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汇报

2024-07-02

民族宗教汇报(精选6篇)

篇1:民族宗教汇报

2011民族宗教工作汇报

我县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余人,全县含七个乡镇。有少数民族种类4 个,少数民族人口1.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鲜族、回族 ;辖区内有5所宗教活动场所,全县有信教群众约3000余人。

2011年县民族宗教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敢于担当谋发展,勇于负责惠民生”的要求,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着力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和谐、稳定。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尽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宗教管理条例》管理宗教事务,抵御境外渗透和邪教影响。为保持我县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2011年主要工作

(一)民族工作。我们以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好少数民族扶贫解困工作。

1、加强对清真食品市场监督检查。2011年我们多次会同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对全县范围内清真食品市场进行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食品安全。按照《齐齐哈尔市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为伊斯兰教群众合法经营的清真食品发给经营许可证,切实保护伊斯兰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2、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县民族宗教办积极做好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性工作,2011年共接待少数民族群众来访100余人次,我办工作人员往返市民宗局10余次,为他们办理更改民族成份。

3、《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在我县春光村成效显著。几年来,省民委为我县春光村投入资金45万元,用于改造水田沟渠的清淤治理。经过治理明显改善了春光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村民收入,加快了春光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宗教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和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事务条例》。加强宗教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按照“三自”方针管理,使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取得新成效。在完善原有宗教场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县民宗办出台了创造“和谐寺、观、教堂”标准。下发到各宗教团结和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建立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事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在明确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注重监管和检查,指导督促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全面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治理非法活动场所。与公安、维稳等部门密切配合,针对以堂带点和带领未成年儿童进入宗教场所进行治理。加强宗教场所负责人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在守法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3、积极引导宗教界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思想。2011年9月14日我县楞严寺举办大雄宝殿工程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我办分别在不同场所派人值守,确保无安全事故的发生,经各方努力此次重大法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帮助解决一基督教院内排水问题,为钟德寺协调土地和卧佛殿建设。通过这些细微不懈工作,我办在维护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得到了宗教界的信任。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我县民族宗教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按照年初鉴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增强服务意识,及时总结工作方法,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稳定。

1、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环境。着力为少数民族同胞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扎实做好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和民族成份审定工作。

2、加强清真食品市场管理,让少数民族群众吃上放心食品,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一些实际工作。

3、继续沟通省民委,加大对春光村的扶贫力度,探索 新的扶贫方式,实施民族特色产业培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4、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外出打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环境。

5、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宗教事务条例》,提高宗教界人员的政治素质,引领广大信教群众划清宗教与迷信,合法与非法的界线。按“三自”方针指导宗教内部管理。

6、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一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二要严格控制宗教活动场所的活动规模和次数,防止大规模流行病的传播。三要严厉打击利用宗教场所进行非法传教活动,宣传党的宗教政策。

7、帮助楞严寺、钟德寺的建设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审批和工程质量监督。为楞严塔和卧佛殿开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克东县成为宗教旅游的一道风景线。

篇2:民族宗教汇报

关于民族宗教工作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莅临****镇检查指导工作,现在就我镇民族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侯集回族镇基本情况

***镇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四个**镇之一,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人口**万人,其中**族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族村有**/***三个村;建有基督教点的村有**、**村,建有天主教点的村有**村。民族企业**家,民族中小学校5所,民族医院2处;镇党政班子成员有少数民族干部1名;少数民族县级人大代表3名,党代表1名,政协委员5名(其中阿訇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民族宗教工作社会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探索新创新民族宗教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主题和“依法管理、保护合法、制止和打击非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思路,实行“加强教育、繁荣经济、妥善解决矛盾”的三步走民族宗教工作法,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多年以来我镇在省民委的牵头帮扶下,共帮扶协调资金近千万元,新建回民中学等中小学教学楼**多平方米,高标准廊房**平方米,全面提升了少

数民族子女就学条件,向民族村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扶持少数民族子女入托、入学,转变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教育不重视的问题,提高了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水平。对少数民族群众贫困户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就学问题,让每个适龄儿童都上得起学,受到教育。高举民族团结一面旗子,坚持以“三个离不开”为指导,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加强宣传,强化法制教育、政策教育、团结教育,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了回、汉族之间良好民族关系的形成。

