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

2024-05-17

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通用9篇)

篇1: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

2010年10月14日,为了切实推进青潍日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工作,根据青岛市规划局与潍坊、日照市规划局商定意见,在潍坊市诸城市召开了“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对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山东建筑大学及青岛市规划局、潍坊市规划局、日照市规划建设委员会、有关县(市)规划主管部门、青岛、潍坊、日照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名单附后)。会议就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交流,达成了共识。会议由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展二鹏主持。纪要如下:

一、会议概况

会议首先通报了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近期工作情况,以及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对相关工作成果和工作计划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对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起草的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任务书和工作计划(包括调研提纲、组织结构与技术团队、专题研究和主报告分工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围绕任务书和工作计划的内容,就区域城市化发展现状情况以及如何推进青潍日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等,进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与会县(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一致表示,将积极支持该项目并希望全面参与规划编研工作。最后,会议听取了诸城市规划局关于诸城市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介绍;观看了青岛市规划局提供的“欧洲莱茵-内卡大都市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资料片。

二、会议意见和建议

会议认为,青岛、潍坊、日照三市市委市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日益重视,三市政府各部门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积极合作,这是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建议,三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尽快筹备召开局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相关工作机制等重要事项,以确保规划工作按计划进行。

与会同志表示,此次技术对接会议既是对前一阶段项目研究与编制准备工作的小结,也为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确定了技术路线和合作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统一了相关人员对区域协调发展必要性的思想认识,为深化规划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主要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应当对该研究进行准确定位,注意加强与上层面相关政策和规划的衔接。应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对该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具体配套政策。特别应关注行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加强制度研究、协调机制建设。三市的区位均十分重要,潍坊位于国务院批准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范围内,日照位于省政府通过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范围内,青岛、潍坊、日照均位于已上报国务院待批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目前,省住建厅正在组织编制《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青潍日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应加强与这些相关规划的衔接,并应注意贯彻各市政府的意图,统筹考虑相关规划的要求。只有做好与上层面有关政策和规划的衔接,才能对《青潍日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重点进行准确定位。

2、进一步细化、完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的内容。(1)对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应进一步明确、细化。如明确各专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及承担的单位;明确主报告与专题研究的关系和开展顺序;研究应体现特色和特点,加强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明确区域发展生态“底线”的具体内容,(2)增加任务书的有关内容,突出区域特色。如在研究区域城市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考虑区域的城乡统筹,关注整个区域农村地区的发展要求;应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市政设施,如管道运输设施等进行重点研究,从区域的视角做出统筹安排;应对区域发展的“远景”进行展望,建议增加对区域未来发展的远景前瞻性研究,并应强化与周边区域发展统筹协调的相关内容。(3)应进一步讨论明确专题研究和总报告的工作分工,明确具体责任和要求,签署合作协议,实质性地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3、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1)加强创新,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应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进行深入解读,如该研究中提到的五个目标、六大战略、城市群的布局、发展动力要素及资源保护等内容应进行充分考虑和理解。(2)深入开展现状调研,详细了解区域的现状,充实基础资料。同时应收集区域内各城市的相关规划,包括各市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周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等,进行认真研究。(3)该研究项目应突出重点,并注意处理好各项研究工作重点之间的关系,注意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专题研究应与北大、省院加强协调。同时还应协调好各城市政府,建立引导工作的机制,明确时间、投入及比例等。山建大及三市规划院应重视团队协作与衔接。明确四家单位的具体分工和工作内容,共同研究项目经费的分配使用。(4)项目研究方法上,应注意研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不能拘泥于原有的传统思路,要加强创新。在项目编制与研究工作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加强规划宣传。项目编研的过程,既是一个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引起相关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宣传,实现思想和认识统一的过程。(5)该研究工作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类与项目相关的信息、会议及会议纪要等,都应向各编制单位和三市相关部门及省住建厅及时通报,便于各方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相关内容,协同推进规划工作。(6)项目组应对国内外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或重要案例进行调研与考察,开拓思路、深入论证,并吸取其经验教训。

