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情

2024-05-08

麻疹疫情(精选十篇)

麻疹疫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人口资料来源于《正定县年鉴》。

1.2 实验室检测

血标本由河北省疾控中心、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完成血清麻疹IgM抗体检测。

2 结 果

2.1 5年麻疹发病情况

5年共73例麻疹, 2004年没有麻疹病例, 2005年开始出现;2006年达高峰;2007年河北省对8个月~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 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2008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见表1。

2.2 地区分布

73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县23接种单位辖区中的19个, 涉及全县174个村街中的45个村街占25.9%, 病例主要集中在: 正定县南部 (正定镇26例、柏棠3例) 29例占39.7%。 正定县西部 (南岗10例、韩家楼7例、曲阳桥3例 ) 20例占27.4%。 正定县东部 (南牛3例、诸福屯5例) 8例占11.0%。 正定县中北部, 有散在病例。 73例麻疹病例中有16例为流动人口占21.9%。

2.3 时间分布

3~6月为发病高峰。见图1。

2.4 性别、年龄分布

男38例, 女35例, 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3个月~52岁, 病例集中在3月龄~3岁儿童, 共46例, 占63.0%, <8月龄17例, 占23.3%。见表2。

2.5 免疫状况

调查9月龄~14岁麻疹病例32例, 其中全程接种11例, 占34.4%, 未全程接种1例、未接种2例, 不详15例, 占56.3%。

2.6 发病特点

地区分布:病例集中在人口流动大的城镇和乡村工副业较发达地区;人群分布:<8个月龄和>14岁发病39例, 占53.4%;时间分布:每年3~6月为发病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麻疹疫苗免疫史:全程免疫34.4%, 其他占65.6%。

3 讨 论

疫情下,再话麻疹防治 篇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李靖 2015年1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东城区某大厦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由于该大厦人员与相邻两座大厦存在一些工作交流,相邻的大厦也发现了1例麻疹病例。接到报告后,北京市疾控中心迅速将3座大厦5000余名人员确定为应急接种对象,对其进行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并对麻疹病例采取了隔离、消毒等措施。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10天内同一单位发生2例麻疹病例就算暴发。截至2015年1月28日,北京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0.2%,报告麻疹暴发疫情共4起。该疫情的信息通过网络很快传播,让麻疹这种古老的传染病又重回人们的视线,麻疹这个渐被公众淡忘的传染病,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麻疹那些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4~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在夏秋季节也会有疫情发生。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普遍对麻疹易感。麻疹很容易在人口密集、易感人群较集中的地方暴发。感染麻疹病毒后的潜伏期较长,平均14天,最短7天,最长21天。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都含有麻疹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飞沫传播;也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或偶尔通过接触刚被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烧三天、疹三天、退三天”是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初期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和重感冒很像,但3~5天后,患者会先从耳后、脖子出现皮疹,并逐渐蔓延至脸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随着病情不断进展,皮疹会逐渐增多,彻底出透后皮疹转为暗棕色。麻疹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状是发热3~4天后才出现皮疹。大多数患者起初会误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了,出现皮疹后仍以为是药物过敏性皮疹或是受风所致,而很少往传染性疾病方面考虑,这就增加了麻疹的传染几率。麻疹引起的并发症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个器官,其中造成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并发肺炎、喉炎及心肌炎等。麻疹死灰复燃,不奇怪 由于从理论上讲,麻疹只在人间流行,不会感染动物,也不会由动物传播给人,现在又有了免疫性很好的疫苗,通过免疫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因此消除麻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麻疹列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人类将要消灭的第三种传染病。人类与麻疹斗争了很长时间。通过接种疫苗等一系列防控措施,近年来已将全球麻疹的发病和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消除麻疹曙光已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全球各个地区防治麻疹的进程并不均衡。非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及西太平洋地区近年来仍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麻疹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麻疹仍然是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我国这些年消灭麻疹工作力度很大,但难点不少,仍存在许多对麻疹没有免疫力的易感者。总有人在感染,就存在暴发的隐患。那么,这些易感者是怎样形成的呢? 1.麻疹疫苗不能终身免疫。大家知道,过去得过麻疹就意味着终生不会再得麻疹,因为生病获得的免疫力可维持终身。而通过主动接种获得的免疫力毕竟不如自然感染。目前,我国预防接种采用的是麻疹减毒活疫苗。江苏地区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一般方法是:8个月龄和1岁半时各接种一次。接种麻疹疫苗后,人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以起到长期保护的作用。不过,这种保护作用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每个人并不一样。有统计显示,麻疹抗体一般能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6年就全部消失了。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新的易感人群。疫情分析显示,目前的麻疹疫情与过去大不相同,呈两头大,即成人与8个月龄以下婴儿多发。近年来,成年人患有麻疹的几率在不断增加,部分省市的麻疹患者中有65.3%是成人,数据还在不断增加。因此,麻疹已不是儿童的专属病,成人也会被传染。其原因就是因为患麻疹后并非绝对“终身免疫”,抗体消失者会成为新的易感人群。2.免疫空白点不容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健康保健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地区,麻疹计划免疫工作落实较好,人群免疫水平较高;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有的山区和农村,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仍存在不少“空白点”。但是,这些免疫“空白点”很多时候并没有暴露出来。如不管是常规接种还是强化免疫,基层上报的接种率数据都在95%以上,但实际情况是或多或少有“水分”,这就是免疫空白点的隐身之处。等这些“空白点”逐渐聚合,就成为了“麻疹免疫空白区”,一旦有传染源传入,这些地区的麻疹局部暴发就不可避免了。3.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底数不清,难以管理,这些人大多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不高,卫生防病意识薄弱,外加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带来了很大困扰。如2008年前,全国各省麻疹免疫程序初免8月龄较统一外,二剂复种时间不一致,幼儿在随父母流动时常造成第2剂次漏种。漏种的儿童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抗体保护,就可成为易感者。这些易感者的大量积累,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就极易导致暴发流行。此外,由于该人群流动性大,也易造成疫情多处传播,导致控制疫情难度增加。4.雾霾也是祸害。持续的雾霾,空气中隐藏着无数直径小于10微米,包括尘埃、花粉、螨虫及各种传染病病毒的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通过人们的呼吸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导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流行。5.疾病监测困难。麻疹是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理论上讲,临床医生一旦发现符合麻疹病例定义的患者,就会向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报告,同时报告当地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调查。而麻疹监测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为发烧、出疹,并伴有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症状之一。这些症状通常与发热出疹性疾病尤其是风疹、人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混淆。此外,由于预防接种的干预,麻疹的临床表现也出现了变化,如麻疹轻型病例增多,出疹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不一致,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如果临床医生不诊断为麻疹,也就无需向系统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报告,这使得疫情的报告很容易受到干扰、延误。疫苗接种,防控最关键措施 研究表明,人群免疫力达到95%以上就能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因此,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家推荐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是8月龄进行第一针接种,18~24月龄再接种一次。家长务必按照预约时间及时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如果发现孩子有疫苗漏种的情况,要尽快到接种门诊去补种。在成人病例构成较高的地区,建议医疗卫生机构对50岁以下从业人员,如无麻疹患病史、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不详者,可按照知情自愿原则接种至少1剂次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对人群比较集中的单位,如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大型工矿工地、商贸市场等场所,应开展麻疹疫苗群体性接种工作。对未患过麻疹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但又接触过麻疹病人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有条件者可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3毫升以预防发病,3个月后接种麻疹疫苗。当然,除了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也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在麻疹多发的季节里,家长一定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密集和通风不好的场所去,不要带着孩子去凑热闹;在没有雾霾的日子里,家里要经常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如果出现发烧、红色皮疹、咳嗽等症状时,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要尽快到发热门诊就诊,并戴上口罩。确诊麻疹后,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一般患者须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麻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人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一起生活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自接触患者之日起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编辑/东胜)

