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2024-06-20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共10篇)

篇1: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前景广阔,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理念,提出后得到高校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由于信息技术涵盖多个领域,可以应用在教学任务开展环节中,日常监督管理也能够引入。实现高校基层工作人员与管理层实时对接,在校园内形成区管理网络,减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制度冲突。也可促进高校科技领域建设情况与国家先进水平接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在教学途径上也有明显增多,可满足不同时期高校学子以及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与信息资源环境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与教学任务拥有同等的重视度,信息化教育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方便工作人员对教学任务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知识资源上也有明显的增多,教学阶段还可以将网络知识与学习者共享,帮助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知识。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完全能够满足信息化技术应用,大部分课程都会使用到多媒体设备,除此之外计算机的普及也加快了教学形式进步速度。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展信息化教育可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技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高校发展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学生素质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改革与发展提上日程。而教育信息化正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在讲解知识点时将网络上不通观点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并在教学环节中发表独特的见解。计算机是了解社会动态不必可少的设备,信息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一)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在高校普及后,管理人员也开始研究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创新。信息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从多个角度分析,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明显的改变,不但工作效率高,更能随时将工作资料与管理人员共享,方便领导发布指令。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强大,使用者还可自行将信息加密保管或者删除,节省空间用来存放更多的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在已有的网络平台中进行,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构建运营平台,教育信息化理念落实后还可以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社会竞争力也能因此得到提升。

(二)教育资源数字化

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可丰富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中教学人员提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听课后反馈效果也有提升。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项目,教学能力得到保障后再开展规划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新型技术人才。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从单极化向合作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落实过程中会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影响,这也是教育改革所必须经历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选择乐于接受的学习模式,而信息化技术应用后,大量多媒体设备被代入到课堂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资料与同学共同分享,增大了互动环节的比重。此时学生处于主动状态,能够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为途径开展的高校改革规划具有可行性,应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帮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教育理念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二)学习活动从群体化向非群体化发展

自古历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因群体形式存在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可开展网络教学,彻底打破集体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有力的学习空间。高校教学理念改革需要一个过渡阶段,避免教育工作者因模式突然改变而不适应,既不能应用先进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又出现混乱。信息化不单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要在内容与管理方式中做出创新,给学生更多自主安排的.空间,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会为学校赢得良好的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即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影响,教育模式由传统向信息化转变这一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而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也要展现出来,帮助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

(三)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领会技术动作要领,进行练习的单一传递式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教学环境下难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会再度兴起。尤其是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模式将会被广泛地认同。

(四)为体育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远程教育在其它各学科发展如火如荼,各种网络学校(大学)如雨后春笋,鉴于教育自身的特点,函授教育应该把网络远程教学和面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为我们教育服务,但网络教育还处于空白,但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2: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3.1云计算能节约信息化建设资金地投入。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可以通过云端为高等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服务,这使得学校无需经常购买更新基础设施,而改向从提供云计算平台的厂商购买相应服务,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学校地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

3.2云计算可以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学校接入SAAS云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计算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应用软件。

3.3云计算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前高校都是从本地来获取计算资源、应用资源和存储资源,云计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终端设备的需求,利用云计算,我们可以轻松的获取别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为开源软件的推广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与开源软件提倡的软件免费等观点不谋而合,而且开源软件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完全符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将开源软件纳入到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这也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转变。

3.4云计算可以提高教育信息化中个性化网络学习的便捷性。云计算让学生能够方便快速地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个人也将使用更多的是个人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云计算时代!学生可以根据云服务的不同类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来创建不同的学习环境,同时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和服务都是围绕个人,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容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数据,这样我们就不必再因为大量的数据而烦躁,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同时云计算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快捷的数据检索、人性化的服务等特点,也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束语

篇3: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 可以理解为, 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 它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 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为你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 这样, 本地计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 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者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二、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与优势

