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处置报告

2024-06-23

麻疹处置报告(共10篇)

篇1:麻疹处置报告

关于马山子镇发生一例麻疹

疑似病例调查报告

2014年04月04日,我院接到无棣县疾控中心通知滨州市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麻疹疑似病例。我院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现将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建成,男,2008年03月23日出生,居住于马山子镇北0村,现在北0幼儿园大班上学。

二、麻疹疫情核实及处理情况

经调查核实,患者,2014年4月2日发热,最高温度为38.9℃,3日出现皮疹后,到滨州市人民医院就诊,以“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并立即隔离治疗。

三、防控措施

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流行与蔓延。我院迅速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一、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辖区内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调查后发现无相关病例发生。对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对病家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由我院组织专业人员于4月4日下午对其所在幼儿园所有儿童及北0、张赵两村45岁以下的人员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四、对其所在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五、自患者出现皮疹14天内,对与其接触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和体征,要及时上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要求乡村医生加强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马山子中心卫生院 二〇一四年四月五日

篇2:麻疹处置报告

关于1例麻疹病例调查处置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男,6月龄/出生2011年12月9日,现住址西安

市xxx小区,联系电话:xxxxx。全小区648户,人口数1944 人,15岁以下儿童 212 人,该小区近年来无麻疹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患者基本情况

1、发病情况

2012年5月中旬,患儿xxx因拉肚子断断续续就诊于附近xx医院,xx医院,xxxx儿童医院,症状时好时坏。6月22日晚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5。6月23日早上去xxx院门诊就诊。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留观输液三天,症状有所好转。6月26日晚 患儿再度出现发热,体温38.5。6月27日早上即去xxx院就诊,以“支气管炎”收住院。28日早上患儿烧未退,并口腔内及额头上出现疹子,xxxx院随即会诊,疑似麻疹病例建议家属转院。28日下午14时转入xxx儿童医院。在儿童医院住院治疗。

2、既往接种史

据调查,患者不足8月龄未接种麻疹疫苗,未接触过发热、出疹患者。

(二)密切接触者调查

6月28日我社区中心对xxx小区逐门逐户进行地毯式摸

底调查,确定11 人为密切接触者。

(三)15岁以下人群的免疫史状况

xxxx小区15岁以下儿童 212人,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人,8月龄-14岁儿童193人,均有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

三、采取措施

1、在xxx小区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

索,共发现 0 例发热病例,确诊为0,现 0。

2、对xxxx小区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共接种麻疹疫苗164 人,1人因禁忌症未接种麻疹疫苗。3人已

出过麻疹拒绝接种。12个未到月龄。

3、指导患儿家属及xxxx小区对 11 名密切接触者居家进行

医学观察。要求近期加强发热、出疹病例主动监测,发现病例及

时报告。

4、指导密切接触者、及患儿家中进行终末消毒,用84消毒

液对地面、桌面、门窗进行喷洒、擦拭。

5、在xxx小区对辖区居民开展了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醒居

民加强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密切观察,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

及时就医。

四、实验室结果及结论

经麻疹血清学实验检测,根据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

结果,经专家诊断排除麻疹。

附:麻疹疫情应急调查处置表

二○一二年六 月 二十八 日

附件1麻疹疫情应急调查处置表

病例报告单位: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时间:2012.06.28

病例现住址: xx街道阳光假日小区

1、麻疹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姓名 xxxxx性别 男年龄 6月龄家长姓名 xxxx

电话xxxxxxxx工作单位:无

2、该病例所在村(居委会)发热、出疹病例的主动搜索情况

本辖区总共 648户,搜索户120户

1月内有0例发热出疹病例

3、病例所在地的接种率评估和补种

密切接触者11人,密切接触者接种11人,辖区内15岁以下儿童212人,有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212人,无免疫史0人,免疫史不祥 0人,本次接种164人,8月龄-6周岁接种98人,7岁及以上接种4人。15岁以上62人

4.采取措施

住院隔离治疗 1人,居家隔离观察 11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1

人,对疫源地和群众所采取的消毒、宣传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84

消毒液按1:200比例进行消毒,病例所在地发放麻疹防病知识宣传单,对

周围人群进行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索并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调查处置单位: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3:新生儿麻疹1例报告

