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的特点

2024-05-25

中国宗教的特点(精选8篇)

篇1:中国宗教的特点

中国宗教的特点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 2015-01-16 打印本页字体:大 中 小

中国大多数人民群众宗教观念比较淡薄,宗教信徒在全国人口中历来居少数,这是因为中国各宗教多是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流传、发展,形成了和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某些历史特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天合”、“天人合一”等观念长期以来抑制着人格神观念的发展,以伦理观念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对于鬼神与来世既不否定也不宣扬,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宗教的发展。汉族民众的宗教观念长期停留于信鬼神、敬祖先等准宗教状态,迷信和命运观念非常普遍。此外,近现代以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在中国,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彼此之间宽容相待,容忍其他宗教及其分支教派存在和发展,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历史上,各宗教之间没有大的冲突,更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重视人的现实关系、现实利益等思想意识的影响,宗教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显示出重现实,轻来世的特点,并得到中国信众的认可。中国宗教组织体系也比较松散。历史形成的这些特点一直延续到当代,至今仍影响着群众的信仰习惯。由于汉族以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民族宗教观念的主要传统,加之历代封建王朝对宗教既扶植又约束,使教权从属于政权,因而我国汉族地区的各种宗教都没有占据过“国教”的地位,更没有在全局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在我国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较长的政教合一时期,宗教同民族文化有紧密联系,宗教信仰对这些地区绝大多数人口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而浓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概括了中国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五个基本特征,这“五性”是对中国宗教国情的科学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中指出:“若干地方的若干同志,就是因为不了解上述的少数民族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因而发生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这样做,不仅没有消灭或削弱宗教,反而使当地少数民族感觉到宗教情感受到压抑,因而更加巩固了宗教信仰。”这段话实际是“宗教五性说”的雏形。1958年,在第五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宗教的五性”。

1.长期性

在中国,佛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获得较大发展,也有较长的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根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但宗教存在的其他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认识根源的消失,则需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旧社会遗留的旧观念、旧习俗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高度发达,还需要长时间奋斗过程;由于社会发生急剧转型变化带给人们的价值观取向错位与迷失、精神空虚与社会压力带来的紧张、道德堕落与社会价值、家庭伦理失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生、老、病、死和自然灾难等情况,以及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许多尚未得到科学解释的现象,都可能成为人们到宗教中去寻找依托和慰藉的原因与理由。宗教总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改造自身,以适应和满足社会新的变化和需求。所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2.群众性

宗教信仰一般属于个人问题,但是现实中宗教从来都是群体性的信仰和崇拜活动。宗教组织也都是群体性组织,绝大多数信徒都从属于某一宗教团体,参与规范化、制度化的宗教活动,形成各种宗教行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信仰宗教的群众大约50多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从中国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信教群众1亿多。尽管信教人口的比例与国外相比较不算高,但信教人口的绝对数仍然非常大。宗教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广大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3.民族性

中国少数民族大都有很深的宗教信仰。不少民族还保持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的现象,如藏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小乘(上座部)佛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这就使宗教具有民族性。由此又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宗教势力在这些民族内部具有很大的影响,形成教主和封建领主两位一体,或者教主和大地主两位一体。例如在西藏,宗教首领就是最高的统治者。在其他藏区,宗教首领往往由土司的兄弟担任或者由土司兼任;蒙古族、傣族大体上也是这样。在回族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特别是在有门宦(即一个教长管理许多教坊,并实行教长世袭的制度)的地区,教长就是大地主,也就是教区内的政治统治者。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寺庙都占有大量的土地、牲畜和高利贷资本,对农民和牧民进行残酷的封建剥削。所以,在这些民族中,宗教制度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宗教势力不仅是人民精神上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者。这是一方面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宗教成为一种民族特点。另一方面,宗教问题又同民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内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信仰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些民族团结自己、反抗民族压迫的一种纽带。宗教在反抗民族压迫中的这种作用,以宗教在民族内部的深入影响为基础,同时又反过来加深了宗教在本民族内部的影响,使宗教势力更便于压迫和剥削本民族人民。宗教与民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民族的信仰与民族感情常常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宗教问题往往又是民族问题,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

