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06-22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精选6篇)

篇1: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公示

为了保障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2005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启动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该规划已于2010年5月经省政府审查通过,报国务院审批

绍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日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1.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完善城镇体系规划。2.规划区:范围为绍兴市区(越城区)全部行政区域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其中越城区362平方公里,绍兴县1177平方公里)。规划重点:进行四区划定和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5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编制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市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发展小城镇。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5年城市化水平66%,远期2020年城市化水平72%。

(三)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1.一级城镇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和袍江片区组成。

2.二级城镇5个:县(市)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绍兴滨海新城。3.三级城镇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和儒岙镇)。

4.四级城镇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逐步确立“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的交通地位,实现“杭绍都市区内一小时通达”、“绍北城镇密集区内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和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

2.公路交通

(1)高速公路网络结构为“一通、三纵、三横、三连”。“一通”:杭州湾嘉绍跨江公路通道。

“三纵”: 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常台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杭绍台高速公路。“三横”: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三连”: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杭州湾钱江通道及连接线。(2)国省道和区域干线公路网络为“五纵、八横、六连”。3.铁路交通

干线铁路:形成“两纵、三横、十一站”的结构。“两纵”指沪昆铁路(又称浙赣铁路)和沪昆客运专线(又称杭长客运专线);“三横”指萧甬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甬金铁路;“十一站” 指沪昆客运专线与沪昆铁路诸暨客运站(并站设置)、萧甬铁路钱清货运站、萧甬铁路绍兴东货运站等。

支线铁路:保留漓渚铁路专用线;在新绍兴货运东站及附近地区修建石油和化工产品专用线、煤炭专用线及货场;新建上虞进港铁路专用线。城际铁路:杭绍甬城际铁路、绍诸城际铁路(漓渚铁路)、杭州至绍兴至台州至温州城际铁路、杭州至金华至衢州城际铁路。

4.水运交通

形成“一河、两江、七连、三线”的水运体系。5.航空

利用杭州和宁波的机场。

(六)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1.在保留现状水厂的基础上规划新(扩)建4万吨/日以上水厂12座。

2、在保留现状污水厂的基础上规划新(扩)建5座污水厂。3.1000 KV变电所1座,500KV变电所7座,220KV变电所56座。4.在绍北城镇密集区及诸暨和嵊新组群新建天然气分输站和门站。

三、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四区”划定

禁建区总面积约为765km2,限建区总面积约为262km2,适建区总面积约为327km2,已建区总面积约为185km2。

(二)规划区人口规模预测

预测2015年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260万人,2020年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285万人。

(三)规划区城镇建设统筹规划 形成“一城、六片”的空间框架结构。“一城”即绍兴中心城市;

“六片”即环绕绍兴中心城市周边的东部片区、南部片区、福漓兰片区、钱杨片区、安齐片区和滨海片区。

四、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2.城市特色

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预测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约140万人,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约160万人。其中镜湖绿心和越城65万人,柯桥50万人,袍江45万人。

2.用地规模

预测2015年中心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

(三)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结构。

“一心”: 由镜湖生态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其南部的镜湖新区共同组成的区域;

“三片”: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

“三楔”: 北部镜湖绿楔、西南部鉴湖绿楔和东部湿地绿楔。

(四)镜湖新区建设 1.发展定位 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示范新区,融合越城、柯桥、袍江的综合性城市新区。2.功能组织和规模

主要安排办公、教育、文化、体育、会展、商务、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建设规模约为20平方公里。

(五)用地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建设市、片区、居住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2.居住用地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在北部新区及城市南部地区适当布局一类居住用地。规划形成15个居住片区。

3.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柯桥片区、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片区,形成集中发展态势。

4、仓储用地

在货运东站集中布置仓储用地,形成为城市和区域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同时,结合工业用地集中布置仓储用地。规划商贸物流园区2处,在柯桥、袍江和铁路货运东站各建一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六)城市道路交通

1.城市道路网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设置,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完善的路网系统。

2.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由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共同构成。

(七)绿地系统 规划形成“一心、二环、六湖、三楔”的绿地系统,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对绿化指标的要求。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

(1)保护现存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形成“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的河湖水系;(2)保护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乡风貌带;

(3)保护古城以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三塔(应天塔、大善塔、文笔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空间格局形态。

2.保护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八片历史文化街区。

3.划定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4.保护和利用好已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掘绍兴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城市水系 1.功能定位

强化防洪排涝、调节生态环境、涵养城市生脉、丰富城市景观、凸现水乡特色。2.水系结构

(1)建设“四环、四网”的城市生态景观河湖体系;

(2)中心城市北部建设 “十纵、七横”的骨干排涝河道,南部建设南池江等11条南北向骨干排涝河道。

(十)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 1.重点建设区域

在镜湖绿心和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确立5个重点建设区域:镜湖城市核心区、迪荡新城、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柯北新城、袍江工业新城。

2.城市综合体

在镜湖绿心和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重点推进25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镜湖绿心(5个):高铁、高教园区综合体、城市核心区综合体、迎恩门风情水街综合体、环镜湖商务休闲综合体、东浦古镇综合体。

越城片区(7个):越子城综合体、鲁迅故里旅游综合体、和畅堂城市综合体、迪荡商贸商务城市综合体、迪荡湖休闲综合体、青甸湖休闲旅游综合体、会稽山度假休闲综合体。

柯桥片区(8个):轻纺国际贸易区综合体、柯北市场创新区综合体、轻纺市场综合体、大坂湖水乡都市休闲区综合体、瓜渚湖北岸城市综合体、笛扬商圈综合体、物流直通关综合体、独山世纪城综合体。

袍江片区(5个):绍兴国际汽车城综合体、绍兴物流基地综合体、袍江商务居住综合体、袍江科技创业综合体、“两湖”休闲旅游综合体。

篇2: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日期:2012-12-25 浏览次数:12 字号:[ 大 中 小 ]

为进一步塑造绍兴市区夜景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和档次,构建节能、生态、宜居的城市绿色照明系统,强化城市照明对发展城市夜间经济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浙江省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我市于2012年9月启动了《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8日止。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6510,85220419; 传真:85110850,85208211;联系人:谷同志、朱同志