(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近年来,我镇坚持扶持少数民族经济,走共同繁荣的路子,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扶持民族龙头企业,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全镇现有一般纳税人企业***家(回族企业12家),其中皮毛加工业10家(回族企业8家),林木加工业5家(回族企业1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发展到8家(回族企业3家)。帮助民族村发展经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个回民村发展思路清晰,在民族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畜牧养殖,成立养殖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重点解决民族村的教育、卫生、交通、办公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新建镇驻地民族医院门诊楼630平方米,改造、新建乡村卫生室1300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兴建了计生服务楼、敬老院、架设了路灯,新修道路30公里,新打机井80多眼;为少数民族竹马团配备了音响设施、服装道具,使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我镇加大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280万元新建了三个民族村文化大院,投资50万元进行清真寺翻修,投资19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修缮,投资122万元进行民族宗教网格化建设,投资210万元完成了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丰富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镇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四)实行民族宗教工作网络管理机制。一是健全行政管理网络,实行民族宗教工作分级管理制度。在镇一级,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民族宗教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任组长抓全盘,人大主席任办公室主任具体靠上抓。制定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分工,制定考核方案,严格考核奖惩。各村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村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设立工作办公室,支部书记任组长或会长,明确分管领导,设立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员,抓好本村工作。在少数民族企业、学校、医院设立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协助做好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民族宗教工作例会,通报党委政府工作开展情况及近期工作安排,研究民族宗教有关热点难点问题及各种苗头性问题,发展民族经济的意见和建议等。对突发事件全员靠

上、步步跟进,及时处置,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二是健全平安建设网络,在民族宗教工作重点村村内主要路口、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安装视频摄像头,建立监控平台,实现了村整体情况全覆盖,及时掌握各种动态。配合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看家护院队,完善平安建设各项制度,配齐各项设施,确保村庄和谐稳定。

三是健全信息管理网络,按照村民小组将全村划分若干区域,确定若干网格,绘制村庄平面图,掌握全村情况,按户建立信息卡,按小组归档,详细掌握各户经济状况、人员流动情况。将每户信息、管理制度汇编成册,便于规范管理。根据掌握的各户信息,配合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困难群众帮扶,将全镇56户少数民族家庭纳入扶贫范围。

(五)妥善处理矛盾。始终坚持民族宗教工作以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为方针,把民族宗教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使各宗教活动场所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正常、有序地开展活动。一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大力排查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村内出现矛盾隐患点村干部全力以赴靠上解决,及时消除各种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村没有能力解决的,镇及时靠上,村全力协助,控制事态蔓延趋势,将问题化解

在乡镇,做到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处置突发事件做到事不过夜。遇到突发事件,我镇抽调人员全力以赴靠上,分头做工作,积极争取主动,控制事态发展,做到日事日毕、事不过夜。

三是依法解决问题。对处理涉及财产纠纷、土地纠纷、司法纠纷等复杂矛盾纠纷时,经调解难以处理的,在稳定群众情绪下,引导群众走司法道路解决,对涉及刑事案件的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篇3:民族宗教汇报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规约, 儒、道、释三家的发生、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 对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也深浅各异。这种影响分阶段分层次地施诸于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中, 共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信仰图景。从这个图景中, 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以“天地君亲师”为崇拜对象, 道家以长生成仙为目的, 释家则是以自度度人为依归。自唐朝开始, 儒、道、释开始融合,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从此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链条, 过去、现在和将来, 已全然地被纳入到我们的信仰图景之中。

儒家: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

儒教作为一种宗教, 有着特有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是泛神论, 第二阶段是崇信天命, 第三阶段则是对“天地君亲师”的膜拜。《尚书·虞书·尧典》:“肆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 遍于群神。辑五瑞, 既月乃日, 觐四岳群牧, 班瑞于群后。”《尧典》属于今文尚书, 是先秦时代留存下来的政府公文,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 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命时, 祭祀的是天地四时、山川和群神。帝尧执政的年代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当时人们秉持的是泛神论思想, 因此祭祀的对象是群神。及至后来帝王有了集权的需要, 才将祭祀的范围缩小。如《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 赫赫在上。天难忱斯, 不易维王”, 又《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监视四方, 求民之莫”, 均表明祭祀的对象已由诸神改为“上天”或“上帝”一神。