麻疹疫情 篇3

[关键词] 麻疹;监测;强化免疫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25-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麻疹将成为全球通过免疫手段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世卫组织美洲区已于2000年消除了麻疹,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也提出了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2006年11月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控制麻疹的策略与措施。为了解铁路地区麻疹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麻疹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7~2011年铁路地区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新华街派出所的统计报告。

1.2 疫情监测

麻疹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可疑麻疹病例后,24 h内通过网络直报。铁路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进行麻疹疫情个案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见表1。2007~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2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36.44/10万之间,最高发病年份为2008年,报告病例数为28例;其次是2007年,发病数为10例;发病年份最低为2010年和2011年,全年只有1例,各年度均无死亡病例。

表1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

2.2 发病季节分布

2007~2011年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2~7月份,4~6月为发病高峰,共30例,占总病例数的71.4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3 年龄、性别分布

42例麻疹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其中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43岁。见表2。42例麻疹中,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的66.67%。其中<8月龄占总病例的9.52%,8~11月龄占总病例的7.14%,1~6岁占总病例的14.29%,7~14岁占总病例的35.71%,≥20岁占总病例的30.95%。

表2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分布

2.4 职业分布

见表3。从职业分布来看,42例麻疹中以学生居多,其次为婴幼儿和工人,分别为52.38%、26.19%、16.67%。

表3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发病职业统计

2.5 免疫史

42例麻疹病例中未达初免月龄的4例,占总病例数的9.52%;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接种麻疹疫苗的20例占总病例数的47.62%;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

