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探讨论文

2022-04-19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国开放战略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无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汇率所能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基于经济事实,尝试通过互动机理分析和政策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规范分析,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下汇率的未来走势,并提出包含政策建议的结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民币国际化探讨论文 篇1:

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政策探讨

【摘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六年多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显著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交易结算中的占比大幅上升,境外人民币存量大量增加,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我国批准建设的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梳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和实现步骤,总结了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自贸区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创新政策,提出了充分利用自贸区,促进跨境人民币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

一、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解

国际货币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和持有超越了货币发行国的边界,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充当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可以发现,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总量在1872年已超过英国,但受制于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镑,美元的国际化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基本面长达80年。另外,货币的国际化可仅意味着其作为国际标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而不一定涉及到价值储藏功能而直接影响到国际货币制度。一些小国(如新加坡、韩国)也推行过本币国际化,这些国家的货币主要发挥国际贸易的价值尺度和结算手段功能。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有限,其货币无法承担国际货币巨量的价值储藏功能,因而其货币的国际化也不会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影响。

因此,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并在条件成熟基础上,逐步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这与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分为5个阶段进行的演进思路一致,详见表1。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由最初的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下的各领域,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度越来越广泛,见表2。

(一)跨境人民币的结算规模和结算地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约为19万亿元。2015年1~10月份,跨境人民币结算9.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截止目前,与我国发生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国家和地区超过170个,人民银行先后在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中欧、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二)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6月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2.1万亿元;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余额约2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超过8 000亿元,香港已发展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7 800亿元①。

(三)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不断增大

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33家境外央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约3.3万亿元人民币。除周边国家央行外,还包括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瑞士央行、俄罗斯央行、加拿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重要国家央行。其中,巴基斯坦、蒙古、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央行将人民币互换资金纳入了官方外汇储备。

(四)跨境人民币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增强

自2011年我国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后,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2011年12月,我国推出了RQFII,目前已累计批准9 700亿元,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4月10日,我国开始沪港通业务试点,上海和香港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试点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 00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 500亿元人民币。2014年11月,我国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RQDII),目前境外投资规模达到784.9亿元。2015年7月14日,人民银行发文将境外央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允许自由制定投资额度,截至9月末上述三类机构已有35家获得批准。

三、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资本项目开放程度需进一步增强

资本项目共分为7大类40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我国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金融衍生产品。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主要集中于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这些领域的限制,影响了人民币“走出去”与“流进来”,既导致境外主体无法便捷获取人民币,也使得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投资需求无法满足,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二)境内可供境外人民币投资的金融产品偏少

不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跨境交易人民币化,境外人民币存款必然上升,而境外非居民手中人民币存款只能转化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资产,如同我国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最终投向于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除了资本项目对境外资金投资的限制外,国内金融产品也存在无法满足投资需求的问题。境外人民币资金除在境内进行实业投资外,在境内可投资的渠道基本仅限于以下几种:境外投资者在限额内通过RQFII、沪股通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开展回购交易。因此,境内金融市场欠发达,也是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中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约合26.43万亿人民币,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FDI流入国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据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1~8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货币中位居第二,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海关进出口比重达27%,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达28.7%。这些数据说明我国进出口、投资的规模对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利于与直接对手国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但由于人民币并非国际货币,并未被境外第三方广泛接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与境外第三方交易有时需兑换成国际货币,增加了人民币持有者的汇兑风险。

(四)国际货币存在固有的网络外部性与惯性

国际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是指在国际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倾向于使用能被更多人接受的货币,该种货币的认可度越高,其流通范围也就越广。这种网络外部性也导致了国际货币对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具有自我强化的效应。同时,在国际交易中,一方甚至多方试图改变计价货币也需要付出较大转换成本。在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成本的作用下,国际货币具备了维持其国际地位的惯性。历史上英镑取代荷兰盾、美元取代英镑都经历了漫长时间。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冲破现有国际支付惯性的渐进过程。

四、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政策探讨

(一)立足自贸试验区进行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单纯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仅仅是取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必要条件,具有国际结算和标价功能的货币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体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选择上,我国可采取先易后难方式,借助自贸试验区各项创新政策,改革和突破现有金融管理制度,率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二)扩大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规模

