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21

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共4篇)

篇1: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组织这次外出参观考察和乡镇项目建设调研,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探索路子,交流经验,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破解难题,埋头苦干,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推动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通过参观考察,总的感到,平原县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干事创业的热情高,发展的氛围浓、速度快、后劲足,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下面,结合这次参观学习,针对我县乡镇项目建设的实际,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赴平原县参观考察的主要感受和体会

平原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扶持县,和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近两年来,该县面对各地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自我加压,高点定位,大步跨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在德州市经济工作考核中获得一等奖。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发展欲望强。平原县注重从解放思想入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发展。2002年以来,县里先后组织了“600名农民学习温州”、“感谢温州”、“纪念赴温州取经两周年暨百名浙商访平原”活动,各乡镇也组织开展了万名农民外出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树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二是发展的气魄大、势头猛。为实现跨越发展,2003年平原县委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跨入全省前50名”的目标。经过全县上下的奋力拼搏,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三个同步推进,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攀升。2004年,全县 GDP增幅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达到5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达到1.79亿元;工业投入增幅是全市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年用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连续5年居德州市首位;三次产业比达到16:54:30,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底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三是项目建设力度大,工业经济后劲足。该县坚持把工业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投入、扩总量、壮规模、提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的同步提高。2004年,全县共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40亿元,同比增长90.5%;新建、续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71个,竣工投产项目54个;四大骨干企业新上项目16个,完成投入1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县限额以上企业达到12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利税过千万的企业达到17家。四是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两个“天字号”工程“双翼”齐飞。该县把招商引资、民营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方面,主要瞄准江浙地区,仅从温州引进的企业就达150多家。2004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26亿元,引进了17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高、外项目。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升温,干部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情高涨,培植出了木炭、绢花、木器加工、豆制品加工等200多个民营经济强村。五是城乡统筹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设,近两年来累计投资5亿元,实施了30项重点工程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农村发展上,以小康村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目前,全县已有40个村基本达到了小康村标准,70%的村确立了主导产业,95%的村通上了柏油路,38%的村对主街道实施了硬化、亮化。六是破解难题的办法活、手段巧。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该县认真把握政策,趋利避害,独辟蹊径,有效地破解了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土地难题。在资金问题上,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强银企合作,搞好项目与信贷资金对接,2004年争取金融部门贷款10.5亿元。在土地问题上,采取超前储备、开发利用闲置厂院、土地入股等办法,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

二、我县乡镇项目建设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大家对各乡镇的项目建设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应当说,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各乡镇都能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抓项目、做产业、促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项目建设上来,在抓好原有项目的同时,积极策划、论证、争取、引进项目,现在有不少项目正在洽谈之中。总的来看,今年各乡镇在抓项目建设上已形成了共识,营造了氛围,发展势头不错。但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乡镇项目建设还仅仅处于破题、起步的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即使与一些重点发展扶持县相比,也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抓项目缺思路、缺招数,工作亦步亦趋,没有真正打开局面;有些乡镇对项目建设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进展缓慢;项目建设的境界和层次不高,项目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突出;重引进、轻管理,先热后冷,对在建、投产项目服务和帮扶力度不够。对此,大家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紧迫感,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精力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

三、找准用力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加快发展必须有一大批项目作支撑。各级要按照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引进、高速度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1、要策划储备好项目。项目包装是否科学,策划是否到位,储备是否充足,非常关键。目前,我们有不少乡镇在引进项目前,对市场、外商缺乏足够的调查了解,项目策划水平不高,致使项目引进后投入不足、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收益小,甚至引进了一些夕阳项目、淘汰项目,既耗费了精力,也造成了土地、厂房等资源、资产的浪费。策划项目,要坚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既充分考虑外商的投资意愿,又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同时,更要考虑付出与回报的比率,力争使策划储备的项目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对财政贡献大。各乡镇都要建立自己的项目库,至少要储备20—30个项目,力争有1—2个项目挤入省、市重点项目的盘子。

