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2024-06-08

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共6篇)

篇1: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 而为世人皆知。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往往会导致该民族一些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的排外性。尤其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标志用来处理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对这些民族的发展也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教派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二、非法宗教活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党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政策为指导,探索宗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影响和定位,努力以宗教和睦促进民族和谐。

在新疆门户逐渐打开,步入全球化进程中,周边地区的人会以经商、工作、学习、探亲和旅游活动的形式进入天山南北,也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以留学、探亲、经商、以及互通婚姻等方式滞留于新疆。伴随他们的也会有外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风俗等,这难免会鱼目混杂,其中不乏非法宗教活动。如非法举办经文班点,违规修建寺庙教堂;煽动宗教狂热,破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宣扬民间封建迷信活动,骗取钱财;宣传邪教,欺骗蒙蔽群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披着宗教外衣,秘密组织反动组织,欺骗教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分裂祖国和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安全。这些非法宗教活动的滋长和蔓延会影响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的安定统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现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民族 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事业的成败,在新世纪,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把握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和解决跨界民族,人口流动、宗教信仰及民族发展等民族宗教问题的可行之策,以期为将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提供一种参照和背景针对新世纪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新变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应当从六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加快开发的力度,促进建设和发展,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二是加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三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四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五是坚决反对分裂主义阴谋,加大打击力度;六是建立良好的周边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足中国国情,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新形式;从国家制度层面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重视和强调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创造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广泛参与国家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探索了民族实现形式的新途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形成以自治民族为主、各民族共同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政治局面;能够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有效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努力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进的航标和指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必须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

四、搞好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民族工作要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抓手,突出做好民族工作这一重点,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宗教工作要围绕“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目标,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为抓手,突出积极引导服务社会这一重点,着力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突破宗教工作难点。总结经验,坚持创新,进一步开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1、坚持把握形势、前瞻谋划,立足主动适应取先机。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份量和任务越来越重,制止违法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正常宗教活动秩序的工作任务仍较重,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宗教界内部管理能力弱、教职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自身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等工作形势。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真抓实干创佳绩。(1)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在行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统筹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2)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始终把维稳工作作为第一责任,坚决克服松懈思想,大力推动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依法依规处理有关问题,严格执行政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努力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3)积极引导宗教服务社会。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社 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4)狠抓工作落实。要在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着力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突破宗教工作难点上下功夫。

3、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立足探索创新争标兵。一要努力创新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要指导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民主办教机制,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平台,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要努力探索民族宗教工作新领域。大胆开辟和探索做好少数民族务工群体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新领域。三要努力创新民族宗教工作方式方法。要克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倾向,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

4、坚持细处着力、持之以恒,立足基础工作见功夫。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做实宣传信息、依法行政、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一要做好宣传工作。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文件精神为契机,以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为重要内容,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着力提高覆盖面和有效性,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二要做好信息工作。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信息工作制度,又要大胆创新信息工作机制方式,确保信息的客观准确和时效性。

五、坚持优化素质、强化作风,立足自身建设出战斗力。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党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二要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民族宗教工作提出的整改落实措施要逐项逐条落到实处;三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队伍作风建设,以抓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四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培训教育,通过培训进一步促使“三支队伍”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五要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引导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职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要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教育广大民族宗教工作战线的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2-1-7 7

篇2: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0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民族宗教问题在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地区性冲突有上升的趋势。有些战争或冲突,虽并不直接表现为民族宗教矛盾,但也都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居住区域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64%,信教群众有1亿多。这“两个一亿多”必然牵动着国家的全局。就我处而言,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7处。

当前,我处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平稳的,民族宗教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工作合力日益增强,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宗教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民族宗教工作面临复杂形势的考验。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局势 的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突破口,千方百计进行渗透,使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宗教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当前的民族宗教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民族宗教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加强。我们必须站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民族宗教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准确把握工作的趋势、特点和规律,积极稳妥、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发展。

