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2024-06-02

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通用8篇)

篇1: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高中课程实施情况回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在上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近几年来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课程实施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以下简单回报。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师生的理论认识水平

为了让教师理解、认识新课程理念,并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让学生真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各科学习,我们首先强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学校制订了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学习中我们采取了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平时学校每月分专题集中学习一次,每年暑假分别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同时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指导,每学期学校聘请一位教育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每学年学校要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外地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理念培训班或到全国名校参观学习交流。每年暑假开学时对新聘教师采取了不懂得新课程理念不准登台上课的措施,强化对新聘教师的学习管理,每届新生入校后第一周都要开展军训活动,同时进行入学教育,其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宣传是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白天军训,晚上由班主任带领全体学生学习、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理念,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任务。当少数学生和家长不能接受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采取个别谈心,与家长交流等办法,向他们宣传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让他摆正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关系。经过多次个别谈心、家长交流,师生家长对新的教学理念达成了共识,使这部分同学很快适应了教师新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人人都建立了学习笔记,不少同志写下了数万字的学习记录。打开校网个人邮箱,教师的学习情况无不充分展现。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的“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教育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整个校园环境的布局、花园花坛内部的艺术设计、矗立在校园中心内涵丰富的三桐中学标志性的创意雕塑、教学楼醒目处,国学大师季羡林和书画家冯其庸分别为我校题写的“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做好人、求真知、作奉献”的题词和校训、我校相继建起的季羡林书屋、冯其庸书屋、叶嘉莹书屋和正在筹建的饶宗颐书屋、及走近大师、亲近大师、品读大师的一幅一幅图片等浓浓的校园文化无不体 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富有创建性的教育思想。

二、严格课程开设,积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我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整体规划了八个学习领域,合理制定了三个课程开发方案,充分满足了学生每一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的需要,并严格必修科目开设,严格课时安排,严格各个学科教师配备。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学校制订了选修课指导方案,并编制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方法,让学生采取走班制的方式,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需要,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满足了学生获得毕业所必须的学分要求。目前,根据必修课教学进度实情,高二理化、音体美课程已实行了走班制教学。选修课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让每位同学都吃上了可口的“自助餐”,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教务主任任成员的8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工作,并制订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走近大师、亲近大师、品读大师、感悟人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内容。学校采取讲学大师作品感悟人生哲理,参观大师书屋、了解大师生平和贡献,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大师诗词吟咏比赛提升欣赏品味能力等模块教学,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声有色、成效卓著。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研发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为此,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我校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经过十年的教师教育和专业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逐年提升,特别是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各年级各学科均有2人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一支“敬业爱岗,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立志有为”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其中县级学科带头人2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所有教师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学历要求,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的做法如下:

1、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制订了2005—2015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具体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核评定标准。

2、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熟,四年成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新聘青年教师录用后,先培 训后上岗,先拜师后登台,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必须选收一名青年教师为徒,新老结对,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学习机会。

3、为了加快中年教师尽快优化,骨干教师快出成果的步伐,我们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全校性教师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有计划的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地听课学习交流,并适时聘请外校名师到我校亲临课堂指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4、建立激励机制。为鼓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我校制订了13条专项奖励规定。

5、为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学案式教学法,推出了三步骤、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三步骤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四环节指课内:① 课内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检查学案

预习和复习情况,明确新授课目标,安排自学。)② 合作探究(组内合作交流,班内合作交流)。③ 精讲点拨:(突出重点难点,训练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实践创新意识。)④ 有效训练(要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要紧扣学习目标)。

三步骤、四环节教学模式创建,是我校长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各种教育活动。学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校的节能环保活动开展的尤为出色,效果极为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学校还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周日晚的班会对学生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体育课推行太极操,音乐课推广唱“红歌”,这些教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学校还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司法等部门的同志来我校进行道德、法制、安全等主题教育。最近,我校进行了一次消防知识竞赛和消防演练活动,受到了消防部门的高度赞赏。今年元旦,学校准备开展一次全校师生唱“红歌”比赛活动。