患儿男, 11天, 因食奶呛咳2天, 发热1天收入院, 患儿系第1胎第1产, 胎龄39+3周。患儿出生后第10天出现食奶呛咳, 随后伴有发热, 体温38.0℃以下, 在我院门诊检查:血常规:WBC 20.0×10^9/L, HGB 183g/L, PLT 164×10^9/L, NEU 63.4%, LYM 27.7%, MO8.6%。胸片示:双肺野纹理增粗, 可见斑片状模糊阴影沿肺纹理分布, 以右侧为著, 两肺门影增浓。以“肺炎”住院。入院查体:T37.8℃, 神清, 精神欠佳, 呼吸稍促, 全身未见皮疹, 双眼可见脓性分泌物, 口腔粘膜粗糙, 咽部充血, 扁桃体未见肿大, 双肺闻及细湿罗音, 心率130次/分,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肠鸣音无异常, 双侧巴氏征阴性。患儿入院治疗第1天仍有发热, 体温最高达38.6℃, 住院第2天, 颈部及颜面部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 第3天皮疹明显增多, 躯干皮疹分布明显, 高度怀疑新生儿麻疹, 再次详细追溯病史:患儿母亲在产褥期第3天有咽痛﹑咳嗽﹑流涕伴发热2天后出现周身皮疹病史, 当时疑似药物过敏, 未予重视, 皮疹3天后消退。遂联系防疫保健部门对患儿采血查麻疹抗体-Ig M阳性。更改诊断为1﹑麻疹2﹑新生儿肺炎。给予静滴免疫球蛋白, 患儿症状逐渐缓解, 入院第5天皮疹逐渐消退, 伴有少量脱屑﹑皮肤粗糙, 色素沉着, 食奶呛咳明显好转。入院第7天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双肺可闻及痰鸣。入院第9天, 病情平稳出院。

2讨论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病毒呼吸道传染病, 人是唯一传染源。由于绝大多数母亲曾接种麻疹疫苗或患过麻疹, 其体内含有麻疹抗体, 且抗体能由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因此6个月以内婴儿具有被动免疫力, 此期间极少出现麻疹, 新生儿更是罕见。但新生儿的母亲感染麻疹, 新生儿极有被传染可能, 如新生儿母亲未感染麻疹或接种过疫苗但未加强, 抗体水平下降, 因而通过胎盘的抗体免疫力不足, 不能很好地保护新生儿, 新生儿又未达到计划免疫的年龄未接种疫苗, 亦容易发病[1,2]。本病例提示新生儿麻疹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早期仅表现为中﹑低热或无热﹑纳差﹑咳嗽等感染中毒症状, 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临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仔细询问病史, 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 了解新生儿病麻疹接触史, 当新生儿出现双眼分泌物增多﹑畏光﹑发热﹑皮疹等表现应想到本病。该患儿母亲产后感染麻疹, 新生儿体内缺乏相应抗体保护故发病, 母亲为传染源。同时孕妇在麻疹流行期间应积极预防麻疹, 可提倡育龄妇女进行再次麻疹减毒疫苗的预防接种[3], 如孕妇或新生儿有麻疹接触史, 应立即接种麻疹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免疫球蛋白, 以免孕妇或新生儿感染麻疹。

参考文献

[1]王信子, 吴南屏, 陈离伟, 等.新生儿麻疹免疫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4, 12 (3) :177-178.

[2]王仲琴, 权英.新生儿麻疹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 2001, 30 (7) :447.

篇4:麻疹处置报告

2012年5月2日,盐城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卫生院接到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在滨海港经济区某村二组发生一例疑似麻疹病例。接报后我院非常重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于5月3日上午到疫点协同该村卫生室展开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现场调查处置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患儿发病情况

患儿姓名:赵某某,女,出生日期:2011年10月14日(6月龄),母亲姓名:张某某。常住地址:盐城滨海港经济区某村二组。2012年4月中旬,患儿因发热,咳嗽,被诊断为“小儿肺炎”在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10余天,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的迹象。在医生的建议下,在4月28日转院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当时患儿持续发热,口腔黏膜、脸部以及全身布有疹子,并出现昏迷现象;4月30日经专家会诊,诊断为“疑似麻疹”,并通报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点所在村情况

该村位于滨海港经济区东南部,为一刚建好的新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有608户,1934人,15岁以下儿童261人,该村近年来无麻疹疫情及病例发生。

3、麻疹往年流行情况

滨海港经济区辖区内,近年来无麻疹流行,也无麻疹病例发生。但有少例疑似麻疹病例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