4、下一步工作建议

青岛市规划局负责尽快起草工作简报,做好会议内容的发布和宣传;按照会议意见,抓紧落实项目专门网页的建立,做好设计与制作,及时将相关规划研究的信息在网站上进行发布和宣传;应建立完整的程序,让地方领导、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市民及社会各界能够及时看到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抓紧深化、细化青潍日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任务书、工作计划以及规划调研提纲,应注意与山建大及潍坊、日照市规划院的沟通与协调;请青岛、潍坊、日照三市规划主管部门参会同志就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相关问题,抓紧向主要领导做专题汇报,在做好项目任务书、工作计划并落实相关经费的同时,抓紧协调、筹备召开三市局长联席会议。

篇2: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

一、今年重点工作一是城镇建设气魄大。以示范镇建设为总抓手,申报成为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每年获取专项资金2000万元;投资4300万元、占地188亩的滨河公园二期工程正在进行绿化,其中,全长1000米的滨河东路建设完成,土建完成70%;投资900万元建成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民保障性住房项目,一期54户群众搬迁入住;红滨社区新建成13栋楼房,入住群众350户,10栋楼房建至四层。二是项目推进速度快。以实施“1515工程”为突破口,引进建设了投资3亿元的大东机械、投资2亿元的永鑫机械项目,目前全部投产纳税;促成福建福贞集团和高森制罐投资3亿元新建了年产14亿只易拉罐项目,第一批1000万元建设资金已到账,部分设备已进场;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倾力帮助,森力啤酒与青啤集团成功合作;江山科技和中国恒天集团、乐陵泰山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三是共建共享亮点多。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邀请市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党员培训中心为载体,对全镇2016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大轮训;筹集资金50余万元,慰问困难家庭、老党员2000户,救助大学生126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

二、明年工作打算2014年我们将以饱满的激情、实干的举措重点抓好项目、城镇、民生三项工作,力争国地税收突破1亿元。一是全力建设新型城镇。抓好滨河公园二期续建工程,力争4月份建设完成;启动南城社区建设工作,对政府路两侧、良庄、陈庄等498户群众进行拆迁,建设9栋、6万平方米安置楼,投资2543万元建设全长2300米的南城东路和南城南路,打造“三纵三横”的城镇框架,使城镇驻地面积扩至5.4平方公里;利用社区建设腾空的370亩土地,再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南城社区农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探索出一条干部管理、群众打工、社区运转的纯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二是全力突破重大项目。严格帮扶机制,力争投资7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6月中旬建设完成,力争投资3亿元的年产14亿只易拉罐项目8月份投产;落实专人盯靠,力争福建福贞集团和王老吉投资3亿元的罐装饮料项目落户恩城;全力帮助青啤集团进驻森力啤酒,确保一期年产20万吨生产线早技改、早投产,探索青啤合作模式,实现汉德、雪帝和青啤的合作,打造百万吨啤酒园区。三是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不折不扣的改善民生,春节前确保第二批54户困难群众入住保障性住房;深入开展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群众得实惠,党员受教育,活动创亮点;继续利用党员培训中心对2016名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轮流培训。

篇3: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区域合作是地区间突破行政区划进行资源配置和共同发展, 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 我国地区间经济合作发展迅猛, 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全面铺开, 尤其以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 对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起到了巨大示范作用。泛珠江三角区域通过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提出打破地区封锁, 促进市场开放, 加强沟通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中部、西部、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正蓬勃发展。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区域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各地区在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逐年拉大, 这成为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各地资源禀赋不同,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基于行政区划产生的地方经济必然会出现统一市场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需要。各行政区资源和要素数量有限,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 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整合资源, 消除恶性竞争,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区域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仍是制约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 部分地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发展盲目和重复建设

我国各地产业发展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业同构, 各地不能从区域全局和本地比较优势出发规划支柱产业, 盲目追求价高税大的项目,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 产业间协调程度不高, 互补共赢空间不大, 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二是产业发展体系化, 追求门类齐全, 自成体系, 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规模不经济, 缺乏竞争力。此外, 在基础设施方面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互相攀比、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2. 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区出于地区利益和政绩观的驱动, 在区域合作过程中重形式, 没有真正转变观念,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有些地方在开放市场、资源共享方面甚至出现伪合作倾向, 各自为政, 重视地方短期利益, 忽视区域长远利益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行政壁垒森严问题依旧存在。

