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课堂管理

2024-06-26

有效地课堂管理(共9篇)

篇1:有效地课堂管理

《有效地课堂管理》

推荐理由:

本书力图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全方位指导。

该书再版六次,可谓小学课堂管理方面的经典之作。实用性强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

讨论内容聚焦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涉及小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篇2:有效地课堂管理

在我看来,组织课堂纪律,让孩子们静下来认真听课是一节课正式开始的第一步,而且组织管理课堂也是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认为我在管理课堂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也是漏洞百出。比如让孩子们重复老师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这个方法刚开始用还不错,后来孩子们重复不上来,我除了提醒他认真听课,像别人学习,竟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因此我在网络上搜集资料,学习如何管理纪律,接下来我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纪律的好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纠正一下大家对管理纪律的认识方面的误区,适当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尽管有维持秩序的功能,然而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交流和发展,而不是秩序。课堂管理不但关心学习秩序,而且关心学习气氛和学习效果。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方面,很有可能走进管好纪律,孩子们安静下来就好的误区。课堂管理的实质是提高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管理课堂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语言,课堂管理的语言就是一个精细化的工具。而当课堂出现纪律问题,教师进行干预,出言一定要慎重。当课堂出现纪律问题时,教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第一句话说得对不对,好不好,往往决定着整个事情的走向和成败。

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师生冲突而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的若干语言技巧如下:

1.行为描述代替泛泛指责。减少主观色彩,不轻易做人格评价,这是避免课堂上师生对立的重要策略。行为描述指尽可能平实地、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一个确定的不良行为。泛泛指责指针对学生性格和特点泛泛地批评贬损学生(比如指责学生“懒惰”、“粗心”、“太坏”)。泛泛指责往往是夸大了问题,将问题描述成巨大无法解决的困境。

2.表达情感代替做出评价。教师只描述自己的感受,使用“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不要评价学生的个性和人品,这样的交流常常会更有效。学生们愿意听到老师的真实想法。教师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显得更诚恳,同时也比较不会伤害到学生。只要不受到攻击,学生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

3.开放式问话代替封闭式评价。教师的第一句话,不要轻易做结论(即使你看到清清楚楚,也不要说死,留有余地好回旋),不要用指责的口气,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要用询问的口气,千万不要讽刺挖苦。也就是说,教师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以便以后可以进退自如。

4.拿规则说事,不搞人际斗争。案例1:学生上课在动 交流不当:“你上课乱动什么,/你瞎动什么,” 改良后语言:“请注意课堂纪律。” 同样是维持纪律,前者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了,结果很可能“引火烧身”;后者则有点像“置身事外”。

5.简明扼要代替长篇大论。课堂管理语言应该尽量简短,反应敏捷,速战速决。这一方面是因为课堂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因此若是一个学生犯错误,教师长篇大论地批评,让全班同学“陪绑”,这样是极不明智,不得人心的。课堂上的管理语言往往是被迫的,响应性质的,只有当教学出现障碍的时候,才需要管理语言,如果教学能行云流水般进行,管理语言就是多余的。个别谈话固然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它不能在课堂上进行,教育问题生应该在课下。另一方面,长篇大论本身令人生厌,而简短的言语更有效。

6.清晰的期望代替含糊的指责 运用清晰并且富有针对性的措辞,更能使学生按照你的要求行事。相反,含糊不清晰的措辞容易使学生感觉迷惑,容易引起师生冲突 案例1:老师要求所有同学安静看书,而一个学生正在和同桌说话,含糊指责:做事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停止这样愚蠢的行为)。清晰要求:我希望你停止和他说话,安静地看书。说话有针对性是值得训练的沟通技巧,而含糊的措辞常常会换来学生愤怒的反应。

7.把学生思路引向拿出对策 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研究问题、拿出对策,容易使学生冷静下来,减少师生对抗的危险 案例1:学生动手打人 老师A说:“你不应该打人,你应该和同学团结友爱。” 老师B说:“咱们来想想新办法,看看不用动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你应该”这样的句式被教师们过于频繁地使用了。“你应该注意听讲”“你应该按时完成作业”,“你不应该迟到”……这类话过多地在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时使用。“应该”是道德语言,行政语言,而不是科学语言。

