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

2024-06-29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精选5篇)

篇1: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

摘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对于保护公司的中小股东、大众投资者以及公司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践 中两者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因此,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并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探索。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商业秘密保护 信息披露 澄清豁免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对于保护公司的中小股东、大众投资者以及公司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

但在实践中两者又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维护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及相关者利益为核心,而保守公司商业 秘密则是以保护公司利益为首要宗旨。如果任由这种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将会损害上市公司的经营热情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加大证券监督管理 机构的监管和推行公司信息报告制度的难度,最终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通过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之必要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 由证券法予以规制,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则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证券法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宗 旨,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营造有序、合法的竞争环境,维护企业的利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更是以“保密”为理念,维护企 业的竞争优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侧重于对信息的“公开”,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恰好相反,侧重于对信息的“保密”。前者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 益,后者保护公司的利益;前者限制商事主体自治权,后者保护商事主体自治权,两者的冲突显而易见。而两者在法律理念上的冲突又必然会 导致在实践中的冲突--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人们希望通过立法来强制上市公司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但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人们又希望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我们不难发现,法律在对两种权利给予保护的时候,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协调上 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是经 常发生。因此,通过研究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之可能性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在价值取向上具有统一性。

无论是证券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论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抑或商业秘密保护,都遵循公平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主体只 有拥有平等的参与权,是实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的前提。表现在证券市场,一方面要求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发行人、投资者、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参与者之间法律地位平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同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特别要确保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禁止各 种证券欺诈、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同样,在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如果法律对不劳而获、投机 取巧、非法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听之任之,这无疑违背了公平原则。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最终目的具有统一性。

设置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而企业上市筹资,投资者在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后即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其利益本身是与公司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只有在公司保守商业秘密,赚取了更大利润的情况下,中、小股东才能获得股票上的红利分配。虽然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因此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最终还 是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总体而言,两者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平衡的对策

(一)科学界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内容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通过立法明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各自的内容,以更好地在实践中保护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维护上市公司和股 东的利益。当然,在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力度的同时,也不能任意扩大商业秘密的范围,把握好信息披露和商业秘密保护两者之间的度,否则就会矫枉过正,造成上市公司随意拿应当披露的信息属商业秘密做借口,不履行其应尽的信息披露义务。

(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予以区别对待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几乎均为强制性的,这种立法模式导致了法律规范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造成了上市公司缺少寻求保护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披露豁免的依据和途径。因此,可以考虑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 分为强制性披露信息,必要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并在信息披露时予以区别对待。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予以区别对待,可 以增强法律规范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冲突的平衡。

(三)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是为了解决信息及时性原则造成的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而产生的。信息披露豁免澄清的意义正在于,它有助于“将市场噪音限制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同时避免因发行人对谣言和猜测保持沉默而使沉默本身成为重大信息。”目前,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中目前并没有规定对该制度作出规定,所以应该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豁免澄清制度,以更好更完善地保护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

(四)明确因涉及商业秘密而申请信息披露豁免的举证责任

归属实践中,上市公司随意拿应当披露的信息属商业秘密做借口,推卸信息披露责任的不在少数;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调查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取证状态,既耗费调查成本,也难以获取有效信息。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化被动为主动,对于允许选择自愿披露的信息范围之外的所有信息都要求向其报告,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理由不予报告,不予报告的均给予警告或者处罚;而对于因涉及商业秘密而申请豁免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承担证明责任,同理,在民事裁判中,证明责任也归属于上市公司。承担 举证责任的明确,符合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符合价值平衡的要求,也有利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有利于民事裁判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法律对于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及利益冲突的平衡,一般通过制度设计加以实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中,我们对此应该加以关注和研究,并力图予以解决。因为要想使投资者的 利益得到切实保护,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而我国立法对此的规定显得过于粗简,不够详细,需要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叶林:《公司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孔祥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篇2: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

截止到2010年7月, 沪深A股市场共有1812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大约有三成以上。上市公司的规范化治理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披露制度是公司规范化治理的核心内容。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 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但是,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又与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有交叉。如何贯彻信息披露制度以保护广大投资者, 而同时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保护, 以免公司的利益受损害。两者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信息披露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的概念

(一) 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

信息披露, 又称信息公开, 是指证券发行人或其他相关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人在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的过程中, 按照法定或约定要求将应该向社会公开的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影响证券投资者投资判断的信息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告, 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的活动。