四、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评价管理

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为了做 好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我们首先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鲁洪连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李增福任副组长,教务主任、级部主任等有关同志任成员的8人学分认定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制订了学分认定方案和考试诚信违规处理办法,强化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其次,规范了学分认定过程的管理,如对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我们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初评、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复评的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逐一认定等级,认定程序规范科学、严谨有序,评价结果做到了诚信客观、公正公开,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由于平时我们强化了学生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因而促使了学生积极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在历次学业水平测试中,我校无出现一人作弊现象,考试通过率与同类学校相比位居榜首。

五、规范办学行为,改善教学设施配置条件

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我们严格遵照上级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精神,首先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起床为6:30,提前起床的学生以级部为单位上早操。熄灯时间不超过22:00,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其次,规范了节假日安排。双休日和节假日从不上课;再次,严格规范了作业量和辅导资料选用。学校规定学生作业要求当堂完成,完不成的课下各科作业总量不得超过两小时,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学校统一选购了省教研室编写的《基础训练》作为唯一的教辅材料。由于办学行为的规范,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减轻,全面健康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为了给新课程实施提供设施设备保障,学校近几年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目前,学校有微机室四个,学生用机近300台,教师教学办公用机35台,教学管理用机14台,并建设了一座大型多媒体教室,已基本满足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的需求。学校计划明年所有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都配备一部手提电脑,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

学校现有图书室一个,内藏书十万余册,并有一定量的能满足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需求的教学仪器和一定量的音体美教学器材。在教学设施配置工作中,我们虽付出了极大努力,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学校还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待学校用地问题完全解决后,学校将迅速完善教学功能房建设,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物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以上是我校有关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的开设与研发、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回报,不当之处请领导给予指导、指正。

篇2: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篇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回眸

调研内容大致为:1.总体评价;2.目标与价值取向;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4.内容的适量度; 5.内容的难易度;6.内容的衔接性;7.课标的落实情况;8.课标文本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与会过程中, 老师们畅所欲言, 就当前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 静心思量,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究竟需要怎样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风向标, 如何解决课标与高考两张皮的问题, 课标又怎样能真正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老师说:这次课标 (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修订, 也注意到各种争议, 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 但更主要的工作, 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 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 面向未来, 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我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这么多年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实际问题呢?笔者略举几例。

一.课标仅仅是课标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 国家那么大, 学校那么多, 从管理上说都得讲究一些基本的规范,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材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 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 就要以课标为依据, 不能另立标准。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 有了课标, 教什么, 怎样教, 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 也就有了依据, 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 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 它代表正面的能量, 对不良倾向起到抑制、抵挡的作用, 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诚然, 课标是教育课程的枢纽, 发挥其一定的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评价性。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总感觉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与中学语文老师渐行渐远, 客观地说, 课标对中学语文老师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但实际操作性不强。座谈中有老师开玩笑说, 我备课从来不拿课标, 只是到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会找出《高考考试说明》, 事实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老师们都渐渐淡却了课标的理想化内容。如: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表述, 无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 但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如何践行, 缺乏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以驾驭的特质很多, 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具体认知过程, 老师也需要阶段性的层层推进。

日本学者臼井嘉一教授与钟启泉教授在交流中谈到, 教养之基础是语文素养, 有教养的人界定为这样一种人:立足于语言感悟, 能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判断和行动自立的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的一种直觉或者说就是对一种语言现象流行通用程度的感觉。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具体准确地对语文素养界定, 即语感;语感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否正确, 语言表达的优劣, 语言现象的流行通用程度。当了解到这一层面之后, 教学路径就有很好的切入点, 教学评价也就有了一定的基准。

二.学习方式绝对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因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刻意追逐, 出现了许多假自主的局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 没有自主谈不上合作探究, 要建立在自主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另外, 有意义的话题才需要合作探究, 因此无需成为所有课堂的常态, 而现在的课堂是一片合作探究的繁荣昌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也认为新课程所提 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绝对化问题。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 有形式而无实质, 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绝对化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 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 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 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 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

因此, 课程标准这样的纲领性文件, 在倡导某一种学习方式的时候, 应强调多种方式并举, 毕竟学习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学生对于知识能否最大程度的接受, 最终也决定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方式应是多重性的, 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方面。