1、既往免疫史

该患儿持有预防接种证,并按时接种。因不足8月龄,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其母亲自述患儿近两周内无接触发热、出疹患者史。该患儿为母乳喂养。

2、密切接触者

经现场调查,因患儿是周岁以内婴儿,活动范围只局限在家中,密切接触者很少,主要为患儿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等4名家庭成员。

3、该村15岁以下人群的麻苗免疫史

经查阅资料和现场走访,该村15岁以下儿童261人,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17人;8月龄-14岁儿童244人,有227人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93.0%,接种史不详16人占6.6%,无接种史1人占0.4%。

三、采取措施

1、控制传染源,患儿已经住院隔离治疗。

2、对患儿家中进行终末消毒,用84消毒液对地面、桌面和门窗进行喷洒、擦拭。要求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立即对该村,重点是患儿居住周围的人群开展了麻风疫苗的应急接种,共接种麻风疫苗179人,包括患儿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4人,麻苗接种史不详16人和无麻苗接种史1人在内;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的179 人中,15岁以上56人占31.3%。

4、以患儿的家为疫点,在该村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索,未发现相似病例。

5、指导患儿家属(密切接触者)居家进行医学观察。要求该村卫生室近期加强对发热、出疹病例主动监测,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6、协助该村卫生室人员,通过板报、画廊和发放宣传单

等方式,对该村居民开展了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醒居民讲究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实验室结果及结论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30日对患儿采集血标本,经麻疹血清学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根据患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经专家诊断排除麻疹。2012年5月16日,患儿痊愈出院。直至2012年5月17日,该村未发生类似发热、出疹病例。

五、问题与思考

1、存在问题: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免疫规划重点防控的疾病。麻疹的发病率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但在大规模接种麻疹疫苗后,由于人工自动免疫在免疫力持久性方面的不足,因而出现了小月龄儿童以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相对增高的趋势。同时麻疹的症状多不典型,给基层医院的诊断带来困难,不利于麻疹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控。

2、为做好小月龄儿童麻疹的预防,有以下几点思考:

①、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②、通过扩大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范围,提高人群免疫覆盖率(特别是15岁以上人口),来保证<8月龄婴儿不至暴露于麻疹感染中。

③、将育龄期妇女的麻疹疫苗接种纳入控制婴儿麻疹的措施。

④、适当提前麻疹复种时间,为防止抗体水平不能持久而衰退,也为了尽早解决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漏种者的免疫力。

⑤、严格要求托幼机构和学校将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未种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中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⑥、进一步做好疑似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五、小结

篇5: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1、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l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C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条中任一条加(7)条或(8)条或(9)条。

2.2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的规定,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必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开展麻疹的相关信息报告。

2.3监测病例定义

在麻疹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的麻疹病例,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麻疹的主动搜索等有关监测工作,期间发现的病例称之为监测病例。而其搜索的范围按现场实际、疫情波及地等情况,由疾控中心具体确定。

3、部门职责与组织保障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县卫生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工作,提高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门职责

3.1.1县卫生局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麻疹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1.2县卫生局应急办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3.1.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

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标本的采集;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3.1.4县卫生监督局应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3.1.5县疾控中心负责对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和疫苗应急接种;指导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麻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开展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麻疹病例的主动搜索;落实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工作;进行有关样本的采集,并在3日内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有条件地区);负责疫情个案报告的审核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

3.2组织保障

3.2.1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

根据全市麻疹防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的疫情发生趋势,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对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应由疾控中心负责进行网络直报。

3.2.2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

在疫情高发季节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内,疾控中心应对辖区内卫生管理人员、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强化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的意识,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学、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培训,推广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本街道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麻疹防制工作的应急演练,锻炼出一支疫情意识强、行动迅速、处置高效的善战队伍。

3.2.3配备各类所需物资

县卫生局均应根据疫情预测和防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储备足量的疫苗,配备必要的治疗药械,必要的治疗药品、器械和病床等。

4、应急准备

4.1组织准备

根据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中心向县卫生局提出成

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组织机构的建议。应急指挥机构应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组到达现场,必要时,地区和市级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派人协助调查与处理。现场调查组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现场调查组应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4.2物品与器械准备

现场调查组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应包括:

(1)调查和资料分析用品: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其它相关表格、记录本;

