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强国富民

2024-05-31

科学发展强国富民(共6篇)

篇1:科学发展强国富民

富民强村 科学发展---来龙镇张大庄村典型事迹材料

来龙镇张大庄村位于来龙镇东南,南与保安乡接壤,兴张路横穿腹部。该村在上世纪80年代,由河滨、尖湖和大庄三个自然村庄合并而成,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大庄。近年来,张大庄村党支部一班人齐心协力,围绕农民所想所盼和群众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以公仆心凝聚民心,多办实事取信于民,得到群众拥护。村、支两委在书记张先宁同志的带领下,张大庄村的各项工作都能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出色完成。

强化领导班子 健全基层组织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张大庄村“两委”班子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张大庄村甩掉了“落后”帽子。在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为老百姓办实事,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2008年底,张大庄村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在几年来的班子建设实践中,张大庄村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党员队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建设上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人才,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制度上,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使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制度上,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参与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坚持村民自治方针,村民代表例会制度。注重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依法治村的活动。党总支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经济建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强调理论学习理清发展思路

理论是指导工作科学开展的前提,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先宁书记多年来没有放弃对党的政策理论学习。他时常告诫支部一班人:党的一系列“三农”政策,主要靠我们这一级贯彻落实,缺乏理论知识,思路不清晰,就会走弯路,带来损失。为此,他把理论学习作为理清工作思路的前提。村、支两委经常利用上级配备的远程教育设施,组织村民学习科学技术。村、支两委还自发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等相关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开创性做好工作。结合本村实际,张书记提出了“借助优势,主攻三产,形成支柱,强村富民”的工作思路。张大庄村、支两委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作风民主,依法行政,同时,他又心系百姓,办事公道,用科学的思路引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张大庄村的工农业发展始终走在全镇前列,这主要得益于村干部明确的发展思路,了解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张大庄村处于来龙镇和保安乡接壤处,交通便利,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是发展工农业的理想场所。张大庄村干部始终把带领农民创业致富放在首要地位。村、支两委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村民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村级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保持环境优美 争创平安村居

长期以来,党总支十分重视卫生工作,村委会专人负责,制度落实,资金到位,一支专业的保洁队伍每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河道配备专人长效管理做到无漂浮物,无白色污染物。村内主干道路安装夜间路灯,村里的企业无“三废”。村舍布局统一规划,整齐美观。同时抓安全生产不放松,专职安全员每天巡视在各个企业中,全年无事故。治保委、调解委、联防队组织健全,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事调解率100%,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无非法宗教和法轮功等邪教活动。

全面推进富民强村,促进科学发展

张大庄村的农业项目主要有养牛厂和即将开工的养猪厂,这两个项目都是规模化养殖,带动本村其他小规模养殖户致富。工业项目主要是来料加工项目。一是地毯厂,建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承包给私人经营,正常用工20人左右。二是针织针织服装厂,总投资上百万,主要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用工人数达50人,工人平均工资达1000元/月。三是村部的纽扣厂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加工项目,虽然规模小,但经济效益很高,为本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创新发展项目。四是板厂,这个项目是最近刚投资兴建的,厂址设在原村校,该厂设施齐全,规模较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显著。村里根据上级要求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创业培训,让有意向创业的村民能够得到指导帮助。除了形成规模的企业,张大庄村还有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所进行的经营活动。

庄村干部积极引导农民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机制,通过科学开发自然资源、盘活存量集体资产、依法经营土地资产、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等形式,着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积极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篇2:科学发展强国富民

立足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富民

摘要:近年来,歙县充分发挥山区大县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狠抓生态建设,全民上阵强力推进“六大绿化工程”,拓展了绿色财源,昔日水土流失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为花果飘香的“绿色银行”,相继被表彰为“全国经济林先进县”、“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全省绿化先进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和“安徽省园林县城”.作 者:张联辉 作者单位:歙县县委宣传部期 刊:安徽科技 Journal: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

篇3:科学发展强国富民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 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成为全党的意志,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模式, 完善发展机制, 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十二五”规划建议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升为主线, 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阶段的敏锐观察, 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 指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

