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

2024-06-23

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通用8篇)

篇1: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

星海音乐学院(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

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广州音乐学校,后数易校名。1958年设置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篇2: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

1:本科院校:香山大学(筹办)、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2.专科院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3:高职院校: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中山市新华专修学院。

篇3: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变。社会结构的重组、经济关系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思潮的涌入、信息爆炸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 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塑他们的心智。由于大学生的区分能力、自我净化能力和调整能力尚在形成中, 因此某些学生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 以致“有知识缺文化、有欲望缺理想、有目标缺信仰”。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专职教师的责任, 而是整个大学的职责所在。阅读经典无疑是开展以上教育的一种开放灵活的隐性教育资源, 润物无声又直达心田。中央电视台“我爱阅读”的公益宣传片就曾说:“阅读, 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进心里。”“阅读让内心强大, 敢于面对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为更好地发挥文学经典在大学生心灵滋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只须首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

一、阅读渠道多元化, 阅读性消费趋降

今天大学生的阅读渠道大大拓宽了,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这样价廉甚至免费的途径获取阅读, 二者所占比例都在半数左右。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书店和报刊亭获取阅读的人成为“非主流”, 前者占29.37%, 后者占17.06%。书店这样需要较大阅读代价的途径呈持续缩减趋势。以年级为单位, 可以发现大一学生有45.71%的人通过在书店购买书籍阅读, 而大二、大三、大四则降至30%、20.49%、19.74%, 年级高, 购买书籍的愿望反而低。不少同学坦诚, 即使去书店购书, 一般也是参考书、样卷等学习资料, 而非通识性读物。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支付意愿趋弱。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随着年级增长, 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费的限制往往趋于宽松, 大学生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却呈上升之势, 这就进一步意味着阅读支出在大学生全部消费中的相对“缩水”。调查过程中, 不少大学生承认大部分生活费花在服装饮食方面, 购书的开支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 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丰富和借阅的便捷。以江苏大学图书馆为例。它是一座综合性高校图书馆, 现拥有校本部馆和梦溪、北固、中山校区馆, 以及人文、外语、工商、艺术学院资料室。馆舍总面积31000平方米, 截至2010年7月, 中外文纸质图书260万多册, 电子图书近100万多册, 中外文纸质报刊3600多种, 电子报刊37000多种, 全文数据库34个, 二次文献数据库15个, 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还有“古籍数据库”、“车辆工程特色文献数据库”、“江大文库”等自建数据库[2]。此外, 该图书馆还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信息基础环境及数字化资源, 可为读者提供多层面、多方位的文献阅读和信息服务。

第二, 网络平台和电子图书的低成本和高便捷度影响了纸质图书的阅读和购买。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 他们的成长过程适逢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国, 通过网络就可以方便地阅读。特别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 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阅读。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 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 截至2013年底, 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种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86.3%、71.2%和51.2%。手机是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3]。虽然此次报告并未统计青少年网络阅读现状, 但根据2010年的报告, 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文学上的使用率就已达到48.1%[4]。电子书较之纸质书, 极大地打破了时空限制, 并使阅读成本大幅下降。网络上有海量可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 即使需要付费, 其价格也远远低于纸质书。市场上十几、几十块钱的纸质书, 电子书只要几块甚至几角钱。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生选择便捷价廉的电子书就不足为奇了。

不容忽视的是, 低廉的阅读成本并没有提升课外阅读在大学生空暇生活中的地位, 阅读渠道的便捷化未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比如, 手机上网的碎片化特征导致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不系统性, 较之传统的纸质阅读, 大大降低了经典阅读中的精神享受感。

二、课外阅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 物质资源的丰富, 网络的突飞猛进及电子产品的普及, 当今大学生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进行社交、社团和娱乐、购物等活动。大学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作为净化灵魂、让内心强大的阅读却逐渐被边缘化, “没有时间”是相当普遍的理由。在此次调查中, 有54.64%的学生认为可供阅读的时间不足, 虽然随着年级增长, 认为时间充足的学生数比例略有上升, 但最高也只有58.20%, 见图2。