进一步简化流程和手续,向境内外主体提供更加便利的货物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服务,支持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做大做强。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型设备、大宗商品、应收账款、无形资产、航运等要素交易平台,面向自贸试验区和境外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交割和结算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境外上市子公司或母公司,向境外股东支付股息、红利时使用人民币结算,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三)加快资本项目改革步伐,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

进一步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便利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允许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按宏观审慎原则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允许自贸试验区内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境外银行间市场拆借人民币资金;允许区内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调回区内使用;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不受经营年限、营业收入、流入上限的限制;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将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在境内、外使用;允许境内、外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专业从事境外、境内股权投资。随着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配套改革的深入,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可以深入到证券及衍生品投资领域。允许区内企业在一定额度内以人民币资金双向投资于境内、境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放宽境外主体人民币参与区内原油期货交易和结算的范围,以国际原油期货跨境人民币结算为起点,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中的使用。

(四)鼓励个人跨境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推动个人投资便利化

我国对放开个人跨境投资领域的限制一直持谨慎态度。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在区内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内个人以人民币投资境内、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期货期权市场,允许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实业投资以及其他不动产投资。同时探索境外个人境内投资管理方式,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各类境内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根据市场需要,允许自贸试验区的个体工商户向境外经营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或接受境外经营主体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支持。

(五)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鼓励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转化为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的优势。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结算产品。在海外代付、保理、福费庭等传统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上,鼓励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探索新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与再融资支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为基础,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拓展,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境外投资和合作项目的人民币投融资和结算。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投融资产品,扩大境内人民币境外投资的范围,为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境外人民币实现保值增值的回流需求。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宣传,提高境外主体认知度

围绕自贸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各项创新政策,通过举办项目洽谈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海外推介会和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际社会的宣传和推介,使更多的境外企业、个人、组织了解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方面的便利性,参与跨境人民币交易和结算,形成以自贸区创新政策为核心,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桥梁的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民币使用局面,并逐步形成溢出效应,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第三方交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

(二)推动CIPS系统建设,保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安全高效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新型、高效、符合国际标准及流程的人民币清算系统。现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立的初衷是提供境内人民币结算服务,而在高效、安全、稳定地处理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从2012年起,人民银行着手开发专属于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高效的平台——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目前,CIPS系统一期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下一步可扩大试点范围,在功能完善后尽快上线运行,提高跨境人民币的结算效率。

(三)加强风险分析和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与国内传统业务相比,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具有跨境性、突发性、复杂性特征,金融风险辨别和防范难度加大。要建立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利用现有的RCPMIS系统,加强非现场分析和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发现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隐患。同时,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在预警指标设立、非现场分析监测、现场检查方面,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本外币协调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2]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9).

[3]孙杰.跨境人民币结算还是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4(4).

[4]薛洪言.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自贸区和国内金融改革双向推动[J].国际金融,2014(6).

[5]赵大平.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模型及其在上海自贸区的实践[J].世界经济研究,2015(6).

作者:马庆强

人民币国际化探讨论文 篇2:

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走势

摘 要: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国开放战略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无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汇率所能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基于经济事实,尝试通过互动机理分析和政策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规范分析,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下汇率的未来走势,并提出包含政策建议的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互动机理分析;政策现状

一、引言

1989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中国在这三十年里,成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实体,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扮演这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为了满足中国的对外开放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预期,人民币必须进行进一步更加完全的国际化。毫无疑问,比之美元,欧元等较为风行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具有较大差距,但人民币的趋势和前景也是不可小觑的。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直接作用,通过货币方式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辐射。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减少其中蕴含的汇价风险;另外还有增加边境贸易,发展旅游业等等一系列积极后果。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对我国经济的全新挑战,根据财政学家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性三个特征只有两种能够同时实现。毫无疑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对资本自由流动的要求,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代表着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中只能实现一个,而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货币政策独立性无法放弃,因而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汇率稳定性一定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

目前,我国央行允许汇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代表这我国的汇率政策已经由简单的汇率调整(由央行进行)逐渐转向为浮动汇率管理制度。通过检索相关数据,不难发现,人民币汇率一改过去单边下行的走势而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态势,诸多因素共同对其进行影响。

二、互动机理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满足双向反馈机制,类似于互动过程,以下分别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和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进行互动机理分析。

1.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类似于现今主流的国际货币,在境外直接流通,并被广泛承认和使用。表征为一般的国际投资者将要持有一定数量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人民币资产。而投资者的行为将会造成不同货币计价资产的需求或者供给发生各种程度上的变动。