2、要积极引进培植项目。要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全民抓招商、重点抓项目、关键抓落实”的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每个乡镇都要规划建设自己的项目区,力争今年全县各级在项目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抓好五个一批:一是招商引进一批。招商引资是加快项目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去年,我们开工建设的27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绝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进来的。下步,要紧紧抓住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南方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北移的机遇,转变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努力在招商引资的规模数量、层次质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粗放性招商”向“实效性招商”转变。各级在引进项目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挖到“篮”里就是“菜”,要主动走出去,多做市场调研,多做企业分析,认真筛选论证,做到既知市场,又知企业,既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又能预测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对看准了的项目,不遗余力地去争取,真正筛选、引进一些竞争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纳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效性;从“全方位招商”向“区域定向招商”转变。各乡镇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外资主打港、深,内资主打温州战略,面向这些地区,特别要面向大企业、大集团,适时组织招商活动,打好招商引资阵地战。

4、5月份,全县要组织开展一次集中招商引资活动,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全力以赴,积极参与,切实抓好项目的策划、立项、洽谈、引进和实施工作,力争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6月底,县里将再组织一次现场调研和点评;从“招商引项目”向“招商引产业”转变。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推行“产业链”招商,通过引进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对上争取一批。今年,国家和省市为扶持“三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储备了一批项目和资金,这些项目多数是一产方面的,各乡镇和县直农口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筛选提报一些符合上级扶持要求的项目,主动联系,积极争取,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省、市的政策性项目和资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和空间,谁抓得紧、跑得快,谁就能争取到手。三是开发建设小城镇带动一批。对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功能配套、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原则,搞好综合性开发。要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路子,鼓励引导外商、民营大户、有条件的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商业街开发建设,新上一批开发性建设项目,使小城镇每年都有新变化、新亮点。在抓好开发建设的同时,要对重要区域和路段搞好综合整治,这既是一个形象,也是一个投资的环境。通过开发建设小城镇,形成聚集效应,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创造环境,提供平台。四是发展民营成长一批。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市场准入、融资、服务体系、合法权益、企业素质、监督管理、政府指导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目前,我县银行存款已达到30多个亿,民间投资的潜力很大。现在乡镇的不少项目,是靠民间投资发展起来的。各级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挖掘潜力,通过民资民力催生一批民营项目。要加大培优扶强力度。对那些投资大、前景好的在建民营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引导他们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做出品牌。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争取国家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信贷资金、推行股份制、建立民营经济信用担保机制等办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五是培植专业村膨胀一批。培植一个专业村,就能聚集一个项目群。平原县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培植起了种养、加工、运输等350多个专业村,加快了全县农村奔康致富步伐。目前,我县专业村发展明显滞后,有规模、有特色的专业村为数很少。培植发展专业村,单靠村级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各乡镇要积极引导,根据传统习惯和产业优势,选择有潜力的产业、产品进行重点培植,尽快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发展的局面。下步,要把专业村建设作为考核乡镇和村级工作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要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力争每个乡镇都能培植起3—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村。

3、要强化对项目建设的服务和管理。目前,在项目建设上,存有重引进、轻管理的问题。有些外商反映,我们在招商时热情很高,但在项目落地时不能很好地兑现承诺,搞好服务,有的甚至人为地设置障碍,挫伤了外商的积极性,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对此,各级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项目建设前,要帮助投资者搞好规划、选址、征地、拆迁等前期筹备工作,及时办理各种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在项目建设中,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询问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踪搞好服务;在项目投产后,要强化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规范生产管理秩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对脏、乱、差等问题,要积极帮助和引导企业限期治理。

