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2024-06-29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共10篇)

篇1: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了多个设计学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装潢、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以满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性公益场的性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受众群体在场景展示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展示中的引导因素、参观者的从众心理、展品的空间摆放、视觉反差、光线明暗、立体空间布局造成的参观者心理感受的差异。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有两千多个,这对于我国仅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但还远远不够。以我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来换算,博物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在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提高单独个体的展示质量来平衡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发展。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参观者真实需要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创新。人们发现对于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来说,审美疲劳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人们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绝对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场馆参观展品开始进行跟踪研究,观察人们的普遍行为:人们停顿的地点,驻足的时间,表情的微反应,视觉盲区等表观反应,和以问卷调查,走访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博物馆观众行为理论。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其更加注重对所展示物的文化属性的诠释。环境心理学是新兴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在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发提高的今天,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是一种主流趋势。博物馆场馆内的背景声音、色调搭配、空间视觉、体感温度、路线引导、展品摆放顺序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的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属性,年龄、阅历、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值得分析的要点。

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反馈,相互融合渗透。人类行为不会独立存在,与周遭环境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适休闲的咖啡厅伴随的是柔和轻快的音乐,这使人放松惬意,而在酒吧里嘈杂动感的音乐则能调动人们的心情,让人情绪高涨,这说明,背景对于整体气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周遭的体验受到以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固有的深刻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橙色的暖色调,蓝色的冷色调都是基于人们以往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现在医院里是冰冷的,充满负面情绪的,令人恐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博物馆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战争类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有时会采用一种时间轴的叙述性方式,或是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顺序引领参观者,让其代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战争的悲惨和痛苦,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沉重,以此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个安全距离,这是动物的领域性本能。在环境设计中,这是考量人们对空间安全度、舒适度、私密度、体验度的标准。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室内空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在靠近邊缘的地方停留,脱离中间的人流,边缘可以产生依托感。物品摆放的疏密度,回廊的数量、角度,空间内的柱子、墙壁,都也可以让人产生这种依托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发现,人们倾向于盲目从众。如同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不加思考的依凭直觉跟随领头的人,形成整体的`人流流向。而且,人们在移动时,会有一种趋光性,即从相对较暗处,走向相对明亮处。在无人引领时,环境的指引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人类还具有社会适应性,这是也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剧院等公共场合,宽敞的大空间,庞大的压迫性气势下,人们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被空间环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顺应人类的行为模式,符合人们的感觉。多边形的空间带给人新颖现代的感觉,而规矩的方形则给人踏实的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光影的把控,空间的布局,颜色的衬托等等,以艺术性的方式从背景中渐渐渗透给参观者,对参观者进行引导,甚至是强迫性地灌输一个思维方式,将更多的隐藏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展示品本身的阐述,更多的是一些隐藏体验的传达。理解、思考、分析人类行为在环境中的发展模式,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不再是陈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体验。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和网络信息相比,优势便是这种真实的信息交互。人们通过真实的视觉环境体验,思维与主题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体会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为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多媒体化元素进去,提高受众的参与性,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不同的技术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能够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中。

博物馆从最开始的从展品的角度出发,以展品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众为本,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这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的改变,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应当引起更多设计者的思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展示场所的艺术性升华,也是对展品本身的艺术性表达。从心理层面向参观者传达信息,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篇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1.1 空间的人性化与流线的合理化。

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中,空间是否人性化、流线是否合理化在博物馆设计中很重要。常用的组合类型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基本交通流线形式。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安排的是否合理和参观流线是否顺畅清晰是衡量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博物馆不仅要在做好空间人性化、流线合理化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展品摆设和参观流线的合理布置上。

1.2 主题与形式的关系。

博物馆最初设计就是“收藏各种文物,然后用柜子摆出来”而已。很多博物馆忽略了“藏品”代表的丰富文化的展示。因此在博物馆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多维性特征,进行多方面考虑。

1.3 信息化时代展示科技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设计从以前的声、光、电手段到现在的高新技术应用。它从立体、平面、环境和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实物、音响、图片、色彩等多种视听语言,广泛追求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博物馆交互式自助设备,如电子画册、自助讲解机等的广泛应用,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便利。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二维码技术也应用到我国部分博物馆展陈教育中。比如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参观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扫描展品的“二维码”,“把博物馆‘扫’回家”,以此丰富自己的参观体验。同时,智能通讯设备的应用也让手机、微信导览成为现实。

