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2024-06-0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精选6篇)

篇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互联网上的公司财务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情况调查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能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20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采用网上测试和观测的方法,对其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六个方面,通过28项指标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 财务报告 披露 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Internet)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 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电子数据收集、分析与检查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发布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发布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 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一)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二)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三)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 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n

bsp;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一)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 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Delletal,1998)、英国92%(Lymer,),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Nianih Brennan,1998)。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可能网址有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二)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发布、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或简介)、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发布栏中。

(三)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多为原报载摘要文字部分的拷贝);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四)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五)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六)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

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此项暂未列入本次调查)。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发布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发布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1)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2)提供及时的信息。(3)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4)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5)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6)规定醒目的标志(路标)和网站图。(7)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8)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9)具有反馈机制。(10)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11)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2)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13)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发布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发布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发布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 《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 J Figg.Study Urges Online Reporting Standards, The Internal Anditor, Feb.2000

4 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 上海证券报.2000.6.29

6 上交所/深交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有关工作的通知.2000.6.27

7 中国证券的.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

作者: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潘琰 加入时间:-7-2

篇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预案基本情况表

上市公司根据我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第一号-信息披露业务办理流程》,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向我部申请股票连续停牌的,应当填写《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基本情况表》(见附件1),与停牌申请一并提交我部。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特别重大,需要事前报请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可以在承诺的停牌期限届满前,向我部申请适当延长停牌时间,并将相关情况在进展公告中予以披露。

附件1: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基本情况表(申请停牌时填写)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

2008年5月29日

附件1: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基本情况表(申请停牌时填写)

公司简称:

公司代码:

联系方式: 独立财务顾问名称:

项目主办人姓名:

(若申请停牌时独立财务顾问尚未确定的,可以在确定后将其联系方式告知我部)

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基本情况和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类型的描述:

(1)资产购买;(2)资产出售;(3)资产置换;(4)其他

2、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达到重大的标准:

(1)资产总额;(2)资产净额;(3)营业收入;(4)其他

3、交易对方和上市公司的关系:(1)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2)(潜在)收购人;(3)独立第三方;(4)其他

4、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是否将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1)是;(2)否

5、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预计交易金额: 万元。

6、上市公司支付方式为(针对购买的资产,可多选):(1)现金;(2)其他非现金资产;(3)发行股份;(4)其他

7、申请停牌前,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是否达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128号)第五条相关标准:(1)是(说明提交自查报告的时间);(2)否

8、上市公司是否处于被证监会立案稽查尚未结案状态:(1)是;(2)否

9、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是否涉及创新、无先例事项:

(1)是(具体说明涉及的事项,需事前报国务院同意的应当特别注明);(2)否

10、预计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的时间: 年 月 日

**股份有限公司(盖章)

篇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披露情况分析

(一) 资产减值有关的信息披露要求

对于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下列信息: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的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的损失金额;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 是指如果企业提供分部报告信息, 则应当按报告分部披露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在企业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资产是单项资产的, 应当披露该单项资产的性质。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 还应披露该资产所属的主要报告分部;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资产是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 应当披露下列信息:资产组的基本情况;资产组中所包括的各项资产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资产组额度组成与前期相比发生变化的, 应当披露变化的原因以及前期和当期资产组的组成情况。

(二) 可收回金额的披露要求

对于重大资产减值,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分别情况披露以下信息:可收回金额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 应当披露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基础, 即公允价值是根据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格还是根据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 或是根据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确定的;可收回金额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 应当披露估计其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 以及该资产前期可收回金额也按照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情况下, 前期所采用的折现率。

