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六年级社会王永强

2024-04-22

相当六年级社会王永强(精选5篇)

篇1:相当六年级社会王永强

《临别感言》 ---教学设计

方山县大武镇相当小学六年级

王永强

教材分析

《临别感言》要求学生在即将告别自己的母校、老师、同学之时,在六年的学习生活将成为回忆之时,通过各种方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和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朋友的牵挂之心。

活动目标

《临别感言》的活动目标要达到明白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朋友、同学、老师;感悟同学友爱之情,老师教育之恩;表达自己对同学、朋友、老师的感激之情,悟出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让美好的祝愿像山间的泉水汩汩不息,让临别感言永存心间。

1.确定说心里话的对象,根据对象,把心里话写下来。

2.学生交流感人事迹。

3.学会倾听并思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听了别人的心里话,我们有哪些收获?感悟出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4.把心里话送给自己确定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美好的祝愿并说说含义,从中感悟出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学习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课件播放,师深情导入

2.睹物思情,引出心里话。

出示学生的旧照片或最有意义的物件,回忆自己六年来身边发生的难以忘怀的事。

回忆你六年来朝夕相处的朋友、同学、老师,并说说你和朋友、同学、老师的情景。

走一走你值得留恋的地方,看一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你活动过的场所;涂鸦墙上有你写过的一句话,有你与朋友美好的相处过程。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在这分别的时刻,心里有些不舍,甚至两眼有些婆娑的感觉,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此时你最想跟朋友、同学、老师说些啥心里话。

二、明理导行,说心里话

(一)面对着形影不离的同学,说说你的心里话。

1、看课文插图1、2,并请学生表演朗读

插图1 :“李伟,我们同桌多年,你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我俩合个影吧。”

“谢谢,我将来会想起你的。”

插图2:“王成,那天,我们吵了架,我好长时间没理你。过后一直想对你道歉,但又开不了口„„”

“我也向你道歉,那天我的话确实伤了你的自尊心。”

2、老师这里有份我们同学写的心里话(课件展示)

李宇进同学你好,在小学这六年里,你不仅是我最好的同学,而且也是我最好的同桌。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也是一个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好同学。因为我从小眼睛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你不但把黑板上的字逐一告诉我,而且每天都帮我抄写老师布置在黑板上的作业,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你都是这样帮助我,仿佛你就是我的眼睛。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笑口常开。

3、让学生找出自己倾诉的对象,说出心里话。

师:你找到自己的倾诉对象了吗?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对同学倾诉心里话,师随机板书:对同学不舍

(二)面对着在遇到困难、危险、挫折时,帮助过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心里话。

1、学生观看课文插图3,并请学生表演朗读。

相当小学校六年级的同学们:

转眼间,我们都即将升入中学。虽然我们没见过面,但你们捐赠给我们的文具和图书却始终伴随着我们度过小学的学习生活。感谢你们对我们多年的帮助„„

2、让学生找出自己倾诉的对象,说出心里话。

师:你们有这样的朋友吗?有的话不妨对他说出你的心里话。

生对朋友倾诉心里话,师随机板书:对朋友怀念

(三)面对着恩重如山的老师,说说你的心里话。

1、看课文71页插图2,并请学生有感情朗读。

想起我刚入学的时候,我又瘦又小,您说我太小,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时侯,我既胆小,又不爱说话,您鼓励我上课要大胆发言,但我上课还是很少举手。一旦我举手,您第一个叫的就是我。我发言以后,您就很高兴地表扬我,使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2、看课文71页插图3,并请学生有感情朗读。

老师,我们都特别喜欢上您的课,您在课上总是谈笑风生。可是,下了课,您却那么严肃,我们想和您亲近,但又不敢。我想对您说,上课的时候我们是老师和学生,下课后,我们可以做朋友。

3、让学生找出自己倾诉的对象,说出心里话。

生对老师倾诉心里话,师随机板书:对老师感恩

师:你想对哪位老师说心里话,说吧。

三、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1、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对象,确定目标,并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送给各自倾诉的对象。