4、努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当前,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二是资金。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多想办法,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土地市场需要培植。要在严格政策界限的前提下,用好已批地、清理未用地、盘活存量地、开发后备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投资密度,具体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式:做好闲置土地排查,充分整合土地资源,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对因项目建设圈而未用的土地,依法收回,重新使用,对投资额度小、占地空间大的进行适当调整,压缩占地面积;按照“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成”的原则,引导乡镇大项目到县工业园区发展,小项目入驻乡镇园区;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以此折顶和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在土地运作上,应当说,村级是主体,最有条件、最有办法,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的协调作用,根据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通过土地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前面提到的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启动民资以外,还要积极拓宽新的融资渠道。比如,策划一批适合银行放贷要求的项目。去年,我县银行放贷17个亿,而真正用于县内的数额很小,大部分资金流向外地。对此,各乡镇要准确把握银行的资金流向,精心策划好项目,尽可能地争取银行放贷资金。金融部门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应牢固树立“地方发展我发展”的思想,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各部门都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力量、工作精力两个高度集中,向项目建设倾斜。县里将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对项目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督促和考核,具体事宜会后要进行专题研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近期,县里将举办一次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重点对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指导培训,这项工作由文龙同志负责。乡镇党委书记要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党政班子齐抓共管。要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把目标任务落实到班子成员、部门单位和每个干部身上,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压力。一个项目,一个班子,盯紧靠死,抓好落实。各乡镇都要成立稳定办和项目办,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本乡镇项目的策划、争取、引进、实施等项工作。乡镇除抓好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日常性工作外,大部分人员都要参与到项目建设上来。县直各部门要按照县委提出的“公平、诚信、效能、责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积极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创造条件。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帮助乡镇搞好项目的搜集、策划、筛选、论证、立项、实施工

作,协调好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关系,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执法执纪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减少收费项目,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强检查调度。县里对乡镇项目建设情况,每季度一次检查、一次点评。只看新项目、大项目,对于新上的大项目、好项目,有多少看多少,没有的不看。对工作力度大的乡镇,予以表扬;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的乡镇,在全县通报批评。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把项目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升迁去留挂起钩来,对项目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该重用的及时提拔重用,激发各级干事创业的热情。这里强调,项目建设明显滞后的乡镇,县委将对“一把手”作出组织调整。

同志们,加快项目建设,事关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关建设经济强县目标的实现。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奋进,努力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的跨越发展。

篇2: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本次会议是县扶贫办贯彻落实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刚才,世宁同志全面部署了今年全县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完全同意,请同志们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解决群众温饱为重点,实施好扶贫开发战略

(一)准确把握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协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扶贫重点村为主战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狠抓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扶贫投入大增加。“十五”以来,全县共争取中省财政扶贫资金近6000万元,同比增加6倍;申请减免秦巴世行扶贫贷款1380万元。二是生产条件大改善。截止2008年底,已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125个,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6.5万亩;累计搬迁贫困人口15173人。三是农民收入大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2元,同比增长21.3%,预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净增365元,达2650元。四是贫困人口大减少。全县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7.58万减少到2008年底的2.88万人,去年实现0.9万人的脱贫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扶贫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就业渠道和生活方式逐步更新,新的发展形势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任务更加繁重。按国家新确定的扶贫政策标准,汉阴贫困人口还有2.88万人。我县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地方,脱贫致富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形势更加复杂。在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同时,返贫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扶贫对象中,刚刚解决温饱但不稳定的占三分之二;因灾因病致贫现象仍然突出;市场变化、食品安全,社会性、政策性致贫因素都可能产生新的贫困群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就业收入明显低于往年;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压力也较往年突出。三是使命更加艰巨。我县扶贫重点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低收入标准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表明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和解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将“三农”工作放在首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做了重点强调,《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也将扶贫开发做为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来抓,市委二届六次扩大会议和今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对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为扩大内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全国扶持贫困人口将由原来1479万增加到4320万,对我县来说,同样意味着扶持政策将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扶贫投入将有大幅增加。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投身扶贫开发主战场,促使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贫困是个综合症,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是当务之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根本保证,尽快稳定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是首要任务,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工作重点,瞄准特殊贫困区域和对象是关键所在,构建大扶贫格局是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这个要求对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基本的工作方向和思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职工,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这个基本理念,深入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夯实责任,扎实工作,促进我县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用“大扶贫”理念谋划扶贫工作。目前,扶贫工作进入到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我们必须要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格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加大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力度,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巩固初步形成的具有汉阴特色的大扶贫格局。一要实现“内合”。扶贫系统要继续坚持“三结合、三提高”的工作思路,把系统内的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三村一区”(即扶贫重点村、特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和农综项目区),优先使“三村一区”实现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持续增收,贫困人口脱贫。二要实现“外捆”。要将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涉农项目有机结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投入支持力度,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要优先解决贫困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要优先解决贫困村群众的医疗、低保、教育等问题;农业、林业、财政等部门要优先扶持和发展贫困村产业建设。有关各部门都要同心协力,实施联合共建,集中投入,确保发挥各类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成效。三要实现“社联”。不断强化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行动。通过宣传鼓励、表彰奖励、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调动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及个人参与扶贫、支持扶贫,营造社会扶贫氛围,充实扶贫力量,壮大扶贫队伍,实现社会联动,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是用“扶真贫”的理念落实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扶真贫、真扶贫”深入进行,把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充分体现扶贫的本质。一要动真情。凡是做扶贫工作的同志都要以实际行动,坚定站在贫困户的一面,多替贫困户办事,真正在感情上贴近贫困群众,工作上着眼贫困群众,用真感情扶贫。二要定对象。一般的支农资金只要求落实到农业和农村项目,而专项扶贫资金则要求瞄准农村的贫困农户。在实践中,要不折不扣的实行民主评议,由群众民主决定贫困对象,确保工作效果。三要讲实效。农村各项工作效果如何,不只是表现在各项数据中,老百姓眼中心里都有数,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凡是脱贫出列的村必须达到硬指标,各乡镇要注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把握。

