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2024-06-06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精选10篇)

篇1: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环境风险评价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新兴领域,它的诞生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环境保护的一次重要战略转折,由原先污染后的治理转变为污染前的预测和实行有效管理。因此愈来愈受到许多国家环保机构和有关国际性组织的重视。

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风骚。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并对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定义。由此,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例如,1986年发布了致癌风险评价、[2]致畸风险评价、[3]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4]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5]暴露评价、[6]超级基金场地(Superfund sites)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7]等指南。1988年又发布了内吸毒物(sytemictoxicants)[8]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9,10]等评价指南。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 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3.生态暴露评价 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目前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一、特别是多种混合物暴露的剂量一响应规律认识不深入,以及将实验室结果外推到野外的不同时空范围的困难等,暴露评价中的许多因子都存在不确定性。显然,生态暴露评价远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关键必须考虑污染物与生物体以及生态系统、污染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4.不确定性处理 不确定性处理一直是风险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外推过程,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处理是风险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发展各种外推理论,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 总之,随着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对人类生存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新的贡献,并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NAS(1983):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Managing the Process.National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2]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carcinogen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3992?4003.

]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mutagen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06?4021、

[4].USEPA(1986):Guidelines for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se.Fed.Regist51:34014?4025.

[5].USEPA(1986):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28?4040.

[6] USEPA(1986):Guidellne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Fed.Regits.51:34042?4054.

[7] USEPA(1986):Superfund Health Assessment Manual.EPA 540/1?6/060.

[8] USEPA(1988):Guidelines for health assessment of systemic toxicants.Fed Regist.(in draft).

[9] USEPA(1988):Proposed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femaelreproductive risk.Fed.Regist.53:24834-24847.

[10] USEPA(1988):Proposed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male reproductive risk,Fed.Regist.53:24850?4860.

[11] USEPA(l992):Framework for E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PA/630/R一92/001。

篇2: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空间环境试验与探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分析了与航天器飞行有关的4类空间环境的特点;介绍了国外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文章还重点分析了未来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趋势:加强了对空间环境动态变化的探测;将星座探测摆在重要地位;以地球轨道卫星为发展的主流;利用卫星加大对空间环境探测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国外空间环境探测的经验表明,我国应重视发展地球轨道探测卫星,尽快提高卫星有效载荷的水平.

作 者:焦维新 Jiao Weixi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航天器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V57 关键词:空间环境试验   空间环境探测  

篇3: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1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含义介绍

对于生态环境事件其受到影响的除了人群和生物, 还有环境的介质, 如水、土壤、空气等等。而造成环境工程受到影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因素:一是管理层决策, 使环境处于长期较差质量, 如环境监管部门根据环境的法规审批的项目在正常及非正常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二是客观环境出现的事故或偶然事件, 如地震、海啸、设备技术等;三是主观因素导致出现突发性事件, 如人为破坏、施工管理不当等。因为化学品的特性及进入方式不同, 自然中扩散、传递、转化途径也不同, 而且对环境影响时间也不一样, 可能是长期、短期, 也有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可以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因此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广义上的内容有, 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社会影响、、资源需求、产品使用、产品终结处理。狭义上主要内容有, 环境资源及质量、人体健康[1]。

2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重要性分析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 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 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 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 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降低损失到最低[2]。

3 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3.1 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 受体是人, 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 不仅仅一个, 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 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 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 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 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3.2 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 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 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 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3.3 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 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 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 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 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 且该环境差异大, 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 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 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3.4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 如, 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 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4 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 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 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 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 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 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 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5 结论

综上所述, 环境工程中的风险评价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环境状况改善及质量提高的速度。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风险评价将会给人类更加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者, 更应该不断发展提升自我素质, 研究创新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 为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雷炳莉, 黄圣彪, 王子健.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J].化学进展, 2009, Z1:350-358.

[2]昌盛.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190-191.