二、把握重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一主题,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上用力气,在强化特色上做文章。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好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

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的合法权益。在各族领导干部和群众中大力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民族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定期检查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维护团结稳定。要从本地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妥善处理涉及不同民族成员的矛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化解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发扬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使各族人民始终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三)抓好经济发展工作,促进共同繁荣。各级政府要对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村(社区)的群众,从经济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少数民族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扶持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真正起到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优势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制度,既遵循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注重在实践锻炼中考察培养干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善于领导、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把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人才总体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用人机制和环境。

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人才到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村和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创业。

三、把握关键,促进宗教工作新发展

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已经成为衡量新时期宗教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适应宗教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促进宗教工作新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落实宗教事务条例。

(一)加强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培训。充分运用座谈会、学习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同时加大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克服其对宗教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通过对各级宗教工作干部的培训,使其能熟悉掌握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通过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培训,使其能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在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二)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各级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要结合实际进行全面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索依法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抓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育,着力做好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把握主动,确保领导权掌握在爱国力量手中。全面分析当前基督教工作形势,坚持集中治理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以依法治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为突破口,抓治乱治热,促进基督教活动的正常化。巩固伊斯兰教的综合治理成果,在守法爱教的前提下,规范合理的开展活动,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抓好佛、道教道风建设,支持宗教界人士和爱国宗教团体搞好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的规范管理,着力解决乱建寺、乱修庙问题。同时,要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突发性事件,对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果

断处理,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

(三)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支持、指导、帮助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最为关键的是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中。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抓紧培养选拔政治上与党真诚团结合作、宗教学识较好、在信教群众中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中青年教职人员,改变爱国宗教界人士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对接受党和政府领导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和信徒骨干,要本着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则,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要继续解决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增强宗教团体的自养能力。帮助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改善工作条件,解决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

(四)加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涉及宗教和宗教工作的中心问题,是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必须主动热情地开展好这项工作,通过正确引导、热情鼓励、主动帮助、积极推动的方式组织引导宗教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适应,引导宗教界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加强领导,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应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对民族宗教工作的管理不应削弱,而应该大力加强。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宗教工作。要在方针政策上进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基本情况清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措施得力,策略方法得当,绝不能使问题成堆,甚至矛盾激化,要扎扎实实地把民族宗教工作抓出成效。

(二)要明确责任,部门联动。民族宗教工作不只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事,而是党委、政府各个方面的共同责任。民族宗教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多部门的支持。民族宗教、公安、安全、财政、民政、城建、教育、新闻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尤其是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要有统一领导,形成综合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制定应对民族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的预案,并在经费、通讯、交通等方面给予物质保证。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三)要强化主体、健全机构。民宗宗教事务管理要做到机构、领导、办公条件、人员、经费五到位;明确民族宗教执法主体,有法人、有机构,有公章,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积极多方争取,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宗教执法主体建设。各级政府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问题。

(四)要加强学习、培养队伍。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工作干部、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这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关键。要培养一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具有必要的民族宗教知识、善于领导民族宗教工作、工作能力强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要求,具有很强政治和大局意识,较高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水平、丰富的民族宗教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依法行政能力、在民族宗教界有较强亲和力的民族宗教工作干部队伍。要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党和政府真诚合作、自觉抵御渗透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将宗教界有较高水平、有凝聚力、有威信的中青年教职人员选拔到爱国宗教团体里,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建设。特别注意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代表人物和宗教团体的作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他们。

