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2024-05-16

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精选3篇)

篇1: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新闻来源:家纺资讯、家纺招聘、家纺英才网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于7月1日正式宣布,我国已全面进入主汛期,各地防汛抗旱进入紧要关头,防汛物资同时进入“临战”状态。

对比往年各地公布出来的防汛物资可以看出,编织袋、土工布、反滤料、木桩、铁丝、潜水泵等仍旧是防汛物资的主要成员。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土工布所占防汛物资的比重达到了45%,是历年最高,成为防汛抗旱工作最重要的“新晋帮手”。

其实,除了在防汛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外,近年来,土工布材料也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功地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农业、桥梁、港口、环境工程、工业能源等工程中。美国著名的市场咨询机构Freedonia集团预测,鉴于全球在道路、建筑品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诉求的增强,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拓展,全球土工合成材料的需求量在2017年将达52亿平方米。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地,大量的基础设施被规划并将相继投入建设,加上环境保护法规与建筑施工规范的演进,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新兴市场有望获得稳健增长,其中中国地区的需求增长预计将占全球总需求量的一半。发达国家同样具有增长潜力。比如,在北美地区,增长主要来自于新的施工规范以及环保法规的驱动,西欧及日本的情况与之相当。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未来4年,全球土工用纺织品市场将以10.3%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在2018年,市值将增至6亿美元;从数量来看,全球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将在2018年增至33.98亿平方米,期间复合年增长率将维持在8.6%,发展前途可谓是“大大的”。

全球:应用之花“遍地开”

美国作为世界上土工布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市场上约有50家大型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制造公司。2013年,美国颁布MAP-21运输法案,能够满足应用于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地理管理的关技术要求,依据该法案,政府将拨款1050亿美元用于改善美国的地面交通设施。美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会客座教授Ramkumar Sheshadri先生指出,尽管联邦政府的州际高速公路计划是否会在2014年9月对路面市场造成影响仍旧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土工合成材料市场将在2014年实现40%的增长速度。Ramkumar Sheshadri先生同时预测,未来5~7年,美国土工合成材料市场可能会产生300万美元~350万美元的销售额。

在阿拉伯地区,道路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是土工用纺织品最大的两个应用领域,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对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预计将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今年新出台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土工用纺织品与土工格栅的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UAE和GCC所管辖地区的土工用纺织品市场将达到l.01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超过2亿美元;从数量上来看,2019年土工材料用料将达868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正在计划建造20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这将刺激政府投资25亿元用于土工类产业用产品;巴西、俄罗斯政府也在近期宣布将修建更宽阔道路,对产业用土工材料的需求将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也在2014年全面展开。

国内:待解问题“一箩筐”

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在政策的推动下,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对产品开发和内外市场调查不重视等大大小小的问题仍有“一箩筐”。

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工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虽然我国土工用纺织品产业已初成规模,但与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比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土工用纺织品行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工程设计和气候基础实验,对大气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海洋环境对产品的副作用等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提供了基础研究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却非常少。此外,常规产品质量仍亟待改进,加工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硬件不够“硬”,软件配套也未跟上,比如标准缺失是目前我国土工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最大困扰之一。国外根据产品原料、应用领域、功能、加工工艺等不同,建立了较全面、完善、细分化的标准体系,且还在持续更新和修正中。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要滞后很多,目前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应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和测试标准等三部分,所用的土工合成材料测试标准主要参考ISO及ASTM标准而制定。

当下:土工建设“勤沟通”

要发展,其实并不难。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调研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工行业面临较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国家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利投资也稳步增长,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客户;二是企业积极开拓环境工程市场,全年企业订单都比较饱满,环保行业已经成为土工材料的新增长点;三是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增长,我国土工材料已经走出国门,配套许多大型项目。

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麟认为,土工布在我国市场前景看好,甚至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张华麟指出,土工合成材料涉及建筑、水利、纺织等多个领域,各行业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加大土工合成产品协作开发的力度,使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程条件服务。同时,非织造土工布生产商应进一步拓展相关工程的开发,通过与上游企业的合作为下游采购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材料,以使产品更好地应用于工程中。

此外,必要的测试是对产品质量及工程质量的监控,也是对人民财产的负责。检验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是工程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发现,通过土工合成材料的实验室检测或现场检测可以了解土工合成材料的产品及工程特性,进而确定正确的设计参数。土工合成材料的检测指标一般分为物理性能指标、力学性能指标、水力性能指标、耐久性能指标、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相互作用指标等。随着土工用纺织品在工程建设中更广泛的使用以及先进检测手段的应用,我国的测试标准也应该不断完善。

上下游对接好了么?