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不合理, 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其他“四个坚持”都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重积累轻消费、重经济轻社会、重政府企业轻职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很薄弱 (2004年以来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锁定“三农”) 、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投入高消耗企业比重很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等等。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大力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全方位调整,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大量代工企业只能获得微薄加工费, 利润绝大部分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外企业获得。例如广东清源县为美国加工名牌运动鞋, 在美国每双出售价100美元, 清源县加工厂只获得2美元加工费。台商郭台铭在深圳经营的富士康, 共有40万员工, 其产品出口占深圳出口额的20%, 但上缴给深圳市的税收仅5.2亿元;而本国民营企业华为集团公司, 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电信器材, 虽然在深圳的员工只有5万, 但上交深圳市税收22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与其相联系,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往往又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我国单位国内生产值的资源消耗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目前我国消耗了世界16.8%的能源, 41%的煤炭, 44%的钢铁, 53%的水泥, 13.8%的电力, 排放世界20%的二氧化碳, 15.1%的甲烷, 15.0%的二氧化氮, 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 倘若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 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 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 ”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消费、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 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这恰恰可以充分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没有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 中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但是, 至今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政府依然是经济建设型政府, 还没有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依然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资源、要素价格依然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 而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器。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改变由政府定价制度,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 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驱动力。当前要把重点放在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价格, 深化资金、外汇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 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驱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 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 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也论及扩大内需, 指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则首次把扩大内需独立成篇, 并被排在首要位置, 这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是有很大的关系。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拉动生产与投资的扩大, 才是可持续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因此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全球生产大国转化为消费大国。“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明确指出, 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 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实现从生产大国 (我国1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向消费大国转变。要扩大消费需求, 首先要较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 明年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 , 使老百姓有钱花, 与此同时, 还要让老百姓敢花钱, 这就必须加大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投入, 提高居民对未来的安全预期。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即从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 远远低于全世界平均77%的水平。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 下降到2007年的35.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说明了这段期间我们还是把强国放在第一位, 以牺牲消费保证积累。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1年来, 我国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 还呈扩大趋势, 其根本原因是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联系的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 广大农民不能共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农民工为特征的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和以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价格剪刀差。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劳力老龄化”。“十一五”规划也单篇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是“十二五”规划则用“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题。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 为的是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强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以利于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我国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 特别强调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特别强调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以及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使广大农民群众也能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六、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如果说, 我国以往的11个五年计划, 其侧重点是放在强国, 那么, 从第12个五年规划开始, 则应当是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民生和富裕人民上。即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缩小贫富差别, 富裕全社会成员。“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描述“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 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这一目标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莫大期待。这一目标追求对各级政府提出一系列新课题, 不仅要进一步细化政策, 还必须转变唯GDP论的政绩观, 在确立科学政绩观的同时, 确立民生政绩观, 把民富程度作为衡量地方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只有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景。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按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 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边界。准确区分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与一般性公共服务。一般情况下, 那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充分供给, 应该由政府提供一般性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 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间接实现。国际比较显示, 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之间的国家, 公共产品支出占政府支出比重平均为54%, 我国2008年只占29.7%。因此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公共品的财政投入, 提高政策公共品的财力保障能力, 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 初步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在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莫过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发展中国家几十年前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至今还没有跨越这个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差别持续扩大, 导致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如果说, 30年前开启的第二次转型, 使中国进入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时代, 那么, 新阶段的第三次转型, 以公平和可持续为目标, 使中国进入一个政府转型的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时代。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经济建设型政府是一个进步。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形成, 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跨越, 对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和解放生产力, 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 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发挥主导作用, 其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即资源环境矛盾、产业结构扭曲 (投资出口拉动为主) 、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越来越凸显, 以及不恰当地把本来应当由政府提供或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 推向社会。企业已经被塑造成为发展的主体力量, 改变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要因势利导地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国务院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06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正式提出。政府转型的实质是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尽管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中国进入发展型阶段后, 其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从经济层面上看, 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造成权力与市场的结合, 既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又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即短期行为) ;从社会层面看,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缺位, 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穷富差别, 协调重大利益关系, 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从政治层面看, 政府在经济领域拥有过大的权力, 不利于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 还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的五年规划中, 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独立成章, 并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乃属首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立作用。它能够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由挤占市场需求向创造市场需求转化、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由依托现有优势向创建优势转化。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文化的特殊性, 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 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逐步转变政府职能

既然“十二五”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是和政府职能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就把政府职能转型上升到决定全局的主导方面。可以预见, 未来若干年, 我国的改革重心将发生几个重要转变:由微观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的改革转变;由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转变。而上述三方面改革在相当程度上都与政府的转型联系在一起。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在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 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 (尤其是公共产品供给方面) 。这就必须努力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应当通过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间接调控为主上来, 坚决实行政企分开,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 强化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应该在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包括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缩小穷富差别、城乡差距。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职责。