4.国际性

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最初的民族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广泛分布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各种宗教的信仰人数占全世界总人口60多亿中的80%。许多宗教都有国际性的组织,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也强化了宗教间的国际联系。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友好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境外传入的,可以说中国社会存在的几大宗教也都具有国际性,即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近些年来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人的浓厚兴趣,除了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外,道教已有一批外国信徒。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以来,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国际性更加显著。

5.复杂性 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构成了宗教的复杂性。宗教的复杂性除了表现为宗教在历史上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外,还体现在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宗教不仅是信仰,也是社会实体。宗教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不同宗教的教义、教规、礼仪、组织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种宗教内,也有不同的教派,它们在基本教义一致的前提下,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不同的民族以及具有不同政治观点和文化素养的人们,可以信仰同一宗教或教派;同一社会阶级、阶层,同一民族,具有相同政治观点和文化素养的人们,又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和教派。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在这些人群之间往往起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宗教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和社会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曾经利用天主教、基督教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现在,境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并将其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宗教问题中混杂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能激化,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影响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因此,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具有特殊复杂性。(袁莎 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

篇2:中国宗教的特点

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特点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做好宗教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多个方面的特点.除了“宗教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还表现为其它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认识这些特点,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

作 者:许焕新 王训礼  作者单位:许焕新(山东省宗教研究会)

王训礼(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 年,卷(期): “”(2) 分类号:B911 关键词:宗教问题   特点   宗教工作  

篇3:中国宗教的特点

一、古希腊宗教泛神论的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由于古希腊宗教渊源极其广泛,加之城邦林立且政体与经济形态各异、难以统一等因素的影响,故神的来源广、数量多,神的故事丰富而驳杂,神的系统不一而足。古希腊人除了共同崇拜奥林匹斯山诸神外,不同的城邦均有各自的城邦保护神。“每个地区认同众神中的一个,如雅典地区的人认同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而以弗所人认同狩猎女神阿耳特弥斯。”[1]古希腊因此成为泛神论的国土。与多神教相一致,古希腊的神庙几乎随处可见,崇拜中心很多,宗教节日的数目更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同样,与多神教相一致,希腊的宗教环境非常宽松。多神崇拜使祭祀难以统一思想与步调,祭祀纯属荣誉职务,没有实权,其工作即为奉神守庙,凡属于公民范畴的男女老少,均可通过推选充当祭祀,其任期短者仅一个月。所以在希腊僧侣阶层宽容、民主空气开放,培养了文学艺术家独特而卓绝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充满人情味,并且都是美好的。例如在艺术家看来,人体是视觉中最美的,因此希腊雕刻大量的裸体像,而祭祀阶层没有加以责难干涉。正是这样,使得雕刻家能把人体表现得科学、精确而生动,把关于人类健美的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在东方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马克思说:“埃及神话绝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2]古希腊宗教的自由、开放的性质,使得众艺术产生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艺术家们不仅可以从奥林匹斯诸神的身上寻求灵感,还可以对神话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改造,不用担心祭祀们的刁难,也不必害怕任何神秘的未知世界。

多神主义的宗教所孕育的自由思想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思想核心。由于泛神论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束缚与一神教相比为轻,故古希腊人的思想要活跃得多,多神信仰让希腊人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像希腊人那样对自由表现出如此炽烈的热情。 “事实上,每一个民族的神话既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孕育该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本精神的观念母体,他以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和浓缩的形式蕴含和体现着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态度。”[3]植根于神话的这种自由思想成为推动希腊民族不断创新的动力。“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表示,它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内容。同时,宗教也给民族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多神教首先从整体影响着希腊民族文化精神。古希腊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他们喜欢探究一切事物,对待所有的问题都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不囿于已有的知识,总是试图寻找更多的答案。

二、古希腊宗教感性主义的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希腊人的神是感性的神,希腊人的宗教是感性主义的宗教。希腊的神灵很感性,与其他方面相比他们比较热爱自然形体。在他们眼中自然形体是最美的。

