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2024-06-26

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论文(精选9篇)

篇1: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摘要: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实验。

关键词:有效课堂;学习主人;教学理念;语文素养

我们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圆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现实中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是言之者谆谆,听之者渺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用智慧和心灵来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提高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语文是学校各学科中学生兴趣最浓厚的,但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这样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不教,学生不愿学的必须教、必须学,原因只有一个:那是要考试的内容!学生不应成为考试的机器。尽管他们年龄还小,但他们首先是人!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尊重人、尊重生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要务!我们不应该坚持教材要学生学习些什么,也不要想当然地替学生作决定该学些什么,更不要说因为要考,你就得好好学习这些。倾听一下学生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来决定该学些什么和该怎样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以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能体现出来的。也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长盛不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因此,将课堂视为师生的生活非常必要。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才会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更体现在对语文教学的职业认同和愉悦。只有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趣味的课堂、培养出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提升理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展示,而且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展示。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的充满智慧的教学,应是赏心悦目的美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快乐健康发展的教学。要达成这样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实验。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自己主宰教学、唱独角戏的做法,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确立明确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行动。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和懈怠的时候要随时进行提醒和校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关系,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教师要尽量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得知识、得到锻炼、提升能力和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而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应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

三、提倡创新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简单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同时也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生活,课堂这个本来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失去了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

创新不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教学“花招”。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开动头脑、放开手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闪现的智慧的光芒。一堂课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没有闪光点,就不是高效的课堂。要有创新,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积极热烈的讨论必不可少,教师的生命力就是点燃这堆熊熊烈火的星星之火,创新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必然优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

创新的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教学成了唤醒生命的心灵的对话,教学过程成了生命被尊重、被激活、被丰富的过程,课堂成了生命的生成、发展、升华的阵地,这应该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提前反馈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及时发现、充分利用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让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以求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要准确的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我们往往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其实,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有人曾说:“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最忠实倾听者。不管是学生的朗读还是背诵,也不管是师生的对话还是同学间的讨论,哪怕是学生在下面的窃窃私语,教师都应该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去捕捉和倾听,有了教师的用心的倾听,学生才会仔细倾听教师的讲诉,也才可能有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互动,也只有这样才会有高效的语文课堂。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任何方法都要结合自己学生和教师本身的实际情况,它需要教师用智慧和心灵来实践。我们要通过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达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篇2: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常熟教研室

刘鸣家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用着学校最昂贵的教室,教着前沿的信息技术,但是课堂教学的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课堂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更是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发挥特长,发挥特色,构建蕴藏智慧、富含技术的信息技术新课堂。

关键词:智慧课堂

技术课堂 教学内容重组

电子教室软件

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小学到高中基本上已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专职的教师,有通过评审的教材,信息技术教师们使用着学校里最昂贵的教室(机房)。

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教材来看,相对固定的教材很难跟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脚步,更难以体现地区之间的差异;从教学手段来看,很多教师局限于多媒体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在进行培训班式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来看,更是远不如其他学科那么丰富,情境导入课题,任务驱动新课,小组合作练习几乎成为了课堂的标准。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来构建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我们学科的特色?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认识。

一、智慧的课堂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信息技术又是实用的技术,是整合的技术,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学以致用的课堂,是整合的课堂。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智慧运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体现上述几个特征。

1、融教学内容于实际应用中

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软件的“功能”上,在满足学生对功能技巧的需求过程中,却忽视了功能内含的应用性,功能与应用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能”性误区。所以,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讲解某一软件功能后,学生可能会提出:“老师,您刚才讲的功能干什么用,我不知道您让我做什么”一类问题。可见,工具的使用与学习,永远伴随着需求。所以,工具软件的使用原则就是:急用先学,为“用”而“学”,学了就要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软件及其功能的应用性,将单个的菜单项目或功能对应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使之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以需带教,学生为用而学,真正的融教学内容于实际应用中。

比如在学习“文本的复制与移动”时可将语文学科中的知识作为具体任务贯穿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例1:利用文本复制的方法把绕口令填写完整。意图:学生能独立完成复制操作的练习。四是(),十是(),()()是()(),()()是()()。例2:移动与复制的综合练习。意图:把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几只蝴蝶悄悄地飞来,又悄悄地飞去。

