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6-27

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共8篇)

篇1: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要想加速发展,应充分利用港澳台投资,解决西部地区资金匮乏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的飞跃。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西部地区港澳台投资现状及港澳台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如何吸引港澳台投资提出对策。

关键词:西部:港澳台;投资;对策

从1982年至2004年底,港澳台地区对我国大陆直接投资达2869.4亿美元,其中对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投资达2647.0亿美元。大量资金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资金是第一推动力。所以,应拓宽筹资渠道,灵活吸收、运用多种途径的资金。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的经验,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备,以及在距离和感情上与港澳台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在吸引港澳台投资上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比,西部经济起步较晚,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然而,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矿藏众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以及西部各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台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措施和东部市场的逐渐饱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也会逐步将目光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

从东西部比较看。从1982至2004年,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5200.0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646.97亿美元,占全国的92.86%;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为140.94亿美元,仅占全国的2.53%,实际使用金额仅为58.69亿美元。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项目数、合同金额或实际使用金额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的投资则极少。

从西部地区自身情况看。2004年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项目有867项,占总数的45.27%;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合同金额占全部外资的68%,而实际使用金额占全部外资的38.25%。可见,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资金的质量并不高。以重庆市为例。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政策和机遇优势。重庆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居中上游,同时也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吸收和利用港澳台投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至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港澳台投资额从0.87亿美元增加到2.5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9.3%,高于2001至2005年重庆市的GDP年均增长率。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就达2.51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5.65%。可见,来渝的港澳台资金占外资中的较大比重。但同西部其他省份相似,港澳台地区对重庆市的投资占重庆GDP份额极少。2005年港澳台对重庆投资额占重庆GDP的比重不足1%。通过重庆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实例可看出,虽然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增长较快,但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重庆市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选择。而且,在重庆,港澳台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对进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对策

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不能完全照搬东部经验,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劣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府效率、法规政策透明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不利于外商投资。因此,应针对种种弊病,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从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要有总体规划,结合全国、其他地区和本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作综合考虑,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二)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对外宣传。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冲破“内陆”意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开放意识。摒弃那些不利于扩大开放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开拓进取,锐意改革。西部国土面积辽阔,矿藏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港澳台地区华商的乡情,在港澳台建立招商代表处,积极宣传西部地区的状况,以吸引投资。

(三)大力发展教育,吸引人才。港澳台投资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科技含量较高,需要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然而,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相对低下,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外出学习的大学生多数未能回到本地区工作,使西部地区吸引人才更为困难。这已成为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应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开发的体制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扩大发展机会和空间,以吸引更多投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

(四)转变企业观念,探索新的投资渠道。可选择西部地区若干家拟上市企业,定向向港澳台商发行股票;选择部分优质项目,以发起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吸引外资入股,积累中小资本为大资本;选择部分发行B股的企业,以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吸引港澳台资金;探索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吸引外部资金,以支持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等等。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吸引外资入股,这既可学习外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又可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增加政府税收。

(五)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南沿海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国有资产。同时,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提高非国有经济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扶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企业注册、信贷、市场准入、进出口、税率税种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不采取歧视性政策和做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权益,使投资主体由国家转换为社会各阶层,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

(六)培育各类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资本、技术等市场还没有规范地建立起来,这不仅制约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而且影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应尽快规范和发展西部地区的各类市场。首先,要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资本证券化、市场化;坚持扩大直接融资,把通过市场配置资本同执行国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结合;坚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把增强上市公司发展后劲同培育后备上市公司相结合。其次,要规范和发展技术市场。西部地区尤其是陕西、四川等省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西部地区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转化能力较弱,这源于西部地区不发达的技术市场。因此,发展技术市场已成为西部地区合理配置技术资源、提高竞争能力、吸引资金的紧迫任务。

篇2: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院系:金融学院

班级:07金融3班

姓名:史维

学号:702120159

指导老师:张启智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指导与促进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在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依托下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区相比,西部区的经济还是大大落后的,其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投资体系的落后。投资体制落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直接制约了西部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西部投资环境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西部地区利用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做初步探讨。

目录:

一、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二)、劳动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优惠方针政策

二、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劣势

(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二)、科技和教育落后,严重缺乏人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第二产业依赖严重

三、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外资规模偏小,与东部地区的规模存在很大距离

(二)、引进外资渠道单一

(三)、利用外资的质量不高,且直接的比例小。

(四)、外资的利用投向不合理,加剧了西部产业结构的失衡

(五)、以资源环境换取外资,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四、对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加大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效应,完善政策机制

(二)、加强金融机构对引进外资的中介作用,引导外商企业在西部投资

(三)、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的条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清晰合理、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强化利

用外资的区域导向

篇3: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 (FDI) 作为国际资本的直接流动方式, 其投资行为经常伴随着在东道国投资建厂、技术转移和扩散、东道国人员的培训以及产业关联等实际经济活动, 因而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国际资本流动。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逐步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各种形式的外资流入我国的相关产业和地区。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吸引FDI的比例不是均衡协调的。为了吸引外资并协调东西部的引资差距, 我国先后推出了包括东部地区的优惠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等。这些策略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所吸引的FDI流向。

