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024-06-29

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篇1: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轻音乐《梦中的婚礼》,师有感情地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淳朴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李汉荣,到大山深处去拜访好朋友。大家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

2师: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满怀好心情,一起走进山林……

二、听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我看着同学们个个绽开着笑脸,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很高兴,好!现在开始。

2听朗读。

3师: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按照顺序齐声说就行了。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以上是有称呼的景致,没有称呼的景致:石头、落叶、小花

师: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生:(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我们说以上这些是我们的亲戚,还有石头、落叶、小花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三、研讨课文。

1师: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浏览课文。

3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说。

老师准备:(1)我喜欢老桥,(深情地朗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2)我最喜欢的.是:“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我最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4)我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4、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有了答案吗?谁来说说。

明确:“山中访友”比“林中观景”更富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它把我们带进了那童话般神奇的世界,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物我交融的心境,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呢?

5师: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齐声朗读全文。

(师生同读,音乐声起)

四、拓展延伸。

1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播放音乐。)

师: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同的美景,请把刚才听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记录下来,让我们集思广益,看看哪一位同学想象最丰富,语言最生动。

(循环播放音乐)

老师准备:

(1)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2)我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五、结束语。

师: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课后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相信你们会留恋往返,受益匪浅。

篇2: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

课  型:略读课

教  法:谈话法、启发法

学  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篇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 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 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 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 访的是谁吗? (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 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 下面请自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 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 (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 (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 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 (先自己观察, 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先勾画, 再对照课文看插图, 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 为下一步细读课文, 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早晨, 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 什么都不带, “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 说明了什么? (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 (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 名望很大, 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 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 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2) 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 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 生根长枝, 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作者把树当做朋友, 树也把他当做朋友, 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 有什么感受?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 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3) 理解句子:“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 ……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 (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 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 (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 ——— (学生接读) 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 细数精致的纹理, ——— (学生接读)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 (学生接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 (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 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 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1) 雷阵雨骤然而来,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2)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 (群鸟归林时。)

(3) 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 (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 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 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 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 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 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 更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篇4:《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访的是谁吗?(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下面请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先自己观察,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先勾画,再对照课文看插图,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细读课文,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早晨,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什么都不带,“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说明了什么?(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①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②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作者把树当做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有什么感受?(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③理解句子: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学生接读)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

(学生接读)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学生接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①雷阵雨骤然而来,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②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群鸟归林时。)

③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更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设计意图:加强朗读,方能有效培养语感,通过朗读,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前边的理解字、词及重点句、段,最终都应落实到对语言的感悟上,这也才谈得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篇5: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板书:题目、作者)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ng)

唱和(h鑌~)湛(zhn)蓝

栀(zhī)子

玄(xun)奥

清澈(ch鑌~)

禅(chn)心

犬吠(fi)憔(qio)悴(cu靄~)树冠(guān)

凝(nng)静 整体感知

1、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作准备。)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2)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明确】(1)(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篇6: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

用心爱心专心

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篇7: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篇8:《山中访友》一文确有败笔吗