三.评价与教学不对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在现行的高考实施情况中, 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设置是否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王栋生老师在《那个自由 的马车夫》中曾经提及一篇高考作文模拟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 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 鞭打着四匹马, 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 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 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 做齐国的国相, 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 志虑深沉, 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 给人做车夫, 却趾高气扬, 觉得很满足, 我因此要离去。”从那以后, 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 就问他, 车夫照实回答, 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作文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 作文……”

王老师困惑的是评卷时认为文章立意“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他说最怕的就是不明不白的或指鹿为马的“主流”。作文考试是考查学 生的思维和表达, 考生能有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 表达合情合理, 有说服力, 有感染力, 就很好;但如有定规或不为人知的“潜规”, 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 就有麻烦。比如想到那些有个人意志与趣味、不愿为官的学生, 很可能视这个材料为平庸的“励志故事”, 对鄙薄车夫职业、希望丈夫控制表情的车夫之妻的“荣辱观”嗤之以鼻;他很可能未必认同“为人要低调”、“为人要谦虚谨慎”、“要从善如流, 知过能改”的“习惯性立意”, 而想表达一点个人见解。这其实正是语文教育所期望的。这类学生思虑深刻, 如果再能严谨地表达, 应当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在统一阅卷的过程中, 为保险起见, 不敢倡导“自圆其说”, 如写成“做一个自由愉快的马车夫”, 很难及格, 至多38分。

……

由此看来, 我们提倡的个性究竟是怎样的, 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还是倡导“自我认识”, 是众生“人云亦云”, 还是“各抒己见”。考试很复杂, 高考卷子固然出得很好, 但阅卷搞不好就把事情弄砸了, 老师弄糊了, 学生弄晕了, 大家都“不知所云”。究其缘由, 机械操作在试卷中扼杀了学生的灵动性。敢说的学生封闭起自己的独特思想, 一个再怎么敢于表达自由思想的人可不敢拿自己的主观与高考分数相抗衡。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专家李子建曾提到一种“倒流效应”, 这种“倒流效应”是指高风险的大规模考试对课堂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从理论层面上看, 评价及评估作为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本应和课程与教学相呼应, 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评估进行设计和选择。但是,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往往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评价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此, 温儒敏教授也指出,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高考。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脱节, 就一定会产生较大问题, 高中课程实施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课程改革和高考要求之间的关系, 这在课程标准中应有一定的体现。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看到个性化、独立阅读这样的字眼其实距离我们的学生还很遥远。

篇4: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关键词】流体输配管网 课程教学 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1-01

在我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教学中,“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实施要点。因此,对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及实施要点进行探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简析

1.教学重要性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的专业内容主要包括流体输配和热质交换这两部分内容,“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最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流体力学”基礎上,主要内容涉及暖通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等不同类型的工程管网所共同的流体输配原理和管网系统的设计、调控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实际工程中所有流体输配管网的共性问题,为空气调节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案例关键性

案例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尤其注重加强案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此外,案例的关键性还体现在课程专业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典型工程案例来反映工程管网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如资用压力和需用压力的计算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后,案例的关键性还体现在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典型案例来系统性分析,讲解如何应用课程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整体性把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应当贯彻到课程的每一个章节中。举例来说,在绪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构成的介绍,引出工程实际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在本书中的分布,初步明确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

二、“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要点

1.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是“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突出教学重点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管网系统的共性问题,如气体、液体、多相流管网的水力特征、水力共性与特性,根据管网系统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水力计算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在这三个章节中,气体、液体、多相流管网的水力计算和特征基础理论是完全相通的,教材是先介绍各自的计算方法及特性,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教师讲授时先介绍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具体到某个章节时再讲授其独特之处,条理清晰,教学效果相对较好。因此,需要对教材部分章节内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在突出教学重点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引导对于影响因素、调整方法和管网系统的压力分布规律、压力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进行重点讲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2.合理阐述概念

合理阐述概念对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如水力计算中需用压力和资用压力的问题,这是个很容易让学生迷糊的概念,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在合理阐述概念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对于管网图的有关概念及其矩阵表示、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等概念进行清晰的阐述。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需引导注重对于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软件在管网中应用,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促进“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

