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2024-06-29

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精选14篇)

篇1: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西安工业大学简介

西安工业大学(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安工大”,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兵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直属的七所本科院校(“兵工七子”)之一,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西安全面创新改革高校试点单位、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篇2: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内迁成都办学,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及系科组成四川财经学院;至1953年先后汇聚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划转教育部管理。

学校辖光华、柳林两校区,占地2300余亩;下设29个学院(中心)等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46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篇3: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上世纪20年代, 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一群了不起的教师, 形成本文所谓“白马湖教师群”, 成员包括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关于这群教师, 学界已从“新文学”、“新教育”等角度做了许多研究, 今人因此不难了解这群教师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的先锋地位与贡献。这的确是一群了不起的中学教师:且不说中国第一份诗歌期刊、现代散文典范等等重要的新文化成就均出自他们之手, 单提后来他们无缘继续在同一所学校里做教师, 仍努力办出了中国第一份学生杂志《中学生》, 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令人钦佩, 感慨当年基层教师卓越的文化教育革新表现外, 这群教师显然还可以为反思、优化近十年兴起的由“教育专家”主导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提供异样历史参照。不过就这群教师而言, 本文真正感兴趣的既不是他们有过多少文化与教育革新成就, 也不是他们的奋斗经历能为今天提供何种更有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而是他们在白马湖畔聚集以来, 有过什么样的专业生活, 他们为何把自己的那些专业生活看得那么重, 以至即使不算“工作量”, 也要勉力为之。

夏丐尊:因为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这群教师中, 夏丐尊最早来到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时为1922年春。那年, 夏丐尊36岁, 教龄15年, 堪称涉世已深。然而他的性情一点也没变, 仍像当初那样朴实和蔼、任劳任怨, 年轻时的社会理想与忧患意识同样没有褪去——“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 他都要皱眉” (丰子恺语) 。他21岁做教师以来的种种专业生活, 从自学宋明理学增强自身修养与忍耐力, 到做训导主任时, 无论捣蛋学生怎么挑衅, 都不放弃教育, 皆是为了将学生引向真善美的人格。

推崇人格教育的校长经亨颐一直信任夏丐尊, 春晖学子也很快知道, 严厉、不妥协的夏先生性情其实十分温和, 且真心为他们操劳, 为他们好, 许多学生因此称他为“妈妈”。按理说, 这样一位好老师仅凭经验或习惯, 就可以做好教育了。然而夏丐尊教完国文课, 仍想多做点, 或者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让春晖学子乃至全国学子通过他的努力, 可以多接受一点真善美的文化熏陶。于是他不仅用心为校刊《春晖》写东西, 还开始翻译十九世纪意大利诗人亚米契斯的文学作品《爱的教育》。

一个国文教师忙完教学和各种杂事后, 还要跨越专业, 去翻译西方文学, 这在民国教育界恐怕也不多见。在南北军阀混战的年代, 夏丐尊为何给自己强加这种吃力且不一定讨好的专业生活?答案就在于《爱的教育》深深打动了夏丐尊, 使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他以及全天下的父母、教师还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如他所言:“我在家庭中已是有二子二女的父亲, 在教育界是执过十年多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 读了这书, 好像丑女见了美人, 自己难堪起来, 不觉惭愧了流泪。”

正是真诚的感动促使夏丐尊忙完一堆事情后, 仍要用心翻译《爱的教育》, “介绍给与儿童教育有关的做教师做父亲的人们, 叫大家看了后会留下“惭愧或感激之泪”1924年, 《爱的教育》在上海出版。不知道当时“做教师做父亲的人”看了后是否会留下“惭愧或感激之泪”, 但这本书的确是一种当时所没有并且蕴含真善美的“新文学”。夏丐尊不辞辛劳翻译它, 不考虑有何回报, 也足以表明, 他所做的一切专业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熏陶, 养成真善美的人格。

由此想起, 夏丐尊课余还做过一项课题, 名曰“叫学生在课外读什么书”。如此通俗的课题名放在今天怕是立不了项, 不过表达构思时, 夏丐尊确实不需要什么专业术语, 他只是想从自己读过的中外名著中, 精选出一份书单献给学生, 包括《民约论》、《物种原始》、《共产党宣言》、《工人绥惠略夫》、《呐喊》、《爱罗先坷童话》等。这些书都符合他的国文或文学课程标准:“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由此还想起, 放学时, 这位“妈妈”教师常常站在校门口, 挥手叮嘱学生, 不要贪玩啊, 早点回家啊。

