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

2024-06-07

平顶山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共2篇)

篇1:平顶山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

我市召开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

--免疫规划科杨恒丹、魏海涛

为确保我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探讨消除麻疹策略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的控制效果,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于2011年12月29日及2012年2月9日-10日分两次在我中心召开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及培训会议。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负责麻疹及AFP监测业务骨干等共计40余人加了本次培训会。

会议首先由市疾控中心副县级调研员申建业同志传达了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重要作用及培训的重要意义,要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并配合该项目的实施,要从技术和策略上加强我市麻疹疫情防控工作,并对我市当前麻疹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卫生局疾控科李鹏副科长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要求一要继续做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特别要加强以麻疹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主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切实做好免疫与监测工作;二要结合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麻疹病例及对照人群调查工作,要对次项目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三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我市无脊灰状态,严防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疫情的发生,要做好AFP病例监测及赴疆和返回人员脊髓灰质炎疫苗投服工作,继续巩固我市无脊灰状态。随后,我中心免疫规划科张俊杰科长为大家介绍了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启动背景,并分确诊麻疹病例对照调查、麻疹分析相关资料搜集报告两部分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免疫规划科相关人员分别详细讲解了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传播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表格的填写和报表统计填报中易出现的问题为大家做了提示、说明。在2012年2月9日-10日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再次培训,并对所有县市区有关麻疹传播因素历史数据整理表进行核对与完善。

通过对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培训,为我市更深入、扎实地开展麻疹消除工作,做好麻疹传播影响因素调查提供了契机。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免疫规划监测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

篇2:平顶山市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启动培训会

关键词:丘疹性荨麻疹,发病因素,昆虫叮咬

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鲜红色风团样丘疹, 常见于患者的四肢与躯干, 集中发病于夏季, 患者皮肤受损严重, 且瘙痒明显, 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1]。患者普遍是在皮肤瘙痒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来院就诊。丘疹性荨麻疹具备反复发作、发病率高等特点, 与食物过敏、感染、出牙、精神因素、消化功能紊乱、昆虫叮咬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目前,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未明确[2,3]。笔者选择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121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同时再抽取121 例健康体检患者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因素, 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来本院就诊的121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符合SCRATCH的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之间不存在家庭史与亲缘关系, 其中男81 例, 女40 例, 年龄1~45 岁, 城市109 例, 农村2 例。再抽选121 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8 例, 女43 例, 年龄0~41 岁, 城市106 例, 农村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两组患者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 且需保证环境因素接触在患者发病前。

1.3环境因素需为患者在发病3周前接触。 (1) 昆虫叮咬:昆虫叮咬、旅游、出差、出远门、在外住宿、住旅馆、家中养狗、猫、鸟等宠物或是接触或是参观动物等。 (2) 高蛋白饮食:喜欢吃富含蛋白的食物。例如鱼、虾等海鲜、牛奶、牛羊肉鸡蛋等。 (3) 感染因素:患者存在牙龈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咽蛱炎等疾病。 (4) 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存在腹泻、嗳气、便秘、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返酸、大便干燥等临床症状。 (5) 精神因素:年龄低于5岁的患者, 需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情绪不好、惊吓、夜眠差、紧张等;年龄5~16岁的患者, 通过SASC表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 进行调查;年龄超过16岁的患者需通过SAS表 (焦虑自评量表) 进行调查。 (6) 遗传因素: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或者是叔伯舅、祖父母、外甥、侄子、姑姨等二级亲属中患有此病。 (7) 内分泌因素:患者存在月经不调、妊娠、糖尿病、绝经、甲状腺疾病等。 (8) 花粉接触史患者曾与花粉接触。 (9) 出牙:患者出牙。

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并构建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输入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病因素的比较121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中, 93 例患者发病部位是四肢末端伸侧, 22 例患者躯干, 6 例患者在颈部、颜面与臀部等部位。其中111 例患者存在昆虫叮咬史, 10 例患者无昆虫叮咬史;67 例患者进食高蛋白, 54 例患者无高蛋白进食史;39 例患者存在感染史, 82 例患者无感染史;36 例患者有存在胃肠功能紊乱, 85 例患者未见;17 例患者存在精神因素, 12 例患者有花粉接触史, 9 例患者存在出牙史, 4 例患者有遗传因素, 未见内分泌因素患者。两组患者发病因素的比较见表1。