(一) 虚拟化。

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最主要的特征。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分离, 大量的数据和资源存储在“云”端, 使用方便快捷, 任何人在任意位置只要使用终端设备 (如电脑或手机等) , 而不需要考虑后台硬件的实现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虚拟化还允许资源在服务器上迁移, 当一台服务器超载时, 迁移到另一台服务器上。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当中, 就可以解决有的服务器过载的问题。如果没有云计算, 单纯的个人终端设备不可能提供如此庞大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

(二) 智能化。

云计算拥有大量的数据, 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网络中大量的信息检索、存储和管理等问题, 数据变得更加智能化。而且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灵活选择别人分享而自己需要的资源, 从而避免了像在传统的资源共享中, 总会受到各种约束, 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可持续发展不强等问题。

(三) 高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自由的扩展, 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随意配置相应设备, 比如存储资源的增容等。另外, 大多数应用云基础架构的虚拟机服务器硬件都比典型的单一功能的服务器更为稳定, 利用率也更高。架构清晰、内核透明的开源虚拟化技术或云操作系统在此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 高可靠性。

很多人把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终端中, 但是可能会因为终端的损坏、病毒的攻击等原因, 导致数据无法恢复。而把数据储存在“云”端就不必再有这方面的顾虑, 因为云计算具有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端会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 有先进的服务器设备来存储这些数据信息。同时, 这一切都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下进行的, 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 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这份数据。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我们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数据, 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计当中来。

(五) 低成本。

虽然提供的资源极其丰富, 但是云计算不仅对用户终端设备要求很低, 而且可以按需选择, 使用非常便捷, 所以高校不必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 只要租用“云”端设备, 就可以搭建自己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 这也是如今云计算的使用越来越受高校重视的主要原因。

(六) 多服务。

以服务的形式访问网络上的软件, 使用者不必再购买软件, 只需租用软件, 服务商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把软件传递给用户, 这样就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不够全面, 因为很多高校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刻的研究, 从而草率的投入建设, 虽然形式上符合了要求但是达不到一定的标准, 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二) 应用不够广泛, 由于对传统教育、办公模式的熟悉依赖, 使广大教职工和学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不愿意常识新鲜事物, 从而没有做到广泛的应用。

(三) 重建设轻应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以软硬件相结合、科技和技术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可许多高校存在硬件的建设上不遗余力, 而软件的投入很吝啬, 虽然具备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四) 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 高校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 投入不足, 直接影响到应用的大面积推广。高校进入数字化校园后, 虽然方便了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联络, 但也相应的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

虽然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经过了近些年来数字化校园在各个高校中的不断建设, 更多的高性能服务器、高速度的网络投入到了高校的教学办公中, 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这些网络基础的实施为高校建设云计算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技术人员也开始了重视起来研究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搭建以及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因此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四、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前景

(一) 云计算在未来高校数字化建设中大大降低了软硬件设备的成本。

高校不必再频繁的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高校师生只需要使用上网的终端设备、一个浏览器, 将终端设备接如网络中就可以共享资源。

(二) 云计算在高校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实施。

教师可以通过“云”端了解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在云教育平台上, 教育管理的理念和途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得到落实。

(三) 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学习教师讲过的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将教学任务带到任何地点完成, 只要打开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即可把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云”端, 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想要的资源。

(四) 保证高校师生的数据安全。

云计算服务将数据储存在“云”端, 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专业、高效和安全的数据存储。因此, 高校使用云计算.大大保证师生的数据安全.师生无需再担心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以及由硬件损坏所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

(五) 实现全球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教育中硬件建设是基础, 教育资源是核心。在我国, 也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还相对较低, 而在云计算时代, 廉价和方便的云服务促使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迁移到“云”端。无论任何人, 方便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云计算强大的信息资源库, 推广共同协作精神, 实现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建设。

总结

作为当前最热门和最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毕竟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使高校教育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云计算是现今最热门的计算机技术, 伴随着各个高校数字化, 信息化的建设, 日趋成熟的云计算也开始逐步运用到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本文浅析了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特点和优势, 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阐述了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前景。