篇3:适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

一、师生课前下足工夫

首先,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师生都应在课前吃透教材。要了解第一个单元的编排意图、每一课的具体写法。如:《桂花雨》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鲸》是一篇说明文,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概括该段的总起句。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开国大典》的作者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几个重要场面描写……每一篇课文只有教师吃透了,才能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小练笔来。其次,学生在课前要下足的工夫是大量阅读,写好阅读卡。阅读卡其实就是学习笔记。要求学生写出书名、作者、摘抄好词佳句、写几句读书体会。因为要每天写阅读卡,这样逼迫学生去阅读,长此以往,阅读能力就提高了,积累的词汇也多了,写起作文来就觉得下笔如有神。

二、及时有效的仿写

指导学生写小练笔,不仅要把握时机,还要教给学生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开门见山、前后照应、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修辞手法:象征、夸张、拟人、比喻、反问、设问等,都要在每次的小练笔中具体指导,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仿写。

在好的段落,课文新出现的写作方法中及时练笔。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这些课文无论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落花生》一课,作者写作时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可问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你可设计小练笔的题目《蜡烛颂》《粉笔赞》《扫把颂》,可这样写道:我从扫把身上学会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周围的环境更干净,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清洁工人,他天天都在帮助我们打扫卫生,自己不怕苦不怕脏,让我们的城市变得干净整洁。自己拿着微薄的工资,却毫无怨言,这不就是具有扫把精神的人吗?这样一练,学生明白如何写借物喻人的文章。

在空白悬念处及时练笔。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有一些留白之处,有时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有时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些空白是文章内容的深化,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漆黑的瓦砾下,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设计小练笔的题目是《坚强的等待》,有的学生写道:阿曼达在废墟中会这样想:父亲曾经给我许下过承诺———不论发生过什么?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所以他对同学们说:“不要慌,不要怕,我们要保存好体力,我的父亲一定会来救我们的。”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适时、灵活地巧写

如何把握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时机,才更为有效呢?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一般来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或感情升华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词语;经过整堂课情感的积蓄、酝酿,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例如学完《慈母情深》时,我立刻煽情道:“母爱多么伟大啊!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慈母情深,你的心情也许不能平静,会想起身边的哪个人呢?你有什么话想对他(她)说呢?请你动笔写一写吧!”学生写的内容精彩纷呈,有位学生这样写母爱:妈妈,您掉下的那些头发,包含了对我的多少担忧,你担心我冬天会冷,夏天会热,睡觉会怕,打针会痛……这样灵活地把握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时机,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四、适时赏评

小练笔写后,若不及评价,学生不知自己的文章是否写得好,因此小练笔要及时赏评。一堂好的小练笔要重视评价,评价有自评、互评、点评和赏评。我喜欢用赏评的方法。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一是抓语言特色的赏析,看文章语言是否生动,特别是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二是抓写作手法的赏析。每堂课老师都会教给学生写作的手法,赏评时就问学生小作者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抑扬、悬念、托物言志……学生赏评后,教学生修改自己的小练笔,让学生明白自己用上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来写的,没用上这手法的修改好,会用上写作手法去写,这样才能做到每课一得,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成为高效的课堂。

总之,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及时仿写,适时赏评,让学生写作时不盲目,根据每课的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练笔,真正做到一课一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正>每次交日记本,总有十几个学生不交,让语文老师头疼。这说明了一个原因,学生不会写作,觉得写日记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师生课前下足工夫首先,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师生都应在课前吃透教材。要了解第一个单元的编排意图、每一课的具体写法。如:《桂花雨》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鲸》是一篇说明文,每个自然段的开头

参考文献

[1]李旭红.谈课堂的有效小练笔[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Z1).

