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24-05-15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精选6篇)

篇1: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认识到位,实施有序,成效显著

——拦隆口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为使命,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认真探索高中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改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及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其中高中部18个,初中部14个。在校学生1611名,其中初中705名,高中906名。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36名,研究生4名,教师本科率76.9%,省十杰教师1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66名。建立了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12个,微机室4个。

2、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课改年级一共有学生692人,13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五十来人。任课教师64人,其中6人还担任其它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较繁重,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2人。

二、我校课程改革前期准备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打造特色管理

2010年青海省决定2010年秋季全面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学校走出应试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2010年9月,学校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同创建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组建了十个组织机构,一是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决策。二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与研究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与研究。三是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的认定及管理。五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学校“课程设置及选课指导小组”,负责课程设置和指导学生选课。七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负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八是学校“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九是“教师评价、教师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研修。十是学校“后勤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器材、场地等。以上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各职能机构各尽其责,使新课程在我校能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共同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文件精神和课改省市的有益经验等,从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务处、教研组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会;2010年秋季开学前期,学校就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教务处精心选择新课改资料及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的系列制度上传到校园网,印发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布置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修活动;教务处召开课改年级教师会就新课程通识内容、课程初步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作了分析、讲解; 2010年秋季开学初,学校组织召开了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培训会,会上教务处、政教处领导分别就新课程改革情况以及学分认定、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专题讲话,同时还给家长印发了《给全体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通识内容及学校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等;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和《拦中教务之窗》平台,大力宣传高中新课程实施,内容具体,宣传到位,如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课程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改了什么,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及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设及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的实施与管理,学生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等,广泛地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去。

总之,通过学习、讨论、培训、宣传等方式,我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方案、措施及意义,增强了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理念,转变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从而为新课程实施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特色师资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采取学校、年级组、备课组分层管理模式和专家讲解,小组研究,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去年暑假期间组织高中教师参加了网络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及省、市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今年也进行了高中课改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利用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湟中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县上统一征订有关学科实施读本,同时,派出7名教师参加北京、重庆、青海主办的国家级新课程实施培训,派出4名教师参加山东新课程实施考查培训,回来后又承担了对高一年级教师的二级培训。另外,教务处、学生管理处负责人赴新课程实施实验省区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在去年高一新生军训阅兵式及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领导发表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阐述了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如:2010年11月26日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专 题工作会议,并到湟中一中观摩学习,上学期先后组织我校高一各备课组教师到师大附中、湟川一分校、西宁五中等学校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去湟中一中、多巴中学参加高中课改现场会、研究性学习观摩活动。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基本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前进的方向。此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内培训,主要有高一备课组介绍教材整合与使用及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学习相关新课程实施资料等。学校安排教师自主学习,将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学习作为今后教师的业务进修的主要内容。本学期9月8日第八、九节教研组活动时间高二学科备课组与高一学科备课组进行结对子新课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转变我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青海省及湟中县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制订了《拦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拦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拦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拦中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拦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方案》《拦隆口中学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办法》和《拦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方案,并及时将以上方案印发给全体师生。方案的制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使全体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能明确目标、有章可循。

三、学校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拦隆口中学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及周课时数为:语、数、外各6节;理、化各4节;生、政、史、地各3节;体育、信息各2节;研究性学习1节;美、音各0.5节,此外还开设了1节班会活动课和1节校本选修课。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一般在每年8月份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校内活动:在非毕业年级各班轮流进行为期三天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每周班、团会活动时间,各班开展演讲、辩论及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举办书法绘画比赛及展览活动;举办读书周、科技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建立学生会,实行楼层长、宿舍长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突出学生自主管理。

校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开展的社区服务系列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生小组组织的校外公益活动。

2、社区服务

由政教处和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课改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主要由各学科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时间实行固定和弹性课时制。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上学期已确定了有实际意义的、具有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情况下,进行了开题报告,到现在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已经完成,我校高一(1)班第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零食对中学生身体的危害》在我县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获奖,现高二年级第二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正在课题的结题阶段,新高一年级选定了一些优秀教师为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并在第二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培训会,本周指导教师就如何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培训,第五周将进行在班级进行开题报告展示,计划在18周完成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评价、展示。