企业说

用户疑虑提升产品质量

在国外基础设施工程中,产业用工业织物占比已经达到50%,而国内目前的比重只有16%~17%,明显的差距也显现出国内的巨大发展空间。但选择国内设备还是选择进口设备,一直让不少产业用企业纠结不已。

我们承认,在最开始面对产业用企业怀疑国内设备的实用性时的确“虚”过,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怀疑让我们积极改进,如今不仅实现了设备价格是国外进口设备的1/3,生产出来的重型织物的质量更是接近甚至好于国外。不可置否,尽管在精细产品研制方面我们国内稍稍落后,但在产业用工业用布方面,国内水平已经达到一流。

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织机制造基地,主要生产宽型聚酯网织机、工业矿用多层带织机、超宽幅土工布织机等。如今,公司努力借助正在研发试制的GCMT2500螺旋伞数控加工中心和平面三向织机,建成国内唯一的平面三项织物生产企业,从而进入军工行业,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贡献。

尽管公司生产设备的批量不大,但品种丰富,完全可以实现不同行业的量身定制。我们自己生产的设备也可以实现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攻克了不能随时停车的难题,降低了小米数时易有瑕疵的风险,其中平面三向织机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撕裂强度,而且还实现了产品经向、纬向强度的同时增大。□ 侯建明(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技术水平低不容忽视

我国土工布在今后15年仍将以两位数增长,包括水利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港口、江河湖海治理、治沙等等工程,投资预计达上万亿元。

以长江口航道工程为例,长江口航道整个工程需用土工布3000万平方米,仅投资32.5亿元人民币的一期工程,就已采用各类土工布700万平方米。从供给方面看,目前全国已涌现出230多家土工布生产企业、300多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超过5亿平方米,在各方面已能满足一定程度的需求。一方面是诱人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现成的供给保障,土工布作为一种生命力强、跨多行业的新型建材,在我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今天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的非织造土工材料仍然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和供应不配套的问题,一些特殊的专用材料缺乏研究和生产。在重点工程中,由于品种短缺或质量不过关,尚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土工布。此外,目前不少纤维原料生产商与土工纺织品生产商之间保持着平行而独立的加工模式,这使土工材料的质量和利润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如何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降低后期大量的维护费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我认为,土工纺织品的终端应用要求整个产业链内部的完美配合,实现从原料、设备到最终产品的联动生产才能为这一行业带来完整的解决方案。□ 张华麟(山东天海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专家说

特种织机填补国内空白

以石家庄纺织机械公司为例,现场参观时看到正在运转的重型特种织机,它的机幅有15米多,织物机幅为12.8米,入纬率900转/分,打纬力3吨/米,可配16至24片综框,纬密可以从1200根/10cm中增减。这么大的织机,又是集机、电、气、液、光于一体的成型网剑杆织机,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感到十分欣喜。这些特种织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向境外出口。

生产企业选准生产方向十分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十分稳妥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办好厂子,重点不是人员多不多,而是应该有一个团结配合十分密切的团队,正是这个团队工作目标明确,扎实肯干,才能创造出辉煌。□ 吴永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

标准规范应加紧出台

我国在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将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工程需要建设,对土工布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建设具有巨大潜在市场,中国将成为世界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营销市场。

土工材料属于环保类产品。全球对于环境意识的觉醒使得土工薄膜以及其他工业合成材料需求增长,因为使用这些材料对自然影响很小,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很大伤害。有关部门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非常重视,国家将拿出7200亿元在3年内完成六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土工合成材料的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等也应该相继出台,才能为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张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环球趋势