一群小学生又跑过来,在他身边的草地上互相追逐,玩耍。童第周坐在校园的长椅上,全神贯注地看书学习。

童第周也没有发觉,还在专心地读书,直到天黑了才离开。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美极了,连地上的小草都绿了。可是童第周连眼皮都不抬一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文本的复制与移动”的方法与技能,而且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高级的思维活动之中。加强学科知识的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又如WORD教学中尝试试卷的编制与排版(复制、粘贴、页面设置,格式排版、页眉页脚),通过教学半成品的运用,而试卷中可能出现的如数学图形,公式插入,班级黑板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教师通过给出材料,协助进行规划设计,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完成对应任务。

知识在于积累,技能在于训练,工具在于运用。而计算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人类高效地完成日益繁重复杂的事情。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去创造生活,创造未来。

2、融教学内容于常规训练中 在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还有一些是平时较难处理的,或者短暂的训练显现不出成果的,如网络的教学,打字训练等。

有部分教师是害怕进行网络教学,对学生开放网络,意味着课堂管理难度的加大,而老套的方法式教学学生又不太感兴趣;而对于打字训练、指法练习则很枯燥,成果也不易短时间显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分散到日常训练中,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收获长期训练的累累硕果。

如网络教学中,可以在每课伊始,请学生搜索历史上的今日,当天的国内外新闻头条,今天是什么节日等相关内容,在这些有趣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天长日久,可以掌握搜索和甄别信息的能力,也会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摈弃打开计算机就是游戏的不良嗜好。

又如打字练习,英语连词成句,语文组词造句,成语接龙等都是我们的良好训练内容,每课花不多的时间,在活动中训练指法,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练习,变单一的练习为小组的交流和对抗。水滴石穿,铁柱成针,常规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于如何将打字练习转化为小组的活动,在后文技术的课堂中还会详细阐述。

3、融教学内容于学科整合中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但是通常是其他学科来整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上是否可整合其他学科?又应该如何来整合其他学科?个人认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我们可以整合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将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

以PPT制作教学为例,我们让学生制作简易的PPT教学课件,即利用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其简单加工成为学生可以使用的PPT剧本,再经过分组制作,整体拼合,最终做成PPT课件。

若以后学科教师在授课时利用了这个作品(可由信息技术教师向学科教师推荐),可以想象,我们的学生或者说课件制作团队的成员们会是多么的自豪和欣喜若狂。又因为在制作中各自的分工不同,每位学生又会多么翘首期盼自己制作页面的出现,同时对于其他同学制作的页面又会不自觉的在心里进行暗暗的比较。如果能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学科整合是否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呢?在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自身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又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了解和兴趣。

如果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做到上述三点,学生还会不喜欢我们的课堂,不喜欢我们的课 2 程吗?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上多花功夫,在设计上多思考,在活动上巧安排,这样才能用我们的智慧构建实用、多学科整合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技术的课堂

计算机是人类技术的结晶,而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我们,使用着学校最昂贵教室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我们的技术吗?除了教学内容中有信息技术以外,在教学手段中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了吗?

平时上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机房,使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授课,大部分教师仅仅使用了广播和文件下发功能,优秀一些的教师会使用到如学生演示、作业提交等功能。但我以为这远远不够,这根本没有发挥我们的技术特长,造成了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单调,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其他学科的授课毫无二样。我们只是把传统的黑板换成了屏幕,把学生的纸笔换成了电脑中的文件和键盘鼠标。那么应该如何来发挥我们的特长,构建具有技术特色的课堂呢?下面就以机房中较为常用的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使用来谈谈我的想法。

1、联机讨论,构建兴趣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十分喜欢网络聊天,我曾经见过一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悄悄的安装了一个QQ,整节课就和同班的另一位学生聊了一句话:你也在啊,^_^,但是观其神色很是满足。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电子教室软件中的联机讨论功能,就可以轻松的在课堂上构建一个个人数不定的小型讨论组。利用这个类似聊天室的功能,教师可以安排前文所说的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练习打字的兴趣,也可以组织类似头脑风暴的小组讨论。除了组内讨论以外,教师还可以随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给予不同的讨论题目或给出一定的评价。

2、电子抢答,构建活跃的课堂

运用电子教室软件中的电子抢答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手段。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实例教学中,可结合课程的实际开展各方面的技能竞赛:中英文录入竞赛、Word排版竞赛、网页制作竞赛、动画制作和影视制作等。把我们的教学内容组织成各种竞赛,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作品创作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小学生恨不得举双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初中生端端正正的举一手回答问题,高中生则选择沉默或者直接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这是一个普遍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举手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电子举手、抢答则能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

3、分组教学,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 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分班教学或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因此,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应该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分组合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小组中的“小助教”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 3 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

