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2024-05-02

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共8篇)

篇1: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开发,是教育部职成教司直接领导的研究实验项目。该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具有国情特点。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互为因果。职业生涯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载体。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必须重视成功教育。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检验

一、历经12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

职业教育引进生涯教育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并使其成为德育内容和载体的过程,是一个结合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理论,成功本土化,并自主创新的过程。挖掘职业指导的德育内涵和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与实验,是在以往职教德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996年起步的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教育规划课题《中学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正式开始运作的。此项研究在教育部职成教司的支持和领导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在理论、应用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理论研究的重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生涯教育、生涯咨询理念及其支柱理论的本土化,及其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使用的可能性。课题结合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从挖掘职业指导、生涯教育的德育内涵入手,分析了生涯发展定位理论和职业指导支撑理论可借鉴的内容,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相关性,找到了国家意志与个人需求的结合点,明确了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可以实施的德育内容,以及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及规划的特点。

应用方式研究的重点,是职业生涯教育及其规划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二是适合职业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设计的方式;三是便于大面积推广的组织形式;四是作为教材形式出现时应有的课程框架、表述形式,以及“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应用方式研究在参研学校的支持下,通过个别指导、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内竞赛以及就业供需见面会、德育课学习、专业课和文化课渗透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实践。

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4年开始,把“职业生涯设计”列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的常规项目,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德育内涵、功能、实施开展了连续五年的大面积检验,成效显著。2006年,由高教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设计》及其学习指导书,作为教育部职成教司推荐教材受到学校和师生的欢迎。

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德育内容,是职教德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出发,于2002年、200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虽然在其中没有直接提及职业生涯教育,但对职业生涯教育应承担的教育任务都有不同程度的阐述。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其研究自1996年正式起步,2001年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内容,2008年演进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德育必修课。历经了12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和职教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框架和应用模式。

二、生涯咨询和生涯教育的由来

(一)生涯咨询的由来

职业生涯咨询是职业指导的衍生物,但已发生质变,是高于职业指导的新事物、新理念。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倡导下,1908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1913年成立全国职业指导协会。该协会把职业指导定义为“是帮助个人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和转换职业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已包涵了职业生涯设计的雏形。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和中国也相继推行了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支撑理论主要是人职匹配理论、特质一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一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理论、职业选择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职业指导”的概念被“生涯咨询”所代替。美国全国职业指导协会在1983年建立了全国生涯指导员制证委员会,制定了生涯指导员资格标准,于1984年组织了第一次考试,颁发国家注册的生涯指导员资格证书。同年,全国职业指导协会改名为“生涯发展协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和职业系留点(又称职业锚)理论成为生涯发展定位理论。职业指导演变为职业生涯咨询,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890-1919)以就业咨询定位服务为主,服务于不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第二阶段(1920-1939),中小学的职业指导教育成为焦点;第三阶段(1940-1959)重点转向大学生,并对咨询人员进行培训,支撑理论体系开始得以完善;第四阶段(1960-1979),由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余地加大,生涯教育理念问世。职业咨询进入兴盛时期;第五阶段(1980-1989)是发生质变的阶段,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生涯咨询更加受到欢迎;第六阶段(1990至今)是生涯规划理念完善的阶段,生涯咨询走向国际化,从学校到择业的过渡和人的生涯发展成为焦点,其着眼点虽然也在于求职谋业,但更着重于人的发展,生涯教育引起众多国家的重视。

内华达州模式对生涯教育与各种因素关系的理 解

篇2: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

(1)客观认识自我要知己,即要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性格、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与职业价值观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2)评估职业机会

除了要正确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

(3)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有了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要求有了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4)高效行动、终生学习

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5)职业发展咨询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其调整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和步骤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从外部世界来看,远到世界局势、国家政策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经济形势的兴衰,就业机会的多寡,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思潮的变化,近到亲戚、朋友、家庭,都有可能对一个人的生涯规划产生影响

2、内部因素

从个体内部来看,兴趣、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人格、性别、个人生长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等,也会深深地影响其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

(二)综合生涯选择模式

1、知己

自我了解,弄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为了得到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可以征求一下旁人的意见,也可以运用测验、量表等认知工具来帮助自己

2)知彼

职业和社会环境认知,通过各种渠道、媒体收集和了解职业和行业相关的信息,综合分析社会环境

3)决策

在以上二者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道路,并确立自己的目标在进行决策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咨询活动作为参考