要理解作为宗教的儒教, 首先要对儒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加以认识。从政治方面来看, 儒家秉持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君爱国观念, 并通过礼来规约, 这与西方的狭义的宗教概念是不同的。西方的宗教观念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以新旧约圣经为经典的基督教, 受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其中,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是人民的“公共意志”所决定的。而韦伯则通过对路德的宗教改革的解读, 使教徒们明白:通过教会、圣事而获得拯救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对教徒来说, 财富的享受仍是被禁止的, 但致力于经济活动, 开始被认为是符合上帝的意旨。

这种转变对于西方的宗教来说意义重大:卢梭将人与传统政府的关系剥离, 他希望新型的政府代表的是“公共意志”;韦伯将人与教会的关系剥离, 他希望信徒们通过参与经济发展来实现神的意志。如此以来, 宗教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便和从前大为不同, 以前的那种完全听命于君权, 或者完全听从于教皇和教会的方式, 以及彻底禁欲式的教规, 已被置换为符合人民意志的、顺乎人民正常需要的规则。与此相比较, 中国的儒家一直在君权的控制之下, 即使出现宗教, 也被君权利用来达到集权的目的。明朝末年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并没有以先进的思想和人民的觉醒作为支撑, 最终仍湮灭于集权之中, 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对儒教有深入的分析。在辜鸿铭看来, “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 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 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为了一个宗教。在欧洲, 政治是一门科学, 但在中国, 从孔子时代开始, 政治就是一种宗教。”孔子所缔造的这个宗教又是以家庭为起点的, 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其中体现出的观念, 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

辜鸿铭对于家庭的作用亦有过论述:“婚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真实的、内在的、真正约束力——正如我们在没有教会宗教的国家所见到的那样, 是荣誉感, 是男人和女人的君子律法。”这种君子律法成为婚姻制度的基础, 并由此建立了家庭。“孔子把君子的律法写作成文并发展成为宗教——国家宗教。这种国家宗教的信仰第一条款就是名分大义——荣誉和责任的原则——它也可以称为:荣誉的法典。”《中华百科全书》对“大义名分”的定义是:“为我国之儒教思想, 指明确人间社会之君臣情分、人伦上之分际, 并加以遵守之封建道德。”用“国家宗教”来界定儒教, 是契合其发展本质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 儒教确实通过这种君子律法而建立起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秩序。由这种君子律法所衍生出的一整套礼法规则, 以更具体的形式规约着国人的言行, 这套礼法规则与维系西方社会发展的规则亦是不同的。

邹昌林在《一个迷的揭示——儒学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理性化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中认为, 儒学非西方那种狭义的宗教, 但又具有宗教的社会功能,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那种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的分裂, 这种分裂从根源上来讲, 是来自希腊、罗马传统与希伯来传统的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则没有这种对立。在儒学中, 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是统一的, 它们以共存的姿态并存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之中。正如作者指出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 “整体属于文化模式, 礼在中国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独特概念, 与今天所说的广义文化概念完全一致。”而儒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一大活水源, 正是因为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始终不减。无论是从古时国家期望于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 还是从宗法制社会的稳定性来考量, 家庭都在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宗教也因此显得合情合理。

当今社会, 政府的职能正逐渐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国家对于宗教的态度更加开明合理。“天地君亲师”作为儒家尊奉的对象, 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深化与扩展:“天”与“地”更多地是指自然方面, “君”更多的是指高效运作的政府, “亲”与“师”则与古代的大致相同, 但又不局限于血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师承, 而更多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胸襟气魄。儒教欲要对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继续产生影响, 就必须弘扬自身优秀的传统, 这既包括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亦包括对于国家宗教的重新审视, 以及在以上基础之上, 建立对于先人以及所有关涉国家民族命运的优秀历史经验传统的信仰。只有如此, 儒教才能不断发挥其重要作用, 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源泉。

道家:对长生不死的信仰

道家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宗教, 东汉末年产生。相传是由东汉的张陵所创立。张陵著有道书二十篇, 自号天师, 故亦称为“天师道”。此教以符咒为人治病, 讲炼丹长生之术, 崇奉的是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 因此也被当时的人称为“五斗米道”。刚开始的时候盛行于蜀郡, 后经弟子和信徒流传广布, 遂正式成为道教, 影响于全国。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并不像儒教和佛教等具有严密的系统。儒教关注于传统与现实, 佛教侧重于来世, 道教则兼而有之:既有致天下于太平的愿望, 又对修仙念念不忘, 这就形成了道教特有的信仰景观。要对这种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就要对道教的产生作进一步的考察。