2、小结:通过寻找各自倾诉的对象,从倾诉当中明白了同学之情,师生之恩,朋友之义是多么难忘,多么刻骨铭心。

四、拓展升华,陶冶情操

1、难忘师恩,难忘友谊,难忘真情,这都是说说心里话的一种感动,一种感恩,更是一种陶冶情操。它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小学生活是多么美好,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还有那么多的同学陪伴我,每个人都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从中明白了长大以后,学习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挑战,让每个同学飞向更高、更蓝、更广的天空。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用亲切感人的语调,读一读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的一段话。(课件出示)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不舍,对朋友的怀念。老师深深地祝愿这浓浓的深情厚意天长地久,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友谊地久天长》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吧!

板书:

对同学

不 舍

对朋友

怀 念

对老师

感 恩 临别感言

《临 别 感 言》教 学 设 计

王 永 强4

大武镇相当小学2014年6月

篇2:《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简析

一、跳出“教材”教“教材”

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教材中的部分事例和画面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事例要么是过于成人化,学生不感兴趣;要么是讲外省、外县、外乡的事,对学生没有亲和力。一些画面没时间、地点、真实姓名,或者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一种“虚”的感觉,真实感不强。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活多样地来处理教材。例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的插图画面,它展示的是浙江新农村和城市的画面,对学生来说没有亲近感。教学时,可以用自己家乡农村的画面替代。又如,我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通过师生对家乡的文化习俗进行搜集、整理,开展“新平大不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二、注重“情感”和“体验”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成为苍白的说教。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如教学《谁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时,可进行职业体验游戏。教师出示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这个职业吗?为什么?有谁喜欢这个职业?假如你从事这个职业,你会怎么做?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假如缺少了他们当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只注重知识的达成和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情感色彩,增添一些人文因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注意知识点的挖掘和延伸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到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在教学每一课时,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让学生过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延伸。例如,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对北京四合院的了解不能仅凭书上的内容,知道四合院的建筑与北京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可以利用“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情趣”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讨论、交流其中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畅想住在北京四合院想做的事,补充外国人如何评价北京的四合院的资料。在教学《发展中的城市》时,可利用新闻报道“城市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引入,使学生有展望未来新城市的欲望,指导他们出金点子规划家乡,大胆畅想20年后的新城市。

篇3:相当六年级社会王永强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篇4:相当六年级社会王永强

一、互动反馈迅速便捷, 准确无误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备课和批改作业都是手动操作, 费时费力。但现代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手持一个电子终端进行授课, 学生也不用背着厚厚的书包来上学了, 直接打开电子书包就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电子书包的其中一个重要技术特性是人机交互, 学生完成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全班的结果, 速度之快, 让人惊讶, 而且准确无误, 这是传统课堂不能匹敌的。

(一) 调查问卷自动统计, 省时省心

在传统的课堂上, 如果要统计一项调查, 教师要让学生举手, 然后逐一数数, 要是有学生反应慢, 教师要重复点数。而且这样的数数, 只能做单一的任务, 如果有复杂的调查, 数的次数就更多了。例如《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调查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有哪些, 在传统的课堂上, 只能用研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勾选, 还要提前统计好。但有了电子书包, 只要在网络学案中设计一个论坛, 在论坛上发布教师要统计的任务, 学生根据调查勾选多个选项, 教师和学生马上就可以轻轻松松地看到全班的调查结果。而且在后台, 哪位同学未完成, 一目了然, 既省时, 又省心。

(二) 课后评价及时反馈, 优劣得所

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教学的反馈与评价, 才能了解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便调控、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 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在传统课堂活动中, 学生到底学到多少, 教师根本无法立即了解到, 这就凸显了传统课堂教学反馈的滞后性。在《生活中的垃圾》的传统活动课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研学案上给自己一个中肯的评价, 学生积极配合, 但在统计时, 由于时间有限, 只安排组长统计组内成员的总评有多少个“优秀”, 多少个“良好”, 但是, 哪位学生优秀, 哪位学生良好, 教师却无从知晓, 只能把研学案回收再统计。