电子教室中的分组教学这一功能,可以将相邻或者不相邻的任意学生分为一组,并设定其角色为指导者,观察者等,可以拥有共享屏幕,传递文件,远程指导等功能。而善加运用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发挥一些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开展组内的合作指导和成果共享,更可以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构建分层教学的技术课堂。

4、在线测验,构建当堂训练巩固的课堂

课堂的测试反馈是检查教学成果的手段之一,而电子教室软件中附带的在线测试功能则因其测试反馈的电子化,带来很多方便。

试题特别是选择题的导入简单,可以随时创建一份课堂问卷或测试题发给所有的学生,可以是当堂内容的测试巩固,也可以是征集学生的课堂的反馈意见,还可以作为数据收集的一个方式(如为EXCEL表格收集数据)。而系统可以当堂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并加以分析反馈,了解各个试题的作答情况,可以分析到各个选项的选择率情况。这些即时的电子化信息分析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方向等。

以上功能在大多数的电子教室软件中都可以轻松的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灵活、合理的运用。构建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课堂,构建一个充分运用技术手段的课堂,会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变得与众不同,充满特色,也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我们的技术,深深的被我们的课堂所吸引。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有着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优势,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站在了教育信息化的最前沿。只要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推向实用,融入学科;只要我们发扬我们的技术,充分挖掘软件潜能,合理运用技术手段,让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让教学手段不断翻新。那么,我们相信我们的课肯定不会成为学生眼中的放松课、休闲课,我们的课也必然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珠海市斗门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林永文 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北京市丰台区南宫中心小学 马劲琳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篇3: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好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具体可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1.创设课文情境。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可播放几段关于九寨沟风光的录像,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对话欲望的火把。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课伊始,可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在古寺会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便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老师、学生之间对话的欲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3.创设活动情境。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如“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更深沉地,直至完全理解课文。

教材(即课本)曾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圣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能逾越“雷池”半步。事实上,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和媒介,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处理的素材。“老师,我觉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题目上应该加上感叹号和引号。”这是我上学期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揭题后刚把课题出示在黑板上那会儿,一位同学主动对课题提出的质疑。“老师,‘揠苗’是可以‘助长’的!”这是我早在好几年前教学二年级下册中一篇题为《寓言二则》的课文,在完成《揠苗助长》第一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活动之后,正想过渡到第二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学习时,一位同学突然向我提出的独到见解。课上我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引来了更多同学例举出更多与文本原意(寓意)不同甚至相反的例子。对于文本,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记忆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一种表达。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和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在理解文本真正含义的前提下还能积极畅想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留有时间,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深沉地,直至完全理解课文。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把握对话时机。对话往往是以话题为纽带层层展开。

一个精当话题,为学生与课文的心灵对话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一个新颖的突破口。这样的话题从何而来呢?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敏锐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在课堂上把握那些灵光一现、稍纵即逝的话题契机。

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教师问:“同学们都喜欢夹竹桃,那你能从哪些语句看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情吗?”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不一会儿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中“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从“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夹竹桃。有的说,从夹竹桃的妙处不止于此“妙处”一词可看出作者对夹竹桃的喜欢。我启发学生说说它还有哪些妙处,于是激发了学生再读课文的愿望从而找到了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另一个原因。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读读画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四、与心灵平等对话,感悟语言文字美,从而受到教育与启迪。

篇4:用智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构建乐学的课堂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乐学的课堂。

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体会掌声的深刻含义,在读完小英的变化后,我饱含深情地说:“多么感人的场面啊!掌声,使小英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读到这里,你们能说说掌声的含义吗?生活中你们想把掌声献给准呢?送出的又是怎样的掌声呢?”学生说:掌声是指信心、鼓励、尊重、肯定、赞扬、帮助、支持……要给身处困境的人,帮助你的人送上掌声。我再次饱含深情地说:“掌声,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老师这里有一首爱的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好吗?”老师出示小诗:

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个引导的箭头/挫折时,一句温暖的话/迷惑时,一个肯定的回答/干渴时,一杯清凉的水/倦怠时,一声惊蛰的春雷/

“同学们会不会试着给这首小诗再添上几句呢?”学生沉思片刻后,争相发言。有的说:“紧张时,一阵鼓励的掌声。”有的说:“伤心时,一句安慰的话语。”有的说:“摔倒时,一只搀扶的手。”还有的说:“成功时,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快乐、惊喜油然而生,我兴奋地说:“听着你们刚才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哲学家,一个个小诗人!现在我把它整理成一首新的诗歌,一首我们班同学写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好吗?”这时,学生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灿烂!

