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2024-04-28

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精选6篇)

篇1: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以云阳县为例 龙洞九年制学校

曹帮清

[摘 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据调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经费投入、观念制约、校点分散、师资薄弱、考评体系、科研环境、学生学情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困难问题

建议对策 重庆市云阳县位于渝东地区,是长江三峡上游第一县,面积3649平方公里,这里山高壑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全县人口129万,各级各类学校680多所,在校学生23万,教师8000余人。

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搞好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了解云阳县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我们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区域分布,随机抽样,对红狮中学、小学,双梅小学、龙洞九年制学校等7所农村学校的师资现状主要采用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政府没有专项经费投入,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收入又普遍偏低,所以学校和教师购买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知之不多,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知道得就更少了。2.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实验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的人数很少。市教育局对实验教师举行全员培训,但暑假参加培训的教师又有相当部分没有到实验年级任教。3.为了减少经费投入,有的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安排每位教师担任好几份工作,结果教师研究教材的时间没有保证,教学的科目又多,研究的对象又是全新的课程,教师的备课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没有备课。所以教师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材和备课,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穿新鞋走老路,最终使课程改革失败。4.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学设备装备不足。这就难以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就没有办法将课程改革走在前面的实验区开发出来的优秀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就没有办法使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这将导致西部农村的县域教育和大城市以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的差距更大,在一定范围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将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的设备设施都没有,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

(二)传统观念的制约,给课程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农村教育的新“三农”问题(农村家长弃学、农村学生厌学辍学、农村学校面临停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发达地区农村蔓延。使广大西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着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主要原因有: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许多人感到升学无望,读书也同样没有前途,何必花掉不少钱。其二,当前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毕业后就业困难。2003年,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少毕业生只能回到老家找乡镇企业或当地的民办中小学任职,每月收人不超过1000元。就业 难成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出路的难题,这种情况在2003年表现得特别突出,连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都不甚理想,这同样使许多农民丧失了不惜借贷送子女上学的信心。其三,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日益抬高,使许多农民特别是尚未富裕的农民望而生畏。真是小学毕业愁初中,初中毕业愁高中,高中毕业愁大学,大学毕业愁工作。其四,在上述情况下,许多父母亲便只好让自己的孩子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去,这样不仅省去了学杂费的负担,还对家庭有所补贴。

我们国家现在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形态,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师、校长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是应试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知识观、人才观是应试教育的,这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造成了强大的阻力。

(三)农村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较差,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某县的1408位教师中,30岁以下的383人,占教师总数的27.20%;30~50岁的705人,占教师总数的50.07%;50岁以上的320人,占教师总数的22.73%。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都要忙于恋爱结婚,用于学习和钻研业务的时间较少,加上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积累的经验较少,业务还不很熟悉。50岁以上的教师多数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文革”时期的高、初中毕业生,是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再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知识功底较差,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近一半的教师适应起来非常困难。再者,农村初中某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部分学校某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范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如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这种情况在乡镇初中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左右。二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不足,教师兼课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有27%左右的教师兼着其它学科的课。

学历不达标是农村师资的普遍问题,而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师德也不好。一方面,惩罚打骂学生的事件仍然不断出现。例如,学生考试少一分打一个耳光,直到打得学生鼻青脸肿。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教师走过去把那位学生的耳朵往上一提,嘴里说“大家看,这里怎么有一头猪呢”,以此来挖苦讽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上等学生的教学,忽视差生和一般学生,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觉得老师偏心,使学生从厌恶教师到厌学,从厌学到辍学。学生因厌学而辍学,是教师的失败,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失败。农村的课程改革更是难以为继。

(四)学生班额过大,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城镇中学和中心校,教育资源较好,大量的学生涌入,造成班额过大。据调查,城镇中学85%以上的初一学生班额都在65人以上,一般都在70人左右,部分80多人,少数甚至有90多人。90%左右的中心校一年级学生班额都在70人以上,少数也有90多人。班额太大导致师生互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学媒体和设备无法使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去了,研究教材和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太少。

2.部分学校某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范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如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这种情况在乡镇初中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左右。二是某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不足,教师兼课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有27%左右的教师兼着其它学科的课。

(五)农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问题多、困难大

农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的环境较差。一是基本没有经费投入,后勤保障较差;二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没有得到基本的劳动报酬,积极性较差;三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欠缺,素质较差;四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缺少实验场所,条件较差;五是少数人干部分人看,多数人既不干也不看,氛围较差。另外,农村学校校点太多又分散,不易进行校本研究。专家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校外专家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伴互助,它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同伴互助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校点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有两个以上。据调查,西部某县12所中心校所辖的村小或教学点,共有36个。这些村小或教学点,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任课教师,每一个村小或教学点就没有可能进行校本研究,并且他们都远离中心校,步行时间要3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甚至超过1个小时,所以,要把同一个年级的教师集中到中心校搞校本研究较为困难。

(六)教研员量少质低,难以承担繁重的指导任务

在西部农村,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为了保证教学第一线能正常开课,县级教研部门和片区教办,都没有分学段按学科配齐配足教研员。据了解,西部农村的县级教研室,教研员人数多的不足20人,少的10人左右或者只有7、8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业务水平不高社会关系好的照顾对象。在这种环境下,这种教研员队伍,很难承担起课程改革这个艰巨任务。

(七)现行的评价和考试体系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行的评价和考试体系,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在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进行非课程改革教学的情况下,还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可能一下子推翻。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期,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但在现行考试和评价体系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和教师都徘徊观望,对课程改革实验有很大的约束和抑制作用。

(八)课程偏多、教材内容偏难等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课程偏“难、繁、旧、多”等方面的问题。在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内容太多太难,在农村甚至教师都没有搞懂,只好满堂灌,作业一大堆,学生应付学习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从开始的好奇、热情而转变为对学习的冷漠与厌恶。据统计,在农村在校生中,用功习的约占1/3,不好好学习的有1/3,左顾右盼的也有1/3。许多人只想混到初中毕业了事。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初中毕业生考上高中的只占35%左右,最终能考上大学的就凤毛麟角了。可以说,应试教育及其脱离生活的知识本位课程体系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课程改革在农村的推进,是否能够改变这种处境呢?是否能够贴近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实际呢?看来,还需要倍加努力。