关于道教的产生, 汤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一书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其中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社会条件, 第二是思想条件, 第三是佛教的传人, 客观上刺激了道教的产生。道教中一直尊信的“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等观念, 在战国时代即已存在。在《列子》、《山海经》和《韩非子》等典籍中, 就有关于仙人和不死药的记载。但这些只是零散的记录, 并没有发展成为宗教。真正的宗教是有其理论体系的, 理论体系背后又有着相应的哲学观念作为支撑。因此, 虽然成仙的观念在中国自古即有, 但迟至东汉才发展成一种宗教。

道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真正的本土的宗教, 还与其教义的内在的张力有关。这种张力体现于:道教本来是以出世为旨归的, 但在具体履行教义的过程中, 入世的精神在在可见。具体说来, 对于每个道教教徒来说, 他们要求自己做到“精、气、神”三者混而为一, 从而修仙达道。但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 又力倡“天、地、人”三者合一, 然后“致太平”, 从而实现拯救苍生的目的。正是这种张力使道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对于中国以外的地方来说, 道教只是一种学说, 最终并未形成大的影响。例如在朝鲜、日本等国家, 道教就曾一度流行, 但最终没有在那些地方广泛流传, 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一方面是因为道教——特别是早起的道教并没有解决人死后的问题;另一方面, 道教理论的驳杂也是重要原因。这种驳杂从道教早期的经典《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中即可看出。这种玄之又玄的理论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 以及《金刚经》、《坛经》相比, 更具抽象性, 但其并不是严密系统的理论。道教徒在炼丹、养气的过程中, 和科学——尤其是医学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但这种对科学的研究, 又与宗教自身的意旨相违背, 因为宗教的本质是皈依, 是无条件的信任, 而科学的精神在于质疑, 在于实证。

这种内在的张力, 如果要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 对于道教来说不是不可能, 因为其他宗教就有解决得比较好的例子, 如基督教。在卢梭、韦伯等思想家的大力提倡, 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下, 基督教并没有成为西方的科技发展的阻碍, 新教伦理反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近代科技的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 我们不能因此便说道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在科技方面没有像西方那样有几次大的飞跃, 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工业革命,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存在着非常多的束缚科学思想兴起的因素。

尽管如此, 道教依然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 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徒所信奉的“精、气、神”混而为一的思想, 为后来中华民族的信仰提供了修身方面的实践经验;而“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精神, 又为我们的民族信仰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经验, 并启示了皇权受命于天的观念, 后者正是唐朝统治者崇奉道教的原因。道教发展到后来, 又吸收了佛教中的轮回思想, 但正如汤一介所说:“这样道教的流传就大大受到限制, 而佛教则可以在道教流传所到之处取而代之。”道教并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与这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要在今后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提供新鲜血液, 就需要坚守自身的特质, 提炼并形成系统的道教理论, 将“长生不死”与“肉体成仙”等升华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教理, 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提供源头活水。