很明显,正是由于教师富有创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热情,使课堂充满了智慧挑战,洋溢着生活的激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尊重学生的感悟,构建自主的课堂

有人说:“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呼唤着教师引领学生从自主合作走向自主探究,从知识领域走向精神世界,从已知走向未知,从创新走向智慧。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继续点燃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牲品质飞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的、是思想的、是成长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寓有准备的预设于随机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更要拥有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独特的想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雨点》一课时,有位学生举起手又放下手,老师发现了,请他回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流泪。”依照常理看,这个回答是匪夷所思的。但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追问道:“你为什么说‘雨点在小河里流泪’呢?”学生伤感地说:“小河里的水又黑又臭,雨点也变脏了。”多好的回答啊!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

三、赏识学生的见解,构建激励的课堂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欣赏与期待,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地去思考、去探究,发挥最大的潜能,迎接智慧的挑战。

如一位教师教学《军神》一课时,在研究“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的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时,一名男生说:他在手术台上十分坚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再从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擦着汗,可以看出手术进行得非常艰苦,医生都在担心刘伯承能否承受得住,这能看出刘伯承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老师及时评价:“你不仅抓住了刘伯承自己的表现,还从医生的表现中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真会读书!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这个小小男子汉也被我们的军神感染了。”又一名女同学说:“从‘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的‘竟’字我知道刘伯承用劲忍着剧痛,居然抓破了新床单,可以看出他的坚强。”老师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从一个词看出刘伯承当时所承受的痛苦。如果你是在场的女护士,一定会心疼不忍、万分担心!”“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特征渗透人文品质的教育。它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同时,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学习方法。

四、加强学生的体验。构建情感的课堂

在阅读目标上注重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中发展他们的语言。

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我设计了让学生扮作诗人叶绍翁,到好朋友家去游园,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要有适当的动作、表情、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上,学生们用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对这首诗做了个性化的诠释,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他们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传统文化在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演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第一位学生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眼睛盯着地面,好像真怕踩坏了地上的“苍苔”,同学们都为他鼓起掌。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这是教师抓住生成点进行引发)

生:因为如果不踮脚,苍苔上的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苍苔上的脚印会少一点。

师:你为什么要让苍苔上的脚印少一点呢?(这是老师进一步引发)

生:因为我爱惜苍苔。

师:你这个“爱”字说得真好啊!把你心中对苍苔的怜爱读出来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情景中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情感是真挚的,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在对话交流中所获得的理解也是深刻的。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文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文中人物的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五、启迪学生的心智,构建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不仅要有情感的体验,更要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灵动的魅力。

《一路花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成不同的角色,然后进行角色体验采访:

师:美丽的花儿,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长得如此娇艳?

生:是那个有裂缝的水罐一直浇灌着我。

生:是挑水工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滋润了我们,我们才会这么娇艳。

师:勤劳的挑水工,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不换一只完好的水罐呢?

生:破水罐也有它有用的一面啊,有了它,才有这一路花香,我在挑水的时候就感到心情特别舒畅。

生: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啊,有了它,我的主人才能每天欣赏到这美丽的鲜花。看到主人快乐,我更快乐!

师:有裂缝的水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听了大家的话,我不再自卑了,没想到我这么有用,能带给别人这么多的帮助。

生:我想谢谢挑水工,是他利用了我的缺陷,让我这么有用,如果没有他,我可能早就被丢弃了。

师:(鼓掌)说得真好!对,不管你是那只完好的水罐,还是那只有裂缝的水罐,你就是你,只要你心中有爱,就能带给别人温暖,带给别人一路花香。

教学是门艺术。有效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语文课堂应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有效的语文课堂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是灵动的,是富有创造力的。我们只有以这样的理念来构建课堂,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智慧生长的理想殿堂。当智慧如七色彩绸在教与学间穿梭萦绕,我们的课堂必将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焕发灵动和光彩。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有效在语文课堂中精彩生成!