1.4 艺术性展示空间。

篇3: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展示设计,环境心理学

一、环境心理学在博物馆内部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 环境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有必要将环境因素应用到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中。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 需要考虑参观者心理的需求和行为的变化, 进行具有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三个方面。第一,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要与参观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征相符合。随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 观众的参观行为也逐渐发生改变, 由以往单一的进行参观演变为一套组合模式, 也就是参观后进行研究, 然后获取信息, 得到相关服务, 最后休息这一模式。观众对于参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参观者要求能够更加接近于展品本身, 进行亲自的挑选和比较。所以, 有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与日俱增, 从而推动了博物馆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二, 博物馆室内空间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观众的认知环境, 二是观众的心理行为模式。一般来说, 观众处在博物馆的环境中最先有反应的是感觉器官, 然后再做出对环境的评价。所以感觉器官和大脑共同对观众的环境认知起作用。通过这一原理, 在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过程中可以使设计者更加明确设计目标, 除了设计展示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体尺度等方面之外, 设计者还能够充分的将组织空间以及光照和色调等因素考虑到设计中来, 从而推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第三, 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过程中, 要将参观者和环境联系起来。环境心理学认为, 参观者不仅对博物馆室内的展示设计具有共同的认知, 而且参观者由于个性的不同对于设计的体验也不同, 他们在内心上有着自己的设计要求。所以设计者在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设计时需要充分的了解参观者的行为和个性, 尊重观众的想法, 在适当的时候对观众进行环境方面的引导。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和环境要素的关系

首先, 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第一个要素是装饰材料的特性。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 要考虑展示空间的形态以及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心理效能, 因为展示中能够接触到的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 不同的材料的使用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使用砖石这一材料带给观众的感觉是坚固, 使用布料这一材料带给观众轻柔的感觉, 使用玻璃这一材料带给观众晶莹透明的感觉, 所以说当一个空间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时, 观众所具有的感受是不同的。在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 要将以上各种感官体验综合起来, 在使用材料时要保证触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博物馆展示时对材料的使用方面的重点在于通过展品的形态带给观众视觉和触觉方面的美感, 而不仅仅是利用物质原有的形态。从材料上来说, 它的装饰效果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质感线条, 二是材料的色彩构成的。在质感方面要保证质地细腻逼真, 在色彩方面要保证空间的用途和视觉的感受。

其次, 环境要素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色彩和心理。色彩的运用需要采取合理的色彩设计。在进行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时, 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二是生理;三是心理。色彩这一要素包含了三个因子:一是色相;二是明度;三是纯度。在对色彩进行评价时是主要的依据。另外, 色彩的心理感受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如果参观者处在色彩明度较高的展示空间时, 他们会觉得比较活跃以及轻快, 如果参观者处在明度较低的空间, 他们会觉得比较凝重和严肃。如果它们处在色彩比较中性的空间, 他们会感觉比较稳定。因此, 在设计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色彩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来选择色彩。另外, 色相这一因子也会使观众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一般情况下, 不同的观众在受到色相的影响时会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总之, 设计者在设计色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对象来进行设计工作。

再次, 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还需要考虑到的环境要素是光的使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光的视觉感知, 二是光效的设计。这两个方面联系十分紧密。光的视觉感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明视觉, 二是暗视觉。这两个方面在进行光效设计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光学的理论来分析, 在几个相邻的环境中将光线进行适度的调节, 产生明暗的对比, 此时会放大环境中的照明效果, 这样可以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更加清晰地在视觉上觉察到不同环境, 并且能够明显看出不同的视觉信息。因此, 博物馆展示在进行光效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要充分运用光线的作用, 结合参观者对视觉感知的特点来对空间的亮度对比进行合理的控制, 转变参观者无意识的视觉体验, 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意识的视觉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十分良好, 一是在展品的呈现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是在视觉信息的传递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是在情境的营造和空间氛围的烘托上有着良好的作用。另外, 需要明白的是人的视觉活动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人的视觉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体现在视觉上人们除了在那些能够吸引参观者的事物具有选择性外, 并且人的视觉还在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事物也具有选择性。根据这一特点, 设计者在进行光线的设计时需要将展品和背景的区别对比出来。在博物馆内, 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 但是人的视觉的选择性决定了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进行少数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从光线的设计理论上来看, 对象如果和其背景的差别越大, 那么该对象就越容易被感知到。日常我们可以发现, 在没有色彩的背景上人眼很容易看到有色彩的物体, 在比较暗的背景上人们很容易注意比较亮的物体。如果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时, 运用较暗的色彩进行展品的装置, 然后将灯光的亮度调低, 此时展品的光线比较集中, 那么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视觉自然而然的会转移到展品上来。对于展品的色彩本身而言, 浅色的展品需要用深色的墙面来衬托, 对于深色的展品需要用白色的背景来衬托。要注意的是需要掌握对观众视觉刺激的强度, 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小结

随着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环境要素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被充分的应用起来。环境心理学充分考虑了环境要素对人的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能够合理有效的指导设计者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到设计中, 使环境因素能够最大程度上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重视环境心理学这一重要环节, 根据博物馆的实际需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推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参考文献

[1]陆华群.朱淳.郭常明.吴海霞.《最新展台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钟山风.《传播方法的演绎——当代展示设计理论与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9.