3.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政府主导以行政力量推动区域合作是目前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尽管很多领域都达成合作协议, 但缺少法律效力, 没有建立多层次的、规范的区域协调机构。缺乏省际间、城市间有力的协调机制, 区域市场机制不健全。

4. 流域跨界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河流跨界污染问题严重, 上游对下游区域的水污染和耕地污染事故日益增多。虽然法律规定以流域管理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控制水污染, 但实际实行部门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缺乏全局意识, 只顾本地经济利益, 忽视对流域下游的环境影响, 由此引发地区间污染纠纷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

1. 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地方政府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区域合作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一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共同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编制区域合作中长期规划;二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健全市场机制, 建设区域共同市场, 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和商品自由流动。三是加强交通、港口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管理, 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信息化和统一化。

2.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

在产业布局上从全局出发, 立足本地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互惠互利。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定位, 发展本地优势产业, 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在区域内建立起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和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尤其要大力推动企业合作, 使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

3. 建立长效区域合作机制

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如组建跨行政区的多层次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政府间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高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和部门协调制度等。二要建立利益调节机制, 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使各方既能合理分享合作产生的效益, 又能补偿因共享资源而带来的相对损失。

4. 加大环境保护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资源和能源消费高、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大, 在环境合作中首先要发挥积极作用, 承担更大责任;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广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在区域产业转移中要杜绝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跨地区转移。四是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环境合作机制。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建立环境信息通报机制、纠纷处理机制、污染督察和监测机制来保障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党政干部学刊, 2006, 8

篇4:吉林区域协调发展观察

产业、产品的差别,凸显了吉林“三板块”的特点: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这是吉林布下的发展“棋局”,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为“势”,借势而生的产业、企业为“眼”,为新一轮振兴积蓄力量。

东部:绿色发展跃动山林

绿色是吉林的底色,东部更是如此,长白山区是重要的“生态绿肺”。不少外地游客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乘车行驶在公路上,路旁翠绿一片,鸟鸣山幽,十分惬意。

坐拥生态优势,东部如何发展?吉林给出答案:打造绿色健康产业集群,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曾几何时,优质原木从吉林东部运往全国,十分抢手。而现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已是重点国有林区的“标配”,林场工人从砍树变为“看树”,苗木培育、森林旅游等转型项目方兴未艾。

身份在变,发展思路也在变。管恩平在长白山森工集团当了28年伐木工人,如今他收起油锯,加入食用菌合作社,“每月收入3600多元,比砍树时多了近1倍。”

穿行在茫茫林海中的“东北最美高铁”——吉图珲高铁2015年9月开通,每月累计发送旅客高达百万人之多,更加盘活了吉林东部的绿色优势。

铁路、公路进一步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便捷穿行在吉林东部。2016年前8个月,长白山景区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40万人次。吉林人参产量已占全球70%以上,产业链不断延长,人参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中部:创新驱动厚积薄发

吉林省中部沃野千里,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吉林谋定战略:在中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带动转型升级。

位于吉林市的中新吉林食品区,出产的吉林大米登陆新加坡市场,上市半个月就销出了全部进货量的15%。标准化厂房矗立在道路两侧,不时有国际物流运输车驶过,正大、华润、米老头、海王等企业纷纷落户。

在长春,天景公司将小玉米“煮”出大文章:把玉米变成7大系列200多个产品,年销售收入22亿元。“给天景种玉米1公顷要多赚5000多元。”长春市九台区农民陈兴龙说,10多万名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农产品深加工“一枝独秀”,工业技术创新势如破竹。“吉林一号”商用遥感卫星、中国标准动车组、高强度碳纤维原丝……科研机构、大型国企、科技园区一齐发力。“仅民用卫星产业一项,未来年产值能达到数百亿元。”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说。

将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各类创投基金纷纷设立,发挥创新平台作用,中部地区科技“小巨人”企业频现。