希腊宗教的感性色彩,影响了希腊人悲剧文学的发展,并形成了积极的民族精神。希腊人受神灵的影响热爱自然形体,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的珍视更甚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荷马诗史《奥德修记》中,描述了远征归来的特洛伊英雄奥德修途径地府遇见已死的阿喀琉斯的一段对话。阿喀琉斯说:“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魂灵要好。”[4]这种把感性的现实生活看得比灵魂的终极归宿更为重要的思想倾向,使得希腊宗教几乎完全不具有宗教的气息,因为宗教一般都是把灵性的彼岸生活置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希腊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无比热爱现实生活,但又不得不面对因死亡而失去享受生活的现实。所以希腊人选择了悲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这种复杂的感情。古希腊悲剧中描述的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内容,就是源于希腊想要更好的享受生活的感性意识。

罗素在研究希腊宗教和文化渊源时指出,埃及宗教关心的是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生活,因此就产生了木乃伊和巨大豪华的陵寝;巴比伦宗教关心的则是现实的繁荣而不是来世的幸福,所以在那里巫术、占卜和占星术格外发达。克里特的宗教和艺术虽然受到了埃及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的基调却是“欢愉的”和“充满了可惊讶生命力的”,与埃及神殿的那种令人恐怖的阴郁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它显然与巴比伦和小亚细亚的文化影响有关。[5]这种欢愉的格调无疑作为一种显性的文化基因融于后来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征服者的文化中,从而使希腊宗教呈现出积极入世和乐观主义的态度。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希腊人在各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其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古希腊宗教“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神人同形同性即神灵的外表和性情与凡人无异。古希腊的神不仅与人同形而且在性情上与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神像人一样有男有女,要结婚繁衍后代。神灵的分工也和人间相同,一旦越出自己的管辖区域,便失去了能力。更有意思的是每当神灵们有大事要决定时,总是要开大会讨论。

这种神的“人化”是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希腊神话的世俗情调和美好,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成为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4]113作为古希腊文学最高成就之一的《荷马史诗》,虽然描写的是“英雄们”即人的故事,却赋予他们渊源深厚的神根。神人同形同性论使得希腊的艺术家们走上了以表现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正因为神与人同形同性,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希腊人才能“把人抬到神的中间,神是人的最高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6]16即“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出发点”。[6]17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精神积极地影响了希腊的艺术家,使整个希腊文化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古希腊宗教对它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泛神论致使古希腊宗教节日众多,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虽然神庙众多,却未形成特殊的祭祀阶层,使古希腊宗教环境宽松,空气民主。因此希腊文化能够较自由发展;感性主义使得希腊文化也具有感性主义的色彩,关注现实生活,形成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神人同形同性,使得神人关系密切融洽,宗教的世俗和美好情调使之成为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并塑造了希腊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借助神来表现完美的人。这些使我们看到一种理性、唯美、自由、乐观、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希腊文化的美给人以力量、热情、信心。

摘要:古希腊宗教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信仰的多样性使文化能够较自由发展;古希腊宗教感性主义的特点,形成了积极的民族精神,成为希腊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古希腊宗教“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不仅使它成为希腊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使希腊的艺术家们走上了以表现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只有了解古希腊宗教的特点,才能真正地体会希腊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希腊宗教,古希腊文化,感性主义

参考文献

[1][英]凯伦.法林顿.宗教的历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49.

[2]荷马.奥德修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于克勤,章惠荷.古代奥运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

[4]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5-28.