篇4: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语言人类学 语言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51-02

一、引言

西方哲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人们从寻找现实的本源,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再到语言论的哲学解释阶段。西方语言人类学也开始从文化资源、社会实践、历史记忆、话语权力等四个方面研究语言和语言现象。语言学家们不再把语言看作是理性的工具,而是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我国对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虽然始于20世纪上半叶,但目前还停留在语言接触、语言规划等基础层面,在语言的话语权利、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力量薄弱。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和把握国外语言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我国语言人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外语言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语言人类学始于20世纪初,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以及他的学生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博厄斯研究美洲印第安诸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诗歌,指出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语言之间不存在发达与不发达,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并以自己的研究证明全人类的心智是同一的。此后,许多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高度重视语言对社会的解释和表现作用,越来越关注语言社会实践。

语言人类学创建初期,在学科定位上经历了“语言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之争。经过部分人类学者大半个世纪的努力,对语言人类学有了以下定位:语言人类学这一边缘学科研究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问题,研究方法兼顾“田野材料”和理论对话,其研究对象是真实的社会人,研究内容是社会实践者的现场话语和情感,是活动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意义。

语言人类学和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在思想渊源和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有很多交叉部分。马克思、涂尔干、布迪厄、列维-斯特劳斯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思想和方法,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社会人文学科的交叉使语言学走出就语言论语言的局限,更多的学者把语言看作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使语言与思维、现实的关系成为语言研究的主体。语言人类学者使语言研究步入人文世界,与社会、文化、认知、实践联系起来,对许多人类学主题进行了创新研究。

三、国外语言人类学的发展现状

(一)从二元对立到三一辩证

列维-斯特劳斯在雅各布森音位理论的影响下,开创和发展了结构人类学。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文化形式可以反映他们的心理结构,而结构人类学试图在文化材料中寻求结构性二元对立。在现代语言学领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科学主义立场出发,指出能指-所指、言语-语言、共时-历时、组合-聚合等二元对立观,试图用逻辑、理性、稳定的结构解决纷乱无序的社会语言现象。其理论人为地割裂了人与社会、语言与价值的联系,割裂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巴赫金和皮尔斯以“三”对“二”,批判和修正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巴赫金把索绪尔语言学的排列顺序颠倒过来,不从稳定的语言出发,而从变化的话语出发,从生活和历史事件出发,论证对话的社会属性。巴赫金为主观和客观、稳定和变化、语言和言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辩证位置,不是让“二元”对立,而是对转、对话、互动、互渗。皮尔斯指号理论中对象(object)的三个维度,即拟像、标指、符号,具有特殊的、革命性的意义,它是超越二元对立,实现三一辩证的起点。这种“三”的思想正如中国的太极八卦体现了身心时常处于对转中,揭示了万物都在变化和发展中,没有绝对的“二元对立”。

(二)当代语言人类学发展的主要理论

1.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互动互通的基本方式。包括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在内的对话形式,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关系和交换形式,其终极是审美判断。人要达到生活完美,就要对自己有“全观”的认识,但人有天然的局限,他(她)不能看到自己的全部,不能直接观察自己的面部和背部,这就是“视域剩余”。对话,即符号交流,使人克服“视域剩余”,体察自我,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搭建桥梁。借助别人的眼睛反观自我,这便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2.社会行动理论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中介活动的产物,心理工具(psychological tools)和人际交流扮演了中介角色。他指出,儿童的语言发展表明,思维和言语有着不同的起源,思维的发展经历了前语言阶段,言语的发展经历了前智力阶段。语言和思维先是各自发展,然后在一定阶段上“合流”,思维成为语言的思维,语言成为理性的语言。维果茨基的社会行动理论为语言人类学提供了崭新的心理学视角,明确指出了长期困扰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语言和思维谁决定谁”的问题,并指出语言只有在社会行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极大地拓宽了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理论基础。

3.移动符理论

雅各布森和希尔弗斯坦提出“移动符”理论。他指出,语言在表面意义之下发生“移动”,指向另外的意义,即“弦外之音”或“话中有话”。说话人发出的信息要由受话人接收;说话人对信息进行编码,受话人加以解码。移动符”即编码指向信息,只有求助于具体信息,才能确定编码的总体意义。典型的移动符有“我”、“你”、“这里”、“现在”、“昨天”等兼指时间和空间的代词或指示词,也包括语法上的事态和性别词等。

4.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者强调心智的体化性质,强调范畴、概念和推理不是客观外界的镜像反映,也不是先天赋予,而是人类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原理对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有重要影响。人类以“相似联系”概括事物属性。原型(即最好的样本)即建立在这样的共有特征上,它强调类似于AB-BC-CD-DE-EF的连续性,而不是划界、定格。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过程理论,突出互动、场景、身体、图式等,努力超越唯心-唯物二元对立,突出主体的认知能力,同时也突出认知对象的反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外因”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问题。

