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2024-06-06

浅谈产业兴市战略(共6篇)

篇1: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浅谈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

市科技局 张学前

“四市战略”实施以来,得到了全市的广泛认同。实践表明,产业强市是支撑和关键,产业是发展之本、兴市之基、就业之源,产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产业强市,充分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为产业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重心。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市“四大两特”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已逐步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形成了国内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高档汽车轮毂生产基地,汇集了中信戴卡、兴龙工业、戴卡美铝、科泰工业、方华机械等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特种车辆、汽车轮毂、汽车玻璃、汽车管路等为主导的产品结构。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外部环境倒逼。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厂者价格指数下降等不利因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港城发展战略也对节能降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本地品牌影响力较弱。我市工业整体上,特别是本地品牌企业仍处于产业的较低端,发 展方式总体上还是粗放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不高;三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品牌运营的投入十分有限。

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近年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了一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各部门应加强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站等新兴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召开政策解读会、编印政策汇编、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企业掌握和运用政策的能力水平,推动政策落实。

二、扶持本地企业品牌建设,扩大本地企业品牌影响力,培育更多好的品牌。好的品牌可以带来巨大价值和市场份额,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本地品牌影响较弱,多数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能力和投入不足。因此,对于有发展潜力和意愿的本地品牌,可建立品牌专项资金或企业纳税返还补贴,直接支付企业品牌宣传或运营所需花费。

三、注重高端人才建设。高端人才是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力基础,包含了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蓝领技工,也包括国内和国外人才。我市虽有区位、人居环境等优势,但还不足以大量引入高端人才。政府可以从改善人才来秦发展的各项环境要素着手,从各个方面提升人才的工作、职业发展、生活和政策环境,打造吸引高端人才发 展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环境。

四、推动本市制造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两化融和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重要过程,也是面对未来信息化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25》对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线路图和时间节点。我市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在工业化阶段,生产工艺落后,信息化基础薄弱,相关软件、硬件和人才缺乏。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免费培训企业人员,建立并提供公共服务器空间,资金支持合格的中介机构以较低的价格协助企业实施两化融合。

篇2: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一、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

目标:打造西部重要交通、通信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通信优势,为成都城乡统筹、圈层融合、产业联动奠定坚实基础,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

任务:

1、建设全国第四大国家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加快成绵起铁路、双流机场新航

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启动第二机场和成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起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

2、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城

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

系统。

4、朝着“光网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方向,立足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的有利基础,大

力实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着力抓好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改造升级,尽快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二、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

目标:大力推进“三产联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实现服务业尽快倍增,为全市经济提早翻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用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

任务:

1、抓住有利时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连上几个大台阶。

一是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工业的路子,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切实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主平台。二是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的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形成推动成都工业倍增发展的主体力量。

2、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扭转“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增

速放缓的态势。

一是把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紧密贴近建设长江上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配套需要,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争取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服务经济转型。

二是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主力商圈、精品旅游环线和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西部现代金融中心和美食之都、会展之都。

三是注重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移动支付全国平台的领先领域,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服务经济新兴增长点。

四是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

3、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终端形态来提升农业附加值。

一是大力发展高端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0%左右,改变当前我市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形态。

二是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范线建设,按照“一线一品”的思路打造号沿线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推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三、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

目标:推进“双核共兴”,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通过“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将成都打造成“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

任务:

1、抓好龙头项目。

一是举全市之力抓好天府新区建设,精心完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抓紧推进起步区建设,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具有高端化城市业态、田园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现代城市形态的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让外资、外企、外来人口到西部首选天府新区。

二是尽快启动“北改”工程,下大力气改造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对城北片区启动新一轮全面规划,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和市场调迁、货运场站搬迁进程,推动城北片区主管业态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城北面貌大变化,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2、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按照“产城一体、商住平衡”的规划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抓紧构建起“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小带大、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为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就近转移提供空间载体。

二是坚持“先行先试”,继续发展好“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基本经验,深入实施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加快集中,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条件。