篇3: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就西方历史而言,法律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法是法律、宗教和道德三者的集合,认为法是上帝耶和华的意志,先知、国王是代天立法、治理世人,法律惩罚犯罪称为神罚。古希腊的法被视为是由诸神颁布,通过神意的启示为人类所知。(3)古罗马时期,宗教仪式和习俗的地位十分重要。Romulus创罗马城时,最早便是设立占卜官,并规定国家大事均要占卜。而后,Constantine皇帝归信基督教和法律确认基督教为罗马国教,最终使罗马法与基督教融为一体。基督教涵盖了罗马帝国所有的人和物。皇帝既是教皇,又是国王,罗马法也被认为是自然法,基督教道德的工具。11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基督教世界成为独立自主的法律和政治团体。近代西方最早的大学其主要教员分属神学,法学,医学。12至15世纪,教会要求大量新的管辖权,教会的权力扩张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教皇派遣使节以教皇名义行使司法行政权力,教会官员发展成庞大网络,教会法成为了进行的世俗法,法律成了教会统治的工具。法律是国家的地盘而非教会的地盘,是行政官员而非牧师的职责。新教改革实际上只是削弱了教会对世俗法的控制,但本质上,没有削弱宗教思想与法律的关联度。

中国发展的宗教,有不同于西方的种种特征。中国民间信奉的鬼神队伍庞杂,从神佛到活久的精灵。行业有不同的供奉的神,比如做工匠的拜鲁班,出海的拜水神龙王。神灵之间各有分据点,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按功能分,想生儿育女的求送子观音,想发财的拜财神。在这种泛神崇拜下,信仰就无所谓虔诚。人们敬神灵,不是向西方那样,因为原罪说或者因为神给人的终极关爱而单纯的信服,更多的是畏惧心和功利心的遮羞布。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人们对鬼神烧香磕头,大多带着目的。费孝通形象地描绘道:“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供奉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对本行业的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权力和神通。人们供奉鬼神是为了请求关照,寺庙许愿和还愿行为更是直接的利益交换。百姓因为不同的利益或情感需求,创造了各样的神灵。宗教信仰的功利化、世俗化,证明了宗教信仰的没落。

法律与宗教都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成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代法律被看成是用以解决纠纷和通过权利义务的分配来创造合作纽带的程序,宗教则被界定为对于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集体关切和献身。他们代表了人类生活中两个基本的方面”,(4)两者的社会功能具有互补性。宗教约束人的内心,法律约束人的外在行为。宗教宣扬因果报应,劝人向善,解释苦难,释放个体的怨恨,从而约束和协调社群行为,法律告知人的外在行为正确与否,从而调控社群关系。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化为信念,从而实现心理平衡,法律则通过立法对社会利益给予肯定或否定,对于社会纷争以司法方式化解而实现平衡。宗教与法律社会功能的多方面互补,说明宗教与法律精神内核的高度一致性,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它特有一套信条和仪式,使人们确立一些基本的真善美价值和信念。法律吸纳了宗教中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思想认为,法律与正义紧密相连,而正义观念往往受宗教的影响。(5)宗教是法律的渊源之一。真正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其教义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思想,并与现代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通。我国的宗教在事实上是为了巩固法律,巩固王权的统治而存在,甚至法律本身也是工具,也为巩固君权。

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宗教式的政权统治,宗教的地位也一直是从属于世俗政权统治的。可以说中国没有形成真正独立发展的宗教,求助于宗教以保全法律,就好比求盲人指路,无济于事。因为宗教信仰本身也面临危机、面临如何恢复其活力的问题。如何恢复宗教与法律的积极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政教分离原则,保障宗教与法律的和谐共处,宗教信仰呈现个体化和自愿色彩,法律的管理范围以世俗生活为限,而精神领域的信仰应当自由。再者,必须引导宗教的健康发展,当代宗教圣地,无一例外在回归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弘扬宗教的积极向善精神,利用政策法规宣传宗教中积极的思想,解释宗教中晦涩的部分,注重宗教对自身修为的提高,以宗教滋养、促进法律生长升华,宗教为法律提供其获得权威和尊重所必需的神圣性和正义性,并据此提升法律的品质,增加法律与宗教的互动。在法科教育内部,加强对自然法思想的一个传承,从了解,接受,认同,再到热爱,令法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慢慢淡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结合当今实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而非照抄,加入中国元素,使法律与宗教产生新的发展力。在内在和外在上促进法律与宗教的回归,相互提高。

摘要:若无宗教,法律易成僵死的信条;若无法律,宗教易变为狂信。随着法律和宗教的日渐分割,法律在信仰方面呈现弱势,宗教也日渐衰败,本文旨在研究中西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关系,分析双方分离的原因,并得出对策。

关键词:法律与宗教,政宗合一,法律信仰,宗教信仰

注释

1陈林林.对古代鬼神信仰的一种法文化观察[J].法律科学,1999(05):19.