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 毗邻港澳台地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再加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使得东部地区吸收的FDI份额连年达到80%以上。中西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以来都比较低, 国家相应提出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1世纪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策略, 政府鼓励外资到中西部投资, 但是并没有产生人们期待的FDI向中西部大量转移投资的景象。这说明在缺少产业投资的配套设施的硬环境和投资的软环境的情况下, 单靠优惠的政策还是无法吸引外资的。

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FDI是带动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并通过示范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流入, 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 是国际市场关注其经济政策与经济前景的晴雨表。所以我国在目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幻不定的情况下更应该稳定这一最重要的外资来源。我国引进外资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逆转, 原因是左右外资进入的长期性因素没有变。一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全球制造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还在继续;二是整个外资的规模比较大, 前几年同期使用外资金额基数高, 而且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状态, 这反映引进外资本身运行状况是良好的;三是虽然对外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格局比较明朗, 但加入世贸组织的很多政策优势还没有反映出来。从这些基本面的因素看, 未来我国还会保持强势引资的取向。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是伴随着外资的参与和影响慢慢发展起来的。开始的时候, 外资作为一种补充, 属于边际增量。但外资增长得比较快, 份额的扩大比较明显, 因此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也逐步扩大了外资的影响力。然而我国外资的引入和利用遇到了瓶颈期问题。东部地区高质量劳动力密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投资环境良好成为吸收FDI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空间利用程度接近饱和,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经济政策、优惠措施和资源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承载能力。如何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改善我国吸引FDI的区域格局, 是现阶段吸引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战略性问题。

FDI的引进应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导向措施。按林毅夫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要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禀赋结构相一致, 这样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剩余积累的速度才快, 企业才有自生能力。同样道理, FDI的发展也应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 这样, 吸收FDI的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 我国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各个地区的禀赋结构就是一成不变的, 是静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技术的提升, 工资水平会不断上升, 资本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劳动力会相对稀缺, 禀赋结构就升级。最近几年,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 外商直接投资有向西转移的趋势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上差异很大,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外资上, 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战略。

三、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策略建议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既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还是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战略、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现实选择。中西部要把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加快提升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一)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措施

中西部地区外资引进的产业重点应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重要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迅速改变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同时也应鼓励外商投资于中西部的基础设施, 一是西部应尽快制定吸引外商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政策法规。二是中西部应积极利用BOT等投融资方式吸引外商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这些措施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加强和促进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二) 中西部地区软环境的改善措施

1.加快区域内市场的统一

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中西部经济基础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的途径。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有长远眼光, 充分结合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 制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可行的规划, 并切实贯彻执行, 确保中西部地区经济稳健、可持续增长, 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差距。在投资软环境方面, 要加快国内市场的统一, 实现区域在引资过程中的合理分工, 避免重复引进。国内市场不统一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东高西低进而造成引资东高西低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地区可以首先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市场的统一, 然后再向全国推进。

2.发挥地区要素禀赋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要克服地域限制, 发挥资源优势, 可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制造、农果业、中药材、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中西部地区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各种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好, 除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外, 一般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在空间上都能达到理想组合。在促进自然资源开发方面, 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直接投资开发资源的角色。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 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政府应放开资源开发准入限制, 积极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和制造业市场, 打破包括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垄断地位。

3.发展代表性中心城市经济, 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城市带动方面, 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战略应着力在具有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和主导部门以及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以点带面, 带动中西部地区走向繁荣。一些典型中心城市, 如重庆、西安等地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极, 其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都是巨大的。这些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且发展较快,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资本供给充足且经济积累能力强、FDI集聚效应明显。将这些城市发展成重要的支点和辐射点, 并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吸引外资和经济发展。加快这些开放城市吸引外资的步伐, 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全面繁荣。

4.发挥FDI的集聚效应, 吸引外资流入

集聚经济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劣势, 虽然在对外开放上差于东部沿海地区, 但可以通过增强地区经济产业关联性程度从而增强集聚力来吸引外资。在现有条件下, 中西部地区要注意引进生产和经营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内资或外资企业, 尤其是中枢型产业, 它们或许已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中欲转移的行业, 通过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迁徙, 促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特别是区域开放度的改善, 以强化产业的关联效应, 提升本地产业基础和集聚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2]姚云霞.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3.

篇4: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创业投资 西部地区 对策

一、 我国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國创业投资行业的投资地域分布开始显现“西进”的趋势,西部地区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逐年增长。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创业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在急需资金的西部分布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1.本土创业投资企业规模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其中由政府直接设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占大多数,其次是民营企业,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较少。截止2010年底,西部12个省区市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共有7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10.74%。可见,创业投资在西部尚未真正形成气候,力量较弱。

相比国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西部地区本土创业投资企业明显势单力薄,其资产规模普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不少正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企业自身还属于成长阶段,资金实力不强。

从新增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来看,2010年西部12省区市共新增承业投资企业19家,占全国总数的12.75%,其中四川、陕西、内蒙古和重庆分别新增了8家、7家、4家和4家,增长较快。2010年新增投资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了431911.60万元,占全国总量的20.85%,资产增长情况较好。

2.吸引创业投资的能力

2010年度西部地区吸引创业投资金额达到239758.80万元,占全国总额的10.15%,西部各省区市平均吸引创业投资金额与当年GDP之比为3.00%,其中陕西为8.40%,宁夏为6.78%,处于全国前列,但西部其他地区的吸引能力尚低,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距。