篇4:科学发展 强县富民

从古老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定边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依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定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4640万元;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28%。2006年,定边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43位,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定边县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历来是县委,县政府致力解决的大问题。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比1978年增长54倍。经过多年努力,定边县在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许多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一定”牌辣椒荣获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马铃薯产品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定边洋芋”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受地理标志保护。定边县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做大石油产业、深化盐化工业、扶持加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褒贬不惊,为民;风雨不随,为实”。定边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为根本。使跨越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更是政治生态改善对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造福百姓作为永恒的职责,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绕过,而是作为探索的课题,破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定边县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定边县委、县政府最初提出“走出贫困,迈向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定边”的目标,到现在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从推进经济工作的诸项措施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常小事,以及每年为城乡居民建的“民生工程”、办的好事实事,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定边人彻底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通电工程”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光明工程”。2005年,定边就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 182公里。定边县白于山区,几年来致力于实现公路的“通江达海”目标,在定边版图舞动的线条中打开了大山之门,也打开了大山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定边县的决策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定边特点的工作思路。定边人民联系自己数年来的实践经验,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倍感亲切,更加信心百倍。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同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驱动定边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

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己,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全局。定边县在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舍得花钱,舍得下力气,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依赖,互为促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卫生工作方面,开展了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者达到7万多户、27万多人,参合率达90.4%。2003年,实现了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目标。文化事业方面,立足县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开发了三边剪纸、刺绣等具有显著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2005年,定边县被省委表彰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方面,积极实施“科教兴定”战略和“普九”攻坚。1998年,定边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3年,顺利实现了教育“普九”目标。

从2001年11月起,定边县率先在榆林市实行封山(滩)禁牧,大力开展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89万亩,人工种草9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为289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8%,绿化覆盖率超过3.5%。

定边县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密切干群关系是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定边县落实了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及时捕捉群众中的“第一信号”,及时把握群众中的“第一愿望”,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入托入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入手,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种惠民服务功能,使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契机是有备者的专利,矛盾是创新者的课题。定边县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的理念,做大做强石油工业,使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凝聚升华,经济效益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70年代,陕北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油气田,仅定边县就勘探出1.5亿吨石油储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关于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宁盆地列入全国油气发展的重要区域。

90年代初期,在定边这块富饶的黄土地上,诞生了一支支开发资源的队伍,其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支名叫定边县钻采公司的采油队伍,即现在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

延长油田公司定边采油厂始建于1993年,从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起步,采油厂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走过了改造长庆边缘残次井、合作开发,自钻自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油368万吨,累计上缴税费31.6亿元。2008年,计划生产原油113万吨,截至10月20日,生产原油实现了1001642吨,成为定边采油厂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百万吨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定边采油厂将继续坚持“深化勘探,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2008年确保原油生产达到113万吨,“十一五”末建成13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为延长石油和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的经验表明,单靠资源开发,特别是资源的粗放开发,不仅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定边下一轮的发展遵循的原则将是什么呢?

篇5: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

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郭启俊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包头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继续保持地区经济强劲发展态势,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完成“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进一步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左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的位次继续较快前移。二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素质。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改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是提升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 系,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紧密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转型。要坚持把全面转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重点推进“五个转变”:即,产业定位由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城市功能由相对单一的工业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取向由更多地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推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带动全局,全面实施好“六项工程”。

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

按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推动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

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完善城市规划设计;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城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

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工程

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新格局。完善规划和政策体系;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加强村庄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工程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实施“蓝天、绿水、青山、大草原”计划,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蓝天计划”,加大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实施“绿水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青山计划”,强化大青山区域生态保护;实施“大草原计划”,巩固北部草原生态恢复成果。

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为重点,切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面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切实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统筹推进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提高 3 依法治市水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巩固和增进社会各方面的大团结。

深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巩固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创建内涵,完善长效机制,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分布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坚持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原则,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尤其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维护当前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切实抓好社会矛盾调处化解。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组织和工作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解决新形势下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切实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创新。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要求,加强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帮助外来从业人员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以建立健全制度为着力点,切实构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长效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

进一步深化改革

和扩大开放

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破解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深入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财政金融改革政策。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市场容量、基础建设、产业配套等综合优势,抓住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调整和生产要素重组的机遇,主动承接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先进生产力转移承接先导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拓欧美、日韩、东盟等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增加资源性产品和高端技术进口,扩大进出口规模。深化区域合作。发挥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主动参与中西部分工协作,积极对接京津冀、环渤海,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共同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动融入呼包鄂榆经济区和呼包银经济带,携手打造自治区沿黄沿线产业带和城市群,大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努力营造宜商宜业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全面提升党的建设