2肖海英,吴青山.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法律与宗教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郭义贵.论西方法律与宗教的互动关系[J].中西传统法律,2001(00).

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篇4: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130-03

一、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箐是位于云南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的一个纯苗族的村寨,地处滇中北部的乌蒙山区西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大箐村有9个自然村,共有村户400户,共1274人,其中男性613人,女性661人。大箐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饲养牲畜家禽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6人,2013年,大箐村人均年收入3781元。

大箐村民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传入到这个村的历史有百年之久,村里共建有10座大小不等的基督教堂,基本每个村小组都有一座教堂作为宗教活动的聚会场所。信教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70%,经过洗礼仪式的信徒就有600左右,信教人群以中老人为主,年轻人和小孩也不乏信众,信教群众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总的来说,大箐村作为一个纯苗族的村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人口和社区结构也是比较简单和纯粹的,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模式,而基督教较早的传入,它其实是伴随着大箐村的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兴盛,并成为大箐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基督教与大箐苗族社区生活的关系

宗教对于社区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在大箐我们既能看到宗教在社区生活的良好适应,也会发现其中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方面。

(一)经济生活上的协调和奉献。

在大箐宗教活动的开展和村民的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一方面宗教不干预村民的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的进行一般选择在村民劳作之余的时间,安息日教会的信徒,教会虽然规定不能食用猪肉,但是并不限制教徒饲养和销售牲猪。不影响村民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比如教会组织的唱诗活动安排在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晚上举行,每周一次的最重要的礼拜日活动,也是设在星期天的中午举行,礼拜活动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星期天也是村民每周下到镇里赶集的日子,对于礼拜日的活动,教会没有硬性要求每个信徒每次都必须参与,信徒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此外,教会往往还会根据农忙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礼拜活动的时间。另一方面,教会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从信徒的捐献中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直接减少了村民的收入,但是信徒对教会的捐献都是自愿的,捐献的多少也是信徒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奉献,不存在硬性摊派的情况。捐献资金的管理面向信徒进行透明公开,教会运用信徒捐献的钱物主要作为教会活动的开展资金。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宗教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在村民的經济生产活动中,教会更多的表现出积极的协调配合,以期信徒能有更大的奉献。

(二)教育卫生事业的开创和继承。

百年之前,苗族一直作为彝族的奴仆和佃户,经济水平十分低下,卫生条件和意识都很差,基督教传入这些地方之后,为了更有效地宣教扩大福音,教会在此设立教堂的同时也开办学校和医院,而这些公共事业的兴设,在客观上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文卫事业的发展。医院在为村民看病治疗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卫生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行动,从个人卫生的习惯养成到社区环境的净化保护,教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解放之前,大箐最早的学校就是由教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设立的,由于学校的开设,使原来处在社会底层的苗族同胞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甚至超过了附近坝子上的汉族同胞。在解放后,教会小学由政府承接公办了,教学资源和水平都有了更大的提升,教会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仍有自己的作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对苗文和苗语的保护作用,甚至比政府和学校的作用还要大些。苗族的文字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制的,教会在大箐开展的活动都是用苗语和汉语同时进行的。虽然政府也对苗文苗语的保护也较为重视,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学校的苗文教育只推行到三年级,之后就不再教授,学校短短三年的苗文学习其实是很有限的,教会则承担了后续苗文教育的工作,因为教会有自己印行的苗文圣经,传道员在讲道时,也全程使用苗语,信徒每天都要看、都要读、都要讲,教会组织的唱诗活动,也使用苗语演唱,这些都极大的保护了苗语和苗文的传承与保护。不管教会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其采取的办学设医的传教方式,在历史上确实对大箐苗族村的现代文化的开启起了巨大作用,即使到现在仍然积极的起到传承和促进的作用。