从翻译《爱的教育》, 到做课外阅读课题, 再到放学时像妈妈一样目送学子, 此外还有为了上好国文课, 认真研究古今中外文章, 这些都是夏丐尊白马湖畔的专业生活。真可谓一言一行皆是为了将拳拳爱心献给学生, 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文化熏陶与人格教育。更令人欣慰的是, 在白马湖畔, 夏丐尊并不孤独。相反, 在他的联络下, 一群文化教育理想相近的教师陆续来到了白马湖。先是丰子恺, 然后是刘延陵、匡互生、朱光潜、朱自清。白马湖畔的教师岁月和专业生活因此成为这群教师的集体记忆。

丰子恺:为了证明艺术的美学内涵和教育价值

夏丐尊来春晖后没多久, 便把丰子恺拉来一起做教师。当时丰子恺24岁。此前, 丰子恺除在日本学了一年美术外, 只在上海做过一阵子图画教师。但他十分热爱艺术, 为人也和夏丐尊一样诚恳谦虚。学生很快便喜欢上了他的美术课、音乐课和英语课。春晖学子似乎从未见过如此热爱艺术的老师, 无论是课堂上, 还是在课外, 都可以看到丰子恺对于艺术的痴迷, 仿佛他的专业生活乃至整个日常生活都是围绕艺术而展开的, 艺术生活就是其专业生活的中心内容。

确实如此, 课堂上, 他向学生讲述自己的艺术发现, 课后则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艺术理论与作品。这使得他有太多的艺术发现要与学生、同事分享, 所以上完课, 他还会另找场合, 给学生开设文学艺术讲座, 并把演讲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发表在夏丐尊主持的校刊《春晖》上。甚至在中秋赏月会上, 他也要发表关于贝多芬的演讲, 向学生传授音乐史知识, 教学生欣赏古典音乐名作。

由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构成的课内外专业生活本已十分丰富, 然而这些仍不能让痴迷艺术的丰子恺感到满足。就像夏丐尊为春晖乃至全国学生贡献了《爱的教育》, 丰子恺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为春晖及全国学生奉献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毛笔创作漫画, 并逐渐练成一套风格独特的艺术手法, 来描绘儿童情趣、学生生活、山水意境和社会现实。1924年底, 他从自己的画作中, 挑了一幅《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并将它公开发表, 丰子恺由此一夜成名。

相比于成名, 更值得关注的还是这一点:在白马湖畔, 专业生活本已十分丰富的丰子恺找到了最令自己满意的专业生活, 它便是创作简洁传神、意境深远的漫画。那么, 这位乡村中学美术教师为何如此痴迷于艺术呢?做了那么多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还觉得不够, 还要埋头从事艺术创作。答案十分简单, 丰子恺是个以美术和美育为本业的教师, 他说:“向来的教育, 偏重在真善, 忘却了美。就是重视知识和道德, 看轻美育。”

民初, 美育及美术教师的确毫无地位可言。即使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主持大局, 也无法改变社会及一般教师对于美术的轻视。亦曾做过美术老师的鲁迅更是因为不堪冷遇, 直骂轻视美育的人都是猪猡。然而就是在这种备受歧视的冷漠环境中, 丰子恺硬是依靠自己的艺术研究与创作, 闯出了一条美育道路。这一路闯下来除了需要坚定的美育理想作支撑外, 显然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但更重要的也许还是丰子恺的专业生活。如果不致力于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 一味空喊美育理想, 丰子恺拿什么去反抗当时的冷漠, 拿什么在漠视艺术的人面前, 证明艺术具有值得重视的美学内涵与教育价值?

当然, 也不能忘记那群聚集在白马湖畔的教师。他们的真心欣赏和鼓励为丰子恺开辟美育道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使得他更加无法放弃自己的专业生活与美育努力。夏丐尊喜欢他的漫画, 朱光潜也喜欢, 他们都期待看到丰子恺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们还把校刊栏目题图交给丰子恺, 校刊半月出一期, 所以他们和春晖学子常可以看到丰子恺的画作。如此一来, 他们也必须相应拿出美好的新文化成果来与丰子恺达成唱和之乐, 所以夏丐尊会更加用心地翻译《爱的教育》, 朱光潜则跑到中西方古典艺术世界里, 从中寻找美学, 并于1924年冬完成生平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

朱自清:倾心与同仁相互唱合的教育氛围

最后一个被夏丐尊拉来的朱自清同样喜欢丰子恺的漫画, 就看朱自清来到白马湖后, 会有什么样的专业生活, 是否也曾为夏丐尊、丰子恺等同仁及春晖学子奉上某些新文化。时为1924年春, 26岁的朱自清从位于宁波的浙江省立四中来到了春晖中学。刚出车站, 他便被白马湖一带的“山光水色”吸引住了。到校后, 白马湖教师群成员之一刘熏宇把他在湖边盖的另一所屋子让给朱自清住。隔壁便是夏丐尊的“平屋”, 中间只有一行矮墙, 四周尽是夏丐尊精心栽种的花木。