(三) 商誉减值的披露要求

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 (或者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下同) 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的, 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分摊到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该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即该资产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 还是根据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 还应当披露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方法。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不是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 应当披露下列两项信息:一是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所采用的各项关键假设及其依据;二是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 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 如不一致, 应当说明理由。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 应当披露下列三项信息:一是企业管理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各项关键假设及其依据;二是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 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 如不一致, 应当说明理由;三是估计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商誉的全部或者部分账面价值分摊到多个资产组、且分摊到每个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不重大的,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一情况, 以及分摊到上述资产组的商誉合计金额;商誉账面价值按照相同的关键假设分摊到上述多个资产组、且分摊的商誉合计金额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比例重大的,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一情况, 并披露下列三项信息:分摊到上述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合计;所采用的关键假设及其依据;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 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 如不一致, 应当说明。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披露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 计提资产减值项目的披露情况

本文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28家样本中, 2007年度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公司数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是:96.43%、60.71%、42.86%、17.86%、7.14%。可见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普遍进行计提的资产减值项目。在资产减值披露中几乎所有公司都对这三项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计提方法、核算方法有全面的披露。其他资产减值项目具体的计提要求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相关的披露。在2007年度中, 上市公司冲减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是:71.43%、75%、39.29%、14.29%、7.14%、3.57%、3.57%。由此可见, 对存货跌价准备冲减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在样本中有3家公司在2007年度只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冲减, 没有计提新的存货跌价准备。

(二) 有关资产组披露的披露情况

资产组作为资产减值准则中的重要概念, 在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中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在全部28家公司中只有9家公司在会计政策中有提到资产组的概念。但都只是说明了对于难以估计可收回金额的单项资产, 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以若干资产的组合能够产生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对其如何确定其划分依据并没有进行说明。只有一家公司说明了在计提坏账准备时以信誉等级划分资产组。其余的八家公司都只是在“资产减值”这项中简单的提到资产组的划分依据、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三) 可收回金额的披露情况

企业应当披露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 还是按可收回金额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上市公司选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处置费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确认可收回金额的决定因素。在样本量中只有5家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进行了描述, 在其中只有万科A公司把公允价值单独列示披露, 其余的公司都是在不同的资产减值项目披露中列示。公司都首先选择根据公平交易中资产的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其次在不存在销售协议的情况下, 根据该资产在活跃市场中的市场价格加以确定。最后在前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的时候, 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有关市场价格的选择的却没有一家公司进行披露。确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折现率的选择。上市公司选择市场利率为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是市场利率的来源、变化的体现都没有披露。几乎所有公司在这方面的披露只是对制度中相应条款的重述, 却很少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减值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到底其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是如何确定的, 由于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数据的来源, 计提数据的可靠性很值得怀疑。

(四) 商誉减值准备的披露情况

准则中用大量的条例说明了商誉减值准备的披露问题, 可实际情况却是商誉减值准备的披露并不受重视。在样本量中只有7家公司对商誉减值准备的会计估计进行了披露, 只占样本总量的25%, 在这7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单独列示商誉减值准备的会计估计, 其余三家只是在“资产减值”披露中有简单的描述。在样本量中没有一家公司在2007年度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甚至在所有上市公司中也很少有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五) 披露资产减值使用的报表情况

在公司年报会计附注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表分别是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资产减值准备表、资产减值损失表。在样本量中只有一汽轿车1家公司同时披露了三张表。大部分公司都不区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和资产减值准备表, 在样本中有13家公司占样本总量的46.43%。有8家公司只披露了资产减值损失表占样本总量的28.57%, 资产减值损失表主要是体现本年度发生额和上年度发生额的对比。有5家公司只披露了资产减值准备表占样本总量的17.86%。另外还有1家公司的披露中没有任何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表。在准则中并没有要求资产减值表所包括的表类, 就造成之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表的公司, 当年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加数和减少数无从了解。在有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表的21家公司中有17家公司披露了所有的资产减值项目, 占80.95%, 说明大部分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表中披露了所有的资产减值项目。在其中还是有4家公司只披露了资产减值的计提项目。在有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表的18家公司中有13家披露了资产减值的计提项目, 占72.22%。由于各公司在资产减值表中所反应的项目不一致, 导致报表使用者的不方便, 不利于各公司之间进行当期对比。在资产减值准备表中会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当期的减少数值, 可是减少数值产生的原因的表示却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披露方法:其一, 本期减少数表示为“转回数”和“转销数”;其二, 本期减少数表示为“因资产价值回升转回数”和“其他原因转回数”。在整个样本量中虽然只有2家公司使用了因资产价值回升转回数和其他原因转回数说明本期资产减值减少数, 但对于报表使用者足以造成很大的困惑, 报表使用者不明白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造成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还有, 在披露中很少有公司对转销做出明确的解释, 当期发生了资产减值的转销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 充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项目的会计政策