4)行动

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朝向目标努力实践

三、中职生职业规划特点

要使学生成功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职业生涯规划不可或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要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将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将学业的世界延伸到工作的世界,以帮助学生学习学业、职业与基本技能

(2)强调自知的能力

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特点,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一样,不能盲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

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才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3)技能的培养

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和综合表现,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实践证明,综合职业能力和劳动者的竞争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无论是求职还是立业,其成功率都非常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

(4)加强学校、社区及外部工作世界的合作

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在职业活动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在职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是提高职业生涯设计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四、实践练习

(一)绘制自己的生涯彩虹图:

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角色,找一张空白的纸,首先画出彩虹图的半圆,并标注年龄阶段和你可能扮演的角色名称,然后将你在某个年龄所希望扮演角色的区域,按照你认为它重要性的程度,涂上颜色(一种角色一种颜色)

(二)设想一下未来十年在不同的生活角色上,你要完成的事情或目标是什么?你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十年里个人和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你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以及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或梦想

(三)认真填写以下生涯规划简表:

A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的个性或特质,我是

B我所具备的能力或专长是

C我最重视的价值观或最看重的是

D到目前为止,我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三项)

E到目前为止,我生活中最大的挫折是(三项)

F我最理想的工作是

G我最理想的生活形态是

H我最理想的工作与我最理想的生活形态结合成什么工作 I我的长期目标是

J我的中期目标是

K我的短期目标是

L这些目标从我目前的状况看来,实现的可能性如何 M我目前暂时决定要做的事情是理由是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及步骤以及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实践练习,下堂课,我们会分组请同学

篇3: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可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建立中职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促进中职生良好就业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就业取向层面和影响学生就业的个体因素等方面来寻找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 寻找实施职业指导, 提升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职生就业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中职生就业的特点。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就业服务, 我们发现中职生就业有如下特点:

(1) 就业期望值较高。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对于“求职方向”问题, 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的学生较多, 选择民营、个体企业及其他的较少。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 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不多。在“薪酬待遇”问题上, 希望包吃住后实习期月工资在1200元以上的约占80%, 800~1200元的占15%左右, 在8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以上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

(2) 自我认知有偏差, 自信力弱。中职生大多数都好高求大。好高求大固然是有志向的表现, 但他们又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有近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力一般, 没有多少竞争力。

(3) 职业进取意识弱。大多数学生及家长, 报读中职校都有选择一所就业安置好的学校、找一份好的工作干一辈子的意识。

(4) 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弱。工作中我们还发现, 大部分中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有近半学生的所学专业是家长代选的。可见, 学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中职生就业特点的成因分析。影响中职生就业特点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个体的, 也有社会和教育的:

(1) 内因: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首先, 中职生就业选择会遇到很多矛盾, 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 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 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时期, 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再次, 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 故形成的个体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导致中职生在就业选择中也就表现出矛盾性的心理特征。

(2) 直接原因:社会对职业教育未形成广泛的认识。当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职学校师生的自卑感。首先普高过度膨胀造成近年来中职生素质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不强, 教育教学质量低。其次, 由于国家推行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社会上未经培训、没有上岗证的人能轻松地进入企业, 而待遇却与中职生差不多, 因而产生心理矛盾。

(3) 根本原因:市场经济下新价值观的渗透。市场经济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效率意识、竞争观念、平等原则等, 这些都已渗透到中职生的择业观中。中职生的自我意识都得到了强化, 自我中心观念突出, 他们注重功效和实惠。这些变化使中职生择业更加商品化、功利化、务实化, 导致他们择业期望值高。

(4) 主要原因: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相对滞后。中职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 如何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企业管理严格、工作量大、竞争激烈,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解决中职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然而, 目前大多数职校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都还停留在面上, 在学生认识社会, 认识职业, 了解自我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 做得不够扎实, 这些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和就业心态的发展变化。

三、中职生职业指导的对策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把职业指导课贯穿到各年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市场经济下, 人才资源配置的双向选择性日益凸现出来。因此职业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 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和援助、职业心理准备和职业生涯设计等, 因此应形成一个培养体系:一年级着重进行择业指导教育, 二年级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同时, 在学生离校参加实习前, 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指导, 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 了解自我,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提高求职择业过程的抗挫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制度,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 选择就业方向;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和外埠的就业信息, 提供择业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和方法。

2、加强社会实践。

学校成立就业办公室, 组织有关人员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学习考察, 对学校以前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典型人物展开调查、访问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对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