一群教师都喜欢到夏丐尊家聚会, 谈文学、艺术和教育。一个月后, 朱自清在校刊上发表了《春晖的一月》, 其中说“春晖的师生”给了他“两件礼物”。一是“无论何时, 都可以自由说话;一切事物, 常常通力合作”。“第二件礼物是真诚, 一致的真诚”。因为可以真诚畅谈, 朱自清很快就深刻理解了夏丐尊、丰子恺等人的教育理想, 并与他们形成了默契的教学分工与合作。他在校刊上发表《教育的信仰》等“教育学”论文, 把夏丐尊等人无暇注意的上佳文学作品选入国文课堂, 都表明朱自清来春晖后, 迅速形成了可与同仁相互唱和的专业生活。

唱和之余, 朱自清还为同仁及春晖学子送去了两件礼物, 一是新诗, 一是现代散文。他还联系和商务印书馆关系甚密的好友俞平伯, 创办了《我们》月刊, 白马湖畔的新文化与新教育氛围因此变得更加浓烈。可惜好景总是不长。第二年, 校方人事发生变动, 接着校内新旧两派的较量也公开化了, 这群不服输的教师随之纷纷离开春晖。在地理层面, 白马湖教师群算是散了。但在文化教育层面, 这群教师并没有散。他们先是创办上海立达学园, 接着又经营开明书店, 创办《中学生》杂志。如夏丐尊所言, 这是他们为全国学生开设的“第二课堂”, 其文化容量与教育效果甚至比学校里的“第一课堂”还要大。到底是一群不肯认输的教师, 无论环境如何演变, 都会努力践行自己的专业生活与教育理想。即使后来遇到野蛮无比的“日本宪兵”和“美帝国主义”, 他们也不曾失却自己的书生本色和集体尊严。

篇4:美国大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美国大学的首位,在二三十年内,很难有其他国家能赶上。因为人力资本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一位教授,从大学毕业后需要历经二三十年的培养。世界一流的学院,需要一群世界一流的教授。这不是十多年内用钱可以买到的。

第三,美国大学对教师的升等,比较民主和客观。是由本学系的正教授或正副教授投票决定下一级教授能否升等,投票通过后还要由代表大学的委员会审核。两者分别写信给同领域有名的几位学者,请他们发表意见。升等的标准是客观的,是根据著作对学科的贡献度。教师没有博士生导师之分。第一年的助教授,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之一(导师一般共有三位)。

在中国说“带博士生”,好像老师和学生有等级分别。在美国两者地位比较平等,在研究时互相学习。博士生到快毕业时,已经开始叫老师的名字了。在中国,到七十岁还是称呼老师。博士生毕业以后,一般来说,不留本校工作。目的是要引进不同观点的人才,增强本校的研究能力。而且避免本校教授留下自己的学生,扩大权力,形成派别。

第四,美国大学收取学生是客观的,不受人事关系的影响。在普林斯顿大学,连教授都不能影响收录本科生的机会。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位数学系的系主任,碰到一名年轻的学生,发现他有数学天赋,写信介绍他进普林斯顿大学,被大学的收生委员会拒绝了。后来我也不再写信介绍学生进我们的大学。

进普林斯顿大学的条件不单是学问好,还有其他要求,如参加学生活动、能打球、能奏某种乐器等。

第五,美国大多数大学是私立的。最好的大学,大多数也是私立的。美国有几所州立大学,如加州的一两所,是非常好的,但几乎没有国立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国立的。1952年前中国也有几所很好的私立大学。现在私立大学不多,也不好。

第六,美国的大学行政自由,没有教育部门来管。私立的大学,由一个董事会来管,校长由它选出。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七,学生选课比较自由,可以在不同的學系和学院选,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教师在不同的学系任教,研究范围比较广。选我教的中国经济课程的学生,有的来自历史、政治、东亚等学系以及工程学院。我也在工程学院教环保课程。

第八,大学的程度非常不同。有的高等学院,还教中国小学念的比例计算方法。中国大学的程度比较整齐,但美国大学多,中学毕业后容易进大学,好的大学也不难进。

第九,大学仅是管教学,不承担教学生道德品质和当公民的责任。有些天主教办的大学是例外。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德、智、体、群。1945—1948年我在广东岭南高中和大学念书时,四方面都重视。

第十,有些私立大学有大量基金。大部分由校友捐赠。普林斯顿大学十分富有。基金可以属于全校,也可以属于学校某部分。一个学院,到一个小的研究室和研究人员,都能有其独立的基金。我们的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有8.5亿美元的基金。念研究室的,不但免学费,还能拿到生活费。其实,普林斯顿其他的研究生,大多数都是如此。我们的本科生,如果家庭收入有限,也免或免部分学费和拿到生活费。

第十一,学生生活的项目十分丰富。有运动、音乐、话剧、赛球、团体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学习了怎样当公民,大学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了德、智、体、群四方面的教育,可以代替单由老师教导。