(三)文化生活上的兴废和特色。

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传入必然会与苗族传统的文化发生碰撞和博弈,而在大箐,基督教确实导致了村民文化生活的许多兴废,同时也促进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1.关于芦笙乐器。芦笙在苗族中是一个很标志的承载传统文化的器物,但是大箐村现在会吹奏芦笙的几乎没有了。教会也把芦笙作为一个关乎信仰纯洁行的东西,并加以禁绝,因为芦笙原来一般都是在丧事上演奏,是作为一个沟通死人灵魂、祖宗和鬼神的桥梁,芦笙其实已经隐含了关于鬼神信仰的内容,这当然是与强调上帝是唯一救世主的信仰相冲突的。而我们访谈中也听到说,他们之所以支持芦笙的禁绝,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于过去苦难历史的一种解脱,因为芦笙盛行的年代正是苗家人最苦难的年月,芦笙中记载着更多的苦与泪,所以放弃芦笙是对于苦难的解脱。教会无疑在大箐村芦笙衰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2.基督教对于传统婚丧嫁娶的影响。现在大箐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嫁娶和丧葬仪式,一是传统的丧葬嫁娶习俗,还有一种是教会影响下的丧葬嫁娶的习俗。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徒按照教会的要求来严格进行活动的礼仪,不管是婚嫁还是丧葬,教会的仪式都更趋向于从简,而传统的则更加繁杂和耗费钱财一些,所以基督教倡导的这种简化的礼仪形式对于当时普遍不富裕的人来说,确实减轻了许多压力。但是在节庆仪式上,难免会有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一起参加,此时两方都抱有极大的宽容,即各自分开举行属于各自的仪式活动,而不指责和干涉教会对苗族传统丧葬嫁娶习俗的影响。

3.歌舞艺术方面的影响。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箐更是云南有名的歌舞之乡,教会不干涉信徒唱歌跳舞的活动,而且教会会组织信徒一起举行唱诗活动,大箐小有名气的金芦笙合唱团也是以唱诗班的人员为主体,这与教会的鼓励和培训是分不开的。另外圣经提倡人要做文明人,圣经要求信教者文明向上,抵触低俗淫秽,所以村民在进行苗族歌舞时的穿着打扮,不能穿着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苗族歌舞文化向纯洁和高雅发展,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宗教情怀的特色歌舞文化。

(四)政治生活上的规范和竞争。

在这样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社区中,基层政权如何与教会以及信教群众互动和联系,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箐可以感觉到基层政权和教会之间基本是保持独立的,并没看到十分严格的领导关系,也没有看到剧烈的矛盾冲突。教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规范而自由的开展自己的教务活动,基层政权对于教会的活动基本是不干涉的,而教会表示他们是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只要有需要教会处理帮忙的地方,教会是很愿意提供支援和协助的。

但是,在大箐基督教会与基层政权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对人才吸收的竞争关系。许多信教的青年拥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但是由于信仰的关系,就不能被吸收到村委班子和工作里面来,这其实使基层政权的公信力及参与度和动员力量受到了削减,而教会的动员力则似乎要比村委大得多。一个家庭父母长辈信教,这个家庭中的子女也会跟着父母长辈信教,而这个家庭的子女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都较好,但因为信教了,就不愿参与党团组织,也就不愿参加基层政权组织,基层政权组织人才就流失了。比如说,在大箐广地山村小组里,龙先生曾担任村支书,他们一家自然是不信教的,但是龙老人的二哥和四弟是信教的,所以他们的子女也都跟着他们信教,现在龙老人二哥家的大儿子,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但因为随父母信教后,到大学后就不入党,也不愿意参加党团活动,自然而然也就不愿意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了。现在大箐基层政权组织的干部,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受教会竞争的影响。