(三)校本课程开设准备情况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初具规模,学生选课走班有序进行,已形成自己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已开设《故事与素材作文指导》《古诗词鉴赏》《几何画板》《高中数学知识延伸》《阅读技巧训练》等13门校本课程,其中《几何画板》《舞蹈编导》《农民画》《中华美德18讲》等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照顾了学生个性差异,张扬了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每周二第八节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走班上课,高一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的26门课程的基础上选了18门课程正在组织学生选课,下周也将开课。从目前状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我校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四)学生学分认定执行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学校制定了《拦隆口中学学分认定方案》,明确了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规定了学分认定的程序,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并将该方案发到了每位课改年级师生及家长手中。同时设计了《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申请表》。该申请表是每位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教模块给全班每个同学做出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科模块测试”的等级分认定表,各任课教师把认定表填好后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负责将每个学生的学分认定表存档。

学科模块学习成绩(100%)=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方面(10%)+平时检测(10%)+模块考试成绩(60%),其中过程性评价(40%)由任课教师按《拦隆口中学过程性量化手册》的标准进行评价,模块学习成绩汇总后分2-A、2-B、2-C、D四个等级,对于模块学习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学校将不认定该模块的学分,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初。上年高一年级必修课各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已经完成,目前班主任汇总后交至学生管理处存档。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较广,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重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整个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学校制定的方案,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原则,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小组评定等环节。评价要求客观真实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划定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反思、检查、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过程,对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学习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从新课程实施一开始,我校着眼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关注点,开展以此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听评课活动,组织了高一年级8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进行探讨“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校高一年级教师带着对新课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课堂中教学方式逐步的在发生着转变。如:高一理综备课组提炼出的“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整理----适时检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学期高一年级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的编写工作,以上模式的运用已作为我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内容之一,且已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中,以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地运用和实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

一、高二年级教室墙上三面都有黑板,这为更多的学生展示提供了平台。建立QQ群为进行网上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利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试开期,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和下载相关的一些学案、课件等,进行“修改——试用——再修改”工作。总之,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们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上竭尽全力,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大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方法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课程开设还存在困难,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通用技术受到实验场地及师资的限制,虽然开了课,但效果不太好,通用技术的实验室建设也迫在眉睫。

2、教师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除了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以外,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还是停留在自学、向本校教师学习或网络学习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3、研究性学习,缺乏专职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进展比较缓慢,开展得不够得力,多数还在探索当中。

4、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们的新课程教学过程。

5、新课程的实施与现代化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一年级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两套设备可供使用,显然是不够用。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给目前的学校和教师带来不小的困难,按相关要求,电子档案、纸质档案、记录、评价手册,需要学校和教师完成的内容过于繁复,劳动量大,重复性劳动过多。如何将其合理整合,删繁就简,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进行研究的问题。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组织全体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程实质,用新课程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

2、继续组织有关学科、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借“它山之石”,促自己的发展。

3、努力探索新课程的新路子,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新课程的方法、措施。

4、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

在课改中,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培养一批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通过搭建平台,给政策,使名师脱颖而出,利用名师效应来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

2011年9月15日

篇2: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篇3: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 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 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 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 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二、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

1.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 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 留有充分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必修1安排了三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两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世纪初———21世纪初) 、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刚开始由于课时紧, 我们没有实施这些探究活动,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 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 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 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回答比较踊跃, 有的学生甚至还说出了家乡的一些名人, 这样学生就对元朝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后来我们陆续实施过探究活动课, 让学生自由组合, 通过查阅资料, 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示。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学生却体验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并获得了主动探索的“经历”, 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 形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 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 图文并茂, 增强可读性, 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 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高中生会形成整体的社会视野, 从而促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 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专制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 所以新课程围绕着一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一起有很大好处,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拓展思维能力。但是, 教材的模块编写体系跨度大, 跳跃大, 中外结合, 无形中使教材难度提高, 与课时限制, 学生基础差、不适应相矛盾, 这就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我们建议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再如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1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图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阅读与思考等都比较有意思, 能调动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对这次经济危机的认识。