(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课难度大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西部农村,因为只有少数教师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按正规格式写出经验文章、论文、调查报告,所以多数教师就没有办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数教师除了对传统农业技术有一定了解以外,对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技术也是知之甚少。对于信息技术教育,乡镇初中和小学中心校有少部分装备了少量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村小或教学点都没有装备计算机,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也了解不多,因此,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难度也非常大。

二、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西部贫困地区的投资管理体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西部的农村地区,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县每年财政赤字比较大,在这种财政环境下,能够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是不易的,靠县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根本不可能。只有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对基础教育长期投入的专项基金,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提出对基础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他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其中就包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并以专款的形式直接下达到县。我完全赞成这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后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财政体系,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发达的基础教育逐步缩小差距,实施非均衡投资来促使均衡教育的实现。西部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小学教育,特别是村小和村级教学点的教育。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投入专项经费。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才能使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

1.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校本教研分为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常规教研应以县域教研和省、市级教研为动力,学校主动配合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育科研应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2.积极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让教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把生活融于课堂,能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渐开发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把教学、生活和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

3.加强布局调整,减少分散校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校点太多又分散,数量有限的优秀教师和有限的资金投入就比较分散,通过布局调整减少校点,优秀教师就可以集中使用,经费投入也可以集中用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把优秀教师和优良的教育环境条件整合成优质教育资源。

4.分流部分学校的富余教师,调整部分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缓解教师紧缺的矛盾。城区和城边的学校富余人员较多,应调整到教师缺少的学校去;学校领导和部分有能力上课的后勤人员应按规定上课;部分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师较多,应调整到缺少这些学科教师的学校去任教。

5.聘用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从事教育工作。这能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为逐渐解聘代课教师,解决因教师数量不足在小学进行“包班”教学,城镇学校和中心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创造条件。

(三)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指导水平

县级教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县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都存在量少质低的问题。要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一方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配齐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另一方面,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中心以及教研科研部门,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让教研员积极参加;第三,县级教研机构要经常组织教研员开展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第四,聘请县内经验丰富的教师当兼职教研员,缓解教研员量少质弱的不能承担课程改革的指导任务的矛盾;第五,聘请师范院校的课改专家当顾问或客座教研员,并定期到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

(四)以县域教研为动力、校本教研为主体,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由于经费紧缺和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人数较多,所以,把所有教师都派出去参加省、市、县级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和加强校本教研,逐渐把学习和研究培养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县级教研机构要在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各校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对围绕课程改革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对立项选题进行指导,确保教育科研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开展全县性的说课、评课、上研究课和优质课,通过挑选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通过组织县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深入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怎样备课和上课、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征集遴选和论文评比,通过每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等方式,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学校对校本教研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和保障措施。

(五)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增强全县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功能

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大,学校的实验、信息技术教育、文娱体育等设备设施比较完善,优秀教师人数较多,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强,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等优点,还有学生人数多等特点。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的课程改革按高起点高要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不仅使这些学校的大量学生接受了新课程的教育,还能为全县或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把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作为实验示范基地进行规划,把它们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进行指导,把它们作为全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中的重点进行建设,使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在全县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使镇属学校在片区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让它们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全县和片区的各个学校,带动全县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文是我校承担的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4—K107)“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乡村的阻力及解决对策研究——以地理课程改革为例”的子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2]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王真东,等。论校本教研[J]四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2).[4] 陈海东,宋军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适用的农村教育——访中国广告协会杨培青女士[J].基础教育参考,2004,(3).[5] 戴继强,等,欧美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做法[J].基础教育参考,2004,(3).[6] 倪红日,加快建构公共财政体制的步伐[N].经济时报,2003-7-31.[7] 李水山,以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指导农村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4,(2)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5年在全国推行至今已近三年。而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条件、人口素质,教师水平千差万别。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是否能适应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否有了进行改革的必要准备是关系到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开展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涉及到潢川县300余所中、小学(含村级、私立小学)近20万中、小学生及学生家长7000余名教师,将收集到的情况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看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哪些差异,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应对。以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将我们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遇到的困难的对策报告如下: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1、农村基础教育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

尽管新课程改革一度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教育质量理念上,农村中小学重视的是以考试成绩为本的管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教育;课程编排,教师设岗以主科为中心;按照考试科目排课时、定岗位,一些非考试的活动课只能成为应景课、自习课、搭头课;以考试成绩排名衡量学校领导的政绩和教师的业绩。这些陈旧的教育理念,直接制约着广大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法改进等,一句话,陈旧的教育理念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2、农村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不利于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由于受原财政,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不少地方一方面大量中师生不能分配就业,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自然减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大量一线课改教师年龄偏高,学历偏低,难以胜任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都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有助于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更新慢,专业知识面窄,无法促使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导致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课改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研究出现了空置现象,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3、农村教育经费紧缺,无法提供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支持

农村教育经费紧缺在我国是一个老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农村教育经费显得更为紧张。眼下,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出现了许多窘况。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运动场及体育,劳技器材,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往日的面貌,不是书上有多少,教师就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而是给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和师生在课内外共同探究的导向。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并观,不能在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而是要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然而,在农村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甚至也没有幻灯机、投影器。可见,教学设备的简陋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屏障。

4、学生班额过多,不利于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近年来,由于免征农业税,农村中小学实行了“两免一补”,这样,大量外转生和辍学生纷纷回乡返校,这些学生的涌入,加之农村师资力量不足,遂造成班额过多,据统计一般农村小学每班有40-60人,农村中小学每班有80-105人,明显超过新课改的班额编制。新课程改革的生成性特点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要努力捕捉每个动态生成的良机,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然而,班额过大,在课堂有限的40-45分钟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师生双边活动收放不够明显。教师们疲于应付几十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本无法开展创新性教学,教师们口里喊着“实施新课程,贯彻新课标”。其实际行为却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复昨天的故事,这的确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质。