篇4: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 博物馆教育 环境设计 环境色彩

一、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今的博物馆教育中,除了最常见的讲解之外,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发展起来。如何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成为了各个博物馆努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质量,除了使活动内容设置、活动形式等方面更多样化,在教育活动环境设计上也能做出更多的创新和尝试。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针对各个年龄层,但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一般会更着重针对青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以少年儿童为主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在环境设计中,色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丰富的色彩与各种环境设计协调结合,能让少年儿童心情舒畅愉悦,为他们营造一个具有满足感和色彩美感的教育活动区环境。

二、色彩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与色彩密切相关。对于色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色彩的调和以及补色效果等色彩所具有的奇特效果。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七色光谱,分析出各种色彩是不同波长的光。另一方面,德国诗人歌德则致力于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的研究,并于1810年发表了精神性色彩这一理论,这就是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基础。

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色彩。进入20世纪后,阿尔伯特·H·孟塞尔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建立了色彩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色彩心理学研究还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它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

色彩的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情感。当人们累积的大量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感,这就是色彩的心理,即由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如暖色调让人感觉热烈,冷色调让人感觉宁静,浅色调让人感觉轻快,深色调让人感觉沉稳。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正是色彩心理学所研究的。色彩心理学对于环境色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色彩也需要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

有关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增多,人们将研究成果广泛应该于实践。例如,办公室墙壁使用冷色调,能使空间显得开阔,因为冷色调具有后退感,同时,冷色调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一些;医院将病房的墙壁刷成淡黄色或淡粉色,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使病人心情放松,从而更快康复;企业用蓝色作为形象色,有利于塑造诚实、稳重、先进的形象;电影中也常常通过颜色来营造氛围,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

研究表明,儿童大多喜爱纯度高的,也就是鲜艳的颜色。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4~9岁儿童最喜爱红色,9岁的儿童又喜爱绿色,7~15岁的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爱好次序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爱好次序是绿、红、白、青、黄、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和生理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年龄越成熟,所喜爱色彩纯度越低[2]。

三、如何运用色彩心理学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设计

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色彩设计,可以根据该教育活动主要针对的年龄层来确定。在目前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针对青少年的活动仍然占据多数,因此在运用色彩心理学对教育活动区环境进行设计时,研究青少年的色彩心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德国学者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把小学教室的墙壁如果刷成橙色,对孩子们的友好相处更有利,实木颜色的课桌椅有利于孩子的情操教育,让他们形成美丑分明的直率的表达方式,培养丰富的情感。白炽灯比荧光灯更适合孩子房间的照明,有研究表明荧光灯有造成孩子软弱无力的倾向。如果使用蓝色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精神集中。但将墙壁都刷成蓝色又会让人感觉寒冷。因此,蓝色可以作为点缀,在窗帘、地毯等装饰中使用。此外,与单色的墙壁相比,把墙壁刷成几何图案或抽象图案,对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着不错的效果。

(一)主体色调的选择

在具体的设计中,墙壁和地板是空间的主要色块,对墙壁和地板的用色直接影响活动区环境的整体效果。不同年龄段对色彩有不同的需求:

1、学前期(3-6岁)

这一时期是也被称为游戏期,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黄色和粉红色。黄色象征光明、活力和希望,可以安定情绪;粉红色则有着充满内在的温暖感,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使人心情舒畅。在环境中大面积使用这两种颜色,能够有温暖安全的感觉,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2、学龄期(6-12岁)

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绿色,尤其是浅绿色。绿色多使人联想到春天、嫩叶、森林、草原等,充满生机,令人放松,是安定、稳定的象征,能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在绿色调的活动空间里,能让孩子感觉置身于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春天,具有动感,更有创造性。

3、青年期(12-18岁)

主要针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可以多使用浅蓝色。纵观全世界,蓝色是最受欢迎的颜色,象征着和平、幸福和年轻。浅蓝色令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辽阔的海洋,能促进求知欲的发展,同时,浅蓝色具有稳定情绪的效果,可以使人的情绪平静下来,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安静的性格,增强自控能力。

nlc202309082257

(二)辅助色彩的搭配

在以此为色调的基础上,适当的使用其它色彩丰富环境色。在使用其它色彩时,要使其与基础色调产生对比与调和相统一的效果,保持环境色的和谐统一。对于青少年来说,鲜艳明快的色彩更能吸引他们,因此在与环境色搭配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纯度较高的色彩,使得活动区的环境更适合他们[3]。

1、类似色搭配

类似色搭配指的是色相环中90度以内的色彩进行搭配(图1),如橙色与黄色、绿色与蓝色、红色与紫色等。类似色调配色的特点是主体色调明确清晰,整体环境和谐,搭配起来不易出错。由于类似色搭配所选用色颜色色相相近,因此可以用改变色调的方式增加对比度,丰富环境色彩的层次。这种搭配方式能使环境显得更雅致、纯净,适合年龄段较大的孩子,或是需要安静和耐心的教育活动。

2、对比色搭配

对比色搭配是指与色相环120度到165度间的色彩进行搭配,如黄色与红色,红色与蓝色、蓝色与黄色等。对比色搭配的特点是对比效果明显,视觉效果丰富,能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但也不会使视觉受到太大刺激,整体效果易于让人接受。如果采取降低色彩纯度的方式进行设计搭配,可以使跳跃的环境变得沉稳,整体效果更和谐。

3、补色搭配

补色搭配指的是色相环中相对位置的色彩进行搭配,一般采用色相环中165度到180度间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样的色彩搭配能产生最强烈、最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补色搭配能瞬间吸引儿童的目光,并使他们得到精神心理的满足。但使用补色时,如果两种颜色所占的比例过于平衡,会显得没有重心,缺乏美感。因此,在使用补色搭配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色彩的饱和度,调整两种颜色所占比例,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

