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和宗教

2024-04-25

民族语言和宗教(共6篇)

篇1:民族语言和宗教

名 族 与 宗 教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多数宗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魂等)存在,并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但是,宗教和迷信有一相同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相信未经证实的事物(trust in the absence of evidence)。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迷信。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篇2:民族语言和宗教

江苏 韩学平

学好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二、三、四”原则,即要重点深化理解“一个大局、两项政策、三个原则、四个关系”。

一.“一个大局”

民族和宗教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

二.“两项政策”

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二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统一。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必须注意理解以下四个问题:

(1)全面理解与贯彻宗教政策,应掌握以下三点:第一,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明确合法活动和非法活动的界限;第三,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主要做到两个“懂得”。一要懂得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保证就是依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也是国家拥有的权力,因而对宗教也不例外;二要懂得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不矛盾。

(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重做到“三个弄清”。一要弄清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要弄清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宗教信仰和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三要弄清宗教能够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表现。

三.“三个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首先,实行民族平等的依据在于民族无优劣之分,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其次,民族平等表现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最后,要明确民族平等原则的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民族团结原则。要着重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从中体会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保证;第二,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第三,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4)上述三个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在三个原则中,民族平等的核心是政治平等;民族团结的核心是思想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核心是经济繁荣。

四.“四个关系”

1.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

原则是政策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而政策则是国家执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业准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民族原则并有助于贯彻民族原则。

2.民族、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1)从民族最初的形成看。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由部落联盟逐渐发展而形成的。(2)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看。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则由多个民族组成。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为存在条件,生存在一定国度里。一个人既属于一定民族,又属于一定国家。(3)从民族和阶级的关系看。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划分阶级,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组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民族之间只存在民族差别,不存在阶级对立,民族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宗教和迷信、邪教的关系

宗教和迷信的本质都是唯心主义。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容许的宗教场所内进行的活动,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而封建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风水、占卜、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利用

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依法进行惩处。

宗教和邪教有着根本的区别。从性质上看,我国的宗教组织已成为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而邪教组织则是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宗教的活动场所是寺院、道观、清真寺、教堂或教徒的家里;而邪教则无固定场所,以练功弘法名义四处泛滥。正常的宗教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而邪教无视国家法制、藐视政府和社会,危害国家和社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4.共产党员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之间的关系

篇3:关键词:民族和宗教政策

【融会贯通】

【热点链接】

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强调“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有何经济意义?

(2)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 分析说明应如何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3)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 说明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参考答案:

(1) (1) 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扩大就业,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 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2) (1)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3)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 (4)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5) 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贡献。

(3) (1)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培育人力资源优势,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试题】

1.“团结稳定是福, 分裂动乱是祸”是各族人民的共识。在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情况下, 任何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都是注定要彻底失败的。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坚如磐石”, 是因为我国

(1)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 (2) 已经消除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3)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1) (2) (3) (4)

2.党的十八大上, 来自西藏的代表们纷纷表示, 今后一段时期, 是西藏奋力追赶全国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 要始终把增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使命,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强调“把增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使命”的政治原因是

(1)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坚持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3)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4) 保持社会稳定, 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4)

3.2012年5月30日, 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进一步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口援疆

(1)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2) 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4)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 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 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这说明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4)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5.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指出,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 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 深受各族群众拥护,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自治机关应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B.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司法机关

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民族乡

D.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6.加强与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已历时十余年。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村村通工程、农 (牧) 家书屋工程等文化援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如今的伊犁, 一项项援疆的安居工程使百姓心变暖了, 一批批援疆支教的老师们使学生的心变亮了, 一个个农 (牧) 家书屋使农民的心变宽了……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文化援疆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有关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中“政治责任”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A

6. (1)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援疆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维护民族团结, 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2) 文化援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3) 文化援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2) (1)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因此, 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 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作为公民, 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关系。 (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公民, 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篇4: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审稿技巧

[关键词] 民族 宗教 审稿技巧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2-0038-03

我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编辑在社会科学类书稿的审读中,经常会遇到与民族宗教相关的内容,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很容易曲解这类问题,无法辨识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言论行为。因此,掌握相应的民族、宗教知识和相关审稿技巧,对提高审稿编辑的审读能力及编辑业务水平有重要意义。