2、电子邮箱:SXJSJCGC212@163.COM

3、邮寄地址:绍兴市人民西路248号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年)简介

一、规划范围、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涉及“一心,两片”,即镜湖绿心、越城片区、袍江片区,其重点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照明规划建设。

(二)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二、规划目标

以建设绿色生态和健康文明的城市照明光环境为目标,提高城市照明的质量和节能水平,美化城市夜景,提升城市品位。

(一)近期目标

应满足城市功能照明要求,突出城市特色,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强调安全和美观,逐步建立绿色照明体系。

(二)远期目标

普及绿色照明工程;景观照明功率密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节能指标;形成展示绍兴城市特色的夜景观空间脉络;全面实现智能化监控及管理系统等。

三、城市照明总体格局

“一心、双核、两环、四轴”:“一心”指一环以内的老城区城市照明;“双核”镜湖城市核心区和迪荡新城商贸商务区;“两环”指环城河和大环河水体及其两侧山体(如府山、塔山、蕺山、梅山等)、公园绿地、建(构)筑物构成的照明景观带;“四轴”解放路(解放大道)、中兴路(中兴大道)、胜利路和人民路等四条建筑夜景照明轴线。

四、城市照明亮度空间管制

(一)高亮度环境区域

规划共8个,分别为镜湖城市核心区、新客运中心综合体、镜湖商业中心、高铁站前区、解放路商业街区、金时代和海尔曼斯商业街区、迪荡商贸商务区、绍兴国际汽车城等。

(二)中亮度环境区域

规划共5个,分别为镜湖新区总部基地、高教园核心区、迎恩门风情水街区、袍江商务区、袍江科技创业区。

(三)低亮度环境区域

主要包括度假休闲区、居住区等,如青甸湖休闲旅游区、会稽山度假休闲区、环犭央犭茶湖休闲区、东浦古镇区、迪荡湖休闲区、袍江“两湖”休闲旅游区、东湖风景区等。

五、动态照明控制

(一)动态照明许可区

解放路商业街区胜利路—鲁迅路段、解放大道凤林西路—体育路段、胜利路环城西路—迪荡梅龙湖段、人民路环城西路—舜江路段、中兴路二环北路—环城南路段、袍江中国汽车城、二环北路。

(二)动态照明限制区

咸亨新天地新建南路—解放南路段、玛格丽特商业广场车站路—解放北路段、新建北路胜利东路—人民中路段、府横街仓桥直街—解放路段、保佑桥直街劳动路—东街段、迪荡湖路西施山路—云东路段。

(三)动态照明临时设置区

环城河、大环河、鉴湖绿带、梅山景区、迪荡湖、梅龙湖休闲公园等。

五、景观照明空间系统构成(一)景观照明重要区域——面

规划8个,分别为老城商圈、历史文化街区、迪荡商业商务休闲区、镜湖城市核心区、镜湖新区总部基地、高铁站前区、高教园核心区、袍江商贸商务区。

(二)景观照明重要路径——线

(1)重要河道景观照明

规划7条,分别为环城河、大环河、鉴湖、浙东运河、杭甬运河、梅山江、环山河。

(2)重要街道景观照明

规划11条,分别为解放路(解放大道)、中兴路(中兴大道)、胜利路、人民路、站前大道、洋江路、凤林西路、104北复线、世纪街、城南大道、迪荡湖路。

(三)景观照明重要节点——点

(1)主要出入口、交通枢纽

规划包括杭甬高速绍兴出入口、杭甬高铁绍兴站、萧甬铁路绍兴站、汽车客运中心、汽车西站、绍诸高速绍兴出入口、汽车东站、104国道入城口、329国道入城口等。

(2)城市综合体

突出商业服务功能,强调近、中、远三个尺度,宜同步进行照明专业设计,同步实施。

(3)公园

主要包括府山公园、蕺山公园、塔山公园、城东生态公园、袍江两湖公园、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儿童公园、沈园、罗门公园、东湖公园、小亭山公园等各类城市公园。

(四)景观照明重要标志——城市地标

迪荡世贸超高层五星酒店、奥体中心;飞翼楼、迎恩门城楼、文笔塔、小亭山永和塔、应天塔、梅山适南亭等,分重大节日、一般节日、普通日三个层次景观照明设计,保证基础景观照明效果,天天亮灯。

六、城市照明技术要求

道路照明要求降低能耗,专业化设计。保障路灯的“亮灯率”和“维修及时率;建筑照明要求重塑夜间形象、突出重点、创造特色、慎用彩色光、避免光污染、节约能源、便于维修;广告标识照明要求避免外投光照明,采用自发和内透光的形式,不得以高亮度、强效闪烁的光影响居民生活及交通安全。

七、绿色照明规划技术规定

宜逐渐尝试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新光源推荐要根据实际使用效果,应慎重。灯具要求造型美观,使用方便,易于安装、拆卸、维修。要建立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

八、建设时序安排

(一)近期建设

近期实施照明工程63项,总投资约1.18亿元。其中:越城片区37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31亿元;镜湖新区22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30亿元;袍江片区4项照明工程,投资约0.57亿元。

(二)远期建设

建设重点主要包括:镜湖新区行政中心、科文中心、奥体中心、高铁站、高教园区夜景亮化工程、迪荡商贸区梅龙湖周围和迪荡湖周围、袍江两湖周围、青甸湖周围等夜景亮化工程;绿云路、站前大道等道路路灯工程。

九、规划实施措施

篇3: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1 柯桥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

1.1 规划范围

此次柯桥区公交系统规划建设范围从城市东部开始到城区、柯桥区行政边界;南至湖塘街道、柯岩街道行政边界;西至钱清镇、湖安线、湖塘街道行政边界;北至绍兴市及杭州市行政边界, 总规划面积达到210 平方公里。

1.2 规划目标及期限

柯桥区的规划目标包括4 点:第一, 要建设成枢纽型、区域型客运交通体系, 围绕高效物流货运中心为核心铺开建设;第二, 引领城市向外拓展, 支撑城市“三片融合, 中心崛起”的总体发展目标;第三, 缓解某些城区的交通问题, 将城市内外交通体系打通;第四, 体现绍兴地方特色, 强化水陆交通两运的枢纽实力, 以慢行交通作为公共交通运营原则。此次规划的期限范围为2012 ~ 2030 年。