结语

合理设置活动区色彩,能使少年儿童感受到较高的艺术韵味,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培养他们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良好的活动区环境,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的环境对教育活动的质量有着推进的作用。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运用色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就能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好的活动环境,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让活动参与者能充分体验博物馆教育活动带来的知识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P335-337;

〔2〕朱霆.色彩心理学与城市色彩[J].合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P115-118;

〔3〕[日]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P115-118。

作者简介:单霄(1985--),女,大学本科,助理馆员,现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主要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及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篇5: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2.1中心景观停车,是由若干个动作组合起来的连续过程,从街道拐入,在停车场停车,从停车场驶出,这一系列动作的`设计就像一个舞蹈编排,它为停车人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来考察停车场的优劣。人们停车的整个过程,也就是通过挡风玻璃来观察一切的过程,任何细微的差别都逃不过停车人的眼睛,因此停车场的景观设计应该对整个连续的停车过程仔细加以考虑。

设计师在考虑构建这样一个连续视角时,必须要注意到驾驶员和行人所具有的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并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设计。一般情况下,驾驶员的头部距车头大约2. 4m,驾驶员的眼睛距地面高度大约1. 1 m。

若停车场是圆形的,那么在圆心位置设置一处美好的公共艺术品,停车位围绕圆心依次排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人们将车辆停在环形停车场内部时,透过挡风玻璃,他们只能看到这件艺术品的一个侧面;然而,当人们最终走下车,开始步行,他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欣赏。假如艺术品无法与停车场所处环境进行良好的匹配,那么替换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会是绝佳的选择。尤其是夏天,没有人会拒绝把车辆停放在遮荫的地方。

当停车场是方形的,同样可以按照圆形停车场的方式来做,但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设计者可以利用出入口来对停车场进行分割,使其变为2个,甚至3个圆形的停车场,并以各圆心为中心来进行景观打造。这么做不仅可以建立不同的停车区域,方便管理,而且能形成稳定的交通流向,有效减少撞车事故的发生。

一个庭院、广场或者一个露天停车场都可以被设计成一个户外艺术陈列馆。一方面,它可以为大众提供观察和思考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可以使毫无生命力与表现力的公共设施变得更富有艺术性。

2. 2地面铺装应具有丰富的变化,从视觉、触觉以及动觉上,给人带来丰富的体验。

独特的铺装样式和颜色,首先在景观视觉上能愉悦使用者,带给其不一样的驾车和停车体验;其次,通过触觉以及动觉,使用者能更好地对特定地点进行记忆,这样在寻找停车的地点时会更有帮助。此外,符合人体工程学地设计汀步大小与间距,选择适当镂空而不至于使女士的高跟鞋深陷的植草砖,铺装材料足够防滑,损坏后易于修补和更换,这些细节都应一一列入设计需要考虑的事宜之中。

在进行地面铺装设计时,还应从生态角度来进行考虑。安全可靠、美观实用、节能环保、可持续使用和发展的停车场地面铺装才是最符合人们需求的。

城市中6%-30%的土地被用作停车场地,对小气候和城市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混凝土和沥青铺装会加剧水土流失,冲击河床,减少地下水再生,降低水的质量,导致夏天温度升高。

目前已经有透水铺装应用于地面铺装,其透水性强,颜色多样,易艺术化处理,能较好地增强停车场的趣味性和景观效果。同样,增加停车场自然下垫物比例,使地面铺装生态化,也能加强地表的透水性能,还能减少地面辐射,增加绿化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在透水的过程中,路面上的油脂,碳氢化合物、磷、重金属等也会被带走。使用过滤器来进行过滤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生物过滤器应该被着重考虑。

2. 3绿化植物停车场的绿化植物对于改善小气候和城市环境是有卓著贡献的。夏季,郊区或农村的温度会比邻近的城市要低1-4℃。而在树周围,人们会感觉比太阳下凉快得多。

据测算,高温季节,绿荫下车内温度比处于太阳直射状态下的车内温度可降低15-20℃,能明显改善乘车者的乘车环境。而没有遮荫时的汽车内部温度可以达到55℃以上,车主打开空调降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要把55-60℃的高温降至26℃,这又会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

由此可见,尤其是在夏季,树木对于改善停车场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乔木的时候,应具备以下特点:①遵从适地适树原则,以当地树种为主;②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少;③冠大荫浓,分支点高;④根系发达,易于栽培,无分泌物。

在配置形式上以规则式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并注意季相的连续,为停车场增添生机活力冈。而在配置的细节上则应有更多的考虑。例如,为防止影响驾驶员驾驶,在转弯拐角处应避免出现遮挡视线的植物;因夏季下午的太阳会比早晨的更烈,所以宜把较高大荫浓的树木栽植在停车位西南方向。

此外,局部的植物设计还应有变化。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绿叶树与彩叶树,有香树与无香树,乔灌草与藤蔓等,通过不同的树种选择和搭配形式可以创造出多样的空间环境,带给使用者不同的知觉体验。