三、对学生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研究

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贯彻的基本精神, 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通过历史学习, 学生增强了历史意识, 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总的来说, 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历史学习后, 认知水平、分析、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较大长进, 思想成熟了许多, 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了。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 这些都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对教师的认识:加强教师协作, 促进同伴互助

1. 变化。

在三年的课改实践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 教学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师生互动, 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即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2. 体会。

我认为比较好的几点做法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1) 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

课改开始时, 对于怎样教教材和如何使用教材, 大家都没有现成的经验, 更没有捷径。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备课组共同认可的一条经验就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我们实施过的有校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及校外与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在这里, 我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谈谈校内教师的协作。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 因此, 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学会新的教学技能, 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 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共同探讨课改之路。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有:

首先是同一学科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 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校让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 这样就为困惑中的我们随时切磋、随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讲每一节课前, 我们备课组的教师都会在一起讨论本课的地位、教学目标, 怎样处理教材, 共同讨论设计新课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些方法、设计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相互探讨中, 有时同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 都有可能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假如备课组中的哪位教师要参加比赛或去讲观摩课, 我们组内成员都会尽自己所能助他成功, 这更加体现了教师间可贵的协作精神。

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 所以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认真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教学手段等, 从他们的闪光点中启悟自己教学的得失, 权衡自己教学的利弊, 从中撷取能为己所用的。比如, 平时多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 虽然有时可能听不懂教学内容 (尤其是理科) , 但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 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在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节课时, 就得到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他们上网帮我查阅有关资料, 给我提合理化建议。比如, 在本课的导入中, 我就采用了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来让学生体会并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论。又如在讲经济全球化利弊这一问题时, 我采用了一位数学老师提供的“卫星拍摄的夜色下的地球”和另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人民摄影报》上“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照片, 这些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 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

反思就是对课堂行为进行总结。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 对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 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提高教学能力、业务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 教师更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我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 坚持对每一节课都做认真的课后总结, 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比如我在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节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时, 对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这一问题, 我先让学生看书总结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我发现除了少数学生以外, 大多数学生看书速度慢, 而且效果很差, 不会总结。在课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发现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 我很惊奇也很着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我认为, 学生会自主学习, 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 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 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 特别是历史教材, 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 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及上网查阅资料的结果, 我认为提高历史科的阅读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文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地图式”阅读法、“线索式”阅读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况采用其中的阅读法。我想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 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 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后我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和做题时采用以上阅读法有意地培养学生, 至今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中, 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把教学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随时记下来, 有时哪怕是几个字、几句话、几段文字, 那都是一笔财富, 将受用不尽。所以, 我建议同行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才能逐步提高。

(3) 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 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 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 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历史新课程是专题式教学, 需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基础知识和专题教学的关系。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对每一专题教学的驾御能力, 尤其反映了教师对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然这些学习内容也是许多教师以往的教学中常用的, 仍适用于新课程的教学) :学习的第一内容是时政,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 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鲜活的时事知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 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服务现实、展望未来。学习的第二点是注意选择新的理论文章和著作和新的教学改革方案。要实施新课程标准, 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有根本的转变, 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这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培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所以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学习的第三点是阅读《历史研究》等史学界的顶尖期刊, 吸收最近的史学成果, 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 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 改变历史课陈年老酒的形象。新课程改革紧跟时代脉搏, 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当阅读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各大报纸, 上网了解重大事件动态如新华网、国际在线等优秀网站, 观看电视新闻节目, 如中央4套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今日关注, 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等, 把握时代脉搏, 在每节历史课中都有鲜活的内容带给学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史、地理、时政、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 以更好地回答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篇4:高中英语如何实施新课程

关键词:实施 新课程 高中英语教师 有效性 主动学习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学生是发展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定了型的传声器,不再是以纲为本,以教材为依据的盲从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导向,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为了实行这一跨越,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局面呢?