1.3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绍兴市柯桥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分为“一城三片”。其中“一城”是指所规划的210 平方公里柯桥区;“三片”是指围绕生产、商贸所展开的柯北片建设, 以居住、市场和商贸为主的城市核心柯桥片建设, 还有以旅游度假和城市休闲为主的柯南片建设。“一城三片”还要实现“一核两轴, 环网相扣”, 其中“一环”是指在现有的轻纺城国际贸易区基础上提升和拓展服务功能, 形成城市生活服务与生产的综合核心;而“两轴”则是指沿线金河大道南北两向的城市贸易发展建设, 还包括了群贤路、钱陶路东西的区域融合发展轴。“环”则是指以水系、古镇景区为主的城市特色水乡魅力环。例如城市公园、安昌古镇、柯桥等等[1]。

2 柯桥区交通规划主要要点分析

关于柯桥区的未来交通规划要点,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6 点进行分析。

2.1 交通规划主要指标

首先, 城市交通结构建设主要以远期为总体目标, 确保公交系统占到交通比重的30%, 而私家车占到15%, 以步行、自行车和助力车为主的慢行交通则要占到55%。具体如表1。

2.2 综合交通体系构架规划

综合方面, 柯桥区希望构建“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体系、“两纵四横”的快速路网, 以及“七纵十二横”的主干路网。在高速公路网面, 是以自南向北的杭甬高速与上三高速公路复线作为两横横轴, 而以杭州湾钱江通道作为一纵纵轴。而快速路网方面由西向东从湖安路到镜水路为“两纵”, 而以由北向南从安滨线到杨绍公路为“四横”[2]。

2.3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主要以都市圈协调发展, 区域性高效交通体系为主, 在发展陆路的同时, 发挥航空优势, 强化连接杭州萧山机场的交通线路, 并基于铁路构建绍兴北站BRT线路。同时也全面拓展以柯岩鉴湖旅游航线为主的航运线路。

2.4 道路系统规划

柯桥区道路系统规划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看, 宏观上做到整体公交走廊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化, 引导城建向合理方向发展;中观推进交通设施及周边土地耦合发展, 强调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微观方面则要严控以古城为核心的越城片区开发强度, 促进城市人口关于就业、交通及居住迁移能力。最终实现“中心崛起, 三片融合”格局。

2.5道路常用断面形式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分析

柯桥区城市高速公路在横断面方面采用整体式与分离式两种形式, 其中城市主干路横断面所采用的是断面堑式和路堤式 (见图1) 。它满足了道路交通的不同服务功能需求, 比如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等等。它能够让行车的交通安全指数与行车速度有所提升, 但与此同时它也具有较高的造价。

2.6 老城区交通规划

柯桥区是绍兴市内新兴的城区, 在区内诸如山阴路到金柯桥大道这一段的老城区建设也要重视。从2012 年起, 柯桥区强化对老城区道路的修补重建, 尤其是对其中的几条主干道进行了大面积调整, 降低了车道宽度而限制车辆数量。从快速外环到柯袍线实现了城市快速路网建设, 使得老城区交通压力得以缓解。

3 柯桥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

柯桥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路线, 在对市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同时, 也保护城市传统与自然风貌, 将低碳绿色交通发展策略推行到底。第二, 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 围绕市民的流动来提升城市经济, 确保提供给市民最安全有效的服务。第三, 应该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 鼓励高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第四, 合理利用市区发展优势, 强化城市活力, 带动区域化经济的全方位发展。第五, 在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土地的合理使用, 为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第六, 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进程协调一致, 并合理结合相关规则, 形成公共交通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的有机衔接。

4 总结

柯桥区是绍兴市城市快速发展的标志。本着“一城三片、一核两轴、环网相扣”的基本原则, 推行城市特色交通, 发展城市经济性, 将指引柯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立正.高速公路交通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14) :86-86, 60.

篇4: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干菜扣肉

绍兴人嗜咸。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被称作绍兴的“三乌文化”。其中的“乌干菜”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梅干菜”。“乌干菜焖肉”也叫“梅干菜扣肉”,周恩来总理祖籍绍兴,他很喜欢吃这道菜,还曾用此菜宴请过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

用料:

五花肉1500克,梅干菜50克,食用油500克,茴香5克,桂皮5克,老抽5克,粽叶2张。

做法:

1.五花肉洗净切大块,入锅加清水,水量以没过肉为宜。煮开撇沫,捞出五花肉,肉皮保持,将肉切片。

2.锅中放油,烧至六七成热,放入切好的五花肉,炸至表面金黄,捞出,投入清水浸泡。

3.洗净粽叶,剪成与碗底直径相当的段,放入碗中,加入茴香、桂皮,将浸泡后的五花肉肉皮朝下置于粽叶上,倒入老抽。

4.将事先用清水浸泡过的梅干菜置于肉片上,肉入蒸锅蒸半小时,再关火焖半小时,即可出锅扣入盘中。

霉苋菜梗蒸豆腐

绍兴人善于精打细算。一坛霉菜梗捞完以后,坛中尚余霉苋菜梗卤。这种霉卤是老辈绍兴人的至宝,从前走亲访友,进屋就能闻到这种“臭臭”的异香。隔年的菜卤名曰“老卤”。来年若还要做霉菜梗,老卤就可以当引子,会让做出来的霉苋菜梗味道更加好。

这种霉苋菜梗卤还成就了绍兴本地的另一风味——炸臭豆腐。传统的臭豆腐就是放在这种霉卤中浸渍出来的。臭豆腐入油中一炸,表皮炸得酥酥的,里面是嫩嫩的。几条街都能闻到那类似霉卤味的异香。

用料:

豆腐400克,霉苋菜梗100克,菜籽油5克,盐1克。

做法:

1.豆腐切成2厘米厚的条或块,置于盘中,将霉苋菜梗码在豆腐上。

2.浇菜籽油,撒盐。

3.上蒸锅蒸10分钟即成。

小贴士:

此菜用北豆腐,蒸过后不易变形;此菜用南豆腐,则口感更好。

霉鳓鱼蒸鱼

绍兴人善吃鱼。从前为了方便储存,绍兴人常将鱼类做成咸鱼或咸鱼干,霉鳓鱼就带有这种旧时的生活痕迹。霉鳓鱼是用盐腌制而成的,本身就带着咸味,所以蒸时不必再放调味料,原汁原味更加鲜美。

用料:

霉鳓鱼1条,鲫鱼1条,葱花适量。

做法:

1.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置于盘中。

2.霉鳓鱼去鳞,洗净后剪段,置于鲫鱼上。

3.上蒸锅蒸10分钟,撒葱花即可。

温馨提示:

篇5: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发布文号】嘉政办发〔2002〕44号 【发布日期】2002-02-25 【生效日期】2002-02-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通知

(嘉政办发〔2002〕44号)

秀城区、秀洲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嘉兴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的拆迁管理,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市区10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凡属于按照农民住宅的审批程序和面积标准建造并持有“宅基地使用证”的房屋,其拆迁安置补偿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的被拆迁户,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按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安置;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30平方米以下的,按原人均建筑面积安置;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高于30平方米的,按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安置;被拆迁户总建筑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可按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置。原使用人系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已结婚的除外),在计算安置面积时,可增加一个安置人口。

第四条第四条 被拆迁户安置房的面积在安置标准以内的,按安置标准价格结算;安置房超过安置标准但未突破原住房面积的部分,按新安置房成本价结算;超过原住房面积的部分,按商品房价格结算;对安置标准以外的原住房建筑面积部分原则上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即在原实物折价外,再给予700元/m2的经济补偿;因特殊情况需要安置的,其超过安置面积但不足原建筑面积的部分,实物折价补偿后,给予200元/m2的经济补偿。

第五条第五条 被拆迁户原批准的生产用房、临时用房和其他附属用房,不计入被拆迁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拆迁人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

第六条第六条 在拆迁公告规定范围内的各类违章建筑及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构)筑物,必须在规定拆迁期限内无条件地自行拆除,不予安置补偿。经批准建造的临时建筑未到期限者,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拆迁人按残值给予补偿。

第七条第七条 搬家补助费按原使用人具有正式户口的常住人口每人3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一户人口为一人的,一次性发给50元的搬家补助费。使用临时周转房的,在迁往正式安置房前需再次搬家时,按上述标准再次发给。

第八条第八条 为加快房屋拆迁的进度,拆迁人可对被拆迁人提前签协、搬迁采取奖励办法,其奖励标准由各拆迁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第九条第九条 被拆迁户家庭人口中的农业户口(含原有正式户口的未婚现役军人、正在劳动教养或拘役、服刑的人口)全部“农转非”。对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以上“农转非”的劳动力,由市社会保障局按规定统一进行安置。

第十条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嘉政办发[2001]75号文件同时废止。

附表一: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价格表

类 型 结构等级 价格单位 标 准 备 注

楼房 砖混一等 元/ m2 265―340 建筑面积

砖混二等 元/ m2 195―265 同上

平房 砖混 元/ m2 160―195 同上

平房 砖木一等 元/ m2 120―150 同上

砖木二等 元/ m2 110―135 同上

砖木三等 元/ m2 100―120 同上

临时用房 元/ m2 80―110 同上

简易房 元/ m2 25―60 同上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成新率标准

建 成 年 份(从原批手续时间下一年计)成 新 率 1995――2001年 9――10成1991――1994年 8――9成1986――1990年 7――8成1981――1985年 6――7成1976――1980年 5――6成1975年以前 4成以下

附表二: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附属物补偿标准

序号 项 目 单位 单价(元)备 注电话移机费 只 按现行实际报支 农村有线电视初装费 户 按现行实际报支分体式空调移机费 只 300 4 窗式空调移机费 只 100 标准晒场及水泥道路平方米 20 临时浇水泥场地的,一律按标准的2-3折计算标准帮岸 米 80 房屋基础部分帮岸不另行计补水井 口 250 8 灶头 眼 50 围墙平方米 12―30 简易:12元/m2普通:20元/m2标准:30元/m2 10 门墩 座 最高2000 按质论价粪缸 只 20 12 河埠 座 100 13 化粪池 只 200 防盗门 扇 150―300 临时安装防盗门窗的,一律按标准的2-3折计算防盗窗平方米 15――30 综合一次性补偿 户 1000-2000 一户合法建筑面积200m2以上补助2000元;100-200m2补助1500元;100m2以下补助1000元

附表三:

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拆迁房屋中

主要装璜部位材料补偿标准

主要部位 档次 材料代表品种 单位面积补偿标准(元/

篇6: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一)围墙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定:当界外为已征用地,围墙中心线与用地界线吻合;当界外为未征用地,围墙基础不得逾越地界。

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围墙退让道路红线的要求应符合表3-5规定。围墙是否允许设置、设置形式和具体退让要求根据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二)地下建(构)筑物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在保证建筑施工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不少于地下建(构)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不小于5米,其自用管线和支护结构的外侧的离界距离不小于1米。当城市市政管廊、重要景观道路的环境绿化等有特殊要求时,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应符合相应要求。

(三)在后退道路红线或河道蓝线大于8米时,允许阳台、踏步等突出部分在后退距离的五分之一的范围内安排。

(四)临时建筑的离界距离不宜小于3米。

(五)大门及门卫设施,后退道路红线与围墙退让保持一致。高度不超过5米的机械式停车设施后退围墙不小于1.5米。高度不超过5米的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不小于3米。

(六)建筑最大外挑部分宽度不大于2米,且外挑部分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米。

3.4.5 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布置的住宅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的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布置的非住宅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后退距离,多层不小于15米、高层不小于2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的后退设计距离,多层不小于10米,高层不小于15米。

3.4.6 沿公路两侧布置的建筑物,其后退距离指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护脚护坡道,高速公路为隔离栅栏)外缘向外一定距离,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后退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互通立交和特大型桥梁不少于50米。

(二)后退非高速公路的国道不少于20米。

(三)后退省道不少于15米。

(四)如国道、省道过境段兼有城市道路的属性,建筑后退距离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过境公路的性质和等级,分别按照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的要求后退。

