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问题

2024-05-23

社会建设问题(通用6篇)

篇1:社会建设问题

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问题一:经济建设遮蔽道德建设,何以走出边缘化困境?

“经济决定论”是经济建设对道德建设遮蔽的典型表现。“经济决定论”以经济因素取代道德伦理,或认为道德伦理是经济发展的简单产物,试图凭借“物”的方式与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生命问题。马克思认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般而言,对于后者的认知与确证形成社会道德伦理规范。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人们逐渐把道德伦理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从而使人类的整体实践活动日益打上伦理价值烙印。毫无疑问,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是,生产力实践是社会道德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与道德从根本上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必须深人研究两者间如何联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中介,防止把两者间关系简单化、机械化。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才是人们道德伦理产生的直接依据。道德并非如康德所说是先验的、形而上的绝对律令和至善的东西;也并非由人的生命、人的自然本性所决定,道德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生成的一般规律。再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口而新的需要又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产生,进一步引发新的道德伦理诉求。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人们需要批判继承传统道德文化,同时从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新道德原则并加以确立。显然,道德建设并非可以由经济建设直接取代或单凭经济物质方式和手段就能圆满完成实现。科学认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人们对道德建设的地位、意义、途径、方法的观念认识不断走向自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是一个包含思想理论、理论信念、道德准则、精神实质和社会风尚的价值认同整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它必然成为我国社会道德构建的思想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总结和理论自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状态不断走向理性自觉.而且体现了人类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活动方式不断走向理性自觉。即:科学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客观世界本质与发展趋向的深刻反映和深度把握,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底蕴,体现着对人类社会乃至对整个客观世界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感和意识情怀。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只有把道德建设自觉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方案体系当中,把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自觉提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将发展经济与道德、文化建设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发挥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作用,防止简单地或变相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畸形或极端发展趋向。问题二:道德伦理苍白无力,何以重塑道德权威?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构筑了一整套宏大严密的儒家伦理教化系统,追求以血缘家庭和家族为基础的伦理社会秩序,契合了小农封建社会和大一统政治需要。该教化系统以君权和神权作为支撑,存在着一整套严密的以科举人仕为潜在目的、以化民成俗为显性目的的教化网络。它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也包括士大夫的谕俗乡约、村落的家规族法、民间的祭祀礼仪、佛庙神道、戏剧小说等一系列非学校系统。传统儒家伦理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化模式本质上有着非平等性、非开放性、非反思性的特征,人们对教化内容只能遵照服从,不能置疑、挑战其权威性和合法性。

工业文明进步使人们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自然形态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人们以主体性,客观上要求对道德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创新。文艺复兴之后,“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田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从天国降到尘世、从彼岸世界回到此岸世界、从皇权走向世俗,道德教化的平等性、开放性、反思性品质不断生成和强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纯粹式自上而下威权宣谕式教化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君权与神权的超越性道德权威支撑消解后,理性化的现代性由于其工具性与形式性而不能提供这种道德权威的替代物。相反,功利主义、工具理性、感觉原则等现代因素导致道德虚无主义或道德相对主义,造成或加剧现代精神信仰失落与道德准则软弱无力。那么,何以重塑道德权威?

法律和公共伦理制度伦理建设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从当前来看,社会转型客观上造成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公共领域,如:现实社会交往与网络交往,形成了在公共领域活动着的主体与公众所追求的价值和目的多样化。公共理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结果,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公众普遍认可的价值与秩序规范,是现代社会法律秩序与公共伦理秩序的基础与根据,是利益分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化现代社会实现整合的必要方式,它本身不具有形上普遍性,但具有经验普遍性和尊重包容差异性的现代性特征。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重塑道德权威的重要角色。政府积极引导示范,不仅能够宣扬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而且能够赋予法律和公共伦理以权威性。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

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卢梭曾经指出,对道德风尚进行的历史研究使他扩大了眼界,使他看出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方式,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种样子。从我国当前国情来看,法律和公共伦理的实施需要政府积极推动,我国道德建设还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整合和引导示范。因为我国缺乏西方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蕴和成熟的市民社会土壤,单凭目前利益分化、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团体组织显然缺乏构建现代道德的自觉动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对道德建设放任自流则只能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情况下,一些基层政府空壳化、科层化,治理和服务能力暇乏,部分村庄共同体不断走向涣散解体;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存在的不正之风对农村道德建设产生极大负面作用。必须通过积极改革、加强廉政建设,促使各级政府承担起道德权威重塑的重要角色。

问题三: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何以实现和谐共生?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并且提供了特定时代公认的、普遍起制约作用的个体行为规范。有的学者指出,面对日益突显的现代性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政治革命向文化批判的转向,正是现代性问题背景下哲学主题的转换。’顺要继承、弘扬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为底蕴,融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和科学民主精神,创立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民族性、人类性伦理道德,在精神文化上真正葆有“精神的自我”。

实现对传统自在文化的自觉批判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立足于传统道德文化批判基础上进行道德建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免予丧失民族文化身份与历史根基。农业经济基础上构筑的是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它主要关注“是什么”,以经验、人情、保守为内容特征;工业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则要求建构自觉型文化模式,具有理性、开放、契约的特征。传统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是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人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的集中体现,它关注社会的“实然”而不探询其合理性,其文化基因缺乏迈向“应然”的批判性向度。这种文化理念或对传统一味眷恋,或对社会当下一味赞同,形成非理性、非反思