3.攻克教学难点

攻克教学难点是“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攻克教学难点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引导注重认识到各种管网的共性和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让高校学生掌握到压力和重力综合作用下的气体管流水力特征。除此之外,在攻克教学难点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引导注重对于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实际性能曲线、无因次性能曲线的工程意义和使用方法等难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精确性和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工况点调节是“流体输配管网”的重要内容,众多的调节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化繁为简,从工况点的构成要素入手,介绍工况点调节方法的共性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快速发展,“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及实施要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教师应当对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有着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5: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白银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我校根据新课改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对新课程实验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主要分析了学校现状,摸清家底,举全校之力开展了“建章建制、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突出重点、硬件配备”等方面的研究。在近两年的实验过程中,以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使新课程实验工作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健全组织,完善课改相应制度

为了认真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我们本着“积极实施、稳步推进、以校为本、求实创新”的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靖远二中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指南》。制定了《新课程实施中高效课堂的推行模式》,《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意见》,《新课程背景下“记忆改变学习”实施意见》,《学生学习必备的十种良好习惯》。还制定了《校本教研实施细则》,编印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与选课指南,《新课程研学性学习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细则》,《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细则》,《高中新课程评价和学分认定操作方案》,《靖远二中高中选修课程开发计划》,《高一年级新课程体育走读编排办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完善了《靖远二中学生成长记录袋》。

二、实施多层面、多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

1、通识培训

2010年、2011年暑假,组织学校领导、学科组长、全体任课教师分批在全县各中学参加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远程培训计划,成绩合格率96﹪,返校后教导处又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共提交作业100多篇;2010、2011年暑假共组织高

一、高二任课教师185人次赴白银参加新课程教师培训。

2、领导培训

学校多次派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科骨干教师等先后赴兰州、天水、西安、银川、中卫、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参加学习、参观交流,并带回各地实施新课改的宝贵经验、珍贵资料、音像光盘。每次学习归来,学习者向全校教师做汇报、介绍或辅导,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注入了活力。

3、教师培训

去年暑假,结合省、市组织的教师集体培训外,学校也开展了多形式的培训工作,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程的书籍、音像资料,给全体教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法,加强实验校际交流,已经与银川九中、中卫中学、金太阳实验网校等实验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学习关系,分批派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2010年暑假,2011年11月先后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的,转变了观念,也增强了实践的信心。

三、改善条件 保障实施

学校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于2010年投资近40万元改建并构进了物理、化学、生物、通风实验装置及实验仪器、药品、保证常规实验100﹪开出,投资50多万元增装一间(原有两间)微机室及电子白版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视频会议室,投资600万元修建了塑胶草坪体育场,增修了舞蹈、健美操、音乐排练室及学生体质检测中心。2011年又投资80多万元增设了实验用仪器与药品,新装电子白板教室20个。

四、开展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1、高效的备课组教研活动是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关键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备课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备课组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1)备课组集体备课工作,保证质量。

(2)备课组教学当中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外作业、统一测试、统一评卷。

(3)备课组及时开展教研活动 :教学进度研讨、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探讨、难点知识研讨、相互听课学习、每周问题梳理及研究解决、下周研讨问题确定等。

(4)备课组编印“通用教案”,教导处编印“教研简报”。

2、打造高效课堂

开学初,教导处下发了《学校高效课堂实施要求》。规定从汇报课入手,不论是指导老师的课前指导还是听课者的评价角度,都以是否体现新课改理念为标准进行。学校还安排所有行政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进课堂听课调研,规定领导每周至少听课在3节以上,教研组长与教师每周至少听课在2节以上,用新课改标准来评价打分。

3、教改课题研究

2010年以来,我校教师申请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立项课题省级18项,市级22项;通过省级鉴定课题5项,市级获奖课题5项。在省、市新课改优质课竞赛中有14人获奖,市课改办举办的新课程教案设计比赛中我校有38名教师获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课改论文50多篇。