3.4.7 沿铁路两侧布置建筑物,其后退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物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设计距离不得小于50米;干线铁路两侧的建筑物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设计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物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设计距离不得小于20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设计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建筑物设计定位,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技术规定。

3.4.8 城市高压电力线路保护走廊宽度及建筑物与其边导线最小水平距离要求应符合表3-6的规定。

表3-6 高压电力线路走廊宽度及建筑物与其边导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线路电压等级(KV)高压保护走廊宽度(米)建筑物与边导线最小水平距离(米)

50065~7520

22045~5515

11025~3010

35(20)20~2510

1011~12.55

3.4.9 其他涉及城市紫线、蓝线等特殊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后退距离,应按照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规划要求执行。

第四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节 街景

4.1.1 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沿路建筑群体要形成活泼有序的天际线、协调而丰富的街道立面。沿街建筑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应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的需要,灵活设置,以利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二)主要街区、重要地段两侧住宅建筑正立面设计、装饰应当与所处建筑环境协调,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阳台。住宅建筑不得设置错层阳台。

沿街不得设置有碍市容景观的附属设施。

(三)沿街商业店铺的空调室外机及附属设施应统一规划、统一设置。

沿街建筑立面原则上不宜设置空调室外机,确需设置的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

(四)当建筑红线至规划道路红线距离大于等于5米时,沿街建筑主体最大悬挑宽度为建筑红线至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的1/3,且不大于2米。沿街悬挑部分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米。

4.1.2 为保持城市空间通透性,营造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市区内应控制大体量板式高层建筑,原则上高层建筑的面宽(指长边)宜控制在50米以内。

4.1.3 城市道路照明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道路照明设计应满足交通安全为主要原则,应选用高效节能、造型美观、适宜环境的灯具。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照明灯光的设计光色、城市建筑物的设计色彩应明显区别于交通信号灯光色。

4.1.4 城市修建围墙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沿街确需修建围墙的,优先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3米。

(二)古城保护范围(8.32平方公里)及其他历史保护区内的园林公园、居住小区等需修建围墙的,可设置景观性实体围墙,但应保持古城原有古色古香的整体风貌。

(三)看守所、油库、煤气罐站、各种物质储备专用仓库区、电厂、水厂、宗教场所以及畜禽饲养场等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相关要求设置。

第二节 公共开放空间

4.2.1 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用地单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

4.2.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和城市水体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求:

(一)城市广场的设计应与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相协调,满足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氛围的要求;广场内应设置电话亭、饮水器、标志牌、垃圾箱、座椅(凳)和灯光照明等设施;3公顷以上的广场应设置公厕。

(二)以休憩功能为主的城市广场绿地率不应小于45%,绿化宜种植高大乔木。

城市公共水体的设计要求:

(一)应保护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的特征水位和绿化。

(二)应保持水体沿岸用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严格控制沿岸用地的开发强度和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

4.2.3 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公共开放空间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场地公共开放空间,应有宽度不小于1.5米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

(二)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开辟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3.6米,步行通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0米,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厘米,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

(三)应采用无障碍设计。

第三节 建筑景观

4.3.1 住宅建筑景观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居住建筑应当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避免零星插建。

(二)同一居住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当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细部、小品等方面力求形成居住建筑组团级的标识性。

(三)不得在成套的居住建筑院落内和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内增建建筑物。

(四)空调室外机及排水、太阳能热水器等户外设施宜统一预留设置位置。

(五)屋顶装修不得破坏原有建筑景观效果。

4.3.2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不得作悬挑装修。

4.3.3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和立面装修工程使用玻璃幕墙作外墙面,应控制玻璃幕墙的面积或采用其他材料对建筑立面加以分隔,禁止使用镜面玻璃。玻璃幕墙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限制设置的建筑:

1、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大于30米的,其道路两侧建筑物20米以下立面,其余路段两侧建筑物10米以下立面。

2、城市立交桥、高架桥两侧相邻建筑。

3、十字路口或多路交叉口处的建筑。

以上限制设置的建筑,结合建筑方案经专家论证可以设置玻璃幕墙的,其单个立面透明玻璃占墙面比不得大于0.6,且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16的低反射玻璃。

(二)禁止设置的建筑:

1、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

2、住宅、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教学楼、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以及立面改造工程,不得在二层以上采用玻璃幕墙。

3、住宅建筑周边100米范围内朝向住宅的建筑立面。

4、T形路口正对直线路段的建筑。

(三)因情况特殊,确需设置的,经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市规管委会议确定。

第四节 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

4.4.1 市区主要公共场所应设有大型宣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道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数量应不少于广告总数的20%。

4.4.2 户外广告设置通用规定:

(一)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经依法公布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风景名胜点及其建设控制范围内禁止设置。

(二)妨碍生产和人民生活,损害城市容貌或建筑物形象的禁止设置。

(三)道路红线范围内禁止独立设置。

(四)利用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的,或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禁止设置。

(五)高层建筑屋顶、坡屋顶、造型独特的屋顶禁止设置。

(六)居住区、历史文化街区禁止设置。

(七)违章建筑、禁止使用的危险房屋及其它可能危及安全的建筑物和设施禁止设置。

(八)依附于路灯杆的禁止设置。

(九)依附于行道树或通透围墙的禁止设置。

4.4.3 户外广告分类控制要求:

(一)高立柱广告

1、环城河内区域:禁止设置。

2、环城河外区域:高速公路、快速路、公路两侧以非居住功能为主的地区及体育中心、交通枢纽等城市重要节点可以设置。

3、高立柱牌面尺寸、纵向间距、最大高度应符合下表4-1规定:

道路类别牌面的最大尺寸(米)最小纵向间距(米)最大高度(米)