(二) 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信息披露义务人所公开的信息必须信赖可靠, 不得有虚假记载或误导性陈述, 必须与自身的客观实际相符。 (2) 准确性: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人披露的相关信息必须准确, 它所引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盈利预测报告应由具有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或审核, 引用的数据应当提供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3) 完整性:凡是供投资者判断证券投资价值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 信息披露义务人必须全部披露, 不得故意隐瞒或有重大遗漏。 (4) 公正性: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的场合和途径方面, 对所有投资者获得和利用信息应同等对待而无差别且不设置障碍的。 (5) 及时性:凡是与证券市场价格有关的重大信息应依照法定时间及时向投资者做出公告, 确保重要信息利用的平等性。及时性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公告信息的时间不超过法定期限。

(三) 商业秘密的概念及重要性。

商业秘密, 是指不被公众所知悉、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三.信息披露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

(一) 两者的区别

(1) 保护对象上的不同。法律要求上市公司严格地遵守信息披露是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们的利益, 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则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2) 范围上的不同。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和公司的商业秘密的外延, 特别是重大信息的外延部分有着交叉的部分。如公司订立的重要合同, 如果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应该予以披露, 可是公司订立的重要合同一定会涉及客户、货源、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而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这些信息又都属于商业秘密保护的范围。这样两者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二) 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是为了保护公司的经济利益不因为核心技术被其他的公司知晓模仿而受到损失。而企业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资金, 投资者即成为公司的股权人, 是公司的所有者。所有者的利益本身是与公司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司通过商业秘密的保护来盈利, 会体现在派发给股东的红利上。所以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部分信息的披露会引起证券价格的重大波动甚至市场恐慌, 对这些信息保密则能有效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和信息披露的正常进行, 从该意义上讲保护商业秘密是为了更好地披露信息。

四.对信息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间协调的建议

建议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十分必要的, 但在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中也应考虑适度原则, 不能损害公司的合法利益, 公司的商业秘密也应该予以保护。以下是对信息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间协调的建议。

(1)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披露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范畴, 例如产品研发费用、重大投资方向、产品的成本等。如果公司的竞争对手一旦掌握了这些信息, 并加以利用, 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损失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投资者的身上。所以, 法律必须要对信息披露的上限做出有效的界定。 (2) 从立法上协调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为求得利益关系的平衡, 立法时应该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又要兼顾公司个体利益。同时还应当引入公平原则。例如中国证监会规定:“凡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不论是否做出规定, 均应予以披露。”这种规定对有披露义务的上市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 法律应当予以修正。 (3)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能够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 使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得到提高。但是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这个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了。竞争对手如果刺探到上市公司的商业机密, 例如重要客户名单、重大的投资计划等, 往往会造成该上市公司市场份额流失、销售收入下降等后果, 它潜在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的。因此, 我们强制公司披露会计信息时应当考虑成本收益约束。 (4) 切实完善上市公司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如果公司的商业秘密虽然可能影响到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但是还没有达到重大影响程度时, 上市公司可以向中国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豁免披露。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的保护, 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5) 赋予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选择的权利。盈利差的上市公司会不愿意披露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 甚至有隐瞒部分信息的动机。而盈利好的上市公司却会有自愿披露部分涉及商业秘密信息的动机。因此, 我们可以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真实、完整、及时, 公正地披露信息, 而这却与商业秘密的保护有冲突。本文分析了如何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并就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披露,商业秘密保护

参考文献

[1]柴海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研究[D].北方工业, 2009.

篇3: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

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市场, 信息的充分披露是确保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21世纪初以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为代表的财务欺诈案的发生,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充分披露的重要性, 为此各国证券监管机构也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信息充分披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可能导致的商业秘密泄漏, 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企业在信息披露的程度上如何既满足证券法规的要求, 又能保护商业秘密, 已成为实务中的一大难点。笔者试图借助于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寻求企业信息披露的均衡点。

一、商业秘密的内涵及其特征

对商业秘密实施保护最早产生于英国, 到19 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将商业秘密视为一种财产来加以保护。美国1985年修订的《统一商业秘密法》将商业秘密界定为特定信息, 并要求该信息具有独立的实际或潜在的经济价值, 是在特定情势下已尽合理保密努力的对象。德国联邦院认为商业秘密是指权利人有保密意思, 具有正当的经济利益的所有与经营有关未公开的信息。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方面。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非公开性。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赵天红, 2006) 。如果某项信息为了特定目的冷冰, 2004) 。由于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投资者其重大性水平可能相差较大, 企业不可能一一满足每个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此, 为了确保充分披露原则的实现, 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站在大多数投资者的角度来界定重大信息的范畴, 并强制要求企业遵守, 即用公共契约代替私人契约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信息的充分披露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 充分披露的程度已成为衡量资本市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但由于充分披露是一个广义和无限制的构造, 它产生了若干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或为不同的解释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实务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