篇4:扎实有效地课堂练习

【关键词】“服务”课堂 《语文课堂作业本》 扎实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70-02

我们的语文课最好的教学伙伴应该就是《课堂作业本》,这对我们课堂来说应该算是“标配”,基本上的主课程都会配有一本《课堂作业本》。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我们身边的“好伙伴”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将它忘记,或者是将它放在一堂课的结束时,做为验收学习成果的工具来用。所以,老师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它是“课堂”作业本。

《语文课堂作业本》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编写的。它涉及内容全面、广泛,有一篇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有容易混淆的字音、字形的选择,有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与运用,有与课文相关的各种句式训练,有背诵课文的默写、填空,有文中重点、难点段落的品读理解,也有片段的想象写话小练笔……可以说《课堂作业本》是包罗字、词、句、段、篇的一本综合性练习。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作业本》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扎实有效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1.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是每堂课必须有的,可是,我们的预习作业往往是读一读、划一划。即读通课文、划出生字与不懂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做预习作业或敷衍了事。这样导致我们的课堂经常两级分化,预习得好的同学紧跟老师的节奏,没有预习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如果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将《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基础题作为预习的作业,有了书面的反馈,学生就会更认真的去完成。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生字词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因此,《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根据意思写词语、写近义词等,都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完成。预习因此变得更高效。

2.教师备课

现在教师备课,都提倡备导学案。我们在备课时往往舍近求远,常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教参,提取本课词、句、段的重点。其实,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上,已经有对本课重点词、句、段的练习。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备入导学案中,省时、高效。

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基础知识题,不仅可以记住字音,还能记住字形。对课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而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为预习指明了方向,概括主要内容简单化了。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较简单的题目进行自我检查,如课堂前几分钟检查预习情况,到练习中检查有没有写错别字,要注意些什么,既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又达到及时反馈和减少错误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检查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作业的质量,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课堂消化,突破作业资源理解的重难点。

我们语文老师总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点,学生总是记不住?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已经回答得很好的问题,在课后写作业时又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内阅读。学生在课堂上能把问题回答得很好,说话流利,符合文本的意思,可是一到作业上,各种问题出现:顾左右而言他,没有重点;回答不够全面;更有些敷衍了事。其实,根源在于语文课堂上说的多,写的少;瞬时记忆多,长久记忆少的现象长期存在而没有引起重视的缘故。

高段语文教材中,第二课时要安排理解重点句,体会文章主题,解决疑难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一般是作业本的后几题,难度系数增大,需要教师有的放矢,有效突破。如人教版(五上)《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句式:“诱惑人的鱼可能是( ),可能是( )。”这里的“可能”很宝贵,没有唯一的答案,更符合实际,思想不僵化,这样课堂才会灵动。课堂作业与教学流程融合,教与学做到同步,与习题同步做到方法有效指导。课堂作业“随堂化”抓住了课堂这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课堂练笔,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听、说、读、写抓起,这四方面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我们高段的《语文课文堂作业本》中,很多课文后面都有一个小练笔,如:五下第5课《古诗词三首》第5题小练笔: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发挥你的想象,从本课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把它改写成一篇短文。

像这类作业本中有小练笔的课文,我们就能直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而没有安排小练笔的课文,我们也可利用《课堂作业本》完成“写”这部分内容。如:摘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文中哪个人物令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等诸如此类的练习,都可以为我们课堂上“写”这个环节服务。教师无需再费脑子去设计,学生也可减轻负担。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一节完整的语文优课中应该科学有效地落实课堂作业,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轻负优质。所以,我们把《语文课堂作业本》备进课里,让《课堂作业本》真正走进课堂为老师、学生服务。发挥《语文课堂作业本》在预习、教学、练习、评价、复习等教学环节的有效作用,不仅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疑难问题,还能提高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作业习惯,从而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语文课堂作业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篇5: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本学期我,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通过探讨与交流,我们克服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现将本学期研究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收获

1、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关于有效提问与导答的一些书籍,如:()。课题组在活动时,总是将理论学习和问题探讨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验证理论。其次我们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我们还经常走出校外观摩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先进理念。这样多层次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2、深入反思,有效交流