篇5:用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内容摘要】 在习作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开发写作素材,让同学们在课堂与生活中能摄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阅读名篇中能汲取营养,丰富想象力,真正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作 生活 课堂 阅读 有效性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习作变得虚假、机械,几乎都是应训式的练习。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学生见到写作文就头疼,教师也怕上习作课,习作教学存在“低效高耗”的现象。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生活为习作奠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小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习作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植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等,通过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等等。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素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学会抓准机会进行有效的习作训练。如:近期经常下雷阵雨,同学们看到变幻莫测的天气,他们感到很好奇,他们坐在课室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面对这样的一种自然景观,同学们就会想看得更清楚些,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培养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好时机,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走廊上仔细观察天空,看看风起云涌的景象,看看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地的变化,孩子们有了亲身的观察,有了习作的第一手材料,孩子们写起习作来就会有话可说,就不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习作最根本的要求是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孩子们亲身经历过了,他在文章中就会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室给孩子们上课,课已经上了十分钟了,突然,从外面传来 了一声巨响,顿时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接二连三地传来了两三声,这时我注意观察了班上的孩子们,孩子们一个个闻声望去,神情惊慌„„随之“哗”的一声惊叫起来,注意力全集中在那巨响当中。看到孩子们那一脸愕然,我告诉了孩子们那是隔壁工地打桩的声音,打桩孩子们从来没看过显得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把孩子们带上楼顶上去观察打桩的过程,因为新鲜的事儿,孩子们看得特别认真,下来时还喋喋不休地议论着。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设下一个小练笔:那一声巨响„„(要求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知道的写下来。)

学生一:那一声巨响声音实在太大了,似乎要把我的耳朵震聋,随之课室又晃动了几下,我还以为是发生了地震,心里一慌,整个心都要跳出来了。

学生二:那一声巨响来得太突然了,那一刻,我很想知道到底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老师说带我们到楼顶去观察隔壁工地打桩的过程,那时,我迫不及待想马上冲上去看个究竟。

学生三: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打桩的过程,虽然看的时间不长,但让我认识到万丈高楼从地起,实在不简单。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从小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性。

学生四:外面突然传来巨响,顿时我以为地球爆炸了,迅速闻声望去,只见外面工地上一根又粗又壮的黑铁杆插入云霄,远远望去就像我们的“神州六号”那样威武。„„

这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是我们一个个孩子独特的感受。这独特的感受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许多新鲜事,生活也变得精彩起来,生活有多精彩,我们的习作就会有多精彩。

二、课文为习作引路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习作最好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优秀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记得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把习作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堂积累优美词句。我们谁都知道优秀的文章少不了精彩语段的修饰,这些优美华丽的词藻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的方法,为我们的习作做好准备。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文章写得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们训练孩子们习作的大好机会。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意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写作的新天地,大大地丰富学生的作文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地挖掘教 材中的“疑点”、“精点”,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心灵、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地遨游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下去寻找、去发现教材中的精彩。

在学习《争吵》一文时,故事我们是那样地熟悉,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发。我们大家都知道,发生矛盾以后,“我”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我俩课堂上都相约好了,放学后,都在外边等着你,想象我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会发生什么事?假如你是克莱蒂你心里会怎样想?有了心灵的触动,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上完了这节课以后,我请同学们赶快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

学生一:克莱蒂轻轻地走过来对我说:“安利柯,真对不起,请你别把这事放在心上,我不是故意的,让我们像从前一样做好朋友,好吗?”“我”当时愕然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学生二;说实在的“我”(克莱蒂)觉得安利柯有点小气了,这么一点小事还怀恨在心,但我不能与他斤斤计较,“我”应该用我的宽宏大量去化解这一场矛盾。

学生三:“我”(安利柯)一路低着头走过来,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正在我苦恼之时,后面有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让我们做回好朋友吧!”

学生四:他们两个相见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经受得起考验,患难才能见真情。

有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就有了更多完美故事的结局。在同学们的习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克莱蒂”“安利柯”的形象,这些习作的内容,正是我们同学一个个心灵的表白,更是真情的流露。

三、多元开发为习作积累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还有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四、拓展阅读为习作提炼润色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 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自备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我就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就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就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就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的感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培养学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与灵感,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五、勤于动笔为习作广开思路

好文章是练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习作课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习作教学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难,关键是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教得有方,写得 有法,多元开发生活素材,为精彩习作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 《开放式习作教学》[M] 张云鹰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6:用智慧和心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一、赏识性评价, 让学生爱“语”没商量