3.被投资行业

西部地区的创业投资集中于传统行业。CVSource 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是西部地区近几年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业,其次分别是能源、医疗健康及农林牧渔。这充分显示出西部地区在能源及资源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

二、导致西部地区创业投资落后局面形成的原因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吸引创业投资能力较低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于全国尤其是东部来说并不发达,西部地区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项目的数量远远少于东部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量也少于东部,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自然也大大低于东部。

2.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是创业投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东西部的发展不均衡和近年来人才政策的放开以及人才流动的灵活性增加导致了西部地区优秀人才的严重流失,使得原本人力资源就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人才更加匮乏。因此人才不足是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给创业投资带来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

3.信息渠道不通畅

对于创业投资机构或创业投资家来说,多渠道的项目来源,才能形成充分的项目流,才能保证筛选出高质量的项目。这就要求创业投资家有一个多渠道的信息网络。一般来说,项目来源主要有两种:(l)创业企业的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的主动寻找;(2)中介机构的推荐。由于在西部由于中介机构不健全,投资与被投资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主要是靠创业企业进行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主动寻找项目,这导致可供选择的项目数量的不足和投资的低效。

4.退出机制不健全

创业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股权及时变现.因此创业投资的退出是创业投资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顺畅的退出渠道是高额收益的安全保障,是创业投资成败的关键.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再加上针对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导致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发展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建议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西部的科技创新,增强创业投资吸引力,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有机结合,紧紧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并借助外力加快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积极拓展与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和技术转移,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引进高素质人才

应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下大功夫引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创新创业人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西部成为高层次人才向往和创业的理想之地。

3.改善信息渠道

改善以往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主动寻找投资机会的模式,政府应为双方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如定期开展项目交流会等活动,搭建互动互利的合作平台,提高项目考察效率与投资成功率。与此同时应大力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4.进一步完善退出渠道

目前,我国在退出渠道方面,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功能也急需拓展。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责无旁贷,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投企业退出机制,同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资本市场,从而使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变得更加通畅。

综上所述,尽管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投资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随着西部创业投资政策与环境的不断完善,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合理的配置及大于东部地区的政府扶持力度等有利条件,可以说西部的创业需求会不断高涨,创业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臣.创业投资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冯中圣,沈志群.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张凤岗.中国创业投资研究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郭陈华)

篇5: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对农业保险重视程度的提高,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农业保险所发挥的保障作用日益显著。首先, 随着中央政策性的加强, 西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增长, 但与保费收入相比, 理赔支出增长更快。其次, 农业保险投入加大, 保险品种及范围不断增多扩大。近几年, 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品种呈逐步扩大趋势, 尤其是政策性的农业保险, 新增的试点险种不断增多。再次, 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较大发展, 补贴力度不断加强。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方案,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补贴资金支出加大;二是补贴险种增多。

二、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 农业保险规模小

从保费收入比例来看,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承保公司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很小;从险种上来看, 除能繁母猪险等个别险种得到普遍推广, 其余险种并未大范围普及;从农业保险机构角度来看, 我国西部地区缺少专业性的农业保险机构, 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偏少。

(二) 同东中部地区相比差距大

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再加上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各方面因素, 使得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在许多方面与东中部都有很大差距。

三、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因

(一) 从政府等外部环境角度来看

1. 相关扶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缺失。

尽管中央政府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鼓励各地方政府开展农业试点工作, 但这只是在宏观上予以激励和指导, 而有关保险品种、补贴力度、保费厘定等方面均未作出具体的规定。

2. 缺乏系统的农业灾害管理体系。

农业的减灾和补偿灾害损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部门包括农业、财政、民政、保监等。这不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更需要政府的统一协调。这就为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数据的整合和测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西部地区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安排中, 基本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 并且在农村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相配合的情况下, 经营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混为一体, 不利于农业保险真正的自我发展。

(二)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

1. 承保主体供给不足。

由于发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高, 因此保险公司基于经营目标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对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西部地区是灾害频发区, 农业发展水平又有限。承保成本高, 保费收入低, 保险公司在涉农保险的利润少, 有时甚至出现亏损, 这就使得开办农业保险的主体缺失。

2. 承保缺乏技术性, 开展农业保险问题重重。

这主要表现在:保费收取难、查勘定损难、保险理赔难。这主要是受到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以及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复杂,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险的保险标的点多面广, 分散经营。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保险承保技术的发挥, 使其开展困难重重。

3. 农业巨灾保险发展不充分, 缺少完善的农业风险再转移市场。

巨灾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造成的损失很大, 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另一方面, 通过保险和救济实现的农业巨灾补偿水平却很低, 而这主要是受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缺失的限制。

(三) 从农户的需求角度来看

1. 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水平。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农民对本身具有风险不确定的农业保险需求不大。这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2. 广大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对保险缺乏信任。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缺乏, 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加之有些保险产品本身设计比较复杂, 在承保、理赔等方面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 这也间接导致农民对保险缺乏信心, 进而不愿意投保。另外政府救济也在无形中减少了农民的参保意愿。

四、我国西部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健全相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加大中央和地方的扶植力度,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机构