最后,很多懂得两国大学教育的人说,美国大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教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中国大学注重授予学生知识,听了教授说的,了解以后记住。后者不能应付美国的考试,因为试题多是要求学生运用思维解答,像一道数学试题一样。就是能应付美式的考试,也不一定能有独立的思维。

篇5:南京有什么大学一本专业

是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会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

篇6:福州大学有哪些专业及什么专业好

福州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国家级+省级):

1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社会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车辆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工业工程、产品设计

1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生物工程、物流工程、工艺美术

福州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国家级+省级):

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应用物理学、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会计学、物流管理

1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车辆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交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安全工程、市场营销、产品设计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等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车辆工程、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金融学等

福州大学简介: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篇7:建筑类大学都有什么专业?

考建筑学你应该知道的建筑老八校,他们是中国建筑类的领航者:

“建筑老八校”的八所高校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华 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注:哈尔滨建筑大学已经合并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经合并成为现在的重庆大学.在国内如果能进入以上几所老八校就读建筑学专业那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篇8: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早在19世纪中叶, 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的课程问题。尽管根据当时现状, 斯宾塞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科学”。但时代发展至今, 斯宾塞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弊病渐次暴露。知识的相对价值又重新困扰大学教育,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只告诉我们“是什么”, 却不能解决“应怎么样”的问题[1] 。大学在有限的时间和财力内, 面对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多方面价值必须作出选择。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年第4期发表王一军的《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一文 ( 以下简称“王文”) [2] , 2011 年第 6期发表解飞厚、 吴杏洁的《大学课程: 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一文 (以下简称“解文”) [3] 。 王文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并迈向普及化,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普通家庭、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 “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石和课程目标已经或正在失去其几乎所有的支撑条件:垄断身份消解、合法地位转移、主体需求丧失、制度环境恶化、机构功能分离。这些变化决定了当代大学教育哲学应由“高深学问”转向“个人知识”[2] 。“解文”认为: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并迈向普及化时代, 高深学问依然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基础, 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是源与流的关系, 必须坚守高深学问在大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3]

对于双方的观点, 笔者都不敢苟同。因此, 本文就大学课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进行讨论, 并对王、谢二文商榷, 以求方家。

二、质疑

(一) “王文”:当代大学教育哲学应由“高深学问”转向“个人知识”

众所周知, 公共知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 是公共群体所共享的知识, 是客观性的知识。公共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 不像个人知识是零星的, 被赋予浓厚的个人色彩;公共知识往往得到科学的证实和检验, 而个人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公共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 是能够复现的, 而个人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性;公共知识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 而个人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由此可见, 个人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非公共性”, 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加以传递, 甚至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 自然也就不能在大学课程内容中充当主角。

考察各级各类的学校课程都是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的统一, 就课程内容而言, 公共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正如波来尼所言“宇宙的精确知识确实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我们甚至可以说, 人们最杰出的思想行为在于产生这种知识”[6] 。因为公共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成果, 凝结了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成果, 也绵延继承着社会文化传统。知识只有传播、共享才更符合其本性、更具价值。就大学生而言, 认识人类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就大学课程实施而言, 离不开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是大学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就大学课程内容而言, 其对公共知识也有绝对的依赖性, 没有了公共知识, 大学课程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大学课程的价值而言, 公共知识也是个人知识的精神食粮, 是实现个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不可只强调个人知识的重要性而否认大学课程主要内容的载体——公共知识的重要性。

至于王文硬将个人知识和高深知识两者扯在一起, 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从知识学习看, 个人知识所对应的是公共知识;高深学问所对应的是一般知识。诚如解文所批评的“个人知识与高深学问之间就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更不是对立的、 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源与流的关系。个人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公共知识, 是建立在公共知识基础之上的。个人知识是个体性与客观性的结合, 客观性的公共知识中既包括一般知识, 也包括高深学问。”[3]

(二) “解文”:高深学问依然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基础

什么是高深学问? 目前见仁见智, 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 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 高深学问即是 “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 或者 “虽然已知, 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 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8] 。

在大学发展的历程中, 的确有很多大师强调高深学问之重要, 例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指出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 正因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深学科及其自体生殖和自治的倾向, 高等教育才变得独一无二——不从它本身的规律去探索就无法了解它”[9] , 学者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 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地[10] 。但是随着大学规模的迅速扩张, 特别是我国大学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 再把“高深学问”作为所有高校课程的圭臬, 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支撑条件。