3 讨论

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5年中铁路地区麻疹疫情在2008年有一次发病高峰,2008年底全市组织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09年的报告发病率随之降低。这说明定期的对麻疹易感人群进行强化免疫不失为控制麻疹流行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次调查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在新生儿、青少年以及中年人中均有病例发生,且突出显示了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麻疹疫情报告基本相符合[1,2]。麻疹患者的高发年龄从以往1~5岁的幼儿,转到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明显的以青壮年、成人和小月龄儿童发病为主的“双相移位”现象[3]。小于8月龄儿童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52%,目前我国麻疹的初免年龄为8月龄,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是由于母亲抗体水平低,母传抗体不能有效地保护婴儿[4];另一方面,近年来剖宫产率的趋势有所上升,这一趋势造成了婴儿体内母传IgG抗体缺失,可能对麻疹的提前易感发生重大作用[5],所以在8个月内仍有患麻疹的可能。可以通过对育龄妇女做麻疹IgG抗体水平的测定,对抗体水平低者建议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以提高婴幼儿的胎传抗体,以减少麻疹的发病;8~11月龄占总发病数的7.14%,这些病例是可以通过8月龄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预防的,这说明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还存在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大年龄组麻疹发病也呈上升趋势,≥20岁成人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0.95%,成人麻疹发病主要是由于当时接种的MV效价不稳定,接种剂量少,且MV接种率不高,存在较多的免疫空白,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导致麻疹发生。有资料显示: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是不能终身免疫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会成为新的易感人群。对成人尤其是大学入学新生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可以有效减少人群中易感人群的积累。

42例病例中一起麻疹暴发,该起麻疹发生于学校密集场所,共发病4例,由于采取措施及时,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究其原因首发病例在私人诊所就诊后谎称感冒而继续上课,从而导致了此起麻疹的暴发,也暴漏出学校在传染病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今后学校要加强传染病方面的管理,提高责任意识。

在42例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提示在麻疹的常规免疫接种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常规免疫的接种率还有待提高;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说明麻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在确保麻疹高水平基础免疫的同时,做好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艳,文进. 重庆市涪陵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1,22(8):110.

[2] 邓竹青,宣凌峰. 无锡市滨湖区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42

[3] 朱向军,丁亚兴,田宏,等. 天津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流行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10(30):1088-1089.

[4] 王海明,徐永苑,竺稽定,等. 66对孕妇与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报告[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56-157.

[5] 周波青. 2000~2009年浙江省绍兴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1):36-38.

麻疹疫情分析与消除控制策略研究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麻疹病例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大疫情报告系统和麻疹专报系统, 人口学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1.2 统计分析

所有病例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用SPSSLL.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499例麻疹病例中, 男性267例, 女性232例, 男女性别比为1.15:1, 8月龄以下占15.63%, 8个月~1岁占20.64%, 1~6岁占39.28%, 15岁以上占17.64%。

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发病304例, 占总发病的60.92%, 其中以4月份最高, 为108例。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 占发病人群的88.43%以上 (2005年至2008年) 。通过调查1 5岁以下402例病例, 有免疫史的1 8 3例, 占45.52%, 无免疫史219例, 占54.48%, 其中8~11月龄119例, 12~23月龄54例, 2~6岁6例, 7~14岁1例, 不详39例。其中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接种率低。

3 讨论

3.1 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

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消除免疫空白。建立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 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 保证接种质量, 提高免疫成功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3.2 做好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从我市的麻疹暴发疫情来看, 都是发生在流动人口较多的砖厂, 其流动性大而接种意识差, 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制订相应的对策, 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 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 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

3.3 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 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包括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从我市2009年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来看, 实施强化免疫取得了显著效果, 发病率急速下降, 自3月份实施强化免疫以来从2009年7月开始逐月下降, 至2009年11月开始连续8个月无麻疹病例报告。

摘要:目的 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引进大疫情分析系统和麻疹专报系统数据对萍乡市2004年至2009年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麻疹3~6月为季节发病高峰,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 多数病例未接种麻疹疫苗, 特别是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结论 加强常规免疫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推行麻疹强化, 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是消除控制麻疹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麻疹疫情分析,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培松, 费洁.1992年至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2) .

[2]陈伟红, 陈传德, 刘卫民, 等.深圳地区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0) :1189.

[3]王莉霞, 朱徐, 王克安, 等.全国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1, 7 (6) :326~329.

麻疹疫情 篇5

麻疹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1965年我国报告发病数大约900万例,发病率达1432/10万。60年代初我国分离出麻疹野病毒并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并在全国广泛接种。特别是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之后,麻疹发病率急剧下降,年发病率在10/10万左右。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麻疹发病率又有明显回升。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大约有4500万例麻疹,其中100万婴儿和儿童死于麻疹。为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和流行,保障广大儿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我园现特制定麻疹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一旦发生麻疹爆发流行,迅速查清疫情,我园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或扑灭疫情。

二、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一个麻疹潜伏期(10-14天)内,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如一个自然村、一个居委会、一所学校)发生5例或以上病例。

三、预案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麻疹爆发流行或重大突发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

(分管具体防控工作)

成员:全园教职工

四、麻疹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五、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老师。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核实情况

请村医来园实地查看,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上级疾控中心根据需要对病例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6、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1)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2日内接种。

(2)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

(3)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医学观察21天。

7、疫源地消毒

麻疹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因此,针对传播途径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进行疫点消毒时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即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同时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卫生。

在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在喷洒消毒剂溶液时不宜超过墙面或地面的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离开病家前,嘱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衣服和被褥应勤洗、勤晒,消毒可用加热的方法,也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8、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利用班级家长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广泛向家长宣传普及麻疹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家长对麻疹的防范能力。

六、效果评价

麻疹暴发疫情控制期间,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对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桦南县麻疹疫情简要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6