一、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按照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表现为: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把真挚的爱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同享有一片阳光的平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想方设法地开展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上,以便更好地掌握。

三、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以激活学生情感为基础,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第二,要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让所教内容更贴近生活。第三,教师应把思与行作为有机的结合体,组织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下眉头等。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就能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误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仍然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四、合理利用小组合作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英语知识点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因此,教师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小组活动的办法,尽量地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助,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将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分享为主题的交互思维网络。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积极性。

篇5: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2年青海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语文教师培训

汇报材料

汇报人 赵邦海

2012.6.1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2青海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语文教师培训汇报材料

依照教育局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安排,6月13-15日,前去西宁三中参加2012青海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语文教师培训。现将培训情况做一汇报。

本次培训活动由青海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西宁三中承办,省教研室教研员哈薇老师主持。培训工作依照安排分为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与会教师观课议课评课。省教研室的三位教研员承担专题讲座任务,并和来自全省各课改中学的六十多名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

一 专题讲座:先行者的责任

十四日上午,省教研室郭炳山教研员为全体语文、英语课教师主讲题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

郭老师首先向与会教师讲述了我省自去年起高中课程改革调研时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种种迷惑和令人沉思的现象——2011年高中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面面观(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迷思),他将全省各地(西宁、海东、海西、海北、海南、玉树、果洛)的高中课改教学的迷惑和沉思归纳为七大现象:

(1)小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虚假的繁荣;(2)探究的泛化——囫囵吞枣追问;

(3)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景——盲目而苍白的造作艺术;(4)教辅资料牵制课堂——课时紧任务重的因素;(5)材料陈旧——缺乏引爆点、制高点、分析点;(6)过分依赖教材——忽略课程标准的使用;

(7)“对话”变成“问答”——缺乏“对话”的真实解读。

郭炳山老师在列举上述七大迷思时,逐条深刻阐释,提出了一些颇具深度 兼力度的的见解,如:应向学生提问探究性的问题而不应是程式性的问题;教辅资料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等。

郭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堂首先是确定目标以及如何达成目标,这是衡量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他以《文房四宝》为例,阐述怎样确立学习(教学)目标。他说,一条完整的学习(教学)目标必备四个元素: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能测量,行为条件受界限;行为程度有底线。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大致是:目标-实施-内容-评价,其中评价应与目标紧密联系。评价体现在课堂上最直接最有效的呈现方式便是紧紧围绕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练习,强化巩固课堂所学。

在谈到如何把课程标准目标变成学生学习目标时,郭老师采用分类法,把各种学习目标分成三大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列图说明,十分详尽。其中一点很重要的认识和做法是:突显可观测能测量的诸多行为动词,突显它们在目标中的作用。列表归纳如下(部分记录不完整):

分类

果 性 目 标 体 验 性 目 标 表 现 性 目 标

目标 知识 理解 应用

行为动词

说出 默写 背诵 辨认 列举 复述 解释 说明 归纳 概述 推断 整理 设计 辩护 撰写 检验 计划 推广

经历(感受)参与 寻找 交流 分享 访问 考察 反映(认同)感受 接受 欣赏 关注 拒绝 摒弃 领悟(内化)形成 具有 树立 热爱 坚持 追求 模仿 操作 迁移

模拟 再现 例证 临摹 扩(缩)写 完成 制作 „ „ 如何界定和认识学习目标的内涵以及构成关系,也是郭老师专题讲座的重要内容之一。郭老师说,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然后说明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与之前提到的四个元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郭老师归纳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一步,明确学习信息,使之具体,清晰,可测量,可观测;第二步,选择评价任务,即“证明学生达到应知和能做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对目标怎么进行评价,评价工具的开发:设计题型,模拟表演,讨论,师生对话,课本剧表演等);第三步,制定评价标准,即“用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准则”是什么?(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郭老师的讲座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因为他的阐述是建立在实践研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的,故结论具有说服力,有代表性,如能验之于教学实践,必将真正产生专家引领的示范效应,我们有信心依照郭老师的引领,走进自己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郭炳山老师讲完之后,省教研室的语文学科教研员哈薇老师给大家主讲题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专题讲座。

哈薇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这一专题:

(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展示专家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评价的标准,非专业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评价,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诸多困惑。特别指出过去所说的“三纬目标”与今天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时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有效教学是什么?

