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血液检验练习题-简答题

2024-07-03

医学检验-血液检验练习题-简答题(精选6篇)

篇1:医学检验-血液检验练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试述造血祖细胞培养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及预示复发等方面有何意义?

(2).何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病的抗体有哪两种?分别用何试验检验?诊断本病最有意义的试验是什么?

(3).HbF增高可见于哪些疾病?

(4).D.IC所致的出血与使用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应如何鉴别?

(5).小血管受损后主要通过血管里的哪些功能进行止血?

(6).如何早期诊断DIC?

(7).简述正常人体内铁总量中各种形式铁的含量,并描述发生缺铁时各自的变化顺序。

(8).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铁代谢检查包括哪些?各有何变化?

答案

1.急性白血病时,CFU-GM和CFU-E的集落数明显减低,甚至无集落形成,同时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增高。缓解时,CFU-GM和CFU-E的集落数均可恢复正常。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小细胞丛型的完全缓解率较高,大细胞丛型和不生长型的缓解率低。预后估计方面,在化疗致骨髓抑制时,若反复骨髓细胞培养均无集落形成者多数死于感染或出血;若只有白血病性集落生长者,且细胞丛/集落数的比值异常,提示疗效较差;若集落生长型恢复正常,多数可获完全缓解。在缓解期,若生长型和集落大小都正常,多提示继续缓解;若集落消失而出现细胞丛型,常预示l~4周后复发;若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的集落、细胞丛同时存在,常预示几个月后临床复发。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体,损害红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使其存活期缩短进而破坏而产生的一组溶血性疾病。该抗体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类。完全抗体可用凝集反应检测,而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可用抗球蛋白试验检测。由于临床上本病多由不完全抗体(温抗体)所致,故本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3.HbF增高见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异常血红蛋白病(HBart,HbH)、再生障碍性贫血、PNH、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及正常孕妇。

4..①用肝素后不久如突然发生大量鲜红的出血(尤其是肺或胃肠道出血)就应首先考虑肝素过量;但如是较少量的陈旧出血,则可能是DIC所致。②DIC所致的大量出血,在应用肝素的同时输入新鲜血或血浆往往止血效果很好;而由于使用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则输血效果不佳。3使用肝素后应密切观察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定量的变化,如DIC仍在发展,每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进行性减少;如用肝素后出血不止,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已无发展,则应考虑为使用肝素过量。④使用肝素后应定期做试管法CT测定,要求将CT控制在15~30min之间。达不到15min并有出血现象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如超过30min而出血不止,则要考虑停用肝素,并静注硫酸鱼精蛋白。

5..①收缩反应增强: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局部血粘度增高,利于止血。②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利于止血。③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XII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因子III,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的凝血块,堵塞伤口,利于止血。④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xII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减慢,利于止血。6..①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包括白血病)、病理产科病变及较大手术等。②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出现反映肺、脑、肝、肾等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原来疾病不可解释的溶血现象。③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表现:a.同时出现以下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小于100X10的9次方/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时小于50X10的9次方/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P选择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0g/L或进行性降低或>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时<1.8g/L,肝病时小于l.0g/L=;3P试验阳性,或FDP大于20ug/L(肝病时>60u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血浆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时延长5S以上);PLG含量和活性降低;AT一III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血浆因子VIII:C小于50%(肝病必备)。b.疑难病例应有以下1项以上异常:因子测:C降低,VWF:Ag升高,III:C/VWF:Ag比值降低(小于l:1);F1+2升高;PAP升高;血或尿FPA升高。

7..正常人内铁总量的65%组成血红蛋白,30%为贮存铁。组织铁约占5%(存在于肌动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氧化还原酶中),而转运铁甚微,仅占0.08%,故不同成分铁含量比较,血红蛋白含铁量最高,贮存铁次之,肌动蛋白和转运铁量更低。,发生铁缺乏时,最初动用贮存铁,然后是血浆铁浓度减低而血浆转铁蛋白增高。如果这些变化随着肠内铁吸收增加仍不能满足红细胞系统的要求,则出现贫血。最后,缺铁性血细胞形成,导致低色素性红细胞。