5、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正逐渐减轻。很多家长都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长期不在家。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足一月,而将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爷奶或亲朋照顾,致使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点,也使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缺失,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些学校召开家长会,学生的家长来的大都是祖父辈,他们年龄大,有的不识字,有的干脆就不参加家长会,致使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困难。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遇困难的对策

1、更新农村教育理念,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首先,要突破以考试成绩为本的传统管理障碍,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使学校教育成为关注农村学生生命过程的教育,成为能够关注教师幸福,促进教师发展的教育。其次,政府部门要突破以工为本的传统管理障碍,确立以农为本的现代教育功能管理理念,从而真正落实国家的农村教育政策,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摒弃传统的“只重考试分数,不重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三是要结合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三年多来的经验与教训,尽快构建起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机制,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教学改革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会慷慨解囊。”以前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这种说法有些机械,要提倡“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河流动的活水”。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知,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除了安排一定的理论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洗脑,换脑”外,还应增加有关基本功的培训内容。如板书的设计,“三笔字”简笔画的训练,普通话训练及音乐常识普及等。对中小学的英语,音乐教师还要增加简单的表演艺术课程,对英语教师要设英语口语,发音等课程。此外,农村中小学缺乏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现象也应引起课程培训者的重视,要千方百计地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备足人才资源。

3、增加财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如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多媒体教室及微机室配备等。还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研究,努力营造“课改立校,科研兴校”的课改氛围。另外,要根据新课程的科目合理设计课时,编制教师,努力解决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制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法规,明确中央、省、市、县的经费分担责任。二是要在税费改革中,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缺口的教育经费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拨至县乡财政用于基础教育发展。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通过统筹转移支付的教育经费能够切实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4、农村教师要困陋就简,因地制宜的挖掘教育资源,努力完成新课改的教学任务

农村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且班额过大,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理由。魏书生说过:“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农村地域广阔,风景秀丽,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既能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的实验仪器不足,教师完全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废料,来自制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如利用废旧注射器针管做压强实验,用废置的玻璃瓶做启普发生器,用纯碱与石灰水起反应来制备烧碱等。总之,只要善于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盖棺定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状举,其改革之路必然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挑战同在,但随着调查研究的结束,我们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进程有了新的认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遇困难的对策,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潢川县教育局教研室/马啟运)参考文献: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彭礼寿:《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办好义务教育》

苏选良:《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教育》及《小学青年教师》等期刊

提要]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构成该桶的最短木板的高度,农村地区是我国课改最短木板,因此要关注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境及出路,提高课改的整体效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境主要表现在 :(1)新课改宣传时尚化、形式化;(2)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差,教师学历偏低;(3)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4)农村新课程培训工作的低效性。面对此状况,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切入口在于构建一个以校本为核心的学习型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在上世纪未就以“城市包围农村”的趋势迅速展开,我国农村课改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总的形势看还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和不足。对此,需要探讨、研究、解决,以促使农村课改健康顺利开展。为此,试谈一点个人的浅见,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课改的困境

一、宣传偏于时尚化、形式化

对农村教育课改推广宣传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是重视抓好的,投入不少人力、财力和时间、多形式地展开宣传活动,收到一定成效,但由于过分强调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去完成教学任务,渲染课堂上形形式式的活动,导致一些教师思想产生错觉,理解片面化、绝对化。有个小学教师曾说:“新课改不可能在乡村中小学里推行,我们连投影仪都没有,更何况多媒体!”有的则说“新课改就是语文教学一定分小组,小学生必然当小老师;数学教学必定设夺红旗擂台!”甚至个别还认为课改就是乱教。新课改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切中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出现负面影响,给课改带来了阻力。

二、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较差,教师学历偏低

这是个较普遍的问题。历年来各级政府都作了很大努力,陆续投入不少资金,学校硬件有了相当改善。但同形势发展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短缺,该修缮的校舍,无法及时修缮,谈不上更新设备,哪里还敢侈望添置多媒体。有些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拖欠工资类见不鲜。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有名无实者居多,设备简陋。有的只是几本图书、几个破旧瓶子,情况令人担忧。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虽然购置几台电脑,由于种种原因限制,电脑室仍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如某乡中心小学有一台投影仪,六台电脑,但由于资金不足,害怕电脑出问题无法维修,竟然关闭电脑室!再加上农村通讯尚未普及,电脑基本没连因特网,电脑只是用来打打字而已。一些边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村中小学校甚至连广播电视都没有!陈旧的教学手段,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学校的公办教师不足,不合格的教师较多。这无疑阻碍的课改的发展。如我市某镇某小学有公办教师六人,民办教师四人,其中一人中师毕业,四人初中毕业,五人大专毕业。虽说是大专毕业水分却很多,文凭是借助函授获得,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专业知识,缺乏教育敏锐性,无法及时捕捉教育信息。更不可能经常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从而导致了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无奈之下,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改中只好“穿新鞋,走老路”、更有甚者“穿新鞋,走弯路”,放弃了传统的优点,却传承不了新的益处。

三、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

受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观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有的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教育科研与自己扯开不上边,那是专家的事。而且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根本没有开设《教育科学研究》学科,许多教师缺乏科研的专业知识,据调查,有90%以上的乡村教师不懂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不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形式往往是上级布置了课题,下边的老师就开始空对空的论文“写作”。再加上 农村生活的艰辛、负担重,农村教师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又要为家庭操劳,无力顾及教育科研的并不少见。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实验研究的过程,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能力薄弱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

四、农村 新课程培训工作的低效性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培训好坏已成为课改的关键。综观目前农村的新课程培训,其形式有这么几种:

(1)集中学习式 它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短途集中学习,即利用双休日把教师集中辅导站进行培训;二是长途集中学习,即利用县市学校的课改课的机会集中乡下教师到县市学校听课学习。这种方式受训时间短,受训人员少,花费多,培训内容简单、形式化:往往是早上先读文件,下午看两节录像课或听两节课。目前多采用这种形式。(2)专家培训式 即上级派专家到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去进行全员培训。这类方式受训人员较多,教师花费少,内容较能切中 农村教育的要害。然而专家毕竟是少数,僧多粥少,忙不过来情况下,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就充当了专家,不可否认他们的理论水平远远高于中小学教师,然而他们却存在不足一面,很少接触基础教育,讲课内容难免出现空洞、授课方式照本宣科满堂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强化了乡村教师对课改的错误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3)外出学习式 即派部份教师外出省市参观学习。这类方式在时间、财力上花费多,受训人员有限。受自身财力、时间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不太采用这种方式。如此培训很难达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全国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全国80多万中小学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两亿多中小学生在农村。因此农村新课改已成为当前课改的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以校本为核心的学习型学校应是目前农村课改的切入口。

(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出路———学习型学校的建立

一、学习型学校的建立以教师观念转变为前提

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参与学校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教师是学校最有效的主体。学习型教师是构成学习型学校的最重要的原素。要成为学习型教师首先就必须转变观念:(1)转变课改即多媒体的观念 过去在宣传推广时不适当地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致使在部份教师中不同程度存在“课改即多媒体”“多媒体= 课改”的错误认识。把课改的实施误认为一定要有多媒体的观点成了部分教师研究、学习进取惰性的借口。这些思想障碍不消除,学习型教师难以确立、课改势必难以开展下去。其实媒体的利用只是课改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中不能抛弃这种好形式,但也不是一天就可以把农村落后的教学设备改变过来的,事实上先进的教学设备“等”是难等得来,而且老等也不是办法。应该面对现实,立足于本校,扬长避短。农村教育目前缺乏网络资源,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农村中小学的优势。农村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这些资源优势使之为课改服务。如教学小学数学时可利用丰富的树林、山川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可利用劳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制造教具享受趣味数学。教学体育即可以借助乡土游戏达到锻炼目的。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即是学习研究的过程。

(2)转变教学即搬用教材的观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可利用的教学参考资源很少,农村教师很自然地把教材视为中心、把教参奉为圣旨,造成自身的教学成了搬运——知识从教材、教参搬到课堂。如此单纯的搬运,使农村教师脱离了“思考”,只需负出苦力就完成教学。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改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它既不是对教材的盲从,也不是对教材的简单的增删,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第一篇课文“元宵节”,农村教师在教学时觉得难度较大:虽然南方没有过这一节日的习惯,但县市孩子还可以有许多的机会了解元宵节,如通过电视、电脑及书刊图文并茂地掌握;也可以通过外乡人设在县市的花灯展览会亲身接触;甚至还可以通过出游北方亲自体验元宵节。而农村根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生硬地教学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在教学中既可以调整它在课本中的位置,还可以创新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把元宵节更换成本土风俗民情节“鱼生节”、“观音诞”,教学内容贴近农村生活,对比之下效果截然不同。而这一过程即是学习研究的过程。

(3)转变视农村学生蠢笨之观念 由于来自农村、学历偏低等因素自卑心理作祟,农村教师不仅看不起自已,也看不起学生:直面课改,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对任何的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反应。农村学生 嘛......言外之意,农村学生是比不上城市学生,是蠢笨 的。如此的学生观成了教师不思上进、得过且过的理由。新课改强调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农村孩子因地理环境的因素影响,他们的视野不广,素质发展不全(尤其缺乏音乐素质),但却绝不是蠢笨 :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实践丰富。而且农村孩子的不足恰恰说明他们的可塑性强,并非意味着他们的IQ低下,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教。教师的因材施教是以不断学习研究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二、学习型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基本特征

学习型学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要求主体不断反思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科研为终身学习提供动力。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一旦走进新课改,学校必然与科研同行。通过教育科研活动,可以营造学校的改革创新氛围,调动教师不断学习,参与课改的积极性。针对农村教育科研的现状,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的培训学习,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底气;其次要重新定位教育科研:一方面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与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不同,它是一种“做中学”式的研究。角色的新定位促成农村教师的新认识。最后要加强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定向能力。在教育科研中农村 教师常苦恼研究的课题不知从何而来,其实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正是“问题”的深入导致研究的深入。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自已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自已的定向能力。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教育教学热点难点争辩、观点碰撞、经验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 —“课题意识”。

三、学习型学校以校本教研培训为核心

学习型学校同时又是全员学习的组织,要求每一个主体不断学习,共同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制于教师的学习。因此全员学习的前提是每一个教师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部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而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岗前培训,也不在过程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通过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校本教研培训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它促进教师成长。它能唤起教师的内部需要,恰好地将教学实践与培训紧密结合,促使教师在解决自己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中不断学习,共同发展。它与以往培训模式不同,强调培训内容与目标的校本性、实践性、高效性。它是在新课改中生发的,是新课改健康运行的需要。它弥补了目前农村教育新课改培训工作的缺陷,是一条“高效、稳定、长期”的教师培训模式。

农村基础教育在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时,应立足于本校,建立健全的教学研究制度,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师的成长:一是开展“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保证每周至少要有相当于0.5个工作日的时间作为学校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二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讲(校长课改讲坛)”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课改讲坛”、“专题讲座”、“做学习笔记”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

四、上级机构应指导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充分利用市级教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在县市建立“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及“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推动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即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及时传递课改信息。“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学科教研员定点挂钩教研片、学区,下校参与以校为本教研或不定期地下校了解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教研,同时帮助学校聘请专家、联系外出学习。“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定期(每月)公布研究专题(讲座专题)或课例点评目录,各校可根据各自的需要“点菜”,由市级教研机构按“点菜”内容下校服务。“三中心”的建立将解决农村资源短缺、师资跟不上课改要求的难题,有利于农村教师的成长。五农村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以校为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建立促进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此外农村学校还应该互相支援,互通有无,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互派教师共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现代管理学“木桶”理论认为,沿口高低不整齐的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构成该桶的最短木板的高度。课程改革不仅面向城市学校,同时也面向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就好比高低不同的木板,共同构成“木桶”的整体,为提高整体课程改革的效率,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盛水量”在“加长”的同时,尤其要注意“补短”-------补农村地区的课改之短。重视农村地区的课改,是全面提高整体课程改革的效率,发展我国教育的基础。