篇4: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67-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我国政府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政府到学校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未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专科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此课程的教学中,教育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从课堂到课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平时学习到期末考试的学习方式,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教学手段,探索教育模式,对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熟练的上机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还会影响到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大批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有效整合和资源建设仍然有待加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大都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二级考试,老师通过学习掌握了在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并且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老师们所使用的教案不再局限于PPT,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即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来实现教案的制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了传统PPT的单调,丰富了教学资源,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机房教学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我院的实践教学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机房,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凌波教学系统”完成课程的教学。

教学上机:老师通过“凌波教学系统”进行屏幕广播式教学,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的操作步骤,可以根据老师下发的实验指导书完成操作,可以准确地提交实践作业,也可以便捷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自由上机:由学校实践中心提供自由的上机环境,为同学们课后实践提供了便利。通过自由上机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3.利用校园网的便利,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互动学习网站

图1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网站主页

利用Internet,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互动学习网站,如图1所示。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学习网站主要提供教师的多媒体教案、相关的电子文档、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后可随时浏览所需内容,从而达到自学消化课堂所讲、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开辟了学生自学天地。学习网站的建立丰富了教师辅导答疑的方式:教师的电子邮箱地址向学生公布,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给任课教师发邮件;教师每周公布课程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根据其进行答疑。另外,学生也可通过课程的学习网站与老师在线交流,与同学在线讨论。

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良环境,可实现个别化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使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人志趣,培养其个性。

4.利用计算机考试软件,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考试

计算机学科强调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传统的单一笔试不能真正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传统考试出题低效,非智能化和繁琐性也给老师带来工作压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使我们的考试方式发生了变化。我院专门引进了计算机考试系统,增强了考试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有效弥补传统考试系统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考试软件实现机考,主要从客观题和操作题进行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题目由计算机随机从题库抽取,考试完毕后,系统自动判分。该考试系统的使用能够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利用考试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评分,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因素,从而也使授课教师从大量繁杂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是深远的,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出创新性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疆,陈瑛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5: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对教育教学的观念带来的变革,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观念都受到冲击。

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前,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作为学生的知识之源,在教学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理论界长期质疑并力图改变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功利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反应并不积极,同时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的来源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现实,导致长期这种状态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教育观念的固化直接导致我们的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褒的传播,其思维方式的行为模式也深受教师和主导,严重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力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背上了“失败者的教育”的恶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师限定的思维,在这个时代,新知识、新思维、新观念的传播更便利,直接导致学生的个性化更强,这种背景下我们发现我们的旧的教育观念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持有旧观念有的教师的课堂不得不面对学生无言的反抗甚至和学生的冲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教育观念上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主导他们的学习,只能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我们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才能使教师适应网络进代的教育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自主学习、广泛汲取,学会从更广的渠道汲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其次,我们作为教师也应深刻反思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是最好的注解也是作为教师亘古不变的最高行为准则,在网络时代这种作用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但是,却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内涵,在旧的教育观念下,教师的“传道”是“我传你受”,“解惑”也是我解你听,学生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条件选择的,然而,现在,网络给学生打开了一个选择更多的“道”的大门,也会给他们更及时解更多的“惑”,如果这时的教师依然顾我,则会失去教育的本质,变传道为说道,没有人听,也没有人接受。我们必须面对网络给我们形成的挑战,网络是个潘多拉盒子,它给我们的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精神垃圾,作为我们教师,能作的就是将自己的作用变“传道”为“引路”,我们要接触学生所能接触的一切甚至比他们更多,从中找寻精华剔除糟粕,把美好的东西指引给我们的学生。因此,网络时代教师的作用本质未变,形式却在因应形式而变,由原来的“传”变为现在的“传”“引”结合,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其作用也是两个部分:

一、作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二、作知识的引导者,这第二个部分正是当前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此时,我们己经不能无视网络对教育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观念,学生很难取舍,作为教师应作好学生的指路明灯,把学生从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引向成功的彼岸。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1、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再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