篇4:伊斯兰景观的特点及与宗教的关系

伊斯兰国家从西班牙到印度,相去万里,其山川风物、人文教化殊异,但他们的造园艺术却大体一致,因为他们相当刻板地以“天园”作为蓝本。然而这天园艺术,正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从荒瘠而炎热的沙漠里走出来,到了两河流域和波斯,所见到的贵人们的花园和他们在园中的逸乐。

“天园”就是伊斯兰教的天堂,唯一的神安拉给他的虔诚的信徒们造的,《古兰经》里常常描写“天园”的风光和信徒们在那里的安逸享乐。“是在被编的床榻上,彼此相向着靠在那里。常少的童男持着盏觞,与满盛清酒的杯,往返至他们。他们不因那酒感觉头痛,也不昏晕。更有他们所选的鲜果和他们想望的禽肉。更有宽目面白的女子,如同是隐伏的珠子。依他们所作的施以报酬。他们在那里听不到妄言与罪恶,只有说:平安!平安!……紧密的香蕉,常时的阴影,倾流的水,并有许多无尽无阻的鲜果与高贵的铺垫”。

伊斯兰造园景观一开始是在两河流域与波斯地带所筑有的,最先的蓝本便来自于此。将伊斯兰景观发扬出来的是那些信奉着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当时阿拉伯人游牧在严酷的环境中,周围拥有的是无尽的沙漠,他们的生活极其艰苦。于是他们来到了两河流域与波斯等地。那时,两河下游的巴比伦拥有世界闻名的空中花园,虽然阿拉伯人没有见到它的全貌,但隐约还能见到一些权贵家的私人花园。再说波斯,那里的王宫拥有着迷人的园林。而这些对于生长在沙漠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梦幻的天堂,阿拉伯人把它们当作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于是在他们宗教的《古兰经》中,称作“天园”,应许虔敬的信徒。

也许是阿拉伯人在《古兰经》中,对他们所看到得园林有所记载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园林景观的一些想法,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得,现在的伊斯兰景观,带有着浓烈的宗教因素,也拥着波斯造园艺术的大量特点。

之所以说伊斯兰景观拥有者强烈的宗教气息,一方面伊斯兰教的教律十分严格,对于穆斯林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很深,花园只为主人和极少几个知心人起居之用,所以不用太过奢华。对于伊斯兰国家的园林来说,一般布局都很简单,基本上是个绿化庭院。天热,喜爱露天乘凉,所以他们需要有不少的花木,用来遮阳。干旱,需要筑渠引水,才能灌溉花木,用以滋润空气,而水量又不是很多,所以也只是我们所看到的涓涓细流而已。也正是由于穆斯林的这些特有的生活方式,才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精致,亲切,静谧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古兰经》中的描写,阿拉伯人带回了园林艺术,结合了自己的实际与想象,造就了天园,也就是现今的伊斯兰造园艺术,当然所谓的畅想,最突出的要数古兰经中的四条河了,也有人说由于波斯文化对于伊斯兰园林的影响重大,四条河的设想也可能是来自于波斯。马可·波罗曾经路过波斯,并在《游记》中描述了一个小酋长的花园,他提到这人信奉回教,他的花园有各种奇异的花草,宫殿内有着富丽堂皇的绘画与家具陈设,到处可以看见美酒,牛乳,蜂蜜和清澈的水向各处流动。宫廷里的美女会在深宫幽密之处玩耍,但不轻易露面。这些记载与《古兰经》中的生活几乎一致,再加上这位酋长的信仰,大可以认为这个花园就是模仿了“天园”,且富有水、乳、酒、蜜这四条河。

在整个伊斯兰教的世界中,“天园”式的园林到处流行,这都归功于阿拉伯人,他们的出征,将原本吸取来的园林文化,用自己的语言幻化为如今的伊斯兰园林,也由此带向了世界,在征途中,他们不断带来了伊斯兰宗教和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天园”式的花园。