篇2: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中国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中占主要地位,其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占有的物业资源与民营物业企业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着转换机制、走向市场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希望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状况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属于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经营自己开发的写字楼和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为主;二是从原单位后勤部门或房管所转制的物业管理公司,也是以经营原单位项目为主。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较大,依赖原单位资源,管理体制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在发展上受制于上级单位,没有管理和经营上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同时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富裕人员较多,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在国有经济结构中推进改革和实现发展的双重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都要求作为企业从属公司的物业管理公司要加快改革步伐。同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原司长谢家谨曾指出“物业管理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逐步实行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脱钩,独立进入市场,实施专业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可以说,物业管理企业的改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是仍然有一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职工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认为国有企业是“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同时由于有上级单位或上级公司给项目、给补贴,不愁没饭吃,造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观念,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妨碍发展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物业管理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尽管这些企业目前生存还不是问题,但在日益激烈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中,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临的困难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

改制是一种必然趋势,体制上的改变,带来的是产权的重新配置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同时将面临富裕人员的安置问题和国企职工身份的转变,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后的企业也难以轻装上阵,但要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国企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波动,这是任何国企在改制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对改革造成消极的后果,将给改革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据笔者了解,由于大多数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在其所在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本身就要靠其母体生存,依赖性非常强,并不具备在市场上生存的能力,而现状是上级公司只要还能够正常经营一天,物业管理公司就可能多存活一天,因此职工非常担心改制后的公司一旦脱离了母公司,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因而往往并不支持企业的改革。

2.如何解决物业管理公司改制后的资源问题也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物业管理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企业的资本金要求不高,对物业管理公司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物业项目,而对于改制企业来讲,由于企业已不是或不完全是国有企业,如果与原上级单位脱离了关系,原上级单位的物业资源就有可能不交给你,而到市场去竞争项目,又担心自己市场意识不强,这是改制企业和职工考虑最多的问题。

3.如何客观评价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条件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物业管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物业管理行业应该从90年代后期,发展到今天不过十年的历史,但物业管理企业已经达到了30000家,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物业管理企业都达到了3000家左右,发展非常迅速。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确实需要物业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造成现在物业管理企业鱼龙混杂,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同时由于非常多的物业项目掌握在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手里,这些项目基本上全部交给下属的物业公司管理而不是由社会物业公司管理,加上物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客观上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行业。脱离了母体的国有物业公司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而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的安定。

四、认真解决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为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几年间也经历了数次企业改制的要求,上述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我公司几次改制过程当中都遇到了,由于种种原因改制至今尚未成事实,但其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案:

1.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改制在现阶段尚不成熟。提到企业改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私有化,也就是从国有企业转向了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似乎这样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民营物业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人才、管理、技术、资金,同时社会信任度较低、企业平均寿命极短、缺乏长远发展所必须的文化积淀、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在民营企业中表现的相对较少,但国营物业管理企业具有的优势也不是民营企业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对此,要有一个冷静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2.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制方式应以原国有上级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全体职工持股的形式为优先选择,其他多种形式在现有国有企业改制中都不适应。采取以原国有上级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全体职工持股的形式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改制方式引起企业内部反对的声音不会很大,职工的身份虽然要转换,但由于有了一定的股份,在企业里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相对的利益保证会较高。同时企业为国有企业控股,在现阶段对于物业公司的稳定和对外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篇3: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西部各省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电子政务网络一期工程城域网建设2005年已组建完成了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到目前为止,内蒙古电子政务城域网己有90个委、办、厅、局接入自治区本级政务城域网。其中,新、旧两个政府大院内35家,院外55家。电子政务城域网采用双备份结构,中心结点分别设在党政新区和自治区政府旧院,网络采用全光纤通信方式,主干带宽1000M,接入带宽100M。

第二,在“政府上网”工程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市,甚至于旗县级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2月20日开通了“中国·内蒙古”政务综合门户网站,有直属部门39家,各盟市与门户网站完成了链接。经过2次改版,门户网站内容不断更新,在2005年度中国政府网站评估中,“中国·内蒙古”政府门户网站从2004年排名第25位上升至第13位。目前,内蒙古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70%以上的旗县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 巴彦淖尔市的90%的旗县区己开通政府门户网站。

第三,一些城市已步入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即互动式的电子政务。他们实现了网上办公,可也进行网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等。如成都市构建了政府信息平台,拓宽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44个部门的服务内容、前置条件、办事流程、表格样式在网上公布,实行了网上申报和预审批,把政府对公众的服务窗口开得更大。

二、西部地区电子政务落后的成因分析

虽然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祖国的边陲,其总体特征是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水平低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都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客观制约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少。在我国, 东部地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而制约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在于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内蒙古地区为例,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249529.9亿元,内蒙古地区总量为6091.12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的2.4%。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7.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53.10元,这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居民用于购买信息服务的支出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二是社会信息综合指数低。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截至2007年底, 全国长途交换机总容量为17092213万路端,其中西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3538411万路端,仅占全国总容量的20.70%,东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8534000万路端,占全国总容量的49.93%。

第二,从社会文化环境看,西部地区复杂的多元文化和传统的农耕模式也是政府推动电子政务不可忽视的阻力。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封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当前绝大多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为汉文版本,尚未实现多民族语言交流体系, 没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的支持,没有与公众和社会的互动,缺少地区及民族特色,这就将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拒之电子政务大门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应拥有其自身的地区及民族特色,否则,电子政务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电子政务的方向。

第三,从地理环境看,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境内多为高山、大川、丘陵、戈壁、草原和荒漠等地形,且人口居住分散,给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地区通信网络容量的指标中,只有长途光缆和数字微波波道长度指标高于东部,而这恰恰反映了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幅员辽阔的特点。