性的“实证主义”心态,从而陷人重复性、保守性的惰性泥沼。推动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转型并非全盘否认和抛弃传统道德文化。事实上传统道德文化存在着许多优秀成分:忠信仁义、尊老爱幼、宽容忍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天人和谐等等。这些道德成份无论于古今中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可以矫正市场经济工具理性和物化意识过度张扬导致的社会道德危机。

实现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理性批判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另一历史任务。对工具理性和物化的批判早已成为西方理论界的主流。在积极吸取、实践市场经济的平等、民主、契约精神理念基础上,对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和感觉至上所导致的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必须持理性批判态度。市场经济解放了人们历史上长期受压抑的欲望,促进了人们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的极大增强。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功利意识过度张扬,造成人们生存方式物化和“原子化”特征,导致现代社会关系紧张、道德荒凉、精神孤独、内心疲惫等系列现代性病症。市场经济不仅使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出现系列问题,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酿成一系列关系到人类整体命运的重大危机。只有实现对市场经济的理性驾驭,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科学良性发展。

篇2:社会建设问题

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狭义的讲,节能是指节约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在狭义节能内容中包括从能源资源的开发,输送与配转换(电力、蒸气、煤气等)或加工(各种成品油、副产煤气为二次能源,直到用户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节能的具体工作去做。)广义的讲,节能是指除狭义节能内容之外的节能方法,如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在工业飞速发展,人们过分追求物欲享受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原来地球固有的风貌: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湛蓝的海洋,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行,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成山的垃圾、匮乏的资源、股股冲天的黑烟、灰蒙蒙的世界、不断退化的森林、草地和肮脏的水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减少污染。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的能源,“节能”是关键的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在最近几年,通过努力,人们在节能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现在各种节能技术和产品丰富多样,并且不断地在推陈出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上合理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比;环境可以接受是指节能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指标要达到环保要求;社会可以接受是指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就是要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市民节能意识不强限制了节能行为,是使节能成为口号的内因。现在“节能”已经成为不少家电的新“名片”,许多品牌的电冰箱、空调等产品都贴上了中国能效标识。但据10城市千户居民消费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还没有购买和使用节能家电和节水型产品,尽管有77%的家庭“有意识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但除了使用节能灯的家庭占78%以外,使用其他节能型家电、节水型产品的家庭没有一项过半数的,“节能”似乎并没有受到多数消费者的青睐。意识决定行为。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虽然也会留意电器的能效,但关注更多的仍然是它的价格和性能也就不足为怪。

国家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也是让节能迟迟难以落实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在我站在这里向各位在坐的老师和同学们叙述的不是一个命题!而是一种行为!社会的行为!也就是大众!同时就是在坐的每一个人共同需要组建的行为!“节能”

篇3:社会主义信仰建设问题探析

一、当今社会主义信仰状况

为了真实彻底的摸清当下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状况, 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从有无信仰到信仰是什么, 以及信仰缺失或弱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调查, 接受调查的对象遍及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行各业。调查结果发现当今社会主义信仰状况如下:

1、社会主义信仰占主导地位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有51.3%的人信仰社会主义。其中, 32.5%的人把社会主义信仰当作人生动力和精神支柱。这些人们大多处在50以上的年龄段。56%的人迫切加入共产党且大部分人的入党动机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从以上数据来看,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信仰状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主流是好的, 人们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当局的信任。

2、信仰多元化趋势增强

(1) 信仰多元化

调查中, 支持金钱万能主义的占17.1%, 支持享乐主义的占18.6%。经了解, 选择其他选项的受调查者认为星座, 权利等很重要。这些负面数据较教育部2009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任务项目中公布的数据有所增长。

(2) 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凸显

有至少14%的人明确表示把宗教作为信仰。其中, 佛教占9.5%, 基督教占2.8%, 伊斯兰教占1.3%, 其它0.2%。从这一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 宗教信仰中还是占有不低的比例。这种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出现当今信仰状况的原因

1、社会主义信仰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1) 历史原因

建国初期, 人民群众从苦海中解放出来, 他们便坚信过去的流血牺牲和执著奋斗是有价值的、合理的、崇高的。因此, 爱党爱国、维系社会制度的运行就成为主流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就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人们也仍然认为这是对美好未来的必要支出。这就是50岁以上的人大多有社会主义信仰的原因。

(2) 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了总体小康。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2、信仰多元化的原因

(1)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一些不法份子为了追求一己私利, 泯灭良心。着实侵犯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喝的瓶装水是不是真矿泉水还是装点自来水忽悠人?喝牛奶怕有三聚氰胺, 买菜怕有农药残留, 吃肉怀疑里面有瘦肉精, 吃虾又怕里面有避孕药, 走路又怕随时掉进没井盖的井里……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质量都保证不了, 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怀疑。

(2) 社会转型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出现, 部分公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产生困惑, 进而动摇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的相对弱化随着历史的大转折。

(3) 宗教能加强人的社会性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 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作用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为社会接受, 为社会中相当部分的人所接受, 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三、增强社会主义信仰的对策探析