2011年版课标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 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也正告诉我们教师,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常识的眼光、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 使学生体验并享受成功的滋味, 促进其能在课堂上找到并拥有自信表现的舞台, 从而爱上语文。曾有这么一个余同学,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疏于管教, 所以从小就没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总是空白。正在为如何让他浪子回头而苦恼时, 机会来了。那节课孩子们正在分小组读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可他那个小组就他一个人在眉飞色舞地讲, 别的三位同学都饶有兴趣地看着他。我想他是不是又在捣乱, 影响了整组的学习。“你们小组在干什么, 歇后语都会读了?小组长都一一对组员进行考核了吗?”“余同学, 你又在开记者招待会, 发布什么消息了?”愤愤走过去的我不满地说。这时, 小组长站起来, 欣喜地解释:“老师, 您误会我们了, 余同学正在给我们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呢!经他一讲, 我们对这一歇后语有了更深的印象, 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听小组长一汇报, 我像发现了新大陆, 用缓和的语气对余同学说:“你是怎么知道这故事的?”一了解, 原来他自从玩了“三国杀”游戏后就成了个“三国”迷, 不仅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还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集不落地看完了。于是在我的鼓励下, 他走上讲台, 为同学们讲了“赵子龙出兵———回回胜”、“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等歇后语背后的故事。当然, 他这一闪光点, 我并非只让他发这一回光, 而是约定在每节语文课前特批三分钟让他带大家走进“三国”。之后, 课余时间的他似乎也忙起来了, 常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同学围着他聊“三国”, 于是, 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找到了进步的方向, 自然为学习语文平添了无穷的力量。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他的另一爱好“编字谜”也被挖掘了出来。如在《凡卡》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他编的字谜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 也再一次让他的语文学习热情高涨。

二、贴切性评价, 让个性因“激活”更精彩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 教师的评价语言较为单一、笼统, 一节课中“很好!”“你说的很不错”!“棒棒, 你真棒!”“你真了不起, 就像XXX!”之类言过其实, 缺乏贴切性的评价, 不能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 也就起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描写人物四字词中, 让学生交流成语大体意思时, 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笔者对学生的展示进行了不同的评价。学生说:“‘文质彬彬’的意思原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讲得更通俗点:那就说你这个人看上去很斯文, 像个读书人。又或者你这个人待人接物很有礼貌。”老师肯定:“遇到不理解的词会请教字典公公, 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更让老师感动的是, 你能用通俗易懂的话来理解, 相信其他同学对这个词理解得更透彻了。”学生说:“‘巧舌如簧’使我想起了浙江电视台《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 主持人说话时真是巧舌如簧!”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能联系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 你真正读懂了这个成语。”学生说:“仪表堂堂的叔叔今天就要牵着自己心爱的恋人步入婚姻殿堂了, 瞧, 他那满面春风神采奕奕的样子无不告诉人们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老师拍着手笑了:“孩子, 你真棒, 从你的描述中看出你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 同时你一口气用三个成语说了一段话, 也证明了你对这三个成语完全理解, 很有创意, 给你点100 个赞。”这些贴切的评价, 既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又肯定了学生富有创意、富有个性的思考方法。整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激活, 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像初春的百花竞相绽放。

三、导向性评价, 让方法因“启迪”而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善教的老师时而“一语天然万古新”, 时而“巧把金针度与人”;时而“一石击起千层浪”, 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正体现了评价具有的导向功能。精彩的导向性评价, 就像航标一样, 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不但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 还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一句“朗读时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精彩了”, 学生便思维自然活跃, 当再一次朗读时, 读得入情入境, 声情并茂;一句“你能回答问题真好, 如果你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回答, 相信你回答的问题会更精彩”, 学生就明白上课认真倾听是很重要的;一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生即领悟到课堂中带一双眼睛一对耳朵是不够的, 还应把知识点及时地记录下来。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在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一导向性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水过无痕”地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不正达到了指导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吗?

四、诙谐性评价, 让课堂因“笑”而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善于运用充满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而且能让学生以轻松欢快的情绪学习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悟出“笑外之意”。如在指导《将相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一句的朗读时, 一个学生第一次读得平平淡淡, 声音不仅小, 句子也读得吞吞吐吐。师:如果我是秦王, 我才不为赵王击缶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众笑) 再读一遍。 (这位学生又读了一遍, 嗓门明显大了些, 读得也流畅多了) 师:好点了, 我可以考虑考虑。 (众笑, 这位学生想了想, 又读了一遍, 这一回感情到位, 俨然一个勇气十足的“威胁者”形象) 师 (称赞) :好, 语气坚定, 铿锵有力, 表情严肃, 那视死如归的样子, 让我看了好怕怕, 看来秦王我今天不为赵王击缶是下不了台了, 好吧!取缶来。 (众笑, 这位同学满意地坐下了) 这一片段中的幽默评价使课堂教学在愉悦之中传递着理性的内容———读出情境, 又在“我不会为赵王击缶”、“我可以考虑考虑”等评价语言的巧妙启发下, 使学生在一层层顿悟中披文入境, 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其实,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正需要有一点轻松愉快的小调查。当学生朗读速度太快时, 来上一句:“又没人追你, 你读得那么快, 何故?”当学生板书的字又小又丑且由下而上斜着写时, 不妨调侃道:这就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另外, 时下接地气的语言, 如“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元芳, 你怎么看”、“HOLD住”、“羡慕忌妒恨”等, 也都可以恰到好处地润色语文课堂, 为课堂增添亮色, 使学生悦纳课堂, 继而享受学习这满载愉悦感的精神之旅。