3、塑造竞争优势。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立足成都作为科教大市的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天府新区自主创新中心,着力健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到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成都制造”向“成都创新”升级。特别是要下决心突破一批关系成都发展全局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抢占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发展制高点,推动成都发展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科学轨道。

二是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厚重悠长的巴蜀文脉,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态,努力建设格调鲜明、品位高雅、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三是打牢生态本底,保护和利用好“山、田、河、湖、林”的自然本底,推进生态植被恢复和城区增绿工程,让市民享有更干净的水、土壤和空气。坚决维护“绿线”规划权威,推动“198”区域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

四、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

目标:推进“圈层融合”,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互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下大力气解决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让市域经济雁群联动齐飞。

任务:

1、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

一是大力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进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功能,腾出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形态,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

二是特别突出高新区的战略地位,严格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2、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头雁高飞”。

一是大力推进第二圈层“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统筹城乡水平,承担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责任。

二是突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汽车城,着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的国际高端产业基地。

3、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

一是大力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有利契机,采取园区共建、行政代管、企业转移的方式,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二是全面兴起“三化互动”的热潮,形成第三圈层加快发展的蓬勃势头,争取成为市域经济最有后劲的区域,充分履行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使命。

三是有序推进成都经济区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生态共保,实现与泛成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五、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放程序。

目标: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努力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外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任务:

1、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一是推进生产环境的便利化。抓紧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打造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物流链条,加快综合保税区和口岸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的综合运转效率。

二是推进生活环境的便利化。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入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打造高端国际社区,做好城市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为吸引世界顶级企业落户成都提前完善配套服务。

三是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2、拓展开放合作格局。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巩固欧美、东盟、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外贸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保持和提升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势头。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围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着力点,进一步扩大与欧盟、北美、日韩、新加坡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并购和对外劳务合作。

3、以改进开放合作方式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的对外招商格局。敏锐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新趋势,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和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思路,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我市进行产业转移。

篇3: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层次, 改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粗放发展为主的发展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二者融合发展。

1.1 注重产业外的融合

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绍兴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产业定位为积极培育的先导产业, 正是因为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具有更好的产业基础, 并且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主要方向, 如我市实施的五大产业提升发展工程, 就指明了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2 注重产业内的融合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更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 绍兴市共有644家规上企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仅占全部规上企业的1/10。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 可以将更多传统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实现产业内融合:①依托传统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推进技术升级、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 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内升级;②推进民营资本和高新技术对接,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拓展。

1.3 注重技术链的融合

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的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途径。①结合传统产业基础, 梳理出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突出重点领域;②统筹国内外创新资源,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构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竞争力。

1.4 注重市场间的融合

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培育都需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广阔市场需求为基础。目前, 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的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实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可另辟蹊径, 依托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 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对原有产品进行替代, 从而借助传统产业市场营销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开拓市场空间。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竞争正成为国家、地区竞争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 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长期技术优势和产品标准话语权上, 意味着在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补助、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的同时, 更需探索形成一种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 同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机制, 鼓励企业参与相关标准制 (修) 订工作, 全力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2 以项目生成为载体

通过对重庆、武汉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比发现, 各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做法重点是投入, 关键在项目, 绍兴同样需要创新各种方式和载体, 促进项目生成。在项目生成方面, 重点是引进项目和创新项目, 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 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建设, 形成“大项目带动小项目”的发展格局。积极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专项, 确定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作为示范项目, 进行“一事一议”专项扶持, 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突破, 并严格落实项目联系、难题协调、督查通报等相关机制, 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尤其要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决策机制, 设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库, 并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组、协会等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 对相关项目引进落户、政策享受等出具评审意见, 供政府决策参考, 更好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以人才引进为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 更需要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的支撑。人才以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因此要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我市创业, 根据项目水平及投资情况, 予以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 政府创投基金优先投资, 享受我市相应人才政策, 并结合高端领军人才的实际情况, 建议可在市区建设专门高层次人才生活区, 政策待遇上予以一定倾斜,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 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基地等科创平台建设, 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集聚, 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2.4 以政策扶持为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 很容易引致“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政策必定与传统产业有所差异, 需要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 一定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 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运行分析, 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在工业转型升级考核及产业升级投资考核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考核专项, 提高考核权重。各县 (市、区) 、市直开发区也要结合各自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别制订规划实施方案, 推进规划落实。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战略性、导向性、阶段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形成合力, 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甚至制度变革, 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注重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发展规划等政策配套和要素整合, 引导、保障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政府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也要防止政府干预取代市场机制, 在鼓励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 必须制定明确的产业退出机制。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重点要突出在市场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上