2. 4车甫助标识在停车场景观设计中,辅助标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在封闭的停车场环境中,方便使用者顺利找到出入口、车位、目的地等公共设施,引导标识系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4.1统一化。在不同的停车场内会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标识样式“琳琅满目”的标识信息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所需信息的索取效率。

2.4.2醒目,具有高辨识度。通过尺寸和颜色以及布点的设计,标识应当易于被人们发现,且符号、图案、文字等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要充分体现标识信息的简单、明确、易懂。

2.4.3人性化。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导向需求,通过合理的标识布点、标识的安装,保证导视信息的连续性、全面性、方便性。

2.4.4艺术化。在不影响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艺术小品作为标识的载体。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增加人们对标识的记忆性。

倘若儿童也能轻易发现并且解读某块标识,那么这样的标识必然是成功设计的典范。

2. 5照明及其他服务设施停车场灯光照明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合理的安装照明设施对于引导车辆、划定区域等都是必要的,并且灯光可以使犯罪现象现形。作为景观小品的组成部分,照明设施兼具实用功能和观赏功能,因此,灯具在外形上应有较高的艺术性,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其他服务设施则包括垃圾桶、座凳、路障、减速带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应首先按照规范来进行,此外,还应仔细考虑停车场的周边环境,使用人群,以及当地的自然气候等因素。毗邻的建筑物可能会反射彩色的光线来活跃停车场气氛;儿童可以围绕座凳、垃圾桶等景观小品尽情玩耍;商场促销人员因为合理设置的路障在摊铺安心地推销产品。

3结语

篇6: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是特殊的人群,同妇女和老人一样应该得到人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是国家培养儿童重要的基础设施,学前儿童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所以它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3到6岁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从儿童心理出发,创造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当前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幼儿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篇7: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一、情感设计中心理学的概念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3月.

篇8: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也是整体、完整的意思, 格式塔 (Gestalt) 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这个词具有两种涵义。第一种是指形状或形式, 即物体的性质, 如用“均衡的”或“圆角的”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 以表示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的一些特性。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格式塔也是“形式”的意思。另一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这个含义有些抽象。1910年, 韦特海默以似动现象的实验为基础, 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建寻找了契机。他提出, 所谓的“完形”, 是指形式表现的整体关系, 是把形式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形式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视为一个整体。苛勒将“完形”解释为两种涵义:一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一般属性, 即形式上的完整性;另一层意思是指个别特殊实体的形式属性。[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在目前已经应用在艺术设计的许多领域, 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等等, 本文试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应用于家居环境设计中并得出相关结论。

2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效应在家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家居环境设计和其他艺术设计的原理一样, 就是把各种形式因素例如, 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具、不同的灯光设置、界面装饰等等, 根据形式的内在规律进行重新整合。如果室内物品散乱的或无规律的摆放, 没有按照形式的内在规律和组织规律进行有机的规划和设计, 这样的家居设计就不是艺术形式。在家居环境设计中, 不同的组合关系可以改变形式因素的性质, 形成不同的整体形式效应。

2.1 整合与补充。

整体性是视觉心理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视觉不仅可以从复杂的形态中排除多余部分, 达到整合的作用, 而且还有对原有秩序进行延续和完整的能力。在组织形式的各种关系时, 形式因素的布局和距离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家居环境设计的布局上, 形与形 (例如家具和家具) 之间的贴近或接触、重叠, 都会被看成有联系的整体形式, 布局上的疏密关系实际上也是通过视觉上的归纳和整合后, 而形成的不同的对比效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视觉心理有一种推论倾向, 可以把不连贯的、有残缺的的图形或图像, 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补全或整合。这也是知觉的整合、补充、闭合的视觉心理倾向, 这是由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

在家居环境设计中, 除了必要的完整性外, 我们还会遇到有一些不同的物体或要素从周围其它事物组成的环境中分离出来, 而被整合为一个视觉整体。比如在设计客厅时, 房间中摆放位置和沙发或茶几相接近的物体会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视觉的这种整合和补充原理, 利用形体间的贴近、接触或重叠来进行空间分隔。在客厅中悬挂的绘画、墙壁上的装饰品或者贴壁书架等等, 也可以形成一个视觉整体。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把握和处理家居环境设计中的虚与实的关系, 在设计中, 讲一个界面或者空间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这样可能会显得单调和乏味而且也不利于对空间的功能区分。因此, 高度秩序感和一层不变的规律并不能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

2.2 简化。

在一定的范围内, 视知觉比较倾向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式样组织起来。达·芬奇说过, “从远处看一个人, 看上去他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圆点。他之所以以圆形出现, 那是因为在远距离之外除了能看到巨大的一团, 人的身体的各个细小部分都看不清”。[2]距离越远, 物体对眼睛的刺激越弱, 人们就会把最简单的形状加在对象上。在大脑视皮层区域, 这种简化趋势同样明显。当一个刺激式样投映到作为力场的大脑视皮层时, 就会打乱原有力场的均衡状态, 之后力场会竭力去恢复原有状态, 其复原程度取决于刺激的强弱。