(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标本采集记录表、标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检测标本采集的拭子,应使用灭菌人造纤维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的记录笔等。

(3)应急用麻疹疫苗。

5、疫情报告

5.1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于获得麻疹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2报告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辖区内麻疹病例报告后,在以最快的方式向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同时,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病例确诊后于6小时内填写基本信息(见附表2麻疹个案基本信息表),以传真形式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于个案调查(见附表卜l麻疹个案调查表),疫情结束后5日内上报有关部门。

麻疹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己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初次报告要快,应在调查后2小时完成。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进程报告要新,需按日进行。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结案报告要全,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6、应急处置

6.1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核实诊断可通过查看病例、访问病人和能够提供较详细的病人发病与发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检查信息甚至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等,同时还要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同时还需要分析临床采样的准确性,必要时重复采样进行检测。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6.2流行病学调查

掌握麻疹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

6.2.1个案调查:主要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对疫点、疫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及时开展病原检索工作。

6.2.2暴发调查:暴发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发生病例的整个地区(单位)及与之有关的地区。暴发疫情调查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6.3病人隔离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麻疹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麻疹在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麻疹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麻疹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6.4密切接触者的调查与处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2l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一旦其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6.5样本采集、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应与流行病学调查密切结合,由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咽拭子和血液等标本,及时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采集标本时应详细填写标本送检单。病人或疑似病人标本送检单应包括标本编号、姓名、地址、发病时间、临床诊断、标本种类、采样地点(住院时填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病房名称)、采样时间等内容。

6.6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

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

6.6.1疫点、疫区的划定

(1)疫点:指发生病人、疑似病人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来划定疫点。一般指同门户出入的地方或与病人、疑似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

(2)疫区: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要根据疫点的地理位

置、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为疫区。

6.6.2疫点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指导开展和指导社区、学校等定期开窗通风。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治疗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避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

6.6.3免疫预防

麻疹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的动态,在县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管理规程及国家对麻疹疫苗使用的有关规定实施,要特别注意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6.7加强区域联防

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街道与街道交界地区,由县卫生局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如属不同区,由市卫生厅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的疫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

6.8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流行季节前,铁心桥街道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麻疹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麻疹的意识。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引导群众加强营养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卫生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参与或监督下,托儿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3)发生麻疹疫情后,卫生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疫情,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避免处置过度造成社会恐慌。当疫情严重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群防群控。

(4)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的麻疹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7、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篇6:麻疹处置报告

一、前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典型周期性流行,发病率在传染病谱中常居首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八十年代以来麻疹疫苗广泛应用,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WHO已将麻疹列为无脊灰地区下一个要消除的病毒性疾病。但是在疫苗时代,麻疹流行病学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流行间隔延长而不明显、发病年龄后移、流行中病例临床表现以轻症不典型者增多等等。由于我乡流动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麻疹暴发流行的可能依然存在,特别是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或易感者突然集中的人群。为了有效控制麻疹暴发流行,加强对麻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麻疹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麻疹病例。以村、村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四、诊断标准和暴发疫情判定标准

麻疹病人的诊断标准参照GB15983-1995执行。

(一)临床症状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二)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三)实验室诊断

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四)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发热(38℃或更高);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2临床诊断病例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与确诊麻疹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3确诊病例

确诊以实验室确诊为准。

5、暴发疫情判定标准

1)在较长时期内无麻疹疫情的地区,发现疑似麻疹病例; 2)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麻疹病例。以村、村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五、麻疹暴发疫情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发生麻疹大范围流行或局部暴发流行时,疫情发生地可根据疫情的发展趋势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需要,在疫区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宣传、教育以及爱卫会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物资,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疫情发生时,市卫生局组织成立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参加的应急处理技术指导组,研究确定控制暴发流行的技术方案。

2、加强疫情报告

当发生有可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或突发疫情时,执行职责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人员,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乡卫生院防保组报告疫情,疑似病例及时采样送检并报县疾控中心,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接到疫情报告后,防保组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应立即报告乡人民政府,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防保组在接到可能发生麻疹暴发流行的疫情报告时,应在1小时内派出应急队伍赶赴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消毒、整理、分析“三间分布”资料,确定暴发流行的性质、范围、强度及主要原因,为及时制定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

1)对散发性急性感染病例开展个案调查,了解急性感染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

2)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群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防止再感染。综合分析急性感染暴发的影响因素,制定系统的控制方案。