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无疑准确地告诉我们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是的, 正确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课堂评价语, 是连接孩子与老师感情的纽带, 是打开孩子心智的钥匙, 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磁石。但行笔至此, 笔者还想说的是, 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 实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唯有千锤百炼, 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 才能置身于“情动而辞发”的高超语言艺术境界, 才能缔造神采飞扬, 回味悠长的精彩课堂教学亮点, 才能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摘要:巧妙而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推波澜。为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赏识性评价、贴切性评价、导向性评价、诙谐性评价等, 构建有效课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7:用智慧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活跃课堂气氛;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个性化教学思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才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才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就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①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氛围,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②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处理上,可以通过当堂批改或点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我国学者吴显也在《教学论新编论》中指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很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并且有所收获,既要考虑共性,也要兼顾个性。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比如,同样是听说作业,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布置他们听读课文录音,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他们听《新概念英语》,甚至看《走遍美国》或《成长的烦恼》这类纯地道的英语节目。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层次性。如在设计词汇练习时,同样是lonely, personal, afraid, laugh几个单词,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When my parents are not at home, I always feel (寂寞)。②“How old are you?”or“Are you married?”are both (个人)questions.③Jane is a shy girl, she is always (害怕)to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in class.④When he heard the funny story,he (笑了)。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以下练习:①I was alone but I didnt feel .②I need to fill in the form. May I ask your some questions?

③The little girl is of staying in the dark.④Its not polite to at others. 这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作业设计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角度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总之,教师要重视作业的布置,精心设计能围绕课堂学习内容的,具有拓展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使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提高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综合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多种学习策略。

因智慧而精彩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完善学生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努力追求教学的真质量和课堂的真效益,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真正地让灵性焕发,让智慧闪光,让学生有效地获取真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宏.构建智慧课堂,实践有效教学

[2]英欣.融入智慧有效的教育 营造绿色的生命课堂

篇8:用智慧打造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开展有效高效教学

任何一节课都要制定实用鲜明的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一堂课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目标就是一种有效的引领,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教与学的杂乱无序, 换句话说, 就是可以使教与学拥有科学的、合理的章法.“大海航行靠舵手”, 所以, 我们在课前制定目标时要下大工夫, 目标的制定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时刻要把促进学生发展摆在首位, 基于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 制定切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目标, 可以做到把大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 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敲定.在制定目标时, 要精心设计好学生的课堂活动,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一些随时可能出现的随机状况, 在紧紧围绕目标实施教学的同时, 更要灵活应对各种“意外”, 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做到课堂上“收放自如”.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促进有效高效教学的达成

教与学是一个互相配合、彼此愉悦的过程, 氛围就像是画家要用画笔描摹的背景一样, 这个背景包容的是画家的所有思想和情感, 好的背景能衬托出高远而深刻的主题.课堂上,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 但是思维必须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地得到锻炼, 所以宽松和谐的氛围对于思维训练的高质量是一种很好的保证.另外,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除了能身心得到愉悦, 还能很容易地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某种意义上讲, 又进一步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佳境导入新课, 开启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众所周知, 好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瞬间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强化学习主人地位的意识.因此, 重视情境的创设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那么, 如何才能让情境创设取得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情境创设应该贴近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问题大多与生活联系紧密, 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就是一个范例, 生活中很多实例就运用了这个原理.在讲到这个章节, 进行情境创设时, 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 你们见过有人在行将散架的门的背面用一些废弃的木板钉成三角形状的现象吗? (生) 见过! (师) 那人们为什么偏偏钉成三角形状, 而不钉成平行四边形或者其他的形状呢? (生沉默) , 继而教师解答原因, 顺势明确课题, 板书学习内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自然进入到探究学习中.所以, 贴近生活的实例用作创设情境的素材是最好不过的.

第二, 创设的情境要富于趣味性.在讲解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小节“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时, 课前的教学创设的情境是“纸箱装苹果的问题”, 对于“纸箱”和“苹果”而言, 都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件, 就教学内容而言, 是既抽象又枯燥, 但是事前通过这么一个轻松和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整个课堂气氛就大不一样了.