制定专门适合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农户个人在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另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健全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制度, 资金支持应尽快到位, 并且保证资金补贴每年都能够稳步增长, 扩大保险补贴范围, 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二) 建立农业巨灾基金, 发展农业巨灾保险

我国西部地区连年来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不断上升, 这不仅使农民无以维持生计, 就连缺乏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保险机构也无以承担损失重负。事实上, 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 其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供给量, 特别是在一些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中需求很大。由于巨灾保险在我国发展也是刚刚起步, 因此在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巨灾保险就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财政补贴及免税政策的扶持等。

(三) 增加农业保险供给主体, 形成多元化农业保险模式, 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管理条件等方面尚不成熟, 应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首先, 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应加强政府主办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设立, 并且在县乡以农业保险合作社为主。其次, 西部地区应放宽投资保险领域的各市场主体的准入, 尤其是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农业保险市场, 扩大农业保险市场的竞争, 提高市场效率。

(四) 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 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户对保险知识的匮乏问题。要对不同的潜在投保主体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应重点宣传农业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作用, 使农户真正明白参与农业保险是一种互助合作、自我救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莉星.浅析发展我国农业保险[J].陕西教育2006, (9)

[2]吴中维.浅析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政策[J].科教导刊2010, (2)

篇6: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力于胶济铁路沿线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山东半岛地区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中国与东北亚的韩、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对完善我国的城市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一、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

1. 区位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半岛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门户,1990年胶济铁路双线工程完工之后,山东半岛的经济技术联系有了很大进展,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等各种运输设施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区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之间,处在我国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连接南北的中转站。优越的区位条件、综合的交通走廊以及良好的对内对外联系使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拉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2. 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区内GDP达到21 705.9亿元,占山东省GDP总量的64%,与上年持平,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人均GDP为53 850元,比上年增长4 279元,是山东省人均水平的1.5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两倍多。2010年山东省有22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其中15个在半岛地区。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比重。而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小于第二产业,如2008年第二产业占47.4%,而第三产业仅占41.8%,2009年稍有改观第二产业46.3%,第三产业43.4%。与全国的情形相似,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市除外)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如表1所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农业、纺织业、机电行业和信息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特征。

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 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2009年十一年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从1 350个增长到2005年的5 644个,随后又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1 237个,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的新汇改,人民币升值以后,对华直接投资成本增加,外资开始调整投资的速度;随之到来的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山东省也不例外,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继续下滑。合同利用外资金额遵循同样的变化趋势,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

2. 区内投资在全省所占比重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山东省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还是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占到全省的80%以上,2009年比重分别为84.26%,78.6%和80.05。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联系内陆腹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备了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制造业基地的基本条件;作为山东省对外经贸联系的桥头堡,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构筑国际化产业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外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200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66.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5%和27.9%。显然,至今为止,外商对山东省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很小,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的投资一般规模较大、回收期较长、利润率低、风险大,外资很少涉足农业领域。对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也偏低,且波动幅度大,外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部门,建筑业所占比重很少。在制造业内部FDI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及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行业,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一直排在第1位,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在10%以上。

4. 外资来源地集中度高。改革开放以来,来山东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已经扩大到 130多个国家或地区。目前,前十位国家或地区的FDI占总量的比重基本上在90%以上或接近90%,其中韩国和香港合计在50%以上。韩国凭借与山东相邻的区位优势于2002年超过香港成为对山东投资的第一来源,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FDI来源地的集中度非常高。世界制造业,特别是日韩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各国跨国公司积极在中国构筑价值链,这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 山东半岛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

1. 打造龙头城市,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模偏小,无论是城市人口规模还是各方面经济实力都无法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同日而语,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首位度低,在吸引外商投资中难以起到强大的辐射作用。如表4所示,作为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青岛,在城市群内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但与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相比,经济实力存在很大差距,其国内生产总值不及上海市的1/3,仅超过广州市的一半水平,而其他指标相差更远,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仅占上海市的1/5。所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无法真正发挥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明确将青岛、济南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城市。两个城市适度竞争下的合作会产生“双赢”的效应,但如果两个城市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则会导致效益低下,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济南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其发展关系山东省的大局,今后将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青岛地处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实力强大,不管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比济南市要优越,今后要以建设国际区域性制造基地为目标,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致力于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

2. 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导向。虽然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在提高,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然而山东半岛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仍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制约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山东半岛的产业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三次产业引资比重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产业间的结构偏差。

加强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应以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为主,将利用FDI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转移到促进山东半岛的产业结构升级上来。

3. 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投资环境是关系到能否吸收和利用好外资的前提条件,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投资环境较差,尤其是投资的软环境,远不及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山东省已经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新的规划,今后要着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通过简化外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高效、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加快投资环境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通过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山东半岛作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这对于扩大外商投资和外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鲁慧.国际产业转移新特征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亚太经济,2009,(1).

2. 马强.国际产业转移及中国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7,(5).

3. 姜绍华.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构建方略探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12).

4. 李传恒.全球价值链转移与山东半岛产业对接.东岳论丛,2006,(7).