4、疫情监测

1)对疫苗接种率(基免和复种),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确定易感人群,预测和控制麻疹暴发;

2)监测麻疹病例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析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免疫史及流行病学特点;

3)血清学监测,麻疹暴发时至少要做部分病人血中麻疹IgM抗体确证;

4)病毒学监测,必要时分离病毒,监测病毒的基因型及传播来源。

5、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

流行期间,儿童集体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可疑患者,并送当地医院诊治;暂不接收易感儿入学、入托,做好疫情报告,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医学观察3周,若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医护人员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疫点内保持空气流通,做好必要的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①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天内接种。

②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血浆或胎盘)丙种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

③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检疫21天。

六、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在麻疹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麻疹病例数降至与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

广南县者兔乡卫生院

篇7:2014年麻疹脊灰补种工作报告

报告

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我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麻疹、脊灰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1、脊灰补种的儿童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知道要接种,一部分家长认为2周岁以后的儿童无预防针接种,认为大了打不打无所谓

2、许多儿童接种证中含有多次预约接种/补种的通知单,但是都没有来接种,家长意识淡薄

3、此次还有一老问题,双凤村为村医空白村,下乡入户无法见到儿童,又因其接种地方杂,联网系统难查

特此报告!

篇8:1例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报告

患儿,女,25天,因流涕一周、发热两天、出疹一天入院。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入院8天前,母亲因麻疹住传染病医院治疗;7天前出现流清涕,伴鼻塞,打喷嚏;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7.5℃,间有咳嗽,次日出现皮疹,见于发际、颜面部,迅速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入院查体:T 36.8℃,R 50次/min,全身皮肤见较密集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口腔黏膜充血,未见柯氏斑,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X线胸片提示双肺透亮度增高,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伴有小片状模糊阴影。血常规:WBC7.9×109/L, N 42.8%, L 38.0%, Hb 132 g/L, PLT 173×109/L, 发热第3天查麻疹抗体-IgM阳性。

2 诊断

(1) 麻疹; (2) 新生儿肺炎。予抗感染,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干扰素,口服维生素AD滴剂,加强皮肤护理等治疗。治疗5天后,皮疹大部分消退,出院后随访,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急性病毒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以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麻疹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儿童感染麻疹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曾有报道儿童麻疹合并肺炎高达94.6%[1]。患儿童感染麻疹后,一般不是死于麻疹,而是死于其他的并发症,其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到的死因[2]。

新生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接触传染源极易患病。本例新生儿麻疹特点:有明确的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史,皮疹典型,麻疹病毒IgM阳性,X线胸片提示合并肺炎,但是体温不高,卡他症状不重,出疹时间、皮疹消退时间长,提示新生儿麻疹与婴儿时期麻疹临床表现有特殊性。对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罗如平等[2]认为有效防治继发感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肺炎患者在初始治疗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采取降阶梯治疗策略,即在最初病原体未明的情况下,根据病原流行病学资料、当地实际的病原学分布和敏感性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尽早开始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即“有针对性全面覆盖推测病原菌的方针”或称为“猛击策略”。经过多年的国内外临床实践,重症肺炎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3]。此外,治疗中要防止因缺氧继发性加重重要脏器的损伤;重视营养支持、维生素补充和保持内环境平衡治疗。避免新生儿麻疹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是早诊断/早治疗。新生婴儿麻疹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太明显,早期仅表现体温中低热 (或无热) 、咳嗽等感染和中毒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呼吸道感染。因此经常会等到患儿病情往往发展至出疹期或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才被确诊。所以需要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情和病史,彻底掌握本病的临床诊断特点,在对于母亲的产前或产后患病并有密切接触过的新生儿,要特别注意,列如有双眼分泌物增多、发热、皮疹等表现,应高度警惕,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以便及时确诊。一旦确诊就应当加强护理,合理治疗,避免发生并发症。预防母亲罹患麻疹是预防新生儿麻疹最有效的方式。妇女在育龄期期间会因怀孕和产后机体抵抗力变低,而容易感染麻疹,而危及后代。张志芳等[3]认为较为适宜的方法是对婚前检查的女性常规检测麻疹抗体,对其中阴性或低滴度者应给与麻疹疫苗加强注射,以期提高其胎儿母传麻疹抗体的水平,最终达到控制婴儿麻疹发生的目标。如过孕母或新生儿有麻疹接触史者,应立即采取防感染措施,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或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让孕母及新生儿避免感染。

参考文献

[1]罗如平, 刘静, 廖亦男, 等.儿童麻疹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6) :1840-1842.