我们始终坚持参加总课题例会。认真完成总课组布置的工作,同时结合本子课题,组员间做到定期不定期的相互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新信息,新体会。本组成员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题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其中潘香君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功能》发表于《新课程》杂志上。

3、依托课例,实践研究。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4、完善表格,提升质量

本学期我们在记录课堂实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我们的课堂观察表。我们还特意聆听了名教师工作室项阳老师如何指导她的成员记录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与理答技巧,观察了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记录表、评价表。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完善了我们使用的表格,意在有效地进行操作研究,提升研究的质量。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好自己的一整套研究材料。

二、问题或不足: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

3、提问时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反思的深度不够。

5、对于有效导答知之甚少。

6、资源库的建设很少有学生的资料。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现状,提出今后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1、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校外、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深入课堂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3、搜集关于有效导答的资料,认真学习并内化导答的策略。

4、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搜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特别是学生的资源,逐步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篇6:如何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每课一歌、有谜同猜、绕口令等活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_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彩,注意力分散。据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四、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篇7:有效地课堂管理

元宝山矿区小学李斌

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以来,课堂教学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任务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是实现合作学习的良好途径,教师要通过“任务型”的教学,用交互性任务来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设计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运用旧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努力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很多的合作学习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亲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新课程也体现了诸如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民主与法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新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实施改革中提出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合作学习的实质所在。因此,倡导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延续从前我们进行过的小组学习(这种小组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服务的),而要把团队 1

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和内容。合作学习的目的还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关注有效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合作学习。

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以及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实践中发现,小组讨论中经常存在着学生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讨论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而在闲聊,始终不能进入状态。

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组建好学习小组。我们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显然这种让前后桌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不适合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构建合作小组呢?实践中,我在编排座位时就作了充分考虑,合作小组的成员在教室里的座位应当集中,不要分散,那么,在编排座位时我就充分优先考虑学习小组的组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方面;小组人数一般是3~4人,组建原则是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以4人小组为例,组内有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随时进行座位编排(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的竞争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争取学生共同进步。

学习小组建好后,还要教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建议学生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汇报员。小组长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权力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中心发言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这样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

另外,我要求学生发言时以小组内成员都能听清楚为宜,一般不提倡大声争执和发言。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要求学生记录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时叫学生起来复述别人发言的要点或对别人的观点作出评论,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了。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定期评比,评比时按照遵守规则、认真倾听、准备充分、勇于创新等诸方面进行评比。对于评选出来的个人或小组,要在全班提出表扬,奖励蓝猫、小精灵等学生喜爱的卡通标志,规定某一标志为十分或二十分,以此来计分,结算小组每课积分,每周、每月评选周冠军、月冠军,加以奖励、引导。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在小组讨论时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最好。

三、要精选合作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吃

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就学生特别感兴趣,乐于探讨的问题设计和安排合作学习,不能泛泛进行。在教学新知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直接由“我”受到了什么启示入手,让学生通过深入读文,讨论詹姆斯在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活动前,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组内成员角色,组内成员进行有序活动。学生在深入读文后,分别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以及把鱼放回湖里后的心情进行了讨论,最后学生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詹姆斯到底应该怎么做上,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次小组活动气氛热烈,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且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依靠的一个整体。在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相互配合,懂得了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道德修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集体智慧和力量是无穷尽的。

四、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各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的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不能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空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小组讨论前,学生要先进行独立学习,自学质疑,搜集信息……但每个学生的起点和条件是不一样的。如个人知识的储备量,能力的强弱,藏书量的多少,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各方面都拥有优势的学生毕竟不多,这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有部分同学就会因种种因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给每个学生预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内容,必要时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回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的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五、教师要担当好合作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或在教室里走一圈就回到讲台上等待学生讨论结束,教师不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或者只需看一看学生活动情况,不参与其中讨论,出现这样现象,问题在于教师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起什么作用还不很清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

