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2024-06-25

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精选10篇)

篇1: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进一步改善支农再贷款制度的思考

支农再贷款作为人民银行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而对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引导扩大涉农贷款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09年初,又发文进一步完善了支农再贷款管理制度。然而,从推动“三农”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现行支农再贷款管理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不断改革和完善。本文以海东地区为例,就改善支农再贷款管理制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支农再贷款政策简要回顾

1984年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以前的“分级管理、差额包干”模式改变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此后的十年间,再贷款始终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再贷款的投放对于弥补农副产品收购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不足、调剂地区间或部门间资金余缺、清理三角债务,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93年至1998年。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1993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适时对信贷资金的分配体制进行了改革,收回了人民银行分行以下供应和调剂再贷

款规模的权力,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的主要任务调整为发放短期资金用于解决商业银行头寸不足。

1998年起,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指令性计划,标志着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再贷款成为真正的间接调控工具。农村信用社在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资金来源不足,为增加支农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用于满足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季节性因素出现的先支后收的短期资金需求以及支付清算中出现的临时头寸资金需求。2002年,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就支农再贷款限额、期限、利率、方式、再贷款条件和用途、操作程序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2009年初,为进一步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 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09】38号),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适当调整了支农再贷款对象和用途,降支农再贷款的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并完善了支农再贷款期限和台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贷款条件,要求

切实做好支农再贷款政策宣传。这次调整有利于支农再贷款作用的更好发挥。

二、支农再贷款使用效应评价

1998年以来,人行海东中支及辖区四县支行不断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支农再贷款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进一步改善支农再贷款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扩大支农再贷款对象。在我国进入以工促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应及时出台扩大支农再贷款对象的政策,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基础上,扩大到县域内所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在支持“三农”力度较大的其他商业银行。这样,一是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配合中央关于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会对县域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二是通过扩大支农再贷款对象,使基层人民银行在调控区域金融运行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在目前各金融机构流动性普遍充足的情况下,扩大支农再贷款对象,不会立即增加支农再贷款的现实需求。

2、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

3、建立支农再贷款使用效果评价机制,发挥正向激励机制。定期对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其使用效果,及时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利率、期限、贷款方式等,使支农再贷款向使用效果好的金融机构倾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效应。

4、尽快出台落实中央关于“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的具体办法,促使金融机构首先使用新吸收存款支持“三农”发展,防止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支农再贷款。

篇2: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一、支农再贷款投向始终处于狭义层面,限制了其货币政策效能的发挥。多年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安排使用支农再贷款的过程中,始终认为支农就要投向农民、农户,只要贷款人是农民就属于支持范围,没有人去实地了解支农再贷款到底支持了农业的什么项目,具体支持效果如何。以某县为例,二〇一一年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 5.3亿元。上述调查数据显示,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能主要惠及的是农户和一些个体经济组织,解决了部分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商品流通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但并不能有效解决引导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升级,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根源在于不能站在大农业的高度,去放眼区域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其货币政策效能也可想而知。

二、支农再贷款在管理上存在只注重风险防范,忽视政策效果的问题。为确保支农再贷款不出现信贷风险,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支农再贷款实施细则,从支农再贷款的申报条件、承贷主体、操作流程、发放管理、会计核算、监督检查、资金收回等方面规定的相当周密,实践证明有效的防范了支农再贷款的信贷风险。但是,由于过于把工作重心放在风险防范上,以致不能很好地研究一定时期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作用如何发挥,表现在支农再贷款的具体运行中,只注重检查承贷主体,在支农再贷款业务的核算管理上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忽视了对支农再贷款信贷投向的检查。

三、支农再贷款的承贷主体,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一是把支农再贷款混同一般贷款在利率执行上实行一浮到顶。二是在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上往往不考察是否符合政策投向,只考察贷款人的偿还能力。三是存在直接抵顶自身已发放一般性贷款,为自有资金寻求更好地投放对象。四是存在支农再贷款实际发放率不高,有利用支农再贷款弥补临时性头寸不足的嫌疑。五是普遍存在只使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不宣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以致人民群众对支农再贷款知之甚少的问题。