8..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转铁蛋白增高,红细胞内游离原卟琳测定增高。

篇2:医学检验-血液检验练习题-简答题

B.PAS染色

C.NAP染色

D.ASD-CE染色

E.铁染色

1.为区别红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首选

2.为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首选

3.为区别小原粒细胞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首选

4.为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2).A.缺铁性贫血

B.慢性感染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铁粒幼细胞贫血

1.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2.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

(3).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E.红白血病

1.绿色瘤最常见于

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常见于

3.皮肤损害和口腔粘膜病变最常见于

4.DIC最常见于

(4).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红白血病

C.毛细胞性白血病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F.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G.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H.缺铁性贫血

I.巨幼细胞贫血

J.戈谢病

K.尼曼一皮克病

1.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2.周围血中可有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往往增多,尿中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多

3.骨髓象中可见到特殊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巨大;胞核小;胞质丰富,浅蓝色,充满大小均匀、透明的或呈泡沫状的蜂窝状脂滴

4.POX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

5.骨髓象中可见各系有不同程度的巨幼样变,以红系较为明显,并可见到病态造血,多分叶核粒细胞易见

(5).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ITP

D.多发性骨髓瘤

E.溶血性贫血

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2.骨髓象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非造血细胞增多

3.巨核细胞系明显增生,伴成熟障碍

4.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

(6).A.凝血第一阶段异常

B.凝血第二阶段异常

C.凝血第三阶段异常

D.凝血第一、二阶段异常

E.毛细血管功能异常

1.维生素K缺乏所致出血

2.血友病

3.过敏性紫癜

(7).A.APTT延长,PT正常,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B.APTT正常或延长,P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C.APTT延长,PT延长,TT延长,加正常血浆不能纠正

D.APTT正常,PT正常,TT延长,加甲苯胺蓝纠正

E.APTT正常,PT正常,T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1.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

2.阻塞性黄疸

3.抗凝物质

4.类肝素物质

(8).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E.卵黄囊血岛

1.人胚第3~9周主要的造血器官是

2.出生后正常情况下成人主要的造血器官是

3.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

(9).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E.过敏性紫癜

1.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8.5X10的9次方/L,网织红细胞15%

2.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8.5X10的9次方/L;骨髓检查示巨核细胞增多,以幼稚型为主

(10).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E.早幼粒细胞

1.胞体大且见有伪足;染色质纤细网状,并见一个大而清晰的核仁,核畸形、有扭曲;胞质呈毛玻璃样,灰蓝,未见颗粒

2.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混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

3.胞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消失;胞质多色性

(11).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红白血病

C.毛细胞性白血病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F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G.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H.缺铁性贫血

I.巨幼细胞贫血

J.戈谢病

K.尼曼一皮克病

1.ASDAE染色呈阳性,且被NaF抑制

2.PAS染色时红系呈阳性反应

3.ASDCE染色呈阳性反应

4.ACP染色呈强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

5.骨髓铁染色示外铁、内铁均减少或消失

(12).A.BT

B.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和补体测定

C.血块收缩不良

D.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

E.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BT

F.血涂片上体积巨大(如类白血病)的血小板>50%

G.APTT

H.SDS-凝胶电泳中检出vWF多聚体结构异常

I.3P试验

(一)J.PT

k.血小板计数、PT、纤维蛋白原测定

1.对ITP有诊断意义的是

2.能反映PGI2-TXA2平衡关系的是

3.发现血小板无力症最简便的试验是

4.患者的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应做的筛选试验是

5.发现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最简便的试验是

(13).A.因子Ⅲ、Ⅶ、Ⅹ、Ⅴ

B.因子Ⅴ、Ⅷ

C.因子Ⅹa、Ⅴa和Ca2+PF3

D.因子Va、Ⅶa

E.因子Ⅲ、Ⅶa

G.因子Ⅲ、Ⅶa和Ca2+

H.因子Ⅶ、V

I.vWF

J.因子Ⅻ、PK、HMWK

K.因子Ⅻa、Ⅺa、Ⅸa和Ca2+

1.参与凝血的第一阶段,除Ca2+、磷脂外,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是

2.正常人贮存血浆中含有

3.组成凝血酶原酶的是

4.ATⅢ不能灭活

5.APC能灭活

(14).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MDS

C.急性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多发性骨髓瘤

F.戈谢病

G.尼曼一皮克病

H.恶性组织细胞病

I.恶性淋巴瘤

J.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K.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某系原始细胞十早幼(幼稚)细胞>30%