3、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筛选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围绕重点思考讨论真实的问题;

4、参与学习对话,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有效

评价。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有效指导,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给予小范围重申;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正确完成了任务,可帮助其他组完成;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篇8:如何有效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 民主的方式是培养创造力的先决条件。音乐教育应该是民主、平等、自由、宽松、愉悦自由、生动活泼的。民主平等、自由、宽松、愉悦自由、生动活泼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上, 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 是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的基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轻松愉快、没有思想负担了, 他们才能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 大胆发言, 大胆歌唱等。所以, 不论学生表现如何, 都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及时肯定学生, 让学生处处感到温暖, 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

二、不拘形式地激发学生兴趣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后, 人们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 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索, 使活动过程和认知过程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因此,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 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就应从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 以才艺吸引学生。作为教师, 不但要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知识, 还要懂得与之相关的学科, 要一专多能。特别是音乐教师, 在器乐演奏和声乐表演上要有一定的造诣, 教师能吹拉弹唱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 并向老师学习, 如果学生中有特长的学生能表演, 效果会更佳。教师的音乐素质是学生信赖和崇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 用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课堂气氛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唱歌课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给学生美的示范, 因为音乐的美比起其他艺术形式的美与人的情绪反应联系更为密切、直接, 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 所以, 哪怕是一首短小的简单的歌曲, 也要做好示范。第三, 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 把抽象的音符、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有趣的游戏, 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歌曲接龙、猜谜语、班级歌手比赛等。

三、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是了解“学什么”, 更要学会“如何学”。音乐传统教学中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法, 老师教唱一句, 学生跟唱一句, 这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思考、去自主完成,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地提出问题, 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 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起学生的求知需求。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听音乐写动物名字时, 可让学生带着“动物的形象、动作特点、行进速度、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等问题进行欣赏, 从而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即节拍、节奏, 速度、力度、音色与音乐作品表现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经过听赏音乐, 使学生逐步领会音乐作品情绪情感和音乐形象的变化, 通过联想和想象, 激发学生对所描绘的音乐主题 (动物) 形象的情感体验, 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引起共鸣。因为在教学中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保持着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进行学习。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力的时代,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我的音乐课上, 我经常让学生聆听歌 (乐) 曲, 并发挥创造力, 把主动权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设置问题情景、相互提问、为乐曲另起名字、用多种形式大胆表现音乐、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动作、为歌 (乐) 曲重新填词等等。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 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 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有调查表明, 在课堂上某一学生回答问题时, 其余的学生约三分之二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 而在分组活动时, 分心的学生只有2.1% (鲁杰《教育社会学》) 。可见, 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到音乐教学中, 如打击乐器的练习, 通过小组的互相合作与模仿, 可以大大提高节奏准确的质量;练习歌唱时, 通过分组可以使学生快速唱好歌曲;练习为歌 (乐) 曲重新填词或进行续写乐句时, 有了小组的讨论与筛选, 写出的歌词与乐句一定会更优美、更动人。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学习这一形式, 就改变了那种“几人唱戏, 众人旁观”的局面, 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充分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在这一形式中, 老师只能是跑龙套、敲边鼓, 或者是综合归纳的角色, 不能越俎代庖, 只能鼓励学生得出最佳答案。

篇9:体育课堂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堂       组织教学       教材

在体育课教学中,课堂组织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课的组织与进行主要是在室外操场上实现的,学生活动范围大,外界环境影响大,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链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依据体育课性质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1.抓好体育課堂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2.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利用“山连山,水连水”或“反手势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做好课堂的小结。

二、依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的齐步走,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踏步走的动作;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齐步走要领,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齐步走的方法等,每一课时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踏步走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学生在原地走的时候比较不错,但一到齐步走的时候脚步就容易乱,学生对口令“一二一”不太敏感,我就可采用《弟子规》中也是三个字来代替“一二一”。学生听了比较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了齐步走,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教育,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进行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2.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衔接时,用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他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理财沙龙主持稿下一篇:如何当好“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