鉴于支农再贷款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解放思想,更好地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职能。针对支农再贷款长期处于狭义范围运行,货币政策效能不高这一实际,一是总行可以进一步修改现行的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拓展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投向,取消承贷主体有关农业信贷投入占比,及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占比的限制;二是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支农再贷款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落实十二五规划有关发展农业的具体计划,加大重点投入力度,支持当地经济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面向全体金融机构,择优选择支农再贷款的承贷主体。十一五规划中把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作为扩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上述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范围内的全体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适应形势,尽快把引导农业信贷投入的重心转向区域内全体金融机构,协调当地金融机构打破固有的工业、农业、流通业的界限,适时增加信贷投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

三、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实行位置前移,切实提高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效能。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效能在于“导”,而非“量”。因此,必须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即由从前的只考察承贷主体,其具体信贷投向不违背大的政策即可,转向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选择支持的重点农业项目,在核定支农再贷款投放限额后,面向辖内金融机构竞标承贷,竞标的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拟订相应的配套信贷资金,竞标成功后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实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导向作用。

四、制定支农再贷款利率上限,遏止金融机构靠支农再贷款谋取暴利的现象。支农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所起的作用是以对金融机构的微利,换取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的大利,不应该成为个别金融机构赚钱的工具。特别是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上,不应再过分考虑某一家金融机构的亏损与盈利。因此,核定的支农再贷款再发放利率,应低于同期限金融机构的平均利率为宜。

篇3: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制度,问题,对策

支农再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 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缓解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资金需求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三农”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 农信社产权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人民银行票据发行与兑付等资金支持工作正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而曾经以服务“三农”定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支农再贷款业务却不断萎缩、贷款规模大幅下降。为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支持“三农”作用, 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支农再贷款制度和相关政策措施。

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形势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业务量逐年萎缩、贷款规模不断下降。以海南省为例, 2003年后, 支农再贷款业务规模大幅下降、实际使用率和区域覆盖面不断减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支农再贷款累放和新增额大幅减少

1999~2003年, 海南省对支农再贷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3年后支农再贷款的投入力度逐渐减弱。2003年海南省支农再贷款累放额达到顶峰, 支农再贷款的新增额也达到历年来的最大值;2004年开始, 支农再贷款累放额开始减少, 回收力度增强, 贷款新增额陡然下降, 随后的几年直至2009年9月末贷款新增额均为负数。

(二) 支农再贷款实际运用明显下降

支农再贷款业务开办以来, 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下达给辖内各市县支行的支农再贷款限额达到80%以上, 符合总行的规定和要求, 但近年来辖内各市县支行对限额的使用情况却不理想。海口中支全辖向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余额最多时为2003年。2003年末支农再贷款实际使用率 (支农再贷款余额/支农再贷款限额×100%) 为93.13%。但2003年后, 支农再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却逐年下降。截至2009年9月末, 海南省支农再贷款实际使用率仅为6.16%, 比2003年下降了86.97个百分点。

(三) 支农再贷款业务收缩并集中于部分落后的县市地区

部分县 (市) 的支农再贷款余额已为零, 且还有一些使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有归还再贷款的意愿。截至2009年9月末, 全省19个县市地区中, 有2个县市没有申请支农再贷款限额;14个县市有支农再贷款限额没有发生支农再贷款业务;在有余额的3个市县中, 多数的市县农村信用社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归还支农再贷款的意愿, 且这些市县支农再贷款规模下降幅度较大。目前海南省支农再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较为落后的市县地区农村信用社。

二、存在问题

(一) 支农再贷款额度指标未得到合理调剂与分布

目前支农再贷款主要由人行总、分、支行逐级下达再贷款限额, 并以此控制再贷款总量。然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生产的总量和发展方向又受市场需求的调节, 资金需求变化迅速。人为地控制资金需求, 导致区域性支农资金或者是大量闲置, 或者需求不足, 或者挪作他用。