快速路、公路6×1850018

高速公路6×181000

4、互通式立交桥区域的数量不得超过4座。

5、广告牌面宜为规则矩形,应尽可能与道路走向垂直。

6、距离道路、建筑物的最小距离与广告设施高度之比不小于1:1。

7、不得妨碍安全视距和车辆、行人通行;不得遮挡交通标志和信号。

(二)大型支架式广告

1、环城河内区域:禁止设置。

2、环城河外区域:环境风貌交差的地段可设置。

3、总体高度(含牌面及支架)不宜超过6米。距离道路或建筑的最小距离与广告设施高度之比不小于1:1。

(三)小型独立支撑式广告

1、禁止在道路红线内设置。

2、环城河内区域:广场、车站等城市重要节点及环城河沿河绿地可设置。

3、环城河外区域:体育中心、交通枢纽、大型公园、广场等城市重要节点可以设置。

4、总体高度(含牌面及支架)不宜超过2米,单块牌面面积不宜超过2平方米,间距不小于50米。

(四)屋顶广告

1、环城河内区域:禁止设置。

2、环城河外区域:居住建筑禁止设置,高度在24米及以下的综合建筑(上部为住宅、下部为非住宅)禁止设置。

3、不得降低有日照要求建筑的日照标准。

4、应与建筑物外墙面平行,且其水平投影不得超出建筑物屋顶层四周外墙面。

5、高度应符合下表4-2规定:

建筑物层数或高度(H)设施的最大总高度(米)

H≤10米3

10米

(五)建筑立面广告

1、建筑立面为玻璃幕墙的或采用百叶

、隔栅等形式的禁止设置。

2、红线宽度小于12米的道路两侧禁止设置垂直建筑立面广告。

3、居住建筑及非住宅高层建筑裙房以上禁止设置。综合建筑(上部为住宅、下部为非住宅),住宅部分禁止设置。传统风格建筑不宜设置。

4、平行建筑墙面广告和垂直建筑墙面广告不得在同一建筑同时设置。

5、建筑立面广告不得遮挡建筑物窗洞和通风口,不得影响采光及消防安全。

6、平行于建筑物外墙广告下端距地面净高不得小于3米。

7、垂直于建筑物外墙广告,其外沿距建筑物的立面一般不超过1.2米,最大不超过1.5米;下沿距地面不宜低于4.5米,高度不宜大于6米。

(六)依附街道公用设施广告

1、依附公交候车亭、公共自行车亭、电话亭等街道公用设施可设置。

2、同一地段同一类型街道公用设施广告在规格、材料、色彩、照明等应统一。

(七)围墙广告

1、施工围墙墙面可设置临时广告,仅用于公益和本项目宣传。高度不应超出围墙顶部且不宜大于3米,项目竣工后拆除。

2、其它非临时围墙,且为非通透式的可设置。

4.4.4 户外招牌设置通用规定:

(一)当建筑后退地块红线距离大于5米时,可在退让空间内设置独立的招牌(标识)。

(二)居住建筑墙面禁止设置。综合建筑(上部为住宅、下部为非住宅)住宅部分墙面禁止设置,高度在24米以上非居住民用建筑,裙房以上外墙面禁止设置。

(三)高度在24米以上建筑屋顶只允许设置以建筑物名字的招牌(标识)。

(四)建筑立面为玻璃幕墙的或者采用百叶

、隔栅等形式的禁止在墙面设置。

(五)招牌仅限于本单位办公地或者经营地,一店一招。

(六)依附于建筑的招牌出挑部分的底部距离地面不小于3米。

(七)依附于建筑的招牌不得遮挡窗洞、通风口,不得影响采光、通风及安全。

(八)屋顶标识宜采用镂空字体。

第五章 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 城市道路

5.1.1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应严格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有关专项交通规划要求进行。

古城保护范围内道路进行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畅通的前提下,应兼顾绍兴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的格局,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予以保护。

5.1.2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道路用地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组成。各类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车道数参见表5-1。

表5-1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车道数一览表(单位:米)

道路类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42—6630—5520—4012—25

机动车车道数4—84—82—62

5.1.3 道路纵横断面布局应综合考虑交通功能、城市景观、地下管线埋设、地形等因素,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5.1.4 城市道路的跨河桥梁、桥墩布置宜与河道水流方向平行,桥梁总宽不宜小于规划河道宽度,梁底标高应满足防洪、排涝及通航要求。

5.1.5 道路交叉口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道路相交宜采用正交。需要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度,不宜采用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二)交叉口分平交和立交。高速公路与城市各级道路,快速路与快速路、主干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交,或按规划留足立交用地;主干路与交通繁忙的其他道路相交时应视交通流量情况设置立交。

(三)快速路、主干路或中央设隔离带的城市干道,宜根据交通要求建设人行天桥、地道等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四)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应清除高度1.2米以上的遮挡物。交叉口转弯半径宜按表5-2要求控制:

表5-2 车行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

道路类型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基地出入口

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米)33~3820~2510~155~10

(五)干路与干路的平交路口,应根据车流量、流向等实际情况,宜渠化拓宽,提高通行能力。渠化交通的拓宽后每车道宽为3~3.25米;其他进口车道的展宽段长度一般为40~70米,出口车道的展宽段长度一般为30~60米。

第二节 交通设施

5.2.1 基地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快速路不得开设基地机动车辆出入口;城市主干路应严格控制开设基地机动车辆出入口。

(二)基地出入口距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应不小于50米;距公交车站应不小于20米;距隧道引道端点不小于150米;距桥梁引道端点不小于80米。

(三)开设在主干道上的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转弯圆弧的起端应大于120米或在基地的最远端;开设在次干道上的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转弯圆弧的起端应大于100米或在基地的最远端;开设在支路上的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转弯圆弧的起端应大于50米或在基地的最远端。

(四)建筑工程配置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停车库出入口坡道终点与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2米,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停车库出入口坡道终点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应小于5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7米。

5.2.2 道路通车净高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机动车道净高不应小于5米,其他城市道路不应小于4.5米。

(二)各级道路非机动车道净高不应小于2.5米,非机动车道同时作为机动车应急通道的通车净高不应小于3.5米。

(三)消防通道净高不应小于4米。

5.2.3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居住区及城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无障碍通道。

5.2.4 停车场(库)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不宜超过200米,在一般地段不宜超过300米,在城市外围不宜超过500米。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其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交叉口、桥梁、隧道等坡道起止线距离应大于50米。