在“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阅读时间 (可以多选) ”的调查中, 认为专业学习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的比例占55.51%, 位居首位, 在医学、经济和一些理工类专业持这种认识的学生比例更是达到69%。有52.27%的同学认为是观看各种网络视频, 只比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低不到3个百分点, 位居第二。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占用阅读时间的同学有36.78%, 其次是玩网络游戏, 占21.81%, 逛街网购虽居末位, 但也有15.51%的比例。

即使阅读时间少一些, 但只要坚持不懈, 最终就会有不少收获, 然而调查发现, 有连续或坚持性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极少数。71.9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频率在下降, 且年级越高, 下降幅度越大, 如图4所示。在关于导致阅读频率下降的因素中, 有49.68%的学生选择了娱乐消遣活动。

大学生本应就以学业为重, 专业课程学习占据大部分课外时间属情理之中, 但扣除专业学习时间之后, 大学生仍有相对充足的课外时间。据上海理工大学团委的一项调查, 大学生课业时间在学习日和休息日分别平均花费6.46和3.56小时, 生理需要时间均值分别为9.72和10.87小时, 劳动时间均值分别为1.35和1.48小时, 空暇时间均值分别为6.47和8.09小时 (占学习日时间的27%和休息日时间的33.7%) [3]。另一项关于广州大学城大学生空暇时间的调查表明60.37%的大学生每天拥有至少3小时的空暇时间[6], 以上空暇时间是扣除了所有因学业而支出的时间, 由此可以认定大学生拥有的空暇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

既然有相对充裕的空暇时间, 为何大学生仍感觉课外阅读时间不够呢?这首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较为突出的是社团活动。调查中平均有36.78%的学生认为阅读时间被它们挤占了。但这一比例在不同年级中并不平衡, 大一学生为62.86%, 大二接近50%, 大三大四却仅为17.21%和9.21%。其原因在于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时期对社团、学会的好奇、跟风和“疲倦”后退出了, 而留下来的少数人已大多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 所以大一大二学生就成为各团、会的主力构成。再加上一些团、很多具体执行的事务都交给了低年级学生, 从而导致他们选择该项的比例偏高。

即便如此, 大学生仍然有不少空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问题的根本和实质并不在于阅读时间是否宽裕, 而是出在学生主观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情结上。

三、是什么冲淡了天子骄子的阅读意识与情结

喜欢做的事情, 即便没有整块的时间, 也可以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从空闲时间里像挤海绵一样挤出来。可是, 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实情境却是, 一方面, 有一些学生在“闲得疼”中将大把的空闲时间打发给空虚性的玩乐, 另一方面, 一些大学生确实在挤时间, 甚至分秒必争, 但挤出的时间全都花在了考研、考公务员, 课外兼职赚钱、逛街购物, 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和种种“应酬”上, 唯独没有一点空闲施舍给课外阅读。