5. 孙希华,谈家青,李玉江.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吸引力分析与竞争力提升.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0CJGZ20)。

作者简介:丛静,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生;陈抗,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篇7: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西部地区政府采购现状

1、结构偏低

西部地区政府采购所占GDP的比例仍然较低。甘肃省政府2010年的政府采购为18.155亿元, 2011年为24.284亿元, 2012年为31.024亿元, 三年的政府采购占GDP比重都没有超过5%, 1这低于东部地区, 更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规模普遍占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标准。[4]

2、采购的构成

目前西部地区政府采购范围偏窄。从具体采购内容看, 采购对象主要以货物类采购为主, 而一些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服务项目也还游离于政府采购之外。例如, 虽然近年来根据有关资料报道, 甘肃省政府采购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但从历年来的采购数据分析, 货物类采购量一般占采购规模的60%-65%, 工程类采购量占25%-30%, 服务类采购量仅占5%-10%;2从政府采购结构来看, 货物类和工程类项目采购的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而服务类采购的规模增长速度较慢, 并不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些地区政府服务类采购量相对稳定, 有些却呈连年下降趋势。从甘肃省一些网站和媒体公告的招标采购信息看, 大部分招标采购信息是货物类或工程类, 而服务类招标采购信息却少得可怜, 有些地区, 特别是市、县一级更是没有此类信息。并且从服务类采购项目的结构来看, 其构成也不尽合理, 服务类采购主要集中在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及政府机关的公务消费上, 其中主要是会议、公务接待及公务用车保障服务上, 其它服务类项目还从未涉及, 采购的范围很窄。再从各地服务类采购的结果看, 服务类中的会议、公务接待等公务消费项目大多由预算单位自己采购, 有的实行经费包干使用, 预算单位自行采购, 自行结算;有的采取实物分配、统收统支、先开支后报账办法;有的实行定点采购, 定点服务, 定点结算, 对服务类采购“一定了之”, 在机制上缺乏竞争性, 在运作上形成“简单化”, 在监督上随意性倾向严重, 造成服务类项目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很小, 影响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

3、模式现状

西部地区政府现行主要采用三种采购模式:集中招标、部门及委托代理、供应商参与投标等三种采购模式。

(1) 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这种模式是西部地区较常见的政府采购模式, 也是大多数地区政府采购的常用模式。它以实现“统一进场、资源共享、阳光操作、高效便捷”为工作目标, 避免了建筑工程、产权交易、土地、政府采购等在招投标过程中“各自为政”, 并建立了政府公共集中交易平台。通过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较好的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招投标过程的影响。”通过报件审查, 保证了招标项目的准确性。[5]但是, 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也有适用范围, 小量、专门性强、生产厂家少的物品则需要另谋采购模式。

(2) 部门及委托代理采购模式。这是西部省份较为常用的采购模式, 因为西部省份的采购规模一般较小, 竞价优势不足, 并且西部省市在实行政府采购上经验不足, 且机构设置不健全, 所以将政府采购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 有时候更为高效合理。对于部门及委托代理采购模式, 西部省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操作程序。但是这种采购模式在运用时仍会伴随着产生运作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以及在防止中介机构与供应商共同舞弊方面都成为该模式的应用难点。

(3) 供应商参与投标的模式。西部地区政府采购的最后一种模式是买卖双方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有供应商参与的投标模式。这种有供应商直接参与的投标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 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但在具体实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比如权钱交易、权利的寻租使这种模式的长处得不到好的利用, 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

二、西部地区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1、采、监不分

政府采购应该做到采购和监管相分离, 采购方、使用方和监督方三方面力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但是西部省市政府采购的一些相关部门和单位认为, 政府采购就是简单的招投标工作, 只要采购方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实施招投标就行了, 没必要实行其他复杂、繁琐的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工作流程和监督。因此, 政府采购主体和监督主体不明确, 相互交叉关联, 有利害关系, 不能形成有效制约。其深层次原因是, 政府采购的一些相关部门认为, 实行统一的政府集中采购是权利集中行为, 他们担心会限制自己现有的权利。

2、制度的框架尚不完善

首先, 缺乏日常操作规范, 这使得政府采购成为一种随机行为。第二, 缺少采购方面的专家评委。第三, 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西部地区省市在设置相关政府采购组织机构时却往往不甚合理合规。比如, 甘肃省各级政府在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过程中, 机构设置往往都是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机构, 即“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和“政府采购中心”。编制上有参考公务员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 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还有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编制, 机构设置的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

3、对供应商的遴选范围有待扩大

遴选一定数量可靠实用的独立供应商。没有一个供应商能够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至少应有三个以上的独立供应商合作伙伴, 这个范围提高了找到合格供应商的可能性。并且由于招标制度的存在, 尽可能的遴选更多的合格供应商加入竞标中, 可以使人为制造价格暴涨的风险降到最低。但是,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本地有实力的生产企业较少, 而外省市生产企业的引入成本较高, 所以导致西部省市在进行政府采购时, 可选的供应商较少、采购成本较高。

4、需要强化廉洁机制

政府采购的权力人是产品采购方, 以购买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 在市场中进行交换。在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政府权力将会容易介入市场, 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 从而干预正常市场交易。采购人员利用权力进行设租, 对其他经济主体进入某些含有租金的活动设置门槛, 限制供给, 人为造成市场稀缺。在这种情况下, 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在交易过程中获得额外收益, 争取政府采购项目而与采购方发生寻租权力的行为。