大部分公司只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和计提方法有全面的披露, 对于其他资产减值项目只是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进行了选择性的披露。所以应当加强对资产减值项目的全面披露, 公司在一定时期也许对有些资产减值项目并没有计提, 但在长期的经营中, 各项资产减值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公司的会计政策中应当对资产减值的所有项目的减值测试、计提方法、核算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在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进行充分的披露。在年报中披露计提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时, 应全面披露资产减值所有项目的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在本文的样本量中只有山东黄金一家公司是把资产减值的项目计提要求整体的披露, 并没分散在各相关项目中进行说明。这样就大为方便了报表使用者, 报表使用就很容易的找到所有资产减值项目的相关信息, 不必在每个相关项目中寻找资产减值的信息, 节省了报表的阅读时间。

(二) 充分披露资产减值计提具体操作方法

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年报中都没披露其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计算确定方法, 只是在披露中很笼统的说明。为了加强计提数据的可靠性, 应该在资产减值披露中充分的披露实际的操作方法。公司是怎样结合本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计提, 公司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数据, 折现率的确定根据什么标准为依据, 如根据市场利率确定折现率, 就应当说明选择市场利率的原因, 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增强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才能真实、客观的对资产减值进行反映。这样报表的使用者才能充分、完整、真实的了解资产减值的实际具体的操作, 并不是只是笼统的了解规定性的披露信息, 这样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提供的资产减值数据的可靠性, 再也不会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 同时, 公司的公共信誉度也大大提高了, 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 统一资产减值披露的报表

统一资产减值披露的报表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 统一资产减值准备表。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在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的信息时, 应区分由于资产价值回升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金额和由于其他原因 (如出售该项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 所转出的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两类信息。资产减值准备表如 (表5) 。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计提的资产减值项目, 但是表5中的基本计提项目不得删减, 这样才能有利于表报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如果各个公司披露的资产准备表的项目不同, 甚至不披露资产准备表, 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资产减值操作不规范的印象, 这样会使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披露的信息产生怀疑, 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虽然大部分公司的减少数选择列示“转回数和转销数”, 但是关于转回和转销的原因却很少有公司进行披露, 这样表报的使用者就无从了解资产减值减少的原因。选择用“因资产价值回升转回数和其他原因转回数”列示资产减值的减少数, 可以适当弥补减少原因披露不足这一缺点。资产减值准备表作为资产负债表附表单独反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但是资产负债表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编报时间不一致, 资产负债表为月报表, 而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为年报。因此, 在中期财务报告中, 也应当披露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 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正质量水平。第二, 统一资产减值损失表。资产减值损失表是在公司费用部分披露的, 和资产减值准备表的作用不同, 所以不能省略, 资产减值损失表和资产减值准备表两个表必须同时进行披露, 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表。资产减值损失表如 (表6) 格式编报。资产减值损失会对利润表中的多个不同的损益类账户的明细账资料产生影响, 既有营业内、也有营业外的;在利润表中, 反映在影响净利润的多个不同阶段的不同项目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但是在利润表中并没有项目进行反应。所以资产减值损失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直观的反应出资产减值的年度变化情况, 反映出对公司利润产生了什么影响。资产减值损失表可以只反应当期计提的项目的数值, 直接体现具体的资产减值项目对利润产生影响。

