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 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 创造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 吸引外资连续十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众所周知,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以现代化通信及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和金融市场为纽带, 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还处于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这个增长空间也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空间。据业界专家预测, 到2020年, 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缺口达百万, 每年有数十万的人才缺口。中国货代运输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预计几年内将以10%的速度发展。因此,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良好。

1.2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 2008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33.41亿美元, 在2007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30.41亿美元, 同比增长29.5%, 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实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 吉林省进出口企稳向好趋势明显,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8.46亿美元, 比2009年增长43.5%, 超千万美元的22类进口商品中, 有19类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出口前20名企业中, 8户企业出口增速超过100%。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吉林省国际物流企业和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而这必然带来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据统计, 目前吉林省的国际物流企业有200多家, 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4000多家。吉林省每年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人以上。我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鉴于吉林省对外贸易形势的迅猛发展, 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必将呈现急需的形势。该专业业务覆盖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商务、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培养适应外贸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培养符合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人才市场需要, 面向国际物流公司、国际货代公司和进出口企业从事报关与货运操作的相关工作, 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教育和训练, 毕业时能够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有较强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 并且有协调、沟通、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胜任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单证制作、跟单报关报检等相关领域的服务及管理工作。毕业生经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技能训练, 毕业时可通过相关考试, 取得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助理物流师等任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 本专业将工作任务领域划分为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员、跟单员、报检员、助理物流师等,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进行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分析, 进而引申出学生要掌握的工作技能及相应知识点, 达到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从而实现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直接对接。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如下表所示:

4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模式的设计

4.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 确定五个岗位方向, 进而对每个工作岗位中涉及的真实案例进行分解, 形成课程体系和教学单元, 实现“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效果。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为前提, 以能力发展为本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性、情境性、人本性, 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形成工学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

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具体体现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 如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办公自动化、Internet技术与应用等;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具体体现为围绕报关与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岗位开设专业能力课程, 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物流基础、集装箱运输实务等;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具体体现为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 如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外贸单证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外贸仓储实训、商品实训等。通过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模拟实训课程, 解决好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整合, 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4.2 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人才市场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很快就能上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具有独立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在学校里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 高职院校要推行“双证书”的学习形式, 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鉴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只有拥有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 即报关证、报检证、货运代理资格证等, 那么就业机会才会多, 所以在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基础安排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 学生获得相应的证书不仅是工作的保障, 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高职教育的“双证”特征。

4.3 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关实践教师的培养, 师资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数量足够的实践教师。在不少学校专业教师实际上也就是实践教师, 虽然专业教师拥有较为丰厚的理论基础, 但实际操作方面距离实践教师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与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难以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 而且这对于实践教学成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大量引进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人才, 而且也要通过相关的途径, 如利用假期的教师实习和企业见习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保证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进行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讨, 期望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宋学敏, 昝金淼.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 2011 (9) :277-278.

[2]海关统计资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EB/OL].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customsstat/2011-1.

篇7: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民用飞机维修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国际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正是基于此认识,我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国际化行业标准下开展国际化合作,走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引入与自身优质教学资源输出并存的道路,广泛地获得社会、行业、学生等好评。本文介绍了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国际化行业标准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国际化行业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 国际化人才培养 民用飞机维修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政治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将有一个逐步国际化的过程。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专业瞄准了教育国际化目标,经过十年不断的努力,已在实施国际化办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出了一条从国际教育资源引入到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引入与自身优质教学资源输出并存的道路。