1、增强人们对政府, 对社会的信任

只有让人们信任政府, 信任社会, 才能信任社会主义。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信念, 有信念就会追求信仰。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主人。

(1) 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道德教育,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全面消除滋生公众不信任心理的外部刺激物。部分商家见利忘义, 大发“灾难”之财, 可谓不仁不义。这种市场经济行为, 严重破坏了人们多年来一直固守的习俗与道德, 引发了一场现代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危机, 即一场社会信任危机。对这些毫无道义的违法行为, 政府应鼓励市民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投诉, 物价部门将对违法商家进行处罚, 市民也可凭发票或有效收据取回商家违法所得的部分。物价部门在打击商家价格违法行为的同时, 还要让那些不法商家的非法所得从嘴里吐出来, 绝不能让这些道义泯灭的家伙趁机大赚一笔的阴谋得逞。

(2) 进一步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

摆脱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冲突困境, 强化媒体行为的公信力。作为媒体, 应不断关注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 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路径担当其社会公器的责任。只有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 对广泛的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主流媒体应发挥喉舌功能, 及时发出了主流声音, 为平息风波立大功, 维护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2、加大教育与示范的力度

调查问卷中显示, 大多数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群中, 大多是因为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 不知道其内容和意义。因此, 各级党校, 各级单位要定期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 内容要以生动活泼的教材为主, 让人们真真切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好, 共产党好。无论是高尚的精神还是优秀的作品, 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人格塑造的问题上, 我们每一个执法者、执教者、施政者都是天然的牧师, 要别人相信的话, 自己首先要坚信不疑, 要别人遵循, 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其力量是强大的, 并不惧怕阻力, 包括变质者的腐蚀。

3、缩小贫富差距

第一, 贪污腐败拉大贫富差距。政府官员越清廉, 贫富差距越小。设租和寻租行为让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侵害了普通百姓的基本权利, 造成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第二, 政府公共政策影响贫富差距。许多政府医疗和教育支出较大的国家 (如欧美发达国家) 的人力资本价格较高, 因而劳动力与资本回报的差异较小, 收入分布比较均匀。第三, 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GDP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 基尼系数降低0.01。这表明, 经济增长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经, 发展不仅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硬道理, 也是实现收入平衡的必由之路。第四, 私有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降低贫富差距。私有经济成分的提高鼓励竞争, 扩大就业, 降低寻租机会。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要求, 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4、积极运用宗教的科学合理成分

宗教信仰是非科学的信仰, 但又在社会整合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较大的宗教, 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这些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性宗教, 信徒众多, 教义中也包含某些合理而积极的成分。这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不矛盾, 相反还能对实现我们的理想起到一定作用。团结、教育和引导信教群众, 尊重他们的信仰权利, 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整合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这是新时期解决社会信仰控制问题的重要任务。

摘要:信仰是人们认定的最高价值对象, 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我国目前民众的信仰仍然以社会主义信仰为主流。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还有宗教的影响, 使信仰多元化趋势增强。因此, 增强社会主义信仰, 必须增强人们对政府, 对社会的信任, 积极运用宗教的科学合理成分, 加大教育与示范的力度, 缩小贫富差距。

关键词:社会主义信仰,多元化,对策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人生与信仰[J].伦理学, 2001, (10) .

篇4:“以信用建设解决社会瓶颈问题”

从传统的“两基一支”领域解决物质瓶颈,到发力“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解决社会瓶颈,国家开发银行海南分行不斷延展开发性金融的领域

如何破解“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同时解决这些领域的信用缺失和市场失灵问题,实现从“失血”到“输血”再到“造血”的一系列转变?本刊目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林回福。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家开发银行关注和介入的主要是“两基一支”范畴的大项目,贷款对象也多为大企业,而开行海南分行近年来却在大力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而这些又都是商业银行不愿“染指”的领域,您和贵行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林回福: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城乡二元经济,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逐步改变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而发展县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融资难问题。农村经济市场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制度缺损、信用缺失和市场失灵大量存在,贷款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资金逐步退出。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近年来一直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积极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发展,打通这些领域的融资瓶颈。我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领域融资难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与发展的政治问题。在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的情况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不仅要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大企业,还要围绕政府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打通融资渠道,与政府携手合作,大力支持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好“富国富民”融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就解决“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重要性人们不难达成共识,但如您所言,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信用缺失和制度缺损问题,导致贷款风险过大,商业银行“撤退”也确有其苦衷,那么开行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

林回福: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信用是可以建设的。一般情况下,信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发地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如果中国市场经济还完全靠自发形成和发展,那就可能永远处于落后地位。开发银行将自身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建立新型的银政关系,通过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加快信用和市场的建设进程。

如果就贷款论贷款,就项目论项目,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建在良好银政合作基础上的融资体系,逃废债就容易出现。因此我们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健康的企业、健康的金融、健康的财政和健康的经济,建立公开透明的融资体系,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这样会有利于风险的降低。金融生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建设信用得来的,绝不能因为金融生态不好就限制贷款,如果这样就会陷入误区,形成恶性循环。

开行对市县“三农”、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主要以信用协会模式进行。将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和协会的监督优势结合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如何?

林回福:由于充分借助了当地政府的力量,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很高,在安排贴息、项目选择、贷款回收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开行在会员入会、信用评级和协会的日常工作中注重对信用协会进行培育和完善,促进会员企业信用提升,对改善当地信用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信用协会外,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有什么平台?