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专业学习, 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指导与咨询, 特别是帮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勇于面对社会的选择。进行心理辅导, 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的心理冲突,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4、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走出就业误区。

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和择业价值观念的影响, 多数学生生缺乏自我定位意识, 他们寄希望于学校解决其就业问题。我们引导学生首先要正确估价自己, 对自己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现自我价值。然后, 帮助学生克服谋职一定要一步到位的思想。能够谋取一个自己期望的岗位固然好, 但成功率是很低的, 不如先找一个工作做着, 然后自己不断充电, 寻找新的机会, 逐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工作岗位不够理想, 就会错失许多起步的良机。

5、开展创业教育, 树立创业意识。

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心理障碍的排除等, 使学生抛弃依赖思想, 立志走上社会艰苦创业, 成为一名创业型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篇4: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由于当前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学生文化基础差,整体素质下降,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成绩低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通过采用比格斯学习过程问卷对我市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学习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种学习策略并存,且以深层型策略为主导

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有的是采取一些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也有的学习行为较多遵循教师等人的要求和指导。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中以深层型学习策略为主,即大多数学生注意钻研学习内容,并且喜欢在某一问题上花费足够的功夫,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感到满意。因而他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尽快大量获取知识的手段,即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深层型学习策略性别差异明显

男生的深层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都高于女生,而表面型学习策略低于女生,并且男、女生深层型学习策略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在学习中,男生更多地进行钻研学习,更多地努力思考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喜欢阅读被推荐的读物并做笔记,这可能是因为男生与女生相比具有更强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而造成的。

三、成就型学习策略年级差异明显

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级升高,中职生表面型学习策略减少,而深层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增加。其中成就型策略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进行机械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减少,进行积极主动学习和自觉接受教师等人的指导的学生在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认知的发展与个体的成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于是,他们能较自觉主动地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同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在学习中更能够自觉的掌握和应用学习策略,进行积极主动学习。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时采取消极被动、应付的学习方法。为此,作为教育者应注意:

1、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大部分中职生能进行钻研性、探索性的学习,鉴于此,要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有进步,则需要教师给予辅助支持,以避免或减少学生在探索功课时可能遭到的挫折和失败。

(1)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传授学习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教授课程的内容阶段性地向学生介绍进一步的参考书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如在学习起始,为使学生对所学材料进行有意注意,而教给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牢固记忆,而教给学生组织学习策略和记忆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认识,而教给元认知的学习策略。

(2)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即获得陈述性知识,而且要使其知道如何做,即获得程序性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使其知道什么时候去做,既获得条件性知识。因为一般的学习策略,使用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了解这些,就可能在应用策略时遭受挫折和失败,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策略的适应范围和使用条件十分必要。

(3)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统一指导的基础上,应加强分类、分层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认知方式、性别特点进行分类、分层指导。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如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可侧重于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而对于高中生应侧重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学习策略的指导有针对性,增加其实效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现有研究表明,机械地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无助于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因为学习方法的运用受动机、学习方法适用范围、学习情景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与学习的调控有关。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学习策略的运用及迁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在理解、思维、知觉、注意、记忆、社会认知及自我指导和自我监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他的自我监控能力,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一般较高,即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学习情景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虽然他们在有关具体知识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相同,但是,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他们却往往比较贫乏而且不善于根据学习材料、学习任务以及个人具体特点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或补救措施,表现出对自己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水平低。这表明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元认知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如运用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等进行培养。

3、为学习策略的迁移创造条件。

篇5:中职生就业特点分析

适应社会、正确择业是做人的一个基准点,更是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常常用学校的习惯来要求自己,难于适应社会需求。为此,在推荐就业工作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正确择业。

一、适应社会需求,找准人生目标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对聘用制度认识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地把握人才的录用标准,对中等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做人能力等,选用标准越来越完善,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把自身准确地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上,并以此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人生目标。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明确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只有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实现职业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的一生如大海行舟,方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确定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驱力。不切实际的理想是空想、幻想,它会导致好高鹜远。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比如很多学生看不起单调的一线服务工作,错过了许多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白白丢失寻找职业的良好机会,更谈不上在这份职业中

去寻求发展。人生目标不能仅凭爱好或兴趣,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讲奉献、讲务实,树立服务于社会一线,适应社会需求的观念,也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人生目标才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分析个人条件,进一家好企业