在家居环境设计过程中, 我们听到、用到的最多的词可能就是“简约”, 不论是设计师还是客户, 他们都希望将自己的家居环境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德国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即是多”简约的形式中往往却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简约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其次是形态的组成干净利落;再次则是设计的内容不繁缛。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眼睛总是倾向于把所观察的式样看成已知条件所能达到的最简洁的状态。也就是说, 我们的视觉具有提炼、简化的功能, 它总是能从那些细节繁多、信息错杂的形态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 最大限度的归纳、简化成尽量规则、富有秩序感的形态。简约的形式能使人的心理感到平静与舒适, 因此在家居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不断重复利用各种形状的简化, 模拟使用者的记忆痕迹, 利用图形、形体的模糊性来达到某些正常方式下较难实现的意图。设计师可以在家居环境设计中尤其是卧室的设计中, 尝试演绎一个没有装饰或较少装饰的空间, 换句话说, 就是墙是墙, 顶是顶, 地是地, 柱是柱的纯粹的空间。天花界面不做任何吊顶, 只有几何形灯具的点缀;墙面只有材质和颜色的变化;地面也只有材质或纹理的改变 (可以利用几何形的地砖) , 通过简单的几何形态的构成设计, 设计出简洁的居室空间, 使居住者的视觉和心理都会感到双重的休闲和轻松。

3“图”与“底”的关系

“图”与“底”的关系, 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的关系[3]。在家居环境设计中的“图”与“底”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家具、陈设和墙壁装饰物等相对于地面、墙面和顶面在视觉系统中往往被定义为“图”, 而地面、墙面、天花则被视为“底”。现代生理学表明, 人在观看时眼睛无法对看到的所有对象进行聚焦, 只有被注视的那部分才是清晰的, 其余部分变得模糊, 人眼会不自觉的区分图形和背景[4]。“图”与“底”可以相互转化, 对于图与底的取舍是决定于人的视觉。在设计过程中, 应该明确区分出图与底的不同, 利用“底”去突出“图”, 避免“图底”关系的不明确, 使人产生不安的情绪。研究视觉对于图形的影响, 对于了解家居环境设计的形态是有必要的。任何一种视觉形象都是存在于它的背景之上的, 同时也在我们的视觉区域之内。我们所看到的实体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形”与“形”, “图”与“底”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图形, “图”与“底”需要通过对比才会形成差异, 并被我们所感知。差异越大,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界限越清晰, 越容易被感知。在家居环境设计中运用视觉差别的相对性, 才能设计出具有生动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感受的家居环境空间。在区分图形与背景的过程中, 视觉有自动组织性和归纳性, 当人眼看到可视的图形差别时, 人脑会自动归纳, 把相似的部分归纳成一种“形”。这些相似的形在大小、方向、色彩、质感等方面, 有共同的特征。在家居环境设计中, 区分出图与底是十分重要的, 要是“图”没有从“底”中跳跃出来, 那么整个室内空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没有重点。无论是工作空间还是居住空间, 在家居装饰上面, 设计师总是会选择一个主题, 并把空间的某一个立面作为重点来强调, 并使其与其他部位形成差异, 使空间中的“图”与“底”分离开来, 这样的家居环境空间才会有好的视觉效果, 而并不是把空间的每个界面都做改变和装饰, 在家居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处理上更是如此, 设计师需要将室内空间做大的“块与面”的处理的同时, 还要通过色彩上的对比、大小的对比来衬托出能够代表该居室功能的家具陈设也就是“图”, 让居住者或者客人进入空间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该空间的功能, 而不是空间的某个家具的或是墙面, 这样才能使居室的功能空间规划做到既不复杂又合理有序。

4 结论

文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在居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拟得出了一下三个结论: (1) 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合和补充原理, 运用到家居环境设计中可以使居室环境中的家具或陈设利用贴近、接触或重叠来进行空间分隔, 同时, 还可以利用此规律来把握和处理家居环境设计中的虚与实的关系; (2) 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原理, 运用到家居环境设计中, 并最大限度的归纳、简化一些规则、富有秩序感的形态, 从而使人的心理感到平静与舒适; (3) 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与“底”的关系原理, 运用到家居环境设计中, 利用图与底的视觉差异原理, 使居室的功能空间规划做到既不复杂又合理有序。

参考文献

[1]田宝川.室内设计的重点-再造空间[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2]成晓鹏.室内设计中的秩序感[D].南京:东南大学, 2005.

[3]钱家渝.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篇9: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2-02

一、环境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从人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是布置一座假山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

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景观设计师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二、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环境心理学的引入对园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宽了园林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如:在园林设计中的空间使用方式方面、植物配置方面、色彩搭配及运用方面、园林照明等方面。下面对环境心理学应用在园林设计中各个方面的体现作具体的分析:

(一)在空间使用方式方面应用的体现。空间使用方式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情绪、人格、年龄、性别、文化等。空间使用方式研究内容还包括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性与拥挤感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空间使用方式方面的应用体现也是多样化的,如: 。在老年居民较多的住宅前提供边界明确的半私密户外空地,以供老年人栽花养草,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有益于美化环境。而且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居民(尤其老年人)的户外交往,加强了对居住环境的监视与安全防卫,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又如:英裔美国人以宅前的草坪象征户外的私密性空间和群体同一性。对加利福尼亚一些新社区的研究证实,居民买下住宅之后手头款项已所剩无几,然而常常室内家具尚未齐备,宅前的草坪却已种植和修整完好。此外,在园林设计中由于空间的使用方式不同,其领域也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等。

