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特征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麻疹流行特征范文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632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数显著上升,且呈现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态势。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普种麻疹疫苗,疫情得到明显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有3例。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30.5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44.78%和24.68%。结论

麻疹初免及加强免疫接种不及时、流动儿童增多是造成麻疹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对安岳县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加速控制麻疹发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安岳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疫情常规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监测病例定义和分类

按照WHO标准病例定义开展监测,并按照中国现行病例分类方法进行最终分类[1]。

1.3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 1.4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09年安岳县共发生麻疹病例63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79/10万。2004年发病132例,发病率为8.63/10万;2004-2006年发病率为8.63/10万~3.05/10万,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378例,发病率高达24.23/10万,与2006年相比,发病数显著上升;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麻疹疫苗普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为3例,发病率为0.19/10万。

2.2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麻疹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464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3.42%(表1)。

2.4 发病模式

全县69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以散发为主,但个别年份麻疹散发疫情与局部暴发并存。以2007年为例,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378例;其中石羊镇发生局部暴发疫情1起,发病43人(采集病例早期血清标本38份,送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18份,阳性率47.37%),占当年病例总数的11.38%。 2.5 免疫史

632例病例中,“零”剂次283例,占44.78%;1剂次162例,占25.63%; 2剂次31例,占4.91%;不详156例,占24.68%。免疫史不详中以成人为主(56例),占35.90%。 3 讨论

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2004-2006年安岳县麻疹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呈现上升态势,且发病模式出现麻疹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局面。充分说明个别乡镇对适龄儿童疫苗接种不及时,也存在部分乡镇接种质量不标达,很多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的儿童未按时按质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麻疹发病率回升或局部暴发的重要原因。

2008年3月在全县范围内对8月龄~15岁儿童进行麻疹普种。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召开文教、卫生、公安、工商、畜牧等相关部门的“麻疹普种”动员大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全县乡镇的公卫人员进行麻疹接种培训,县政府印制公告330份,全县共制作宣传横幅595幅、发放宣传画2 025张、印发接种宣传资料24.50万张;城乡电视宣传273d、乡镇广播宣传1 725次;且县政府在每个乡镇均派有麻疹强免督导员,督导各个乡镇卫生院保质保量地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县接种麻疹疫苗20.97万人,接种率高达99.48%。因此在2008年、2009年麻疹发病数大大降低,2009年全年发病数仅为3例。

麻疹病例的季节分布,显示季节高峰“后移”,呈现春夏季发病高峰,3-7月发病占73.42%,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发病季节高峰推迟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2004-2009年的<7岁、≥7岁年龄组麻疹发病率的比较分析,<7岁组麻疹发病数为464例,占73.42%,说明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仍为7岁以下儿童,这与安岳县1991-2004年发病情况相同[3]。因此,继续加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秋季儿童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未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接种剂次不足的儿童及早进行补种;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摸底、登记、接种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这才是预防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与措施,也为2012年安岳县消除麻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我市召开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

--免疫规划科杨恒丹、魏海涛

为确保我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探讨消除麻疹策略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的控制效果,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于2011年12月29日及2012年2月9日-10日分两次在我中心召开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及培训会议。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负责麻疹及AFP监测业务骨干等共计40余人加了本次培训会。

会议首先由市疾控中心副县级调研员申建业同志传达了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重要作用及培训的重要意义,要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并配合该项目的实施,要从技术和策略上加强我市麻疹疫情防控工作,并对我市当前麻疹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卫生局疾控科李鹏副科长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要求一要继续做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特别要加强以麻疹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主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切实做好免疫与监测工作;二要结合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麻疹病例及对照人群调查工作,要对次项目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三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我市无脊灰状态,严防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疫情的发生,要做好AFP病例监测及赴疆和返回人员脊髓灰质炎疫苗投服工作,继续巩固我市无脊灰状态。随后,我中心免疫规划科张俊杰科长为大家介绍了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启动背景,并分确诊麻疹病例对照调查、麻疹分析相关资料搜集报告两部分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免疫规划科相关人员分别详细讲解了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传播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表格的填写和报表统计填报中易出现的问题为大家做了提示、说明。在2012年2月9日-10日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再次培训,并对所有县市区有关麻疹传播因素历史数据整理表进行核对与完善。

通过对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培训,为我市更深入、扎实地开展麻疹消除工作,做好麻疹传播影响因素调查提供了契机。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免疫规划监测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梅毒流行特征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

[摘要]目的 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梅毒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理论G(1,1)模型对2011-2013年梅毒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梅毒发病率灰色G(1,1)模型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40.04/10万、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结论 新乡市梅毒发病呈持续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导致功能障碍、组织破坏乃至死亡[1] 。为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 流行特征分析 采用Excel 200

3、 SPSS 18.0统计软件,以发病率、构成比、性别、年龄和职业等指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1.2.2 趋势预测 采用灰色系统G(1,1)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方程为:

(1)

根据“灰色预测精度等级表”判断灰色数列的拟合优度,若两者拟合精度好,即模型预测效果满意,可按下式进行外推预测:

(2)

若两者拟合精度不合格,则不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须经残差修正后,再进行外推预测。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卡方检验:2=1595.18,P<0.01),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发展速度定基比逐年加大,发展速度环比波动于102.87%至249.21%之间,2004-2010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见表1。

2.2 地区分布

新乡市辖4区8县,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长垣县(500例)、牧野区(373例)、卫滨区(351例)、红旗区(329例)、 辉县市(26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81%。

2.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梅毒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共计1 376例,占报告总数的45.93%;6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6.28%);2004-2010年男性梅毒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30~69岁年龄组,女性则为20~4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04:1(表2)。