(二) 未明确适当优惠的支农贷款利率

利率浮动政策出台后, 信用社考虑自身利益较多, 对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农户贷款利率也实行了浮动, 从而使支农贷款利率相对偏高, 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三) 支农再贷款使用条件 (用途、对象) 范围狭窄

1. 贷款定位“三农”, 投向过窄。

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必须满足农村、农户、农业的“三农”原则。而在县域农村实际工作中, 部分农户从事个体经营、小商业活动, 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得不到资金支持;部分乡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不是农户不能申请支农再贷款。

2. 贷款用途的设定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化要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支农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农村信用社或联社发放农户贷款, 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藏、运输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但是, 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对象。另外, 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 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 也不再是支农再贷款扶持对象。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 其中农村产业化发展、公司加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等资金需求占资金总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支农再贷款不能涉足这些产业, 投向范围明显过窄。

三、政策建议及对策探讨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推进和农信社资金实力及经营财务状况的明显改善, 应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政策, 完善考核办法, 合理调剂安排支农再贷款在本地区的分布, 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农效果。

(一) 进一步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考核办法

要将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绩效、支农服务、改革进展以及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等挂钩, 更多地注重农信社支农效果, 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强调支农再贷款对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二) 改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模式, 科学调配支农再贷款限额, 总行可考虑调整和改善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模式

探讨将根据农村信用社“三农”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发放支农再贷款, 实行区别对待, 鼓励农村信用社多放多用, 不搞总量控制。同时督促各分支行根据农业县市地区差异与不同县市区域农民信贷需求差异的特点, 科学分配支农再贷款限额, 适当向欠发达农业地区倾斜, 向支农再贷款需求旺盛的地区倾斜, 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

(三) 完善支农再贷款的退出机制, 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

人民银行总行要建立完善的支农再贷款退出机制,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 对地方经济相对发达、当地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地区, 有计划地减少支农再贷款的投放数量, 实现支农再贷款从这些地区平稳退出, 将支农再贷款重点投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作用,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调整再贷款利率政策, 切实起到惠农作用

为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支农作用, 人民银行应考虑对支农再贷款实行优惠利率, 从源头上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筹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农村信用社利率转嫁到农民, 减少农民的利息负担, 从而使支农再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支农、惠农作用。

(五)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适当调整支农再贷款投向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可适当放宽再贷款的条件, 如有针对性地向农业联合体、农村经济实体和失地农民发放再贷款,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途径提供保证。一是扩大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范围, 将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中的“农户”定义扩大为“县域乡镇居民”。二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适当放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用途。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 可充分考虑农业企业法人、经济组织的资金要求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允许向农业企业法人、经济组织发放支农再贷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操作指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聂福才.支农再贷款“失宠”原因探究[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7) .

[4]刘喜国.改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方式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5) .

篇4:支农再贷款贷强一方经济

截至2014年8月末,该行累计使用支农再贷款2.45亿元。通过用足、用活、用好支农再贷款,增强了本行资金投放实力,推动了本行的业务发展。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50042万元,较上年增加38502 万元,增幅12.36 %;各项贷款余额达226840万元,较上年增加26723 万元,增幅13.35 %,累放涉农贷款104394万元,涉农贷款余额为216844万元,占比为95.59%。

支农再贷款助力脱困致富

叙永农商行支农再贷款有效解决了叙永县域涉农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足的困难和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费用资金信贷需求。

通过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该行带动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如:发放支农再贷款2060万元,支持泸州富康生态兔养殖、叙永县蜀山生态食用、金山林木、叙源养殖场等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专业户成员及周边1305户农户致富,农户户平年增收2000元;发放支农再贷款2790万元支持了省级龙头企业——泸州市容大竹业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竹产业,惠及叙永5个乡镇,3880户农户。

该行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3500万元,重点支持了落卜镇草坝村石漠化综合工程治理、水尾番山村、合乐苗家新寨等建设,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该行发放民生工程贷款1500万元,解决因城镇建设而失去土地的106户农民再就业,防止农民返贫和维护社会稳定,帮助245名贫困农户大学生子女顺利入学。