1自然概况

桦南县土地面积224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44万, 流动人口近5万人。所辖乡镇10个, 192个村, 337个自然屯, 驻桦省市直单位3个, 人口出生率千分之7.5。现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 乡镇防保站10个, 驻桦单位防保站3个。共有村级免疫接种点302个。能够承担县域内免疫接种工作任务。

2发病情况

桦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0年1月5号在国家疫情网接到首例麻疹疫情报告以来, 到目前共接到麻疹报告59例。其中重卡2例, 订正1例, 实报56例。首例麻疹发病日期2009年12月31日, 诊断报告日期2010年1月5日。该患男, 13岁, 学生, 主要症状有:发热、出疹、卡他症状和克氏斑, 发病前无外出史, 未接触类似麻疹样症状患者, 其母回忆未漏种麻疹疫苗, 但未见免疫接种记录册。该患去佳木斯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前, 曾以感冒发热在桦南县人民医院门诊治疗2 d。其密切接触者无类似症状。至目前为止, 随后陆续出现报告病例55人, 发病症状均以发热、出疹、卡他症状和克氏斑为主, 大多无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 其中2人去哈尔滨市回归后3 d内发病, 1人去牡丹江市发热后返回发病。95%以上病例实验室诊断麻疹IgM阳性, 加之发病水平明显高于前5年同期历史平均发病水平, 因此可以确定此次疫情是麻疹流行。

3流行病学描述及简要分析

3.1 地区分布

目前56名病例分别分布于桦南镇、土龙镇、驼腰子镇、孟家岗镇、梨树乡、明义乡等不同乡镇村屯, 表现为散在分布, 无明显空间聚集性和分布差异。

3.2 时间分布

从下流行病学曲线图可见表现为一种混合型流行模式, 但持续上升趋势明显, 同麻疹疾病显性感染特点一致 (2月13日至19日为春节假日无报告病例) 。

3.3 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NNDRS) , <8月龄组发病占19.6% (其中<6月龄5人) ;8~24月龄组发病占33.9%;2~7岁组发病占16.0%;8~15岁组发病占16.0%;≥15岁组发病占12.5%。学龄前儿童和小于8月龄是麻疹高发年龄组, 各乡镇麻疹病例年龄别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3:23, 各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也无显著差异。发患者群中散居、学生及托幼儿童占病例总数69.6%, ≥15岁组农民发病占71.4%, 发人深省。

3.4 免疫史

56人中, 小于8月龄11人均未接种麻疹疫苗;8~24月龄19人, 其中6人因接种日期间发热未能接种麻疹疫苗, 余12人均按程序接种麻疹疫苗;2~7岁9人, 麻疹疫苗接种史≥2剂次;8~15岁10人, 除1人为9岁女童因过敏体质未接种麻疹疫苗外, 余据其家长回忆未漏种麻疹疫苗;15岁以上7人麻疹疫苗接种史均不详。

4防控措施

4.1 第一时间启动麻疹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并加强主动监测和疑似病例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要求各级防保医务人员要不定期地对辖区主动搜索患儿, 及时发现并做好隔离, 加强管理, 掌握最佳的控制时机。

4.2 严格管理传染源 要求县、乡两级对麻疹病例均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对居家治疗的病例, 进行住所消毒, 并要求做到居家隔离治疗, 不得外出, 直至出疹后一周;有肺部等合并症的, 延至2~3周。对所有密切接触者, 实行居家隔离, 医学观察三周。

4.3 切断传播途径 组织相关人员, 分组包片对全县城区内的各医疗单位及个体诊所进行督导检查2次。具体内容包括:隔离消毒情况, 发热门诊建设情况等, 特别是发热病例的分室治疗、通风消毒等方面, 进行了专项工作检查, 并对存在的问题下达督导意见书, 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的各医疗诊所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 避免疫情的扩散。

4.4 保护易感人群 自首发病例出现后, 我中心就要求对其所在村屯所有8月龄~15周岁的儿童麻腮疫苗2 d内实行应急接种, 对乡所辖其他村屯进行查漏补种, 并适当扩大接种范围至8月龄到15周岁。城区内:在1月4日~9日接种日查漏补种的基础上, 抽调12人对有病例的相关社区逐门逐户进行通知, 并在各小区张贴告示, 对所有8月龄至15周岁的儿童, 通知到疾控中心进行应急接种麻腮疫苗。2月10日在电视台发出应急接种麻疹疫苗的紧急通知, 2月20日梁红龄主任在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 重点讲解麻疹防控知识, 特别强调应急接种麻疹疫苗的重要性, 提高全民麻疹防治知识知晓率。

4.5 密切注视疫情发展动向, 随时调整应对策略。

5小结

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分析及体会 篇7

1疫情发生原因分析

1.1麻疹疫苗接种率不高8月龄至15岁33例患者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26例、占78.78%,说明该镇前几年麻疹疫苗常规接种效果不好;有2次及以上接种史者15例、占应加强人数的55.56%,说明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落实不好。

1.2疫情报告不及时首发病例到某个体诊所就诊,医生诊断为出“肤子”后未向当地卫生院及县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包括之后发生或就诊的病例,均未作疫情报告。