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表现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共同体。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天国或来世[1]。宗教起源非常古老,原始宗教或宗教雏形,在人类蒙昧时代已经存在,目前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60%以上,其中,基督教信徒超过18亿,占世界人口的30%,伊斯兰教徒近10亿,占世界人口的17%。我国的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各有一亿多人。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没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统一”[2]。

1 民族问题的审稿技巧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并不平等,民风、民俗也有差异,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对于民族问题,我党遵循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在书稿中主要体现在尊重少数民族、与大民族主义的表述划清界限、历史和辩证地对待民族问题几个方面。正确处理书稿中的民族问题,有利于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

1.1 尊重少数民族

《宪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尊重少数民族包括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婚丧习俗等,这些习惯是所有地区而不仅限于少数民族地区要遵守的。如某稿件讲医疗队在摩洛哥时,医疗队成员在斋戒的司机旁“一个劲地喝水抽烟”。斋月斋戒期间,外国人可以喝水吃饭,但是严禁抽烟,因此这种表述是错误的。不仅饮食习惯上的风俗习惯是大事,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也是大事。如藏族地区实行天葬,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土葬等。在图书出版中,凡表述某少数民族生活具体内容的,哪怕仅一句话,也不能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冲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如涉及藏传佛教的表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表述要处处考虑其宗教信仰自由。在这类问题上,要防止作者随意发挥的表述。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表述要高度谨慎。

1.2 与大民族主义的表述划清界限

维护民族团结,要与过去大民族主义的表述划清界限。政务院于1951年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要求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含义的称谓和地名等予以禁用、更改。自指示发布以来,带有侮辱之意的“西番”“归化族”“崩龙”已分别以“普米”“俄罗斯”“德昂”等族称替代,“卡瓦”改写为佤族。在书稿中,诸如“回回”“蛮子”“夷人”等带有侮辱之意的称谓不得使用,应使用“回族”“彝族”等。不宜讲“满清”[3],讲到历史上的“反满”要加引号,重要史料的引文另当别论。论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争斗,要把负面的账算到统治集团上,不要出现“蒙古族迫害汉族人民”这样的表述,宜讲“蒙古贵族统治集团迫害汉族人民”。

1.3 历史和辩证地对待民族问题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了与其他民族长期融合的复杂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现今某少数民族去对应古代少数民族。如某书稿中“北魏鲜卑族(今锡伯族)”“中唐吐蕃族(今藏族)”“沙州回鹘(今维吾尔族)”“元朝蒙古族(今蒙古族)”等表述均不妥。《辞海》中“锡伯族”被解释为“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吐蕃”仅是古代藏族的政权名称,不要把民族和政权混为一谈。同样,民族和国家也不能划等号。如某译稿讲“中国和蒙古族的关系”,又讲蒙古人、满族人的成功入侵,是在“中国顾问入住其宫廷,并采用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和军事形式后,他们的军事优势在于发展了中国的战术——并打击中国的大本营”,还讲“中国除了军事技术之外,几乎没有向他们(指汉朝时的游牧民族)学习什么,中国享有霸权”。三处均将我国的少数民族列到中国之外,这是不妥的,应将“中国”改为“汉族”。某稿件将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姻同欧洲各国间的联姻相提并论同样不妥,中国古代政治联姻是在“中国”这个范围内并存的政权之间的联姻,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2 宗教问题的审稿技巧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宗教并存的格局,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都是先后由国外传入的,此外,东正教曾传入我国一些地区,民间宗教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广泛流传,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宗教仍有一定影响,这是我国宗教的大致现状。书稿中宗教问题的处理原则是强调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同宗教“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禁止出版可能引发宗教狂热、带有邪教色彩的文字。下面仅就笔者经验,谈谈审读涉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等相关内容时要注意的问题。

nlc202309010224

2.1 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审稿技巧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奉安拉为唯一的真主,书稿中出现“我们姑且不将穆罕默德当神看”这类句子是错误的,穆罕默德是先知。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因此任何稿件都切忌出现穆罕默德的像。某稿件引用一段话“安拉宽恕穆罕默德和他的亲属”,应改为“宽恕穆罕默德的亲属”。“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不能把回族和伊斯兰教混为一谈。书稿中的“回教”应改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宗教表述上必须严格按照《古兰经》,涉及伊斯兰教信仰的表述不能与伊斯兰教义冲突。如某稿件以“真主派来的天使”形容我国医疗队就不妥。在伊斯兰教中,“天使”是安拉以光创造的妙体,不分男女、不婚不育、无眠无倦、无食无泻、无私无欲、秉性纯善、有超凡能力,但不具神性。伊斯兰教强调信仰天使,是六大信仰之一。新教改革后对天使的表述越来越世俗化,西方文化中将给人带来美好事物的人称为天使,最多的是白衣天使。但伊斯兰教在天使的表述上较严格,不能率称“真主派来的天使”。