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 并对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活动进行普遍性支持。仅仅以学步跟进、消化吸收为目标, 无法掌握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特别是在谋划长时间段的产业发展时, 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如果不致力于掌握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跨越, 更遑论占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②目前, 各级地方政府规划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鼓励发展的产业, 意味着更容易获得政府支持。这样的结果使全社会很容易对新兴产业产生良好的共识, 在投资上出现“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因此, 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时, 还须充分注意对区域合理布局的关注, 加强引导, 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手段重点体现在招商选资、金融支撑和考核体系上

①坚持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重点招大引强, 有选择的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 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基础。②建议成立专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发展基金 (公司) ,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原则, 吸引企业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等加大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探索设立科技银行 (或开展科技银行业务) , 积极尝试专利权抵押、流转业务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予以信贷倾斜。③加强项目督查和绩效评价, 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健全绩效目标管理体系,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 切实强化绩效财政理念,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体系重点反映在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和政策环境上

①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学科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②加快推进开发区, 尤其是滨海新城的整合提升, 特别是各省级以上开发区目前均不同程度面临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因此要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另一手抓“腾笼换鸟”, 及早谋划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相关产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中的落后产能的梯度转移, 并鼓励传统企业、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③加快形成政企互动、市县联动、部门合力强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部门帮扶和领导联系制度, 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环境氛围。同时, 严格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 需着力摒弃那些既无产业层次又无产业特色的传统开发区模式, 并在考核机制上也与其他园区有所差异, 突出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单位效益等指标, 着力对接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Isard, W., Schooler, E.W.Industrial complex analisi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nal Science, 1959, 1 (2) :51-53.

[2]Osaka, T.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in the US and Finland//2002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IEMC-2002) [C].Cambridge, UK∶2002:635-642.

[3]韩小明.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3) :77-80.

[4]辜胜阻, 李正友.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5]吴传清, 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理论参考, 2010 (11) :12-13.

[6]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 2010-05-11 (8) .

[7]刘澄, 顾强, 董瑞青.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1) :196-203.

[8]熊勇清, 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0) :38-44.

篇4: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1、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9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市六县一区、市属八大块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市属工业增长达到83.4%。工业产销率95.74%,同比提高3.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54.13%,实现税金9204万元,同比增长55.53%,实现利润8557万元,同比增长8倍多。工业经济受增速提效发展的带动,企业布局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技改工作按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工商领域完成投资4.1亿元,超年计划投资任务1千万元,同比增长11.32%,其中,工业领域完成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10.58%。全年计划建设项目54个,止10月份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有20个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或试运营。市政府确定的1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镇安工贸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一期,工程、柞水盘龙公司二期技改、商南秦东皂素、山阳丰瑞公司皂素等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进度,基本建成投入试产和试运行。洛南秦华公司GMP达标改造已经通过验收,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全市确定的1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有5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有2个项目已完成立项工作,有3个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项目建设的梯次推进与按期进展,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后劲与实力不断增强。

3、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平台作用初步显现。备受全市人民关注的刘湾产业项目区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各项投资2212万元,新征项目建设用地90亩,土地已移交企业使用。产业项目区东西主干道一期工程630米道路基础处理结束,待开春气温回升进行沥清路面铺设。基础设施建设按期进展,三通一平有序进行。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形象日益显现、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已有许多户企业来项目区考察、参观、咨询、洽谈、合作入园事宜。入园企业天士力商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三晶药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永盛肉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烟草商洛分公司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加快,有望在今年底前建成。