在这个天园式的花园中,有两个要素非常具有特色,一个是水,另一个是数字“八”。水可以说是伊斯兰园林的灵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动植物以生命,本身也成了观赏的对象。伊斯兰园林以喷泉或水池为中心,喷泉的水经十字形的水渠向四面流去,由于地处干旱少雨的地域,水源很有限,再加上庭院的面积不大,喷泉往往以小型的盘式涌泉的方式加以呈现,水则是滴滴跌落。在水池之间有明渠作为连接,由于坡度不大的缘故,偶尔会溅起些小水花。水在阳光中律动,光影闪现,在庭院中流淌,装饰了原本简洁的空间,呈现出祥和的氛围,更有甚者,会将庭院的水引入厅堂,在厅堂处也建造一个小型喷泉,这样一来厅堂便会变得灵动且凉爽,室内外的融会贯通。如阿尔罕布拉宫,公元710年,信奉伊斯兰教、继承了阿拉伯文化的摩尔人攻入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园林文化,在1248年西班牙人收复赛维尔之后,伊斯兰传统便中断了。1364—1366年,卡斯底国王残酷的彼得洛重建阿尔卡扎的一部分,雇佣了一些阿拉伯工匠,以致新的花园仍然保留有一些阿拉伯式的处理手法,自然水的运用就更加体现出来了。这些都无疑体现了水在整个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存在着重要的地位,再则便是数字“八”。由于伊斯兰教认为,地域有七层,所以“天园”里最常见的数字就是“八”,在伊斯兰园林中到处可以见到与八相关的东西,如八角形水池,八块花圃,八角形壁砖等等。

印度的造园艺术,在伊斯兰教徒建立统治后,大量的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为陵墓,陵墓在印度的阿拉伯式花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布局的意匠是在地上建设“天园”,这恰恰是阿拉伯造园艺术的基本思想,不过陵园里常常将陵墓造在中央代替喷泉,而且没有水渠。就说胡马雍和日汉吉的陵墓,陵墓聚焦在交叉的十字路中间,十字路又将陵园分成四块,之后再有所切分,只是唯一不同的是,这四条路代替了上文所提到的水渠。

而对阿拉伯式陵墓有所打破的就是泰姬·玛哈尔陵了,它突破了阿拉伯式花园的向心格局,把陵墓移至后方,在避免了破坏花园整体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正面的观赏距离,恰恰是因为这点,使得泰姬陵恢复了阿拉伯式的基本特点,它由十字形的水渠分为四块,渠里装着喷嘴,下沉式的四块花圃,开满了鲜花,花坛由大理石修饰,美丽至极。

印度的伊斯兰园林艺术主要就是表现在陵墓上,除陵墓外,宫廷中也有花园,无论是阿克巴规划的葡萄园还是阿格拉堡的后宫花园,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式花園。

大体来说,伊斯兰式的园林发展与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宗教的教律,以及教徒的生活方式,还有《古兰经》中的描述,造就了伊斯兰园林的大体风格,不可否认的是,其造园思想融合了两河流域,波斯等地的思想集合,这也于阿拉伯人远征有关。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远征,从波斯到西班牙,再到印度,在伊斯兰教所到达的辽阔的地域里,“天园”式的园林就到处流行。其中就以这三个地域最为出名,收到伊斯兰文化熏陶的波斯园林,西班牙园林以及印度园林。这其中都孕育着阿拉伯式园林的精髓所在,十字水渠,中心喷泉,数字“八”的内涵,下沉式的四块花圃,园林的灵魂元素:水,等等,这无疑代表了一个园林的时代。

篇5: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

第一位:武当山

武当山,绵亘800里,其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来,就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苍穹,屹立于群峰之巅。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形成独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沧桑,现仍存有近5万平方米。其整个建筑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规模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前呼后应,巧妙布局。或建于高山险峰之巅,或隐于悬崖绝壁之内,深山丛林之中,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位:峨眉山

峨眉山金顶雪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缘。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79.3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公尺。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公尺。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第三位: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 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第四位:普陀山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其中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中国清初寺庙建筑群的典型。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 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普陀山奇岩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还有一株“鹅耳枥”,是中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第五位:天台山

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因《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约3公里。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天台山上有登天之梯,登仙之台山,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是中国方仙道文化诞生地。

天台山上仍留有人们祭祀的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及其它太阳崇拜遗迹,山下则埋藏着6000-4000年前东方最大的都城尧王城遗址。

第六位:龙虎山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这里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之后,张道陵精诚修道,创立了道教,先后获“黄帝九鼎丹书”和“太清丹经”,撰写《老子想尔注》进行解说,并携带底子入蜀布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祛灾,深得人民爱戴。