四、国外语言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语言人类学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但还未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框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学科之间更加开放的理论空间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使语言人类学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迎接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挑战

语言和文化不会独立存在,需要和其他语言、文化并存,语言和文化的边界也不会固定不变,它们会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随政治经济的流动而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能进入文明前沿,语言、文字要数字化才能进入“先进文明”。语言接触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调整,语言竞争难以避免,需要通过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来协调,确保语言多样性、可持续的发展。语言人类学更加关注语言意识形态研究,超越了纯语言结构研究,把文化象征、地方知识、政治利益、社会情感等纳入语言研究中。

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着巨大改变。数字化生存把人的感知和感觉分解,形成新的体化记忆和体化实践。数字化、虚拟式的语言、文字交流形式产生了新的语言互动和实践,语言人类学开始关注去殖民化即本土能动性问题、数字化带来的跨国跨族现象、移民社会利用虚拟技术联络乡情的问题等崭新的研究课题。

(二)跨学科研究继续深入

国外语言人类学已经在哲学思想上步入了跨学科研究阶段,如对马克思主义、新康德主义的借用;从其他学科借入关键词,并加以发展和创新,如对福柯的“权力”、巴赫金的“对话”的研究。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者之间虽然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对话,但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话语权力表现社会地位,语言行为反映文化阶层。话语分析是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谈话过程,线性的话语流会生成结构性的规范。

近年来,语言人类学者把社会文化人类学关注的比较民族志研究和语言人类学关注的指号过程联系起来,重新思考有关大众媒体的研究范式。此外,作为语言学中最接近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认知语言学重视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性关联”,即隐喻,为语言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潜力。

(三)与社会实践进一步融合

不同于纯语言学的规则,语言人类学强调日常生活,重视实践,突出互动,寻找历史,着眼差异。赫尔德、洪堡特、萨丕尔和沃尔夫等学者,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认知、实践联系起来,沿袭了人类学的“法宝”田野调查,在大量观察、总结社会行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构建。以社会实践为研究文本的语言人类学从田野工作中汲取养分,捕捉活的语言活动,为语言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五、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处于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语言人类学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经济的流动迫切需要把文化象征、地方知识、政治利益、社会情感等纳入语言研究中。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国家,现存80余种民族语言,其中一部分正面临濒危。语言人类学研究将对我国民族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发挥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Jakobson,Roman. 1957. Shifter,Verbal Categories,and the Russian Verb.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Vygotsky,Lev.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Massachusetts & 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Levi-Strauss,Claude.196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Schoepf. New York:Basic Books.

篇5: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发展趋势

【 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发曾经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当时推出了目前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几个大型自动化系统(如南京汇文、北邮MELINETS),并提出了“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在此之后,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处于相对平淡的一个历史时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整体技术实现上,都没有大的突破,有的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到达了顶点,没有发展的余地。

近一年多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自动化与网络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调研、选型、论证和实施的全过程。其间接触到了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些发展状况,国外自动化系统已经在我们所说的“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之上,在多个方面(如体系结构、移动计算、门户集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总结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要趋势,一方面为有志于提高国内自动化系统水平的有识之士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希望引进国外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提供一个当前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况。

1 简要历史回顾

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美国海军兵器中心(NOTS)就在IBM  701机器上进行了单元词匹配检索。1958年,IBM的研究员卢恩进行了著名的自动抽词试验,开创了自动分类、自动标引、信息检索等多个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之先河。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真正发展是在1964年LC发起研制机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编目系统为基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已经成形,同时还出现了以编目系统为纽带的联机编目协作网,例如OCLC,BALLOTS,RLIN,WLN等;当时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由大学图书馆或有条件的大型图书馆自主开发的,如东伊利诺斯大学的联机图书流通系统,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图书采购系统等。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单一功能性系统转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其典型代表是西北大学的NOTIS系统;这期间还出现了专门为图书馆研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公司,其中Innovative  Interface.Inc成立于1978年,Sirsi成立于1979年,Dynix(epixtech)成立于1983年,Notis成立于1983年,Ex  libris成立于1980年。商品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使得图书馆能更进一步地专注于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基本上不再自己独立研制软件,而是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