4、扭亏增盈工作取得实效。通过抓改革促脱困,抓创新增效益,抓责任强管理等一系列办法措施,使一些长期亏损、包袱沉重企业成功实现了生产要素整合,使一些管理机制滞后企业重新确定了新的管理价制,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效益不断改善。通过逐级建立扭亏增盈工作责任制,对扭亏增盈工作实行合同管理,实行领导包抓制度,我市扭亏增盈工作取得较好收效。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亏损户20户,亏损面20.8%,亏损户比上年减少9户,亏损面减少10个百分点,亏损额由上年1460万元减少到946万元,减亏额514万元。

5、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去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改革工作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最佳配置,促进企业运行的自我激励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以机制的优化,促进管理工作的增强,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带动企业竞争力提高。目前,市直超过半数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陕西锌业公司商洛炼锌厂成功进行了股权转让,市肉联厂成功地盘活了企业资产,为二次创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柞水盘龙制药公司收购柞水县药材公司,完成了产销一条龙组合。商洛造纸厂四条生产线、洛南建陶厂、洛南纸厂等九户企业通过租赁、承包、改制等措施有效盘活了资产,实现了复产启动。山阳中村矾矿成功实施破产,新企业陕西五洲矿业公司山阳钒矿已于12月中旬顺利投产。改革顺利进展,工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随着改革改制工作的推进,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增强,生产管理中的“跑、冒、滴、漏和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财务管理由事后核算向事前、事中控制的转化得到了较快推行。岗位技能工资、计件工效工资的普遍实行,劳动管理与以人为本观念的融合,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同职工利益良性互动的形成。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促发展的观念不断确立。

6、安全生产与社会稳定工作持续好转。一年来,全市经贸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没有发生重、特大不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不断强化,使安全隐患消除机制初步形成。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事故起数减少6.9%,死亡人数减少3.4%,受伤人数减少50%,经济损失下降3.2%。在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的同时,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好转,通过困难职工救助、帮扶,启动恢复停产、半停产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的化解了群体上访事件和矛盾纠纷。整个系统生产经营秩序及企业稳定工作明显好转,实现了一方安宁,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的关键年,2005年全市经贸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支持促进医药生产,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更新观念,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扩大开放,项目带动;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强监测,超前协调,确保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商贸经济工作全局,实现经济良发性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路子。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合现有序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按照“节约资源、确保安全”的原则,今年帮助柞水、洛南、山阳三县重点做好柞水陕西银矿周边小矿点、洛南钼业小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利用矿山企业目前效益好、具备一定积累的有利条件,引导企业以产品开发为重点,延长产品生产链条,走精加工、深加工的路子,做大做强产业。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医药、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以工促农、商农对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的特色经济。

2、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规范完善,深化企业改革。一是对目前经营正常的股份合作制公司,采取增资扩股或管理层收购(MBO)方式,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发展内部环境;二是对现有一部分人人持股、决策困难、资产效率低下的公司,以管理层为主,适当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整合;三是对企业闲置资产量大(尤其是土地)、负债小、无法复活的企业,可由土地收储中心介入,变土地资产为现金资产,选择优势项目,实现再生复活;四是商贸企业以整合存量资产、提高资源价值为目标,重点发展局部性的现代物流业;五是按照深化企业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选择二户企业实施“国退民进”试点,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路子。

3、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项目带动,集中力量,调整结构。抓好38个技改项目,重点扶持陕西盘龙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中药饮片、柞水大西沟铁矿90万吨铁精粉技改、陕西秦岭钼业公司的日处理1500吨钼选生产线改造、商洛烟草公司烟叶加工中转库、陕西天士力年产4000吨中药饮片加工项目、山阳丰阳大酒店等10个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4.4亿元。同时,积极做好柞水大西沟铁矿800万吨扩改、商洛炼锌厂5万吨电解锌等10个前期准备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抓好刘湾产业项目区建设工作,年内建成三户企业,新引四户企业,“三通一平”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完成投资1亿元。