电子书包却能解决这样的滞后性。同样是上《生活中的垃圾》的课, 但在电子书包的网络学案中设计了“课后评价”模块, 让学生活动后自评, 一分钟不到, 统计结果就出来了, 可以轻易知道哪位学生在哪方面表现不够好, 并且马上请他来说说造成表现不好的原因,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催促他加以改正, 达到“堂堂清”的效果。

通过互动反馈系统, 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水平, 并针对自己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学生的预习、自测等情况进行跟进, 根据反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 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资源共享丰富多彩, 拓宽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里, 学生有的只有课本, 就算老师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学生的视野就只能局限于此。如果要在堂上分享更多信息, 就只能让学生预先在家上网搜集资料, 但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是比较低, 他们会一下子找了好几页的资料, 但重点的信息却很难找准。单凭教师在PPT展示资料的话, 学生得到的就非常有限了。但电子书包却能承载丰富的资源, 无论文字还是图片, 无论音频还是视频, 电子书包就像叮当的百宝袋一样, 想放什么就放什么, 学生便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一) “填表环节”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在《生活中的垃圾》一课中, “垃圾危害知多少”环节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表格, 学生通过分工, 组长打开表格负责输入答案, 另外三个同学各打开电子书包里资源包提供的不同资源, 把看到的资料概括地告诉组长。这样一来, 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更能通过这个活动, 了解到更多垃圾的危害, 为接下来的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 “变废为宝”启发学生对垃圾再利用

在“变废为宝”环节里, 电子书包里有6 条资源, 单单是“小制作”资源就有二十多幅精美的小制作图片和制作方法供学生浏览, 学生通过浏览, 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启发, 把家里的废旧垃圾变成方便生活的小智慧。而且“垃圾循环有好处”更是列举了许多诸如“1 吨废纸可造好纸800 公斤, 可以少砍17 棵大树”的信息, 学生更加重视废品的可循环性。而这么多资源, 学生可以有选择地看, 也可以全部浏览, 既拓宽了知识面, 也达到了活动目的。

(三) “放眼世界”引领学生了解更多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 教师也设计了让学生“放眼看世界”的活动, 目的是为稍后的“献计策作准备”。在这里, 学生可以看到七个国家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详细介绍, 其中日本的做法最成熟、最完善。日本人在每一个包装盒或包装袋上印有提示, 提醒市民把该物品丢到哪一种垃圾箱内。日本人还会制作一本挂历派发给市民, 日历上每天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每一种颜色代表那一天可以丢什么类型的垃圾。看到这些信息, 学生了解了更多后会发现, 其实我国进行垃圾分类在全世界是比较迟了, 从而萌发出要为国家垃圾分类出一分力的愿望, 并参照外国的经验, 为我国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献计策。

通过电子书包的网络平台,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共享给学生,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学习, 拓宽学习知识面, 培养学生优势潜能。但在传统的活动课上, 这些资源只能有选择性地在PPT上展示, 学生得到的却非常有限。

三、游戏活动自主选择, 量力而为

在传统的品德活动课里, 虽说可以让学生活动, 但活动的单一性, 并不能让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 就算可以分派不同的任务, 但这些任务也是老师指定的, 学生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久而久之, 学生呆板, 没个性, 不会创新, 教学变成了机械式的流水生产任务。而电子书包却能打破此僵局。

(一) 游戏活动, 兴趣盎然

在《生活中的垃圾》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 里面包括形式为Flash的热身游戏和分级游戏。在传统的品德活动课里, 只能让学生玩其中一个Flash小游戏, 而且也只能让一个学生上讲台, 在平板电视上玩, 其他同学虽然也很兴奋地为该同学出谋划策, 但他们更愿意成为出去玩游戏的那个人。而在电子书包的课堂上, 可以把所有游戏同时呈现, 让学生既可以玩Flash热身游戏, 又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分级游戏。