伊斯兰教有一定的饮食禁忌,最主要的饮食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禁食死动物(包括因摔、打、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颂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及酒,因此对清真食物的说法要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比如穆斯林宰牛羊家禽,只能说“宰”不能写作“杀”,不应随意发挥。稿件中涉及《古兰经》、安拉、穆罕默德的内容都不能有不敬之词,某些学者对《古兰经》、穆罕默德、麦加克尔白圣殿建立在其自身文化基础上的说法不宜引用,翻译稿也不行。另外,书稿中讲恐怖主义是“圣战”要加引号,不应将伊斯兰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词组。如某稿件中“使‘恐伊(斯兰教)症’成为欧洲各国的普遍现象和处理当前东西方关系的棘手问题”的表述看似客观,却易生歧义。应该强调,西方各国因穆斯林极端分子之害而加强反恐是正当的,但由此对整个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群体产生敌意则是错误的。不要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同起来。某稿件多处讲伊斯兰极端主义主要体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欠妥。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要具体分析,有主张暴力活动的一派是极端主义,温和的一派则不是。编辑可以参考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2.2 有关基督教内容的审稿技巧

基督教也是一神教,稿件中不宜出现因为基督讲耶稣是救世主(弥赛亚)而质疑其是一神教的说法,因为基督教讲弥赛亚就是耶稣,与犹太文化中的弥赛亚含义不同,不宜混淆[4]。基督教相信上帝唯一,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5],圣父是万有之源,圣子是耶稣基督,圣灵是神的灵,三者虽然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是三位一体。要尊重基督徒的感情,某稿引文说“耶稣基督本人就是一个大独裁者”,不妥。

对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要有所了解,如某稿将《圣经·旧约》中的“××记”误为“××纪”。其实《圣经·旧约》中除了《列王纪》外,其余经书名称均为“记”,如《创世记》。《圣经》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和犹太教两教的宗教经典,编辑在审读相关书稿时要格外留心两者内涵的不同。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希伯来圣经》(或称《塔纳赫》),基督教的是指《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希伯来圣经》与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内容大致相同,但因为《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有一定差异,书目顺序也不同,因此犹太教并不接受“旧约”这个说法,所以“犹太教的圣经只有旧约”的说法是错误的。此外,东正教、天主教和普世圣公宗的版本多了数篇《塔纳赫》和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经卷,因此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圣经版本也不应混淆。

对基督教的教派要有所了解。如某稿件讲“澳大利亚教徒中圣公会教徒占21%,英国国教教徒占21.5%”。英国国教就是圣公会,不能出现两个并列的数据。某稿件讲“罗斯受洗,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等基督教国家联系紧密”,此处“基督教”应为“东正教”,“基督教国家”应为“东正教国家”。在非专门讲述某一宗教的书稿中,应客观地说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避免只突出一方。不要评说犹太教的食物禁忌,介绍犹太教正统派时宜客观,不要凭个人感觉去评说。不要质疑“耶稣基督乃由童贞女所生,并具有神性”,不要质疑《圣经》中的“神迹”,不要质疑“耶稣基督肉身复活”,相关内容不能随意发挥。

2.3 有关佛教和道教内容的审稿技巧

在佛教方面,不宜评说甚或质疑释迦牟尼诞生之时的各种瑞兆与殊胜妙相。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不要误以为诞生在尼泊尔。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涅槃,或称“入灭”,稿件对此不要用世俗的表达方式。佛经经文诞生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后。释迦牟尼圆寂后第二年,弟子迦叶把大家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举行集会,汇编释迦牟尼的遗教。这次集会在佛教史上被称作“第一结集”,最初的佛经由此产生。因此类似“雪域的佛经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的表述是错误的。