释家:自度度人, 重在解脱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 为释迦牟尼佛所创立。这一教派主张生命是痛苦的, 一切皆属无常, 只有戒除贪、嗔、痴, 通过对佛理的学习和实践, 来证得圆满智慧, 才能最终解脱。佛教流传至今, 主要有两个系统:一、南传佛教, 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国;二、北传佛教, 包括汉传佛教和西藏佛教。佛教信徒遍布世界各地, 但主要以亚洲为主, 尤其在中国, 更是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中, 佛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因其对来世的观念弥补了儒教和道教的空白, 更因为其精湛的学理与重践行的教规而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后, 这一来自印度的宗教很快便被当时的统治者以及人民所接受。这既与当时纷乱的时事相关, 又与佛教本身的特点有关。东汉末年, 社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统治者与人民都需要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恰好具有这种功效。从宗教给人的作用来看, 儒教将人们与天命和先人联结起来, 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 儒家对死后的事情是不关注的;道教提倡长生不死, 相信通过服食丹药等可以修炼成仙;佛教则认为存在轮回, 人死后会进入来生, 但来生和今世已毫无牵连, 即存在着“记忆断灭”和“灵魂死亡”, 只有通过具体行动亲证佛法智慧, 才能做到自度度人, 从而获得大自在。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事件, 是东汉明帝永平中 (公元58—75年) 派遣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但佛教刚开始在中国流传时, 并不是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而是像黄老方士之类的道术一样, 且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多讲“飞行变化“、“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等思想,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中早已存在。东汉末年, 佛教依附于道术, 魏晋时期, 佛教又依附于玄学, 但这些和印度佛教般若空宗思想还有不少距离, 及至后来鸠摩罗什译出《中论》, 中国的佛教才和印度的佛教真正联结起来。这其中, 统治者的大力弘扬, 以及历代高僧的切实的践行, 再加上历代学者对佛教进行的诠释和解读, 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而使佛教成为受众非常广泛的一种宗教。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唐武宗对佛教的大力抑制, 使得已经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佛教从此再无全面兴盛的可能。唐武宗后, 只有禅宗因为简单易行, 才得以很好地流传, 并在后来影响为宋明理学, 而作为宗教意义上的佛教, 则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中华民族要想从佛教中汲取宗教方面的营养, 需要重新学习和反思佛教在过往所有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对佛教的所有宗派都要重新进行审视。

佛教刚进入中国时并无宗派之分, 后来随着佛典不断地被翻译, 思想体系与义理旨归开始渐渐分出畛域, 再加上师承不同, 遂分出天台宗、华严宗等十大宗派。但正如《金刚经》的最后写道:“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十大宗派的共同精神, 可以概括为“缘起无自性, 一切法无我。”这种精神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落实到每个信徒, 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即是说, 信徒们根据各自的禀赋和努力, 达到相应的认识结果。佛法又本无大乘、小乘之分, 只是对那些但求解脱个人生死的, 认其为小乘佛法, 而对那些不仅要解脱自我, 还要帮助他人解脱的, 则认其为大乘佛法。小乘与大乘亦无高下之分, 也是根据信徒们各自的禀赋和努力有关。

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这样写道:“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 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宗教, 根据这种宗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 便是佛教。”佛教重视的是智慧、来世、因缘、解脱、悲悯等, 这些品质共同形成了佛教的一种内在性, 即心灵属性, 佛教的外在表现不像儒教的刚健有为, 不像道教的凭虚高蹈, 而是怀有一颗通透的心, 平和地理解和应对世间万象。佛教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自然是相通的, 但佛家的智慧更侧重于探讨个体生命与宇宙全体的关联, 而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以实证作为研究的根本。

对于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来说, 佛教更多的作用是一种慰藉。只要社会上还有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要人生还有种种不得解脱的苦痛, 那么佛教就会成为一种需要, 而只要有此需要, 这种宗教就会继续发展下去。作为一种信仰, 佛教以其自在圆满的智慧不断给予信徒以信心, 其庄严悲悯的情怀又时时感化着身处苦境的人们, 这种宗教已深植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中, 不断为我们输入新的观念和认识。

三教合一:一幅完整的信仰图景的产生

儒家成为一种宗教的时间是春秋末期, 道家在东汉末年发展为一种宗教, 而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中土。自道教成为一种宗教、佛教传入中土以来, 这三种宗教就已经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自然, 三者间的摩擦甚至冲突也时有发生。

自魏晋时候开始, 儒术独尊的局面即被打破。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 道教也刚开始产生影响, 但两者均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均契合当时许多人的心境, 这就让儒教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 儒家学者开始对道家和佛家思想进行批驳。而道家和佛家为了争得一席之地, 亦开始进行反驳, 就在这种相互间的辩难的过程中, 三种宗教之间的分歧以及那些模糊的边界也得到了厘清。更为重要的是, 三者之间在思想哲理层面因此有了相互贯通的可能。儒、释、道三种宗教虽然看待世界的立场不同, 但在方法论层面是存在着共同之处的, 三者在思维路径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随着相互之间论辩的深入, 这种相互借鉴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加大。