第四,地区发展差异巨大,“数字鸿沟”问题严重。一方面,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远高于西部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1, 094, 470个,其中东部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35, 471个,占全国总数的76.34%,西部民族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7, 557个,仅占全国总数的8%。全国网民总数为2.98亿人,其中东部地区网民人数为6, 415万人,占全国的57.8%,网民普及率为13.0%;西部地区网民人数为2.229万人,仅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0.1%,网民普及率为6%,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二)主观制约因素

第一,政府公务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热情不高。首先,部分公务员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于是大量购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然后建立了政府网站,把政府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搬上网络,就以为实现了电子政务,把自己的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其次,既得利益作怪。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下,由于长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监督机制不力等原因,容易滋生腐败,公务员可能由各种途径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而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建立规范、透明的政府,这种开放性、透明性使公务员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的机会减少,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对电子政务建设持抵触态度。

第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低。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对公众非常有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有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电子政务的上网用户比例较小。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这人数众多的网民中,主要是青少年,而且在校大、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但他们对电子政务的使用需求相对较少。二是,对电子政务解决问题缺乏信心。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网络结构重叠,设备和软件大量重复购置,低水平建设问题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相关信息也不能共享与互操作,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的存在导致了行政割据局面,导致更多的职能交叉与利益冲突。

第四,电子政务投资模式单一。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府行为,但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进展是“由上而下”的,政府既是电子政务的倡导者,又是电子政务的投资者。如果只靠上面定方向下指标,甚至下命令,而不创造环境,鼓励和发挥企业、民众、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电子政务即使搞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这种“由上而下”的策略容易导致投资模式单一。因此,电子政务建设还应有“由下而上”的策略,这样既拓宽了投资渠道,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而电子政务建设又是以政府改革为基础,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机构的精简,流程的简化和政务的公开,电子政务就不能落到实处。面对诸多不利因素,西部地方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统筹规划,阶段推进”的原则来发展本地区的电子政务。

第一,加强对电子政务的认识。电子政务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更是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大力倡导政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第二,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和技术标准,并组建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小组。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要搞好整体规划,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普遍经验。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长期规划。作为西部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电子政务建设采取“大集中”思路,注重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走集约化、低成本的道路;二是建立专门的信息领导机构,专职负责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弥合“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距,因此要弥合“数字鸿沟”,首先就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发展西部地方经济。其次,加强东西部在信息发展方面的互助合作,利用东部先进的信息技术带动西部的发展。最后,尤其要关注西部农村牧区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化日益提高的今天,西部的广大农牧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使用的上网设施,让农牧民也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实惠。

第四,遵循“因地制宜,阶段推进”的原则。经济落后和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是西部地区的两大特性,在此条件下,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不可能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同时,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投资建设。对于陕西、四川等经济稍发达地区,应主要以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为目标;对于西藏、甘肃、内蒙古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普及硬件设备和网络设施。

第五,发挥市场力量,拓宽电子政务投资渠道。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单靠政府投资建设电子政务,其发展势必缓慢。电子政务的市场化使企业和民众的投资日益成为电子政务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电子政务的收益和风险由企业和政府共担,做到了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既可以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又可以促进企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如墨西哥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通过建立与私营电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解决政府的联网问题,南非的电子税务系统则由南非的税务总局与私营企业合资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数字鸿沟、缺乏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提出了强化认识, 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 阶段推进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电子政务,信息化,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杨静.内蒙古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之路探索[J].电子政务, 2008 (3)

[2]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龚桢木志, 王聪.重庆市电子政务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J].西部论坛, 2004 (10) .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ww.cnnic.net.cn) 第十七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 (1) .

篇4: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形势,提高老年人健康卫生知识,保持和促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46-01

笔者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不定期的对陕西渭南市的蒲城县和白水县、咸阳市的淳化县以及宁夏的彭阳县的老年人健康卫生问题做了详实的调查。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论述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以期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的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1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难点

1.1对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求知欲望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疾病抵抗力下降,适应能力减弱,自理能力减退,行动迟缓,代谢缓慢,性格不稳定,情感抑郁等特征。他们对健康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护理保健知识的求知欲望不迫切,对健康教育期望低,绝大多数的社区老年人还只是持有“有病才去就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健康观念,有的由于经济等原因生病之后不去就医,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去预防和减少一些流行病和慢性病的发生。同时医务工作者也要意识到,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宣教效果不明显,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对不良行为态度与保健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行为的改变更困难。

1.2健康教育接受能力差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0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87.4%的农村老年人未接受初等教育,82.9%的农村女性老年人根本没进过学校。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差,对健康教育知识感觉抽象乏味,容易失去兴趣,另外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记忆力,听力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减退,这种不可逆转的功能减退对健康教育知识记忆困难,遗忘快,不易掌握,增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必然影响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1.3对健康教育存在偏执心理老年患者年龄大、反应迟钝、容易遗忘,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易理解,尤其是有的患者性格固执,即使理解,也不愿改变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饮酒、过度劳累等。根据研究结果发现,80岁以上患者与80岁以下患者对宣教内容接受程度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宣讲的内容掌握越差。

2对策

2.1优化教育内容,讲究教育方法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健康问题以及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和教育。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要多关心、体贴,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如有的老年患者因阅历多而性格固执,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必须要有耐心,潜移默化;有的老年患者知识丰富、文化程度高,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高;有的老年患者听力减退、动作迟缓,应在健康教育中反复讲解和演示,多鼓励和引导;同时还应尊重患者人格,热情耐心,用职业魅力感染患者的学和做,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由于老年人多存在固执、记忆力减退、反应相对迟钝,分辨能力差,灵敏度降低,有时刻板等特点,所以护理时要耐心、体贴、及时观察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全面掌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对于信息交流障碍患者,可使用手势、演示、图片等沟通途径促进互动交流,热情地为患者服务,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注意事项。

2.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知识,仔细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系统的、一体化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使老年患者获得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达到精神、身体和社会关系的完美状态。

老年人健康教育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最重要的是让老年人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病痛,增进健康的关键。

2.3加强老年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多种渠道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自我,拓宽知识范围,提高整体素质。