政府采购中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寻租、设租行为的根本原因。在采购活动中采购活动的主体是代表纳税人行使职能的政府, 而真正具有采购决定权的是拥有专业知识、专门负责采购活动的专业代理人, 即政府采购人员。“纳税人-采购人”之间形成“委托-代理”。政府采购人员一般是以公有产权代理人身份来行使采购职权的, 他们的权力范围大但缺乏有效的约束。委托人与代理人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委托人希望采购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 而代理人更希望的是自己利益更大化, 这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形成目标不一致。此外,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委托-代理”委托人掌握的采购信息较少, 而代理人掌握更多的采购信息。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采购人员和供应商之间通过设租、寻租的方式来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6]

5、越位、缺位现象严重

政府采购监督不仅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也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由于西部地区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的时间短, 难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监察、审计等部门在政府采购监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监管的主要力量, 但在实际采购工作中非财政部门时常会干涉到对具体采购业务的监管活动, 这些部门既要承担采购任务又要行使监督职权, 这不仅会降低采购效率, 而且还会形成监守自盗、权力寻租的行为。此外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对于监管职责、监管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这也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由此造成监管范围重叠, 或者导致原本的监管职责出现“空位”, 引发政府采购监管职责重叠与缺位并存的新问题, 降低了监管效果。在整体层面上, 要想让整个系统正常有序的进行, 单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可能的, 必须有一个全面健全的组织系统。而目前西部地区监管机构编制级别低, 这就使得其法定职责不能有保障的实施, 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 组织机构的编制规模小, 难以承担繁重的监管任务。

三、西部地区政府采购的对策建议

1、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吸引一批真正懂得经济、管理、贸易、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 建立专业的队伍。这应在三方面努力:第一, 吸收一些专业强、综合素质高的采购方面人才充实到政府采购队伍中。第二, 提高现有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规范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行为, 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对采购政策、采购规章、采购流程、采购监管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三, 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廉洁思想教育, 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督机构, 增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法纪意识, 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积极构建配套衔接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细化具体的操作执行规定, 使各项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努力做到“用制度管采”, “用制度管人”。最后, 具体评标、定标程序要规范, 减少人为的因素, 保障采购活动的客观公正性。

2、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强化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 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要严把以下三关:第一, 把好事前监督关, 合理制定采购计划、科学选取供应商, 为政府采购活动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第二, 把好事中监督关, 保证政府采购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第三, 把好事后监督关, 加强对采购合同、货款结算、验收等环节的监督, 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善始善终。同时, 加大寻租成本。要完善政府采购人员的财政福利体系。收入和福利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权力寻租欲望, 提高权力寻租的成本, 减少其利用权力寻租的机会。对利用权力寻租的工作人员, 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采购权利。严重者送交司法部门, 绝不姑息。以此对整个采购系统形成有效地警醒作用。要加强政府采购系统的监督管理, 从制度上和人员力量上保障监管的全面高效。要进一步地立法以保证采购制度、流程和评估体系在采购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防止徇私舞弊, 跳过招拍挂等环节, 保证一系列保障体系不流于形式。

3、建立采购绩效评估反馈机制

在政府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之后还应确立如何开展政府采购绩效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 这就需要建立采购绩效评估的反馈机制,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反馈机制应该是一个全面概念, 它应该包括验收、结果或效果、影响、绩效评估、项目后评估、问题的不足、改进措施等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反馈机制能够有效的保障政府的后续采购立项的合法性、采购计划的科学性, 能够使政府发现采购管理工作的不足和问题, 为改进政府采购工作、调整相关活动提供强有力依据。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政府采购不仅能通过大规模采购形成议价优势, 还能通过扩大或缩小采购规模形成对市场宏观调控的功能财政作用。但是, 由于认识、制度、运行等方面的原因, 西部省份政府采购的绩效还与东部省份有较大差距。本文以甘肃省政府采购为例, 对西部地区政府采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从完善采购制度、改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和强化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等三个方面提出改进西部地区政府采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采购,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楼继伟.政府采购[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方芳.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指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马海涛, 陈福超, 李学考.政府采购手册[M].民主与法制出版社, 2002.

[4]张健.对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财会研究[J].2003, (1) :54-56.

[5]陈军.完善制度、依法采购、重视监管——甘肃省力促政府采购事业发展[J].中国政府采购, 2009, (8) :29-31.

篇8: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采用分阶段的数据和系统GMM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存在阶段性差异,表现为:外资集聚效应和市场规模的作用增强,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工资负效应、非市场化的阻碍作用减弱,税收优惠作用由正变负,交通基础设施正效应、非国有内资企业的集聚效应消失。据此,中西部地区应积极调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完善上下工夫。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系统GMM;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4.4;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2-0087-04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DI inflow in mid-west part of China

ZHANG Tian-bao1,ZOU Xuan2

(1.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2.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Stage data and system GMM is applied to analyze determinants of FDI,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in China has stage difference such as enhancement of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foreign capital and market scale,initiating promoting effect of open degree,reduced effect of negative role of wages and reduced effect of marketability barrier,tax reduction effect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role,positive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disappearance of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ccordingly,the policy and measures for proactiv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 in mid-west part of China should be adjusted,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perfecti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fair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eterminants;System GMM;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即FDI),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 039.79亿美元,自1993年以来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数量和区域分布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沿海试点阶段(1979—2001年),吸引了港澳台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投资总额221.82亿美元(注:本段所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 ),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两省;(2)经验推广、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累计投资总额达到1 967.92亿美元,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微电子、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外资大量增加;(3)投资质量提高阶段(1998年至今),投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集中,设立大量与其相配套的高端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750家,并逐步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先进产品的全球制造中心(注:根据商务部各年份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和王洛林(2000)所整理。)。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转移呢?