4、研究性学习

我校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每学期研究1个课题,高一5学分,高二10学分,目前在积极试行。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共申报课题400余项,经过指导教师审核确定的有312项,截至目前,已经结题166立项。2012年秋季,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接近尾声,大部分班级学生课题已经结题,高二年级也顺利完成研究性学校任务,现已开始第二个课题研究,目前学生正准备开题报告,预计6月底结题,并完成学分认定。

五、课程建设

新课程建设,从根本上决定着高中教学质量。我校按照课标及模块教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新课程,整体谋划、科学研究、分类推进,开设好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的开设。截止目前,我校已开设的必修课程有:语文必修5个模块,选修2个模块,数学必修5个模块,选修2个模块,英语必修5个模块,选修2个模块,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必修完成2个必修模块,正在完成第二个选修模块,音乐鉴赏必修、体育与健康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等模块。

2.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高一以校本课程选修为主,从体育、音乐、美术等选修模块开始,高二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对于国家课程的选修从非学术性课程入手,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最终实现全部学科的自主选修。

3、校本课程的研发。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遵循教师有选择权力、有选择空间的原则,各位老师结合学科和个人知识储备的特点,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工作。

4、学分认定。根据新课程实验实施要求,我校实行完成模块任务就认定的原则,对实行新课改的两个年级及时学分认定,目前,高二年的前三个学期的学习任务结束,学分认定也已完成,高一上学期学习任务结束,学分认定也已完成。

篇6: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美术教研员 李伟东

一、基本情况

2008年7月22—30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学院承办的高中新课改美术学科骨干教师教材培训班在哈尔滨隆重开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主要领导有省教院张晓明副院长等同志,省教院艺体部高中部赵玉晶老师主持了会议.两次参加此次培训的各地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计600余人。其中高一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郑丽红、兴安高级中学的王东力、新林一中王平、塔河二中余富海四人参加;高二年段培训有我地区实验中学的有丁芳、兴安高级中学的刘殿林、松岭一中李晓丽、呼玛高级中学王雅楠、漠河高级中学王春玲及教师进修学院美术教研员李伟东六人参加了培训(共计10人)。

本次整个高中教材培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位专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方法。省教院副院长张晓明为我们介绍了高中新课程大背景和大趋势的重要报告,教务处副处长周德春对培训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部署,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常锐伦对必修模块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进行了解析,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做了分析,湖南名师刘清娥为高中教师介绍了体验,刺激与反思的切身理念,又有哈市的各实验学校名师武海鹰、王力香、赵文馨、董忠盛、丁月光、王希等分别做了 “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例解析、鉴赏课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等针对我省学校实际的专题讲座,最后 由省教院艺体部赵玉晶老师主讲了《高中教学问题的对策与研究》的专题引领。

二、收获体会

在培训中,众多专家和讲座教师都从各自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无偿奉献给大家,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收益非浅。然而总是有特别的培训者会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如:北京教科院何墨荣老师的《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对绘画模块的认识部分,分别从人美版绘画教材编写思路、绘画教材以什么作为“开场白”、绘画教材中安排了哪几种绘画形式、对画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等几方面与大家做了分析与交流,言语风趣、印象深刻。其中以国画为主、以素描为主、以装饰画为主的实施方案及对色彩画教学的建议等的讲解,深入教师心理,其对绘画模块形式与内容的导引使所有参训者受到启发。

湖南长沙年轻的专家型教师刘清娥为会议所做的“体验,刺激与反思的理念与过程”及在自身模块教学实践中创设的“肖像临摹工作室”体系,倡导用活动带动模块建设的理念,全新地引领着培训教师。她强调体验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刺激是教师启动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刺激物刺激学生动起来。教师应该是导演,导游,商家节目支持人,教练,乐队指挥,交际伙伴,学习伙伴。我们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要在教学中寻求创新,寻求个性化的教学。教师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要带给学生教材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要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逐步摆脱对教的依赖,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等等。

通过此次培训,给参训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反思和收获,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明确了既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深入追求。因为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及模块建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下步工作建议:

1、教师要认真钻研、辨证地看待及使用新教材 教师应该看到不同模块教科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发展需求,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如美术鉴赏教材一课教学内容偏多时,教师需抓住主题(副标题灵魂)进行处理。同时,教师教学要善于走出教科书,开发身边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来丰富教学。