不应对佛教、佛像(如观音像)、寺庙加以不严肃的评说。如某稿件中的语句“对佛教和佛教徒作了一些暴露和讽刺”就不妥,应改为“对当时的佛教徒作了一些暴露和讽刺”。不要使用随意性强的图解或者漫画。对和尚、尼姑不要单称名字。对藏传佛教有关转世灵童和达赖喇嘛的表述应高度谨慎,一般不涉及为好,实在要涉及,应送审。如某译稿中有“在天主教皇或达赖喇嘛这样的宗教领袖面前,许多人仍可以体验到敬畏和崇敬之情”的表述,还有多处正面引用达赖原话的文字,都应删去。

在涉及道教内容的表述上,要将借道士之名行骗的神棍与正常的道教活动区别开来。不要把道士都说成是允许成家和不禁绝荤腥,因为这有全真派与正一派之分。作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全真派不尚符箓,不事烧炼,不立家室,禁绝荤腥;正一派道士则可以成婚,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腥饮酒。

总之,做好审稿工作是编辑的重要职责。宗教民族类书稿中敏感问题多,涉及知识面比较广,对编辑来说,审读这类书稿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一方面,编辑应该大胆存疑,勤学习,勤查工具书,如果相关知识是编辑的盲点,编辑更不能随意放过而不查阅权威工具书。另一方面,编辑应该小心求证,在熟知并严格遵守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出版物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请专业人士对书稿进行把关,对有关民族宗教敏感问题及重大题材的出版物,要进行专题报批和重大选题备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对相关差错产生“职业敏感”,就可以运用经验予以改正,确保出版合格的作品。

注 释

[1]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1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S].1956-02-18

[4]弥赛亚(Messiah),一译“默西亚”,原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立君王和祭司时,受封者额上被敷膏油而称“受膏者”,意指上帝所派遣者。犹太亡国后,犹太人中传说,上帝终将重新派遣一位“受膏者”来复兴犹太国。弥赛亚遂成为犹太人所盼望之“复国救主”的专称。基督教声称,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即“弥赛亚”,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凡信他的人,灵魂皆可得到拯救。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685

[5]位格:原意为实体,特指具有理智和意志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9

(收稿日期:2014-09-26)

篇5:关于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学号:

学员:

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两大社会热点,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有着重大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十分复杂。江泽民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没有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军队必须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充分做好反分裂、反恐怖军事斗争的准备。

一、在军事科研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

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是我军军事科研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军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力量分散,个别部门虽然涉及此类问题,但研究氛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研究水平落后于形势的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成为引发国家**和军事冲突的重要导火索。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世界总人口有60多亿,其中有48亿人信仰宗教。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40多个热点中,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占70%以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发生的几次局部军事冲突,都可以从民族和宗教问题方面找到原因。我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必须认识和分析世界局势,认识和分析世界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当今世界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从我国情况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全国信教群众也有一亿多,虽然他们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这“两个一亿”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在特殊时期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当前,在我国局部地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借口,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民族问题进行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十分尖锐。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和破坏的力度加大。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一些地区比较猖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等暴力恐怖活动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国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其中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与15个国家接壤,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许多民族地区几乎全部信仰同一宗教,并与境外有着广泛的宗教联系。无论是从政治斗争还是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军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柱石,必须严密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御外稳内的职责。

从我军自身建设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军进行渗透、破坏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传媒和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对我军进行宗教、邪教和封建迷信渗透,散布分裂思想,对我军的纯洁和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军队只有加强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保持我军本色。

从我军所处的环境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是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地域上看,各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8%。我军有许多部队驻扎在民族地区,这就决定了军队处理好与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关系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军正确贯彻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军队与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关系是好的。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有了新的发展。许多部队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军民关系上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因此,军队也应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和宗教的新特点,加强和改进我军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民族关系和军民关系。这既是我军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