4、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6: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化媒体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媒体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实时性强,涵盖面广的内容影响着社会各领域[1]。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接触新鲜事物快、兴趣面广和自控力较差的敏感较差时段,因此,现代媒体对高等教育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分析了现代媒体对传统高校教学方式的挑战,总结了高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应用现代媒体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解决策略。

一、现代媒体对传统高校教学方式的挑战

1.现代媒体对高校教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手机是现代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工具,也是引领现代媒体的重要载体,手机以其小巧性、灵活性以及功能的集成化深受各层人士推崇。而正因为手机、Ipad等多样化移动端设备的存在,使得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迟到族”以及“瞌睡派”等现象。在网络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言论:“若让学生安心上课,必收其手机,断其网络”。由此可见,现在媒体对课堂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以及课堂听课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有些高校“抬头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2.现代媒体对高校“教学内容”的提出了新挑战。现代媒体信息来源广泛,实时性强,且信息量巨大,种类和内容千变万化,于此同时,娱乐新闻、负面新闻和广告等不经过滤的内容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与之相对应,课本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枯燥和单一,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医学基础等。面向精力旺盛、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形式多样的媒体形式、面面俱到的媒体内容以及更新性强的媒体内容似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天敌”。

3.现代媒体对高校课堂“教学形式”提出了新挑战。现代媒体以文字、音乐、动画、视频等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同时,QQ、MSN、微信、微博、飞信以及人人网、博客、网游等产品,以其参与性、互动性以及主体性吸引着学生。而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机械地讲授枯燥、深奥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由此看来,现代媒体的可互动性和炫目的媒体效果冲击着传统课堂上“讲台”的形式。

二、优化应用现代媒体,改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

现代媒体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发展着,在现代媒体对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冲击下,高校应快速响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势头,与时俱进,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顺应其发展的趋势,建立适合于信息时代下新一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分别探讨了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优化利用现代媒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举措。

1.利用现代媒体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现代媒体(图片、动画、视频等)是学生无法抵制诱惑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平台和资源,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具体策略如:(1)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高校可改变现有的课程教授模式,利用课程讲授基本知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答疑、辅导,深化具体内容,如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程、微信群等。高校讲师将课程以“微课”的形式上传讲授内容,学生可合理化利用不同的平台,如手机、I-pad、电脑等观看课程内容,同时其可回放难点/疑点内容。也可与老师互动和沟通。(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多样化的学习课程内容。现在媒体中存在大量著名高校的在线课程,Moocs课程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筛选具体的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

2.引用现代媒体信息更新高校教学内容。现代媒体呈现的实时性强、覆盖面广信息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学课程可引入现代媒体的实时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具体策略如下:(1)充分引入现代媒体实时性强的新闻、招聘或广告信息。在课堂讲授内容伊始,加入一段新闻、网站或求职广告,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和积极性。(2)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信息的适宜与否。现代媒体因其多样化形式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士都可以使用,故此其信息正确与否有待分析[2-3]。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不经过滤的负面新闻,过于奢华的不实新闻以及不切实际的梦幻话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故此,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的适宜性,引导其正确地利用媒体形式,合理地判断媒体内容理应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3.借鉴现代媒体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形式。现代媒体以其互动性强,成功吸引推崇“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眼球。高校教学课堂形式可借鉴现代媒体的一些形式。针对讨论性内容,可借鉴综艺“非诚勿扰”形式,老师的角色转变为评论人,引入“讨论式”,让学生针对课程的内容各抒己见;针对科普性内容,可借鉴“中国成语大赛”形式,设置抢答等竞技形式,让学生提前熟悉,记忆课程的内容;针对重要需要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提前学习在线课程、moocs或老师微课,让学生课堂讲授该部分内容。

三、总结

现代媒体不仅扩充了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扩展了高教教师的课程设计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可达到如下效果:(1)引导高校学生认识和使用现代媒体。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若任其在现代媒体多样化信息的熏陶下自由发展,难免有歪曲现象。故此,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媒体,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媒体,正确地认识现代媒体对学习、生活带来的正能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根据“长尾理论”,高校学生在家、宿舍、地铁、公交、火车、等待这类零碎时间的总和远大于在校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媒体,使学生充分利用其零碎时间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7: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胡珠英 高强 李誉明