其一, 大学课程不是千年一律, 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时代, 大学本身在变化之中, 大学课程也在变化中, 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也随着变化。中世纪大学的课程是传授普遍知识。在17 至18世纪, 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标志着德国大学模式开始独步天下。从大学课程的角度而言, 洪堡打开了这扇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之门, 高深学问登堂入室。然而进入20 世纪, 美国大学模式执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之牛耳, 威斯康辛思想的光芒赋予了大学课程社会服务的内涵。21世纪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 一些大学出现另类课程。哈利·波特、Lady Gaga进入大学课程, 看电影和视频、散步、爬爬树也能拿到学分。这些课程的知识内容紧跟社会流行趋势, 体现了西方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既寓教于乐, 又吸引眼球[11] 。可见, 如同任何事物, 大学课程知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迈进的过程中, 大学课程围绕知识从“普遍知识”、 “高深学问”到“知识服务”, 再到“另类知识”。特别时至今日“另类知识”频繁出现在国外大学课程, 迫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高深学问是否应承担所有大学课程的使命。

其二,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20世纪以前人才培养主要属于英才教育, 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为高深知识。然而, 以高深知识为主之英才模式的独霸地位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开始动摇, 培养一般人才, 尤其是实用人才, 成为高等学校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战后,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通识知识、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课程更是势所必然。可见大学课程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高深知识上, 因为各类人才的培养都是大学的目标, 高深知识、通识知识、实用知识等各类知识都应该属于大学课程的范围。

其三, 在我国, 许多大学囿于传统的高深学问思想, 不顾社会客观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 盲目追求课程内容的高端性、前沿性、研究性, 甚至把“高深学问”看成大学课程安身立命之所在。其定位不当, 缺乏特色, 课程设置方向表面明确而实质模糊。众所周知, 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大学课程追求的应是多样化, 没有多样化的大学课程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课程的矛盾, 成为当前大学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因此, 大学课程必须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综上所述, 解文提出的“无论哪个层次的本科教育, 都应该有本科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高深学问在本科课程中的地位不容动摇”[3] , 即用一种知识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大学课程肯定是行不通的, 要所有的大学竭尽全力去完成高深学问的使命也不现实。

三、观点

(一) 大学课程:

从结构上把握公共知识的内在构成, 实现大学知识教学的内在价值

斯宾塞经典的课程问题把人们引向了知识分类学和知识价值比较的研究, 通过种类繁多的知识分类学研究, 关于这一问题人们得出的答案却是见仁见智。在众多的答案中, 唯有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 (Hirst, P.H.) 开始超越知识类型的划分, 深入知识的内在构成来思考。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人类理解世界时形成的七八种独特的、基本的和逻辑上明确的认知知识的形式。”[13] 我国学者郭元祥认为:从内在构成上看, 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在笔者看来, 公共知识的内在构成上也同样存在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在公共知识的内在结构中, 符号是公共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 是公共知识的存在形式, 是符号存在, 即“关于世界的知识”。公共知识的符号表征是传递知识的载体, 当前许多大学课程停留于中小学课程的水平, 只注意到公共知识符号表征所传递的信息, 而没有挖掘出公共知识背后的深刻内容, 去触及知识的核心与本质。它忽视了知识的逻辑形式和个性化意义, 把形成公共知识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把课程实施庸俗化为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和记就能完成。这就从源头上剥离公共知识的逻辑形式、意义和符号表征的联系。公共知识的逻辑形式具体包括公共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如果说公共知识的符号表征表明的是人们对世界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 那么, 公共知识的逻辑形式则体现的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没有逻辑形式的公共知识是不存在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逻辑形式是公共知识的源头活水。恰如柏格森所说的那样, “真正的实在就是绵延。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 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连续过程”[14] 。正是这个意义上, 赫斯特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认知知识的形式”。公共知识的意义则体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公共知识的现实意义是多元的。正如费尼克斯所说:“从理论上说, 意义的多样性没有止境。意义形成的不同原理也被认为是无限的。”[15] 但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公共知识蕴含着对人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的意义。这种普适性意义的存在, 使大学课程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与大学课程不同, 中小学课程往往局限在公共“知识事实取向”层面, 公共知识的内在构成被分割教学, 而大学教育则应从结构上把握公共知识的内在构成, 实现大学知识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 大学课程知识定位取决于大学办学类型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 大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已经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分别向“高端”发展 (研究型大学) 和“低端”延伸 ( 社区院校、 职业技术学院、 短期大学等等) , 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大学在类型上有研究型、教学型、 职业技术型等, 各大学课程如果都追求高深学问, 势必千校一面, 丧失特色。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知识才能让中国高校的课程呈现五彩缤纷、健康发展的繁荣局面。

1.坚守高深学问在研究型大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高深学问常常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意会的成分非常丰富。因此, 高深学问与学术大师的个人化知识紧密相连, 而研究型大学是学术大师荟萃的地方, 追求知识的创新是研究型大学课程精神所在, 研究高深学问是研究型大学课程的本质特点。故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抓住 “高深学问”这个关键。约翰·S·布鲁贝克不容置疑地宣称: 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8] 。这是研究型大学无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 也是研究型大学课程安身立命的根本。

2.传播通识知识为教学型大学课程的己任。

教学型大学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全日制大学, 主要履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与研究型大学课程相比, 我国教学型大学课程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在:以知识传播为课程设置的取向, 传播通识知识为教学性大学课程的使命。当然, 研究型大学也开设大量通识知识的课程, 但研究型大学的高深学问与通识知识是“本”与“末”的关系;而在教学型大学则相反, 通识知识与高深学问是“本”与“末”的关系。

3.获取实用知识是职业技术型学院课程的取向。

职业技术型学院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 其课程必须一切以就业为导向, 其课程设计强调“以实用知识为中心”。其课程目标的制定, 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的实用知识为旨归,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 强调知识的“管用、实用”。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许良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84.