篇6: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2.1 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科技等都在影响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进程。因此,“整个社会和体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体育社会学中最时兴的研究中心”。[2]

2.1.1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曾有些人认为,体育就是体育,它与政治毫无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少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体育经常也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服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3]体育的发展由此而得到了来自外部的强大的动力。因此,各国体育工作者在制定本国的体育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政治这一重要的因素。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认为:“日本的体育已被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所渗透。虽然它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但是它却获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4]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阵营的分崩离析,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西方文化在这些国家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引起体育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突出地反映了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这些变化也引起全世界体育社会学家的兴趣,成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一个热点。[5]长期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竞技体育被国家垄断系统所推动,造成了大众体育因经费缺乏而未能得到发展。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体育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政策就是在国民健康第一的前提下发展大众体育。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一政策是难以奏效的。

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需要独立、自由思考的环境。因此,在开放的社会中,研究者选择课题经常是从个人偏爱出发的。然而,“近来,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在科学家的磋商下,执政当局显然已经建立了一些研究项目的次序,如果一个人希望他(她)的研究项目获得财政的支持,建议他(她)考虑那些政府优先的项目。”[2]这就是说,即使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也不得不把政治作为选择研究课题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1.2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原来,相当一部分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大众体育主要为福利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社会对体育设备、管理、指导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各种体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投入。这些资源和经费主要是从体育“外部”社会获得的,除了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外,还要靠商业的运作,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因而,多数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受商业主义、政治色彩和群众娱乐的影响。不久前,

篇7: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篇8: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煤炭勘探和开采工作已经极具成果, 但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本研究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论述, 不仅为读者解答了煤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而且促使相关部门认识到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1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现状

以位于内蒙古东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东胜矿区来说, 该地区位于沙漠边缘, 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十分干旱,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据统计分析, 该地缺水量为50 000立方米/天, 为了保证煤炭工业的顺利发展, 急需对该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的勘探工作。此外, 以准格尔矿区来说, 该矿区同样十分缺水, 缺水量已达36 400立方米/天【1】。由于大量缺水, 因此只能开采岩溶地下水, 但随着当地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 缺水问题将会日益严重。以上矿区大多位于缺水地带, 且矿区本身正常生产时对水资源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 若没有及时把握该地区的水文状况, 对矿区的生产以及发展影响极大。

2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煤炭资源多集中在北方地区,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较贫乏, 其中晋、陕、蒙、宁四省产煤量极高却极度缺水,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煤矿区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已基本停止, 因此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的问题, 且研究程度也相对落后,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该地区煤炭行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

2.2 矿井水害威胁严重

我国东部很多地区煤田煤炭储量正受到突水的威胁, 这些煤田很难开采, 突水问题对煤矿开采的危害极大, 甚至会引发煤矿透水事故, 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2】, 且矿井的开采深度逐年增加, 突水更容易导致煤矿的透水事故, 仅2005年我国煤矿就因突水问题发生了7起以上的特大透水事故。因此, 该问题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 一些开采时间较长的煤矿以及小煤窑的任意开采也会导致老窑的积水问题。

2.3 矿区水环境问题严重

在矿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经常需要进行井下排水【3】, 这会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和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3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及环境地质评价发展趋势

要想提高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水平, 重要的就是加强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质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加大其发展趋势与作用程度的研究会增强工环地质工作在矿区建设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调查相结合,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无计划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后果【4】。进一步加强煤矿防治水研究, 为保障煤矿持续稳定的安全生产必须要做好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这也是制定矿井水防治的重要前提。开展以矿区为范围的环境地质评价, 小范围的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对于煤矿山环境规划和恢复治理效果甚微, 这就说明了加强煤矿防治水研究的重要性。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已成为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及环境地质评价的重要发展趋势, 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网络及三维分析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对不同的矿山环境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针对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13大煤炭基地和19个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这些地区多位于我国北方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问题较为严重, 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 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西部水荒, 东部水害【5】, 以上两个问题关系到我国煤炭行业能否安全平稳的发展, 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所面对的两大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 相关部门需要对其加大重视程度。此外, 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的地质工作关系着我国煤炭工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也应该加以重视。根据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我国将兴建更多的大型煤炭企业和相关的煤炭企业集团, 这也为我国煤田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且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 必将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相关的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 给我国能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道华, 李伟.地勘基金运行的四项原则[N].地质勘查导报, 2006, 19 (2) :17-19.