天师世家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中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在中国百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景区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该山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第四名。在河岸峭壁上有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崖墓百余座。龙虎山东部的象山有南宋大理学家陆九渊的“象山书院”遗址。龙虎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

第七位: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位:崆峒山

崆峒山海拔2123米,百积30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山峰数10座。其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犹如巨浪排空;奇峰、异洞、怪石、流云、苍翠、清秀而瑰伟,构成了崆峒奇观。崆峒山得天独厚,前峡泾水萦回,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于前山屏障—望驾山脚下,形成虎踞龙蟠之势。正如前人所说“崆峒得泾而势愈雄”。“舍此则无以见其尊”。的确,山有树而秀,林有水而翠,崆峒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多姿,药材遍地,群峰竞秀,瑰丽雄奇,身临其境,胜似神仙。故又有“崆峒仙境”之美称。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第九位:三清山

江西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饶东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殊誉。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座山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群山之巅,故名。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已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处,景物景观500余处。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756.6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第十位:绵山

绵山毗邻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与灵石王家大院、资寿寺联为一体;同时又是介休市区玄神楼、后土庙景区和洪山、张壁古堡、弘济寺景区的“龙头”,起着重要的影响辐射作用。它又与沁源灵空山、灵石石膏山形成一个地域辽阔,各具特色的“旅游金三角”。加之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冬夏温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是一个有着广阔开发前景并极具独特个性的旅游胜地。

篇6:中国家族文化形成的宗教审视

中国家族文化形成的宗教审视

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政治历史地理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就祖先崇拜的层面剖析家族观念形成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明晰宗教在民族文化心理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 者:俞秀红 郭荣梅 Yu Xiuhong Guo Rongmei  作者单位:俞秀红,Yu Xiuhong(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郭荣梅,Guo Rongmei(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2)

刊 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G03 关键词:家族   观念   宗教   祖先崇拜  

篇7: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宗教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宗教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法律和和政策的范围内活动.积极投入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建设、民族繁荣做出贡献.

作 者:刘宏 作者单位:吐鲁番市委党校,新疆,吐鲁番,838000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年,卷(期):“”(2)分类号:B91关键词:宗教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政策

篇8:中国宗教的特点

一、境外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境外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的手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不仅渗透手段更加多样,行为更加隐蔽,而且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境外势力的传教范围由过去的沿海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扩大到几乎整个中国。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国内的大部分地区都与国外有了或多多少的交流与联系。过去被取缔的天主教地下教会到现阶段也开始复燃,再次在国内地区传教,响应境外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境外势力进行的宗教渗透也随之增多。许多过去不信教的地区,现在也出现了宗教热。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境外势力的宗教渗透加剧。

第二,境外势力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的人员由过去的传教士扩大到外教、外资企业的外方工作人员,传教群体更加多样、广泛。近年来,中国各个地区都聘请了大量的外籍教师,而这些教师大都有宗教信仰,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使之对学生的世界观产生影响。此外,一些外资企业在进驻中国后,由于外籍员工大都有宗教信仰,他们私自设立宗教聚会场所,讲经布道,并吸收中方员工参加。还有的境外势力打着经济投资的幌子,大肆在内地进行非法传教,而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对此反应迟缓。

第三,境外宗教势力还利用旅游、探亲等机会进行宗教渗透。近年来,一些境外的宗教势力借旅游为名,在中国讲经布道、散发宗教印刷品。此外,境外的宗教势力以探亲为借口,来华同中国的关系人联系,一些境外的信教华人也以探亲为名,在中国行传教之实。一些境外的宗教势力还将海外务工教徒的子女带到有宗教场所的地方受洗。

第四,针对中国出国留学、探亲、访友、务工人员日益增加的特点,境外势力在其中大力发展教徒,进行宗教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出国留学、探亲访友的人数大量增加,一些地区到国外务工的人员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与中国公民普遍不信教不同的是,外国公民普遍有信教传统。一些留学生、到国外的务工人员由于初出国门,遇到困境,在当地宗教力量的诱惑下,很多人开始信教。这些人在回国以后,也开始发动周围的人群信教。一些海外的华人华侨,也利用“亲情”拉拢、鼓动中国海外的探亲、留学、务工人员信教。