主动介入调查摸底

为了准确把握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对象,该行要求各网点要围绕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认真搞好对每个农户、每个项目、每个村组的实地调查,调查工作必须务实,不走过场。

在发放650万元支农再贷款支持落卜镇石漠化综合工程治理时,该行要求落卜支行积极主动与当地党政取得联系,把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给予积极支持。总行信贷管理部门、落卜支行先后多次参加落卜镇召开的关于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及时了解了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落卜支行积极组织信贷力量提前调查摸底,走村串户,了解农户资金需求,仅用了20天时间就完成了1050户农户的调查,有贷款需求的798户,占贷款户数的76%,共需资金1490万元(56.64%的资金自筹,43.36%资金需要贷款)。由于调查实在,发放的贷款没有欠息和不良现象。

创新贷款方式

8月27日,该行董事长靳学、行长石玉陪同中国人民银行泸州市中心支行深入麻城乡山地生态农业基地、赤水支行、麻城分理处调查了解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9月9日,靳学在水尾支行的陪同下,深入水尾镇番山村新农村建设聚居点,到村社进行调研,走访了当地政府部门、村社领导,并深入农户,积极聆听农户心声,了解农户资金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结果,该行坚持践行群众路线的政策,针对涉农资金额小、散、需求相对集中的特点,要求各支农再贷款网点:一是要积极创新服务思维,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积极开辟农户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户贷款采取集中时间办理,开立农户贷款专柜,在边远地区采用送贷上门,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涉农项目优惠加大

篇5:[整改]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7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整改报告《支农再贷款整改报告》。

篇6: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尊敬的ⅩⅩ分行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由我就我单位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及效果情况作以下简单汇报:

一、基本情况

至12月底,我单位向人民银行申请借入支农再贷款 笔资金总额 亿元,资金全部投向农户企业

二、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

我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的通知》有关要求,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为涉农贷款。同时,我单位给予办理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优惠幅度是在我单位一般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XX%,有效地使更多需要资金的农村企业切身感受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更进一步有效地使支农再贷款的资金使用得已落到实处。

三、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

一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分行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支农再贷款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支农再贷款的高效使用和良性运转。明确支农再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改进当地支农信贷服务,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资金需求不足问题。二是档

篇7: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x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x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xx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整改情况:今后,联社将进一步严格贷款手续,要求各信用社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必须签订借款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记载借款人的还款计划及结息方式,确保贷款发放手续的完整有效。同时,对贷款借据要素填写不齐全的信用社,要求查明原因,并在12月底前整改纠正完毕;对没有写出真实、详细调查报告,缺少有关贷款资料的信用社,要求信贷员及时补充信贷资料,做好贷后检查,把贷款风险降至最低。

篇8: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一) 我国支农再贷款制度的最新规定和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限额控制、周转使用、规定用途、设立台账”的原则对支农再贷款进行管理。针对前一段时期, 各方面对支农再贷款反映的一些合理意见, 2009年人民银行总行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规定进行了一些改进。

1、对象与用途。

一是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了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二是支农再贷款用途也由过去用于单一支持农户自然人, 放宽至支持借款人解决其在发放农户以及其他涉农贷款资金不足的需要。

2、贷款条件。

人民银行总行针对新的形势要求, 对贷款条件进行了调整。一是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设立存款准备金账户, 并按规定比例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坚持支农服务方向, 期末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比例不低于70%;四是内部管理健全, 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或趋于改善;五是支农再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方式, 鼓励优先选择权利质押担保方式。

3、期限管理。

支农再贷款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借款人的实际合理需要确定期限, 最长一年, 可办理展期, 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2年。这样实际单笔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就是不超过3年, 基本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生活周期内的资金需要。