公路铁路用土工材料也走“智能化”道路

全球土工用纺织品领头羊荷兰皇家TenCate公司近来宣布开发出一种用于公路和铁路加固的智能土工用纺织品TenCate Mirafi RS280i。该产品集高模量、介电常数、分离性及优异的界面协同性于一身,目前已进入专利审核期。TenCate Mirafi RS280i是TenCate公司RSi产品系列中的第三款也是最后一款产品,其他两款分别为TenCateMirafi RS580i和TenCate Mirafi RS380i,前者具有高工程性和高强力,主要用于基层加固和软地基的稳固,伴有较高的透水率和土壤持水量;后者比RS580i更轻,作为种经济型方案,用于对公路加固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领域。

此外,Tencate公司开发的“垂直阻沙土工用纺织品”获得了“2013年Water Innovation Award”大奖,被认为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创新理念,尤其适合荷兰特殊的地理环境。垂直固沙土工用纺织品是一种可以阻止管涌形成的创新方案,其基本原则是纺织品的过滤单元只允许水通过,而沙土无法通过。利用土工用纺织品的阻隔性在圩田上形成的管涌,从而保证沙土留在堤坝下避免造成溃堤。据介绍,这种解决方案源于Tencate公司的Geotube土工管袋系统。将其与Tencate公司的GeoDetect传感技术相结结合,有望在增强堤坝的同时提高成本效益。TenCate GeoDetect R是全球第一种智能土工布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在土壤结构发生变形的早期给予警告。

将光纤应用于土工用纺织品中也可以赋予其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监测机械变形、应变、温湿度、孔隙压力、探测化学侵蚀,结构完整性与土工结构健康状况的测评等。尤其是在对几十米到数公里范围内机械形变的分布式测量方面非常有效。集成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土工用纺织品通过对纤维进行分布式应变测量,可提供从几十米到数公里土壤范围内任何位置的土工结构信息,包括土、土壤临界位移、坡度等,其空间分辨率可控制在1m以内。□ 李向阳

资料链接

三大投资方向利好土工材料发展

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投资4万亿元集中用在基础设施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己明确要求在今后的水利、公路、铁路、环保等的基础设施工程中大力推广使用土工合成材料,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能用到土工材料的有三个,第一民生工程;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生态环保。

1.民生工程。单单一个南水北调,这一项工程所需的复合土工膜就有18亿吨,而实施以来才用了不到5亿吨,还有十几亿吨的用量要在未来5~10年内用完。这是一个近千亿元的市场,还有公路遂道、填海工程等方面的用量,所以土工材料行业将是一个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2.基础设施建设。土工材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继钢材、水泥、木材之后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公路建设主要需要土工布和格栅在反滤以及软弱基础处理方面的使用,铁路建设方面主要是利用土工布解决路基翻浆冒泥等病害,效果很好,成功率可达90%以上。现在,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国家建设部积极推广和应用的一种工程材料。

3.生态环保。在今后1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垃圾填埋生态环保工程,大都市每天的生活垃圾有1.0万吨~1.5万吨,生活垃圾的处理是每个都市都感到困难的问题,而且每个城市也不是靠建造一两个垃圾场就能解决问题的,国务院已经明文规定,全国有3000多个县市,还有若干发达一点的乡镇,大力提倡并且政策鼓励每个县市/乡镇必须建一个垃圾填埋厂。一个垃圾填埋厂土工材料的用量至少在200万元左右,这是近百亿元的市场,可以想象土工材料用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数量。

篇2:产业用土工建筑材料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绿色建筑的“美国概念”

2015 年6 月在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如期举办第83 届MAM期间, MAM报告指出所有建筑物是美国最大的能源消耗体;目前美国温室气体排放40%~60%来自运转建筑物。MAM还通过了一项“绿色建筑的‘美国概念’”以敦促国会推行美国建筑产业进一步绿色化进程, 在所有的新建筑中严正实现碳中和效益, 以减少能源消耗及其费用, 并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将近300 位市长在一项《“美国概念”2025 协议》上签名, 同意在自己管理的城市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接下来的5 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低5%~8%;在2020 年之后将把温室气体减排速度提高一倍, 到2025 年争取温室气体整体排放量较2005 年减少26% ~ 28%。而绿色建筑产业化是其中最重要举措。