[2]蔡少华.重症肺炎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和国内的临床实践[J].中国药物应用与检测, 2007, 2:1-3.

篇9:麻疹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保证麻疹疫苗两剂次95%全程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儿童8月龄和1.5岁两次接种的及时性。

据了解,目前我国麻疹疫情形势严峻,2008年1~2月份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近60%。新疆、山东、浙江、天津等地疫情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升幅。为了抓紧麻疹的预防控制,除了要进一步做好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外,中国疾控中心还要求各地积极分离本地的麻疹病毒株。所分离的麻疹病毒株要送国家麻疹实验室进行基因型鉴定。

《食品馅料》国标实施

我国第一项食品馅料国家标准《食品馅料》(GB/T21270-2007)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从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方面对食品馅料进行了规范,其中理化指标按焙烤食品用馅料、冷冻饮品用馅料、速冷食品用馅料,分别要求总糖含量小于等于60%、48%、48%,脂肪含量小于等于33%、28%、30%。生产食品馅料所使用的白砂糖、麦芽糖饴、食用植物油、蜜饯、干果、芝麻等原辅料应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卫生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砷、铅、黄曲霉毒素B1、铜、挥发性盐基氮等,给出了具体应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微生物指标应符合《糕点、面包卫生标准》和《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应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原《月饼馅料》标准将为《食品馅料》标准所取代。

每年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中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道路交通伤害是我国第7大死因,是15~44岁年龄组的首要原因。这意味着中国道路上每5分钟将有1人死亡。此外,每年还有50余万人因道路交通伤害致伤致残。

造成道路交通伤害的原因较多,与当前快速机动化关系密切,同时还有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交通安全规范等因素。如使用安全带、头盔,限速和禁止酒后驾车,等。

恶性肿瘤居北京居民死因首位

据北京市卫生局透露,2007年北京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顺位显示,恶性肿瘤由2006年的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并以肺癌、肝癌、肠癌为主,此三种癌症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的52.01%。脑血管病由2006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二位,心脏病由2006年的第二位降至第三位。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分别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前五种死亡原因占总死亡原因的86.58%。

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少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员在最近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称,与奶瓶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婴儿成年后,其HDL(高密度脂蛋白,俗称好胆固醇)比前者高,这就大大降低了发生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研究人员对962名平均年龄41岁的受试者进行了回溯性研究,受试者中有15%是母乳喂养至少一个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在母乳喂养的受试者中,有近55%的人其HDL值高于正常值,其平均BMI(体质指数)为26.1;而奶瓶喂养的受试者平均BMI值为26.9。通常情况下,成人BMI值超过25就认为是超重,并表明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研究人员呼吁,为了婴儿的健康,应当坚持母乳喂养。

常吃富含Ω-3食物可防老年痴呆症

法国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多吃富含Ω-3的食物、水果和蔬菜,可大大降低患老年痴呆症和记忆障碍的危险。

研究人员对8085名65岁的受试者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研究开始时受试者均没有发生老年痴呆症和记忆障碍,4年后有183人发生老年痴呆症,98人发生记忆障碍。研究分析发现,与不常食用Ω-3食物(鱼类、菜籽油、芥花油、核桃油等食物富含)的受试者相比,经常食用者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要低60%。研究同时发现,每天保证食用足量的蔬菜和水果,老年痴呆症发生率低30%:每周至少食用一次鱼的人,发生记忆障碍的几率要低40%,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要低35%。研究人员称,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富含Ω-3食物的每日最佳摄入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常食这类食物的确有益老年人的健康。

含糖饮料增加男性痛风危险

美国科研人员在新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撰文称,经常喝含糖饮料的男子,可增加其患痛风的危险。

痛风是因尿酸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全身疾病。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6393名男性受试者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调查方式是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受试者日常饮料及果糖的消费情况。在研究期间,有755名受试者患了痛风。通过对受试者含糖饮料消费量比较发现,每月消费少于一听的,每天一听的,每天两听的,其罹患痛风的几率分别为29%,45%和85%。对果糖的消费量调查也表明,与患痛风的几率呈正相关。苹果、橘子等水果中富含果糖。研究人员称,酒精是一种导致痛风更危险的诱因。目前在临床医疗中,医生常常力劝痛风患者戒烟,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脑等)。不过研究人员建议,痛风患者还应当尽量少饮用含糖饮料和少食用果糖。