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策。中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在未来工作中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其基本在于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客观分析个人条件,正确认识自已的职业能力则是进一家好企业的前提。因此要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评价,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强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较合理地决定自己职业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或是自己喜欢的企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机会只会降临有准备头脑的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会的垂青外,更需要周密的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对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很关键,所以每一个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应未雨绸缪。首先,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其次,选择到规模较大、制度规范的企业,这样在一个规范的体制下面学到的东西应该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实用,而且接触先进管理理念的机会较多。再者,要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前提保证。在了解了上述思路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找一些适合自己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应聘成功率,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降低招聘成本的同时招到合适的人才,实现双赢。

三.从基层做起,珍惜第一份职业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开始的。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很重要,它对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做人风格、职业习惯、甚至语言特征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从基层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积累工作能力,学习如何与别人的沟通和合作,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成熟度,积累社会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去寻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会认为你没有工作经验。其主要原因就是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在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教,刚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容易波动,遇到小小挫折不懂得自我开解,容易流动,因而很多公司不愿意聘请刚毕业的中职生。因此,有了第一份工作要好好珍惜,要知道在一家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样在第二家公司可能也会遇到,关键的是自己学会如何对待和处理。我的建议是: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珍惜第一份职业,从基层做起,把第一份职业当作是积累人生经验的舞台,为自己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树立工作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

进入企业以后,往往会发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别,企业的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进而实现赢利。一个企业对社会是否负责任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看综合效益,具体是看能否

挣钱。只要赢利,效益好,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才能对股东提供优厚的回报,才能对员工给予很好的奖励,才能够有资金投入新产品的开发。而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工作责任感,对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负责,努力学习技术,能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团结同事,只有每一位员工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企业经营目标才能得以达成,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

现代企业是由许多成员构成的团队,每个人所从事的仅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协调、沟通共同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与自己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你的主管,配合同事工作,平时与人为善,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有的基于个人面子,怕别人说自己不行,有问题也不问,一意孤行去完成某件事,有的不会主动沟通,当上司问到有无什么不明的问题时,才提出一大堆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如果上司不过问,这些人永远会让问题“沉淀”,永远不会处理,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不主动听取同事、上司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把事情做砸了。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五.坚持终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

“终身学习”是当今最为流行的口号,也是时代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个以现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也正在对全球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

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表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上,而且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专业知识需要提升,管理知识需要加强,信息应用需要掌握,避免落后于时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坚持终身学习,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在每个人的思想上构筑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和终身需求,并且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提升,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篇6: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研究

摘要:当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实践创新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简单阐述了在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两个层面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特点 实践 创新 数学教学 班主任工作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职校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家长管教方式不满,对学校管理方式不满,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对青春期充满困惑等诸多问题。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由此可见,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实践创新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在一部分班级开设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并有部分教师开展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实践创新”的研究,以下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课堂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和在中小学开设的知识类课程都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更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堆心理学概念,它是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到成长所需的经验。它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感受,从而正确地面对生活和

心理上的难题,达到“助人助己”的目的。

1、针对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选题要有针对性,要围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

对中职生而言,学业失败是其学生阶段最大的失败。它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复不断的失败极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悲观、失望的情绪体验,认为自己能力、品质等方面都不如别人,因而产生内疚、悲伤、自责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可导致神经衰弱、心理变态等,有些学生可能因此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做好职校生学习的心理辅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通过《我是学习的料吗?》、《其实我要学》、《找到自己的“金钥匙”》及《技高一筹天地宽》等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转变观念,增强自信,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才能激发、维持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促使自己克服畏难情绪,不断从学习中取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结合一些职校生的成功事例,帮助学生感悟到从进职校的第一天起,就应明确专业目标,苦练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应处于辅导、引领的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因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以往所知道的所有课程或班队活动,它是一种充满趣味的自助活动。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调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自由地交流、体验。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在互助中实现自助,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将爱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需要我们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个学生的心,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把握自己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应以爱的理论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例如在讲授《用爱撑起一片天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搜寻一

些有关爱的名言、名句、歌词等,在“爱”的大串联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人间的爱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不同范围的爱;由“怦然心动”的故事,帮助学生感悟到爱不仅存在于亲人之间,也存在与陌生人之间,爱可以感化人,爱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课上还有一个环节由学生交流故事分享:一个最令自己感动的关于爱的故事。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深深感悟到人间处处充满爱,爱从未离开我们。