[2]颜洪鸣.加强地质工作的发散思维和纵向思考--浙江煤炭地质单位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现状与发展[C]//2007, 炭经济研究文选.2011, 17 (04) :253-256.

[3]胡明安, 章传玲.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韧性剪切构造带地球化学障的成矿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24 (17) :103-104.

[4]陈建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学科发展动态--记第五届国际矿产资源学术讨论会[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6 (13) :252-253.

篇9:国外B2B期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情况

美国

美国是杂志出版的大国、强国,杂志广告份额在整个媒体广告收入中一直保持18%左右的强势地位,甚至超过报纸。美国杂志主要分为消费类、商业类、组织类及其他,前两者即B2C和B2B两大类,其中消费类占65%,商业类占30%。这两类杂志的收入结构有所不同,前者广告与发行的比例一般为3:2,而后者为17:13,显然B2B是以广告收入为主。

美国B2B媒体公司典型的一体化业务模式是以终端客户、广告商和展览者为核心,涉及杂志出版、网站和在线服务、印刷类和电子类新闻信息、研究服务、会议和展览、营销服务、客户出版(Custom Publishing)以及数据库和名录租赁等业务。美国商业媒体协会(ABM,American Business Media)是B2B媒体信息供应商的会员联盟,成立于1906年,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商业媒体信息机构,拥有319个会员公司,其会员囊括传统出版商、网络媒体、商业会展以及其他新兴媒体。这319家会员公司所拥有的受众超过1亿名专业人士,代表着近5000家传统出版物、网络媒体(含2000种杂志、2500家网站)和1000个行业会展,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

德国

欧洲的期刊总体上可以分成消费类、B2B类、学术类与公司顾客类四类。B2B类杂志与公司顾客类杂志通称为商业杂志,这类杂志发展异常发达,得益于该地区数百年发展起来的成熟的工商业基础条件。该类杂志可以在市场上单卖,也可以订购,甚至是免费赠送给那些“合格”的受众。这类杂志的生存空间主要依赖于广告,发行的收入不大,一般的受众不会感兴趣,而那些“合格”的受众多数是那些行业经理、管理者或行业巨头,这一身份的确定使得B2B类杂志受众极为明确,广告效果好,因此广告费用高。这种广告形式在美国也得到发扬光大,称之为“控制发行”(controlled circulation)。这类杂志实际上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与产业市场相连,是产业发展在媒体上的反映,代表着欧洲商贸发展的方向。由于欧洲商业社会总体成熟,欧盟商业杂志从总体上来看发展比较平稳。

其中以德国为代表,商业期刊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逐渐稳定。德国B2B期刊协会Deutsche Fachpresse每年均发布B2B出版物统计数据。据Deutsche Fachpresse统计,1995年德国商业杂志种类为4500份,1996年下降到3450份,2002年为3563种,2005年3687种,2006年3753种,逐步稳中有升。

发展模式

大多数B2B媒体在经营上都以广告销售为主要经营诉求,而很少依赖于媒体的发行收入。因为其专业性,目标受众群体均因工作或职业需要而产生的信息需求,B2B媒体针对目标受众采用赠送式的控制发行,因此在推广上更多地依赖于数据库营销(database marketing),而非消费类媒体面向大众的订阅推广。除广告销售收入,B2B媒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数据库租借服务、重印服务、专业会展服务、市场调研和咨询服务及相关客户定制服务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商业价值。B2B媒体由于为企业集中提供方向性报道和深度的市场信息分析,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的必读材料。来自德国Deutsche Fachpresse的调查和美国ABM专业调查公司Forrester的调查研究均表明,B2B行业媒体在企业决策者和市场营销者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因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发展而被替代,只是将其信息进一步电子化、网络化,其发展方向是将进一步结合网络平台做专业的内容提供商。

对国内行业期刊发展的影响

目前不少国外B2B杂志已经借香港窗口和与国内杂志合作的方式进入内地,他们都瞄准了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机会,寻找各种成长性行业,借道出版行业期刊。