(二)停车位不足的城市中心区及商业密集地区,可考虑结合城市次干路、支路设置路边停车带。

(三)停车泊位数小于等于1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1个双车道或2个单车道的出入口。当停车泊位数小于25辆时,宜设置1个双车道出入口,也可设置1个单车道的出入口,但必须完善交通信号和安全设施,出入口外应设置不少于2个的等候客车位。

停车泊位数大于100辆小于等于3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1个双车道和1个单车道的出入口。

停车泊位数大于300辆小于等于5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2个双车道的出入口。

停车泊位数大于5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3个双车道的出入口。

(四)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5米。

(五)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时,室外停车位数不宜超过总泊位数的10%。

5.2.5 停车配建指标按《城市建筑工程停车位配建标准》(附录四)执行。

5.2.6 公交停靠站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市区公交停靠站的间距一般为500~600米。根据城市用地及路网布局,部分路段停靠站间距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至400~800米。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一般应设在交叉口的出入道一侧,距交叉口的直线段距离应在50米以上。

(二)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公交车站。

(三)城市干路上的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停靠站。设有公交专用道的干路可不设港湾式停靠站。

5.2.7 公共加油站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

(二)加油站的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上,并应在站内设置车辆加油等候车道。

第三节 管线综合

5.3.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在城市主要地段,主要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各种工程管线,一般应埋入地下;除必须架空设置的轨道交通线路外,不得新建35KV及以下等级架空电力线及其他架空线工程。以下区域内现有架空线应根据规划结合城市建设逐步改为地下敷设:

(一)城市建设密集区域;

(二)主要铁路客运站、主要客运港口;

(三)重要旅游景观区域、人文景观处;

5.3.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

5.3.3 各类地下管线宜结合城市道路布置,管线敷设应当与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平行,走向顺直;个别管线可结合河道、绿化带等布置。

管线敷设位置宜遵循下列规定:

(一)管线干管应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支管较多的一侧。

(二)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管和燃气管,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米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及电力管。

(三)在道路中心线以北、以东安排雨水管、给水管、电力管;在道路中心线以南、以西安排特殊管线、污水管、电信管、燃气管。

(四)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五)高、次高压及中压燃气设施中心线两侧5米及5~50米范围内区域分别确定为安全保护范围及安全控制范围。地下燃气管道不得穿越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不得穿越堆放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

5.3.4 下列地段的地下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正常状态下的通讯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排水管可以进入综合管沟。

在一般情况下的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通讯类管线宜同沟同井敷设。

5.3.5 地下管线之间,管线与铁路、道路之间应减少交叉。需要交叉的,宜采用直角相交。如斜角时,其交角宜大于45度。在重要交叉口(包括主体交叉口或水泥混凝土等刚性路面下)应预埋过街管。

地下管线产生交叉时,规划布置应按照下列规定处理:新建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压力管道让重力管道,可弯曲的管道让不易弯曲的管道。

5.3.6 路灯电缆应穿入套管,并敷设于人行道或分隔带,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25米,并与道路侧石外缘的水平净距不大于0.4米。

5.3.7 地下管线检查井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和影响附近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与安全。

5.3.8 新建、扩建桥梁和隧道的应当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管位。

管线通过桥梁和隧道时,应当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保证桥梁和隧道的安全以及正常的维护、养护。

管线穿越或跨越河道时,应满足相关河道通航标准、规划河宽和河底标高。

在河道下面敷设工程管线时,六级以上航道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0米以下;七级以下航道内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1.5米以下,并在上、下游各30~50米岸边上设置“禁止抛锚”等标志。在其他河道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0米以下。

5.3.9 通信设施发射塔应合理布局,不宜紧临住宅、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建筑物。

第六章 历史文化保护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6.1.1 保护范围:绍兴古城(护城河包围的地域)8.32平方公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

6.1.2 总体框架:

(一)以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为点;以“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独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为线;以八片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为面。实行“点、线、面”保护与名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

(二)通过以“线”串“点”,以“线”串“面”,以路串点,以绿(带)串景,组织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两条文脉。构筑系统,增强整体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名城特色的综合形象。

(三)保护以“三山三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名城空间形态格局和以黑、白、灰为特点的名城色彩基调。

6.1.3 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

(一)水系:保护现存18条(含护城河)河道和84座桥梁,形成“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的河湖水系。

(二)水乡风貌带:保护一河一路(西小河、上大路下大路河、萧山街河、鲁迅路河、西咸欢河)、一河两路(稽山河)、有河无路(环山河东段、蕺山河)的水乡风貌带。保护范围一般为河道两侧各50米。划定沿河两侧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对外环城河两侧30米至100米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风貌控制。

(三)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和建筑高度控制:保护古城以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三塔(应天塔、大善塔、文笔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空间格局形态。

(四)视廊:规划保护以下六条视线走廊:塔山应天塔——府山飞翼楼互视景观廊;飞翼楼——西小河水乡风貌对景;飞翼楼——大善塔景观廊;鲁迅铜像——应天塔对景;沈园大门口——应天塔对景;府直街——越王台对景。

第二节 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

6.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街区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的特色;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还要保留其反映的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

6.2.2 确定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等八片为历史文化街区。

6.2.3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除依法切实保护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外,对其它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和利用,实行重点修缮、普遍维修、大力整治、合理利用的方针;保护方法重在保护历史建筑外貌,内部可以整修,切忌大拆大建。

6.2.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核心保护区为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四周的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地带以外的环境协调区。

6.2.5 历史建筑的保护:各级文保单位的建筑高度维护原有高度,不得变更;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允许有超过规定高度的建、构筑物,不符合要求的应拆除或整治;在重点保护区内的建筑高度为一、二层建筑,一层檐口的高度为2.4—3米、二层檐口高度为6米以下的坡屋顶建筑,并要保证景观错落有致;在风貌协调区内建筑高度应控制为三层或三层以下的坡屋顶建筑,其檐口高度分别不超过3米、6米、9米,并要保证景观错落有致,与重点保护区协调过渡。历史文化街区各保护区内建筑密度应适中。

6.2.6 建筑外部形态控制:古城范围内除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水乡风貌带以外地区的建筑应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禁止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不锈钢、黄色琉璃瓦等材料作外装修,新建建筑应以坡屋顶为主。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外部形态服从保护区规划要求。