2、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课,保证课程模块开设 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出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和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征,可以通过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美术模块开设有按学期开设、按学年开设、按学段开设 的几种形式,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并结合我区教学实际,建议学校先开设“美术鉴赏”模块,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开设其它模块。或者将“美术鉴赏”模块与其它8个模块中的任一模块同时交叉开设。

并且鉴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学校在排课中除美术鉴赏课外(可两节连也可不连),其余模块教学尽量做到两节课连排,以方便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美术学习成效,学校在排课时应给予相应支持。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开放的课堂

构建开放的课堂,就是构建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其中包括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活动命题题材、开放评价标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加强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使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鼓励与培养学科名师建设

在学校美育建设进程中,一支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美术教育的关键。学科教师间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请名教师上课,通过以老带新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老师提供到名校的进修机会,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创作视野;还可以聘请艺术名家或专家型教师作为美术导师、兼职教授,通过专家教授的定期讲学指导、教材教法指点和作品辅导等多种形式,使美术教师水平迅速成长。并根据当地、校的教育资源实际,尽快开展版画、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书法篆刻、摄影、等美术模块课程建设。

篇7:高中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要点

1、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农业的培育和壮大,着力打造“一带三中心”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x074公路沿线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带;以三江、塘款等村为主的大径材、楠竹产业中心;以山核桃、茶油为主的生产中心;以前进、上河、三江等村为主的中药材、草食动物生产中心),形成六大农业品牌(山核桃、竹木、茶油、优势山羊、天麻、西瓜),以产业支撑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局面逐步形成。

2、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筹资50.2万元,恢复水灾水利设施40多处,完成土方12余万方,修复河堤近80米,水渠650米,水坝4座、桥梁5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7000亩、投资350万元的堡子村、岩寨村、黄潭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60万元的防江村土地整理项目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3、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6250人。

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示范种植。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示范种植,在岩寨、堡子等村举办西瓜种植、烟叶栽培培训、外出务工技术(电动缝纫、电脑等)培训班22期,培训达2100多人次。

5、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以岩湾生猪、岩寨肉牛养殖为重点基地建设,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岩湾生态种养殖公司的带动下,全镇新增规模猪场12个,新增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目前全镇共有存栏能繁母猪近2800头,生猪5660头,肉牛300余头,鸭6.5万羽,鸡9万羽,鹅1.2万羽。同时,加强对竹鼠、石蛙等特色养殖的引导与扶持。

6、加大林改工作力度。完成外业核实面积19.06万亩,完成总任务的87.1%。岩寨村作为全省林改试点村,多次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

二、抓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

围绕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问题,积极抢抓机遇,集中对基础设施进行重点突破。今年来,全镇共完成项目和建设项目共40多个,总投资近3600余万元。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先后完成了镇敬老院、农村客运站、派出所大楼建设、集镇街道亮化工程、集镇博爱新村工程、集镇防洪堤建设和镇卫生院扩建工程,完成了集镇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5000余人。完成镇计生服务大楼、镇卫生院住院部大楼和公转房建设并投入使用,镇文化站综合楼也于4月破土动工。完成了《大堡子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修编,经镇人代会审议、县规划委员会审定,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已进行了审定。

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方面。全镇17个村列入了通村公路项目建设,总里程69.7公里,总投资达1216.6万元,实现通村公路建设硬化率达100%。在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建设的基础上,正在实施岩寨—木子冲、岩湾—牛形组通组公路硬化。完成了上河、防江、木塘等村近XX米的团寨道路硬化建设,已有堡子、岩寨等4个村全面完成团寨道路硬化。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先后投资301万元完成了镇中学危房改造、中心小学综合大楼建设、镇中学学生公寓建设和镇中学合格学校建设,投资近25万元的镇中学校门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教育基础设施得以较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项目方面。重点抓好了岩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岩寨民族鼓楼、岩寨民族新村一、二期工程建设和岩寨村农贸市场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岩寨村、岩湾村、塘款村、防江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前进村、黄潭村、阳家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正在进行当中。同时,我镇在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面,突出抓村庄绿化、沼气池等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的岩寨村防洪堤建设于7月完工,岩寨村体育健身项目建设和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建了标准化的篮球场,配齐了老年活动室。梅子村卫生厕所建设顺利进行,全村已安装60%。各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正逐步开展。