四、当堂训练, 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课堂效果的检验手段很多, 其中最常规的就是当堂练习, 数学基础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适时的练习, 练习可以趁热打铁, 现场巩固,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 可以通过做题, 现场查漏补缺, 促进中下等层次的学生对于新知的掌握.另外, 学生在这个过程也可以实现彼此的合作和交流, 情感也好, 思维也好, 都得到了提高.

五、评价多样化, 加强数学课堂的有效高效

学生是鲜活的有思维有情感的群体, 在数学课堂上, 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需要教师去关注和爱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中学生在年龄和心理方面虽不同于小学生, 但是仍然需要鼓励和欣赏, 如果你能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你就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进你的课堂, 再加上你正确方法的引导, 就会使学生达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评价方式千万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式”, 要学会使用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鼓励方式, 你可以说“你真了不起!”“你想得很全面!”, 也可以用集体鼓掌来赞赏他 (她) 的思维等.评价学生的方法有很多, 只要适合你的学生就行了.

篇9:用真情和智慧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真情  智慧  演绎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3-01

针对这样的一班大孩子,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想让学生回归常态,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我的做法是以文学作品铺垫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老师,盼着老师来上课。以鲜活的形式演绎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活跃课堂。以肯定赞美的语言搭建精彩的评价平台,让学生自信起来,走上讲台,展现自我。这样,课堂显得生气勃勃,异彩纷呈,良好的课堂环境得以持续下去。

一、让学生亲近老师——以文学作品铺垫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亲近老师,为师者必须占领“制高点”,瞬间吸引学生的主意力。例如:新学期开始,我接手了两个新班级,语文课上,我走进教室,学生像没看见似的,吵吵嚷嚷,乱糟糟的,这时候,我说话了:同学们,安安静静听我讲五分钟,五分钟以后,如果你觉得老师讲的吸引不了你,那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同学们,能安安静静听我讲五分钟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能”。于是我开始讲《红楼梦》。切入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三世情缘。从女娲补天遗留下一块五彩石到神瑛侍者浇灌一株绛珠仙草,后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再到神瑛侍者要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也要跟着下世为人,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他们临凡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继出生了……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铃响了,学生没有反应,我宣布下课,学生们才从《红楼梦》中醒过来,并要求:老师,下节课再接着讲啊!就这样,学生开始盼着我上课,《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故事讲完后,学生跟我已经很亲近了,我向他们提学习要求,他们不再反对,并且能按要求去做了。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了。

二、让学生主宰课堂——以鲜活的形式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注重感悟与积累。”可见,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把语文课变成擂台课、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上课了,两位主持人走上擂台,说: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打个宋词擂台赛,比赛的规则是:1.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 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比赛内容分指定回答和抢答两种。3.本次比赛共分五轮,每轮十个题目。4.实行淘汰制,每轮淘汰一组。然后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老师在投影幕上打出题目,主持人有条不紊地控制赛场节奏……两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生们的情绪依然高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我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的主题是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自发报名,在上课前三天让学生练习准备并由老师发下比赛有关的各项通知。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教师提倡合作朗读。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教师还特别强调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比赛奖惩分明。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拒绝参与。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三、让学生充满自信——以肯定赞美的语言搭建精彩的评价平台

我们的学生自信心早已丧失,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和肯定了。我们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学生重拾自信。为我们的学生量身打造课堂评价语言。我记得这样一个案例:在德国的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三加三等于几?一个孩子回答道:“等于五”。老师用了三句话对这个答案进行了评价,一是“很好”,二是“快接近正确答案了”,三是“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其实这三个评价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很好”实际上是在鼓励他勇于举手,同时也是对学生善于思考的一个积极评价;“快接近正确答案了”是对于学生答案的侧面评价,他没有直接点明学生答错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在这一句评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谁有不同意见”是继续引导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全体学生兴趣的一句评价。可见课堂评价的魅力是无穷的。

如一个学生把“鞠躬尽瘁”的“瘁”读成“碎”,引起同学的哄笑,我却没有笑,相反,我以热情的口吻说“我发现某某同学真的进步了,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瘁”和“碎”是形近字,没有好好听课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瘁”的字形联想到“碎”的读音,说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能经常这样独立思考问题,学习就会有进步。这样的同学不值得赞美吗?这一番热情的点评不仅使该同学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别的同学从中悟出了道理。所以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诚心诚意。

作者简介:

上一篇:对分团委学生会的建议下一篇:写感恩的议论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