三是用创新的理念推进扶贫工作。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形势的不断变化,扶贫开发的思路、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要探索完善好的扶贫开发模式。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县上重点抓1-2个贫困乡、乡镇重点抓1—2个贫困村、包抓部门进村帮户”的思路,探索完善整乡、整流域式的区域板块开发模式,继续以县乡为平台,依据各自条件和特色,统筹谋划,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争取用3到5年时间,摘掉两到三个乡镇的贫困帽子,努力实现贫困乡、贫困村、贫困人口三减少,力争到2020年使我县全面摆脱贫困。二要创新资金投入管理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对贫困乡村实行竞争择优扶持,对工作成效好,村班子战斗力强,到户项目准备充分的村优先扶持;要完善效益评估机制,将资金投入与工作绩效挂钩,完善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要千方百计促进金融投入,围绕破解贫困户难贷款这一难题,认真研究财政贴息与信贷资金有效的配套促进方式,积极抓好1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深入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三要创新扶贫项目争取方式。树立“干好项目也是争取投入”的理念,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实施,打造精品工程,以突出的工作成效来获得更大的项目支持。要进一步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注重掌握相关信息,提前规划,紧紧抓住各类政策机遇,以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

二、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6年,我县城关镇龙岭村、涧池镇花果村等10个村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启动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和“村级八个

一、农户五个有”的建设标准,以“一村一品”和文明家园建设为突破口,以培育主导产业、新村建设和旧房改造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注重特色,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资金捆绑、基础突破、整村推进,按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责任到人、一定三年、保证达标”的要求,全面完成了三年规划目标任务。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完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5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28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引路作用。

我县今后一个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生产发展抓基础,生活宽裕抓产业,村容整洁抓改造,乡风文明抓活动,民主管理抓班子,农民教育抓培训”为重点,大力实施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公共事业配套工程和基层组织强化工程”五大工程,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全县建成70个新农村示范村,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人均增长15%,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县启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行政村达到现有行政村总数的100%,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万元,基本建成绿色产业鲜明、田园风光优美、社会风气良好、人居环境和谐、生活达到小康、具有汉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好首批启动的10个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实际,扩大新农村示范村范围,新启动建设30个新农村示范村,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