通电、通讯建设项目方面。完成了塘款、木塘、阳家、黄潭、岩湾、三江等村的农网改造,全镇17个村均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完成了防江、上河、梅子、三江、塘款、牛场、苗冲等村的移动基站建设和岩寨、防江的宽带网建设。目前,全镇共有3个联通基站和9个移动基站,全镇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手机。

三、抓基层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教育事业不断夯实。科教事业稳步推进,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初中升学考试连续五年位居全县农村中学前三名。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有3400余名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资金达166.2万元。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通过“金秋助学”、“党政领导一帮一”等活动,发放资金近4.2万元。

2、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征收和医疗救助工作的落实力度,今年有近XX人次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和定额医疗救助100余万元,6000余人次享受门诊补助近1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2011全镇有15007人参保。认真组织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确保疫情得到有效防治。

3、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保持岩湾歌场活动的连续性,使百年歌场青春焕发。同时,注重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积极建设岩寨民族新村,连续举办了岩寨鼓楼落成庆典活动暨苗侗民歌节、“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群众表演活动和湘黔边界48寨首届苗侗民歌会,岩湾歌场每年农历7月14举办歌会,吸引近万名群众参加。12月8日,我镇首届农民运动会隆重召开,278名运动员参赛,吸引3000余人观看。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5个,建成岩寨、岩湾、堡子等“农家书屋”示范点3个,开通了17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4、社会保障体系和生活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镇享受农村、城镇低保人数分别为332人、31人,发放低保金额达22.2万元;7名精神病人和9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医疗救助手术,29户农村特困户完成了安居工程建设;妥善安置好了“6.9”洪灾受灾灾民,共发放生活救助资金55.3万元,衣物3.6万件,棉被821床,大米161.3吨,食用油1178.1公斤,搬迁、重建灾民房376户。

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坚持以优质服务、政策引导、综合治理为抓手,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措施,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6、生态创建工作有新进展。深入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集镇和各村的基本环境卫生制度的建立。树立“同饮一江水,共建生态镇”理念,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落实恭水河环境保护公约。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单位”、“绿色家庭”、“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我镇顺利通过湖南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岩寨、岩湾、上河村被评为省文明生态村,镇中心小学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完成了我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岩寨村国家级文明生态村的申报。

四、抓综治维稳工作,打造和谐环境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大堡子”、“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边界,进一步构建“边界联防联调”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非煤矿山、危爆物品、道路交通、学校等行业的专项整治,确保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2011年全面启动木房室内用电线路安全检查和整改,排除农村火灾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半年已完成半数村的入户检查,其他村检查和各村整改正在进行中。

建立健全综治维稳工作网。进一步优化以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领导,班子成员,综治办等相关人员,村书记、村主任、治保委员、民调中心户六个层次的工作网络,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平安走访等形式了解村组干部一级的工作情况,真正做到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直接到户”。全镇共有民调中心户66户,矛盾排查信息员52人,有力地促进了维稳信访工作。

加强矛盾摸排全面掌握信息。切实把矛盾纠纷排摸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不稳定因素建立了一周一排、一周一报的定期摸排制度。三年来共排查各类纠纷和矛盾392起,化解一般矛盾纠纷321起。

五、抓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三年来,镇党委按照“党委龙头活,村级班子强,小组基础实,整体效能好”的格局,抓关键,抓重点,围绕完善“三级联创”、服务群众、村干部管理、党员教育管理、村级组织运行“五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带领全镇400余名党员参与了此次活动,着力解决好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主管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以及转变工作职能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镇被市委评为“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深入开展以“立足岗位比作为,创先争优当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争做“创业先锋”、“敬业先锋”、“带富先锋”、“奉献先锋”。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积极推行“4+2”工作法,有效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等省内主要媒体相继对我镇创先争优活动予以重点报道。