[2][4]王一军.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4) :64-75.

[3][5][7][12〗谢飞厚, 吴杏杰.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66-72.

[6]迈克尔.波来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17.

[8][1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7.2.

[9][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徐辉, 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42.

[10]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词[A].高平叔.蔡元培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63.

[11]郭莹.国外大学的另类课程[N].浙江日报, 2011-08-20.

[13]Soltis JF.Knowledge and the Currieulum:A Review[J].TeachersCollege Record, 1979, (4) :77-80.

[14]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4.

篇9:为什么大学食堂总有奇葩菜

不过事实上,奇葩菜的诞生不是因为高校厨师太业余,多数情况是他们有意为之的创新之作。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华闵食堂的另类食堂菜葡萄炒玉米,正是厨师刘玉红平时钻研新菜品,为吸引学生就餐的成果。菜品一经推出不仅红遍师大校园,更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很多师生前来试菜。华闵食堂尝到甜头,最近又推出了加入火龙果的升级版,还有脆皮芭蕉和油条灌蛋等新品。华闵食堂的奇葩菜已成为吸引师生的隐形招牌。

虽然,华中师范大学东二食堂的熘炒葡萄被网友们集体吐槽,厨师王长龙却不以为然。“味道没有想象中的诡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将黑加仑、马奶、红提三种葡萄在特调的酸甜酱汁中熘炒,口感爽脆,酸甜適度,是道不错的开胃菜。这道菜是他在《中国大厨》杂志上看到鸡丁炒葡萄,为迎合学生推出的改良版。事实上,华中师大的学生对此很买账,这让王长龙想要推出更多的创新菜。

熘炒葡萄被网友集体吐槽,厨师王长龙不以为然,他说这道菜是他在《中国大厨》杂志上看到鸡丁炒葡萄,为迎合学生推出的改良版。

就在上学期,东北农业大学推出了“动物馒头”,硬是把普通的大白馒头做成五颜六色的卡通动物造型。这是学校为了保住“吃在农大”的声名,让厨师们不断出新的杰作。早在二三十年前,“吃在农大”的说法在哈尔滨传开来。那时物资相对贫乏,土豆、白菜是东北多数食堂的主打菜。而农大因教学所需,自产蔬菜、自养家禽,这些食材就近流向学生们的餐桌,农大的学生总是最有口福。

这些稀奇古怪的食堂菜,有的是厨师们的创造,有些本是八大菜系中的一道,只是不太常见。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南区食堂的菠萝炒年糕,其实是豫菜。华南农业大学的南瓜煨番茄,是正宗的粤菜。

不过,有些高校的奇葩食堂菜确实值得被吐槽。比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月饼炒辣椒。月饼是中秋节学校为留校学生发放的免费月饼,担心剩下的月饼过期浪费,索性和辣椒配在一起炒。这种刚巧就剩两种食材,索性就配在一起的做法,还诞生了北京体育大学的西瓜炒香蕉,中国人民大学的青菜炒橘子,武汉大学的草莓炒鱼丸和山东体育学院的橙子炖肉等。

最有趣的大学食堂还是华东师大,它曾为力挺校友刘翔推出萝卜丝饼。2011年的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决赛,刘翔在跨越最后一个栏时,被旁道的古巴选手罗伯斯挥臂打到而错失冠军。转天,为了给刘翔出口气,母校的早餐主打与罗伯斯同名的萝卜丝饼。

篇10:浙江省有什么大学专业可以报

1、选考情况

据统计,目前浙江技术选考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全省考生总数为20多万),可见技术相当受学生们的欢迎。且据之前参加过技术选考的同学普遍反映——技术赋分相对容易。不过随着选考人数的不断上升,考试难度也必将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考生选考需注意。

2、大学学习

据广大高校的.计算机一类专业的学习情况显示,浙江学子的学习基础普遍高于其他省,究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选考了技术科目。因此,选考技术可以对到大学学习计算机、软件、网络类等热门理工专业大有裨益。