在“娱乐至死”的娱乐消费年代, 一些大学生对于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大多被网络消遣和娱乐给冲淡和稀释了。一些受访学生坦陈, 课余时间, 他们都在追韩剧 (如《爱在哈弗》、《来自星星的你》) 、美剧 (《越狱》、《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 和好莱坞大片, 甚至泰国剧也在追捧之列。另外, 他们也是大量国内青春偶像剧 (如《爱情公寓》等) 、微电影和遍地开花的“全民娱乐”节目 (如《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等) 和恶搞八卦类节目 (如《屌丝男士》等) 受众的急先锋和绝对主体。一些学生熬夜上网玩手机, 既影响了白天正常的学习, 又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消费方式便捷化 (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强势崛起) 的强大影响, 某些大学生日益成为物质享乐主义的主力军之一, 他们是各种品牌的铁杆粉丝, 如智能手机中的“果 (苹果) 粉”、“星 (三星) 粉”, 花诸多时间研究如何消费、如何秒杀心仪的“宝贝”。甚至在课堂上, 上网淘宝、看电影、刷微博、刷人人、刷贴吧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今天, 某些大学生要么忙得不亦乐乎中, 要么闲成宅男宅女, 但不论“忙”还是“闲”, 阅读大都被“放逐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 部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 出现心浮气躁、拜金主义症状, 再加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压力, 使得“读书无用论” (这里的“书”是指通识类, 不包括“谋职”类) 在部分大学生中仍颇有市场, 导致他们阅读意识不强, 阅读热情不高。因此, 社会环境是造成部分学生逃避阅读、沉迷娱乐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的主观认识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有14.47%的同学认为经典文学对他们而言没有积极影响。其中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25%, 大三男生的比例也达到24.44%。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 57.02%的同学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非充实提高自己, 比例最高的大二达到60%。可见, 大学生对阅读作用的认识不足, 阅读态度冷淡。诚然, 客观条件对课外阅读确实产生很大影响, 但内心缺少对阅读的渴望才是问题根源。没有这种渴望, 即使身边毫无诱惑, 阅读也不会深入人心。学生阅读情结的严重流失, 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对课外通识读物如饥似渴的阅读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的性别之别

网络对男生的阅读影响更大。在阅读时间方面, 40.24%的男生认为网络游戏挤占了其阅读时间, 位居影响因素第三。女生的这一比例仅有11.22%, 位居影响因素倒数第一, 与男生形成鲜明对比。网络信息时代, 较之男生而偏于内敛的女生在适应这样一个时代时似乎稍慢。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热衷于追求刺激的男生在融入网络时代的同时也常常改变了对阅读媒介的选择。图5显示, 56.80%的男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 而女生只有42.86%。54.08%的女生仍青睐传统纸质书籍, 而55.62%的男生偏好电子书。

在读物类型的选择上, 女生的感性和男生的理性也在细微处体现出来, 在女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报纸杂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而男生中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报纸杂志、新闻刊物。较为休闲的报纸杂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性与新闻刊物的理性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但从整体来看报纸杂志、网络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等休闲类读物占据了读物类型的半壁江山。此外, 从图6中可以清楚地发现, 除了专业读物外, 女生对各类型读物的热情都略高于男生, 特别是“言情小说”更是高出一倍。

偏于感性的女生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图7显示, 39.12%的女生认为身边阅读氛围冷淡是导致阅读频率下降的原因, 大二女生甚至达到58.33%, 而男生仅有28.40%。但面对新鲜和海量的娱乐消遣诱惑, 男生的抵抗力又似乎不如女生, 58.58%的男生认为娱乐消遣导致阅读频率下降, 而女生则为44.56%。

五、阅读偏好的差异

对读物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偏好, 对之加以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当前精神状态。本研究为调查对象提供了西方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西方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新闻、明星八卦、杂志、专业读物、网络小说、言情小说10类, 并允许多选。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最主要的课外读物类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报纸杂志, 分别为51.97%和50.11%, 新闻刊物、网络小说及中国古典文学则减至35%以下, 从西方现代文学开始跌破25%, 最低的专业性读物只有18.14%。有意思的是, 在上文关于“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阅读时间”的调查 (图3) 中, 认为专业学习占用了课外阅读时间的学生最多 (55.51%) , 但在此处关于“课外的主要读物类型”调查中, 专业性学习读物却是大学生阅读最少的, 学生在两次调查中答案的矛盾性更进一步验证了认为专业学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只是一些大学生的借口而已。