在Flash热身游戏里, 教师让学生模拟丢垃圾的情景, 把桌面上的垃圾投进正确的垃圾箱里, 如果丢错了, 垃圾自动回到原位, 只有把所有垃圾丢进正确的垃圾箱里, 才能获得奖励。如果玩分级游戏, 电子书包系统会即时自动判断对错, 并且能统计每一个学生做题的用时和总成绩, 还可以统计每一选项的答题率, 这样, 就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动作迅速, 玩完初级难度的游戏, 迫不及待又玩中、高级难度游戏, 兴趣盎然, 乐在其中[2]。

(二) 拓展延伸, 张扬个性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 当学生看到外国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后, 与自己国家相比, 方知自己国家的落后, 于是, 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任务, 而这个任务又根据难易程度分成了三个有梯度的小任务,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经过商量, 确定完成一个任务, 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完成。从个体差异角度来看, 每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不同, 个人兴趣点也有差异。

这样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也可以张扬学生个性, 让有能力者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其他同学也可以看到每一项任务来自每一组的不同计策[2]。即使没有能力完成该任务, 学生也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 还可以在别人的计策下方留言回复和献花。电子书包的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优势互补, 起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

最理想的学习是充分自由的个性化学习, 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 电子书包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途径。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智能学习伙伴, 为学习者创设了新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的出现不是替代教学, 而是促进教与学形式的改变。但总的来说, 由于有了电子书包的应用, 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使得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了。而且原来课堂参与较少的同学使用了电子书包以后, 上课专心多了,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老师能即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进行及时调整,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比传统课堂占据更大的优势,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与新技术相结合, 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通过这次学习, 课堂上学生投入学习, 视野更宽广了, 课后他们更是以主人翁的姿态践行垃圾分类, 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带动了全校师生一起行动, 每周定期进行垃圾分类。相信电子书包为学生创设的新型信息化学习环境, 必将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凝心聚力谋智慧发展, 扬鞭奋进开教育新局.2013, (3) .

篇5:浅析相当因果关系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理论基本及其价值

所谓相当因果关系说, 系以行为人之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存在事实, 为观察的基础, 并就此客观存在事实, 依吾人知识经验判断, 通常均有发生同样损害结果之可能者, 该行为人之行为与损害间, 即有因果关系。冯·克里斯认为, 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 原因和结果之间才有因果关系: (1) 它必须是损害的必要条件; (2) 它必须在相当量方面增加损害的客观可能性。由此可知, 并非引起某个事件的每个条件都是原因, 只有使这一事件在一般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条件才是该结果的原因, 才会承担责任;如果该条件在一极其特殊的, 或者极可能小的情况下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并且该条件是一种事物在一般进程中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则该条件不属于导致结果的原因。台湾著名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以行为时存在而可为条件的通常情事或特别情事中, 于行为时依吾人知识经验一般可得, 而且其情事对于其结果, 为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般的有发生同种结果的可能, 其条件与结果, 为有相当因果关系。”换言之, 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要依行为时的一般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作为判断标准认为该行为有引起该损害结果的可能性, 而在实际上该行为又确实引起了该损害结果, 则该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关系。

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德国, 是大陆法系在侵权法因果关系认定中适用最广泛的理论。作为大陆法系的通说, 相当因果关系说因为有其存在合理性和研究价值, 所以在其产生的一百多年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其一, 相当因果关系说将“条件判断”和“相当性判断”有机结合了起来, 合理的确定了责任的范围。相当因果关系的构造可分为“条件关系”和“相当性”两个组成部分。其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首先确定造成该损害结果的条件, 而后再借助一般社会经验对这些条件进行判断, 进而断定造成该损害结果的原因, 确定损害赔偿的责任范围, 避免了单纯采取条件说所造成的因果循环, 牵连范围过宽, 一概而论使每一个有牵连的加害人均承担责任的责任范围过宽现象。

其二, 相当因果关系说将“可能性”纳入判断因果关系中, 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因为“可能性”判断一般取决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经验与见识, 所以在依据相当因果关系说判断某侵害行为是否为某损害后果的原因时, 并不要求受害人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达到精确和绝对的地步, 只需证明该侵权行为依一般社会经验极大的增加了损害的可能性即可。如此则极大地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突出表现在环境侵权案件中, 在该类案件中一般采用“盖然性”的方法确定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例如, 某化工厂污染了某居民区的水源, 该居民区大部分居民喝了该水之后均呈现出不同轻重的中毒情况, 则该居民区居民只需证明该化工厂侵权的“极大盖然性”即可, 而无须亲自证明该盖然性已经达到了确定性的程度。