林回福: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主要还有城建平台,其目标是改善市县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的产业集聚,促进服务业的成长,促进城乡商品市场的培育和资源整合,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这个平台主要是以城投(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贷款平台来进行的。根据县域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特点,集中政府各项资源,组织成立城投公司,采取政府独资、控股公司等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落实公司注册资本、管理人员,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同时明确政府与城投公司(政府指定借款人)之间关系:借款人应充分体现政府意志,但运作上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

借款人要对贷款的多个项目具有控制力一一对项目建设、运营、还贷有足够的控制力,统借统还。而政府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增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比如采取制度安排、资源整合等方式,赋予借款人土地储备开发专营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资源、公用产品的特许经营权,培育企业内部现金流;还可以根据借款人承担的非营利项目情况,通过财政补偿机制,转化为借款人的现金流。

此外,为了避免城建与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脱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开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城建融资平台进行联动评价管理,保证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挂钩一一信用协会、担保机构没有成立的,城建贷款不能发放,“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得不好,城建贷款规模也要适当减少。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贵行对“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持盘子有多大,对贵行的盈利有何影响,能否预测一下今后的发展趋势?

林回福: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分行已累计发放“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等社会瓶颈领域贷款46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2000多人。介入“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领域对我们的盈利确实会有影响,但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我觉得社会效益更大才是更重要的。去年我们人均利润超过650万元,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我们要将“三农”的不良贷款控制在3%以下,力争控制在1%以下,这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在解决了市场和信用瓶颈之后,我们会考虑将商业资本吸引进来。开发银行最开始做的很多项目商业银行不愿意进来,今后将平台搭建好之后再将商业银行的资金引导进来。还要引进保险机构,之前保险公司也曾有所涉及农业灾害保险等等,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由于没有政府的参与,农业靠天吃饭的成分又比较大,保险公司很容易遭受损失,因此我们建立平台之后会对这方面有更为规范化的管理运作,可以做到规模化,产生规模效益。

篇5:小康社会建设中农民工问题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

报告书

题目: 小康社会建设中农民工问题调查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0907班

姓名学号: 刘梦婷(200908141178)

石成程(200908141179)

杨丽(200908141180)

刘元超(200908141189)

翟宇堂(200908141204)

武汉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2011年3月28日

小康社会建设中农民工问题调查

一、小组成员: 刘梦婷、石成程、杨丽、刘元超、翟宇堂 二:调查内容:

1、农民工工作环境问题及权益保障问题;

2、农民工子女问题;

3、农民工工资问题;

4、农民工生活环境问题;

5、目前工资上涨给农民工上级带来的压力问题。

三、调查对象: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工主要是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还有一些身边的农民工如自己的亲人朋友。我们是通过工地现场与民工交流,电话交流,网上搜索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归纳总结共同做出这份报告。

在此次调查中,以性别来看,男性农民工115人,女性农民工54人,分别占68.05%和31.95%。以年龄来看,18岁以下农民工有4人,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2.37%;18岁~30岁的农民工有82人,占48.52%;30~45岁的农民工有69人,占40.82%;45岁~60岁的农民工有14人,占8.28%。以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水平的最多,有81人,占47.93%;其次是高中或中专的41人,占24.26%;小学的占16.57%,而较少是大专以上和识字不多或文盲。由此得出以下有关农民工结构的结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有文化的人去务工,没文化的人去务农;大部分农民工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职业流动经历。

四、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工作。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农民工是指那些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兼有农民身份和工人职业身份的劳动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单位面积耕地上所需劳动力的数量急剧减少,每个农业劳动力耗费在其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上的劳动时间越来越短,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这就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进城务工,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潮水一般涌向城市、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他们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目前由于存在许多体制性的矛盾,无法充分吸收富余转移的农民工,就出现了许多农民工问题,如工资拖欠、权益受损等等。因此,有必要及时有效地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现状。

五、调查内容:

农民工工作环境问题及权益保障问题

负责人——杨丽

一、农民工工作环境问题

我去施工现场时,工地总人数中女子有几个,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30到45岁这之间,只有负责看管材料的人有五十岁的。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分为三种:小工,及负责提灰,提砂浆,挑砖,挑沙等体力工作的人他们一天的工资为60元;瓦匠,即负责切墙等技术性工作的工人,他们一天的工资为80元;师傅,即在切墙,粉墙等技术性工作中比瓦匠有更好能力及更快速度的工人他们一天的工资为90元。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1、劳动关系不规范。2005年上半年人事劳动局对全市的砖瓦窑厂、石灰石料厂、小煤矿的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治理,共检查了376家用工单位(其中砖厂64家,石灰石料厂127家,小煤矿185家),这些单位共使用农民工15172人(其中砖厂1996人,石灰石料厂1924人,小煤矿11252人)。检查中发现,有144家单位没有或未完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砖厂29家涉及农民工759人,石灰石料厂45家涉及农民工1222人,小煤矿78家涉及农民工5139人),无证经营63家(其中砖厂54家,石灰石料厂9家)。检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用工秩序比较混乱,大部分砖厂没有营业执照,不具备用工资格;部分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2、部分农民工劳动权利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多数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二是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我市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非法使用童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收取抵押金,强迫劳动等行为。三是休息休假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和国际劳动节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是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有的用人单位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农民工经常进行“没遮拦”作业,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3、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目前我市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保证。