篇8:高中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1 改变传统思想, “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实施策略

结合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目前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是:学校资源分配不合理, 特别是个别学校资源、资金分配不足;缺乏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缺乏可操作的有效模式以供借鉴;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 部分学校没有充分挖掘自身资源, 建立自身特色, 或随波逐流或因循守旧, 不善于深入地学习, 没有正确领会和把握“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发加以利用, 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要转变思维, 促进学校课程实施。要变“模范教育”为兴趣参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健康, 增强体育活动参与意识, 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 就要改变体育课程中重技术而忽兴趣, 重形式而轻效果, 重教学而略引导的现状, 全体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个别教学或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方式强调了部分学生, 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老师往往还会在体育课程进行中树立某个或某几个“模范”, 对“模范”同学有所激励的同时, 也会使该方面运动能力差的同学产生沮丧心理, 进而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甚至会使部分同学以后放弃体育锻炼。如何恰当的利用模范的激励作用, 引导绝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目前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2]。

当然, 改变学校运动会计分方式只是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一个小举措, 要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 使学生成为体育课中的主体, 还需要对现有体育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对学生有兴趣和比较喜爱项目进行调查, 有选择实施选项授课

前面我们分析了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要求授课内容之间的差异,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反差很大, 设置必要的选修项目即满足了学生的主观要求, 也有利在运动实践与兴趣之间形成良好循环, 进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其它方面的进步。当然, 体育选项项目的设置要结合学校体育资源和师资情况, 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满足本校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需要的体育选项内容。选项授课选取的课程一般对教师素质、器材场地要求较高, 对选课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通过交流师资, 借用场地设施, 与其他团体结成体育互助单位等方法解决。

1.2 课程中设置体验项目, 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运动天赋

调查发现, 除个别学生体育素质较高, 适合参与大多数体育运动外, 大部分学生一般只在一两种运动上具备一定能力,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不了解自己运动能力如何, 这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表现散漫或自卑, 对参与体育活动态度淡薄。为使这部分同学找到自己的运动“天赋”所在, 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 体育课程中设置体验项目是一个省时省力的解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体验项目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安排、设施准备、学生组织等因素, 具体操作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对策。

1.3 建立多元的课外活动体系, 让阳光体育, 快乐体育“蔚然成风”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明确指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 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 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 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3]。

2 提高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的效果, 应该从教师的“教”入手

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 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 才能在学生身上出现改革带来的效果, 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 在很在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 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共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中, 必须紧紧地依靠教师,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充分发挥他们作用”。所以教师自身建设, 职业道德水准和文化专业素养, 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关健因素。

确定课程实施策略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教”或“怎样教”的问题, 实施途径主要是提高教学自身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经常参加课程改革的学习, 同时参加各级部门的培训, 了解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念。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 听课, 评课, 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4]。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各地环境、季节、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和体育学科自身的性质, 体育教学内容选取上没有硬性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根据学校的教学器材实际占有状况、本地区的季节情况和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师自己创编的内容等选择上课的内容[5]。

3 开展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价值:促使学习方式的主体化

过去的体育课程以项目的技术体系为框架而建构, 注重知识、技术传授的系统性, 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模块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机缘与平台, 改变传统的教师系统的“灌”、学生被动的“吸”的方式, 让学生走出“技术”的小课堂、深入到“运用”的大课堂。因此, 采用模块课程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机械的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学习的主体性转变, 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益。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促使着体育教学内容应及时反映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 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 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和特长, 选择不同项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 使之更加切合自已的需要和水平, 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体育传统项目设置相对稳定与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广泛选择的矛盾。

综合来看, 就体育课程实施而言, 为满足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需要, 体育教师的专项进修势在必行。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规章定期选派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作为教师专项进修的补充, 引进教师、聘请校外专业指导员以及与其它学校建立师资交流关系也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如果将体育与艺术教育等结合起来, 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内容。可以为其他教师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思路, 把那些反映本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这样既能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 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同时又通过体育教育增强了对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李清臣.中国课程实施研究:热点透视与未来展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

[3]王德平.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

[4]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餐厅品牌策划书下一篇:2022年我有一个航天梦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