长春北湖科技园累计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近70家,其中包含上市公司7家;吉林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千余个项目获支持;四平巨元换热器公司成为大亚湾核电站、LG的供应商;辽源凭借智慧城市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新路,利源精制、迈达斯铝业等上市企业脱颖而出,苹果、三井的订单纷至沓来。

西部:生態经济因势利导

吉林西部湿地集中,造就了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可就在几年前,受到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影响,区域主要河流流量减少,土地沙化不断向东。

西部生态经济区在生态保护上做文章:实施河湖连通、绿化造林、草原湿地修复等重点工程,发展生态经济。

2013年以来,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联通”工程,将洪水变资源,向盐碱干旱“宣战”,计划把核心湿地、260多个自然湖泡联结起来。建成后,年补充地下水量近2亿立方米,湖泡湿地总面积扩充至近5000平方公里,可以调蓄洪水、防灾减灾。

河湖联通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在白城,目前全市改善恢复湿地61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90万亩。白城农民韩良12年前承包了400多亩泡塘,干涸断水让泡泽成了盐碱地,只能赔钱种地。河湖联通后泡塘水涨船高,他养了10万斤鱼蟹,农家乐里支锅烹鱼,生意红火。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经济红红火火。在洮南市雏鹰集团,热闹的“猪圈”里,一个工人都没有,清理、喂食、换气……都是自动操作。“生态改善,企业投资也更有信心。”总经理刘建甫说。

众多农产品企业开始布局吉林西部:华西希望集团、中粮集团、福建盼盼等纷纷落户进行农产品深度开发,金塔集团连连创下冷冻鲜椒出口量、辣椒粉生产能力等多个“全国第一”。

篇5:区域协调发展 (申论热点)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紧制定后续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中部地区,重点是继续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地区,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篇6:高中地理区域协调发展教案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SHAPE MERGEFORMAT

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

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1:

材料一 教材P82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材料二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

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篇7: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

作者/安虎森何文

内容摘要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关键词区际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累积过程区际一体化差异化政策

作者1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何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不同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尽相同。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的开发开放,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部的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当迟缓。尽管近几年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的一些省份,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其实,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即东部沿海具有接近国外市场的优势,利用国外市场首先获得发展,然后利用经济辐射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出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我国区际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引起决策层的关注。199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和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使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并按照沿海地区、内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四种类型规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199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设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章,论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本网网 )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等战略,范文《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在2009年到2012年5月期间,更是批复了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河北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皖江地区、中原地区、重庆两江地区、成渝地区、柴达木地区、喀什霍尔果斯地区、图们江地区等20多个区域的发展战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区圈地运动”。同时,继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来,在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正式上升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显然,上述,这些战略都是为协调区域发展差距而采取的举措,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所倾注的力度。然而,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尤其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晰。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

两个多世纪以来,空间问题一直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或者说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也因为空间问题长期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领域,就为其他非经济学学科研究空间问题也即区域经济问题留下了空间;我们常把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区域)问题时的一种参照系。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当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讨论空间问题,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都强调了这种空间的非均质性特征,且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框架下都有解。相反,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研究,不存在空间竞争的解或只存在零解。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现象都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经济活动区位更是如此,许多区域问题无法在新古典框架下进行讨论。

因为规模收益递增,因此每个企业都专注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该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企业并成为该产品的专业化企业。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必然促使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出现。此时,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在专业化生产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消费时的成本大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该产品时的成本,则此时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可能出现相互分割的两个或多个市场。反过来,如果贸易成本低,在专业化基地集中生产某种产品并运到其他市场区的成本低于其他市场区自产自销时的成本,则此时就有可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意味着,如果贸易成本很高,则市场是相互分割的,此时生产活动和人口是分散分布的;如果贸易成本很低,则会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即在某一中心区位集中生产并向各市场区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完全可能的,此时各种生产活动和人口将高度集中在中心区位,该中心区位就成了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区。那么,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贸易成本的变化为什么会促发区域结构的变化,或者说为什么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篇8:合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十七大,区域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引起了广泛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讨论的一大热点, 十七大报告全文至少有六处谈到区域问题。总体上看, 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可概括为三方面: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一、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