3、活动性

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提倡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音乐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思想、行为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感情。在讲授《技高一筹天地宽》这课时,任课教师在卡片上写出表演的内容,然后请学生用动作和肢体语言展示其职业场景,让其他同学猜测是何种职业,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踊跃参与,从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中专生普遍对数学有厌学心理,我们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从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入手,运用得力的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整。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

1、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切实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充分挖掘数学应用素材,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学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数学。同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记忆、性格、情绪、意志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和心理上较快地克服种种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有学好数学的基础。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大多数中专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中专数学与初中数学在内容和教法上有较大区别,因此,学法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习常规培养起,它是学法指导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把学习数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认真预习,标出疑难点;第二阶段是课堂:积极参与,不管对错,大胆质疑,提高效率;第三阶段是课后:认真读书,整理笔记,穿线知识点,勇于实践;第四阶段是作业: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注意过程,计算正确,错题订正,并且严格检查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切实抓好学生的基础,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逐渐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展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唤起学习动机

任何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耐心地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社会就业对学生提出的学习数学的要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结合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介绍出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和自己今后就业有直接联系,从而产生就业的危机感,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从“要我学”的状态走到“我要学”的状态,获得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内动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现实中的数学应用渗透于教学之中,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学起来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4、加强与学生沟通,排除厌学心理障碍

作为数学老师,要全面了解数学厌学因素,帮助其克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使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重树自尊与自信。数学老师在工作中要多与学生接触,走近学生,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使学生逐渐由接近数学教师而喜欢学数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因此日常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题目要由简入繁,让他们有机会多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用爱心和耐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平等地对待学生和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会得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学生喜欢教师,就乐于接受教师引导,有人曾经对学生作调查,约占70%因喜欢教师而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占30%因不喜欢教师而讨厌教师所教的课,由

此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与学习成绩具有明显的作用。每一次接触新生,教师都应想办法先让他们喜欢任课老师,之后自然就会喜欢上数学课。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倾注爱心和耐心,多些微笑、多些赞许,多些沟通,多些了解,把关爱传递给学生,把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把老师的关爱化成发奋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时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职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班主任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其他一般任课教师要多很多,了解当前班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中职生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饱受冷遇,自尊心特敏感。如果班主任给予他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自然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从而就会对教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所遇到的困惑。这点已从我校学生写的周记中得到了验证,学生对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可以说无话不谈,他们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级;再其次组织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举行篮球赛、拔河比赛、艺术节、技能大赛、电声乐队、志愿者等活动,各班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踊跃参加,在活动中学生们的自信心大增,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树立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为其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班级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自主意识,将班级当作自己的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每天轮流由一个学生做当天的值日班长,记录当天班内发生的事情,班级里无论出现了什么情况,都可记录在班级的心灵笔记中,在经历最初阶段的磨合后,班级心理笔记逐渐显现出它对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同学们出乎意料的珍爱这份全班同学共同拥有的精神财产,绝大多数同学都会用心书写班级心灵笔记,并会一篇不落地品味别人的作品。笔记中同学们用俏皮的语言风格描述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用彩色的笔勾勒出自己的心情,用生动的漫画表达自己的理想,用激扬的文字表达对班级发展的期望。那些平时不善于表达自我的学生也用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展示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勇敢地迈出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一步。同时,班主任也会在定期的阅读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对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在老师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老师,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班级的管理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总之,在中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探索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良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维护和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在能力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这项工作。参考文献

篇7:中职生职业规划书

在中职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职业规划开始成为中职生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生命的浪费。下面为大家举了一篇学生职业规划书模板,仅供参考。

前言: 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踏着时光的车轮,我们已走到中专生活的边缘。驻足观望,电子、网络铺天盖地,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绝,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竞赴出场,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好快。在机遇与挑战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我究竟该扮演如何一个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此,想起自己走过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有些惭愧。我对自己以往在学业、文体、社团活动中的表现不是很满意。我发现我自己惰性较大,平日里总有些倦怠、懒散,学习、做事精力不够集中,效率不高,态度也不够专注。倘若不改正,这很可能会导致我最终庸碌无为。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而如今,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于是,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一、自我分析 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我的优势能力 我的弱势能力 自我分析小结:

二、职业分析参考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建议以及通过xx等途径方法,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 2.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3.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4.职业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如xx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业匹配分析)职业分析(如xx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

企业分析(如xx单位类型、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发展阶段、产品服务、员工素质、工作氛围等,人企匹配分析)