多吃富含纤维食物可防胰腺癌

美国加州大学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饮食中多食用粗粮及富含植物纤维的食品,罹患胰腺癌的危险可降低40%。

研究人员称,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类食品,不但可预防糖尿病和心脏病,而且能预防胰腺癌。研究人员对532名胰腺癌患者和1701名非胰腺癌的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基本相同。研究人员在新近出版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称,常吃粗粮(如燕麦)及富含纤维食物的受试者,其发生胰腺癌的几率更低。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在胰腺癌患者中,日常饮食除较少食用粗粮及纤维食物外,通常还喜欢吃油炸类食品,其吸烟的比例也较高。研究人员称,远离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中也包括多食用粗粮和富含植物纤维的食品。

三成宝宝每年少睡400小时

中国睡眠研究会与宝洁公司历时2年,在中国8个城市对1500名婴儿的调研报告显示,三成孩子每晚睡眠时间平均少了1.1小时,一年将近损失400个小时的睡眠。使用布尿布让父母在夜间频繁检查,是打断孩子睡眠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使用传统布尿布的婴儿有50%晚上更换尿布超过3次,其中80%的宝宝在更换尿布时醒来:而穿着纸尿裤的婴儿睡眠平均持续时间会多出近20%。

中国睡眠研究会专家表示,宝宝在夜间睡眠时被外界因素干扰而经常苏醒,得不到连续深层睡眠,直接影响到智商和情商的培养。目前多数父母对宝宝睡眠质量停留在浅层认知的阶段,睡眠研究会为此推出了“婴儿睡商评估体系”,帮助父母以科学方式来掌握宝宝睡眠质量,

吃垃圾食品脾气会变坏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将英格兰和苏格兰3家青少年管教所的1000名16~21岁的男性分为两组,一组长期服用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另一组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包括大包装的油炸土豆条以及高热量的工业化加工食品,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观察。研究显示,吃垃圾食品的人更愿意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脾气也更坏。科学家解释说,当大脑极度缺乏重要营养成分,尤其是缺乏大脑神经元的重要组成成分欧米伽-3脂肪酸时,大脑会失去灵活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受损,暴力倾向增加。而垃圾食品营养成分单一,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缺失。

篇10:麻疹处置报告

涟水县徐集乡卫生院贾正凯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自开展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近年麻疹发病情况有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策略,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对我乡2009年所发生的2例麻疹病例发病情况进行了个案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事件经过

2009年,徐集乡卫生院防保所疫情管理人员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检索到属地徐集乡发生麻疹确诊病例2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涟水县人民医院报告1例,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报告1例。因麻疹是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又是我国在2012年需要消除的传染病,而且两例病例均发生在同一村同一组,我们高度重视,在防保所长贾正凯的带领下,和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人员一道,对2例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疫苗接种史、麻疹接触史、发病前3周内是否去公共场所以及母亲年龄、疫苗接种史、是否患过麻疹等。通过调查,病例有发热、全身皮疹,有咳嗽、卡他症状,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二、疫源地基本情况

徐集乡位于废黄河北岸,涟水县域东部,东与南集镇相邻,西与涟城镇交界,南与淮安区茭菱乡接壤,北与本县小李集工业园区、黄营乡毗邻。地势南高北洼,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1.9 1

公顷,辖15个村(居委会),105个村民小组,8566户,4.0万人口。是水旱并存的粮油轮作地区,境内为平原,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我乡隶属涟水县,地处苏北,经济基础差,儿童家长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偏低,对免疫规划划认识不足,不能主动进行预防接种;我乡已多年没有麻疹病例大面积发生,在环境中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通过自然感染而获得免疫的儿童相应减少,且在农村,超生现象非常严重,这些超生儿童难以保证计划免疫,导致易感人群大量积累,麻疹病例的发生。

三、核实诊断

1、临床表现。病例均有发热、全身皮疹,有咳嗽、卡他症状,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2、实验室检测。涟水县人民医院、淮安市第四人民院诊断的2例病例经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采用ELISA法血清学检测IgM阳性,确诊为麻疹。

3、主要诊断依据

(1)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徐集乡隶属涟水县,2009年有2例散在麻疹疫情发生。