实际上, 基于《“美国概念”2025 协议》, 目前美国已有30 个城市采用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要求的法规, 还有几十个城市已设定了自己的绿色标准。15 个州有绿色建筑法, 36 个市政府设定了关于强制开发商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节能和环保项目的法令, 另外还有24 个城市有关于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决议案, 还有14 个市有相关的行政命令。

“所谓绿色建筑的‘美国概念’, 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 屋顶花园;”USGBC高级顾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前任首席执行官CEO简·亨利认为, “而是代表一种绿色概念或产业化象征。”他指出, 其“概念”是指建筑产业在绿色化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至于“美国概念”的绿色建筑内涵, 其特征可归纳为: (1) 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存; (2) 整体优先, 当前利益必须服从可持续利益; (3) 资源经济, 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 (4) 全寿命设计, 提倡3R原则 (即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 (5) 宜人性, 考虑人的生活舒适与生活环境的健康性; (6) 本土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充分结合各地域气候特性延续地方文化风俗, 利用地方材料并把地方适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 (7) 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 发展各种可持续的建筑思想, 强调设计和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相结合, 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二、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潮流的形成都不是一夕之间实现的, 尽管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在近几十年间渐渐流行起来, 但这种建筑潮流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 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相对成熟, 都与节能和环保等绿色潮流一样, 有一条可循的路径。

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馆长、全球著名建筑史学家大卫·吉森指出, 绿色建筑的萌芽可以回溯到一个世纪甚至更久以前。根据吉森的说法, 早在19 世纪时, 伴随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诞生的英国著名建筑水晶宫, 以及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名闻遐迩的建筑埃玛努埃尔二世拱廊等, 就已经开始使用无源系统, 例如屋顶风机、地下空气冷却箱等, 来实现调节室内气温的目的。

据吉森介绍, 20 世纪初, 美国纽约市涌现出大批摩天大楼, 其中熨斗大厦和纽约时报大厦使用了窗户深嵌入墙中的设计, 可以减少阳光射入。此后, 洛克菲勒中心利用了可调节窗户和空中花园两项先进技术, 以达到建筑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美国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技术利用等, 已经包含了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成为绿色建筑理念形成的萌芽。

直到20 世纪60 年代, 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在研究中把生态学 (Ecology) 和建筑学 (Architecture) 两个词完美合并, 提出了“生态建筑” (即绿色建筑“Arology”) 的新理念;而1963年V·奥戈亚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 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 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 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此后, 绿色建筑在美国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源短缺的国际现状, 尤其是20世纪70 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更让美国人认识到, 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有限的, 如何节约有限的能源, 实现当代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命题。90年代之后, 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 提出了综合考虑能源、气候、材料、住户、区域环境的整体的设计观。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创造, 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 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 工业领域在全社会能耗方面占据的比重不高, 建筑领域的能耗量则高于其它领域, 成为节能降耗的重点。发展绿色建筑, 也因此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

随着国际绿色浪潮的推动, 1993 年美国创建了绿色建筑委员会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简称USGBC ) 。这是世界上较早推动绿色建筑的组织之一。其成员来自于美国社会各个方面, 以组织成员形式组成, 主要有政府部门、建筑帅协会、建筑设计师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大学、建筑研究机构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商。其宗旨是整合建筑业的绿色化机构、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建筑的市场机制、推广并教育建筑业主、建筑师、建造师的绿色实践。但是, 当时美国大多数商业建筑都缺乏最基础的环保技术, 特别是所有建筑商与开发商都对建筑业实行绿色产业化为难。“绿色建筑产业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呢?”USGBC发言人科尔曼·玛丽指出, “政府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推动产业绿色化和推广绿色建筑的责任!”

美国政府在全国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化方面, 所做的工作比较具有借鉴性。1993年,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持者就开始游说克林顿政府, 希望把白宫作为绿色建筑的一个实验场, 以推行建筑业的绿色产业化改造。同年4 月的“地球日”当天, 克林顿政府为了启动绿色建筑产业化的计划, 宣布将总统府邸 (即白宫) 改造成“一个节约能源的典型”;美国能源部为“绿色白宫”与绿色建筑产业计划作了能源审计工作, 环境保护局领导了环境审计工作, 并举办了一系列专家研讨会, 将近有一百位环境专家、专业设计师、工程师和政府官员等聚在一起, 为“绿色白宫”计划与建筑业实行绿色产业化发展的各项节能措施和可行性技术手段等问题献计献策。此后, “绿色白宫”计划 (包含占地60 万平方英尺的艾森豪威尔办公大楼在内) 启动。三年后, “绿色白宫”计划对这座建成将近200 年之久的建筑物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措施, 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白宫每年节约的能源、用水和固体废弃物花费等达到30 万美元之巨, 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5 吨。