2.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争取全社会共同关心老年人健康倡导尊老、爱老,对老人有更多的理解,谅解和宽容,创造尽可能多的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机会,以减少、消除和防止老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使老人们真正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近年来,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有九亿多农村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地处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政府卫生部门要深化健康教育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使人人关心老年人,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健康教育目的。

篇5: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论文摘要目前,除了出国所需之外,由于国内人才评价体制所致,招工求职、工作调动、晋升职务(职称)、考试报名等许多方面都需要文凭,文凭代替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一些人试图通过公证的途径将其假但是文凭变成“真学历”;另一方面,制作假证广告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觅,假但是文凭制作技术越来越高明,水平越来越专业化,几乎以假乱真。这就要求我们应谨慎甄别各类毕业证书,确保学历公证的质量,以防止错证的发生,维护公证的声誉。

论文关键词学历公证 才评价体制 招工求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出国工作、定居、留学、劳务、探亲等人员相应增多,学历公证凸显重要。日前,经人介绍,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找到我,申请对公司外派的数名劳务人员的学历证书办理公证。我当时一眼就识出其带来的毕业证书系伪造,便当即予以拒绝公证。

一、不能出具学历公证书的几种情形

(一)伪造的毕业证书

其中有两种形式:(1)完全虚假的证书。这种证书从内芯到校长印鉴(签名章)、学校印鉴(钢印)、甚至封面均系伪造;(2)真证书、假学历。这种证书是持有人通过特殊途径得来,有的连证书内芯包括校长印鉴(签名章)、学校印鉴(钢印)、封面全是真实的(一般缺少教育主管部门的验印),但实际上持有人并无此学习经历,这种现象大多出现于管理相对松散的中、小学毕业证书之中。

(二)涂改、变造的毕业证书

此类证书的持有人往往出于提高学历等级、改变学习年限等原因,对其毕业证书进行涂改、变造,如将“专科”改为“本科”、提前或推迟学习期限、将他人证书改成自己的名字并换成自己的照片等;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且主管部门安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的名单。

(三)无效的毕业证书

目前,对于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普通本科及高职、专科)、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教育部每年都向每年都向社会公布其名单。除此之外,未经教育部批准的任何其它办学机构不得举办高等学历教育,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对违纪招生,国家不承认学生的学籍,不允许发放毕业证书,已发的毕业证书是无效的,如广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单位举办的“七二一”大学以及目前一些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颁发的毕业证书。此类证书不属于“国家承认学历”,它虽能反映持有人相应的学习历程,属于广义上学历的范畴,但根据学历公证的特性和司法部的相关规定,对此类证书所反映的学习经历,只能出具经历公证书,而不能出具学历公证书。

(四)中国公民在国外、港澳台地区取得的学历证书

根据司法部的规定,对于此事实,不能出具实体性学历公证书,可以应当事人要求,为其出具影印件与原件相符证明书。

二、如何确保学历公证质量

(一)直观识辨伪造、涂改、变造的证书

伪造的证书往往粗制滥造,做工低劣,主要问题有:(1)纸质硬度不够、印刷水平低;(2)没有水印、底纹;(3)学校及校长的印章、钢印、签名章模糊不清,有的竟然是套印而出;(4)学制及入学时间与持证人年龄有明显出入;(5)验证钢印与学历的等级和类别不符,如普通高中学历的证书上加盖了职业高中证书的验印;(6)证书编号与该学校、系(院)代码不符;(7)毕业年份的远近与证书的新旧程度不符;(8)所贴照片与当时年龄不符,如20岁毕业时的证书上加贴了目前30岁的照片;(9)加盖当时尚不存在的(即更名后的)学校公章或非时任校长的印章;(10)使用当时尚未启用的或已废止的证书版本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直观识别的方法并综合事实逻辑关系来辨别。当然,现在的一些假证书制作的相当逼真,水印、公章、钢印等一应俱全,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这时可以将它与真文凭进行对比,往往可以也能发现证书的真伪。如果假证书做工精细,并且没有真证书进行参照,则需综合采用其它方面进行甄别。此外,有的`当事人为了表明其证书的“真实性”,同时提交了由学历认证机构出具的验证证明,对此也不能予以轻信,应注意此证明可能也是伪造的;经涂改、变造的证书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一般不难辨认。

(二)审查关联证据

难以识别证书真伪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学历的录取通知书、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等其它关联材料,审查其真实性;审查当事人的户口簿,看“文化程度”一栏的记载是否与其学历相符,是否有涉及该学校的迁移记录。

(三)要求当事人提交单位人事(组织、劳资)部门出具的学历证明

无业人员的证明由其住所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具,人事档案转到人才机构的,由相应的机构出具。

(四)认真做好谈话笔录

询问当事人学历的情况,发现有虚假可能时,可顺便问些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了解其对专业的熟知情况,此外,向其告知提供虚假证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持假证书者往往心虚,眼神慌乱、语气不壮,这些细节可能会在与其进行谈话笔录时流露出来,要注意观察。

(五)通过多种途径核实

(1)向文凭验证机构查询。目前部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已成立了专门的文凭验证机构,接受社会的查询、验证;(2)网上查询。从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管理实行电子注册制度,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历电子注册审核、备案的技术性、事务性和网上查询、认证服务工作,20以后的学历证书可以在中心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此外中心还提供学历证书认证服务,经认证的学历证书可在中心注册的网上查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3家非法学历认证网站,这些网站的中文网站名称、内容和风格等均与教育部指定的查询网站基本相似,但域名不同,其盗用教育部学生司和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名义发布虚假学历信息。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是教育部唯一指定发布高等教育学历信息的网站,在网上查询时一定要注意;(3)向毕业证书载明的学校核实。由于前述两种方式存在认证信息量少、收费标准高、程序复杂、效率不高的弊端,因此,也可以选择直接向证书所载明的学校查询、核实,学校会积极协助,一般要求将证书复印件传真过去,对照学生名册、发证记录进行核查。

(六)审查证书是否为“国家承认学历”