(2)临床症状比较典型。患者有发热、全身皮疹,有咳嗽、卡他症状。

(3)实验室检查:指示病例采集血标本经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采用ELISA法血清学检测,IgM阳性的确诊为麻疹。

各级医院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麻疹的诊断。

四、流行病学特征

1、时间分布。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5月份,病例发病时间从5月5日至5月15日, 计2例。

2、人群分布。2例病例均为散居儿童(婴幼儿),且均为男性,患者男女病例之比为2:0。其中,5个月的1例,9个月的1例。

3、地点分布。2例病例均为徐集乡左程村左刘组。

4、免疫史。经调查有2例患者中,有1例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其中1例5个月,未达到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有1例刚达到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接种时间,但没有及时接种。

5、全县发病情况。涟水县2009年发生58例麻疹病人,发病率为5.52/10万,我乡共发生确诊麻疹病人2例,按照县疾控中心要求,对所有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书写专题调查报告。

五、发病的主要因素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的感染率高达90%。自从开展计划免疫以来,我县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是每隔3~4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尽管与麻疹疫苗接种前相比呈现低流行状态,但规律并没有被打破。我乡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例,年均发病率5/10万,2、现行的麻疹疫苗接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年下降,或初次免疫失败未产生抗体。在疫苗时代孕产妇麻疹抗体主要来自

人工自动免疫,其免疫力不如自然感染麻疹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容易下降,致使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胎传抗体消失过快所致。

3、麻疹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进行传播,农村通风不善,麻疹的流行易于实现。加之,涟水的地方风俗,人的一生必须出一次疹,出疹后要捂,不能见风,导致疫情发生后,就诊不及时。

4、全乡已多年无麻疹发生,人群预防意识淡薄,加之,徐集乡是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外来人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居住环境较差,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我乡麻疹发病的主要群体,麻疹类疫苗接种率不高,群体未形成稳定的免疫保护屏障,也是引起本乡麻疹发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六、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

1、领导重视、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因麻疹是计划免疫针对疾病,麻疹疫情发生后,启动了徐集乡麻疹疫情监测应急预案,县、乡及村三级共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等工作,能迅速到达现场进行调查,为及时准确地采取控制措施提供详尽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查明原因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础。

2、措施果断有力,及时隔离治疗现症病人。在确定为麻疹疫情发生后,果断采取就地隔离治疗、应急预防接种等措施,为成功控制疫情并阻止疫情向更大范围扩散提供了保障。

3、发生疫情的村,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实行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迅速开展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对周围密切接种者进行麻疹类疫苗应急接种,以形成稳固的免疫屏障。

4、加强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亲朋好友、家长不带儿童探视生病的幼儿,增加户外活动。加强疫情监测,督促村医主动搜索并上报麻疹疫情。

麻疹疫情发生后,徐集乡防保所在县疾控中心指导下进行了调查处理,依据科学防治、严格控制传染源的原则,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未引起麻疹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七、问题和建议

我乡隶属涟水,地处苏北,经济基础差,儿童家长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偏低,对免疫规划划认识不足,不能主动进行预防接种;我乡已多年没有麻疹病例发生,在环境中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通过自然感染而获得免疫的儿童相应减少,导致易感人群大量积累。

要控制麻疹的发生和流行,我们以后要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针对近几年麻疹疫情上升的趋势,迅速遏制疫情上升势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江苏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7-2012年)》,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

2、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

加强对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及时率及加强免疫率。开展全乡常住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未种儿童进行补种;在正常门诊日,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预约,及时接

种,及时补种,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在搞好基础免疫的同时,进一步搞好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

3、提高麻疹疫情监测敏感性。狠抓麻疹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对每一个麻疹疑似病例要求及时报告、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对周围接触者及时开展应急免疫。

4、贯彻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条例》,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积极做好学生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5、提高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样、及时检测、及时诊断、及时应急免疫,努力提高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6、加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对于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或无有效接种证的外来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7、加强免疫规划宣传。广泛宣传,提高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同时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者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有效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麻疹处置报告】相关文章:

麻疹处置报告范文05-30

总结报告麻疹06-21

麻疹监测报告管理07-10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01-22

麻疹疫情05-08

荨麻疹04-09

麻疹防控知识04-22

麻疹培训试卷06-21

妊娠合并麻疹05-03

麻疹强化免疫05-12

上一篇:管理者如何培养人才下一篇:五四青年标兵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