(一) 信息充分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冲突

1.投资者利益保护与企业利益保护的冲突

信息的充分披露属于证券法立法的范畴, 证券法素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 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宗旨, 其中的公开理念为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充分披露原则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商业秘密保护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 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保密原则, 通过赋予企业侵权法上的权利来保护长期经营的成果, 鼓励技术创新, 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股东知情权与保密权的冲突

商业秘密是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信息, 从本质上说也属于企业的一项财产, 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享有的一项财产权利。但当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 其保护商业秘密的财产权利就受到股东知情权Wagenhofer, 1990) 的研究表明, 强制性披露与竞争对手相关的信息给公司带来极其高昂的代价。

3.信息理念的冲突

充分披露原则要求尽可能详尽地披露与证券价格相关的重大信息, 倾向于多披露信息, 其目的是提高公共信息领域, 尽可能缩减管理者拥有的私人信息, 通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来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而商业秘密保护恰恰相反, 它采用限制信息公开数量的策略, 来保护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管理诀窍, 其目的是提高企业拥有的私人信息量, 减少公共信息量, 依靠信息的不对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 基于信息成本效益原则的抉择

当充分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发生冲突时, 有人主张信息充分披露优于商业秘密保护 (侯作前, 陆卫红, 2002) , 有人主张商业秘密保护优先 (赵焕芝, 2006) 。笔者认为, 充分披露和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抉择应以两种行为的净收益作为取舍的标准。

信息充分披露的净收益 (F) 等于信息披露收益 (E) 与信息披露成本 (C) 之差。信息披露的收益包括微观收益和宏观收益, 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更多的是关心微观收益, 其微观收益主要体现在资本成本和代理成本的降低, 它与信息披露程度正相关。因为企业披露的信息量 (Q) 越多, 透明度越大, 投资者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有一个比较充分地了解, 投资的风险系数降低, 要求的风险报酬率随之下降,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也会相应降低, 企业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由于信息是投资者对管理者实施监督的主要工具, 信息越多监督越容易, 自然就降低了代理成本。但企业披露信息是有代价的, 这不仅包括信息生成成本、检验和发布成本等实际成本项目, 也包括因信息披露而引起的竞争劣势成本、诉讼成本、行为约束成本等或有成本, 随着信息披露量的增加, 其成本也随之增加。综上所述, 信息充分披露的净收益函数可以表述为:

F (Q) =E (Q) -C (Q) (1)

dE (Q) d (Q) >0, dC (Q) dQ>0, 即二者都是信息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由于信息披露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 因此:

d2E (Q) dQ2<0, d2C (Q) dQ2>0

对函数 (1) 两边求二阶导数, 可得出:d2F (Q) dQ2=d2E (Q) dQ2-d2C (Q) dQ2<0

所以F (Q) 是一个单调的凹函数 (如图2所示) 。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披露量的增加, 信息的收益和成本都在增加, 但由于信息成本中许多项目属于沉没成本, 起初收益增加的速度大于成本的增加速度, 当达到一定程度后, 信息收益的增速将降低, 而信息的机会成本将快速增加, 尤其是竞争劣势成本和诉讼成本, 这样就使得信息披露的净收益开始下降。由图2可知, Q1为信息充分披露的最佳点。

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净收益与信息的披露量有关, 当信息的披露量较少且尚未导致商业秘密泄露时, 企业通过保护商业秘密所获得的净收益是一个常数;一旦企业披露的信息量突破了一定的限度, 从而导致商业秘密的泄露, 这时保护商业秘密的净收益就成为信息量的函数, 它等于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 (V) 与所付出保护成本 (C1) 以及泄密后所带来的净损失之差。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不仅包括现在给企业所带来的直接价值, 也包括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价值, 它是信息披露量 (Q) 的减函数, 因为随着信息披露量的增加, 企业的商业秘密减少, 商业秘密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总和也随之降低;企业为保护商业秘密所付出成本的大小受其经济价值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是经济价值的增函数;泄密后的净损失主要取决于泄密后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C2) 和泄密的可能性p, 而泄密的可能性与信息披露量正相关, 是信息披露量的增函数。因此, 保护商业秘密的净收益函数 (S) 是一个分段函数, 可表述为:

S=S0 (常数)

QQ0时:

S=V (Q) -C1 (V) -C2 (V) p (Q) (2)

Q>Q0时:

其中dV (Q) dQ<0, dC1 (V) dV>0, dC2 (V) dV>0, dp (Q) dQ>0

对函数 (2) 两边求Q的一阶导数, 可得出:

dSdQ=dV (Q) dQ-dC1 (V) dVdV (Q) dQ-p (Q) dC2 (V) dVdV (Q) dQ-C2 (V) dp (Q) dQ=dV (Q) d (Q) (1-dC1 (V) dV-p (Q) dC2 (V) dV) -C2 (V) dp (Q) dQ

由于企业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条件是S>0, 即V (Q) -C1 (V) -C2 (V) p (Q) >0, 两边对V求一阶导数, 可得出:1-dC1 (V) dV-p (Q) dC2 (V) dV>0, 此外, C2 (V) 0dV (Q) dQ<0, dp (Q) dQ>0, 所以dSdQ<0, 即当Q>Q0时, S是信息披露量Q的单调递减函数 (如图3所示) , Q2点是企业实施商业秘密保护的临界点。

将图2和图3绘在一起, 就可能存在下列几种情况:第一, Q0<Q1<Q2, 这时企业应披露Q1的信息量, 即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因为尽管充分披露导致了部分商业秘密的泄漏, 但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净收益仍然为正, 企业没有因为泄密而承担净损失。第二, Q1>Q2, 这时, 企业披露的信息量应为Q2。因为充分披露已导致大量商业秘密的泄漏, 企业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付出的成本巨大, 使得保密的净收益为负, 这将抵消充分披露所实现的部分净收益, 与充分披露的初衷相违背, 企业最佳的披露量应小于充分披露的信息量Q1 , 即在保护商业秘密净收益为零的点Q2。第三, Q1=Q2, 企业披露Q1或Q2的信息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企业既满足了充分披露的要求, 也没有承担泄露商业秘密的净损失, 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当然从理论上讲, 还有第四种情况, 即Q1<Q0, 企业只需披露Q1的信息量即可, 这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 因为资本市场要求信息的披露量越来越多, 而不是相反。

摘要:信息的充分披露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 商业秘密保护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要件, 二者之间存在着对信息处理的冲突。为确定合理的信息披露界限, 解决困扰实务界的难点, 可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寻求企业信息披露的均衡点。。

关键词:充分披露,商业秘密,冲突与抉择

参考文献

[1]侯作前, 陆卫红.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与协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 (1) :62-66.

[2]冷冰.论充分披露[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蓝寿荣.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96.

[4]马忠勤.公平交易执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42.

[5]倪才龙.商业秘密保护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2.

[6]王雄元, 严艳.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 (2) .

[7]赵焕芝.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冲突及协调[J].法制与社会.2006 (7) :32-33.

[8]赵天红.商业秘密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0-55.

[9]SEC statement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standards, April11[EB/OL].1996.www.iasc.org.uk

篇4:浅谈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

一、我国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

1. 信息公开的程序杂乱

虽然随着我国在对于企业信息化公开的探索步伐不断深入, 使得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完善, 但依旧有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公开问题上存在弊端:股份制的公司内部各利益牵扯单位为保全自身利益而对财务信息收集工作进行干预, 更有甚者直接参与信息收集处理, 使得最终的财务公开信息含有水分;还有在信息收集之后在处理方面依旧会出现许多问题, 信息的选择方面没有做到实时权衡, 致使将一些不必要的机密信息也毫无遮拦的公之于众。

2. 信息披露不全面

企业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对社会公众按相关要求法令进行透明化的公开, 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也对企业自身起到了一种积极的监管机制, 但是公开财务信息就意味着将公司的投入比重与投入方式告知竞争对手, 这就使得企业发展出现些许竞争力上的危机, 所以很多参与财务信息公开的企业都是报喜不报忧。将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大肆渲染, 而对公司不利的信息而刻意隐瞒, 尤其对一些涉嫌违规行为的信息都有可能被故意隐藏而不被披露。