在十个选项中, 西方古典和现代文学并未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对象, 而是分别排在倒数第五 (25.05%) 和倒数第三 (20.95%) 的位置, 远远低于中国现代文学 (50.11%) 和中国古典文学 (33.91%) 。不难看出, 读物的中西分化明显, 西方作品处于劣势, 这与全球化趋势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并不相符。其中, 中国的翻译危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优秀的西方作品想要在中国得到认可, 需要的不仅仅是它原有的精彩故事情节, 更需要译者精湛的翻译技术, 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价值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目前中国的翻译事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早在1994年, 季羡林先生就以《翻译的危机》为题撰文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的翻译存在危机, 但多年过去, 这种危机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善。特别是“高端翻译面临一将难求的窘境, 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翻译作品泛滥。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列举说, 霍金著《时间简史》 (插图本) ‘经专家对照后, 差错率至少达万分之十’, 更有甚者, 《骑兵军日记》‘每页错译高达两位数’, ‘6月3日的日记, 1500字中就有16处错译’。《杰克·韦尔奇自传》38.5万字中, 全错780多处, 与原意有距离的千余处”[7]。诸类状况导致中国市场上西方经典作品质量不高, 对于对文献可读性要求极其苛刻的大今日学生而言, 让其在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较困难。

六、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63份。从多角度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 其中阅读意识不强、阅读热情不高、阅读时间偏少、频率下降、读物的类型结构不合理等是主要问题;阅读受到以网络等新兴媒质为载体的消遣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 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的阅读情结逐步淡化, 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学应采取治本之策, 为切实加强大学的精神文明和美丽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营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我国大学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一些偏移, 即过于强调成才, 相对忽视成人, 过度实施智育, 相对缺失德育, 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和市场需要, 相对弱化社会效益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总之, 人之作为手段的教育相对压抑了人之作为目的的教育。但是, 浇树浇根, 育人育心, 大学经义在育人。阅读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简洁、高效而又灵活的方式, 因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 加大对此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目前, 在江苏省一些高校, 特别是一些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如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 已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它们每年举办形式和主题不同的“读书节”, 定期开办读书沙龙, 开展阅读心得比赛和各种辩论赛 (如关于“读书无用论”) 等多种形式营造阅读氛围, 提升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举办“人文大讲堂”邀请人文社科类学科和专业的大师学者与学生面对面, 重温经典, 探秘人生, 放飞心灵, 取得了积极效果。此外, 高校图书馆在引入外国经典的译本时应严格筛选, 防止粗制滥造的译本影响大学生对阅读西方经典的热情。还应摒除只把翻译当做学外文的一种附属, 似乎学了外文就自然会翻译的教育理念, 培养更多负责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翻译危机。

第二, 疏堵并用, 多管齐下, 防范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 阅读经典既是一种心灵净化和意义感提升的过程, 又是一次获得愉悦和享受的精神之旅, 但在今天全媒体时代, 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正经受全方位的快感信息源的狂轰滥炸, 精神需要逐步被感官满足取代, 对于“三观”正在育成中的大学生而言, 除极少数自制力极强的人, 很少能逃脱现代全景式娱乐监狱的控制。所以, 防范各种诱惑对阅读兴趣的干扰, 重塑大学生的阅读情结确有必要, 而阅读一旦成为习惯, 又可以反过来从源头上治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沉迷网络的问题。近来, 一些高校陆续对教学区和学生住宿区实施了分时间段的限网政策, 这为将学生目光重新吸引到阅读经典上提供了机会, 但仅此, 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高校更应着眼源头和长远, 通过创建形式活泼、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体系和活动机制, 调动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另外, 学校应对大学生团、会等组织加强指导, 规范相应制度, 对其活动予以合理化, 防止学生在过量的团、会活“动”中忘记在阅读中寻找心灵沉“静”。

第三, 开设相应的经典阅读或通识类课程, 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和爱护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 大学特别是一些理工类大学, 应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体系,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比如, 可以积极适当开设与经典阅读相关的通识类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内容和形式应尽量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 比如可以将经典转化为影视文本, 通过经典影视欣赏课, 引导学生读原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热映带动了原作的阅读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 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大学还应树立差异化意识, 比如, 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 兼顾不同的阅读需要, 形成灵活机智的差异化阅读环境和制度供给。

“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 而读书与后者有关”。我们相信, 通过有计划、有力度的阅读措施, 高校的心灵美建设将获得更持续的动力资源, 让“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一篇华章。

参考文献

[1]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黄灿然, 李桂蜜, 译.为什么读经典.意林出版社, 2012:4.