第五,境外势力还利用广播、电话、邮寄印刷品、网络等手段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如前所述,早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的就通过广播来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到新世纪,这种手段依然被境外势力运用,以此来煽动中国境内的教徒,鼓动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情绪。加入WTO后,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加快,境外的宗教势力将触角伸到网络,利用网络进行传教。早在国际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末,一向以保守著称的罗马教皇即在1989年5月27日的国际通讯日发出号召,要求教会必须学会与计算机文化共处。他提出“利用计算机通讯的先进技术,教会可以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2]。据笔者通过搜狐网统计, 截至2007年9月, 全球与宗教相关的中文网页达135 872 052个。

第六,境外势力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和宗教组织还对中国流亡海外的邪教组织进行庇护,以其作为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一些宗教组织则以宗教自由、人权等为借口,大肆干涉中国内政,并在国际社会大肆造谣,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如此,境外势力还将一些非主流宗教和非法的宗教组织传入中国,在中国境内发展教徒,对中国进行渗透、破坏。如最近几年,中国公民就发现有人去江西、四川、甘肃等地的非法宗教场所求神拜佛。

二、防止境外势力利用宗教渗透的工作对策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如此。为了使宗教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这一整体要求出发,现阶段针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手段,以达到维护国内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各级政府特别是宗教、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反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反渗透、反“西化”意识,增强自觉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能力的思想条件。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在党校、行政学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校)开设的有关主体班次中,围绕中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安排民族宗教知识课程;在普法活动中,将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列入普法内容,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认识和能力;各级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自觉抵御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

其次,加强对国内宗教事务的管理,保证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证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一些宗教组织本身不合理的礼仪制度和落后观念,影响了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建设。同时,一些地区宗教组织仅从经济利益出发,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不仅伤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感情,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感,不利于宗教组织的健康发展,反而使一些境外组织借机对中国进行宗教渗透。因此,为建设和谐社会,也为了抵御境外势力的渗透,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国内宗教事业健康发展。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可能不容易受到境外势力的腐蚀。同时,加强对一些重大宗教活动的管理,严防借宗教活动牟取经济利益的情况出现。

第三,规范对外资机构、外籍人员、境外宗教机构的管理,发现有宗教渗透活动和相关企图的,应坚决予以制止。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政府从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考虑,对境外企业和来华工作的外国公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境外宗教势力正是借助这些条件大肆进行宗教渗透。同时,我们还应严格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组织和人员出入境的审批工作;其次,加强对接受境外宗教组织捐赠资助的管理。针对境外以资助为名行渗透之实的特点,宗教、公安、安全、外经、外事等部门协同运作,牢牢把握抵御渗透的主动权。

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等宣传手段展开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在具体行动方面,我们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广播电台,对外进行广播,另一方面,规范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宗教网站的设立及信息的发布要进行研究,及早提出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发布我们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挤压宗教渗透方的不良、有害信息。此外,我们还应加快网站技术的开发,提高网站管理水平,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优质的、吸引人的宗教信息。

第五,开展对宗教人士的统战工作,团结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培养壮大宗教队伍。争取、团结、教育中国各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并与他们结成政治上的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部分。各民族宗教界人士都是各宗教的上层人物或领袖,他们在广大信教群众哦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和权威,无论在宗教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宗教界人士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赞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社会主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3]。因此,团结宗教界人士,对于我们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使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管理,防止境外势力利用对中国进行渗透,保证宗教事业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是对中国统战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防渗透的重要性,加强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的信教群众,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境外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进一步加剧。分析了宗教渗透呈现出的新特点, 提出了防止境外势力利用宗教渗透的工作对策,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境外势力,宗教渗透,对策

参考文献

[1]贺克敏.重视宗教的特殊复杂性, 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J].中国宗教, 2003, (2) .

[2]刘金光.国际互联网与宗教渗透[J].中国宗教, 2003, (8) .

上一篇:爱岗敬业培训下一篇:职业技能实训_平台_电大版_答案(全)_题库__经济法律基础(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