摘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条件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师地位、教学方式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于今后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传统教育模式 教师 学生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所带来的新观念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一日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再相信自己比学生懂的多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下的失落,就会感到无比尴尬。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种痛苦尴尬的体会: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的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此时,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反思:教师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不仅大力加强各种设备和投入,更须借此契机,从根本上反思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能套上信息化教育的新衣。假如我们如愿以尝,成功地搭上了信息化高速之路,而教育观念去依然故我,那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快地落后下去。

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也因网络的出现而受到冲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基于常规媒体运转的学校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网络媒体为削弱教师的信息垄断带来了新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这第二个部分的作用正是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所需要强调的。此时,教师已经不能无视网络媒体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网络媒体呼唤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说,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导航者,也作为网络海洋中知识的导航者。

三、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1、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异步”。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是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授课,学生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再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学习的“多向互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之间展开,这里的协作是多向互动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

4、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分门别类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8: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各大高校相关的教育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与社会的要求, 因此各大高校开展信息化教育管理成为必然。然而, 信息技术在更新, 既给各高校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也带来了创新发展时机。

二、信息化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 高校对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定位及认识不足

在高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校园内部相关信息化部门领导的态度及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的实施发展效果。当前, 国内很少有高校全面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未将信息化作为教育管理的基础, 使得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国内高校若想信息化理念得以实施, 则需要进行一个浩大的教育工程改革, 但在实施过程中, 相关政策、措施容易被忽略而处于缺失状态。

此外,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的规划建设力度差, 处于表面形式状态, 并未真正落实到位。某些高校虽然通过相关改革将信息化深入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之中, 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未对相关教育内容引起注意, 如当代信息化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理论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应问题等。

(二) 缺乏专业人才且易走误区

进入信息技术时代, 相关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然而, 信息化技术人才往往都不愿意留校深造, 经学者分析发现, 信息化人才不愿留校主要是因为高校发展空间有限。其中高校层级制体系的固定性, 是制约信息技术化人才发展晋升的主要原因。在该形势下, 进入高校的优秀信息化人才容易坐享其成, 致使相关人才的零奋斗及激情降低。

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建设中, 因各方面原因, 其部分工作容易走进误区, 该状况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看属于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环节, 但是, 其实质上已经背离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作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而部分高校却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从教育管理中独立出来, 成为独立数据库, 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甚至抵触该部分工作, 并未开发其共享互联功能, 此类错误观念上直接导致相应工作进入误区, 致使信息化教育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应对信息化对高校教育管理影响的策略

(一) 合理定位信息化教育管理

为使信息化教育管理得到全面贯彻, 学校必须保证校园信息传递的覆盖率及畅通性。信息化管理能有利于全体师生及时掌握学生、学校的最新消息, 为避免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校方应保障所传递信息的规范性、科学有效性。而部分高校利用行政手段对正常的教学工作进行干预, 其错误地定位了信息化教育管理。为此, 各大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 真正确实做到以教育为本, 合理定位信息化教育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实时、透明地传递教育资源, 实现教务信息的共享性、完整性及公开性,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最终达到信息化教育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 科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信息化技术正在高度发展的当代, 各行各业都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 而信息化专业人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程序员行列。优秀的教育类信息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学习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地应用教育、管理中, 以实现信息化教育管理的目标。

高校若想培养出一批技术型、创新性、复合型的优秀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高校应大量聘请综合能力高、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等的信息化人才, 并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深度的培养教育。 (2) 高校应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改革创新, 增强其执行力度, 严格要求及考核教学管理人员, 切实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以便高校能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硬、综合能力高、社会适应性强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

此外, 各大高校还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化校园, 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的生活学习。比如, 我国很多高校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食堂、超市等领域设有电子卡刷卡入内的设备, 学校将各项信息功能集中于电话卡内, 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学生在校园里只需带一部手机就可以逛超市、在食堂就餐、在图书馆看书、查询成绩及课程安排等活动, 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也提高了教育管理的质量。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并逐渐在发展中形成多种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高校只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管理观念, 不断聘请并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 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 进而提高高校的综合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佩馥.信息化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19) :246-247.