(四) 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内、外监管体制

要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内、外监管体制应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完善内部监管体制。内部审计监督要贯穿于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整个过程, 找出披露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公司董事会构建机制, 使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分离, 避免职能重叠, 保持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强化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决策职能和监管职能。这样披露的资产减值准备信息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披露, 避免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其次, 完善外部监管体制。在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的同时, 还要加强外部对企业的监督。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披露, 应强化中介机构监督职能特别是审计师职责, 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 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 同时提高审计师对资产减值审计的专业水平, 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虚假披露。证券监管部门应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披露的会计选择权, 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证券监管部门还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检查力度, 对“重点审计对象”重点检查, 发现不按要求和规定进行披露, 或不予进行披露的企业要进行惩罚。同时, 证监会应同审计署等各方监督力量一起, 对于不符合要求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人, 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以严厉惩处, 对于造假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者, 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才能使资产减值披露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地遏制会计操纵行为。随着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了解的不断深入, 他们越来越关注财务报告披露的表内和表外的整体信息, 而非局限于是财务报表的数据。他们试图从各种表外说明中找到财务信息的来源, 如什么导致了资产发生减值、企业根据什么标准判断减值已发生、减值是如何计量的、计量减值的基础数据的来源等等。对于资产减值此类需要大量会计选择及判断的项目来说, 通过阅读财务报告的表外信息, 报告使用者希望揭开财务报告的神秘面纱;如果企业能真正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就能大体了解一个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的整个体系的运作。同时也有利于监查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及时发现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滥用, 有效扼制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情况发生。所以,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至关重要, 对其的有效监管更是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在阐述准则对资产减值披露要求的基础上, 对沪深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2007年度28家公司资产减值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其中存在的资产组披露不受重视、可收回金额的披露不符合准则要求、披露报表的内容和形式不统一等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王一、乔迎涛:《浅谈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1期。

[2]陈玉川:《关于资产减值准备有关问题初探》, 《商业会计》2006年第8期。

[3]张竞辉:《浅谈资产减值会计》, 《财务与会计》2006年第6期。

[4]庄晓翠:《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财务与会计》2006年第5期。

篇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报告”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制作。“报告”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进展以及国内实践,融合国际组织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2012、2013年“报告”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更加注重了上市企业披露信息的实质性和可比性。

“报告”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70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发布了2014年的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对这些企业在环境管理、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沟通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公布了总评前50名企业和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前20名企业等名单。同时,报告还针对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和属于国家级重点监控企业的披露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评价分析。

“报告”指出,上市公司是我国发布相关环境责任信息报告比例最高的板块。2014年我国上市企业发布相关环境信息报告的数量为708家,占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总量的27.10%,较2013年增加43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2013年有所提高,总体为二星级水平,处于发展阶段,较2013年上升一个等级。沪深股市排名前十的企业为复星医药、中国神华、环旭电子、兖州煤业、上海石化、格林美、青岛海尔、瀚蓝环境、柳钢股份、恒邦股份。其中复星医药公司被评为五星级,中国神华和环旭电子为四星半级,其余7家为四星级。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评级最高,整体处于三星级水平,显示出企业对于环境责任披露的重视程度与评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级重点监控企业发布相关环境信息报告数量增幅较快,信息披露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第一二产业环境信息披露评级略高于第三产业,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37家为属于第一二产业的企业,13家为第三产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可比性、准确性和可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的披露及报告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数量较上年有所提高,仍明显不足。

“报告”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倡导全部上市企业每年及时发布相关环境责任报告;更多企业按照环境责任报告的要求,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的环境责任部分;企业应正确认识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信用的关系,提升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各类投资机构加大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在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权重,等等。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指出,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至2015年,我国环境信息已连续4年被列入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领域,既是国家对环境信息公开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也是针对社会各界对环境信息高度关注和迫切需求的主动响应。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中理应承担更多的引领环保意识和推进环境进步的义务。2015年11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这些都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发布环境信息,回应社会环境关切,提高企业环境诚信意识和水平。