2.骨髓象中以分化较好的小淋巴细胞居多(>40%),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也升高(>60%)

3.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NAP积分大于200分

4.骨髓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5.确诊主要依靠淋巴结活检

(15).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MDS

C.急性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多发性骨髓瘤

F.戈谢病

G.尼曼一皮克病

H.恶性组织细胞病

I.恶性淋巴瘤

J.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K.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主要由于缺乏葡萄糖脑苷酶

2.浓缩外周血白细胞涂片检查可作为较有价值的辅助方法

3.尿中检出本周蛋白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4.骨髓增生明显/极度活跃,以中间阶段粒细胞为主,较易见嗜酸、嗜

碱性粒细胞

5.出现明显的病态造血,PAS染色红系呈阳性反应

(16).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PNH

D.G6PD缺乏症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用于检测

2.血红蛋白电泳用于检测

答案

1.BCAD

2.AB

3.BACD

4.ADKFI

5.BACD

6.DAE

7.ABCD

8.EDA

9.AD

10.DCA

11.GBECH

12.BADEF

13.CBCED

14.CLDJH

15.FHEAB

篇3: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检验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针对在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80例贫血患者, 患者均符合临床贫血诊疗标准[2], 患者也均知情同意。可以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在研究组中, 男性有20例, 女性有20例, 贫血患者年龄在50~80岁, 平均年龄为 (66.5±10.3) 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为50~78岁, 其平均年龄达到 (66.7±10.2) 岁;两组贫血患者资料对比, 没有差异 (P>0.05) 。

1.2 方法:针对临床对照组, 应用试剂盒检验, 从指头针刺得到一滴血, 可以将其加入测试设备中, 在20 min后就可以显示出血红蛋白读数。对研究组患者, 应用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抽取其空腹静脉采血2 m L, 使用EDTA-k2抗凝剂抗凝后分别保存下来, 分别放在2.5 m L的试管中, 在冷藏条件下分析统计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检测贫血发生状况。最后, 分析比较两组贫血诊断准确度。

1.3 评定标准:可以根据贫血鉴别诊断标准, 分析其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指标, 评估两组检验结果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针对本次的研究结果, 采用统计学SSPS20.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结果P<0.05表示有统计方面意义。

2 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检验分析, 研究组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后, 得到结果准确度较高, 对照组检验结果准确度较低, 两组进行比较存在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研究指出, 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 采取血液检验方法, 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发挥实际应用价值。本次研究指出, 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 应用血液检验方法, 对提高临床贫血检验结果准确性发挥一定价值,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贫血作为一种血液疾病, 同时, 由于贫血属于一种慢性过程疾病,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强化鉴别诊断, 对改善患者治疗有积极作用。贫血发病原因, 多与患者吸收不良以及进行胃大部切除术、脑血管病有关, 若是贫血患者不及时就诊, 则其贫血病情也会逐渐加重, 影响贫血患者身体健康。在临床贫血检测中, 可以采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分析仪, 其中, Hb F就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碱变性试验来进行测定;Hb A2采用西班牙的层析柱试剂盒来进行测定。同时, 还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贫血筛选, 在贫血鉴别诊断中, 就可以有效降低贫血发生率, 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在贫血患者中, Hb成分和其含量的改变, 以及幼红细胞利用铁的障碍, 大都是因为原卟啉和铁结合障碍而造成的, 致使患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降低。贫血检验中, 可以应用MLPA技术, 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 并采用杂交、连接以及PCR扩增反应, 检测核苷酸序列拷贝数的变化, 这种基因诊断方法不仅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且特异性高, 可以同时检测出已知、未知的大片段缺失以及重复突变, 可以检测出11种贫血基因, 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疗效。