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缺陷

虽然相当因果关系说已逐渐被大陆法系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但相当因果关系说亦有其固有的理论缺陷:

其一,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可能性理论易造成使用的差异性。由于因果关系说的可能性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行为人对极大增加损害结果的可能性理论并不能提出精确的认定标准, 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 同样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 其判决也是见解歧异。另外, 法官在裁案时,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可能会出现法官因同情被害人而认定因果关系之存在, 造成裁判不公。

其二, 相当因果关系说缺少必要的法律价值取向。美国著名的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认为“价值判断在司法过程中会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价值判断在法律制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在于它们被整合进了作为判断客观渊源的宪法规定、法规以及其他种类的规范中。”由此可见, 价值无论在司法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借助数学及社会统计学理论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毫无疑问是科学的。可是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毕竟是法律问题, 而法律问题的解决就必须注意到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取向,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此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其三, 相当因果关系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并不能对社会中发生的所有的侵权案件判断其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有些案件并不适宜采纳相当因果关系说, 如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侵权案件。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完善

毫无疑问, 相当因果关系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价值, 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 有其存在和生长的沃土。但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我国理论和实务运用中存在的缺陷也应引起注意。本文针对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判断标准上的种种不足与欠缺,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 应准确理解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中的“可能性”, 使因果关系判断清晰化。即一般有发生同种结果之可能者, 其条件与其结果为有相当因果关系。“若无该行为, 通常不会发生该损害的场合”和“若有该行为, 通常会发生该损害的场合”。准确理解“相当性”, 有利于准确判断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 有利于削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所带来的不公。

第二, 因果关系的认定应结合价值判断, 采用两分法, 从“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两方面来判断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江平教授认为, 应当按照两分法思路来考察因果关系:“第一步被告行为或者应由其负责的事件是否在事实上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第二步, 造成损害的原因是否是应负法律责任的原因?”[4]因此, 认定事实原因时, 鉴于我国无陪审团制度, 法官可以采用“折衷的相当条件说”, 将被告实施行为时以一个理性的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因素纳入条件范围。在判断法律原因时, 法官应将法规目的说融入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认为在法规性评价因果关系和认定成立损害赔偿义务时, 归责必须与侵权人所违反的法规保护范围或法规目的相吻合。就其实质而言, 法规目的说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是主张舍弃任何特定的标准直接依法规之内容及目的决定因果关系的有无。在实践中, 大多数学者主张, 损害应否赔偿, 首先须认定其有无相当因果关系, 其次再探究其是否符合法规之目的。换言之, 加害行为与损害之发生之间虽有相当因果关系, 但在法规目的之外者, 仍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第三, 因果关系问题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产生, 但由于当时社会结构的简单, 社会生活的单调, 大多侵权案件都比较简单, 因而因果关系较容易判断。但从19世纪中叶以后,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人们生活逐渐丰富, 侵权案件也大量增多, 日益复杂, 难以把握。因此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 不应一概而论的套用某一理论学说, 对一些不适合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案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适用更适合这一案件的理论学说, 从而更好的体现立法的价值。例如, 在一因多果的案件中我们可以适用必要条件说, 可以有效排除无关因素, 提高诉讼效率;在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的案件中, 可以采用实质因素说, 则有利于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确立。

作为大陆法系的通说, 相当因果关系至今是法学界讨论的热点, 对侵权法上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明确责任承担范围, 从而更好的把握现今复杂繁多的侵权案件, 做到客观公正的归责。

参考文献

[1]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 (第一册)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205

[2]史尚宽, 债法总论, 台湾, 史泰容出版社, 2000:161-170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527-528

[4]刘信平, 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131

上一篇:生活委员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s四年级语文上册童年的趣事和难忘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