[2]http://lib.ujs.edu.cn/intro/introduction.asp.

[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108/t20110819_31141.htm.

[5]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yjs_dycg/2013-01-09/Detail_157027.htm.

[6]庄少琼.大学生闲暇状况调查与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 .

篇4:美国大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美国大学的首位,在二三十年内,很难有其他国家能赶上。因为人力资本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一位教授,从大学毕业后需要历经二三十年的培养。世界一流的学院,需要一群世界一流的教授。这不是十多年内用钱可以买到的。

第三,美国大学对教师的升等,比较民主和客观。是由本学系的正教授或正副教授投票决定下一级教授能否升等,投票通过后还要由代表大学的委员会审核。两者分别写信给同领域有名的几位学者,请他们发表意见。升等的标准是客观的,是根据著作对学科的贡献度。教师没有博士生导师之分。第一年的助教授,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之一(导师一般共有三位)。

在中国说“带博士生”,好像老师和学生有等级分别。在美国两者地位比较平等,在研究时互相学习。博士生到快毕业时,已经开始叫老师的名字了。在中国,到七十岁还是称呼老师。博士生毕业以后,一般来说,不留本校工作。目的是要引进不同观点的人才,增强本校的研究能力。而且避免本校教授留下自己的学生,扩大权力,形成派别。

第四,美国大学收取学生是客观的,不受人事关系的影响。在普林斯顿大学,连教授都不能影响收录本科生的机会。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位数学系的系主任,碰到一名年轻的学生,发现他有数学天赋,写信介绍他进普林斯顿大学,被大学的收生委员会拒绝了。后来我也不再写信介绍学生进我们的大学。

进普林斯顿大学的条件不单是学问好,还有其他要求,如参加学生活动、能打球、能奏某种乐器等。

第五,美国大多数大学是私立的。最好的大学,大多数也是私立的。美国有几所州立大学,如加州的一两所,是非常好的,但几乎没有国立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国立的。1952年前中国也有几所很好的私立大学。现在私立大学不多,也不好。

第六,美国的大学行政自由,没有教育部门来管。私立的大学,由一个董事会来管,校长由它选出。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七,学生选课比较自由,可以在不同的學系和学院选,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教师在不同的学系任教,研究范围比较广。选我教的中国经济课程的学生,有的来自历史、政治、东亚等学系以及工程学院。我也在工程学院教环保课程。

第八,大学的程度非常不同。有的高等学院,还教中国小学念的比例计算方法。中国大学的程度比较整齐,但美国大学多,中学毕业后容易进大学,好的大学也不难进。

第九,大学仅是管教学,不承担教学生道德品质和当公民的责任。有些天主教办的大学是例外。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德、智、体、群。1945—1948年我在广东岭南高中和大学念书时,四方面都重视。

第十,有些私立大学有大量基金。大部分由校友捐赠。普林斯顿大学十分富有。基金可以属于全校,也可以属于学校某部分。一个学院,到一个小的研究室和研究人员,都能有其独立的基金。我们的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有8.5亿美元的基金。念研究室的,不但免学费,还能拿到生活费。其实,普林斯顿其他的研究生,大多数都是如此。我们的本科生,如果家庭收入有限,也免或免部分学费和拿到生活费。

第十一,学生生活的项目十分丰富。有运动、音乐、话剧、赛球、团体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学习了怎样当公民,大学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了德、智、体、群四方面的教育,可以代替单由老师教导。