篇11:深圳大学有什么专业

有认为大学专业决定一切的,也有认为能力比专业重要的,那大学专业到底有什么用。

最近有个大二学生感到很迷茫,来问大数据专业学生如何学习和规划大学四年。

其实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尽快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 所谓专业只是你比别人多学了一点东西,尤其新专业,像这个大数据专业,毕业的时候,在你推荐自己给用人单位的的时候,别人可能更多的或许还是看你的外语,计算机水平怎么样,你的精神状态是不是积极,有没有做事能力,你做过事情的经历,是不是和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些相关性,你最好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另外打扮出来你一定要干净利落而不是显得有点猥琐 ,如果你不会打扮,现在就可以去学 ,

如果不是家里急着要他去工作,我还是建议他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一下外语,再去考一下研,再学一个落地点的专业,然后再去工作,

很多大学专业其实学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这里面还有一个基本态度,学什么专业学的好,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也要有一定的专注力和耐力,还有不断摸索出的一些学习的方法,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大学里专业课学的好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材,但未必大学专业就一定是对你未来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但学什么学的都好的人,做什么也都是学的比较快的,这也是大数据,

在大学里也有鄙视学霸的现象,但学霸就是学霸,当学霸不那么死板的时候,往往他们都是最厉害的角色,

大学专业是有用的,但也很有限,也需要你更多的去努力其他的,比如你怎么去控制自己的弱点,怎么去壮大自己的长板,你做事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你的眼界和格局,你怎么在没有背景的时候去慢慢拥有自己的人脉,这些都不是专业课教给你的,但也都是对未来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的。

大学这5个专业太难学,挂科率高,但却是金饭碗

一、医学专业医学专业大多学校往往都是五年制的,而且学科内容复杂,要学习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等课程,想要学好非常不容易,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累积临床经验,期末各种死记硬背,仍然避免不了挂科的命运。但从就业形势来看,医学类的就业情况依然乐观,毕业以后前途无量。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是出了名的比较难的专业,这个专业前期非常辛苦,你将面临画不完的图、做不完的模型,要学习大量作图软件,经常被导师否定,辛苦付之东流,耗费大量精力,而且考试难度很大。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专业发展迅猛,人才缺失严重,毕业后很容易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可以说也是有“钱”途的专业之一。

三、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是教育部新兴专业,因为计算机行业发展迅猛,所以需要大量人才,只从薪资来看,软件工程这一专业远超其他同类专业。但由于需要大量上机学习,该专业的学费也同样高出其他专业,一年上万是很普遍的。学习内容杂乱,上机操作要求很高,所有的专业课都需要用到高数,并且对英语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这个专业挂科率也很高,毕业后的薪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身技术高低。

四、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工业过程控制、嵌入系统等多个方向,要学习数学与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路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让很多学生感觉头疼不已。不过虽然大学四年比较辛苦,但就业前景好,如果成为电气工程师,月薪上万也是很容易的。

篇12:大学里辅修第二专业有什么用

2. 当你选择辅修第二专业以后,你即使是没能把这第二专业学精学好,但你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了解到了其他专业的知识,让自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相比于很多只是报读一个专业的同学而言,你至少比他们多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3.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大部分修二专的同学都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学院的。如此一来,我们将会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可以很好的拓展我们自己的人脉圈,这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收获。

4.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毕业以后,修二专的同学在就业方面会更加具有优势,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因为有很多的企业都是非常的青睐于修二专的同学的,毕竟相同的工资,修二专的同学的专业能力会更强。

篇13:有什么用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一旦成年了, 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 这些人的影响是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其实, 在成年之前, 我们对身份和权利的认识, 已经被环境、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 更多时候面对的问题是, 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应具有工具性、发展性和人本性特征, 但我们还基本停留在“吹糠见米”的工具性阶段。于是, 中国的部分大学为争当有用的大学, 所设专业都是有用且仅是有用的专业。真的有用?2013年8月下旬, 19岁的四川姑娘玲玲收到本科录取通知书, 但她父亲认为“读书无用”不支持她上学。在网上的一万多名受访者中, 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那么, 找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学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综合能力、运气、社会关系。经统计, 在2537位被调查者中, 选择综合能力的最多, 占30.55%;选择工作经验的次之, 占30.31%;其余依次是社会关系占12.38%, 学历占9.85%, 运气占7.92%, 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占5.05%, 专业背景占3.94%。传说中的“名校效应”和“拼爹”手法都不灵验了?为何如此?究竟什么招数才算有用?