首先,我们假设人民币所能够蕴含的预期收益面拓宽,这种情况包括了人民币价值的直接上升和人民币资产的风险下降,稳定性加强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相关的国际投资者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资产,他们将会改变他们的投资模式,将人民币资产的持有比率增加。这一类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币资产外流,境外的人民币类资产储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需求增加,从而带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汇率上升)。接着,我们再假设完全相反的情况,人民币所能蕴涵的预期受益面变窄,这种情况与上一种直接相反,包括了人民币价值的直接下降和人民币资产的风险上升,稳定性降低等等,类比上一种情况的分析,最终的后果将会是人民币资产流入,境外的人民币类资产储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需求减少,从而带来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汇率下跌)。

2.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影响

很明显人民币汇率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反馈效应。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代表着人民币的价值预期产生变化,更代表着人民币计价资产的相对收益和风险产生变化,接着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反过来对人民币的存量进行影响,从而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如经济学家Otero所指出的,对于一种货币,如果投资者广泛相信其具有升值或汇率上升预期,他们(尤其是国际投资者)就会趋向于积累更多的计价资产,这一理论完全可以嵌套到人民币计量上来。

我们假设人民币汇率上升的情况,这一情况代表着人民币的价值已经持续上升或者有上升预期,这代表着投资人民币资产将会造成相对收益的增加,毫无疑问,国际投资者将更加喜爱人民币资产,导致人民币资产外流,境外的人民币类资产储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反之,如果人民币汇率发生降低,将造成人民币国际化受到一定程度打击。

上述分析总结如下图:

3.政策层面分析

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必须要从我国的汇率制度展开分析。

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截止目前,已经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实际上来看,初步保持了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具体而言,我国的汇率制度相较于世界货币地位较高的国家(如美元),存在差距,且汇率改革进度较为缓慢。我国的相关单位直接对我国的汇率制度的运行进行管理,行政干预存在与汇率操作的全过程中,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市场在决定汇率过程中丧失了相当多的自行性。自由度和客观性都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国内外汇率市场的实际供求。

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现今的人民币汇率存在迫于外部因素单边升值的特点。根据近十年的数据,美,英等国利用我国外贸出口显著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和贸易逆差扩大的借口,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要求人民币汇率提高(升值)的诉求,但实际上,由于国家间统计口径不一致,西方国家存在单向闭锁市场的行为,在进口上有所限制,导致中国和其他经济体出现逆差。在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中,这一特点可能会持续伴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另外,我国的项目管制也限制了汇率制度的深化。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的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共有包含货币市场交易,基金信托资产在内的40项核心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兑换,且对资本的流动,尤其是跨境流动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审查。之所以实行此种政策,在于防止境外资本对国内经济体系的直接冲击,保障了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自由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金融开放的深入性,我国现有的汇率制度基本类似于固定汇率,对于现实的外币资金往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接影响,但毫无疑问,这一类汇率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结合如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境外人民币资产规模是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最主要因素,而这一因素极度依赖于现行政策要求和境外投资者偏好,而这两者的关系也具有内生性。汇率,作为我国在追求人民币国际化路线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均衡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会通过影响到一般外贸价格水平这些直接因素反向表征到国内经济中。值得一提的是,过快或者过慢的汇率升值速度并不利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因此,我國的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而是一个维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增长的政策选择。只有通过稳定的过程,才能保障各类投资者在投资人民币相关资产的偏好和信心。最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从而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1(02):76-83.

[2]韩骏,朱淑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J].人文杂志,2014,(04):40-46.

[3]罗纳德·麦金农,冈瑟·施纳布尔,李婧.中国汇率、金融抑制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冲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2):43-62.[2017-08-12].

[4]何金旗,张瑞.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研究[J/OL].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03):120-129.

[5]孙立行.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37-42+85.

[6]余翔.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的相互影响及政策协调[J].金融论坛,2016,21(01):59-71.