最后,很多懂得两国大学教育的人说,美国大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教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中国大学注重授予学生知识,听了教授说的,了解以后记住。后者不能应付美国的考试,因为试题多是要求学生运用思维解答,像一道数学试题一样。就是能应付美式的考试,也不一定能有独立的思维。

篇5:泉州有什么大学本科

2. 泉州师范学院,属于公立学校院校隶属福建省,学历层次(本科)。院校分类:师范类。目前有东海、诗山和江南三个校区。东海校区(校本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诗山校区: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码头镇。江南校区(校企合作软件学院):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招生层次:本科、高职。

3. 仰恩大学,属于民办学校院校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历层次(本科)。院校分类:综合类。目前有一个校区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

4. 闽南理工学院,属于民办学校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历层次(本科)。院校分类:理工类。闽南理工学院有2个校区,分别为宝盖校区和蚶江校区。宝盖校区地址为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宝盖风景区,蚶江校区(旧校区,非常小)地址为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厝仔工业区。招生层次:本科、高职。

5.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属于民办学校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历层次(本科)。院校分类:理工类。目前就一个校区,泉州市丰泽区。招生层次:本科、高职。

6. 闽南科技学院,属于民办学校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历层次(本科)。院校分类:理工类。学校共有康美、美林、宝盖三个校区。康美校区位于南安市康美镇。美林校区位于南安市柳美南路。宝盖校区位于石狮市宝盖镇学院路。

★ 泉州有什么大学本科

★ 泉州开元寺

★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精选

★ 泉州之旅作文

★ 泉州德育网征文

★ 泉州作文600字

★ 关于泉州旅游导游词

★ 泉州历史文化论文

★ 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大专)什么时候发放?

篇6:湖南有什么本科大学排名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5886亩,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计划”首批牵头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高文兵、校长张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现有6个校区,占地2475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座落在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湘潭市,是湖南省唯一的教育部共建大学、湖南省唯一一所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首期入选高校,湖南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湖南省首批招收留学生和国防生的高校,历年来全国一本招生高校。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112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1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3.80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312.8万册,电子图书76.6万册,中外期刊1951种,建立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查新工作站。体育运动场地21.3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馆3.45万平方米。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是农业部与湖南省政府共建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占地面积3400亩,环境幽雅。现任党委书记周清明,校长符少辉。1951年3月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3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8月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11月经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在南方的唯一本科院校湘潭工学院与湖南省第二大本科师范院校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现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全校文献总量565.71万册,其中纸质藏书254.87万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等学府,坐落在湖南省会长沙。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月,学校整体接收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具有57年办学历史的综合大学。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阳市市区,占地面积近3000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有直属学院26个,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21所协作型附属医院,20个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24个。

吉首大学

篇7:佛山三水有什么本科大学

校区占地面积1683亩,校园建筑面积约34.6万平方米。在校生 11309人,常驻工作人员330人。校区实行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相应的职能业务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延伸管理,其他日常行政管理业务及其所涉及的`人、财、物由校区管委会进行属地管理。教学上实行“2+2”的运行模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在佛山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回广州校区学习。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佛山校区的实际,佛山校区大力推动低年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通过完善素质教育专题网站和视频资源库、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开展学生精品活动、举办“善水大讲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等措施,切实加强佛山校区学生素质教育。逐步为造就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8:江苏有什么本科大学