同时, 在临床鉴别诊断贫血中, 贫血患者中, 有一部分人存在溶血现象, 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会使RDW增高, 做好贫血筛查, 控制贫血发生。应用血液检验方法, 也要注意避免标本溶血, 重视检验温度、时间问题的控制, 以提高临床贫血检验结果的准确率[2]。并且在临床中, 对于用药以及酗酒贫血患者, 在对其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前, 应该可以先让患者休息一段时间, 待药物、酒精被吸收缓解一段时间之后, 再进行血液检验, 确保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重视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工作, 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 采取冷藏方法保持血液标本, 缩短贫血鉴别诊断中的血液检验时间, 在标本采集后的5 min, 可以进行抗凝保存, 并可以在30 min~8 h内做血常规检测, 提高检测结果准确度。在贫血鉴别诊断过程中, 应用血液检验方法, 可以提高贫血诊断水平, 提高临床诊断、鉴别准确率, 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针对贫血鉴别诊断, 临床中采取血液检验方法, 起到很好贫血检验效果, 可靠性与准确性高, 避免误诊的发生, 发挥应用价值,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实施治疗的贫血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试剂盒检验, 研究组患者实施血液检验,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贫血诊断灵敏性和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优于试剂盒诊断,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鉴别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凤莲.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8) :135.

篇4:医学检验-血液检验练习题-简答题

【摘 要】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备课程,因其与临床血液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故实践性很强,约有三分之二需要实验教学,如此看来,学生必须切实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那么探析其教学途径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本文基于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了解,就其教学途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途径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模式因过于看重专业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致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等有所束缚,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这一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途径十分必要而迫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途径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融合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因其教学涵盖了白细胞、红细胞等生理学、形态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造血组织等内容,如血栓栓塞和出血倾向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致病原因、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措施等,甚至研究了由临床其他各科造成的血液学异常[1]。故必须掌握常用的基本操作和技术,可见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新教学途径,以此提升教学实效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探析

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健康发展,以便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除了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基本技能,以及强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外,更应从日常教学途径着手,在此笔者提出了下述几点建议。

1.借助PBL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鉴于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对临床血液学疾病的诊疗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希望通过应用PBL教学法改善现状。

简单的讲,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2]。如针对白血病一节,我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每组为8~10人,并让学生公平竞选组长;然后为学生呈现了病例:该男性患者22岁,因咽喉发炎、头昏乏力、发热、淋巴结及肝肿大、牙龈及鼻粘膜出血一周而入院,并为其分发了血片、骨髓片;看到学生纷纷专注于思考病例和图片,我顺势抛出了几点问题供小组探讨,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项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患者检查结果中的血象、骨髓象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由此可以初步判定患者存在何种疾病及其缘由,若要加以确认还需检测什么;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其中有的罗列所学知识,有的查阅相关资料,有的分析病例内容,有的研究检查结果,成员配合较为默契,讨论十分激烈;最后根据学生的各抒己见、组长的汇报总结和组间交流评价,我作了要点总结和合理考评,而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强化。

2.综合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下是一个以学习-思维-实践-再学习-创造性思维为循环模式的学习时代,医学学习更是如此,唯有敢于创新和实践,方能取得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故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针对一些抽象性强的知识,如区别认识原始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核染色质,我巧妙的借用了身边所熟知的实物,即以粗针细线编织毛衣疏松的结构特点、手工编织毛衣厚密的结构特点分别比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的核染色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和记忆了知识,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利于其想象力的培养[3];同时我还擅长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学习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过程时,我则借助动画视频为学生呈现了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通过微观到宏观、静止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学生不仅清晰明了地掌握了知识,其思维也逐渐得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以助于锻炼其发散思维;此外我还经常基于已知事实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借助虚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约有三分之二为实验教学,而医学院校往往难以购置足量、昂贵的医学设备仪器供学生操作实验,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而融合了医学设备仪器性能与模拟仿真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可以良好的模拟实验环境、条件与仪器性能,并将其呈现在电脑屏幕中,从而打造一个真实的实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享受与操作真实设备同样的体验和效果[4]。经过验证约95%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更有助于实验技能水平的提升。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在医学检验专业和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均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召唤,创新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如可以引入PBL教学法、病例教学法、虚拟实验教学法等,以此着力打造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实效,进而推动医学检验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伦.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试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3).