1、从宏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 区域发展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

从历史经验看, 举凡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各区域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近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大, 存在两极分化的危险。地区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正因如此, 十七大报告把区域发展定位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之一。在谈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时,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七大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高度, 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显示出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2、从微观即单纯的经济发展角度, 区域协调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八个主要方面之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并提出要推动经济领域内八大重点的改革和发展, 其中一大重点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可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容忽视, 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就我国而言, 东中西包括东北地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3、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角度,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 其中之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 有四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在实际中重点落实, 而这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之一就是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由此可见,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是某一个地方实现小康, 而是全国都要实现小康;不仅东部要实现小康,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都要实现小康。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 重点和难点不是在东部地区, 而是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 这就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

十七大报告的第一部分“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中, 一方面肯定了过去取得的成绩, 明确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另一方面也告诫全党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明确指出了前进中面临的七大突出难题, 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同时,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新世纪、新阶段上八大新的阶段性特征时, 特别强调的其中一大特征就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由此可见, 我党对当前区域发展的现状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既看到了五年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 又看到当前的区域发展还远不能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党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与定位, 给进一步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战略基点。

三、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十七大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特别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十七大报告指出, 应当在科学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坚持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并尤其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立足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把政府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干预集中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 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即要使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公共安全, 最终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逐渐具有同等的生活水平。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来促进各地要素价格和收入的均等化。

2、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从全局的高度, 第一次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即“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四大区域各自的政策着力点是不同的。东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上, 通过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实现经济转型, 增强东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中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总体发展环境上, 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 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西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稳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上,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北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恢复上, 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 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当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虽然“没有倾斜”, 但并不等于没有区域政策, 而是意味着我国总体区域政策从以资源分配为目标的传统范式向以增强各区域竞争力为目标的新范式的重大转变。

3、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十七大在总结我国国土规划经验、借鉴国外国土规划和空间成长管制做法的基础上, 从协调人与自然空间矛盾的高度, 第一次在我党重要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将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和新亮点。

主体功能区的表述最早见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国土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确定哪些区域适宜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 哪些区域应当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确定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 并按照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十一五”规划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采取的区域政策也各有不同。

4、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实现一种互动的机制, 使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而不能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指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主要有四个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十七大在把握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新思路。

(1) 在健全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方面,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 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为核心的三大都市经济圈正带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后应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力强的经济圈。

(2) 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方面, 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3) 在加强中央扶持机制方面, 要统筹推进落后地区发展、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需要。一方面, 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布局时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 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区域发展竞争表现为城市群和城市带之间的竞争, 不能靠单个城市比拼。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大都市化、城市群化趋势, 十七大报告在科学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则是“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目标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主体形态是“城市群”。

参考文献

篇9:区域协调发展会议记录

1.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 西电东送 B. 西气东输

C. 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 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2~3题。

2.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

A. 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 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 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3.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

A. 研发中心 B. 一般零部件厂

C. 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格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4~5题。

4. 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 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 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 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 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6~8问题。

6. 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7.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A. 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 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 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 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8. 逢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A. 第二产业向东南 B. 第二产业向东北

C. 第一产业向东南D. 第三产业向东南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下表为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据此完成9~10题。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9. 在该水源地内( )

A. 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 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 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 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10. 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 保护高山灌丛 B. 防治水土流失

C. 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D. 扩大梯田面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12. 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2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13.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 下图为中国石油供需状况(及预测)柱状图。

材料2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09年9月24日在新疆开工建设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乌鲁木齐至哈密750千伏输电线路、伊宁煤矿等七个重大能源项目。这是新疆能源建设史上一次开工数量最多、总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批项目。

材料3 我国准备在陕西和宁夏建立两座煤变油装置,项目总投资约60亿美元,设计规模为年产600万吨。

(1)我国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目的是什么?加快新疆地区能源建设的意义何在?

(2)简要分析我国首先在陕西和宁夏建立两座煤变油装置的原因及“煤变油”生产的重要意义。

(3)近年来由于国内能源运输工程的建设,上海的能源结构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其中 (能源种类)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明显上升,其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上一篇:初级护师资格考试下一篇: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