关键词:软件工程,卓越,培养模式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号召, 培养一批适合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2012年6月,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在大家的期盼下正式颁布实施, 为了让卓越工程师计划得到广泛关注和有效实施, 省教育厅联合省软件行业联盟以及相关企业、高校制定计划并遴选了试点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时入选省卓越工程师计划, 入选该计划不仅对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是对我校这两个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肯定。但是,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原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必须在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使得重新设计的专业培养方案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一、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2009年到2016年, 我国软件产业销售始终保持25%~30%的增长率, 从业人口超过250余万, 软件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每年30万以上。然而, 由于我们起步较晚, 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所占比重较低, 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且也晚于邻国印度和日本, 这一形势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地位极不对称, 因此, 国内软件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3]。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 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需要的数量以及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 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和软件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以期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软件卓越工程师这一目标努力。目前, 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普遍理论能力强, 但动手能力较弱, 而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联合企业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引入企业的优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时间,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卓越工程师。

国内的软件人才与国际的软件人才差距是多方面的, 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软件人才一直以来是根本差距之一。我国部分重点高校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缩小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些软件学院所做的工作对我们在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他们在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势必推动高校在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创新, 促进高校改革现有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职业道德好、理论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软件人才。

2012年,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1]4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的文件精神,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苏教高[2012]6号) , 经省江苏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努力, 启动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 (苏教高[2012]9号) 。

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江苏师范大学自从更名以来, 更加着力于服务江苏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学校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秉承学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 定位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工程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力能力, 除了与国际著名厂商通过共建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外, 还与江苏省的众多IT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三、四年级) , 就深入到企业,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参加项目开发, 经过半年以上的实习,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了适应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自2009年开始,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陆续设立“软件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软件测试”三个选修方向, 实行IT人才的分类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153工程”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数字企业园”、“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贯彻实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积累多年的经验, 我们制定如下培养目标和思路。

1、培养目标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目标

在参照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中国软件工程学会2001年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以及IEEE SWEBOK、IEEE CC2001SE、美国ACM和IEEE于2004年底联合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SE2004等文档的前提下, 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4]。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针对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基础、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较强的实践能力;经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等软件工程训练;能够参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以及维护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了解本专业的起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软件工程合格人才。

(3)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采纳我校软件工程专业“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技术基础培养,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 第二阶段为个人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个人软件分析、设计以及实现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团队协作培养, 培养学生与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融会贯通的综合训练[5,6]。

2、培养思路

(1) 修订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以满足江苏省以及国内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以满足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参照目前企业对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人才的要求, 引进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以及软件实践经验, 并结合本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修订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2)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

本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3年理论学习, 1年岗位实践。理论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 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 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引入企业优质课程, 学生在机房上课, 采用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 模拟企业软件开发的真实环境, 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软件项目, 学生通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阶段的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并且快速融入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岗位实践是指学生用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 直接参与企业软件项目开发, 完成与企业普通员工相同的工作,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 学会与同事沟通和团队协作, 融入和接受企业文化, 从而逐渐实现从大学生到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转变。

(3)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

企业实施方案设计过程中, 始终秉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宗旨, 将与提高动手能力相关的实践融入到各个学习阶段中, 打通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 通过一系列选修课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软件卓越工程师, 也为将来毕业后选择合适的岗位做好前期准备。建立双导师制, 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兼顾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 做到全面发展, 为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做好准备。

三、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课程设置, 以软件行业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软件类卓越工程师人才[7]。

公共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然人文知识水平以及语言知识水平, 包括阅读、写作以及外语交流。素质教育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8]。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模块是为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同时顺应了国内外软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 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社会需求, 选修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通过特色模块学习,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专多能”的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 把软件行业的新标准、新知识通过实习实训以插件的形式插入到培养方案当中, 满足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要, 促进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人文、社科、职业生涯与发展和艺术等知识单元;专业基础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导论等;专业课程按1+1+3个模块展开, 包括模块1 (专业必修课) :UML理论与实践、软件体系架构、软件质量控制与测试、设计模式、软件过程与管理等。模块2 (公选专业课)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基础、大型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与三维动画设计、数值分析、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算法设计与分析、J2ME应用开发等;模块A (软件开发方向) :Java面向对象核心技术、Java Web开发 (JD-BC、Servlet、JSP、XML、Java Script、AJAX) 、Java高级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EJB) 、Java 3G开发 (J2ME、Android、WAP)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C#程序设计、Web编程 (ASP.Net) 、Dot Net Framework技术、Dot Net Windows应用开发、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模块B (嵌入式软件方向) :嵌入式开发技术、C++编程、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移动终端 (手持设备) 软件开发、STL标准库、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UNIX环境开发与调试工具、UNIX脚本编程;模块C (软件测试方向) :软件测试原理、软件测试方法、面向对象核心技术、Web开发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软件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自动测试与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