抓好企业的扭亏和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启动复活。采取一厂一策、一企一策的办法,集中力量攻坚,为困难企业协调解决好资金、管理等困难和问题,使一批企业扭亏,一批企业复活。2005年通过破产、资产重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启动复活镇安鸿栗公司等9户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面减少10%,亏损额减少30%。

篇5:浅谈产业兴市战略

近年来,太原市工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发展战略和省工商局“商标兴农”等一系列指示精神,制定和实施《太原市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着重加大驰名商标培育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品牌兴市”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转型跨越发展,商标培育和监管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市中国驰名商标从2003年的一件增加到12件,占全省总数的22%,山西省著名商标达到138件,占全省总数的34%,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市产业特色的品牌群体,为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品牌兴市”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品牌兴并”的发展思路,把实施商标战略提升到推进品牌兴市的政府行为,采取多种措施对全市商标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并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鼓励服务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以及涉农产业开展创品牌活动,完成挖掘、培育一批行业商标龙头企业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实施商标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品牌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物耗能耗高的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整体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我市对今后实施品牌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按照这个目标,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立和完善我市实施品牌战略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产业、新型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品牌产品整体规模、质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优势传统产业名牌产品竞争能力居全国前列,品牌产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优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品牌。面对这样的形势和目标任务,全市工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信心,正视存在的问题,切实把实施“品牌兴市”战略,提升太原形象,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做为我们工作的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把山西品牌节打造成为推动品牌兴市的平台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从2007年以来,太原市工商局做为牵头职能部门,已经连续四年积极参与和举办了四届品牌节,把举办品牌节作为培育商标、实施“商标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

(一)举办品牌节是推进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在2007年以来的四届山西品牌节活动期间,我们都通过品牌展示、召开品牌论坛、品牌企业座谈会、商标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商标发展战略。在往届品牌节中,都得到了各县(市)、区委、政府和有关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要领导都亲自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现场指导,使我们每届品牌节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认可。可以说,举办品牌节已经成为政府和商标监管职能部门推进“品牌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举办品牌节是提升太原形象的重要平台。在太原“十二五”规划中把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兴市”作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太原形象的重要平台。每年在太原举办山西品牌节,这在全国来讲是一个创新举措,太原市工商局借助品牌节这个契机,努力把品牌节办成展示我市企业品牌形象、信用形象的重要窗口,办成品牌企业的重大节日、办成所有依赖和拥戴品牌消费的盛会,从而成为提升太原形象的重要平台,以此来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营造品牌兴市的浓厚氛围。

(三)举办品牌节是宣传企业优质产品的重要阵地。在每届品牌节上,我们都看到了太原市有不少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进行了展示,成为太原市“品牌兴市”战略的明星

和亮点。优秀的企业和优质的产品都愿意在每年一届的品牌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如,太原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2010年1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之前,该企业2009年年销售额15.23亿元,利润总额2425万元,公司总产量达到3.78万吨。2010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之后,该企业2010年年销售额20.84亿元,利润总额5933万元,公司总产量达到4.67万吨;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的“六味斋”商标2009年4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之前,该企业2008年年销售额1.75亿元,利润总额560万元,公司总产量达到1.04万吨。2010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之后,该企业2010年年销售额2.8亿元,利润总额836万元,公司总产量达到1.98万吨,且该公司被首批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成为山西同行业的一面旗帜。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像“摩天”涂料、“汉波”枣业、“百园”裤业、太重“TZ”、“英语周报”、“津成”电缆、“东湖”醋业、太钢“TG”、太矿“TK”等等,都是我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获得了驰名商标以后,无论从产量还是销售到实现利润,都比在未获得驰名、著名商标以前取得了质的突破,这就是商标所带来的“双赢”效应。

三、以“双打”为锐器

与此同时,针对省城一些品牌专营专卖店以假乱真、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太原市工商局全面推行商标备案制度,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查处各类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30余起,没收侵权商标标识300余件,没收销毁侵权商品4万余件。