引用华东师大崔永漷教授的话说是“教的有效,学得愉快,教得更好”。怎样教得更好?其实质便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线教师从速度、体验、效益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是一种判断标准。反思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三点:课堂留给学生的时空太少;备课教学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课堂评价检测泛化,缺乏层次。

怎样学得愉快?要求我们教师寻找创造和把握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策略。如:当学生有兴趣时,学生学得最好;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学得最好;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时,学生学得最好;遭遇到理智挑战时,学生学得最好;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学生学得最好;能够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学生学得最好。

为此务必将课堂还给学生,还给他们时空,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练习、自练自改的时空;还给他们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由联想、独特感悟的个性;还给他们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意见的权利;还给他们尊严,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思想尊严。

回归思考给我们的启示。回归思考给我们的启示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得到的启示有: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显性、可测、适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程度;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的自己学习演练;教师课堂的职能是引导、点拨、纠错;课堂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平等;教学要重视规律(概念)的得出过程;要重视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的设计;用学生的掌握度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等。

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有效目标,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指导,有 效评价。

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该模块的要求,符合单元(章节)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五个方面确定,并举《再别康桥》为例进行阐释。

基本目标的活动设计应遵从思维展开: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期待的学习目标);哪个(些)活动对于实现这些目标效果更佳;这个(些)活动在教学步骤的哪一个环节(阶段)更合适;这个(些)活动的价值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通过这个学习活动要发展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活动;我要利用哪些辅助手段来帮助、促进学生学习;这些都可以视作有效教学的着重点。

(三)怎样教得更好?

研究,才能教得更好!“马鞍形现象”告诉我们,教师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研究,而研究的有效途径即为反思。我思故我在——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种反思性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素养提升的核心。反思也是方法论:教师的自我内心对话(想一想);以“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所想,自我分析;同事合作讨论;行动研究等,不一而举。

反思应不断提升水平,只停留在教育技术层面,属于前反思水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推进到理论分析层面,当视为一种准反思水平,提升到价值判断层面,这才是真正的反思水平。反思意识觉醒,反思能力增强的前提便是系统的理论学习。

提升教师素养,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言而喻。为此,在不断提升反思水平的同时,还应寻找专业发展的生长点,比如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把握机会,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等。通过学习,我 觉得哈薇老师的阐述更加贴近我们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关心我们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设身处地急老师所急,想老师所想。哈薇老师谈吐自然,风格平实,仔细咂摸她的每一句话,都觉得意味无穷,让人受益。

下午,由省教研室的另一名教研员张小海老师主持讲座,他的讲座题目是《课堂观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老师的讲座分四个部分:现行听评课制度存在的问题;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框架;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示例。重点落实在对课堂观察的阐述解读上。

张老师认为,现行听评课制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去专业化”,“为听评课而听评课”,不合而作等。而有效教研呼唤观课议课也必须具备有效性,进而突显出规避听评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

在第二部分的讲述中,张老师首先阐述何为课堂观察,他认为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管(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工作流程,也是一种团队合作。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最终要促进合作体内每一位成员的专业发展。

紧接着,张老师强调课堂观察的程序,分课前观察、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每一部分中,做课件教师、观课教师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职责、任务。在阐述完课堂观察的程序后,又强调了课堂观察的意义。

关于第三部分,张老师针对下发的相关材料,逐项进行详尽的说明。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角共六十八个观察点展开去观课议课。如能依照这样的维度、视角、观察点观课议课,必将极大 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当然,一堂课不可能完全用这么多观察点去观察评价。作为观课议课者,事先应当确定好观课点,以便更加有效地认识观察课堂,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发展。

最后一个部分,张老师希望老师们在借鉴、利用现行有效的评价量化的多种课堂观察工具的同时,还应不断创新,促使课堂观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张老师的讲座尽管很长,但结构清晰,讲座针对性强,所提供的课堂观察框架便于操作利用。在随后进行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实践检验。