(一)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做强生猪、稳定蚕桑、提升油料、壮大特色”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跨区域、成板块推动农业产业上规模、增效益。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保持在1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2万吨。生猪产业培育强村大户,发展养殖小区,抓好良种引进、疫病防治、市场营销,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种养业有机结合,提高养殖效益,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55万头,出栏30万头。蚕桑产业坚持“加大扶持、稳定规模、强化服务、提高效益”的思路,将奖补物资、技术服务向大户倾斜,巩固养蚕大户,稳定蚕桑产业。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积极培育烤烟、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按照“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增效益”的思路,以新农村建设打造特色产业连片规模,努力做到建成一个新农村,壮大一个好产业,努力形成全县围绕龙头做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提高农业自身发展能力。落实保护耕地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力争每年实施土地治理0.8万亩以上,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灌区设施、水窖等工程建设力度,快速提升各种农业发展配套设施水平。抢抓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时机,大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四是破解发展资金难题。落实省政府关于县级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大农户贴息贷款和企业贴息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民互助资金试点,积极探索多种融资形式,着力解决产业大户、贫困户、村级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贷款难题。

(二)打基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一是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156个村修通通村水泥路650公里,仍有23个村没有修通水泥路。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二是让农民群众用上安全洁净的水。水利、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保证2—3年内解决所有示范村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促进全县用5年时间解决8.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的目标如期实现。三是让农民群众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沼气的机遇,推进沼气进户数量,支持各类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实现每年建设沼气2000口基本目标,推进农村清洁燃料的使用。四是让农民群众用上稳定的电源和便捷的通讯。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全年完成7个村电网改造任务。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 “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移动电话”,加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率。

(三)抓改建,改善村容村貌。突出高速路沿线、国道沿线、铁路沿线和汉江两岸等重点区域,注重路口、街口、村口、门口等重点部位,加大整乡治理力度,因地制宜、连线成片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积极实施“农村环境五改三建工程”,加大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力度,重点搞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和住宅美化。在特色民居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结合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有条件建新房的地方,依托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集镇建设等优惠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保障,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施好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加快灾后重建学校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农村医疗继续提高参合率,力争达到全覆盖;加快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让农村享受到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结合村级办公和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公助的村级学习、娱乐平台,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为重点,不断提高救助标准。二是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革除陋习、弘扬新风;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创业的传统美德,力争到2012年有30%的村镇成为省级文明村镇,80%的农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借新一轮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启动之机,对全县首批启动的1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启动建设的扶贫重点村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法、违纪问题严肃查处,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真正用到实处;进一步促进落实“一事一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民自治制度;继续完善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审计监督农村集体财务等制度,让农民充分享受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切实选好配强村级班子,选用一批品质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村级干部,配备一批学历较高、专业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整合扶贫、教育、人劳、卫生、农业、移民等部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扩大培训补助范围,全面推进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注重培训与转移相对接,积极内扩外联,扩大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面和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实现每年培训转移农民3000人以上的目标。

三、加强领导,确保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在扶贫开发攻坚克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形成合力,再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成绩。

一要夯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在工作安排、工作措施、工作落实上体现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的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抓。各乡镇都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足配强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责任。继续推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直部门联村包抓、乡镇村组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县直有关部门都要包抓一个新农村示范村、扶贫重点村或者特困村,一定三年不变。对今年启动建设的30个示范村,要迅速行动,形成合力,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进度,力促完成任务。切实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落实例会制度,及时通报进展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力求取得新实效。

二要做好规划。今年启动的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个移民扶贫新村和第二批30个示范村建设,各乡镇、村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特色建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文化活村”的思路,从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编制。

三要落实资金。要以村为单元,以新农村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提供项目保障,改善生产条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基本原则和“资源整合,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工作方法,探索、完善“党委政府转弯子、牵头部门列单子、成员单位拿票子”的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会后,各乡镇要立即部署今年的扶贫开发和今后一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

四要强化考核。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汲取以往好的经验,完善优化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县扶贫办要强化检查指导,总结完善有关考核机制和内容。继续实行部门包抓新农村建设单项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县委办、政府办、新农村办要建立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分析研究问题,加快建设进程。

篇3: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篇4:朱永强同志在乡镇项目建设现场调研会议上的讲话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关于猴子的趣味作文:小猴子下一篇:围绕甜字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