(二) 当前我国支农再贷款的发展趋势

我国支农再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 对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缓解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资金需求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三农”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 随着农信社产权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人民银行票据发行与兑付等资金支持工作进行, 全国大部分省的市县农信联社都通过了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并获得资金。而曾经以服务“三农”定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支农再贷款业务却在不断萎缩, 贷款规模呈下降趋势。为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支持“三农”作用, 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支农再贷款制度和相关政策措施。

截至2010年末, 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723亿元。全国支农再贷款于1999年开始发放, 11年来业务发展的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99-2002年的上升期、2002-2004年的巅峰期、2004-2010年的下滑期 (见图1) 。

二、现行支农再贷款制度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支农再贷款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金融政策, 对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抑制民间借贷,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促进农村信用社转变发展方向, 提高社会信誉, 增强盈利能力, 化解金融风险, 所发挥的重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该项政策自实施以来, 经过数次的调整、细化。但从运作实践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项支农信贷政策最佳效能的发挥。

(一) 支农再贷款期限规定与部分农业项目生产时间要求不一致

根据最近人总行最新制定的规定, 支农再贷款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可展期两次。这种期限从目前来看只适合传统的粮食种植业, 但随着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支农范围的不断拓宽, 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在时间上要求呈多样化, 整体时间相对延长。如林果业需要3-5年期限, 养殖业需要1-3年期限, 农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农民住房与子女助学等贷款需求时间在1-4年左右。这种期限规定与农业生产的不一致会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运营产生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支农再贷款的支农作用。一是按期限归还全部支农再贷款是对农村信用社的硬约束, 其按期还款压力非常大, 造成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敢多投放自筹资金, 将大量的自筹资金调剂到系统内, 以备到期后归还支农再贷款, 使得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促使农村信用社不以农业生产周期和需求时间为依据来合理确定农户贷款期限, 而是根据支农再贷款的期限来确定, 容易出现人为缩短贷款期限的现象, 势必造成大量的贷款逾期, 在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 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三是支农再贷款的期限规定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需求时间较长的农村产业和农业项目等支持力度, 弱化了该项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

(二) 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对象单一

从目前情况来看, 支农再贷款尚未真正投放到村镇银行等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小金融机构, 而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实际上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 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单枪匹马地承担了信贷支农任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贷款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仍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特别是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储运业、农民住房和子女助学等方面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更低。再加上农信社专项央行票据的兑付和存款的上升, 流动资金增加后, 农信社对支农再贷款资金的需求将大为减弱。这些都将大大地削弱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力度和效果。

(三) 风险的绝对转嫁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支农的积极性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到期后, 必须按时足额收回再贷款本息, 发生逾期时, 人行直接从农村信用社准备金账户扣收。这样所有的贷款风险最后全部转嫁给农村信用社。“三农”经济内在的自然风险、价格风险决定了支农信贷的高风险。一旦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或农产品市场低迷时, 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就会遭受严重损失, 无力归还贷款, 金融机构的收益将受到影响, 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将严重削弱, 而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意图将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四) 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政策未能真正做到强农惠农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惠农政策, 多年来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等方面, 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近几年来, 一方面农信社因为使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的平均成本高于其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而放弃申请支农再贷款资金;另一方面农信社对以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定价不断提高, 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成本, 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以上的两种情况均使支农再贷款政策“支农”本意打了折扣。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政策与农村信用社收益、农民利息负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当前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和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农户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偏高, 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较小, 难以给农民利率优惠。

三、完善支农再贷款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制度性缺陷必须从制度上完善, 调整支农再贷款政策, 改善再贷款管理, 优化再贷款运作, 进一步挖掘支农再贷款的潜在效应, 使支农再贷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适当延长支农贷款期限, 依据不同农业项目的生产周期拟定灵活的、差别的支农再贷款期限制度

在支农再贷款期限规定上应依据不同农业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期限上限。农村信用社在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时, 必须提供按以单个农村信用社为单位的贷款投向和需求时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再贷款需求清单, 人民银行根据需求清单在规定的限期内灵活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 在期限上尽量满足农户对资金不同档次的需要。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既可以根据需求期限种类来确定支农再贷款的笔数, 将限期相同或相近的并为同一笔支农再贷款, 到期分别收回, 也可以将投放时间相对集中的放在同一笔支农再贷款中发放, 根据需求时间的长短分期分批收回。