但三者之间真正的开始融合, 是在唐朝。在唐朝以前, 中国的政局十分不稳定, 四分五裂的局面也给儒、道、释三家的融合设置了种种障碍。各个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利用相应的宗教来证明其合法地位, 这三种宗教之间虽然存在着对话的意愿, 但时势并没有为其提供充分的条件。及至唐朝, 国家出现了统一的局面, 再加上统治者力倡, 三教融合才真正成为可能。三教的相互融合, 对于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发展来说, 至关重要。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终于出现了完整的图景。儒教对于先人的皈依, 对于天地君亲师的膜拜;道教以“三一为宗”所进行的修持, 对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的希冀;佛教对于六道轮回的彻悟, 对自度度人的正信, 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时间图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上, 重新为生命与信仰定位。儒道释之间的论争后来更多地体现在学理的层面上, 无论是统治者、士大夫阶层, 抑或民间, 三者都已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人们对待这三种宗教的态度, 也渐渐地将关注点放在其共同构成的宗教图景方面。

篇4: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思考

关键词:民族宗教工作;新形势;高校

一、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率不断上升,他们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这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使得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愈显重要。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又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造成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与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由于文化特征、风俗禁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成为造成校园安全稳定隐患的重要因素。

2.宗教对大学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有所抬头

根据国内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明显增多,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一些封建迷信、邪教等组织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等特点,对大学校园的传播和渗透也有所抬头。因此,高校在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加工作难度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不但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差距,而且在同一地区与汉族群众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还可能不断拉大,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而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差异,也会带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隔阂,这无疑加大了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

4.大学生获取有关民族宗教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再加上政府对新兴媒体监管的力不从心,来自不同方式、站在不同角度、真实程度不一的民族宗教信息涌到大学生面前,而学生缺乏相关民族宗教知识,又受到民族感情的影响,极易对民族宗教信息产生误判,从而酿成严重后果,这就亟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宣传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首先,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前提。高校应专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具有学校特色、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中,使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随意性。其次,必须让高校师生学习和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遵循。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夯实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基础

第一,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常规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在常规教育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讲团结进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一方面要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少数民族师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民族、宗教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可聘请有关民族宗教界权威人士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来学校作报告,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教的热情,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第三,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56个民族同宗同源的史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濡以沫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创造的结果,深刻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著名人物、历史贡献和现实成就,从而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件(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知法守法,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3.利用高校教育优势,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民族宗教工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鉴于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才,二是要注重做好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民族宗教工作。

三、积极探索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新途径

1.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体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总体规划,对全校民族宗教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机构下设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全面推进,并对全校党政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宗教理论的培训。同时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作为成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评估考核机制,将评估考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学生,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实践的考核;第二层次针对学校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成果考核;第三层次针对学校自身,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体计划和落实情况考核等。通过评估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关系。高校可在追求校园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着力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并积极融入民族宗教元素。诸如举办大学生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月、民族宗教知识系列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鼓舞和激励了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且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3.注重消除不同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校园的团结稳定,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核心。高校要立足本校特色和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工作,使全校师生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的理解,扭转只有相关部门和少数专门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人员熟悉相关理论政策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要正确处理好信教和不信教师生的关系,坚持对信教和不信教师生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消除神秘感和隔阂,促进相互了解,倡导和谐相处,使信教和不信教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促进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目的之所在。

同时,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应实行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而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禁忌的不同而分开学习、住宿,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这种做法当然是要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前提下,使广大师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篇5: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汇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四届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受市政府委托,我向本次大会作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频繁,跨地区宗教渗透现象时有发生,是全省民族宗教管理的重点地区之一。

全市共有3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3万人。其中回族1.9万人,占83%;城区7000人,占30%。除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2个少数民族19人外,其它各县市区均有9个以上少数民族分散居住,人口都在千人以上。市区和城镇现有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约1200人,其中在固定处所经商务工约300 人,季节性流动商贩约900人。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当选十八大党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4人、省政协委员4人、市人大代表10人、市政协委员20人。市辖1个民族乡、11个民族村、2所民族中学、5所民族小学、3家民族企业。其中,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是全省5个回族乡(镇)之一,市伊兰清真实业有限公司、武当山有宏精铸有限公司和房县昂新布业有限公司,作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国家优惠贷款利差补贴等政策。