三、大箐基督教信仰产生的原因和一些变化动向

大箐村民绝大多数是信仰基督教的,具体比重和数值,教会和村委给出的说法是有出入的,村委说是有60%的村民是信仰基督教的,但是教会说经过了洗礼的信徒就有60%,这部分加上其他没受洗的信徒后估计是要占到90%了,我们从教堂的数量和规模上也能看到宗教在这个社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一)大箐村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

1.历史机缘。苗族在以前是个备受其他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民族,百年之前苗族的日子可谓是悲惨痛苦的,当时的传教士来到苗族聚居的村落里传教,这些深受打压的人们听说还有一位至尊的上帝在爱着苗族的同胞,并且不放弃对这些底層的人民的救赎,在心理上就给苗族巨大的安慰,激起了他们慕道和皈依的信心。

2.社会事业的带动。基督教之所以在苗族中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是得益于基督教在这些地区所开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和鼓励。基督教在最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起医院、学校、教堂,给这些人科教文卫事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建设和帮助,福泽后代,也是这些收益的民众心悦诚服。比如大箐小学,也快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初也是传教士在这边筹划建立的,在民国时期,大箐小学对于提高大箐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据说由于这个学校的存在,使得这个穷山沟里的人的知识水平一度超过了山下坝子里的地主富人家的孩子。而从大箐小学走出山村的人更是数量众多的。

3.传承的惯性。基督教信仰在这个村寨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的习惯和力量,家庭的信教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下一辈中。现在村里许多年轻的信教群众往往都是从小随长辈进出于教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会的熏陶,长大以后自然而然的归信的。教堂里的年轻传道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小时候跟着担任教会传道员的父亲去教堂,慢慢这变成一种习惯,长大后自己更是钻研教义,并得到教会的培养去到了外省和外国参与神学院的进修,后来回村又继任了父亲的教职,他自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家庭的影响。基督教信仰这种宗教文化已经成为大箐村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二)宗教信仰的一些变化。

从星期天教堂的礼拜活动中发现信教的群众还是以妇女居多,而且是以中老年人为多数,年轻人信教的是比较少的。经调查了解,许多青年人小时候是信教的,但是等他读书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或者是外出升学和打工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之后,他们会出现对于自己信仰的一个重新的审视,这种审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放弃自己的信仰,另一个是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那种放弃信仰者,更多是因为小时候的信教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和习惯而去坚持的,而且当时也没能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和信仰形式,所以他不会有怀疑和思考,但是等到有外界新的信息传入,他开始主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就有了选择,因此,年轻人在面对科学教育、大众传媒、信息开放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一部分人在信仰问题上重新进行选择。

四、小结

篇5: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公民意识与民族宗教意识--兼析法治观念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中的作用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性质容易确认,是敌我矛盾,必须高压严打.但是,他们借口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混淆国家、民族和宗教的界限,总是不择手段地煽动宗教狂热,为其分裂活动铺垫心理基础,增加了反分裂斗争的难度.出于战略主动和持久功效之动机,就应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的研究和教育“内化”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中,发挥法治观念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中的作用.