2.2 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昆虫叮咬、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高蛋白饮食以及胃肠道紊乱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感染因素、昆虫叮咬、精神因素等3 个发病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丘疹性荨麻疹属于儿童群体中较为多发的一种皮肤病, 尚未明确其发病因素与病因, 大多数患儿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 如蚊子、臭虫、虱、螨等, 儿童被上述昆虫叮咬后会出现过敏反应, 由于儿童个体素质不同, 对昆虫叮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昆虫叮咬所致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 从昆虫唾液注入皮肤到出现过敏症状需要10 d左右的时间, 反复叮咬会产生脱敏作用, 在7 岁以后可停止发病。患儿皮损多发于躯干, 散在或集群分布, 大小如绿豆呈纺锤形, 为红色团样损害, 顶端常带有小水疱, 不久就会发展为大水疱, 新旧皮疹常常同时存在;少数患者反复发作, 较为顽固, 又可称为痒疹;严重的患者可一直持续到患者青少年、成人[4,5,6]。受到病情反复发作的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与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丘疹性荨麻疹的概念最早在19 世纪提出, 当时并不清楚其具体发病原因, 只是基于形态学特征将其命名为“丘疹”性荨麻疹。之后关于该病的发病假说包括昆虫叮咬说、消化功能紊乱说、食物过敏说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临床经验总结, 昆虫叮咬逐渐被断定为丘疹性荨麻疹的首要致病因素, 而其他假说仍无有力证据证明, 而且基于昆虫叮咬的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离开原有发病环境后皮损停止, 并逐渐恢复正常。回顾1950 年之后近60 年的文献资料发现, 丘疹性荨麻疹由节肢动物叮咬所致已成为一种共识。虫体内的蛋白是导致皮损的罪魁祸首, 普遍分布于多种动物体内, 人体被节肢动物叮咬后会出现过敏反应, 进而出现瘙痒、水疱等症状, 昆虫最为活跃的季节也是该病的高发期, 一般是在仲夏期, 由于儿童皮肤较嫩, 被昆虫叮咬后敏感性较高, 常常会因反复叮咬出现交叉反应过敏。开展丘疹性荨麻疹发病因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提高该病的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叮咬属于丘疹性荨麻疹的主要发病因素, 与健康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7]。观察组患者中昆虫叮咬所占的比例较大, 受到询问不详细、依从性差、患者不知道等因素的影响, 昆虫叮咬经常被忽略。人类在昆虫叮咬后, 昆虫的分泌物与唾液会导致人体出现变态反应, 引发丘疹性荨麻疹[8,9,10]。昆虫叮咬的危险性较高, 丘疹性荨麻疹中的多数患者都与昆虫叮咬有关。国外学者Elder研究发现蚊子、节肢动物、臭虫是最易引发丘疹性荨麻疹的昆虫种类, Jordan也曾报道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率与昆虫叮咬引发的皮损发生率几乎一致。Jordan通过对30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约有85% 的患者标本存在嗜酸性细胞,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介导的皮肤病。

感染因素属于丘疹性荨麻疹的一种发病因素, 会诱发与加重患者病情;精神因素也会导致丘疹性荨麻疹的病发, 主要是因为受到恐惧、紧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患者机体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 造成患者生理与心理出现应激反应, 从而引发神经内分泌发生紊乱, 影响免疫机制、激素、酶等的代谢[11,12,13]。精神紧张会抑制患者位于下丘脑位置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 减少糖皮质激素, 引发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14]。精神因素不能直接引发丘疹性荨麻疹, 而属于一个加重病情或者诱发的因素。

精神因素也是本病的另一种发病因素,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G.L.Engel于1977 年首次提出生物-生理- 社会医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紧张、恐惧、压力等负面情绪会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 身心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都被称为应激反应, 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 从而引发酶、激素、免疫机制等代谢过程。Hashirn研究认为情绪因素在多种皮肤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精神过度紧张时大脑边缘系统抑制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 分泌量降低, 糖皮质激素随之减少,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性疾病。关于饮食是否是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因素尚不清晰, 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食物过敏也会引发丘疹性荨麻疹, 如国内学者张昆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食物过敏因素有时会高于昆虫叮咬因素, 甚至超过昆虫叮咬因素的3 倍。相关临床观察也发现食物过敏确是本病的发病因素之一[15,16,17,18]。本次研究中的高蛋白饮食是饮食因素中的一种单因素, 这也表明食物过敏会诱发该病, 但是该因素未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因为文献报道资料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没有设置对照分析, 甚至没有单因素分析。本次研究采用流行病学对照研究方法, 并进行了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与食物过敏没有相关性。查阅最新文献资料显示, 食物过敏所引发的过敏一般为荨麻疹而非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且两者在发病部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研究中, 笔者选取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来本院就诊的121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观察组, 再抽选121 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 121 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中以昆虫叮咬、高蛋白饮食、感染因素为主要发病因素, 分别占91.70%、55.40%、32.20%, 其中感染因素、昆虫叮咬与精神因素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明显差异性 (P<0.05) 。与张玉红[15]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上一篇:大塘中心小学手足口病应急预案下一篇:企业审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