目前进入中国的国外B2B出版商主要有荣格工业杂志、瑞德商讯、弗戈工业媒体等。此外,美国三大商业杂志《财富》(中文版)、《福布斯》(中文版)和《商业周刊》(中文版)均成功登陆中国内地。这些出版商有的已经在中国市场历练十多年,熟喑中国市场杂志出版的潜规则,并善于发掘中国成长性的机会行业。2006年10月美国商业媒体协会一行曾来访中国,探讨与中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最有效途径。

借鉴、提升与启示

从办刊理念看,瞄准行业内容深度报道,围绕核心品牌开展媒体资源整合,建立媒体品牌是B2B媒体办刊的重要指导理念。

从办刊模式看,欧美B2B媒体进一步从单一纸媒向多媒体方向转型,利用网络手段和数据库资源打造“一站式”信息服务提供商。

从办刊方向看,数字化成为纸介媒体的必然趋势,单一的广告收入向广告+活动+增值服务等复合型收入转变,网络收入占比也将进一步提高,电子杂志成为纸介媒体发展的翅膀。

可以说,数字出版成为传统期刊转型的方向,B2B媒体由于目标客户的清晰性和数据库优势,更适合于发展定制化的数字出版业务。据媒体报道,Reed商业信息公司旗下所有控制发行类杂志都建立了自己的数字版本,其数字版本的订户已经占到了整个杂志发行的10%-20%。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传统期刊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助推剂,数字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但将来传统媒体一定离不开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传统期刊在未来发展中应对行业调整、产业调整的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经营者们的共识,况且来自网络的经营收入在传统B2B媒体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重,多数出版人认为,未来10年,网络经营收入将可能甚至超过50%。现在传统期刊要做的就是要把品牌优势嫁接到在线上,并把单一的杂志内容生产发展为形式多样的品牌内容产业的生产和传播者,建立“杂志、书籍、视频、网站、手机、户外媒体”一体化运作的全媒体模式。

篇10: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在检索了1990年~WebofScience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数据的计量学特征,借助科学计量软件Bibexcel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测度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献计量;Bibexcel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员工或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本文希望借助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对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进行鸟瞰式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ISI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以“knowledgeshar*ORshar*knowledge”为检索表达式,分别以主题检索和标题检索为检索范围,时间限定在1990年~20,通过主题检索一共检索到1868条记录,标题检索共有571条记录,检索截止日期均为年12月25日。以这些文章构成原始数据集,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了分析。

1.1发表年份分析

按论文发表年份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排列。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受检索时间影响,2009年数据呈下降状态)。图中包含两条折线,上面的一条为主题检索时检索到的文章,下面一条则为标题检索时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两条折线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该图中的两条曲线可以相互印证,也为下面的具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1990年~1995年这个区间内,两条线几乎重叠,可以推论在1995年之前,知识共享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研究主题也相对狭窄。以后,两条曲线的分离程度越来越大,在的时候二者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超过了250,说明随着对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有关知识共享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

1.2关键词分析

利用Bibexcel[1]软件,分别统计两个数据集中的关键词频数并按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表中左侧为按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右侧为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5次的关键词。

分析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系统(SYSTEM)、企业或组织(FIRM&ORGANIZATIONS)、创新(INNOVATIONCREATION)、技术(TECHNOLOGY)、模型与框架(MODEL&FRAMEWORK)以及绩效(PERFORMANCE)等方面。同样,分析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系统、组织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技术、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等方面。其他的研究点还包括知识共享中的信任因素、知识共享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以及本体和语义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2研究现状分析

对上述研究重点进行归纳,分别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绩效四个方面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深入分析。

2.1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2]。通过关键词分析,国内外对知识共享主体的研究集中在组织层面,也包括虚拟组织和虚拟社区,在此重点阐述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主体。

很多学者对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氛围、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以及信任因素。虽然设计恰当的激励系统并不简单[3],但恰当的奖酬制度(RewardSystem)有助于促进员工贡献知识[4],提高知识共享度。高度关怀(highcare)的团队氛围,以及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显着影响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5][6][7]。开放的领导氛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对知识共享越有利[8][9],相反,集权会对知识共享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10]。信任因素是员工是否参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方式和程度,而认知信任要强于情感信任[10][11][12]。

对虚拟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共享问题[13];也有学者研究了组织联盟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如关系的紧密程度、信任、合作需要、合作动机、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可获得性等[14][15];还有研究专门探讨了虚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安全问题[16]。