刘国正说,希望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4年)》的发布,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提升,促进更多上市公司及时发布环境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其能够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内容,为社会上所有的企业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并藉此引起全社会更多企业重视环境信息的公开工作,从而提升全社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总体水平,并为社会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撑,为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和企业今后发布环境报告提供参考。

刘国正表示,2016年,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将继续开展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的撰写工作。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和总结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先进典型;督促存在差距的上市公司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完善其履行环境责任的内部机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环境。

篇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书 【法规标题】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定向发行说明书和发行情况报告     【颁布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文字号】证监会公告[2013]52号 【颁布时间】2013-12-26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披露定向发行说明书及其备查文件、发行情况报告书和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的其他文件,供投资者查阅。

第二章 定向发行说明书

第七条 定向发行说明书扉页应载有如下声明:

“本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定向发行说明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本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股票定向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本公司股票的价值或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本公司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本公司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第八条 申请人应披露以下内容:

(一)本次定向发行的目的;

(二)发行对象及公司现有股东优先认购安排。如董事会未确定具体发行对象的,应披露股票发行对象的范围和确定方法;

(三)发行价格和定价原则。如董事会未确定具体发行价格的,应披露价格区间;

(四)股票发行数量或数量上限;

(五)发行对象关于持有本次定向发行股票的限售安排及自愿锁定的承诺。如无限售安排,应说明;

(六)募集资金投向;

(七)本次定向发行涉及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事项情况。

除上述内容外,申请人还应披露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的附生效条件的股票认购合同的内容摘要。

第九条 有以资产认购本次定向发行股份的,申请人还应按照本准则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披露相关内容,同时披露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的附生效条件的资产转让合同的内容摘要。

第十条 以资产认购本次定向发行股份、其资产为非股权资产的,申请人应披露相关资产的下列基本情况:

(一)资产名称、类别以及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基本情况;

(二)资产权属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权利受限、权属争议或者妨碍权属转移的其他情况;

(三)资产独立运营和核算的,披露最近1年及1期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信息摘要;

(四)资产的交易价格及定价依据。披露相关资产经审计的账面值;交易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依据的,应披露资产评估方法和资产评估结果。

第十一条 以资产认购本次定向发行股份、其资产为股权的,申请人应披露相关股权的下列基本情况:

(一)股权所投资的公司的名称、企业性质、注册地、主要办公地点、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股权及控制关系,包括公司的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比例、最近2年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变化情况、股东出资协议及公司章程中可能对本次交易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原高管人员的安排;

(二)股权所投资的公司主要资产的权属状况及对外担保和主要负债情况;

(三)股权所投资的公司最近1年及1期的业务发展情况和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信息摘要;

(四)股权的资产评估价值(如有)、交易价格及定价依据。

第十二条 附生效条件的股票认购合同的内容摘要应包括:

(一)合同主体、签订时间;

(二)认购方式、支付方式;

(三)合同的生效条件和生效时间;

(四)合同附带的任何保留条款、前置条件;

(五)相关股票限售安排;

(六)违约责任条款。附生效条件的资产转让合同的内容摘要除前款内容外,至少还应包括:

(一)目标资产及其价格或定价依据;

(二)资产交付或过户时间安排;

(三)资产自评估截止日至资产交付日所产生收益的归属;

(四)与资产相关的人员安排。

第十三条 本次定向发行对申请人的影响。申请人应披露以下内容:

(一)本次定向发行对申请人经营管理的影响;

(二)本次定向发行后申请人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

(三)申请人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之间的业务关系、管理关系、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等变化情况;

(四)申请人以资产认购股票的行为是否导致增加本公司的债务或者或有负债;

(五)本次定向发行对其他股东的权益的影响;