作者:张辰雨

人民币国际化探讨论文 篇3:

通过数字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

内容摘要 数字货币在技术上相对于目前的法币而言,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支付便捷、应用场景广泛,以及安全可追溯等优势,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计划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便捷的结算支付方式,以及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还有利于构建效率更高的清算系统,达成更广泛的多边合作。

关键词 数字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跨境贸易

1 引言

以2009年中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完成作为起点,今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第十一年。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总量中的占比变化趋势上看,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上升势头似乎有些“后继乏力”。同时,当前中国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在贸易和金融政策上频繁“攻击”中国,使人民币国际化在既定的发展路线上迫切需要有新的转变和补充。因此,文章在研究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遇到“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数字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的可行性。

2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今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后的第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家安排、制度设计、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整体来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明显不匹配。截至2018年年底,美国的GDP约占世界24%,中国的GDP约占世界16%,但是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差距仍然巨大,如表1所示。

综合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相对缓慢,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除了中国资本项目尚未放开管制、人民币金融投资衍生工具匮乏等原因,人民币国际化在清算系统、清算机构及交易场景等方面也存在着交易效率、成本、安全性和多边合作等问题。

首先,人民币的清算系统在适用法律和报文格式方面与现有的国际惯例不相匹配。其次,现阶段人民币跨境清算主要采用由26家人民银行指定代理行开展代理的模式,但目前参加行的资格审批存在手续复杂、审批流程冗长等问题。最后,人民币NRA账户主要使用在边贸人民币交易清算中,但是由于NRA账户属于离岸账户,境外银行到境内银行开立NRA账户时存在开户审查严格、手续复杂、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不具有普适性。

综上可见,现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清算系统和运用中,存在明显的效率、成本、安全性和多边合作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和部分解决前述问题,则能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3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

2019年8月10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公开讲话中表示,经过5年的研究,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已经基本成型。基于当前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架构,其M0替代、双层投放体系、账户“松耦合”,以及可控匿名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问题”[1]。

3.1 央行数字货币能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中的使用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

目前境外商户和居民一方面很难开立人民币账户,另一方面持有人民币纸币的成本很高,受限于分支机构和网点的匮乏,兑换和交易的成本也很高。由于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了账户“松耦合”的投放方式,完全解决了人民币账户绑定的门槛,且央行数字货币更注重于M0的替代,因此,极大地提升了境外商户和居民持有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便捷性。

同时,境外进口商户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人民币汇兑的成本,在与中国外贸企业的结算中直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作为结算计价货币,而不需要通过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承担多次币种汇兑造成的损失。

3.2 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中建立起互信机制

央行数字货币的双层投放体系和100%准备金的安排使数字货币的投放不仅不会对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反而能更好地帮助央行了解货币流向,提升存量货币的周转率,从而更为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这能进一步提升国际机构对人民币稳定的信心,从而更愿意持有人民币。

同时,央行数字货币当前对双层投放体系并不预设技术路线,这有利于国际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与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建立一种新的基于技术路径的互信机制,不仅能在现有美元主导的SWIFT清算体系之外建立新的清算方式,而且能推动境外居民和企业直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消费或投资于人民币金融资产。

3.3 央行数字货币能丰富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中的应用场景

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特点决定了以往限制人民币跨境小额支付和消费的“账户门槛”已经消失,大量境外企业和居民可以在没有人民币账户的情况下接收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这无疑将极大地丰富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中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无论是“一带一路”大型基建项目的本地供应商,还是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品商店;无论是计划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还是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都可以选择央行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或本地消费和投资的结算和支付工具。

3.4 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人民币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护和反洗钱合规性审查

央行数字货币当前“可控匿名”的技术特点很好地平衡了用户隐私和金融安全两个方面,为境外企业和个人在跨境贸易、消费和投资时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当前美元体系的清算渠道和路径。第一,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在用户层面是匿名的,这保证了用户使用的信息安全。第二,区别于其他非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结构,中心化的央行数字货币仍保障了中央银行检索每个数字货币单元的整个转移历史,并可追溯至第一层实名制机构,有效地保障了央行数字货币在反洗钱、反恐和逃税等方面的合规安全。

4 结语

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化”,大量中国企业面临着在全球美元支付体系中的“不可抗力”風险,也在谋求新的清算和支付路径,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根据目前中国公布的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特征可以在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搭建互信机制、丰富支付场景及提高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很好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分行 中级经济师)

【参考文献】

[1]姚前.理解央行数字货币:一个系统性框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7,47(11):1592-1600.

作者:谢林

上一篇:舞蹈教学活动研究论文下一篇:音乐欣赏教学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