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把保证“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我军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我军面临的重大形势和任务,立足于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第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创新精神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是我们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依据。但是,新的时代变化必然带来相应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也必须相应发展。我们面临的民族、宗教问题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观察和认识民族和宗教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三,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必须拓展视角。既要关注世界范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要重视国际上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关注我国当前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要重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要从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认识当今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二、重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一)要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军队要把参与西部大开发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树立党和政府形象的时机和有效途径。特别是许多部队处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对驻军寄予厚望,而部队在观念、信息、人力、智力等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完全能够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因此,各部队要主动地与驻地乡、村联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为驻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才能更加巩固,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二)要在军民共建活动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军民共建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军民共同创建的旨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的活动。20多年来,各部队积极地在驻地开展这一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更有殊意义,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凝聚军心、民心,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在西部民族地区,军民共建活动的重点对象必须放在广大的农牧区。这是因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属于农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是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各种邪教、封建迷信等反动、腐朽势力容易滋生蔓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加强。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部队在广大农牧区开展军民共建,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我军许多部队驻扎在县以下的乡镇,完全可以在广大农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军民共建活动必须把帮助乡、村一级抓好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通过军民共建加强广大农牧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堡垒,是少数民族地区驻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三)要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为“西化”、“分化”我国,加大了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的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已经把渗透、分裂、破坏的触角伸向了部队。他们向部队邮寄反动宣传品,利用旅游、探亲、经商等各种时机,接近、拉拢部队官兵,甚至潜入部队拉老乡、叙友情,煽动军人信仰宗教,乃至直接策反军队人员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有的利用民族、宗教矛盾离间我军政、军民关系及部队内部的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而有些官兵反渗透、反分裂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警惕性。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政治纯洁和稳定,也给我军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部队特别是驻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反渗透、反分裂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要在政治上强化反渗透、反分裂的意识。要教育官兵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危害,使广大官兵从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我军的性质、维护我军的稳定和纯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严肃性和紧迫性,克服轻敌、麻痹和各种糊涂认识,提高政治警觉性。必须要在思想上筑牢反渗透、反分裂的坚强防线。一是要对部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提高官兵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和批判分裂势力散布的所谓“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自决”、“泛突厥主义”,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散布的所谓“原教旨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宗教圣战”等反动谬论;批判他们散布的所谓“民族压迫”、“人权歧视”、“文化毁灭”、“种族灭绝”、“资源掠夺”等反动谬论,打牢官兵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对部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官兵自觉抵制宗教渗透及各种迷信、伪科学等唯心主义思想侵蚀的能力。要切实按照江主席“两个武装”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部队科学文化教育的力度,提高广大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抓好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普及科学常识。要在官兵中弘扬和培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协作共进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揭穿、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及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三是要对部队进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教育,切实提高官兵的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官兵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自觉性,坚决抵制各种违反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思想和行为。四是要在组织上建立反渗透、反分裂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抵制渗透的预警机制、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信息网络,主动加强同地方各级统战、民族、宗教、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的联系和沟通,牢牢掌握抵制渗透的主动权。严格执行军委总部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军人社会交往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管理,严防宗教组织及其分裂势力和各种邪教对我军的渗透。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屏蔽不良网站,堵住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传媒对我进行渗透的渠道。严格把好军人入口关。在新兵入伍、军校招生、从地方选调大学生干部时,都要严格政审,防止敌对势力利用这些途径在部队安插骨干。特别是要警惕敌对势力对少数民族官兵进行渗透和策反。

(四)要在军事斗争准备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制造社会**,“分化”我国,作为其干扰和阻挠我国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手段。现实军事斗争与维护西部的安全稳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在积极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做好维护西部安全稳定的军事斗争的准备。一是要加强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密切关注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种渗透行为。严密关注境内“三股势力”的活动情况,掌握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主动权。二是要加强对反分裂军事斗争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和演练,提高我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驻扎在民族地区的部队,应从反分裂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戒严、追剿、巷战和反爆炸、反劫持、反自杀性恐怖袭击以及边境封锁和破袭战的研究演练。坚持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心理战的研究和演练,做好反分裂军事斗争的准备。三是要切实加强对重点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的保卫和防护,防止敌人利用突袭、自杀性爆炸等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四是要建立由军队、武警、公安、安全、兵团、民兵和预备役参加的协调机制,形成整体打击威力。

篇6: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课题: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课时: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世界六种主要语言的名称及其分布。

2、 记住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分布3、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4、结合地图通过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学习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2、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激发学习英语积极性,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宗教观,树立无神论的观念。教学重点: 1、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名称及其分布。

2、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宗教观,树立无神论的观念。教学难点正确的种族观、宗教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政区图等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教学反思:

上一篇:述职报告(纪委书记)下一篇:戏水活动园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