1.3因院内感染发生麻疹病例由于收治麻疹病例的个体诊所及卫生院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条件差且无防护意识,导致有亲属因护理、探视住院麻疹患者而感染上麻疹。这也是本次麻疹疫情中成人发病的原因之一。

2体会

2.1免疫规划常规工作落实不好调查发现部分适龄儿童未建预防接种卡、证,说明当地卫生院没有清理掌握免疫对象;又因不发书面接种通知单,造成家长不知接种信息而长期未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因此卫生行政、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卫生院的工作考核和督导检查,确保免疫规划常规工作落实到位。教育、卫生部门要监督学校、幼托机构、卫生院抓好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接种工作,及时消除免疫空白。

2.2基层传染病管理水平急需提高乡村、个体医生是接诊传染病的最前哨,必须掌握并严格执行正确的疫情报告方式、时限、程序;个体诊所、卫生院要做好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增强医护人员和探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所以卫生行政、疾控中心要加强业务培训,让基层医生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一些基本临床表现,以及时发现疫情苗头,也有利于疾控部门了解疫情动态、及时制定防控措施。

麻疹疫情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通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1.2 分析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现状

截止2014年11月30日, 通化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58例, 其中临床确诊5例, 实验室确诊164例;风疹16例, 排除73例。麻疹发病率为7.58/10万, 与2013年同比上升4 111%。男性85例, 女性84例, 男女性别比为1∶0.99。

通化市7个县 (市、区) 均有病例报告, 发病率顺位依次为:梅河口市76例, 发病率为12.22/10万;辉南县27例, 发病率7.77/10万;柳河县27例, 发病率7.25/10万;集安市12例, 发病率5.49/10万;东昌区13例, 发病率4.55/10万;通化县10例, 发病率4.03/10万;二道江区4例, 发病率2.97/10万。

2.2 时间分布

2014年1月份就有病例报告, 4月份病例数迅速上升, 5月份达到高峰 (71例) , 随后逐月下降, 8月份以后无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见图1。

2.3 年龄分布

从发病年龄分布看, 麻疹发病年龄呈双峰现象, 集中在<1岁的小年龄组和20~50岁的大年龄组。1岁以下病例44例, 占发病总数26.1%;20~50岁病例86例, 占发病总数50.9%。见图2。

2.4 职业分布

病例中托幼、散居儿童及学生82例, 占发病总数48.6%;工人、农民46例, 占发病总数27.3%;家务及待业29例, 占发病总数17.2%;其他职业12例, 占发病总数7.1%。

2.5 免疫史分布

通化市2014年麻疹病例以免疫史不详及无免疫史为主, 占发病总数的90.5%, 其中未满8月龄的25例无免疫史;8月龄~<1岁的19例病例中, 无免疫史14例, 免疫史不详3例, 仅2例有麻疹免疫史;1~14岁儿童34例病例中有20例免疫史不详或无免疫史, 有免疫史的14例;15岁以上人群由于时间久, 麻疹免疫史大多都是不详。见表1。

3 讨论

从发病年龄看, 麻疹发病年龄呈双峰现象, 主要集中在<1岁和大年龄组, 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的现象, 1岁以下病例44例, 占发病总数26.1%;20~50岁病例86例, 占发病总数50.9%。<1岁发病人群中, 未满8月龄的有25例, 发病的原因是母传抗体减弱, 母亲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 其传给婴儿的抗体要低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婴儿在免疫起始月龄以前接触到麻疹病毒发病。大年龄组的发病原因, 一是在20世纪计划免疫时代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接种疫苗后免疫失败;二是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持久性, 根据我国对麻疹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观察, 认为至少可维护8~15年以上, 按现行免疫程序接种获得的麻疹免疫力不能像自然感染野病毒那样持久[1], 15岁以上人群即使2周岁以前接种过麻疹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也已经减少或不存在了。MV时代尤其是1970年代后出生的人隐性感染机会减少, 必然导致易感染者大量积累, 成人现在正成为麻疹的易感人群[2]。

从病例免疫史看, <1岁发病人群中, 未满8月龄的有25例, 均无免疫史;满8月龄~<1岁的有19例, 仅2例有麻疹免疫史 (10.5%) , 其余17例无免疫史或不详 (89.5%) 。1~14岁人群中有34例, 有免疫史的14例 (41.2%) , 其余20例无免疫史或不详 (58.8%) 。15岁以上病例91例, 无免疫史10例, 其余81例均为免疫史不详。

但<8月龄婴儿和≥15岁人群均不在现行接种程序范围内, 属于目前无法通过疫苗控制的易感人群。降低麻疹发病率乃至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免疫高覆盖和监测高质量,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保持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力是阻断麻疹传播的根本措施[3]。加强常规免疫工作, 提高接种质量, 特别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和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调整初免月龄提前到6个月, 消除免疫空白;对我国现行的麻疹免疫策略进行调整,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成人后续强化免疫工作。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2014年通化市麻疹病例发生、传播及流行特征, 探讨控制措施。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通化市2014年麻疹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通化市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58例, 其中临床确诊5例, 实验室确诊164例, 风疹16例, 排除73例;与2013年同比上升4 111%。1岁以下病例44例, 占发病总数26.1%;2050岁病例86例, 占发病总数50.9%;有麻疹免疫史者16例, 无麻疹免疫史56例, 免疫史不详者占97例。结论 人群麻疹免疫失败及免疫空白是导致流行的因素, 在加强适龄儿童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的同时, 应加强20岁以上人群的麻疹疫苗免疫工作。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2]杨继国.成人麻疹免疫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2) :170-171.