以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见长的《山中访友》的确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散文。但是《既》文的作者却认为该文中第6自然段“此刻就我一人”“在无人的山谷”两句乃佳作中的败笔, 破坏了文章的和谐一致性, 影响了表情达意的完整明确性。显然, 该文作者把文本之中的叙述者与叙写对象 (即文本中的自然之物) 混为一谈了, 并由此得出了不该得出的“两句似应删去”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 “此刻就我一人”并非败笔。第一, 从叙述的角度看, “我”是文本中的叙述者。“就我一人”在文本中当指叙述者的有独无偶, 目的是交代文中“我”独自一人到山中访“友”;山中“亲”“友”则为叙述者所写到的“古桥”、“树木”等物, 是“我”所叙写的对象。“我”为人, 乃抒情主人公;山中“亲”“友”乃文中叙写的客体 (叙述者叙写中的自然之物) , 并不是人, 仅是拟人化了的客体 (物) 。第二,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讲, 作者拟“古桥”、“树木”等为“我”之山中“亲”、“友”, 实乃比拟手法。如视为比喻,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应当是比喻的本体, 具有人之情态的“亲”、“友”应当是喻体;如视为拟人, 则所拟的对象是物, 所拟的特征似人,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皆为所拟对象, “德高望重”、“知己”等全为人之特征。既然运用的是比拟手法, 本体也好, 所拟对象也罢, 应该与喻体、所拟人之特征之间有显明的不同, 正是由于“古桥”等物与“德高望重”等人之特征之间有相似性, 因此才构成了比拟的条件。可见, 视物为人是一种写作手法, 并不能说作者把“古桥”、“树木”等比拟为“我”之山中“亲”、“友”就等于说“亲”、“友”就是人。“亲”、“友”仅是“古桥”、“树木”等的喻体, 我们绝不能混淆文中的本喻体而不顾, 简单地把拟人化了的“友”视为真人。第三, 从创作构想与艺术性上分析, 我们知道, 《山中访友》发表在《散文》1995年第6期上, 作者李汉荣是一位著名老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这篇作品新奇而充满童趣, 内容爽心而发人深省, 作者借“我”独自一人拜访诸位“亲友”的童话世界来布局谋篇, 借“我”动人的情愫与会心的交流透人心肺, 文中不乏自由的联想、独到的想象, 使得心中的景物感受不凡, 新奇有余。文章不凡、新奇在所访山中之“友”并非现实中人, 只不过作者出于构思与表达的需要, 把山中之“物”逐个拟人化了———将“古桥”、“树木”等自然景物想象成“我”的山中亲友, 将进山看景想象成山中去访朋会友。也正是由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作者用比拟手法构制文本的主体部分, 似要通过富有情趣的想象, 把山中自然之物喻为人, 视山中自然之物为亲与友, 这样, 作品不但显得新奇可人, 童趣盎然, 意蕴非凡, 意味悠长, 而且使所叙写的对象和“我”之间更为自然、更为巧妙地进行了性情上的互融、心灵上的沟通,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可见,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既》文作者的理由极不充分。“山中亲友”看似是人, 实则乃叙写的对象、比拟的本物、谋篇的技巧, 根本不能与叙述者“我”混为一谈。

“在无人的山谷”一句更非败笔。《既》文作者提出:“既有‘爷爷’、‘姐姐’、‘弟弟’和‘我’在场, 这山谷又怎么会是‘无人的山谷’呢?”显然, 《既》文作者对“在无人的山谷”中的“无人”理解有误。文本中, “无人”显在的意义是“无其他人”, “在无人的山谷”意味着“在无其他人同游的山谷里”, 蕴含着“无同伴的孤独”“欢欣中的孤独”之深意, 在结构上还与文本第二段“不邀游伴”“独自”相呼应。而文本中的“爷爷”、“姐姐”、“弟弟”, 前文已经阐明清楚, 当指拟人化的客体 (物) , 与主体“我”不属同一个范畴内, 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篇9:《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这一节上的是《山中访友》,此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等手法使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会时时为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上,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在读到“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一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随着音乐静静地听我深情地诵读,人树合一的境界让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神秘的微笑。读完那段话后,我欣喜地告诉同学们:“刚才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眼角的余光告诉我,有一棵树真的跑到课堂里来了!仔细一瞧,原来是孙旭同学正高举胳膊,伸展五指,胳膊和手指还在随着音乐的韵律轻轻地舞动呢。只怕这棵树的枝干弯得难受呀,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棵树的样子?”同学们兴致昂然,用热烈的掌声把孙旭请到讲台上,请他再次为大家作更精彩的表演。我又鼓励其他同学都站了起来,学着那位同学的样子挺直腰杆,慢慢闭上眼睛,举起胳膊、伸开手指,随“风”轻摇,教室里立刻成了树的海洋,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迷漫了这个多彩的季节。

接下来我更加深情地投入到课文的诵读中了。尤其是读到“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几句的时候,声音里饱含着难以抑止的激情。这时突然有个男生“啊——”地叫了一声,我和其他同学都惊住了,真是晴天霹雳呀!大家都屏住呼吸等着老师的反应,空气骤然凝固了。我稍稍一征,但没有发脾气,而是以惊喜的语气问:“是哪个侠客在吼叫呀?”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杜凯全同学,此时杜凯全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惊恐地站起来低下了头。“原来是杜大侠呀!”我赞赏地说道。那个男生怯怯地说:“老——老师,听了你刚才读的那几句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叫出来了,真的不是故意的!”情不自禁?!他的话语很诚恳。我顺势问其他同学有没这种感觉。大家都说有,只是没叫出来而已。“原来大家都和我一样深深地陶醉其中了!本来是想让你们一会儿再读的,既然大家这么迫不及待,下面就让大家都做一回侠客,一起来读这一段吧!”我提议。此话一出,同学们更激动了,全体起立,整齐而浩荡的声音立刻震彻了整幢教学楼,让人感觉那一千个侠客、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就在眼前。教室里再次涌起高潮,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被这极具震憾力的场面深深感染了。