可以认为,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百姓的生活细节组成的,对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拥挤感、安全感与控制感等空间使用方式的研究,就是从不同角度了解和体察构成社会生活主体的正当需要,这方面的研究也为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在植物配置方面应用的体现。植物配置是景园林设计当中重要的一个要素,植物配植也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和行为特性,才能成为人们真正和喜欢的植物景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安全性方面,园林植物配植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园林设计中绿篱的运用既丰富了园林景观又起到防止小偷的安全作用;又如:园林设计中经常运用绿色植物分割空间,同时通过绿色植物实现了各个区域的空间限制和暗示安全感的作用。

实用性方面,园林设计中融入供游人使用、参与的绿地和园林设施,可以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增加其实用性。如:用灌木作为绿篱,可以细分空间,又可以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还能欣赏其形态、花、叶果等。

宜人性方面,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仅仅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抓住游人的微妙的心理和审美过程,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植物配置时注意植物的形态美、季相变化等,注意植物的孤植、丛植等,以及和园林小品、雕塑、铺装形式的搭配等都可以为园林增色,使游人在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私密性及公共性方面,植物设计是创造私密性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布局合理的绿篱或是分散排列的树就可以提供私密环境。如城市广场中设置庭荫树,和公共草坪,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体现。因此,在对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其他方面也有这非常多的应用,如在园林色彩设计、园林照明设计等等。将环境心理学较好地运用到园林设计中去,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由满足功能到追求审美的升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研究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结合有很强的必要性,园林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来创建优美、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追其根本,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园林设计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

园林设计是造园的动机、表现,是园林事业开创的门径,有好的创作才能谈得上对园林的欣赏。现代社会的都市人,很容易感受到环境的呆板或焦虑,也很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及暗示。可以说,一个设计是否能够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使用者的心理与行为目前已经成为评判其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给城市大量拥挤着的人们谋一方悠闲生活的空间,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研究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园林,2004,05.

[2]陈可.风景园林心理学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7.

[3]徐岩岩,牛海珍.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9,04

篇10: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园林环境;平面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的创新提升过程中,园林环境逐渐受到人们青睐。园林通过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休憩生活场所相融合,采用相关的技术设备对居住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从艺术、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居民营造自然化的良好居住环境。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间接促进了园林设计规划的需求,平面环境设计作为园林环境设计中的核心专业,其重要性愈发突出。

1平面线型环境设计分析

平面设计是站在最直观的二维视觉角度将设计范围表现出来,线型平面是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构成要素。线型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的线型的组合代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情感。由于人文地理、历史环境的不同,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线型的选取也不同。线型是由直线、斜线、曲线、折线等构成。设计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着力于将有限的线型进行组合,构造出全新的空间形式,从而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将美和自然恰到好处地结合。

1.1园林环境设计

随着生态文明的创造和飞速发展,园林环境成为建筑居住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地域性的选取和划分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大多数园林环境中的植物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并结合相关的地域特点进行合理配置。我国地域的丰富广阔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园林景观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因此,虽然设计者在园林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但是景观构造元素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选取。选取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作为参考,需要建立在以自身地域特点作为环境构造要素的基础上,也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此外,设计者根据地域特点建造园林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在提高环境完善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养护成本。在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常选取平面表达用作斟酌设计对象的方向、比例及尺度等。环境平面是将设计、创造以及二次设计建立在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环境文化的基础上,并合理地调整设计过程中居住环境与园林规划环境的距离,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平面图设计开始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设计内容,设计者采用艺术法则自由构图,合理确定构造物的比例、尺寸,运用规律布局对环境进行统一分区,以优化平面空间。平面图是环境设计过程中一种简明、直接的表达方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平面环境设计可以在总的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长期的交互体验指导和规范人在环境中的感知行为,充分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2平面线型环境特点

设计体验要与建筑自身的性格相对应,通过空间和平面的相互体验将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这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表达的重点。完整的设计过程离不开平面设计,平面是由无数条相异的线条组合而成,不同线条之间要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规律的组合,这就是平面设计的本质。不同的平面线型代表着不同的线条的特点。直线被设计者定义为静态的象征;相对应的,曲线的流动性使得其在设计中具有动感。但是,曲折线在动态中有着自身的变化特征,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转折的折线具有突然性,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放射型线的聚缩感可以帮助不同空间实现有效的联系,使空间具有中心点。我国古典园林环境平面设计中,建造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表面的图案、纹饰等装饰性设计上,而对于线条的关注度并不高。早期的园林景观强调规则式划分,平面布局需要遵照中轴对称的规则,环境样式的单调和规则也使得设计过程中缺少线条的多样化分布。园林景观规划受到抽象艺术飞速发展的影响,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者对于不同线条构造的表达愈发重视,其倾向于选取不同种类的线型勾画出丰富多变平面环境,以表达自身个性的设计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自然景观是现代园林环境的规划核心,在提倡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代社会,设计者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园林环境规划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其地理条件的优势,合理利用自然景物,依据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建造园林,从而巧妙地对自然美景进行抽象模仿和升华。