麻疹疫情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收集了沈北新区历年来的麻疹疫情报告资料、 麻疹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 麻疹常规免疫、 应急接种、 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资料。 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沈北新区疾控中心的麻疹监测系统和2005—2012 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依据国家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诊断与分类, 使用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 《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 对所有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人口数据来源于沈阳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2 结果

2.1 麻疹发病情况

2005—2012 年全区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17 例, 无死亡, 年平均发病率为4.50/10 万, 其中2006 年发病率最高, 为19.55/10 万, 2007 年、 2008 年疫情有所回落, 2009 年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发病率为10.09/10 万, 之后疫情又开始下降, 见表1。

2.2 季节分布

除1 月、 10 月和11 月外, 各月均有麻疹病例报告, 但主要集中于3 月、 4 月、 5 月和6 月, 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8.03%。 病例数3~4 月持续增加, 5 月达高峰, 6~7 月逐渐下降, 见图1。

2.3 地区分布

2005—2012 年全区12 个乡、 镇和街道均有病例发生, 病例呈不均匀分布, 以虎石台街道、 道义街道、 新城子街道和辉山街道四个人口集中、 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为多发, 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9.23%。 年平均发病率差异较大, 最高达55.92/10 万, 最低为6.12/10 万。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别和年龄分布: 2005—2012 年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1.09 (56/61) 。 发病年龄从2 个月到49 岁, 各年龄组中<1岁人群麻疹发病率最高, 达1197.60/10 万, 1~14 岁人群麻疹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1~4 岁、 5~9 岁和10~14 岁发病率分别为45.14/10 万、 73.65/10 万和83.39/10 万; 15~19岁组发病率最低24.72/10 万, 20~24 岁、 25~29 岁和30~49岁发病率分别为48.72/10 万、 58.55/10 万和34.92//10 万;50 岁以上无发病。

病例年龄别构成比分析显示, <1 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3.93%, 其中8 月龄以下未到麻疹疫苗接种月龄有13 人, 占总病例数的11.00%, 8 个月占8.00%, 9~11 个月占5.00%, 1~14 岁占18.00%, 25 岁以上占44.00%。 从2006 年到2009年, 8 月及8 月龄以下病例构成比从6.67%上升到35.14%, 1~14 岁人群病例构成比从25.00%下降到10.81%。

2.4.2 职业分布: 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 农民、 家务与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 分别占29.91% 、 19.66% 、 18.80% 和17.09%。

2.4.3病例免疫史: 1 ~14 岁病例中有免疫史的比例为52.38%, 本地户籍有免疫史的比例为73.33%, 外地户籍的6 名学生病例免疫史均为不详; 9~11 月龄病例有2 例接种麻疹类疫苗6~21 天内发病, 应为疫苗接种反应。

2.4.4 疫苗接种: 常规免疫接种率: 2005—2012 年沈北新区含麻疹类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在99.9%以上。

查漏补种: 散居儿童的免疫空白是麻疹传播的隐患, 为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开展学龄前儿童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005—2012 年共补种1 730 人, 其中流动儿童425 人。

强化免疫: 按照沈阳市统一部署, 我区分别于2006 年及2009 年开展了全区小学、 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共接种疫苗83 950 剂次, 另外接种教师2 349 人次, 医务人员495 人次, 餐饮行业及外来务工者12 880 人次; 2009 年还开展了学龄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共接种9 428 人次。

应急接种: 在发生麻疹病例地区, 我们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2005—2012 年共接种9 282人次, 杜绝二代病例发生。

3 讨论

(1) 沈北新区2005—2012 年麻疹数据显示, 麻疹发病高峰在3~6 月, 发病重点地区为人口居住集中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地区。

(2) 麻疹发病人群呈现1 岁以下及成人 “ 两头膨胀” 的特点。 成年人或因无免疫接种史或因接种时间太长抗体水平下降, 加上多年没有隐性感染的机会, 成为麻疹发病易感人群。 小月龄病例增多的原因可能为: 如果婴儿母亲未患过麻疹, 而是通过麻疹疫苗接种获得抗体, 这种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最长为12~15 年, 妊娠时母亲体内已经没有足够的麻疹抗体, 导致婴儿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不高, 婴儿缺乏有效的被动免疫, 在未达到计划免疫接种月龄或在8 月龄未及时接种疫苗时, 一旦有暴露机会即可发病。

(3) 有免疫史儿童发病可能由于无效接种或大年龄儿童因免疫时间长、 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而成为易感人群。

(4) 麻疹疫情控制措施建议: 1进一步提高成年人免疫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范围应扩大至各类用工单位, 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区内麻疹疫苗接种。 2在重点地区开展学龄前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消除免疫空白点。 3与优生优育相结合, 开展育龄妇女麻腮风疫苗接种工作, 既减少了成年人和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 又可以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4在学生初中、 高中阶段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可以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5在常规免疫工作中, 不仅要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更要保证接种的有效性, 同时提倡8 月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 6针对我区大中专院校众多的特点, 开展外地来沈新生麻疹疫苗接种, 是预防大中专院校麻疹疫情爆发的最有利措施。 7加强儿童入学、入园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管理, 特别要加强外地来沈流动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管理, 发现麻疹类疫苗漏种或免疫史不清的儿童及时给予补种, 防止校园内麻疹疫情发生或流行。

参考文献

[1]马超, 郝立新, 马静, 等.中国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 (3) :242-248.