“白宫的绿色改造取得的巨大成就, 激励了美国政府对其它公共建筑如五角大楼等进行改造, 也为绿色建筑产业在全美的推行与普及, 开了一个先例。”USGBC住宅产业发展部负责人凯尔斯·马伦认为, “其影响力十分广大, 对于美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意义深远。”马伦指出, 特别是在2000 年的加州能源危机和2001 年“9·11”事件后, 能源价格居高不下, 迫使“最烦恼环保”的美国建筑商与开发商们也开始认识到:运用节能与环保新科技推行绿色建筑产业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在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启动初期, 由于参议员理查德·布卢门撒尔等对于国会与MAM的促进, 2000 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在评审了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现有标准之后, 开发出了《节能和环保设计导引 (LEEDTM) ·正式版》绿色建筑等级的认证系统。弗吉尼亚科技大学的建筑系教授吉米·琼斯表明:“LEEDTM的出台, 由此推行了美国绿色建筑产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轧道, 从最初的简单模式, 发展到集节能、设计和环保为一体的新型建筑产业, 成为各国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模式与方向的潮流导向。”

三、美国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策略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 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围绕着发展绿色建筑产业这一目标, 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与优惠策略, 体现出美国政府对于建筑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视。“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规范和标准、经济激励政策以及自愿性的产品和材料设备绿色标识等政策工具的良好设计, 是美国绿色建筑得到较快发展的政策保障。”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发言人科尔曼·玛丽说。美国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启动阶段。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1993 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简称USGBC) 的成立, 政策关注点被扩展, 除了能耗, 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室内空气质量甚至建筑用地选址等问题同样引起社会关注USGBC是产业第三方的独立机构, 由一些对绿色建筑有共识的组织组成, 它的成立被认为是美国绿色建筑产业化整体发展的开始, 而绿色建筑的兴起被认为是美国最为成功的环境运动。

二是发展阶段。以《2005 能源政策法案》的颁布为起点。《2005 能源政策法案》是美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能源政策之一, 体现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这一法案对于建筑能源节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是扩展阶段。以2009 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经济刺激法案为标志。这一法案中有超过250 亿美元资金将用于建筑的“绿化”, 发展绿色建筑及其产业成为美国能源改革和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述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化的进程中, 政府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全方位与多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其采用的策略有:

策略1:颁布政策。美国政府颁布关于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增速很快。在2000 年时全美国关于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超过10 项, 到2015 年联邦政府及各州已颁发接近600项相关政策。根据美国联邦、州、地方政府的管理架构, 美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与策略也分为三个级别。据统计, 已有14 个联邦机构和部门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 有35 个州政府、442 个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策略2:修订法案。美国联邦政府修订的《2005 能源政策法案》, 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这项法案包含了具体的经济激励政策来推进节能产品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特别是一整套的针对家庭节能改进的税收抵免政策;对联邦建筑执行的标准作了新的规定, 即采用《2004 美国节能标准代码 (ASHRAE标准90.1-2004) 》, 并希望进一步修订联邦建筑能效执行标准, 规定未来联邦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能效指标;要求在2015 年后联邦政府各机构的能源使用要消减到2003 年的80%, 也规定了政府机构可以有一部分预算用于能源节约工作;对15 种产品或设备设立了新的能效标准。

策略3:认证标准。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并推出的LEEDTM认证系统, 是一个自愿的以一致同意为基础的, 目的在于发展高功能、可持续建筑物的标准。该标准体系在1998 年建立以来, 在美国乃至全球都获得建筑行业普遍的认可, 几乎成为全球绿色建筑的标准蓝本。2006 年, 由美国冷冻空调协会、美国加热冷冻及空调工程师协会与美国暖房冷冻空调工程师学会联合发布了高性能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189》。这一标准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一个“一揽子建筑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其格式和结构是按照LEEDTM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设定的, 它涵盖的主要议题也类似于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包括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室内环境品质和建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由于LEEDTM绿色建筑评级体系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所以《标准189》的目的是要作为申请LEEDTM绿色建筑的基准线, 以帮助绿色建筑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标准189》与LEEDTM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工具, 他们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了权威和公开的信息, 为其选择绿色建筑清除了信息不透明的障碍。