1.3平面线型设计分析

参照不同平面线型的表达特点及象征含义,设计者可以将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地域类型特点、园林规划范围及周围环境相结合,选取合适的线型组合进行设计,突出所在环境的特征与意境。例如,在建造场馆、会所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时,设计者可选取直线或较为平滑的曲线作为地面线型的基础表达方式,帮助烘托肃穆、庄重的建筑氛围。对于简明、快捷的平面设计,设计者可适当选用直线作为建筑框架的表达形式,辅佐些许平滑曲线作为局部补充。例如,娱乐休闲区的场地平面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几何曲线的比例,来达到提高设计运动感的效果。设计过程中遇到窄长地面时,设计者可通过构造自由曲线来帮助设计;自由曲线在视觉上给人以无限延伸的感觉,可以增强窄长地面的宽阔感、提升动感。园林环境的建造规划除了构造景物之外,还可以借助自然之物烘托意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给受众留有回味及遐想的空间。意境的本质是通过构造独特、广阔的精神空间作为对物化形态的深层表达。良好的意境能够让人与景物之间产生微妙的联系,情、景交融,让人们在感受美妙园林环境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自身的感想。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平面设计技术的提升,动态化、互动化的平面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单一的、静止的设计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条件下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要求。新的设计形态与新媒体相结合,设计动态特征明显,加强了与设计环境、受众的相互沟通,这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一次新的拓展;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形式充分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设计需求,丰富了人们关于平面设计的表达空间,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设计理念,其在表现形式和视觉环境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为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平面环境设计运用

现代社会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在园林平面设计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现代广场的设计偏向于采用清晰明了的几何型布局,根据不同线型进行排列组合,规则布局场地分区,精细划分平面空间;充分利用几何线型的美感形式,为受众营建直观的视觉感受,构造优美的平面设计环境。

2.1平面环境铺装

平面铺装是平面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人们的视觉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研究调查显示,人们的水平视野大于垂直视野,下方观看的视野要大于向上方观看的视野。因此,当人们在行走过程中,其大部分视线都会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平面铺装正是考虑到人们的这一视觉特征,对建筑物底面等位置进行铺装,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2.2平面环境运用

充分利用丰富的铺装图案可以达到开阔空间、增强尺度感的效果。在平面环境设计中,铺装图案通过选用不同线型进行组合,在地面构造出相应的图案;与传统的光滑平面相比,铺装图案借助地面构图能够营造出规则、有序的美感。地面图案的设计不能单一地进行,在整体环境设计规划时,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周边景物的影响,确保与周边环境能够互相调和。取材于古代文化艺术的图案创作设计方案,在帮助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够突出环境所在地域的人文历史品味。现代园林环境设计根据所需图案、所在场地的环境特点选取材料样式、大小,避免由于图案的单一性造成人们的视觉疲劳。如铺地纹样的选取,可以借助卵石和各色瓷片拼接组合,以在烘托出古代园林氛围的同时,蕴含一定的现代气息。铺装材料的选取对于建造良好的园林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现代都市的园林设计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铺装选材。不同的铺装材质具有不同的质感,园林环境的平面铺装在选材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材料的耐用性。园林平面的铺装往往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因地制宜地选择磨损小、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在建立温暖、朴实的园林环境的同时,节约园林构造成本。平面环境设计中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铺装色彩的选取,合理分配不同的色彩可以增加园林平面环境设计的空间识别性。建筑物的铺装色彩应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选取,在充分保证各分区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产生不同艺术特点的空间效果;正确的色彩处理对空间主次关系的过渡及转换有着重要的帮助。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决定了色彩在空间中可以随意变化,现代平面环境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取更加开放,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是一个逐渐深化、学习的过程。设计者合理地利用色彩的多变性可以创造良好的空间效果,且不同的色彩的特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选取不同的色彩可以对复杂的空间环境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增强环境的整体性。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将主体建筑与地面铺装的色彩进行统一,有助于空间的协调。不断更替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促使着园林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不断深化、创新。整个环境设计过程隐约蕴藏着全新的设计趋势,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方式、设计实践,新的设计风格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对平面环境设计的详尽分析,可以帮助设计者探寻环境设计理念的核心因素,寻找到适合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设计道路。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日益显著,平面环境作为园林环境设计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环境设计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3结语

园林环境景观设计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园林景观的不断发展促使景观建设加强对设计产品精细、高效的要求,在大型的园林环境设计项目中,除了平面环境之外,还将有更多的专业参与其中。设计者在考虑设计美观优化的同时还要兼顾设计的实际条件,不能脱离项目环境的实质。否则,就会使得设计规划出来的园林景观缺乏生态发展性,对日后的环境维护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目前,园林景观正朝着生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设计者在满足人们适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逐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设计者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方式和构思理念,将理念与技术相结合,不断完善环境设计系统,从而建设持续发展的园林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下一篇:运行人员十八大精神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