篇9: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负面信息;影响;对策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

新媒体的定义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背景下的,能借以获取网络资讯,实现即时交流的新型交互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

关于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学术界没有准确的定义,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是指,在新媒体传播中,呈现出在内容方面和影响上的负面性的信息。在这些负面信息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信息是真实信息,类似于一些社会负面新闻,是不良现象的客观反应。第二种,新媒体中信息的多级传递,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尤其在此过程之中,信息失真,对受众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的信息。

二、新媒体中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新媒体中负面信息的传播从未间断。例如,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和杀人案件,“马加爵杀人”案件、“复旦投毒”案件等,这些事件传播于各媒体中,令人触目惊心。再到近期新媒体中传播的令人发指的川师大男生杀害室友案,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说明,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扭曲,漠视生命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过度阶段,心智发展尚不健全,面临学业、就业、婚恋等诸多现实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大学生就容易情绪波动、悲观消极,甚至走向极端。因而学生直面新媒体中这些扭曲、残暴的信息时,情绪产生极大波动,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且很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可见,新媒体中负面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媒体低门槛的特点和自由性,导致了新媒体的言论开放性,新媒体中,充斥着各种观点、各种文化和各种价值取向。在新媒体中,既有弘扬社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信息,也不乏一些庸俗的、反动的个人言论,表现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第一,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新媒体中部分言论过分鼓吹个人主义,这些言论片面强调了个体需求、个人价值,以个性化为出发点,忽视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关注自身欲求的满足和个人理想的实现,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功利主义倍受推崇,追求功名和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当前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然成为部分社会成员行事的准则,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实现人生追求方面过分强调功名和利益,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第三,享乐主义极度盛行,借助新媒体的视像功能及多样化的媒体语言,物质的力量得到了夸大,营造出一种物质无所不能的假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出现偏差,盲目迷恋虚幻的物质世界,追求及时行乐,奢靡浪费。

(三)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有很高的重视程度与依赖程度,新媒体当中,不乏道德失范的社会新闻,比如,新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关于“扶不扶老人”的讨论,有部分网友赞成“不扶老人”的观点,背后所折射的是人际关系淡漠,个人道德水平下降,众所周知,中国是以尊老爱幼为传统美德的,孝道是个人道德的体现。这些观点会削弱大学生对道德的重视,认为道德可有可无,这些错误的言论会有碍于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积极践行道德行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高校应对新媒体中负面信息不良影响的可行性措施

(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大学生之所以会被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所影响,很大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对负面信息的抵制能力不够,对外界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因而,要抵制新媒体中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学生自身问题着手,必须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要让学生在繁多的新媒体信息面前,能进行信息的筛选,辨别真实信息与模糊信息或是虚假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科学的、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借助新媒体中的教育资源开展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在纷繁的新媒体信息中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这种甄别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必要能力的培养。

(二)培育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网络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同时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在新媒体中,用户可以发表自由言论,是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意志的主要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媒体中,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这也意味着,网络并不是一个没有规则,缺少规范的、绝对自由的场所。它实际上要求个人需要更强的自制力,更深的责任感和更强的道德意识。同时,网络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多,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例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网络盗版日益猖獗,网络文化低俗、媚俗,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冲击了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扰乱了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为此,高校应当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感和网络道德意识,对自己在新媒体中的言论和行为有承担意识,使大学生参与新媒体的行为更规范。

(三)强化舆论监督,占领教育阵地

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教育内容并将教育内容实践到学习生活中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审时度势,把握正确导向,做好舆论的“把关人”,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净化新媒体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另外,面对新媒体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高校要利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进行监控,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确保这些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确保主旋律的弘扬。(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肖意贞.《影响与对策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7

篇10: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 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 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 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 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 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 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 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 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第三方物流实训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