3. 信息披露较为模糊

许多股份制的上市公司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商业运作机制不被外泄, 而故意模糊淡化自身公司信息的公开程度, 这虽保护了商业机密, 但也对广大的投资者产生了投资障碍, 即投资者因无法准确的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 而放弃对企业进行资金投入的想法, 导致企业的发展道路逐渐萎缩。

二、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1. 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逐步稳健, 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完善, 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也开始出现一些具体的管理手段。对于企业应该及时公开的信息都分门别类的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要求。

2. 维护企业信用的要求

作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而言, 及时高效的信息公开对于企业在社会上良好形象的建立都有积极的作用, 而企业对于信息公开的阶段也在无形中成为一种企业宣传自身的方式。这种公开机制也是企业在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因素, 同时也是投资者与投资企业相互了解的重要通道, 因为许多投资者入市购股都是抱着中短期投资的心态, 他们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所以此时企业对于投资者的坦诚公开就显得重要无比, 只有上市企业及时高效的将自身的具体发展模式真实的反馈于投资者, 投资者才会对企业产生良好印象, 才会保住投资资金源。

3. 筹措优质资金的要求

股份制的上市公司的运营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公开向广大投资者发行公司股票, 回笼资金投资企业发展, 而作为出钱一方的投资者, 他们为了使其投资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转换, 往往会综合考虑所投资公司对外公开发布的企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未来, 这些都是投资者用来参考是否继续投资的重要依据条件。这种情况下, 社会公众就更加需要真实有效的企业财务信息, 而企业所对外公布的企业发展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中的所有财务信息及时的反馈于投资者, 才会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某企业也才会保持良好的声誉, 优质资金的回笼才会有希望。

4. 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

“受托经济责任论”指的是:身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 其在财务方面的根本工作目标就是认定和完成受托责任, 而会计整合处理得出的信息所起到的作用是通过财务数据判断受托人是否完成了原有的受托责任、是否值得继续信任。这种管理运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将会计的职务从信息目标两方面进行归类明确, 信息方面是将会计信息定义为服务于各单元的数据参考, 目标方面是将会计的职能细化为三个目标:1、存在于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各级受托责任。2、运营企业单位与其投资者之间的受托责任。3、企业与社会及国家间的受托责任关系。所以不难得出, 科学合理的将企业财务信息公开于社会是许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三、商业秘密保护与财务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分析

1. 对于商业机密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若是对自身运作的所有商业性机密进行完善的保护, 就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机遇, 而管理保护这些机密同样也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商业性机密档案在产生之初的保护、在对其进行分级处理时的保护、在实际使用中的保护、在行业间合作运营时的保护等等。此外, 除了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企业还需要为其机密专门成立一个保护性的包围机构, 将机密处理保护的工作从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中能够剥离出来单独管理, 这也就很好的防止了商业机密在不经意间的泄露。

2. 管理层的保密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旧薄弱

其实在很早之前, 我国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员工有义务保护其所在单位商业类机密的法律条款, 但是因为我国过去一直重视于硬件生产的老旧观念, 而对企业科技机密的认知较为肤浅, 使得很多重要的企业机密都伴随着员工离职退休等原因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流失外泄, 所以企业运作机密的保护要想出现实效, 首先就要从企业管理高层入手, 只有管理层面的相关人员对商业机密产生了重视心理, 才会对手下的所有人员提出保护要求, 整个企业也才会对机密保护出现一定认知。此外, 企业也要充分的加深对与商业机密类法律文书的实际了解, 让企业学会及时发现机密外泄, 也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发展。

企业如果认知到了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性, 在试图建立保护机制的基础上, 还要学会在此基础上加固完善, 现阶段我国企业常用的完善手段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建立基本的商业秘密的监督、使用制度。第二, 建立对于人力资源的保密制度。

四、解决财务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两者间矛盾的措施

1. 对网络信息传输实施特殊的立法保护

随着信息化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企业的商业性机密也在潜移默化间被信息化、网络化, 这就使得以往建立的法律法规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尽快建立新的针对网络化管理的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网络化管理日益趋向主流的现状, 网络信息保护的立法与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

2. 制定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单行法

虽然我国在许多法律条款里都对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做过或多或少的规定, 且对于不同级别层次的商业性机密都有着具体的保护策略, 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纷繁多变的行业竞争, 在商业机密保护的许多领域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法律空白, 这就使得企业在遇到商业机密维权问题时, 很难在法律层面得到相关的保护, 最为常见的问题一般有:

(1) 法律法规制定没有明确性。因为我国在对于商业机密保护问题上所制定的法律条款并没有处在统一的系统之下, 这就使得当出现问题时, 因各类法规的着眼点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认定上出现无法统一追责的尴尬局面。

(2) 实际的可操作性较弱。许多法律的指定是都过于笼统, 对一些实际性的操作方案都没有做出明确的指示, 这就使得即使出现问题需要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但在具体的立案处理阶段仍会出现许多技术性的困难, 因为法律的空白, 让执法人员变的无法可依、无法可寻。而很难对受到侵害的企业提供全面的保护, 最终致使法律的可操作性减弱。

(3) 惩戒力度过轻。这类硬伤也是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使得一些不法企业即使知道自己的违规操作会触及到法律法规, 但因对其惩罚的力度不足畏惧, 使得这些不法企业知法犯法, 大肆侵犯他人的商业机密, 完全无视法律的严肃性,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初衷。

五、总结

本文通过具体的对我国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商业秘密保护与财务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 得出了强化财务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两者间矛盾的措施。分析出在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方面与商业机密保护方面, 只要做到把握平衡, 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相悖。企业对外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 及时准确的将自身发展的财务信息公布于社会公众, 获取信任与资金;对内建立良好的机密保护方案与管理体系, 做到机密不外泄、管理有方法。这样企业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摘要:文章以财务信息公开与自身核心技术保护二者之间的权衡为落脚点, 研究我国目前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 阐述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通过对商业秘密保护与财务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分析, 提出解决财务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两者间矛盾的措施, 即对网络信息传输实施特殊的立法保护以及制定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单行法等手段。

关键词:商业秘密,财务信息,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李萌.论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机密[J].商场现代化, 2012, (7) :80-80

[2]徐惠忠.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J].出国与就业, 2011, (16) :206-207

[3]吴俊英.基于契约视角分析财务信息的披露机理[J].经济问题, 2008, (4) :120-122

篇5: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平衡论文

一、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上市银行对于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要求的遵循情况。本文以2012年末我国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6家上市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6项强制性披露要求并没有被所有上市银行完全遵循,强制性披露要求执行的效果并不好。具体来看,六项披露要求中执行最好的是“董事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发表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以及“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独立意见”,所有16家上市银行均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了上述信息。“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说明”执行效果最差,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5家披露了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三性”的说明。除宁波银行外,其他15家上市银行对于“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的披露都不完整,都没有明确披露“董事会对于内控相关工作的安排”和“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情况”。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两家银行(宁波银行和深发展A),都已按照深交所的要求披露了“独立董事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独立意见”。具体结果见表1。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内部控制信息在年报中披露的位置称为披露载体。上市银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位置一般集中在“公司治理报告”、“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部分,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呈现出以下特点:“公司治理报告”是首要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从数量上看,16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在公司治理部分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只有光大银行一家未在公司治理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从披露的信息量上来看,多数银行选择将主要的内部控制信息在公司治理报告中披露,披露内容详细丰富。各家上市银行在公司治理部分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内容多样化,披露形式各异。一些上市银行选择在该部分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如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一些银行选择在本部分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的内部控制概况以及公司在内控方面的工作成果(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公司治理报告中,披露了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说明;宁波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在公司治理报告中披露了董事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独立意见以及独立董事对于内部控制的独立意见,此外宁波银行还详细披露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保荐机构和审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估意见。工商银行在本部分中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同时披露了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以及未来的内控工作计划。

注:“√”表示披露了该项信息;“×”表示未披露该项信息;“-”表示不需要披露该项信息。

一些上市银行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是董事会报告不是主要的披露载体。虽然16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是披露的信息主要是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和自我评价的结论,内容固定信息量有限。所有上市银行中,仅有光大银行以董事会报告作为内控信息的主要披露载体,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内部控制概况、董事会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

尽管所有上市银行都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是披露内容都只是简单地结论性语句没有实质内容,只是表明监事会对于公司内控状况的意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重要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所有上市银行都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工商银行等八家上市银行在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进行了简单披露,只是披露了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责任和自我评价的结论,信息量较小。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了披露,同时还披露了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披露信息比较丰富。深圳发展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的重点控制措施,浦发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措施。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标准和注册会计师审核依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都在2010年的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报告,然而各家上市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依据不尽相同,注册会计师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的依据也不统一。表3是各家上市银行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依据标准的详细情况。