计划行为理论在组织知识共享中的应用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文献[17]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决定因素。

2.2知识共享手段

目前研究文献中涉及的知识共享手段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系统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系统和技术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它们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知识管理系统、知识专家地图、知识共享平台、智能代理系统、知识交流技术等[7][18][19],这些技术手段涵盖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交流、知识表示、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等众多环节,可以减少知识共享的障碍,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程度。

伴随Web2.0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越发显着,Web2.0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成为热点。Yang提出利用本体方法制作网络标签以在特殊兴趣小组中实现知识共享;Stock[20]分析了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在知识交流与共享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试图对Tag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性排名算法进行系统优化;Todd(2007)[21]论述了15种基于WiKi的数据内容管理途径和方法。

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共享任务的,必须与组织文化和氛围结合起来。

2.3知识共享模型

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知识共享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下述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共享心智模型。CannonBowers和Salas(1993)[22]将心智模型的概念从个体扩展到团队水平,提出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对于理解团队绩效,特别是理解和解释不同团队的.绩效差异帮助很大。

(2)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日本学者Nonaka(1994)[23]提出了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将知识共享分为4种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SECI模型描述的是知识螺旋转化的过程,从知识流动、知识自组织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

(3)动机——信任模型。Kaser和Miles[24]运用动机——信任模型,以3个公司为分析案例,探讨了5种知识共享动机类型——金钱交换、社会交换、导师关系、实践团体和合作关系,与模型中的五种信任类型一一对应。

(4)知识生命周期模型。Nissen()[25]从伴随组织业务流程产生知识流程的角度,建立了包含六个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模型,并据此来研究知识共享过程。

(5)共享机制三维模型。Hans(2006)[26]引进了区分知识共享机制的三维模型,即现有/新增知识量维、决策者因素维和目标因素维,指出研发中的知识管理应该集成广泛的知识共享机制。

(6)行为约束模型。Enno()[27]等人引进并检验了一种解释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约束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提出管理者可以通过关注知识共享的“约束变量”提高员工知识共享程度。但该模型的建立缺乏普遍性,变量的采集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且变量标准化后可能失去可比性。

(7)知识访问控制模型。Chen(2008)[16]设计的基于本体的知识访问控制模型,可以促进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共享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并且改进知识共享应对组织环境变化的敏捷性。

(8)知识共享三维动因模型。Hsu和Lin(2008)[28]在对大量博客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技术支持、知识共享和社会影响的三维动因模型,将知识共享与博客应用结合起来。

2.4知识共享绩效测评

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以及组织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6][26][29],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测量,如何对知识共享绩效进行测评,是研究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对知识共享加以测量,如Connelly和Kelloway()[30]开发的知识共享文化量表包括6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5;Lin和Lee(2004)[31]开发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包括4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4;Chowdhury()[32]开发的复杂知识共享测量量表包括7个指标,信度系数高达0.92。

以上量表都是一维的,也有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知识共享。例如,Zarraga和Bonache(2003)[6]按知识管理环节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两个维度,其中知识转移包含3个指标,知识创造包含2个指标;Hoof和Ridder(2004)[7]按知识的流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4个测量指标;Cho和Lee(2004)[33]按知识共享的程度将知识共享划分为共享的范围和共享的多样性两个维度。而Chow(2008)等人[34]则建立了一个三维测量框架,该框架中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共同的目标三种社会资本,并通过因素分析检验三者的关系,用于测量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绩效。

不难发现,目前的知识共享量表虽然能较好地满足研究者的某一方面要求,但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共享进行有效测量,而且缺乏普适性。

3知识共享的趋势展望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考虑,知识共享的研究热度仍将继续,短期内不会衰减。基于对知识共享现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笔者认为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方面:

3.1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会有所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其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3.2知识共享的风险研究

不论是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还是组织之间,共享知识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知识的流失和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是知识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给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深入的研究较少。

3.3知识共享测度

对知识的测度是知识共享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的方法是通过设计量表,测度一些相对容易的因素水平估计知识共享的高低,但很多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进一步开发科学的量表,实现测度方法的聚焦和各种研究成果相互融合迫在眉睫,而对知识共享绩效的测度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4知识共享与本体

上一篇:原材料计划员培训计划下一篇:初三议论文:日积月累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