2、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采用了“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技术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第二层次为个人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成熟个体, 第三层次为团队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在基于团队的现代化环境中进行软件项目研发, 第四层次实现CDIO能力的综合, CDIO即: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软件工程专业在设计企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CDIO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 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 (项目实战) 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见图2) ;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选修原则, 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 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 保证“153工程”理念的贯彻与实现;以基于“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 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组织软件工程研发小组,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 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

(1)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军事训练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学习、个人体能训练、军姿队列演练、射击打靶、个人体能训练等, 达到国家对大学生要求的军事水平要求和个人体能要求。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主要包括掌握各种计算机硬件性能以及使用方法, 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 掌握各种电子电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子测试技术和实验方法等。

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网络应用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及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软件的应用。通过实训, 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目标是通过对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真实模拟软件企业项目开发设计流程, 训练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综合使用软件开发技术, 培养从分析问题到解决实现软件解决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以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激发软件开发积极性, 强化职业素养, 兼顾软件工程, 数据库等学科知识为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要达到以下目标:掌握软件开发过程, 实践软件开发过程,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了解主流的软件分析设计丰富, 能够熟练地使用分析设计工具;实践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 (VS, JAVA) , 掌握主流的开发语言及主流数据库 (SQL SERVER) , 完成一个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践部分软件管理过程, 包括项目计划与跟踪, 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等;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体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IT职业素养;强化相应角色训练, 达到企业对员工在技术上对相应角色的要求;课程设计过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编码能力、排错能力和协作能力。

(2) 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本培养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累计3年的校内学习, 1年的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熟悉企业环境, 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企业实践教学采用“软件项目驱动”的方法, 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项目, 使用企业实际的软件和硬件实验环境, 结合企业软件过程管理流程, 使得学生参与完整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工作, 从而达到企业需要的软件工程师水平。此外, 企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在就业时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一年级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进行认知参观实习, 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具体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寒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开展在岗实习, 熟悉一般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流程, 了解开发真实软件项目所需的知识结构, 掌握与企业人员沟通协作的能力。

第四学年为企业学习阶段, 采用双导师制, 学校和企业各指派一位导师, 两位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 并指导毕业设计。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当年的企业用人情况, 以海辉软件、欧索软件、东软等国内知名IT企业为主体,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包括两方面学习内容, (下转第142页) 企业培训内容和专业培训内容。企业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生产技能培训、产品研发与企业学习等,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导师负责实施。专业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研发生产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毕业设计 (含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专业培训可以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在学校相关平台和企业工作平台完成。

企业学习包括企业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方面。企业培训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培训、生产技能培训、规章制度培训等, 由企业导师和企业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专业培训是指与企业实际研发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 并通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形式展示培训成果, 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通过验收, 正积极的为江苏乃至全国软件人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在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 研究软件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以期能够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江苏师范大学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爱侠, 骆德军.“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 2014, (10) :73~87.

[2]吕庆文, 曹蕾, 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 2013, (1) :71~76.

[3]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4, (21) :98~100.

[4]林连南, 左宝河, 刘嘉伟.“三位一体”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5, (2) :1~11.

[5]王进科.面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训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 :34~68.

[6]宗欣露, 徐慧.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层次化渐进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3) :156~157.

[7]杨夏妮.基于Competition-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2) :49~51.

上一篇:席慕蓉抒情散文下一篇:文化站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