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鉴别学校是否具备举办高等学历教育的资格,根据规定,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民办学历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另外,通过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党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设立的全日制普通班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学历文凭考试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以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书,以及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同样予以承认。具体而言,“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的一般情况为:(1)经过高校招生考试并被高校录取的,持有普通高校毕业证书;(2)经过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持有成人高校毕业证书;(3)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4)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5)部队院校毕业证书应是总参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6)党校毕业证书应是教育部颁发的成人高校毕业证书;(7)其它经过教育部批准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形式颁发的毕业证书,如网络大学、开放大学、注册视听生等。

对未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备案、不具备发证资格的教育机构颁发的、属非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不能出具学历公证书,主要有:(1)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民办高校)自主颁发的毕业证书;(2)各级党校颁发的毕业证书;(3)社会人员取得的军队院校毕业证书(无军人证、士兵证、复员证者);(4)高等院校所属的二级学院所发证书;(5)研究生课程班毕(结)业证书;(6)1993-年间,非教育部(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或没有验印章的证书;(7)1994-非教育部(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其中20北京、天津、辽宁、湖北、重庆五省市试点由普通高等学校自行颁发毕业证书的除外。此外,中、小学毕业证书应分别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验印。

(七)注意搜集各类毕业证书的样本

包括各学校、各年度所发的毕业证书,这样,可以在需要时用作对比的依据;同时,熟知国家关于学历教育的相关规定,掌握有关毕业证书方面的常识,以不断提高证书的甄别能力。

三、完善学历认证查询系统

篇6:论西部地区公证体制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一、*区旅游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

*区作为*西线旅游中心,在****内,环绕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区内有**、**、**等人文景观,**、**、**等自然风光,以及被称为“**”的**文化。全区自然风光丰富,人文景观别致,民族民间风情多姿多彩。被誉称为“**、“**”。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年*区(原县级*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年,*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万元,旅游收入逐渐成为推动该区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

——切实找准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具有的优势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区是*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位于*中部,距省会城市****公里,素有“**的称谓。交通发达、便捷,是*中西部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公路、****公路贯穿全境,与军民两用**机场形成航空、铁路和公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市政建设优于全市各县区,区域内星级酒店**家(**),其中:四星级级酒店*家,三星级酒店*家,二星级酒店*家,有*家旅行社,在景区内有星级*家。

二是*特色小吃独具风味,美名远扬。选用*高原特产**加工而成的**,加上佐料,食之爽滑可口,其味甚佳。以**为主要配料的**,加上**等配料,面条红脆,汤色鲜红,**,味道浓香。以优质米、大豆和鲜肉为原料炸成的**,其外脆里嫩、酥软相宜、肉馅鲜美。用**加工而成**,撒放上**等配料,酷热天气,喝上一碗清凉爽口,驱暑解渴。以**为主料,经过特殊的加工后,加上**等佐料制成的冲冲糕食之味美、香甜,松软可口。其它的还有美味可口的**等等。*的小吃文化享有“****”的美名,*特色小吃的发展壮大将成为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大保证。

三是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使旅游商品市场更加丰富。有**之称的——**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布依地毯图案新颖别致,具有典雅庄重、质扑大方、色调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产品曾多次被评为轻工部、国家民委及*省旅游产品奖。享誉国内外的*“**”以**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产品”。**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了夜郎山乡的扑拙美和狰狞美,古朴凝重,蕴含丰富,以其奇特想象和夸张造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现散于民间的**艺人近百人专事**,***万个。种类繁多的旅游土特产品将成为我们吸引游客消费的一大优势。

四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节日活动,如**族的“**”和“**”、而且节日文化常伴有民族风情浓郁的文体活动,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体育竞技可谓是异彩纷呈,斑驳陆离,其古朴和盛况令人大饱眼福,对于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布依族特有的**,**“**”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乐器,配之以曲调或婉转或高扬的歌唱,令人心旷神怡。*的**”,深受国内外游客的赞美。这些丰富、纯朴的民族节日活动为我区发展旅游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著称于世的国家*A级风景区“**;有始建于**单位,以石雕建筑艺术著称的古建筑群***;有峰峦叠翠**;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位一体的汉代遗址;还有独特的知青文化景点千峰山风景区。其中,六百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堡风景区是*区最具特色的旅游优势资源,**多年来,这里完整地保存了明初时代的服饰、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堡文化。****年**古建筑群被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年,**、**与**,作为**被列为*省**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深入了解实施旅游兴区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是旅游接待能力差,导致旅游收入单一。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城区星级宾馆床位不足****张,致使留不住游客,严重影响旅行社团组织游客进入。加之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增快了游客旅游往返的速度,也降低了游客继续在*区境内休闲消费的比例,导致全区旅游收入单一,仅有门票一项大型收入作为支撑。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一个方面来讲,清黄高速公路的建成、**机场的通航,使*似乎具备了陆、空运输体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路难”问题,旅游景区与周边的旅游城市缺少快捷的直达班车,必须通过**中转,特别是南北口处于封闭状态,无法以**等旅游线路连接,游客进出不方便,从而使景区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制约着景区的开发和客源腹地的拓展。

三是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开发的。*区虽有丰富的土特产品,但是由于资金紧缺,投入开发力度不够,资源未有效整合,同时,旅游景区单一,旅游路线没有创新,难以吸引游客多次观光旅游;规划编制滞后,旅游相关设施常常重复建设,影响大规模、大区域旅游景区的建设步伐;社会治安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需要继续抓好城市综合环境建设,为游客的旅游观光提供舒适、安全、周到的服务。

二、推进*区旅游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区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如何能实现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有一产业率先带头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共同发展壮大。最近,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如何发展和谐旅游,在《*日报》撰文指出:“在我省旅游业发展中,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住青山绿水,又能发展和谐旅游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区旅游资源、旅游优势明显,要实现**中崛起,发展旅游业是必由之路,也是快捷之路,更是提速发展的关键。为此,*区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省建设成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和石宗源同志关于“发展和谐旅游”的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发展思路,借助**被评国家**级景区的东风,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由旅游业率先提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高三生物的解题方法有哪些下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