策略4:经济激励。美国政府在鼓励绿色建筑发展过程通过经济手段吸引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选择, 政府推动绿色建筑的资金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二是节能公益基金。但是各州各市地方政府的经济激励方式, 则包括提供直接的资金或实物激励、补尝和补贴以及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创建市场。例如2000 年纽约州立法通过了绿色建筑经济优惠的激励政策, 州政府每年提供固定的财政预算支持。纽约州推行的经济优惠政策包括:补尝早期建设成本较高的绿色租住空间、绿色整体建筑和民用绿色住宅等, 从而提高绿色建筑产业的竞争力与市场吸引力。

策略5:税收减免。在美国有多种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税收激励政策。前文已经提到的《2005 能源政策法案》中既包括了课税减免也包括课税扣除的规定。其中课税减免的规定是:商业建筑的所有者如果采取某些措施使得能源节约达到ASHREA90.1 标准的50% 可获得1.8 美形平方英尺的课税减免。同时, 该法案还有多项课税扣除的规定:对于商业建筑, 如果使用太阳能或燃料电池设备可享有30% 的税收扣除;对于新建住宅, 如果所消耗的能源低于标准建筑的50% 就有资格享受课税扣除;对于住户来说, 选择节能设备可获¥500~¥2000 的课税扣除。

策略6:专项资金。美国能源部资助LEEDTM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建立;该部能源效率与可更新能源办公室 (EERE) 为推动可更新能源和能效技术的使用, 提供多种激励方式, 这些政策虽不是专门为绿色建筑发展制定, 却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为可更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展和示范项目的建立, 提供资金。这种专项资金除提供给开发商、消费者、技术开发人员, 也提供给州和地方政府。

策略7:碳交易补偿。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构是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成立于2003 年, 与影响力更大的欧洲气候交易所不同,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自愿性质的。美国曾经通过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方式成功解决了酸雨问题。随着美国联邦政府给公用事业公司和其他企业规定排放上限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行业也在迅速发展。“点碳”咨询公司称, 目前美国有近400 家新兴公司在经营600 个减排项目, 这个数字今后两年还将增加两倍, 而绿色建筑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碳交易补偿”的主流行业。今后绿色建筑的企业经营者与开发者都能够通过碳减排而获得收益, 这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多大的推动作用。Ecosystem市场研究公司称, 美国碳补偿这个自发市场去年增长一倍, 达到1.5亿至2 亿美元, 但仍然不够。另据“新碳金融公司”研究公司称,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 如果实施联邦排放限额, 美国的碳补偿市场到2020 年可能增至1750 亿美元。

策略8:自愿性项目。自愿性项目是美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另一有效手段。自愿性项目可以作为强制性规范的补充, 因为它可以通过设定更高的建筑节能绩效标准来推动能源节约, 并为未来建筑节能标准的改进提供基础。美国最为流行的自愿性项目是“能源之星”, 这是1992 年由美国环境署和能源部开创的通过提高能效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项目。据评估, 2015 年该项目节能效果达近千亿美元。迄今为止, 全美已经有3000 多项商业和工业建筑得到“能源之星”标识。

策略9:拉动市场。美国政府授权绿色建筑委员会, 目前正致力于拉动绿色建筑产业四个方面的市场发展:一是发展绿色建筑, 应对气候变化;二是可持续城市与社区;三是绿色经济适用房;四是绿色学校。为此,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拉动市场发展的策略有: (1) 通过示范引导; (2) 推动出台对引导者的激励措施; (3) 提高对所有建筑的最低要求。

“美国绿色建筑的政策设计与策略措施是以其产业与市场转型为最终目标的, ”弗吉尼亚科技大学的建筑系教授吉米·琼斯指出, “因此, 上述政策和策略项目能够解决产业体制与新兴市场的障碍, 对于产业与市场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未完待续)