(二) 探讨拓宽支农再贷款投放面, 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支农工作

支农再贷款制度的设定应走出“小农”的思想误区, 将支农再贷款投放到更多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农民从事种养和农民消费, 支持产业链的延伸, 鼓励因地制宜的深加工和销售渠道的构建, 尽量满足农业对农业贷款条件多样化的需要,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为村镇银行等新兴农村地方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便利。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 对村镇银行等农村地方小金融机构适当降低门槛, 放宽审批条件, 而不是把它们同已经在农村市场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金融机构放在一起来度量。二是, 在支农再贷款使用对象方面, 可考虑将在农村有地位和有影响力的农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加入到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和投放的名单中。

(三) 客观评价贷款风险

按照相关惯例及法规, 合理核定支农再贷款的损失比例, 客观承认支农再贷款的损失额度, 缓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压力。如果属于农业自然灾害或客观原因造成的贷款损失不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 对支农再贷款的合理延期应予以支持等。

(四) 完善支农再贷款资金运用定价的思考

在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定价方面, 建议兼顾农村信用社盈利的基础上, 适当调整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要本着让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原则, 采用更加优惠政策, 降低现行的支农再贷款利率, 推行低微利率支农再贷款, 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比较大的盈利空间, 扶持农村信用社逐步消化历史包袱, 扭亏增盈, 走出困境。

在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农户贷款的利率方面, 建议坚持让利于农民的原则, 实行明确的有差别的浮动利率政策。在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上应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利率浮动幅度范围为0-20%比较合适。制定具体的有差别的浮动幅度依据可以是农户贷款的额度大小和贷款具体用途。小额的农户贷款利率不上浮, 超过一定额度的农户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最高为20%;支持农户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子女助学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不上浮, 支持农民从事特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业和农民购建房的支农再贷款, 要充分利用利率杠杆来进行调节, 支持多种经营和结构调整。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和农民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 从而使得支农再贷款取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双重效益。

摘要:我国支农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在农村信用社处于特定阶段出台, 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 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思考

参考文献

[1]、万解秋, 贝政新.中央银行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3]、殷红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及其化解[J].商业时代, 2008 (8) .

[4]、付俊文.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 2009 (9) .

[5]、于华民.关于支农再贷款支持西部“三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分支行行长调研报告摘要, 2010 (8) .

篇9:支农再贷款制度建设

昔日光秃秃的石板如今披上了绿装,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013年底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省部级联席会议在叙永县落卜镇召开。

落卜镇石漠化治理显成效,与叙永农商行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主动服务地方发展

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自2011年开展“石漠化”治理以来,叙永农商行主动介入、主动服务,把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给予支持。该行信贷管理部门、落卜支行先后多次参加落卜镇召开的关于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同时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落卜支行每年积极组织全行信贷力量提前调查摸底,走村串户,了解农户资金需求,3年来共调查农户1050户,累计发放贷款1280万元,占资金需求的85.91%,贷款户数户67.66%。

创新贷款方式

为增强贷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资金用在“刀刃上”,2014年1月,该行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走村入户,摸排调研。到落卜镇进行支持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调研,走访了政府部门、深入到农户。在听取了农户代表反映的问题后,该行调研组当即表示特事特办,对建房需要资金的农户可以按房屋造价的40%发放信用贷款;全方位支持,重点解决农户建房、种养殖业、造林、人畜引水资金需求;开辟农户贷款绿色通道,集中时间办理,甚至送贷上门,方便群众。

再贷款治理“石漠化”

今年由于叙永县存款增长缓慢,而辖内信贷资金需求巨大,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支持“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该行多次向当地人民银行汇报,恳求在贷款规模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人民银行在听了该行关于落卜镇石漠化治理的汇报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今年4月,人行给予了该行5000万元支农再贷款,总行及时将贷款额度分解到落卜支行,用于支持落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支持了农户80户、560万元。