(二)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上市银行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比性较差。通过分析上市银行2010年报,发现上市银行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比性较差,具体表现在:首先,上市银行一般有多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信息披露的位置过于分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查阅和比较。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设银行在公司治理部分披露了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情况,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独立意见,而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论出现在了社会责任报告中。其次,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点不同,披露内容差别较大。一些银行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重点放在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方面,如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等;一些银行的披露重点则是对于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说明,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中国银行则是重点披露了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工商银行则是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了详细披露。最后,上市银行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界定不一致,在相同的披露标题下披露的内容却很不相同。以“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说明”为例,共有五家上市银行在2010年年报中披露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三性”的说明,但是披露内容各不相同,民生银行在此部分披露的信息包括了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主要控制措施、内控的监督和评价工作、内控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南京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执行情况和董事会对于“三性”的评价结论;宁波银行则是主要披露了相关的内控措施;浦发银行则是披露了风险评估和主要的控制活动和内部控制的不足;招商银行披露的内容则包括了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混乱。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上市银行董事会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后出具的书面报告,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当前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上市银行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见表3)。虽然《上交所内控指引》、《深交所内控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都有要求上市银行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规定,但是都没有规定或者推荐自我评价时依据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控评价标准的混乱,内控评价标准不同那么评价结果也就不存在可比性了。其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定位不清晰。我国上市银行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16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近一半)在内控自评报告中只是敷衍了事,披露内容仅仅是董事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和自我评价的结论。其余9家上市银行在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披露;宁波银行披露了内控组织架构,内控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重点控制活动及完善措施;浦发银行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整改措施;深圳发展银行披露了报告期内主要的内部控制活动。

二、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1)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不足。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外部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在我国,多数上市银行是由国有银行改制而来的,股权相对集中,前几名的大股东多为国家法人股和引人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其他公众个人持股比较分散。因此上市银行的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机构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内部控制信息,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可以在上市银行董事会派驻代表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内部途径获得内部控制信息,所以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动机强烈要求公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内部控制信息属于比较抽象的专业信息,不像财务信息那样对其决策有比较直观的影响,多数个人投资者不能有效理解和使用内部控制信息。因此个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很少考虑内部控制信息。从债权人角度看,我国债券市场亦不发达,而且债券人关系的主要是财务数据和偿债能力,内部控制信息对债权人没有直接影响力,所以债权人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相对缺乏。

(2)监管部门原因分析。我国上市银行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体现出的各银行之间信息不具可比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混乱等问题均与上市银行监管部门有关。首先,上市银行监管部门众多,有关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政出多门,相关披露规定散见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上交所(深交所)等发布的文件中,缺乏完整系统的披露规定。其次,现有的相关法规虽然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相关的规定大都过于原则性没有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监管部门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威慑作用。现有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法规只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原则性要求,罕见违反相关披露法规的处罚规定。违规者违反了制度规定却没有受到处罚,强制性规定的效力必然下降,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内部原因

(1)董事会自愿信息披露动机不足。《上交所内控指引》等法规明确规定上市银行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以及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但是,董事会进行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动机明显不足。由于所有者缺位,董事会等高级管理层缺乏外界的监督压力。我国上市银行多数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而来的,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基本上都是国家股。然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所有者,不能站出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同时其他流通股股东因为持股比例较少从成本收益方面考虑,也很少会主动监督管理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2)管理层倾向于选择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上市银行管理层倾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消息,而规避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由于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基本上只是做原则性规定,缺乏详细具体的操作规范,给了上市银行很大的操作空间。上市银行可以在披露原则下,选择披露的内容范围和详细程度。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一般是由监事会完成的,但是监事会成员数量少而且不可能都是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监督效果有限。

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善建议

(一)外部监管层面建议监管部门需尽快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法规。建议监管当局择机制定和发布针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具体指引,以及考虑商业银行行业性质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监管部门可以以指引解释或指导手册等形式,细化现有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等,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性强的操作细则。

(二)银行自身层面建议目前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在于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的弱化和缺失,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因此,目前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有效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进而理顺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强化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和披露的监督作用,监事会中引进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专家,使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发表的独立意见更加具有公信力;此外,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之外可以单独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对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负责,全面监督管理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摘要:接连曝出的财务丑闻使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同时我国也相继发生了中国银行银行开平支行特大舞弊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因此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对内部控制执行起到有效监督作用,限制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经过注册会计师鉴证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提高其公信力。本文通过对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进行描述性统计,系统分析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美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