[2]周清波.2000—2009年浙江省绍兴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1, 26 (1) :36-39.

[3]吴颖, 唐景春, 张智.2007—2011年沈阳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3, 19 (4) :309-310.

麻疹疫情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3月8日—3月30日期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现住址在钱清镇的麻疹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绍兴市柯桥区公安局。

1.2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对疫情进行三间分布描述,追溯传染源及寻找疾病传播链。

2结果

2.1基本情况

钱清镇位于柯桥区北部,毗邻杭州湾南岸,镇域面积54.46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现有人口159758人。2005-2013年共报告麻疹病例96例,年平均发病率9.26/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43.97/10万,2008年后明显下降,2011和2012年度无病例发生,2013年发病出现回升趋势,为25.76/10万,见图1。从2013年3月8日起,该镇陆续出现麻疹病例,截止3月30日,累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5例,其中确诊病例14例,罹患率15.12/10万,见图1。

2.2时间分布

首例病人于2013年3月8日发病,3月8日期30日之间共发生14例病例,具体发病时间见图2,2013年1、2月份钱清镇无麻疹病例报告。

2.3地区分布

14例病例分布在12个行政村,分别为前梅村和遗风村各2例,梅东村、钱清村、方家桥村、顾家荡村、清风村、江墅村、南钱清村、枢里村、新甸村、西后街居委会各1例。

2.4人群分布

男性3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比0.27∶1。年龄分布主要以15岁以上成人和≤1岁年龄为主,其中>15岁成人病例占57.14%(8/14),均为免疫史不详;<1岁组婴幼儿21.43%(3/14),其中2例病例未满8月龄,另1例9月龄儿童发病前10天来绍,无麻疹免疫史;≥1岁组病例21.43%(3/14),均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年龄分别为12月龄2人,19月龄1人,其中12月龄的2名儿童满8个月后因哮喘和上感多次住院,未能及时接种疫苗,另外19月龄儿童发病前12天来绍,无麻疹免疫史。病例的年龄和免疫史见表1。

2.5临床症状

14例确诊病例均有发热、出疹症状,咳嗽11例,卡他症状9例,结膜炎症状11例,口腔粘膜见柯氏斑5例,出现肺炎并发症2例,14例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症状。

2.6传染源追溯

首例病例1,女,9月龄,2月25日从安徽省来绍兴市,3月8日开始发热,体温不详,2天后出疹并伴有咳嗽、流涕及卡他症状,在方家桥村私人非法诊所A输液1天,因症状无好转,于3月11日去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3月14日绍兴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确诊,3月19日全愈出院。经调查发现,患者无麻疹类疫苗接种史,因来绍兴时间较短,也未在临时居住地卫生院办理预防接种登记。病例2,女,36岁,怀孕4个月,2月24日和老乡包车从四川达州来绍,患者从3月10日起一直发热,体温达39℃以上,3月11日脸部出疹并伴有咳嗽,12日疹至全身,在非法诊所A输液1天,因症状加重并发肺炎,13日由绍兴市中心医院ICU收治,后转至浙一医院进一步治疗。病例3,男,26岁,2月25日乘火车从四川绵阳来绍,3月11日出现发热,体温体温39.5℃,并伴有咳嗽,3月12-13日在非法诊所A输液2天,其中12日与病例2在同一输液室同时间输液,14日症状加重并发肺炎后由杭州西溪医院收治入院。病例4,男,38岁,2月28日乘火车从重庆万州来绍,3月14日出现发热,在非法诊所A输液1天,3天后出疹并伴有咳嗽、流涕症状,3月19日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病例5,女,12月龄,发病前15天(3月1—9日)曾因哮喘住院8天,痊愈后出院,3月17日发热、咳嗽伴皮疹增多再次入院。病例6,女,19月龄,3月4日从江西上饶来绍,3月9日上感在钱清医院门诊输液1天,3月16日发热、咳嗽,由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连续输液4天,症状未明显好转,21日转至浙江省儿童医院。病例7,女,30岁,陕西安康紫阳县人,常住钱清2年,一直在市场门口开店。3月17日起发热、干咳,在私人非法诊所B输液2天,症状无好转,21日体温升高,出现皮疹,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病例8,女,12月龄,3月23日因上感在钱清镇医院 输液,3月24日流涕、卡他症状加重,由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病例9为本地户 籍,无就诊和 外出史。病例10,女,30岁,医院护士,发病前7天在工作中曾接触病例8并为其输液,当时医院组织密切接触者应急接种麻风疫苗,病例10因个人原因拒绝应急接种,3月23日发病。病例11,男,18岁,3月25日因发热、咳嗽在非法诊所B输液1天。病例12、13、14为本地户籍,无外出史,前期发热、咳嗽时均有医疗机构就诊史。