作 者:丁守庆 作者单位:刊 名:实事求是英文刊名:SEEK TRUTH FROM FACTS年,卷(期):2002“”(2)分类号:B9关键词:

篇6:电大民族与宗教答案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郑小瑛

施光南

雷振邦

朱践耳 B.C.D.正确答案: A.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总体上看,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为主。

A.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

第三条路线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B.C.D.正确答案: D.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

A.艾儒略

白多禄 杜嘉德 B.C.D.波罗滿

正确答案: A.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解放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基督教由此始从厦门、福州向全省各地辐射。

A.新街礼拜堂

鼓浪屿三一堂

竹树堂

东坂后堂 B.C.D.正确答案: A.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佛教各派在福建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

A.净土宗

天台宗

律宗

禅宗 B.C.D.正确答案: D.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唐代()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福清人希运

福清人大安

闽县人师备

长乐人怀海 B.C.D.正确答案: D.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境内的七大方言区是指()。

A.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B.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西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C.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东南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D.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台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正确答案: A.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东畲服中最具特色的是()。

A.凤凰装

对领衣

黑上衣

黑绑腿 B.C.D.正确答案: A.9.(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是明代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回民,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A.俞大猷

王慎中

李贽

黄道周 B.C.D.正确答案: C.泉州满族散布在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南安的梧坑,泉州的西街等地,以()姓为主。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A.佟

索 B.C.D.正确答案: C.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A.屏风

挂联

席子

斗笠 B.C.D.正确答案: D.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古代福建()的回族婚礼中有“撒(金)豆”的习俗,两位有情人在结婚典礼上,“一把一把地掏出金豆子,当喜钱赏给那些穷人,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钱”。

A.泉州

福州

厦门

邵武 B.C.D.正确答案: A.1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东汉时传入福建,宋代有()。

A.炼养派和符箓派

天心派和神霄派 B.C.上清派和灵宝派 东华派和清微派 D.正确答案: A.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是高山族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高山族舞蹈,它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A.杵歌

B.甩发舞

C.拉手舞

D.圆圈舞

正确答案: C.1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入闽任职后,在福州定居下来,便是雁门萨氏入闽始祖。

A.萨都剌

B.萨天

C.萨仲礼

D.萨琅

正确答案: C.第 2 大题:(得 27 分)多项选择题 1.(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唐代传入福建的佛教有多种渠道,如仅三明地区就有()等,因此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

A.远方僧人到此隐居修行而进行传播 B.从江西各寺庙传入 C.由广东经汀洲传入 D.由闽中传入

正确答案 A.B.C.D.2.(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穆斯林来源主要有()。

A.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定居 由北方南下经商的 外省来福建任职

B.C.D.当受聘为阿訇、投亲、居官等种种原因从全国各地来的

正确答案 A.B.C.D.3.(应得 3 分,实得 0 分)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利用本乡1920年前喷发的古火山口、素有“闽山第一峰”之称的南太武山、保留完好的明代镇海卫古城等,投资150万元开发()景区。

A.“天下第一滩度假村” “古火山口乐园”

“镇海卫古城风景区” “南太武山风景区” B.C.D.正确答案 A.B.C.D.4.(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持高山族发展。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根据福建省高山族人口不多、居住分散的实际状况,提出“按户建档,一户一策,扶持到户”的做法,切实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具体措施如()。

A.扶持高山族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生态茶 B.对于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高山族同胞实现多渠道就业

确保社会保障和城乡救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高山族同胞身上 切实解决高山族同胞子女的教育问题 采取措施解决高山族同胞住房问题 C.D.E.正确答案 A.B.C.D.E.闽东畲族总结出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治病方法,如擅长用()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以及正骨疗伤和食物疗法等,近几年整筛选出畲族单验方300多帖,积极推进了当地畲汉人民的医疗保健。5.(应得 3 分,实得 3 分)A.“捏” “抓” “排” “刮” B.C.D.正确答案 A.B.C.D.6.(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长乐琴江满族村人可以说()不同的话。

A.旗下话 普通话 福州方言 闽南方言 B.C.D.正确答案 A.B.C.7.(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回族来源广泛,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有()。

A.闽南泉州社区 闽南厦门社区 B.C.闽北邵武社区 福州社区 D.正确答案 A.B.C.D.8.(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为了压制地方士族豪强势力,隋朝对福建进行整顿,对原有州、县进行裁并,闽中仅设()县。