4、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歧视性称谓。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对农民工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城市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既使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

工资上涨给施工队所带来的问题

负责人-——刘梦婷

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当前各物价上涨的影响之下,如果人们的工资还只是原地踏步,必将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逐年增加,比如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憩相关的“柴米油盐”价格都在上涨,此外,当前农民工市场的需求也高过供给,这些都导致了民工工资上涨成为必然。各企业当然也包括建筑公司在当前形势下压力倍增。由于施工材料的上涨,公司老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势必会给施工单位施压。这样,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施工单位解决当前压力的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日常工作的工作力度加强,劳动强度较之以往加强,对于很多的施工人员来说很是不适应。同时,在公司加强管理的措施之下,很多以前的“不合理”的行为都得到抑制,这样工作难免生抱怨之情。此外,公司奖赏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大型节日发放奖金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之以往有所减少,这个比如假期发放水果,公司聚餐都相对减少,这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在工作环境的前后差异对比,似乎得到的额外收获较少(当然他们的基本工资也上调了的)。除此之外,公司对施工形人员有所剪裁,这就表明,虽然在工作,但也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这就对施工人员在业务素质的需求更高,很多施工人员都更加积极,以前不会的,在现在的情形之下,必须去学,很多施工人员回家“充电”以面对当前形势。在面对企业的效计考察,很多人无法完成公司所规定的任务以获得加薪,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势之下,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要求更高更严厉,施工人员的工作压力空前增强。

农民工子女问题

负责人-——石成程

1.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公立学校

据了解,大城市里私立学校的收费很高,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才上的起。活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广大处于低收入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承受的不在多数。据调查,北京的一所希望小学教学环境非常差,但每个班的学生非常之多,甚至一个班学生人数能达到117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因为这所学校在这个地区收费最低,每人每学期700元学费。不是义务教育吗?为什么还要收费?因为来这里读书的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没有本地户口享受不了这的义务教育。2.打工子弟学校问题多多

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随时有被取缔的危险。在北京东部台乡雍家村的东北亚学校,记者看到一片学生的作文,上面写着:“我老是换学校,经常有人从车上下来拆我们的屋子,老师在哭,我们也哭,什么时候才能安稳地在学校读书啊?”

在城市里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破旧不堪,没有大片的草坪或塑胶操场。硬件设施的落后表现尤为突出。一般能容下两个学生用的课桌现在是三个学生在共用。师资力量薄弱。本应该一个班至多容纳60个学生现在一个班大都八九十人,一个老师带绝对顾及不到那么多学生。

3.初中毕业基本是城市容留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极限。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在他们父母打工的城市只能读到初三。随后就会家乡读书。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教育方式不同,孩子们回来读书普遍感到不适应跟不上。

众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里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总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总是会感到自己像个孤儿。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缺乏亲情的孩子变得孤僻,抑郁,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

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因缺乏照料及家庭条件差等因素,他们在生长发育时期大都营养供给严重不足,大多孩子有营养不良,个子瘦小等问题。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得不到保障,学校与家庭学法沟通,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

农民工工资问题调查

负责人——翟宇堂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是基于谋生或是希望在微薄的农业收入之外有其他的收入。现阶段,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大问题。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妥善利用,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民工在贡献的同时也被城市边缘化了。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社会保障的后面更为关键的是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大军中的主要力量。如果他们的问题特别是工资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很可能极大的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现代化的建设速度。然而,农民工的工资等问题一直是难题。拖欠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型民营企业、建筑、餐饮等几个行业,建筑业欠薪超过一半以上,而且工资拖欠情况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农民工通过上塔吊,静坐或是其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威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相关报道了。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在这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争取到自己的汗水钱,当一般的方式根本无法奏效时候,极端方式则很有可能起到作用,因为至少会引起舆论的关注,进而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从而可能得到应有的工资。这是他们最基本的逻辑。

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以来处于偏低的水平,并且一度几无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2004年之前的12年中,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与当地年均20%以上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工资水平几乎原地踏步,说明农民工未能很好分享企业效益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近年来,农民工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2004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780元,较2003年增长了 11.1%。随后增加幅度虽然略有回落,但依然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2006年外出从业农民工工资达到953元/月。如果把农民工工资在最近几年的迅速上涨趋势,与以往十几年的停滞进行比较,更反映出目前的变化是根本性的。

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除了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就业需求比较旺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特征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无限供给阶段转为有限剩余、有限供给阶段。这种有限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特征通过绝对工资水平上涨和局部劳动力供求紧张等方式体现出来。由于农民工增速将会放慢,农民工工资上涨将是趋势性的,这也将促使企业通过加薪和加强劳动者保护,以有效获取和维持合意的劳动力资源。

农民工生活环境问题

负责人——刘元超

(一)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

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我们本次调查仔细调查了留宿工地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他们住的房间是离工地50多米远的小板房,房子是施工之前搭建的,房子很粗糙,门和窗都只是“洞”.小房子除了能遮风避雨外,实在是很普通。几块砖头,一块硬木板,随意一搭铺上床褥床单,就是一张床。每间屋子都很乱,没洗的衣服,臭鞋臭袜子随处可见。床褥床单也都是横七竖八的。他们或许想收收,洗洗,可他们每天的工作太多太累,吃过晚饭,随便洗一下澡就上床睡了。他们哪有时间收。附图如下:

(二)农民工生病时一般能撑则撑,撑不过去再到药店买药

在和农民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生病时,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他们大多能撑则撑,实在撑不过去了在寻求治疗,而且他们很少去正规医院就诊。不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一是费用太高,二是没有去医院看病习惯,三是没钱看病等。每个人都不是钢筋铁骨,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们只能默默承受。

(三)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调查表明,农民工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主要是看电视、睡觉、看书看报、聊天或闲逛。很少有农民工能够参加棋牌及体育活动、听广播、上网、看录像、电影、打电话、自学、参加培训以及其他活动等。50%以上的农民工只有前三项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可见他们业余生活的贫乏以及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望。

(四)在对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评价中,农民工最不满意的是医疗卫生、住宿和饮食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33.06%的农民工对医疗卫生方面最不满意,有14.29%的农民工对住宿方面最不满意。例如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夹点菜,然后这里、那里站着的、坐着的到处是人大家七零八落。

六、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这是农民工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和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全面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小时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及时调整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二是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规范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有关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特别是重点抓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采掘、建筑、加工等行业的监督检查。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所有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应向农民工免费开放。进一步扩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通过逐步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为农民工铺设一条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四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免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的“安全网”,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各统筹地区要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继续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两为主”原则,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制度上研究解决这个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

六是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工伤和职业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农民工就业后最担心发生的问题。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劳动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农民工应当增强劳动安全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禁止使用童工。

七是切实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按照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逐步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应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同时,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八是认真执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制度。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以委托代耕或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任何地方不得以农民外出务工为由收回其承包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流转,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其土地流转收益。

九是建立农民工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统计指标体系,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共享,为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十是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加快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特别要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居住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七、个人总结及感受

杨丽:对于目前农民工问题,总体上,我们看到的是问题在解决,进展速度不是很快,也不是各方面都有考察,观念是主体部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知识型产业比例不断增加,人才和劳动力的价值日益重要,没有人才和劳动力是不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劳动者是最活的因素。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施工工地的农民工。我发现农民工工作环境还是有待提高的,看见施工地附近矮矮的房屋,那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调查发现工地上的农民工的安全保障还是挺好的。只是每天几乎都处于灰尘的环境中,不免让人很担心呢,施工现场灰尘很多,噪音很大,基本上每天下班时满身是灰尘。工作工具有了一定的提高,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力的需要,很久以前,砖和水泥等建筑材料都是人力运上去的,很辛苦不说,如今早就已经淘汰,可能是头觉得不划算,现在一个劳动力的价值是大的,用机器代替可以更省时省钱。不过大部分活还是得靠劳动力的。权益保障方面,除了人生安全外,基本上没什么保障了,农民工也只是暂时为一个工地打工,做完了,换地方,老板也不同了,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白领们有休假,有各种福利,可怜的农民工,有些人是不懂,有些人是不敢想有这种待遇的,很真心的希望能早点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其中有值得我一提的问题是,特别在以前还是一个蛮大的问题,农民工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到头来,拿不到工资,矛盾很突出的,那就是工资拖欠问题,不过近些年来政府的措施和相应的劳动法的修改使得这一个问题被解决了,农民工不会辛苦了再也拿不到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还是可能被解决的,农民工还是有希望的,正如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问题是要时间去的,社会主义是有优越性的,这是不可以否认的。

除此之外,还调查了他们的满意度,他们并没有抱怨什么,感觉现在从很大程度上讲,很多方面都不同了,他们幸福指数有所升,希望也大了,过上幸福的日子有指望了。综合可见,社会进步还是很好的,他的进步带动其他方面的提升,使得全民生活水平的一步步提高。

回味这次调查,感受是调查还不深入,有点形式化了,马克思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过,受客观因素影响,我们的调查只能尽了此,嘻嘻,明白了实践是检验自己的唯一标准。

刘梦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可谓是蒸蒸日上,高楼林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如火如荼,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受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从我国的政治思想路线,始终坚持马列和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诞生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明确提出,始终坚持最广大人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统筹,在这些党的思想路线试下,我们的百姓可谓是大大获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给农民工上调工资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民工们虽然生活在城市,生活条件却与舒适无关。他们干着重活,啃着馒头,吃着没有什么油水的饭菜。工作环境有时很危险,甚至伤亡,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民工们都来自农村,都是朴实的农民,就跟他们的人一样他们需要的东西也很朴实,他们需要及时得到应有的报酬,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身为民工的子女,我们深深感到父母工作时的艰辛,家庭生活中压力的巨大。

作为一名在校的土木专业的大学生,在此次调查之后,这些东西似乎给我敲了警钟。一是工人的辛苦工作(自己爸妈的辛苦)供养子女上学,是说来之不易。二是,当前的用人单位对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校要认真学好知识,学扎实,而且在学习的当中要多多的实践,多多思考,以应对以后的工作压力。此外,还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些东西可能现在不学习,但是以后工作中会接触到会用到,这要求我们要会学习,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要死啃几本书(当然要学好),要多关注其他的东西,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事实告诉我们,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只意味的把考试考好,要真正懂得原理,真正具备其他的一些方面的能力,这样,我想我们土木专业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走的更好,更远。