(六)本次定向发行相关特有风险的说明。申请人应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披露属于本公司或者本行业的特有风险以及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十四条 申请人应披露下列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联系电话、传真,同时应披露有关经办人员的姓名:

(一)主办券商;

(二)律师事务所;

(三)会计师事务所;

(四)资产评估机构(如有);

(五)股票登记机构;

(六)其他与定向发行有关的机构。

第十五条 申请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定向发行说明书正文的尾页声明:

“本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本定向发行说明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声明应由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签名,并由申请人加盖公章。

第十六条 主办券商应对申请人定向发行说明书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并在定向发行说明书正文后声明:

“本公司已对定向发行说明书进行了核查,确认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声明应由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签名,并由主办券商加盖公章。

第十七条 为申请人定向发行提供服务的证券服务机构应在定向发行说明书正文后声明:

“本机构及经办人员(经办律师、签字注册会计师、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已阅读定向发行说明书,确认定向发行说明书与本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无矛盾之处。本机构及经办人员对申请人在定向发行说明书中引用的专业报告的内容无异议,确认定向发行说明书不致因上述内容而出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声明应由经办人员及所在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由机构加盖公章。第十八条 定向发行说明书结尾应列明备查文件,备查文件应包括:

(一)定向发行推荐工作报告;

法律意见书;

中国证监会核准本次定向发行的文件(核准后提供);

其他与本次定向发行有关的重要文件。如有下列文件,也应作为备查文件披露:

(一)资信评级报告;

(二)担保合同和担保函;

(三)申请人董事会关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涉及事项处理情况的说明;

(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关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补充意见;

(五)通过本次定向发行拟进入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及有关审核文件。

发行情况报告书

第十九条 申请人应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披露本次定向发行股票的数量、发行价格、认购人、认购股票数量及相关股票限售安排。

第二十条 本次定向发行前后相关情况对比。申请人应披露以下内容:

(一)本次定向发行前后前十名股东持股数量、持股比例及股票限售等比较情况;

(二)本次定向发行前后股本结构、股东人数、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公司控制权、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变动情况。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应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披露主办券商关于本次定向发行过程、结果和发行对象合规性的结论意见。内容至少包括:

(一)关于本次定向发行过程、定价方法及结果的合法、合规性的说明;

(二)关于本次发行对象是否符合《管理办法》的规定,是否符合公司及其全体股东的利益的说明;

主办券商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应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披露律师关于本次定向发行过程、结果和发行对象合规性的结论意见。内容至少包括:

(一)关于发行对象资格的合规性的说明;

(二)关于本次定向发行过程及结果合法、合规性的说明;

(三)关于本次定向发行相关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合规性的说明;

本次定向发行涉及资产转让或者其他后续事项的,应陈述办理资产过户或者其他后续事项的程序、期限,并进行因资产瑕疵导致不能过户的法律风险评估。

律师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由于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董事会决议中关于本次定向发行的有关事项需要修正或者补充说明的,申请人应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作出专门说明。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发行情况报告书的首页声明:

“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本发行情况报告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声明应由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签名,并由申请人加盖公章。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准则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篇6: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

【文章摘要】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主要因为公司在做自愿披露时往往依据自身的需求,拈轻避重,报喜不报忧,导致自愿披露信息质量不高,有效性不足,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会计总体水平较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公司社会责任不强、投资者素质较低有关。

【关键词】

强制披露;自愿披露;人力资源;监管力度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向广大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变动的货币信息及有助于理解、利用、分析上述信息的相关非货币信息。强制披露是由证券法、会计准则和监管部门条例等法规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的根本制度,即是以法律规范来调整的上市公司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信息的披露均采用强制披露,其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公司基本情况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等。自愿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强制披露要求之外,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向外界披露一些非法定披露的信息,即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与其他利害相关者进行自利性信息的沟通。