A.闽县 建安 南安 龙溪 B.C.D.正确答案 A.B.C.D.9.(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圆瑛法师对福建佛教事业的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住持福建多所名刹,为福建各大丛林的修复和发展禅精竭虑 在福建进行了大量的弘法讲经活动,受到广大僧人和居士的欢迎 注意培养僧材,支持创办佛学院 创办慈儿院,热慈善事业 B.C.D.正确答案 A.B.C.D.10.(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五代闽国王审知热衷建寺的主要原因有()。

A.为迎高僧而建 为圆梦而建 为藏经而建 为守冢而建 为奉佛而建 B.C.D.E.F.为表庆祝而建

正确答案

A.B.C.D.E.F.第 3 大题:(得 36 分)判断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高山族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截止2009年12月,漳州全市有高山族99户325人,是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回族在福建有10多万人,目前有惠安百崎回族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畲族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以及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等,就是为了纪念盘瓠。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高辛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嫁给了姓钟的女婿。他们的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畲族是福建一个古老民族,迄令已有千余年历史。畲族宗族活动是以血统关系和族缘关系为基础,正如畲谚所说:“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畲族村寨乡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内部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满族中流行着台阁这一文艺形式,这是满族先人从东北带来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为长乐琴江满族所独有,演员被固定于隐形的“铁机”上,有人抬着,到处进行演出,所以又称为“抬阁”。()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目前,在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乡中,有l8个是畲族乡,分布在四大社区,其中闽东北社区,是目前福建主要的畲族居住地,他们完整地保留了畲族文化习俗,这里的畲族人口有18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

2、全国的1/4。()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福建佛教再次兴旺。由于寺院占有大片良田,又拥有免除各种赋役的特权,所以不少民田被施与僧人。()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蒙古族人口6114人,占福建总人口的0.18%。分布在全省9地(市)54个县(市、区)的广大城乡。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在城镇的约三分之一,以福州市居多;居住在乡村的,约三分之二强,以惠安县居多。()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福清人隐元(1592—1673),曾住持黄檗七载,后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之请,率弟子二十余人东渡传法,并于日本大和山(今京都宇治)建寺,名黄檗山万福寺,并以此寺为基地传禅,形成黄檗宗。()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弘一法师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振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因之被后人推崇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弘一法师振兴律宗的实践,大部分是在福建实施的。弘一法师所以决定在福建弘律,闽南“法缘殊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天主教早在元代就传入泉州,是全国天主教传播最早省份之一。公元1313年,泉州成立了刺桐教区,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教区之一,负责包括杭州、扬州等通商口岸在内的东南教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省有满族先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一支女真贵族后裔从北方徙居泉州,经过发展繁衍,成为今天福建满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朝在福州固定设置八旗驻防,以旗营为中心满族聚居区域逐渐形成,其后裔构成了福建满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福建的产生与名山有关,闽南的清源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闽东太姥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一洞天。()

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南惠东妇女在婚后三天就要回娘家长住,必须在娘家住到怀孕生孩子时,才能回到夫家安定住下。住娘家多的两三年以至于十几二十年。当地人称长住娘家的媳妇为“欠债的”,称住夫家的为“不欠债的”。()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一些讲客家话的地方,男方来相亲时,女方如果煮米粉、红蛋相待,炒“米香”相赠,即暗示不中意;如果煮了米粉不加蛋,不炒“米香”,表示答应婚事。()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斑斓多彩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文化与习俗的主体。古书中用“备五方之俗”来形容福建文化习俗的多姿多彩。()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回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香业。制香业是和回族传统的香料贸易业相联系的,福建泉州丁家,自元以来就一直从事制香行业。()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为了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民族地区各级部门都倾注了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民族地区在水、电、路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民族乡所辖行政村大部分实现通邮、通电、通电话。()

是 否

上一篇:艾玛·沃森联合国女权演讲《He For She》演讲稿下一篇:xx镇2012村官聘期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