地域分析(如xx工作城市的发展前景、文化特点、气候水土、人际关系等,人城匹配分析)职业分析小结:

三、职业定位综合第一部分自己适合做技术类的工作,喜欢对能力有挑战的地方,南方较适

合自己;第二部分(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得出本人职业定位的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 弱势因素:

2.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因素: 威胁因素:

结论: 职业目标 将来从事(xx行业的)xx职业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 举例:进入xx类型的组织(到xx地区发展)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举例:走专家路线(管理路线等)具体路径 举例:xx员——初级xx——中级xx——高级xx

四、计划实施

1.短期计划(在校计划)2011年~20xx年如毕业时要达到 … 如:一年级要达到…二年级要达到...或在xx方面要达到…如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实践计划等如一年级以适应学校生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主…,或为了实现xx目标,我要…

2.中期计划(毕业后五年计划)20xx年~20xx年如毕业后第五年时要达到 …如毕业后 第一年要 第二年要…或在xx方面要达到…如职场适应、三脉积累(知脉、人脉、钱脉)、岗位转换及升迁等

3.长期计划(毕业后十年或以上计划)20xx年~20xx 年如退休时要达到 …如毕业后 第十年要 第二十年要… 如事业发展,工作、生活关系,健康,心灵成长,子女教育,慈善等方向性规划详细执行计划如下:本人现正就读学校x年级,我的计划是……

五、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

1、评估的内容: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假如一直……那么我将……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出现……的时候,我就…… 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如果……我就…… ?其它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结束语

篇8: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近十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 各高校 (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 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 给中职学校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多数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师资力量也随之逐步减弱, 报考中职学校无需分数、无需政审就可以直接入学, 导致了中职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这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此前提之下, 去完成培养和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可见难度之大。我结合多年从事中职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经验, 在此着重就如何提高和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一、当前中职生的不良特点和思想状况

(一) 生理和心理都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化时期, 因为年龄小, 识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独立性不强, 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 厌学情况比较普遍。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上课要么睡觉, 要么干脆旷课, 抄袭作业的现象普遍。

(三) 盲目性大。不知道自己来学校是做什么的, 更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有何用处, 所以学习没有兴趣, 没有动力。对人生观、价值观、自由观等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

(四) 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遇事徘徊不定, 往往处在矛盾之中。

(五) 责任意识淡薄。不少学生因享受太多, 习惯成自然, 只知索取, 不讲奉献, 缺乏对他人、父母、集休和社会的责任感。

(六) 早恋现象不断出现。中职生早恋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随着人们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职生生理上的早熟和受不良传媒的影响, 早恋现象也逐渐趋向低龄化, 严重影响学业的完成。

二、现阶段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

我针对现阶段中职生存在的这些不良特点和思想状况, 一方面学习借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另一方面结合一线教育者所给予的启示, 通过归因分析与辩证思考, 提出了现阶段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科学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力的“综合”。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 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 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是各种能力的“综合”。[1]

2.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坚持三个“结合”。

(1) 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人文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并非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 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 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也恰恰是人文教育目的之一。

(2) 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 要有广泛的知识面, 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 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 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 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 因而后劲不足, 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 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经济意识薄弱, 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

(二) 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由于传统原因, 中等职业文化课教师比例较大, 因此, 在今后学校的进人计划中可减少文化基础课教师招聘的数量, 并通过课程改革, 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对专业培养的内容, 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可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

2. 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比例, 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一支外聘教师队伍。“在专业结构和教师职务结构上, 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 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 兼职教师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 “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用专职或兼职教师”。

3. 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拥有教师资格证, 又拥有行业操作技术等级证。“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率, 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

4. 多渠道进行在职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不仅仅是“蜡烛”, 更是一盏指明学生成长道路的“长明灯”, 只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较普通教育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 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 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 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1. 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不是造就学术精英, 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生除了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是讲授出来的, 而是训练出来的,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具体说来, 应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工作的中心, 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 并与工作岗位对接, 实现综合效益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 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 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 形成能力, 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它职业。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的课程观念或课程价值取向, 具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 也就决定了设置怎样的课程方案。因此, 中职校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在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 其课程设计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 确定应设专业, 根据对专业岗位工作和任务的分析, 确定所需的能力, 然后据此开发课程, 决定教学方式。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特点: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构建”, 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到“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 学生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转变, 课程开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2]

总之, 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帮助, 这样才能将中职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中老年活动中心下一篇:万峰湖镇卫生院2012妇幼工作卫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