6.2.7 有关建筑高度控制:

(一)古城保护范围及其他历史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高度应符合《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定。

(二)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其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9米,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24米。

(三)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文物古迹保护及相应的建设控制要求的规定。

第三节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6.3.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应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范围内的开发强度、建设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严格限制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

6.3.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应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公众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6.3.3 市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规划设计委托前,应按照有关设计要求,制定规划设计总体方案和规划设计任务书。

第七章 村庄建设

第一节 一般规定

7.1.1 本章所指村庄为绍兴市区范围内的村庄,包括越城区三镇五街道以及高新区、袍江新区、镜湖新区等区域。

第二节 建设用地

7.2.1 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应依据经批准的镇(乡)总体规划或村庄布点规划,并在村庄建设规划中予以界定。

7.2.2 村庄建设用地按人均100平方米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建设用地面积总和除以常住人口数量。村庄各类建设用地的比例构成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村庄建设主要用地构成比例表

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45.0~65.0

公共设施用地4.5~11.0

道路用地9.0~18.0

生产设施用地0~10.0

公共绿地3.0~6.0

7.2.3 严格控制工业用地比例,新增工业宜布置在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内。

7.2.4 居住用地的选址应符合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村民住宅宜集中统一布置,限制独幢独户式住宅。

7.2.5 村庄主要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表7-2的规定。

表7-2 村庄主要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指标

规划规模分级主要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指标(平方米)

行政管理医疗保健文体科技农资

供应点其它配套

服务用房

大型村(人以上)8004002000400200

中型村(1000~2000人)7003001600300150

小型村(1000人以下)60000100

7.2.6 村庄公共设施项目的配套应符合表7-3的规定。

表7-3:村庄主要公共设施项目配置表

序号项 目镇中心村基层村

1居委会、村委会▲▲▲

2初级中学▲----

3小学▲▲△

4幼儿园、托儿所▲▲△

5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之家▲▲▲

6影剧院▲----

7灯光球场▲△--

8体育馆△----

9科技馆△△--

10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

11防疫、保健站△△--

12计划生育指导站△△--

13超市▲▲△

14药店△△--

15书店△△--

16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17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18旅馆、招待所▲----

19理发、浴室、洗染店▲▲△

20照相馆▲----

21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22农贸市场▲△△

注:表中▲应设项目;△可设项目。

第三节 其他规定

7.3.1 市区村庄分四类建设模式:一类建设模式为城中村改造模式;二类建设模式为其村庄处于城市边缘,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民解困小区模式;三类建设模式为农居点模式;四类建设模式为现行农村自建房模式。

一、二类建设模式规划人均建筑面积约为40平方米;三、四类建设模式的规划人均建筑面积指标控制宜结合村庄实际发展需要,采用一村一策,合理确定建居标准。但村民建房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大户(≥6人)使用耕地时不得超过125平方米,使用其它土地时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中户(4~5人)使用耕地时不得超过110平方米,使用其它土地时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小户(≤3人)使用耕地时不得超过80平方米,使用其它土地时不得超过90平方米。宅基地面积包括附属用房、庭院用地。

7.3.2 村庄住宅建筑间距必须满足日照要求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二类建设模式住宅建筑间距参照第3.2.2项规定执行。

(二)三、四类建设模式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应依据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并宜符合以下规定:

相互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朝向为南北向的,不宜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朝向为东西向的,不宜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15倍。住宅建筑间距不得小于6米;

相互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并不得小于6米;

相邻住宅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5米。建筑成组布置总长超过45米或因交通、防火需要的,宜留出不小于6米的公共通道。相邻房屋山墙开设有门窗的,山墙间距不小于4.5米;

因火灾、洪灾等不可抗力造成房屋结构受损,需要原址重建的村庄住宅,其重建高度不得大于原建筑高度,建筑间距不得小于原建筑间距,建筑形式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7.3.3 村庄道路应根据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村庄内主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7米,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3.5米;消防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设置,并应与公路或城市道路相连通,消防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米;村庄室外公共停车位应不少于3个/百人设置。

7.3.4 村庄建设应妥善处理现状管线的原地保护或迁移重建;如确有必要,应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允许管线或管廊穿越村庄进行布置。村庄范围内各类管线布置可参照本规定第五章第三节执行。

第八章 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

8.1.1 工业、民用等建筑物、构筑物消防要求,需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8.1.2 本市是人防三类城市,城市各类人防设施建设应参照《人民防空工程技术要求》及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和发展规划来确定。

民用建筑设置防空地下室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十层及其以上或者基础埋置深度三米以上(含三米)的民用建筑,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

(二)居民住宅楼(包括整体拆建的居民住宅楼)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B级防空地下室。

(三)新建除第(一)项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地面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按照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标准修建6级防空地下室。

(四)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要经济目标区除第(一)项规定和居民住宅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按照一次性规划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标准修建6级防空地下室。

8.1.3 本市是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区,设防标准按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有关规定。高层建筑、人员相对密集的公共建筑等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宜相应提高地震基本烈度标准。对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应当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城市防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和建筑选址、布局应避开活断层、滑坡、塌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并合理规划设置市、区级避震通道、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民宅、公建等建筑物和城市主次干道应与其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

(二)不得在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避震疏散场地和避震通道上规划布置包括临时性建(构)筑物在内的各种建筑。

(三)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外部通道及间距设计应当满足抗震防灾的要求。

8.1.4 绍兴中心城市范围内防洪标准为1一遇。城市防洪应采取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利用,蓄泄结合和以泄为主的方针,将工程防治措施与非工程防治措施相结合。

越城片区:100年一遇洪水位环城南河以北为5.29米;环城南河至大环河南段为5.59米,大环河以南至玉山路为5.7米。

镜湖绿心:100年一遇洪水位铁路以南为5.19米,铁路以北为5.08米;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地面不予填高。

袍江片区:100年一遇洪水位为5.05米。

第九章 附 则

9.1.1 本规定自11月1日起施行,3月3日绍兴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9.1.2 涉及特殊情况需调整本规定控制要求的,应先进行规划技术研究,根据相应调整程序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绍兴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上一篇:高三生活作文700字下一篇:初二体验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