1 信息披露方式的演进

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市公司没有被要求披露会计信息,自愿披露占据了主导地位,上市公司仅披露一些未作具体说明的承诺,如“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等,这主要是受当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政府对证券市场基本采取了不干预的政策,证券市场依赖自律体系所维系,处于完全放任自由的状态。尽管证券市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投机、欺诈和人为操纵。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传统工商业在市场衰退的压力下,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投机来寻求利润来源和资本来源,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也日益加强。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自愿披露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披露要求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提高公司知名度,使资本市场能够准确评估公司股票的价值,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一些公司开始主动披露一些有关公司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比传统的会计报表的范围更大,包括了大量的不同要素,如经营数据、业绩指标、数据分析、前瞻性信息以及有关公司、公司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依然存在,公司自愿披露有关信息也将成为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种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正朝着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 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及现状

2.1 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按照披露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首次披露和持续披露。首次披露主要包括公司上市前对《招股说明书》和《上市的披露》。持续披露主要包括公司上市后反映上市公司报告年度内经营业状况的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以及对某些重大事件和重大消息进行披露告。我国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是依据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执行的。详细地介绍了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及生产、经营及人事的各方面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1)重要提示及目录;2)公司基本情况简介;3)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4)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5)公司治理结构;6)股东大会情况简介;7)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8)重要事项;9)财务报告;10)备查文件目录。

2.2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上市公司基于格式要求披露的多,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套话过多,而对投资者真正有用的事项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符合充分性、完整性的要求,部分信息披露的内容过于繁杂,搞文字和数字游戏,试图以繁杂的信息来掩盖问题的实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信息披露应区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应防止无效信息过多过滥,否则不但加大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也浪费投资者的时间、精力,甚至于会造成负面影响,过多的无效信息可能会掩盖真正相关信息,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预测和决策,可能会给上市公司恶意搪塞责任和信息披露走过场创造条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尤其是有效性不够,某些披露出来的信息形同虚设,只是信息集合的简单列举与陈述,没有实质性内容。对于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监管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新措施,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自愿信息披露的内容和现状

3.1 自愿信息披露的内容

(1)预测性信息。包括公司未来可能达到的利润水平、现金流量、投资额的预测,可能预见的重大风险(包括行业或地域风险、对商品的依赖、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风险以及与环保有关的风险)。预测性信息更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的真实情况,促使股票价格更准确地反映公司的价值,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公司未来发展的机会和风险,提高其决策和评价的有效性。

(2)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包括保护资源、提高环境质量、维护职工权益、教育、慈善事业、集体福利、扩大就业情况、质量赔偿等。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做出正确评价,了解公司的环境绩效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安全性、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

(3)软性资产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等。上市公司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应主要包括:项目投资技术力量、人力风险、人才发展对策和规划、人力支出、负债和人力资本。上市公司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可以使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好的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投资、开发以及管理现状,从中了解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程度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企业未来各期的获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价值或现行成本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等。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物价变动信息主要指在通货膨胀严重,在按历史成本计价的信息脱离实际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应按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等计价方法调整表内数据以说明物价变动对表内信息的影响程度以及调整方法与计价基础。使投资者了解物价变动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

3.2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总体看来,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还处于较低层次,自愿性披露信息供给不足,公司不注重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效果、内部控制等信息的披露。公司在做自愿披露时往往依据自身的需求,拈轻避重,报喜不报忧,导致自愿披露信息质量不高,有效性不足,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会计总体水平较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公司社会责任不强、投资者素质较低有关。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有效性的不断加强,投资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信息的信号显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披露的额外收益将不断加大,随着信息披露方式的网络化,信息披露的成本的不断降低,上市公司将把自愿披露作为展示公司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自愿披露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将从单纯重视强制披露过渡到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并重的阶段。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又会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总之,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保障,是防止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会向着更加和谐、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启清、葛敏、张素华.《信息披露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月,第1版

[2]齐萱、何贤茂,《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措施》,《会计之友》,28期

上一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讯下一篇:有关雨的中考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