二 同课异构:新课程的灵魂

十五日上午,来自湟源一中的王晓君老师和西宁三中的李志国老师讲授《拿来主义》,下午,由来自民和一中的范小慧老师和来自格尔木一中的罗秀萍老师同上《哈姆莱特》。

借班上课之前,四位教师分别进行说课,王晓君老师说课标、说目标、说学生、说课堂、说教法、说迁移,思路清晰,环节分明。李志国老师说课标、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学情、说思路,层次清楚,功底扎实;范小慧老师说教材,说策略、说能力培养,处处强调要把问题落到实处,这是一种十分鲜明且很重要的课标意识、课堂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罗秀萍老师说教法、说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流程、说思路,突显出个性化教学的浓浓意味,令人期待。

王晓君老师是我的同学,其讲课风格还是第一次领略。本堂课感觉有点乱,课件设计过于繁琐,导入课文费了不少时间,而且实效性还不强。老师的准备工作显然是相当充分的,却没有兼顾学生。三中的学生表现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想和期待,有专家说,课堂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像《拿来主义》这样的经典名作,教学时若脱离内容本身,则其效果难以想象。又想深入解读 教材,又想生动形象地展示课件,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内容就完不成。只有四十分钟时间,要解读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还要联系现实迁移训练,哪能事事都能做?所以说,尽管准备充分,但这种充分验之于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哈薇老师由此想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长课文短教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李志国老师教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其导入比较精炼,对照前一堂课,不改不行啊。整体把握(结构分析),检测学案、合作讨论、论证方式阐述、论证艺术讲解、拓展延伸训练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但仍然只能说备的详细,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在李志国老师的教案中,用了不少行为动词界定目标、任务、方法、能力等,如展示、读准、交流、完成、整理、背诵等,但是有了优秀的教案,并不等于就会赢得成功的课堂。印象中涌出来如下一些词语,算是对本堂课的一个总体评价:时间紧,任务多,内容压缩很厉害,学生怕是吃不消,难以消化。又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一种浓浓的文化意蕴,课改到了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范小慧老师正如她在说课中强调的那样,试图把每一个问题度落到实处,殊不料,她的最大的问题便是问题设计太多,且没有层次。老师和学生非但没有跳出问题的樊笼,反而深陷其中,深受其害。

听完这节课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实践中尝试的一种做法,那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这样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定学习方法,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这样中途借班上课就有了针对性,教师不至于唱独角戏,也不会出现众多尴尬的场面,也不必为讲课而讲课,为学习而学习。

格尔木一中的罗秀萍老师看来要“老练”得多,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显然自 出心裁。相对而言,课堂气氛最为活跃。与前一位老师比较,两个人有一些可比性,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经典名著的朗读,设计问题针对教材,针对剧中主人公,针对学生。这位罗老师的 “老练”在问题设计上就能显示出来,两个人都在课件上打出了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那句经典论述:“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范老师仅作展示而已,而罗老师却宏开一笔:“什么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学生从哈姆莱特的思想行为展开分析,很自然地想到了亲人、生命、理想、信念、爱情等词语,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名著之间的距离。两位老师在自主探究中不约而同设计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这个设计有价值,它是对恩格斯关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名言的具体的明确的再认识。可惜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在范老师的课堂上难觅踪影,而在罗老师的课堂上,却将它演绎到了极致。罗老师先后让六个学生用四字词语(老师要求)做了回答,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位罗老师的“老练”还在于不囿于课件,还有久违了的板书设计,且板书分明,条理清楚,可以想见其功底扎实,具备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应有的基本素养。可以说这是唯一一节结构完整的课,也是一节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的课,还是一节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课。

三 总结反思:共同体的使命

原计划安排在十六日上午进行的总结反思提前到十五日下午进行。这个环节的基本思路是:做课教师教后反思,观课教师分组讨论,中心发言集中展示,放眼课改总结反思。

在做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时,各位教师坦言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不足,让人觉着带着镣铐跳舞的滋味真不好受。在观课教师分组讨论当中,也能听到一些激烈的言论,毕竟与会教师中不乏经验丰富者,见解深刻者,而可资借鉴的观察点何止六十八个!于是批评的声音汇成了主流,老师们的批评远远超出了课堂本身。这让我自然联系到了去年在鹿泉一中的全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情形,历史的一幕惊人再现。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却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这样如潮的批评,意义究竟在哪里?设若如此磅礴的批评真正能够促进新课程的健康良性发展,真正能够促进师生的成长,谁又能否认它的价值呢?

