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10

1 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征

1.1 信贷资金的需求主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信贷资金需求量增长迅速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 传统的种植业已不再是农村经济中唯一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 农村专业种养大户、承包大户、农业开发业主、运销大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不断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 使得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增长迅速, 这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

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 而农村金融改革明显滞后, 受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大量金融机构网点撤出农村地区, 对县域经济影响较大, 资金外流严重。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为例, 截至2008年末, 县农业银行乡镇以下网点撤了10个, 目前只有两个营业网点。农业银行营业网点从乡镇撤出后, 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

2 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可用资金短缺, 制约着支农实力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 因资金有效供给不足, 却难以做到“一农”支“三农”。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 各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机构纷纷改变了其经营策略, 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如数上存, 再加上各商业银行机构贷款权利的不断上收, 造成县域有限资金被抽走, 而这些资金均未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 致使信贷支农资金的来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信贷支农规模受到限制。二是由于农信社金融服务手段落后, 无吸储优势, 如营业环境较差、电子化建设滞后, 在资金汇兑、结算等远不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方便, 大多数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的农民汇款结算由邮政部门或商业银行办理, 农信社失去了吸储优势, 使农信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

2.2 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贷款难”与农信社“难贷款”矛盾突出

近年来, 农信社支农贷款投放虽有所调整, 但投放中“唯农、偏种、重粮”和“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运营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 贷款投放仍主要用于支持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的生产经营, 贷款额度较小。这主要是因为, 农业是弱质产业, 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影响大, 抗风险能力差。而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自身的担保能力又不足, 缺乏可提供担保的抵押资产, 即便有部分资金需求者能够提供可抵押的资产, 按照贷款条件及程序需办理登记、评估、公证、投保等相关手续的费用综合起来相当于贷款额度的3%左右, 贷款抵押费用大, 贷款需求者难以承受。为此, 农信社为防范信贷风险, 对此类信贷资金需求主体的贷款进行限制, 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大额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实际工作中, 不少农信社基本上只发放小额农户贷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 却难以发挥贷款规模效益, 必然造成农信社大量的资金闲置, 导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各类市场主体“贷款难”与农信社“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不仅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进程, 而且农信社也普遍出现阶段性流动过剩。

2.3 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大, 支农信贷利率高, 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目前农信社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存款、央行支农再贷款、同业拆借, 融资渠道单一, 特别是低成本存款占比较低, 加之受硬件设备落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人员多、贷款额小而分散的特点, 使得农信社的筹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居高相对较高。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 农信社农贷利率可在现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项目、用途、对象自由决定是否上浮和浮动比例。但在实际操作中, 农信社为了防范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收益, 发放贷款时, 不分对象、用途, 一律对贷款利率实行“全浮动”, 即按规定范围内的最高利率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提高资金需求者的借款成本, 影响了资金需求者贷款的积极性, 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支农信贷的使用效率,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4 农信社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 影响了信贷支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许多农信社信贷人员因业务素质知识不高, 缺乏农业知识, 对农业方面的新科技、新产品了解不多, 以致出现对一些创新型农业项目不敢支持, 对一些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不敢支持, 客观上影响了支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 深化农信社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服务功能, 增强竞争力

农信社要进一步提高对支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把准市场定位,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为本, 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 积极探索支农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不断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进而增强竞争力。具体来讲,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服务功能:一是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进程,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人员技能, 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将支农工作落在实处;二是深化农信社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 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培育和造就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金融队伍;三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发挥好支农的“窗口”指导作用。四是加快业务创新, 增加业务种类, 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

3.2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农信社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 在支持传统农业的同时, 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型和创新型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由原始型向效益型、高效型农业转变;大力支持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立足于扶持“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由初级产品低收入型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变, 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共赢。

3.3 推进征信系统建设, 强化农户信用意识, 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农信社要推进征信系统建设, 开展好“信用户”、“信用村”建设, 对守信用、按期还贷的“信用户”、“信用村”, 在贷款额度、利率上给予倾斜和优惠, 增强农户信用意识, 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3.4 探索强强合作经营模式, 拓宽盈利空间

农信社要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模式,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借助网点优势和“壳”资源, 建立并推广“一卡通”的代理收付业务;尝试与资金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开展“协议存款”和委托贷款业务, 全面拓宽盈利空间。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征分析, 就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 提出了深化农信社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支农,产业结构,金融服务

上一篇: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下一篇:《朗读者》节目跨媒介叙事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