下课后,我就这节课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反思: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虽然老师们每次上课前都在精心地备课,先研究分析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他们的朝气和魄力有时会给你的课堂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有时会给你带来不期而遇的难题,绝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已备好的教案来进行,一定要灵活处理,才能使课堂气氛更鲜活,使教学效果更满意。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发现孙旭同学独特的表演,就不会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如果批评杜同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打击,同时会使班上其他同学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哪能再投入地听课呢?如果对他们的行为视而不见,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会错过好机会,怎么能营造这么热烈的课堂气氛呢?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地学,快乐地学,尽情享受“语文”的魅力、课堂的精彩!

篇10: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篇11: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育家叶圣陶言:“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因此,新学期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其各抒己见,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一个点拨作用。“教育的目的应该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应该增进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将别人的思考作为我们记忆的负担。”(斯宾诺莎)因此,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一改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一无所获的现象。

学习本文时,在朗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熏陶渐染,促使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自主体验、赏析。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着,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教学的最前列,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篇12: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面对刚刚完成的山朋友课,我觉得最深的是这一点。以下是相同的

山朋友的一个教训是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这个单位是同一个应变。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挖掘出教科书的特点,与差异,使学生有一种新的感觉和独特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以下是相同的

一,努力利用课件感染学生的美。为了使课件更美观一些,为了使课件更好地展示教学材料的美观,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闪光阅读材料,将图片,文字,文字阅读,音乐放在一起,学生听这部分对文本的完全感知;第二在其他幻灯片,或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使用图片显示在森林里的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充分享受视觉的美丽,教学部分的文字部分的设计名称也突出了美,主要部分的听说,美国语言阅读,美国学习等环节,学生美容一种加强。以下是相同的

二,努力挖掘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本课的发掘主题,我在三个步骤:通过语言听这部分的链接,让学生最初认为作者的情绪,是浅浅的;通过美的美,学生在这个时候的感知主体是现实主义,真的;通过对美国问题的研究来解决问题,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深入的,不能停留在作者对自然的爱的感觉,同时试图弄清楚作者的意图写是让我们和自然的和谐,我们想关心,关心一切自然。以下是相同的

三,努力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训练。本课程旨在阅读为主线,每个链接都集中于:美听和说美的阅读示范,还要听培训;美国读请求是请学生快速浏览文字,找到你喜欢的朋友在山上,读她出来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是一种双重的阅读和说话的组合;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自己 发言的想法;情境阅读,美国的研究是写作培训的主要水平,等等。在联锁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下是相同的四,努力充分反映学生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面向学生的,除了听这部分其他学习过程是一个四人小组活动,整个课堂形式是学生和教材,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在良好信仰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索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以下是相同的第五,努力争取课堂教学完整和谐。这个班的研究是基于翡翠岛探索者的研究的开始,类的总结到方舟的结束,不仅结构是完整的,这两个材料与这个类的内容有关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学校的文学对学生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非常和谐的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扩展有一定的宽度。以下是相同的

篇13: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山中访友(板书:山中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多有诗意的题目呀!下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都读过一遍了吗?(生点头)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大好读,咱们一起来读。(出示PPT)

生(齐):汩汩、吟诵、看客、瀑布、雄浑、湛蓝

三、“访”字入题,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文《山中访友》这“访”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1:是拜访的意思。

师:还可以理解为——

生2:访问。

生3:来访。

生4:探访。

师:同学们词汇量真丰富。课文中,作者访问了山中哪些朋友呢?请快速浏览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有古桥,树木,有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还有落花、落日、岩石、雷阵雨。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出这么多,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峡谷。

四、聚焦第五段,品读独特的感受

(一)自由读

师:同学们,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来,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和他们打打招呼吧。(生自由读)

(二)指名读

师:看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的,早被这山中的朋友吸引住了。这些朋友当中,你最想和谁打招呼呢?