篇3:生物再生材料迎来产业快速发展期

生物医用材料作为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须和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物质基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由于生物再生材料具有类似自然组织的结构和特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以替代、修复、再生有生命的组织和器官,被认为是未来生物材料发展的方向。目前,生物再生材料常用于制作人工瓣膜、血管修复体、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等,达到对人体组织或器官诊断、治疗、修复、替换或增进其功能的效果。因此,生物再生材料及制品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列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目录,提出加强植介入产品表面改性等核心技术和部件开发及应用,推进介入支架、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产业化。另外,《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于2015年完成编制,首次提出包括数字化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五大重点任务。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无疑会对国产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会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迎来大爆发。其中,干细胞、再生组织等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将成未来发展新亮点。上述政策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生物再生材料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生物再生材料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结构类产品,以心血管、口腔、骨、肌腱、皮肤等较为常见。虽然我国生物再生材料起步较晚, 但是凭借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产品层面的支持,行业发展较快,在产品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相继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较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部分产品已形成可观的市场规模,每年保持在20% 以上的增长速度,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国际声誉。

在心血管介入材料领域,2011至2013年, 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数量一直保持14% 以上的增长速度,成功率也一直保持在99.5% 以上。由此估算,2013年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约为173亿元,其中心血管支架市场规模达到123亿元,手术配套装置市场约为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

目前我国心血管介入材料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逐步培育发展起一批诸如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知名企业,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 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其中,乐普医疗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支架的生产,已在国内外该领域形成品牌影响力。微创医疗已在香港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支架的龙头企业之一,其心血管支架2014年的国内市场份额接近30%。

在口腔再生修复材料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上成熟的品牌有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 “海奥®”、北京德诺联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瑞诺”以及海外品牌瑞士“盖氏”等。其中,国内的烟台正海生物的“海奥®”系列口腔修复膜在国内口腔颌面外科用修复膜领域市场占有率居首位,是国内可有效替代进口产品的品牌。瑞士盖氏BIO-GIDE口腔修复膜在口腔种植牙用修复膜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较强市场地位。据估算,目前我国口腔再生修复材料潜在市场需求已达到10亿元规模,为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脑膜材料是我国生物再生材料领域自主开发的另一主要产品,目前保守估计全国年颅脑手术量达40 ~ 60万例,且每年手术量都有一定比例增长,脑膜市场潜在需求超过20亿元。我国在该领域组织损伤及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方面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产品细分种类众多。主要代表性生产企业有北京天新福、广东冠昊生物等其中,北京天新福是国内再生医学材料的领先企业,目前拥有人工硬脑膜、人工硬脊膜、人工神经鞘管等产品,2014年被香港上市公司普华和顺收购。广东冠昊生物是国内脑膜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为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该公司早在2011年国内A股上市。

2013年我国骨科生物材料市场规模就已达到约118亿元,几乎是2009年的市场规模(约67.4亿元)的两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国内生产骨科修复材料相关产品的企业数量已达60多家,地域分散且与跨国公司相比规模相对较小国外代表企业是瑞士盖氏,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创生医疗、康辉医疗等。2012年,美国美敦力公司完成了对康辉控股(中国)公司的并购。2013年,史塞克(Stryker Corporation)完成了对创生控股的收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医疗器械巨头挑战,是国内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另据测算,目前我国牙种植手术用骨修复材料潜在市场超过4亿元。随着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牙科疾病呈现大幅度增加,种植牙以及由此带来的牙种植用骨修复材料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又一生物再生材料分支。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生物再生材料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心血管支架、口腔修复材料、硬脑膜修复材料、心脏封堵器以及骨科创伤修复材料等国产生物材料的市场份额已达到较高比例,部分中高端的生物再生材料也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基于疫情防控考虑,国外以动物组织为主要原材料的生物再生材料难以进入国内市场, 而以美国强生和德国贝朗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膜由于材质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主,在相容性、力学顺应性和诱导活性方面无法与生物再生材料相比,这就为国内企业在相关领域迅速迎头赶上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国内再生医学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撑,进口替代效应将日益显现。

上一篇:劳动服装教案下一篇:电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