根据折中理论,跨国公司根据其自身的技术、产品差异、管理、营销等所有权优势和交易成本节约、规避市场结构不完善等内部化优势,结合东道国的要素成本、投资环境、宏观环境、经济政策、生产集聚等区位因素,进行投资数量、行业和类型的选择。因此,我国三个阶段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行业、区域的不同,是在华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变化和我国区位因素变化的投资选择结果,说明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各个阶段的决定因素是变化的,即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存在阶段性差异。因此,通过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阶段性差异,比较分析不同阶段的决定因素的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变量、模型和方法

1.变量说明

(1) 工资(Wage)。工资作为生产成本,一般来说越低越有利于引进FDI,沈坤荣等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本文用职工年均名义工资表示工资水平。

(2) 开放度(Open)。开放度提高一般促进FDI流入。开放促进了外商对东道国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熟悉,促进投资机会信息的快速流动,贸易、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接轨,孙俊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本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表示开放度。

(3)非市场化程度(Soe)。由于FDI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经济体,较高的非市场化程度阻碍FDI进入。白重恩等认为,国有企业是非市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沈坤荣等的研究表明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对FDI的影响显著为负。本文用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表示非市场化程度。

(4)市场规模(MP)。空间经济学认为,市场规模是生产集中的主要要素之一。市场规模大小往往是影响FDI进入的重要因素,一个省区的市场规模应当反映本省区和其他省区GDP。参考哈里斯(Harris,1954),考虑到交易成本,采用与GDP成正比、空间距离成反比的市场潜力 (MP)来表示市场规模,即:MPit=∑璲≠i(GDP璲tDij+GDPitDii)。其中t表示时间,i表示本省区,j表示周边省区,D为距离,省区内部距离取地理半径的2/3 ,即Dii=2/3Siπ,式中Si表示第i省的陆地面积。

(5)交通基础设施(Road)。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更好地连接市场,有利于FDI的进入。郑国汉等的研究均表明良好的基础设施对FDI进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用公路密度来表示交通基础设施。

(6)人力资本(Highedu)。人力资本是吸引技术含量较高FDI流入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往往带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利于技术含量较低FDI的进入。因此,在FDI整体技术含量不确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FDI流入的整体影响不确定。沈坤荣等研究表明影响显著为正,而高婷的研究表明影响不显著。考虑到省际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差异大,比重指标无法反映实际人力资本水平,本文采用绝对量指标。本文选取本省区劳动力中的大专以上人数表示人力资本。

(7) 税收优惠(Tax)。税收优惠可以降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外商收益最大化决策是个激励因素,一般认为,税收优惠对FDI进入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参考孙俊的赋值法,本文用根据税收优惠程度不同赋予不同数值的方法构造的税收优惠指数来表示税收优惠,赋值特区4,经济开发区、2000年后的中西部地区和2001年后的西部大开发地区3,沿海、沿江、边境城市2,其他1,每个省按高取值,不累计。

(8)非国有内资企业数量(Nonsoe)。空间经济学认为,大量企业的集中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布莱斯泰特等认为国有企业很少参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因而本文用非国有内资企业数量检验集聚效应。

2.方法

经济活动存在“自我强化集聚机制”,现有外资的存在不但会吸引其上、下游外资跟进,还会对其他外资产生示范效应。此外,出于全球竞争战略考虑,同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他跨国公司也会跟进投资。因此,上一期的FDI存量会对本期的FDI存量产生一个积极的动态影响,为体现这一动态影响,本文参考Chow(1973)的局部调整模型,建立一个含有滞后一期动态项的动态回归模型。结合已选择的变量,构造如下动态回归模型:

lnFDIit=σi1lnFDIit-1+β2lnWageit+β3Openit+β4Soeit+β5lnMpit+β6Roadit

+β7lnHigheduit+β8Taxit+β9lnNonsoeit+εit

式中,i表示除西藏、青海以外的省区,t表示时间,δi是截距项,εit是随机扰动项。为减少异方差、增加数据平稳性,部分变量采取对数形式。

根据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阶段性特点,本文对1992—1996年和1998—2005年两个阶段进行回归。

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滞后期即动态项与随机误差项相关,存在严重的内生性,动态项的OLS估计量严重上偏,固定效应OLS估计量严重下偏,随机效应GLS估计量也有偏差。此外,其他解释变量也存在潜在的内生性。为了解决以上的计量问题,本文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系统GMM,利用水平变量和一级差分随机项的正交矩、一级差分变量和水平随机项的正交矩,有效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并避免了标准GMM估计的效率不足。

二、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本文在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逐步剔除不显著变量,形成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1)。