[2]银晖.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15).

[3]韩爽.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

篇5:简答题-血液

1、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答:(1)造血干细胞疾病;(2)红细胞疾病;(3)粒细胞疾病;(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5)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6)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7)脾功能亢进。

2、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答:(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3)成分输血;(4)造血干细胞移植。

3、贫血症状轻重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原发病的性质;(2)贫血发生的速度和程度;(3)患者年龄、血液、呼吸、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以及机体的耐受能力;(4)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4、贫血的分类?

答:(1)按贫血进展速度:急性、慢性;

(2)按贫血的程度:轻度:Hb<正常参考值,但大于90g/L;

中度:Hb为60-89g/L;

重度:Hb为30-59g/L;

极重度:Hb<30g/L。

(3)按红细胞形态分: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按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增生低下性贫血;

(5)按贫血发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5、贫血的临床表现?

答:(1)一般表现:①皮肤黏膜苍白,以睑结膜、口唇及甲床最明显;

②疲乏困倦、软弱无力;

③皮肤干燥、毛发枯干。

(2)组织缺氧表现:①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等;

②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等;

③泌尿生殖系统: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性功能改变等。

(3)机体代偿表现:呼吸加快、心悸气短、心率加快等。

6、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1)铁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2)吸收不良;(3)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

7、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注意事项?

答:(1)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饭后服用;

(2)服药期间禁服钙剂、茶水、牛奶碱性药物等,可同服VC增加铁剂吸收;

(3)疗效观察:服药3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则有效;2周时Hb升高;在Hb正常后需连服3-6个月;

(4)铁剂治疗3周后无良好反应,需重新寻找原因。

8、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口服铁剂停药指标? 答:有效指标:①症状好转;②网织红细胞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Hb2周时升高,1-2个月恢复正常。

停药指标:Hb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3-6个月,或SF超过50ug/L后停药。

9、注射铁剂的适应症?

答:(1)口服铁剂有明显胃肠道反应,患者不能耐受;

(2)吸收障碍,如患者有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3)急需补铁者,如妊娠晚期伴严重缺铁性贫血者;

(4)失血量较多,仅通过口服铁剂仍无法尽快补偿者。

10、巨幼贫的原因?

答:(1)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2)需要量增加;(3)吸收障碍,维生素B12缺乏是最常见原因;(4)利用障碍。

11、再障诊断标准?

答:(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重型再障诊断标准:除具备典型的严重感染、出血、进行性贫血外,血象尚须具备 以下3项中的2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③血小板<20×109/L。

12、再障骨髓象特点? 答:(1)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

(2)造血细胞较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网织红细胞、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4)巨核细胞减少甚至缺如;

(5)脂肪多,穿刺涂片可见多量油滴。

急白骨髓象特点?

答:(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出现大量原始和或幼稚细胞,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

(2)AML可见Auer小体;

(3)髂后上嵴骨穿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

13、再障的治疗?

答:(1)支持及对症治疗;(2)雄激素治疗;(3)免疫治疗;(4)造血生长因子;(5)造血干细胞移植;(6)中医中药治疗。

溶贫的治疗?

答:继发性者以去除病因为主;原发性者主要对症治疗、控制溶血、纠正贫血。具体包括:(1)去除病因;(2)肾上腺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4)大剂量免疫球蛋白;(5)输血;(6)脾切除。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答:必选按急症抢救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皮肤、口腔和肛门的护理;

(2)积极控制感染:病原菌未明确之前采用广谱抗生素,药敏试验明确之后,及时针对性用药;

(3)支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输注白细胞悬液、免疫球蛋白等;(4)肾上腺皮质激素;

(5)白细胞过低者可使用重组人粒集落刺激因子。

14、急性白血病分布特点? 答:(1)急白较慢白多见;

(2)急白中急髓较多见。慢白中慢粒较多见;

(3)男性略多于女性;