三、全力以赴办好第五届品牌节

今年品牌节,省政府给我们太原市划分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我市“十一五”期间出台的政策、扎实推进品牌战略的举措和成效,尤其要重点展示我市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著名商标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品牌产品。要体现出企业特点、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真实反映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实现转型发展的成效,给人留下有好产品、有好品牌、有好企业的深刻印象,留下转型发展有基础、有希望、有途径的强烈感受,达到坚定信心、推进转型的预期效果。

一要加强领导,确保顺利进行。市政府已经成立了第五届山西品牌节太原展区领导小组,各县(市)、区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由区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要突出特色,确保展览效果。办好展览是第五届品牌节的重头戏。一是要组织好布展。我市的分展区由市工商局

牵头,负责设计布展,要按照“简洁、大方、节俭、热烈”的原则,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实物、模型、文字、图片、图表、网络、多媒体、电视屏(墙)等多种形式,把最经典、最富有特色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体现出企业特点、体现出地方特色、体现出时代特征。二是要组织好活动。其一,各县(市)区政府要精心组织,动员力量,合理安排好本届品牌节展示活动。工商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当地政府,将辖区内的驰、著名商标以新的面貌展示给全省,实现品牌引领,促进转型跨越之目的。其二,要按照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准时参会。展览期间,除了举行高规格开幕式活动,各县(市)、区还要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主题活动日,主要领导要主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会。要通过参会观看展览,达到学习先进、交流经验,开阔眼界,提高意识的目的。三是组织好评比。品牌节之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表彰,要对各县(市)、区组织领导、展览设计、展板制作及展出效果、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排队,评出前三名,予以表彰。

三要强化宣传,确保氛围浓厚。品牌节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品牌节活动的新闻报道材料。在品牌节会前、会中、会后,都要围绕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意义、取得成效、典型经验等,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进行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要做到

篇6:XX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整改方案

根据《中共XX区委办公室、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市2011机关绩效考评XX区综合计分情况的通报》(XX办发[2012]82号)文件要求,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更好地完成本实施质量兴市工作目标及绩效考评任务,特制订本方案。

一、整改内容

根据《关于2011质量兴市工作绩效考评情况的通报》(X质兴办发„2012‟1号)文件,被扣分2.58分,其中监督检查列表不全(扣0.5分)、奖励文件未正式下发(扣0.5分)、扣创先争优得分(扣1.58分)。将依据扣分的项目分别作出整改,力争在本绩效考评中再创佳绩。

二、整改目标及措施

1、完善监督检查项目,提升监督检查覆盖率 因物流、通信、房地产方面的日常监督,由市局相应主管部门监管,造成我区监管部门无此方面职能,无法提供这些方面的监管材料。针对这些问题我办将协助相关的成员单位以“工作合力完成、资源共同分享”方式同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完善监督检查项目。加强对工业品、食品药品、农产品、土木建筑、水利、道路、物流、旅游、通信、房地产、餐饮、医疗、生态环境的监督检查,覆盖率继续保持80%以上。

整改责任:区交通局、住建局、各成员单位

整改时限:已经从2012年3月始执行,并将长期坚持。

2、建立奖励机制,促进质量提升

为深入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引导和激励全区各行各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促进产业振兴。我办已在今年3月参照《XX市市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草拟出《XX区区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报区人民政府,将由政府行文出台。整改责任:区兴区办、实施质量兴区各成员单位 整改时限:已经从2012年3月始执行。

3、夯实基础,创先争优

在保持好质量水平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大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规模以上企业继续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扶持名牌培育企业、行业龙头,不断提高名牌的影响力,着力提高我区产品的质量水平。整改责任:区经贸局

整改时限:已经从2012年3月始执行,并将长期坚持。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和责任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是我区绩效考核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各整改责任单位领导应予以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重点抓,相关股室要专门抓,确保我区实施质量兴市整治方案落到实处。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整改单位及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安排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质量兴市工作。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气氛

上一篇:【语文】高考预测试题(10)作文题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