科学化水平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自觉性。

以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提高,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坚持靠科学机制选人用人,建设善谋发展、勇于实践的干部队伍。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科学用人机制,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模范贯彻民主集中制、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

坚持以创先争优夯实组织基础,打造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坚持用过硬的措施整顿作风,营造联系群众、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认真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牢记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坚持将正风肃纪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始终,筑牢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反腐防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篇6:科学发展强国富民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中共北塔区委书记 李放文

(2011年5月16日)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就北塔区而言,面对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社会矛盾多这一客观实际,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努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后发赶超,为早日建成全面小康北塔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在解放思想上创先争优,为富民强区创新发展理念 北塔区是一个建区才十四年的新区,是一座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新城。近年来,北塔干群敢想敢干,充分发挥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区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一张白纸到宏图绘就,实践证明,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激发斗志,保持奋发有 为的精神状态;才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克服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区”目标。对北塔区来说,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为富民强区创新发展理念。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发展方式的大创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城市建设管理的大加强、和谐社会的大构建、干部队伍素质的大提升,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的科学跨越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要有进取心、变革心、包容心和平和心,冲出观念窠臼,打破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狭隘、片面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不怕想不到,就怕没想好;不怕起步迟,就怕起步低;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不”,即不做“临摹师”,不要什么事情都等别人做出样子后再依葫芦画瓢,要有敢闯、敢试、敢冒的胆略和气魄,敢于闯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敢于闯前人未敢涉足的“盲区”,敢于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不做“传声筒”,不要什么事情等开完会再说,要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超前考虑,创造性工作;不做“收发室”,不要什么事情机械照搬 文件精神,要从实际出发超前思考,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要在推进项目上创先争优,为富民强区搭建发展平台 创先争优的落脚点在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的主动力在推进项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路网拓城、工业兴区”战略,切实把项目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中心位置,继续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突出抓好“三桥四线九路”,即苗儿、雪峰、田江大桥,二广高速、邵坪高速连接线、G320、S217改线工程,北塔路、魏源西路、龙山路、九江路、青云路、雪峰路、南山路、云山路、大应路改国防路;在产业项目上重点抓好“一园八厂”,即万桥工业园和湘窖酒业二期、湘中核辐照、九盛公司、欣桦木业、中南电源、金柱混凝土、诚信天然气储备站、万事达纺材基地;在民生项目上着力抓好“一站一场一堤一院一校和三片三园三工程”,即汽车北站、蔡锷广场、枫江防洪堤、落实一家大型综合医院、规划一所高标准中学和三个新农村建设示片、北塔公园、龙山公园、神滩公园以及“五城同创”工程、安置工程、农村通畅工程。在三产项目上全力抓好“七个房地产”,即鹿山集团、中驰集团、春风集团、宝城花苑、弘丰置业、华夏房产、阳光置业等房产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 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集中精力、形成合力。坚持实行项目建设调度讲评制度,做到每季集中开展一次现场督查、调度讲评和进度公布,及时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充分研究上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省里湘西大开发、“四化两型”战略实施的难得机遇,认真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北塔快速崛起、长远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重点项目落户开发区。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瞄准省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规模效应。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北塔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要在招大宾馆、大商场以及大型娱乐场所方面下功夫,做活做强第三产业。

三、要在信访维稳上创先争优,为富民强区夯实发展基础 当前,北塔区信访问题具有多发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信访维稳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要不 断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方法,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点子化解新矛盾。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矛盾。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听真话、察真情、办真事,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置工作是北塔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超期安置工作扫尾力度,同时想方设法加快当期安置和新增安置工程进度。要继续实行区级领导“分线联片包案”制度,即按信访案件属性实行分线归口管理,不能归口管理的由联乡常委负责落实,既不能归口又不方便联片管理的明确其他区级领导包抓到底,形成信访工作“区委统筹、部门负责、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齐抓共管格局。继续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推行预约接访与定期接访相结合的领导接访制度,不断提高接访质量。要大力推行“领导联点包案,干部进村驻站”的群众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实行日排查、周汇总、半月上报的排查制度,对全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集中会诊,建立台帐,超前介入,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建立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制度,制定处置 工作预案,对因信访问题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做到事前预警防范,事中疏导处置,事后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处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富民强区步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专题培训班总结下一篇:口才社团成立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