(4)成人急髓较多见,儿童急淋多见;

(5)慢粒以20-50岁成人多见,慢淋以50岁以上,尤其是老年人常见。

15、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

答:(1)贫血:往往是首起表现,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2)出血:可发生在各部位,皮肤黏膜多见。APL易发生DIC而出现全身出血;

(3)发热与感染:低热是半数患者的早期表现,高热则提示继发感染;

(4)浸润表现:

①肝脾淋巴结肿大,ALL患者较常见; ②骨和关节疼痛:胸骨下端压痛明显; ③中枢神经系统:ALL患者脑浸润较常见; ④口腔和皮肤:急单和急粒单可致牙龈肿胀; ⑤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常致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 ⑥睾丸:急淋缓解期儿童和青年常有睾丸单侧无痛性肿大。

16、急白患者化疗的原则?及药物组合原则?

答:化疗原则:(1)联合用药;(2)早期和足量用药;(3)间歇用药;(4)个体化用药。

药物组合原则:(1)选择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的药物;(2)各药物之间要有协同作用;(3)各药物副作用不叠加。

17、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答:患者发病前数日至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倦怠乏力、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常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累及其他器官,可有以下几型的表现:

(1)皮肤型:最常见,紫癜多分布于双下肢伸侧,对称分布,成批出现;(2)腹型: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压痛、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

(3)关节型:大关节肿痛为主,呈游走性,有活动障碍,但不遗留关节畸形;(4)肾型:血尿、蛋白尿,可伴水肿和高血压,可进一步发展为NS或RF。

18、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答:(1)消除致病因素;

(2)一般疗法:应用抗组胺药,改善血管通透性;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免疫抑制剂;

(5)对症治疗:解痉、止呕等。

19、ITP的诊断依据?

答:(1)广发的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2)血常规:多次提示血小板计数减少;

(3)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篇6:医学影像学简答题

肺充血:肺动脉分支成比例地增粗且向外周伸展,边缘清晰锐利,肺野透明度正常,长期易导致肺动脉高压。见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肺淤血:肺野透明度减低,肺门增大,边缘模糊,肺纹理增多增粗且边缘模糊。简述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 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肺门动脉扩张,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右房右室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缩小。简述肝硬化的CT表现

①全肝萎缩,肝各叶大小比例失常,尾叶与左叶较大,右叶较小 ②肝轮廓凹凸不平③肝门、肝裂增宽

④出现脾肿大、腹水、胃底与食管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征象 食管癌x线表现

① 粘膜破裂消失、中断、破坏代之以癌瘤杂乱不规则影像 ② 管腔狭窄:为浸润型ca,管壁僵硬,上方扩张

③ 腔内充盈缺损:见增生型ca,向腔内突出,不规则,大小不等充盈缺损; ④ 不规则龛影:轮廓不规则长形龛影,溃疡型癌 ⑤ 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及形成纵隔内肿块影 脑膜瘤CT表现

CT平扫:呈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晰,常见斑点状钙化

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周围水肿轻,静脉或静脉窦受压可出现中重度水肿 侵犯相邻颅板引起增生或破坏。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简述大叶性肺炎的CT表现

①充血期:病变呈磨玻璃样影,边缘模糊,病变区血管隐约可见

②实变期:可见沿大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实变影,内有“空气支气管征” ③消散期:实变影密度随病变吸收而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影。简述绞窄性小肠梗阻的X线表现特点:

①具有单纯性小肠梗阻征象: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呈多发气液平征象;胃、结肠内气体减少或消失。②假肿瘤征③咖啡豆征④肠袢卷曲固定征⑤长液平征⑥空回肠换位征⑦肠壁厚、液平面无波动、腹水等征象。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

一、胸部透视

二、拍片(正、侧位)

三、高仟伏拍片

四、体层摄影

五、支气管造影

六、CT

七、MRI

急性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病变早期两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约10天后两肺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大小相同,密度均匀一致的粟粒状结节影。两肺纹理显示不清。

根据什么特点可将消化系统器官分为两大类?各器官分属哪一类?

上一篇:2022年围城书籍学生读后感600字下一篇:高二以起点为题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