2.4 职业分布

梅毒报告病例以农民居多,占49.37%;其他依次为工人(10.78%)、家务待业(10.65%)、离退人员(9.65%)。

2.5 临床分型及构成比

2004-2010年报告的2 996例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Ⅰ期梅毒797例,占26.60%;Ⅱ期梅毒239例,占7.98%;III期梅毒26例,占0.87%;胎传梅毒114例,占3.81%;隐性梅毒1820例,占60.75%。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且构成比增长较快,Ⅰ期、Ⅱ期梅毒构成比随年份呈现下降趋势,Ⅰ期梅毒构成比趋于在20%~30%之间波动,Ⅱ期梅毒构成比趋于5%~10%之间,III期梅毒与胎传梅毒构成比相对稳定(表3)。

2.5.2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的常用指标有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其中后两者更为关键。模型的精度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模型最后的精度级别取决于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2个指标中较低的级别,其中二级为后验差比值C0.50,小误差概率 0.80,由本模型计算后验差比值C=0.1303,小误差概率P=0.8571,模型预测精度等级达到二级,表明模型外推性好,可以进行外推预测。

2.5.3 外推预测

根据预测模型,对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进行了外推预测,各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全国的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全国性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所有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从2003年的5.63/10万上升到2007年的17.16/10万, 2001-2007年间发病率水平为6.11/lO万~17.16/10万,年均上升18.8%。200l-2007年间的平均报告发病率是1991-2000年间的4倍,是1988-1990年间的52倍[2]。监测资料也显示了这一趋势,2004-2010年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新乡市2004-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主要分布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市辖县区,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临床分型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于2007年首次超过Ⅰ期梅毒报告数,且构成比增长较快,胎传梅毒于2007年后也出现较快增长趋势。胎传梅毒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与筛查、检测和报告工作的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提示孕产妇梅毒感染的增加,梅毒疫情存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隐性梅毒报告数的增加可能除了与梅毒流行有关外,还与梅毒筛查覆盖面扩大、检测水平提高及报告力度加强等因素有关。隐性梅毒为无症状梅毒,传染性较强,对疾病的传播尤其是母婴传播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切实加强婚检、孕期、产时人群的梅毒筛检工作,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建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信息不完全明确的系统经数据处理后能得到较明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兴数学预测系统。利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能够克服和弥补目前数理统计中诸多方法需要大量信息量,要求较典型的分布,计算量大,预测性差的缺点,比较适用于流行因素较稳定的疾病[3~7] 。

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发病率建立的G(1,1)模型拟合精度(C=0.1303, P=0.8571)达到二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推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梅毒网络报告发病率为22.44/10万(发病数1281例),相对误差为16.98%,提示灰色系统预测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从数据上反映疾病的统计规律,预测模型应随时间推移得到不断的修正,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预测结果,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它综合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今后梅毒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们观念、行为的改变,梅毒疫情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本文通过GM(1,1)模型预测显示新乡市在今后3年梅毒发病率,梅毒疫情仍将持续增长。由于当地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整治性病诊疗市场后,行政许可统一收回,性病诊疗资质审验发放及规范性性病门诊建立的延迟,存在着大量梅毒病例的漏诊和漏报,因此,梅毒的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明显高于报告病例数,新乡市未来梅毒疫情比预测出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加快规范性病门诊建设,加大对梅毒的监测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另外,梅毒危害的严重性仅次于艾滋病,是HIV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因此控制梅毒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重要意义[8] 。

新乡市的梅毒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梅毒危害的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疫情管理,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将控制梅毒作为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协同作战,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第四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

5、A

7、A

9、A

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

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

1、B

3、B

4、C

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在病原体、感染人群、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迫使传统防治策略亟待更新,对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重视和防范应纳入新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以完善手足口病防治体系。

第五篇: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安顺市2008-2010年HIV/AIDS流行现状,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蔓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

8、2009和2010年共报告625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多(155例,占24.8%);年龄以15~49岁年龄段居多;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报告病例逐年增多,性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47例,2010年报告170例;母婴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1例,2010年报告2例。结论 安顺市艾滋病疫情虽然处在低流行区,但疫情上升较快,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很重要。

【关键词】 安顺市;艾滋病; 流行病学

随着安顺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艾滋病在该市悄悄蔓延。现对2008-2010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人口资料由安顺市统计局提供。

1.2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诊断均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规范》要求,初筛阳性标本送至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予以确认。

1.3 调查方法 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安顺市1998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此后每年都有病例报告。 2008报告数为153例,2009年为215例,2010年为257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

3 讨论

安顺市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每年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随着2003年该市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建立, HIV监测覆盖面从单纯的临床需要检测扩大到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再到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和病人免费检测,使艾滋病报告数逐年上升,使原来的隐藏在海平面下方的“冰山”逐步浮出水面[1]。

2008—2010年共报告艾滋病数652例, 主要为15~49岁年龄组的青壮年,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但比例逐年下降,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比例有所增加,这与国内报道的一致[5],2010年异性传播比例达到66.1%。感染人群开始蔓延至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离退休等多样化人群,这表明我市艾滋病疫情与全国形势一致,开始呈现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性进一步提升[6]。因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高危人群、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行为干预,加大安全套推广力度,降低高危行为发生率, [7]等措施也是我市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积极的、重要的措施.

根据目前的报告,安顺市的报告感染率约为0.41/‰,尚处于低流行区域。按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8]估算,该市仍有大部分的感染者/病人未被发现。因此,在落实现有发现手段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将更多的病例发现出来,然后进行规范的告知、干预、随访和治疗[9]后,才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在该市蔓延趋势。

上一篇:年度同学聚会范文下一篇:年度募捐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