全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批准登记合法宗教活动场所62处,其中佛教7处、道教11处、伊斯兰教14处、天主教7处、基督教23处。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209人,其中佛教15人、道教133人、伊斯兰教13人、天主教4人、基督教44人。登记在册信教群众83593人,其中佛教14050人、道教30829人、伊斯兰教4人、天主教3120人、基督教15620人。建立爱国宗教团体20个,其中市级宗教团体5个,县级宗教团体15个。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围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根本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不断改善民族宗教部门工作条件,努力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为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十发〔20xx〕14号),成立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四大家分管领导,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听取一次情况汇报、研究一次民族宗教工作,定期开展民族宗教工作检查考核,推进了民族宗教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民族乡村和宗教活动场所,调研指导工作,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民族宗教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郧西县将湖北口回族乡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纳入“湖北旅游强县”创建目标内容,竹山县把民族宗教工作法律法规纳入法制竹山建设的重要内容,郧县把民族宗教领域维稳工作纳入平安郧县建设考评内容,张湾区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加强宣传,认真落实民族政策。

《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后,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宣传活动。全市各级政府共印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各级党校、行政学校举办培训班20余次,利用工作会议开展专题学习活动10多次,重点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民宗干部的学习教育。

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市政府专门发文,对《条例》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条例》规定内容已转化成为多项务实举措。市县人大、政协组织按规定安排了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组织和统战部门加强了对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民族乡村领导班子中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市级财政设立了散居少数民族事业费和民族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到每年各50万元。教育部门在高中、中专和大学招生工作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了加分照顾。工商税务部门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清真饮食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劳动人事部门在工资改革中特事特办,落实了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生活补贴,按照《十堰市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实施方案》,分别为381名宗教教职人员落实了社保政策。各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设了清真寺、清真屠宰场、清真食品加工作坊,妥善安排回民墓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

(三)全力帮扶,加快民族乡村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支持民族乡村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民族乡村发展问题。为推进全市唯一民族乡--湖北口回族乡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直单位驻乡帮扶,建立市直单位对口帮扶机制,明确帮扶责任和帮扶措施;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政策、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力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俊苹受市书记周霁委托,带领民宗、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畜牧等部门负责人,专程到湖北口回族乡召开协调会,落实项目资金一千多万元。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纷纷采取内帮外联等多种形式,推进民族村发展,新建了一批发展项目,改善了一些基础设施,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xx年底,全市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各项经济指标普遍接近甚至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呈现出共同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四)依法管理,促进宗教事务规范。

各级政府抓住教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三个重点,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了全市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民宗部门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坚持标准,组织培训,顺利完成了全市209名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工作;深入开展寺观教堂“安全年”主题创建活动,认真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市宗教场所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指导宗教场所加强财务管理,督促整改存在问题,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全部达到“五有”标准(管理制度、管理小组、专兼职财务人员、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收支报告)。同时,严厉打击宗教领域的非法活动,扎实开展佛道教乱建寺庙清理和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治理工作,拆除违规修建宗教场所21处,制止基督教非法传教活动3起,查处私设聚会点37处、自封传道人37人,依法规范了宗教秩序。

全市五大宗教中除天主教属老河口教区外,其它四大宗教均推举成立了市级爱国宗教组织,6名宗教界人士进入省级相关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广大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筹集资金70多万元,支援“8.5”特大暴雨受灾地区重建,扶助贫困孤寡老人、特困学生、重病患者和孤儿近80名,凝聚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特别是武当山道教协会,通过将道教文化和地方资源的有机融合,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抓好协调,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为确保我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各级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制定了民族宗教领域突发性群体性的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民族宗教工作管理网络和责任制,实行了民族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报告制度,高度警惕重大政治活动前夕和敏感时期的苗头性问题,坚持把维护合法权益和严格执行政策相结合,积极争取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支持与配合,面对矛盾不回避,靠前指挥、争取主动,先后妥善调处了14起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确保了民族团结、宗教稳定。