据教育部通报,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五年下降, 弃考率约为10%,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主动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而备受瞩目。因此, 对于教育, 最让人心痛的不是为孩子争夺学位时的无奈, 而是学历贬值情境下教育作为底层上升途径的弱化, 是民众对于教育前景的信心的流失和动摇, 这无疑是可怕和危险的。因为, 教育不应该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 而应该以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接受教育的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以及奉献社会的能力, 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以人为本, 而不是以培养人才为本。教育从个体需求出发, 更加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 大学是没有用的, 因为大学是培养人的, 人不是为了有用, 人本身就是目的。

所有学过初中平面几何的人, 都会惊叹于欧氏几何的完美, 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却问道:“你这个东西好是好, 挺好玩的, 可是它有什么用啊?”老师一下子觉得很惭愧, 便掏出两个铜板交给学生:“对不起, 没有用, 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用的东西吧。”欧氏几何没有用, 逻辑思维没有用, 殊不知, 正是这种没有用的智慧嵌入人的内心深处, 关怀人的内心世界, 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且强大的人才能最终改变外部世界。

国学有什么用?《道德经》有什么用?《红楼梦》有什么用?爱有什么用?真诚有什么用?诚信有什么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组诗《拉撒路》中写道:“我们不停地提问, 一次又一次, 直到一捧土堵住了我们的嘴———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教书的你如果还愿意读点书, 至少说明你至今尚未堕落, 也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 你还有追求, 你还有不满, 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生活方式, 寻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的人文滋养。

篇14: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新专业

当一道红烧牛腩被端上餐桌时,可能没有人会设想这些牛肉此前都经历过什么:牛被宰杀前是什么状态、它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食用过哪些饲料……因为即使你去想了,这些问题似乎也难以找到答案。但是通过“物联网”工程,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牛肉被端上餐桌之前所经历的全过程。而这仅仅是物联网功能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远程监控。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具备很多人们还不熟悉的功能。

在7月12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中,“物联网工程”和其他新增的25种专业、140个专业点一起通过审核,获批首次在84所高校的本科中设置,并将从2011年起开始招生。

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专业调整

通常,教育部对于新专业设置都是按年度进行审批的,而这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动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此次评审是为了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急需人才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储备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政府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之一,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个技术领域。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邀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上述七大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会议公告中,首次将它们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大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的工作,许多高校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在我国高校现有的38000多个专业点里,已经有不少是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专业。教育部此举是为了引导高校更好地、主动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新专业的建设。

实际上,除了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以外,此次新设专业也是对原有专业目录的补充。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目前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到了必须进行修订的时候了。”

据了解,中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1987年、1993年和1998年三次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实行的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竞相申报,高校各展“身段”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志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校将把6个新设专业统筹纳入相关大类分流专业的范围,今年入学的新生在2011年7月进行分流时,将会转入这些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是此次公布的84所高校中获批新专业最多的学校。2010年3月,接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后,该校综合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地域分布情况,并结合本校条件,选出了9个专业上报教育部审批。最终有6个专业获批,而他们申报的太阳能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工业生态工程3个专业未获批准。

教育部把此次评审工作的总原则定为:坚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要求,慎重稳妥、从严把握,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审查:申报的新专业是否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否与相近专业有明显差异;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基本条件;支撑学科中是否有博士点;同时还要考察高校所在地区是否有申报的新兴产业相关企业。

据刘志军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此次获批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早在2004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个专业在该校已有扎实的学科发展基础。而申报物联网专业则是由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共同承担的。

虽然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有近十年的时间,但是由于这一技术涉及众多领域,能够真正将它认识得非常透彻的人还很少。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王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物联网涉及到很多产业,包括传感器应用、自动化技术等。目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

同样获批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四川大学则在申请过程中对该专业进行了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学校申办优势分析、专业筹办情况分析、国家人才需要分析、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比较分析等调研和论证,经过申请、论证,该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最终获批。

针对新兴产业,兼顾学生就业导向

在王鄂看来,物联网技术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它的快速发展,在未来2~3年间,对于人才的需求会增多。在我国,与物联网有相似人才问题的还有节能建筑、光伏技术等行业。

邱均平认为,新专业的设置会让学校增加生源,也会壮大学校的实力,而且新兴产业中的能源、生物等领域易于申请资金。但是如果大家一哄而上都来创办这些专业,很难说未来是否会出现“人才拥堵”的现象,教育部应该做好对于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

记者从高校培养质量评估专业机构麦可思(MyCOS)了解到,从就业角度看,对于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主要是产业需求产生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

麦可思总裁王伯庆说,“新专业主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就业前景看好,同时可能出现扎堆报考的现象。需要提醒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状况在发生变化。读新专业是否真的毕业时就容易就业,还要看届时产业的吸纳能力,以及高校的培养是否符合产业的实际需要。”

邱均平则认为,此次审批的专业“有点太多了”,专业划分太细反而在就业上会带来困难。“因为本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主要起打基础的作用。如果分得过细,学生今后的就业口径会太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在对招生规模的控制上是比较慎重的,日后可以扩大,这些主要由各高校自己把握。”高校根据各领域人才需求的不同,新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所不同。总的来讲,为慎重起见,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原则上第一年控制在60人以内,以后可逐年增加。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年约30人,三年后逐步扩大到每年约150人。

上一篇:2022年办公室副主任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