在中心发言集中展示环节中,各小组中心发言人用词委婉,含蓄有分寸,毕竟在座的都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最多的老师。我以为,除了第一小组的发言没有什么特色外,其他三个小组的发言个个十分精彩,见解不同凡响。我们第三小组从讨论到中心发言,一直表现得十分活跃,或许主体是湟中人的缘故——哈老师之前在专题讲座时充分肯定了湟中课改所取得的成就,算是对我们的一种勉励吧。

篇6:乡镇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课改机构

关于课改工作,县教委主任高思成曾经强调:“第一二次会议后不启动的,属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三次会议后都不启动的属于校长的智力有问题。”可见,课改工作是否进行的首要因素是看校长是否认识到位,是否重视。而课改实验是否能扎实开展的保证是看改革工作领导机制是否健全。为加强我校课改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经常性召开会议研究课改工作,给课改工作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吹角小学课改方案》,同时成立学科课改实验小组、课改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验等研讨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新课程师生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反复宣传,引导参与,营造课改氛围

在课改初期,我校反复召开教师会、家长会,并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等阵地,有计划地宣传课程改革内容;并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课改的新理念、新精神走出校园,深入民众,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把课改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让每个相关人员明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与课改同行,坦然面对课改,支持课改,形成良好的课改氛围。

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课改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校两只队伍的素质是否达到课改的要求。原有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为了尽快适应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课改工作,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培训提素质

学校提出“没有课改理念的老师,不合格”,强调“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直面课改,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学校充分客服规模小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投入大量经费,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以求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近一年来,我校派体育教师到东北师范学校学习10天,派班主任组长到北京学习半月,派十余名教师到县外学习培训、听课,县内学习的达上百人次之多,音乐、美术、体育为期一个月的转岗培训各一人参加培训。每培训一人,带动一遍。为了起好示范作用,校长亲自主讲培训教师,并在期刊《新课程学习》上发表《比值是否有单位的初探》等文章,促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挖掘校本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传递课改信息,传播课改理念,指导课改活动。学校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教研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通识培训,新课程理念教学光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从XX年9月到2011年2月,从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到校本培训,从行政人员到实验人员到全体教师,学校新课程培训一直贯穿整个实验的始终。通过培训、学习、感悟、实践、体验、反思、交流、升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目前,教师已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课改实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新的教育理念。

(二)实施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一五五”课改模式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校提出的“一五五”课改模式。即:一原则、五步走、五重视。

(1)“一原则”:教和学同步互动原则。

(2)“五步走”即“一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步感悟目标;三步自学铺路;四步主干导学、合作交流;五步课堂回顾、小结自我”。

(3)“五重视”即课堂教学做到重视“情感、个性、自主、探究和迁移”五个教学策略。

每位教师通过对该课改模式的执行,要达到十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有新变化;二是学习方式有新转变;三是备课要有新思路;四是评价改革有新突破;五是课题研究有新成果;六是信息技术运用推广有新举措;七是理论学习不间断;八是教研活动求实效;九是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有新起步;十是课改不忘育人之本,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生教育和绿色网络文化与课改有机结合。

(三)发挥教研组作用,以求教科研新校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此,我们把科研目的定位在主要是针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学校领导亲自抓教科研工作,从分析教学现状入手,找出教学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发动全体教师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搞教育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交流和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我们还组织有关教师就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集体教研,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开发校本资源,搞好课程建设

2011年9月,学校制定《吹角小学校本课程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共10人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教师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拟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传统,充分运用吹角黄桷树科研试验基地,立足学科特点选择并组织教材内容。目前,正在实施对《古诗文快乐大本营》、低年级《手工课教材汇编》、《人的基本礼仪七十四条》、《黄桷树的成长记录》等校本教材的整理、编著工作。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地充实了统编教材,满足了学校课程的需求,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五)挖掘社区资源,拓宽实践视野

上一篇:关于节能减排的文章下一篇:优秀团干评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