1 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用飞机维修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业,所以必须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才会使培养出的人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正是基于此认识,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大胆突破,先行先试,主动出击,2002年与加拿大CANADORE学院成功开办飞机维修专业,十多年来,我院已经先后选送近500名学生到加拿大CANADORE学院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并相应找到理想工作,颇受社会广泛好评。2009年又开始与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试点,每年有近100名飞机维修专业学生到新科宇航参加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新科宇航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我院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海外学习和实践的各种机会,使之有切身的国际学习与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学院在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本身也不断加强自己的内涵建设,使我院的专业教学达到国际上先进水平。近年来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吸纳和接收来近500名境外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我院顺利地完成飞机维修专业相关理论学习及实践技能培训,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分别在国泰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就业。2011年我院飞机维修专业正式开始成批次接收斯里兰卡留学生,标志着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 在国际化行业标准的引领下,民用飞机维修专业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目前,世界各国民用飞机主要是美国的波音系列飞机和欧洲的空客系列飞机。民用飞机市场几乎被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所垄断。因此,美国FAA(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维修标准和欧洲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维修标准成为世界范围内民用飞机维修的行业标准,也是世界各国高职类民用飞机维修专业办学所遵循的准则。基于行业国际标准开展高职教育已经得到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界的认可。开放的国际标准化的飞机维修人才培养是民用飞机维修专业发展必然的要求和趋势。

3 飞机维修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

国际化行业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必须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教学资源,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形成在国际上通行的且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①把握国际化行业标准,制定国际化的培养方案。美国FAA维修标准和欧洲EASA维修标准是世界范围内飞机维修的行业标准。依据国际飞机维修标准,参考美国、加拿大和欧洲、香港飞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方案,在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等国际大型的飞机维修公司调研基础上,确定飞机维修专业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由专业教师、国内飞机维修企业专家、国外用人单位代表和国外合作院校共同编写飞机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②课程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前提是依据民用飞机维修标准建立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取教学内容。通过与加拿大CANADORE学院合作引入该院飞机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形成了既满足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又具有鲜明国际化特征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相对低廉的学习成本,已经使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目光投向了我院,2011年斯里兰卡等国已经开始正式派遣留学生到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学习,目前仍有几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接洽中。

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国际化。为使课程质量达到国际水准,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对课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采用第三方评价方式,坚持实施课程的校外评审制度,由业内资深专家和麦可思研究院担任评审,香港民航处技术专家、加拿大CANADORE学院教授也定期来我院进行检查与监控。这不仅有利于确保课程内容的质量、增强其考试成绩与西方国家同类高职飞机维修专业的可比性,而且还达到了有效监控教学实施过程的目的。

4 师资队伍国际化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体现,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院站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度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步伐。

①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下,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的机制。结合飞机维修专业发展需要,引进优秀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进国内航空公司具有多年海外工作经历或国际工作经验的飞机维修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技术管理干部及专(兼)职教师。近年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先后引进10名具有国外飞机维修企业和中外合资飞机维修企业人员来我院任教,其中部分人员已经成长为中国民航局的特聘专家。第二,通过国际交流,从国际合作院校和国外企业引进教师来我院进行授课。CANADORE学院每年派专业教师为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学生任教《飞机发动机系统》等专业课程。近年来加拿大CANADORE学院、台湾中华科技大学、美国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后有20余名专家学者来我院开设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目前我院常年保持最少4名外籍教师在我院飞机维修专业从事专业教学工作。②注重培养,提高学校教师国际化素质。学院在政策导向上,大力提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积极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质创造条件。目前,超过3年教龄的我院飞机维修专业的专职教师100%具有参加国际培训或国际交流的经历。参加国际交流和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参加国际专业培训机构开设培训,考取飞机维修基础执照或机型执照。第二,参加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我院有40余名教师到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参加了飞机维修基本技能训练或维修专项技能训练。第三,参与国际交流。我院与加拿大卡纳多学院教师交流已经常态化,近年飞机维修专业先后有近50名教师到卡纳多学院进行学习与教学工作。还有不定期的选派教师到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的飞机维修企业或大学进行工作和学习。第四,选派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目前我院飞机维修专业已经有两名教师分别获得美国MBA和法国航空法规硕士学位,并学成归来。

国际化是双向的,既要借鉴、吸收来自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精粹,又要继承、发扬自身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才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吴万敏.大力发展职后教育:民航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民航强国”的功能拓展[J].民航管理,2008(3).

[3]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

上一篇:车身焊接车间实习总结下一篇:作文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