(六)健全机构,强化部门工作保障。

为了夯实基层民宗工作基础, 市、县(市区)两级均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其中机构单设6个,挂靠或与其它部门合署办公5个,绝大多数达到了“三单一主”(机构单设、人员单配、经费单列、具备执法主体资格)标准。机构改革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机构不仅没有撤并,反而得到加强,基本实现了各级有机构管理、有人员负责、有经费保障的目标,工作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市、县两级还设立了民族宗教领域维稳专项经费或少数民族困难补助,将民族宗教理论课程列入了党校教育内容,为民宗部门依法行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市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省民宗委和市委的充分肯定,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地方和部门认为民族宗教工作与经济工作联系不紧,不是一线部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二是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民族宗教工作,而且出台了文件,形成了纪要,但在落实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过硬机制,影响了民族宗教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民族宗教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民族宗教工作需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们将认真研究我市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当前我市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开创十堰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一)深化认识,努力优化我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外部环境。今年,市政府将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为着力点,切实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的学习宣传,适时在行政学院举办民族宗教工作培训班,对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加大民族宗教工作督查力度,对各级各部门学习、自查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典型,对落实不力、影响工作的,坚决通报批评、严肃处理,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将民族宗教工作与改革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的自觉性,进一步优化民族宗教工作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保障,切实推动我市民族宗教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结合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政府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完善我市民族宗教工作的保障机制。制定民族乡村对口帮扶工作考核验收办法,由各级政府牵头,每年组织一次考评,考评结果同帮扶单位创先争优、负责人年度考核相挂钩,促进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关于民族宗教部门工作经费、市级宗教团体建设等问题,市政府将专门听取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努力为民族宗教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三)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我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民族宗教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民宗部门确实有难度,只有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合力。市政府将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实施县乡村基层组织跨区域合作机制,构筑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信息网络,加快市、县(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和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建设,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沟通协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宗教工作新格局,努力在流动少数民族的管理与服务方面取得突破、在农村宗教活动过热过乱治理方面取得实效。

篇6:镇2011年民族宗教工作汇报

**镇位于县城东*公里,辖*个村,5.5万口人,我镇宗教*种,为基督教,信教群众*余人,全镇宗教场所为4处。少数民族群众以回族为主,主要分布在**村,共*户,*口人,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经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民宗局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结合实际,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开拓创新,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现将我镇民族宗教活动管理方面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成立了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宣统委员任副组长,各管区书记、文化站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民族宗教工作助理,设立了民族宗教管理办公室,配置了微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作例会制度、学习宣传制度等6项民族宗教制度,制作展板上墙。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镇党委与各村签订了《民族宗教工作责任书》,共签订责任书207份。四是健全村级民宗队伍。在每个村设置了一名村居民宗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各村民宗工作,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为有效地开展宗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宣传《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各宗教场所负责人走爱国、爱教道路,坚决抵制和反对西方邪教的传教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到宗教场所开展思想工作,引导教徒遵纪守法,依法开展宗教活动,自觉带头维护社会稳定,使我镇民族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同时,组织镇直机关干部利用周六学习时间集中学习民族

1宗教知识,在9处中小学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提高了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认识。

二是规范管理民宗设施。镇党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认真调查了解和掌握每个村的基督教聚会点、佛教寺庙建设的具体情况,详细了解每个宗教场所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参教信教人数、宗教活动时间等,并登记造册建档进行规范管理,坚决治理乱建乱设行为,避免了乱建庙宇、宗教造像和私设宗教聚会点等乱建乱设现象的发生,抵御境外宗教的渗透。

三是耐心细致地做好信教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向教职人员、负责人宣传法律,讲清道理,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同时,我镇还严厉打击外非法宗教活动,利用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邪教活动的危害性,同时组织派出所等部门,开展打击各种违法活动。

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工作。通过会议培训,印发材料等形式,加强对村宗教信息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不但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而且还能准确把握党的宗教方针政策,掌握《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文,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起宗教工作信息员职责。

五是全力保障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镇党委结合“法律五进”活动开展,积极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同时,制定了**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月组织信息员排查上报一次民族宗教方面的不稳定因素。镇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宗教工作例会,并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镇村小组成员和各村各单位信息联络员参加的宗教工作专题会议,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分析全镇宗教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有关措施。

三、积极发展经济,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我镇少数民族共有5户,其中3户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韭菜等农作物为经济来源,年收入2万元;2户经商,从事水果批发零售,年收入2.5万元。同时,对个别年龄大、增收慢的少数民族,我们采取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和村组党员干部联动的办法进行重点帮扶。同时,我们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能够优先照顾,全镇少数民族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比率均达到100%,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总之,在宗教管理和少数民族工作中,我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民族宗教群众的希望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民宗局的指导,努力加强民族宗教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努力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上一篇:电脑音乐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我家的小乌龟小学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