1.对1992—1996年的系统GMM估计

先进行全变量的回归,变量Open、lnHighedu和lnMp不显著,先后剔除不显著变量Open、lnHighedu进行回归,由于仍不显著均被剔除,剔除后进行回归的结果,全部显著,且系数表现稳健。Sargan统计量不显著,说明距条件有效,m1显著,m2不显著,说明水平残差自相关不存在,因此,估计有效。

2.对1998—2005年的系统GMM估计

由于变量lnnonsoe的vif高于10,存在有害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在回归中先将其剔除。对其余变量进行回归,变量Open、lnHighedu不显著,先后剔除不显著变量Open、lnHighedu进行回归,由于仍不显著均被剔除,剔除后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所示,全部显著,且系数表现稳健,Sargan统计量不显著,说明距条件有效,m1弱显著,m2不显著,说明水平残差自相关很弱,因此,估计有效。

为了考查变量lnNonsoe的作用,lnNonsoe与全部显著变量进行回归。回归前,进行多重共线性经验,表明不存在有害的多重共线性,纳入lnNonsoe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变量lnNonsoe不显著。

3.实证结果讨论

从回归的结果看,变量在两个阶段(下文称1992—1996年为一阶段,1998—2005年为二阶段)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在不同阶段出现了四种情况的变化,说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第一种情况,变量在两个阶段的符号一致并显著,但系数和显著性有变化,如lnFDI(-1)、lnwage、Soe。变量lnFDI(-1)均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但二阶段的系数、显著性均高于一阶段,说明FDI的自我强化集聚作用越来越大,正在逐渐形成“锁定”效应。变量lnwage 的二阶段系数远低于一阶段,说明随着外商投资的多元化,工资提高对外资产生的消极作用正在减弱。从变量Soe看,两个阶段均显著为负,说明国有企业产出的比重越大越不有利于FDI的进入,但二阶段的系数小于一阶段,说明随着市场化进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产出对FDI进入的不利影响正在减弱。

第二种情况,变量在两个阶段的符号发生变化并显著,如lnMp、Tax。由于一阶段的市场分割较严重,周边省区的市场潜力对本省区产生离心作用,市场潜力变量lnMp显著为负,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市场潜力的作用正在显现,二阶段显著为正。变量Tax在一阶段显著为正,意外的是,二阶段显著为负。这个结果与两个阶段的政策差异有关,一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仅适用于外资企业,而2001年推出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所有企业,使得2001年后的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优势体现不足。贾康(2005)等认为,大多数国家都未与我国签订实行税收饶让协定,我国因给予外资税收优惠政策而放弃的经济利益,绝大多数并未使跨国投资者直接受益。这说明外资在中国利用的不是直接的税收减免激励,而是利用了超国民待遇对内资企业构成的相对优势激励,因此,适用范围扩大到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种情况,变量在两个阶段的符号一致但只有一个阶段显著,如Open、Road、lnNonsoe。变量Open一阶段不显著,二阶段显著为正,这表明一阶段的开放度水平较低,未对外资进入形成促进作用,在二阶段,随着开放度的提高,促进了外资的进入,跨过了开放度促进外资进入的“门槛”,开放度与外资进入之间的互补关系逐渐加强,进入上升期。变量Road在一阶段显著为正,二阶段不显著,这跟公路密度的边际效应下降有关,公路密度的提高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公路密度的提高不再对外资进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变量lnNonsoe一阶段显著为正,二阶段不显著,这说明我国非国有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关系发生了变化。一阶段,我国非国有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互补的关系,而二阶段,随着非国有内资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已经与外资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削弱了互补关系。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地方含量等限制性条款的取消,也使得本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减少。因而,二阶段的两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使得变量lnNonsoe不显著。

第四种情况,变量在两个阶段的符号一致但都不显著,如lnHighedu。这表明一直以来大专以上人数表示的人力资本对外资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与大部分实证研究是一致的,说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体上技术含量仍不高。

三、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对策

本文分阶段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外资集聚效应和市场规模的作用增强,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工资负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正效应、非市场化的阻碍作用减弱,税收优惠作用由正变负,非国有内资企业的集聚效应消失。此外,研究还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总体上仍不高,区域分布不均衡,正如许多研究都表明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包括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8]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当根据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阶段性变化,积极调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措施,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西部地区。

1.积极发挥集聚效应,扩展外资集聚区域,促进外资集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的地区,应当着力于建立特色外资区,形成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的地区,引导外资向集聚区周边延伸,形成更大的集聚区,促进外资的进一步集聚。

2.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化规则和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等,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3.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低工资等区位要素,减少对区域性税收政策的依赖。现有的区域性税收政策的作用已经减弱,中西部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区位优势,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4.促进市场一体化。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潜力作用。

5.加大开发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充分利用上升期的开放度和外资进入的互补关系。

6.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在WTO框架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内外资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Chow Gregory C.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Demand for Comput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eview,1967,57(5):1117-1130.

[2] Gao Ting. Labor Quality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5,16(3):274-292.

[3] Harris C D. 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C].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1954,44:315-348.

[4] 贾康,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EB/OL]. http://www.mof.gov.cn/news/20050301_4414.htm。

[5] 沈坤荣,田源.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管理世界,2002(11).

[6] 孙俊.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2(3) .

[7] 王洛林. 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 张玉冰.苏台合作与江苏经济增长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6).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上一篇:企业助学金申请书下一篇:一件最高兴的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