石成程:我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子女,在上小学时父母就相继出去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我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同时我也会常常感到被遗弃。

在采访工地上的民工时,我和一个工人谈到他孩子的学习问题,那个工人说学习要靠自己父母在身边也没什么用。但我想说的是父母的督促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很渴望的。很多时候我们渴望有人管管我们,希望有人监督我们,因为那代表你们很在乎我们。长大了后我很讨厌父母对我所做的事做出评论,因为他们以前就给了我完全的自由现在又来限制我,我不习惯。

前面一段话是我任性的说法,我也知道父母都是为子女好。可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你们的参与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农民工来说,孩子和自己在一起,孩子上的学校比老家要差,生活的环境很差。不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很变得孤僻,生活费可能相对充裕点但他们不会合理的用父母寄回来的钱。问题总是有的,对于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发展情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向坏的方向发展。

刘元超: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对我触动非常大,去工地之前觉得自己能略知一二,但亲眼所见之后,觉得有许多地方还是在自己的想象之外。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农民工,此次社会实践也给了我些许伤感和温暖感动。我的父亲只是许多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技术特长,只能靠出卖血与汗,来维持生活、养家糊口。此次社会调查,然我亲眼目睹了父亲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父亲是怎样累。正如人们所说的,父爱如山,这些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每次打电话,父亲表现的无话可说似的,除了提醒我好好学习之外,好像没有其他话题。但正是这个比较木讷的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满足我的生活基本物质所需。我要感谢我的父亲。

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总是卷着袖子,挽着裤脚,灰头土脸的。或许有很多衣着光鲜的城市人对他们施与鄙视的目光,瞧不起他们。但是我想,即使一个人衣着再整洁,却四处行骗偷窃,他的存在对社会仍是无益的;但是一个人不修边幅,却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养活全家,每一个能思考的人都会认为后者的存在价值是高的。好多工人的头上都有了白发,他们都承认自己的确很累,但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累。而也只有作为农民的他们,能以坚韧的身躯承受这种累,而且累得无怨无悔。

在工地和农民的交谈中,我感到亲切温暖。他们是那么朴实坦诚,踏实可靠的像脚下的土地。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更加真诚和饱含感情。许多农民工在谈及他们的子女时,显得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子女的成绩出类拔萃,他们说这是他们的动力和盼头。他们在问及没有时间陪子女时的问题时,一阵沉默,显得非常抱歉和无奈。在此我想告诉和我一样是农民工子女的人们,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和关怀其实无处不在,他们也渴望一家子生活在一起的甜蜜与快乐,他们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其实是对家庭的负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努力与上进是对父母无悔付出的最好报答,我们一定要努力,让父母以后能过上好日子。

最后,在这里向所有的农民工致敬,愿他们身体健康,家庭和和美美!

翟宇堂: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橘子,只要剥开那一层黄橙橙的皮,当我们在吃下去的时候有一种又酸又甜的味道,橘子吃多了就会上火。橘子的酸就跟我们的人生一样,一个人要经历很多的事情,要经历很多的风风雨雨。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困难,当我们把困难克服掉以后,就取得了胜利,最后的胜利是多么甜美呀!

农民工的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用工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市民的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研究、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农民工背井离乡,撇家舍业,在城里从事的是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他们生活在最底层,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得到微薄的收入,工头甚至比旧社会的资本家还黑心,他们的口就是规矩,随意克扣、侵吞农民工的血汗钱。回家奔丧,几个月的辛苦白费了,工钱没有了,这是哪门子的法律?剩下在家留守务农的老人和女人,竟然也要受当权者的欺辱,一点小事也必须给村主任送礼、打点,否则一事无成。

农民的命运是身上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的脸赏赐的是喜怒无常,如果赶上丰收的年头,则喜笑颜开,可以填饱肚子了,否则遇上灾年,就不知道用什么来充饥了。记得前几年改革开发前报社的内参透漏中国最贫困的农民,他的全部家当仅值5.36元。可不是美金呦!

自从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中国大地,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究竟有多少人发自内心的去关心过农民工的疾苦?如果不慎出现事故,生命垂危,躺在医院,他们的命运也只能靠老天爷的心情去评判。

篇6:社会建设问题

生:兰景丽

号:09111040126 专

业:应用心理学

级:2009级一班

指导老师:李志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摘要

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以来,中国一度从贫穷落后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的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食难裹腹到总体小康,这样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变,形成了如此历史性的转折。纵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却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的某次讲话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① 或许,这就是矛盾的普遍存在的共性。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矛盾,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关键词:贫富差距

腐败

引言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同身份的、不同立场的、不同阶级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的等等的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总的来说,我们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些许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是一两个人三言两语就能够将其剖析陈述得客观、深刻、清晰和全面的。而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关注国家发展的大学生,虽然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很有限,但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大力推行。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最引人注目的则首推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的转变,相信每一个国人都有着深刻地切身体会。农作物大幅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厂房机器轰鸣。而作为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逐渐从温饱线以下、低矮的土墙房慢慢变成拥有大彩电、小楼房的普通农家。