调查时发现,14例病例中,5例来绍时间小于15天,集中在2月25-28日(当地企业开工在农历元宵后),多为春节来绍务工人员;6例病人发病前7-21天有私人非法诊所输液史,其中病例1、2、3、4发病前曾去同一非法诊所A输液,现场调查非法诊所A仅一间输液室,空间狭小,通风不畅,室内无紫外线等消毒设施,其中病例2、3还在同日同时间输液;病例7和11曾去非法诊所B输液,此黑诊所格局更狭窄,10m2左右一居室内阴暗、光照时间短,门诊和输液都在一间居室内;病例5发病前半个月哮喘住院8天,曾与发热出疹幼儿在同一病室住院治疗;病例10为医务人员,曾为病例8输液,有接触史。

2.7实验室检测

对14例病人采 用麻疹酶 联免疫吸 附实验 (ELISE)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12例病例麻疹IgM抗体阳性;2例病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阴性,咽拭子病原学阳性。

2.8控制措施

3月11日15日期间,除对每名疑似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开展麻疹类疫苗应急接种,指导所在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呼吸内科、输液室等高危医护人员预防性接种疫苗,同时还对全镇8月龄~4周岁儿童开展麻疹类疫苗补充免疫工作,因前期防控力度不够,3月20-25日钱清镇政府发动当地村干部,再次组织病例所在村村民、外地民工自愿接种麻疹类疫苗。本次疫情共完成应急接种2784人,截止4月20日,最后1名病例发病后21天,12个村(居)所在地,未出现新发病例,疫情得到控制;柯桥区疾控中心下发《麻疹病例相关处置指南》,对医疗机构预检分诊、院感控制、密切接触者管理提出更详细要求;3月18日和3月26日二次由柯桥区卫生监督所联合公安、工商等多部门及当地政府,取缔了病人就诊过的黑诊所A和B;钱清医院对病例所在行政村开展消除麻疹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3讨论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聚集性散发疫情主要有以下特点:1病例以>15岁成人和2岁以下幼儿为主,均为免疫史不详或未种;2疫情以非法黑诊所输液和医院就诊患者引起院内感染;3前期的病例1、2、3、4、6均为流动人口,来到绍兴市时间小于15天,不排除输入性传播。

提高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1,2,3,4,5,6]。由于本次疫情中9—19月龄患者4例病例均未接种麻疹类疫苗,提示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儿童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工作,同时也与目前乡镇医院只进行被动服务,对流动儿童未能开展主动搜索有关。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麻疹发病已从儿童高发向成人多发改变,本次疫情15岁以上成人8名(57.14%),年龄在18~38岁之间,多数来自外省农村及边远地区,免疫史不详,这些易感人群聚集地,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易造成麻疹流行或暴发。

医院内感染是麻疹流行的重要危险因素[7,8,9,10],本次疫情13例病例发热、出疹前期均有医院就诊史。取缔的2家黑诊所隐藏于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村落,因其设在居民区中,有些患者并不知道是非法诊疗点,一些群众图便宜和方便,进行诊治和输液,卫生监督部门不仅要坚决取缔,同时要通过媒介宣传,提高群众认识,养成看病去正式医院和诊所的良好习惯。同时督促正规医疗机构执行严格的预检分诊制度,落实对发热病人隔离治疗,是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本次疫情中,应急接种的工作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前几例病例发生前期,入村应急接种时因公众不理解、不配合,应急接种率较低,只为39.96%(1164/2913),后期经过镇政府、卫生部门、当地村委等多方协调,多次在报纸、电视台报道、刊登麻疹类预防常识,使得公众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后期应急接种工作顺利完成,达到95.57%(2784/2913)。

摘要:目的:对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2013年3月8日至3月30日发生14例麻疹确诊病例进行调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对该起疫情用三间分布进行分析,寻找疾病传播链。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14例,其中病例1、2、3、4共同就诊于A诊所,病例7、11就诊于B诊所,病例8、10有医院内接触史。结论:非法诊所就诊及医院内感染是引起该次疫情的重要原因;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病意识是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麻疹,院内感染,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马超,郝利新,马静,等.中国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3):242-248.

[2]马瑞,边国林,许国章,等.浙江省宁波市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5):308-310.

[3]胡昱,戚小华,陈雅萍,等,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及时率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7-11.

[4]何寒青,陈恩富,李倩,等,流动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4):330-332.

[5]林献丹,郑晓春,王志刚,等.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371-1373.

[6]张栋梁,许国章,董红军,等.宁波市2000—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0):1055-1058.

[7]姜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17-1119.

[8]姚新宝,秦文,苏梅.小儿麻疹预防与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967-4968.

[9]李嫦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上一篇:EPON设备下一篇:中国移动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