过去落卜镇基本属于一片荒山,村民只能靠种植适宜贫瘠、缺水土地生长的玉米、红薯过活,现如今经栽树、砌坎、封山、改土、引水等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披上了绿衣、林下养上了土鸡、石间修起了水渠、路旁建起了新居,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造改善,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篇10: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落实国家惠农、扶农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逐年增长的支农再贷款额度,对农村信用社壮大支农资金实力,改善经营财务状况,提高社会认知程度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探讨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出发,深入剖析这一政策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 政策效益 农村信用社

支农再贷款政策是在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资金匮乏、农民贷款困难背景下实施的一项重大金融政策,对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增强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社会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尚不成熟、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的发展环境下,支农再贷款政策仍然是推动金融改革、助推农村经济的有效政策工具,综合分析和评估其政策效益并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是最大限度发挥其资金支农效应的必要条件。

一、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

首先,支农再贷款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平衡城市和农村两大区域经济信贷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其次,支农再贷款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同一平台获得支农资金扶持并以此推动自身改革发展,从而使国家信贷支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二、新时期支农再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性缺陷影响政策效果

一是额度分配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业生产主导地区没有给予重点倾斜,导致区域性支农资金大量闲置、需求不足和挪作他用等诸多问题;二是农信社支农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明确,随意上调用再贷款发放的农户贷款利率,增加农民贷款成本,同时支农贷款利率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影响信用社申请再贷款积极性。

(二)执行落实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户信用程度参差不齐,使得农户贷款呈现出分散化和高风险的特点,在信用社比较严厉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下很多信贷员采取谨慎态度办理贷款,不利于支农贷款发放;二是信用社在发放支农贷款时没有体现对农户的利率优惠政策,往往执行规定利率最高上限,将支农政策性资金视同自有资金进行商业化运作,形成的高额利息负担使信贷支农能力大打折扣。

(三)政策效益考评体系不健全

目前,支农再贷款政策缺乏严格的执行考核、评估管理和违规处罚体系,对信用社发放支农专项贷款投向范围和使用情况没有完整、全面的对照标准和评估依据,使其真实性、合规性和贷款质量难以得到准确把握,直接影响了政策传导效果。

三、提高支农再贷款政策效益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消除制度性弊端

一是改进管理模式,以涉农贷款余额为支农再贷款额度分配依据,结合地区需求差异区别对待、科学分配,适当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牧业主产区倾斜,充分发挥支农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将支农再贷款政策对象扩展到全部涉农法人和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放宽再贷款的条件,适用范围调整为大口径的“三农”经济,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三是适当下调支农再贷款利率,并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充分调动农信社和农民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政策执行效能

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产权明晰、科学管理的同时逐步剥离和核销不良资产,消除历史包袱并提高资金筹集能力,使之在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下不断成长壮大,逐渐弱化对支农再贷款的依赖思想;二是逐步建立健全以农信社为主、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要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打破农信社垄断使用信贷支农政策的局面,通过行业竞争获得相应支农再贷款扶持额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赋予基层人民银行灵活调配支农再贷款额度职能,在综合评估和充分调研基础上使有限的支农资金从资金充裕联社流向资金匮乏联社,从使用不当的农村金融机构流向规范使用的农村金融机构。

(三)制定政策考评体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一是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地方金融办、县级人民银行共同参与的政策考评小组,建立考核工作机制,对与支农再贷款相关的“三农”发展指标、贷款覆盖面、发放率、不良率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二是人民银行作为支农再贷款的发放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应加强对支农再贷款使用监督检查,合理使用非现场监管指标确保资金投向、利率、期限符合《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确保支农资金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发展;三是将支农再贷款发放与农信社支持和服务“三农”实际效果相挂钩,并在额度分配上给予倾斜,强调支农再贷款对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一我最崇拜的人作文600字下一篇:医学生工作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