经济社会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举国上下都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据世界银行估算,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攀升至0.47,这意味着财富已经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中国的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称,中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21倍扩大到55倍。这个数据,比台湾还严重。②

首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新中国的的建设始于中国千百年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也在此基础开始。由此可见,九亿勤劳的、朴素的农民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变和改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像其他社会阶级层一样充分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因为从一开始,国家就实行的是倾斜的政策。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因为工业更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加速国家建设,于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辅助工业”的政策便出台了。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表明,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当务之急是先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此外,使农民在各个方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比如加入新农合后,即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120元的补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收入的提高。③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农民看病难等一些列问题都还亟待解决。虽然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和政策相继出台,如: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新农合”、“工业反哺农业”和调整个人所得税起点等,但是,这些措施具体落实到地方的效果,并非如何的明显。诚然,我们不能要求这些举措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如此愈加明显和加大的贫富差距不是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能解决的,况且,我国的农民基数又是如此之大。但是,我想,我们的国家适当的加强力度是绝对有必要的。

其次,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创建了深圳等沿海城市为经济特区,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随后,又开放了大连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无论是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抑或是人民的生活质量,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有相关数据表明: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92∶1∶0.90;1990年,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64∶1∶0.90;到了2002年,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2.32∶1∶0.94。④

虽然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差距;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缩小,但是,在此之后,因为东部地区凭借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与扶持等有利条件,同中西部的差距幅度更加远远超过了前期缩小的水平。所以也就出现了广大群众在就业时喊出“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幢房”的现象。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但是,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财富和贫穷的这两大积累的两极分化的趋势越越大,因此,少数富人或为富不仁,或铺张浪费,或富二代飞扬跋扈等等,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憎恶,甚至引起了少数人产生了仇富心理。譬如说:某某高校出现的富二代大学生开着昂贵的轿车、跑车在校园穿梭。而有一些贫困的学生却连学费都要靠国家的资助,如此才能完成学业。贫富差距,由此可见。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中,以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⑤ 邓小平曾说:“一部分地区(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带动后发展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 而面对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阻碍。所以,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并加强解决的力度,增加解决的措施,以便更好的、早日的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腐败问题屡反不绝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把歌唱。先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后来又引领着我们进行经济和国家的建设。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深入人心。因而,广大的人民群众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增长,中国共产党的“腐败”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反腐败”,也几乎成为了近些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在我看来,与腐败紧密相连的事物就是,权利与金钱。

官员们公权私化,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官场上的“潜规则”。腐败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腐败官员的党的先进性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也因此丧失。比如:09年重庆的打黑风暴调查,有50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近日,原甘肃省兰州市市长张玉舜涉嫌受贿被逮捕;近日,四川原副省长李达昌滥用职权案被移交北京检方;“外逃贪官杨秀珠牵出14人,浙原打私办副主任被判11年”;原海南纪检干部张庆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无期徒刑,等等。还有因此而产生的诸如“我爸是李刚”等恶性事件的“官二代”的不良现象。甚至还有官员“裸官”,自己只身在国,而将妻子儿女全部转移至国外,为自己“不落马”早早地铺好了后路,准备随时逃之夭夭。

权利和金钱,将其双眼蒙蔽。每个落马的官员在东窗事发之间都抱以一种“鸵鸟心理”、侥幸心理。殊不知,古人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

对于这样的现象与问题,我觉得,源于我们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我们的民主基础还很薄弱,官员们的权利又过分集中。最基本的、基础的群众几乎没有实现自治。绝大数的官员的产生都是有上级考核委派,并非出自群众的选票。这一点,和西方的民主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的官员为了提升或其他,则不余余力地“巴结讨好”上级,一系列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因此不断产生,劳民伤财。而西方有些国家则恰恰相反,由于政治体制的缘故,他们不敢如同中国一般。为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们努力为选民做实事,一切为选民服务。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民主基础太薄弱。很多时候,群众都“手无缚鸡之力”。如此,官员的权力集中与膨胀,显得“在所难免”。

针对于腐败问题,国家也十二分的重视。毕竟作为执政党的内部出现了如此可能威胁执政地位的问题,当然不敢小觑。反贪局也因此而成立。用以专门调查和处理贪污腐败案件。但是,我想问的是:反贪局又由谁来有力监督和查办呢?

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成是政府官员们对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的公然抢劫和剥削。我们在加重对这种现象的反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对当前政治体制制度的合理性进行探索,以便做出适当的、符合发展的、相应的调整。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民主也是必要的。为了适应国家更好的发展,适当的调整我们的政治体制制度更是有必要的。我们要吸取西方的一切肯定的、有价值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并且,在建设我们自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注意借鉴西方的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有益成分,以实现我们自身社会主义民主。

三、小结

事物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会不断遇到矛盾与阻碍。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前途也是光明而充满生机与希望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面对以上问题,和其他一些作为我认识水平还达不到因而没认识到却客观存在着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党的指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共同努力解决。并且,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那样的执政实力与责任心。我们会永跟党的正确步伐,坚定地迈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

为早日实现全民小康而努力!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②:资料网 《世界银行估算 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7》 2010年8月27日

③:凤凰网(财经类)2010年2月25日

④:罗文东、吴波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⑤:罗文东、吴波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规范下一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