生1:我最想和那飞流的瀑布打招呼: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浑浊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把“浑”读成了“hùn”)

师: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雄浑(hún)。

生跟读:雄浑(hún)。

师: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你还想跟哪位朋友打招呼呢?

生2: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师:多么有诗意的表达啊!

生3: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师:多么独特的感受呀!

生4: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学生读得太急)

师(提示):慢一点,把白云的悠然自在读出来。

生(再读):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语速稍慢)

师: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就能把句子读好。

生5: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师:听你的读书,老师感受到了小云雀的欢呼雀跃。

生6: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悬崖的气势磅礴。

(三)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是有滋有味,入情入境。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生齐:好)请看屏幕(PPT),老师读前面的句子,同学们读红色部分的句子。

师: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齐读)你捧出……重新梳妆吗?

师: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齐读)你吟诵着……与你唱和吗?

师:你好,飞流的瀑布,

生:(齐读)你天生的金嗓子……多么有气势!

师:你好,陡峭的悬崖,

生:(齐读)深深的峡谷……刻满了智慧。

师:你好,悠悠的白云,

生:(齐读)你洁白的身影……更加湛蓝。

师: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生:(齐读)我猜你们……看到的好风景。

五、感受写法,体会诗意的表达

(一)感受写作特点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发现课文的句子都是一对一的问候形式。

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有拟人的成分,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都是用什么作排比呢?

生:用了“你好”,从第三句开始。(板书:你好!)

师:作者连用6个“你好”来问候山中的朋友,这样写会让我们感觉——

生:感觉更加亲切。

生:更加清新自然。

师: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还写出了节奏,写出了山中的朋友各自不同的特点。

师:这些山中朋友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山泉是——(清凉的),溪流是——(汩汩的),瀑布是——(飞流的),悬崖是——(陡峭的),白云是——(悠悠的),云雀是——(淘气的)。

生:我还发现了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山中那些朋友的热爱。

师:也就是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

生:喜爱之情。

师:这叫独特的感受。(板书:独特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这段文字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所以我们感觉这些文字——

生:特别优美。

生:就像是一首小诗。

师:这就叫“诗意的表达”。(板书:诗意的表达)

师:同学们(指板书),课文就是用这样的句式,写出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问候,所以课题就叫——

生(齐):山中访友。

师:现在我们再看课题中这个“访”字,你觉得理解为什么更准确?

生1:我觉得理解为“拜访”更好。“拜访”可以体现出作者和山中的朋友感情很好。

生2:我认为用“探访”更好。因为“探”有探望的意思,看出作者和山中的朋友已经很熟悉,他们之间已经是老朋友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读出了自己对文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

(二)配乐感情朗读

师:作者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用诗意的表达,把这段话写得多么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好好地感受这段话。

(断行成诗,音乐伴奏,生齐读第5段)

(三)学法迁移

师:从大家饱含深情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了。同学们,课文中除了写到这些山中的朋友,还写到了其他的朋友,第三自然段就写到了——

生(齐):桥。

师:谁来读读“桥”这段话?

生:那座古桥是……唯有你依然如旧。

师:你的朗读把自己投入进去了,能够用上面这样的句式来问候一下老桥吗?

生1: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你在涧水上弓着腰,是让我从你背上踏过吗?

师:能够活用文中句子来说话,还可以怎样向老桥打招呼吗?

生2: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

师:谁能跳出课文的表达,多一点自己的创作?

生3: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谢谢你让我在你的腰上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六、展开想象,仿写创作

师:其实,除了文中写到的这些朋友,作者在山中还拜访了很多很多朋友。(在“你好!(山中)的朋友”后板书“……”)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打开你的思路,想想作者还可能会拜访到哪些朋友呢?

生1:你好,活泼的小鹿,你在草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是要我和你一起玩耍吗?

师:多有意思的表达呀!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生2:你好,自由的小鸟,你在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着,是要我跟你歌一起飞翔吗?(掌声)

师:多美的画面呀!

生3:你好,美丽的蝴蝶,你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是要我和你一起翩翩起舞吗?(掌声)

师:多美好的一种境界呀!还有吗?(全班静下来,再没人举手)

师(环视了一周,停了一下):同学们,或许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从我们的笔端可能会流淌出更多优美的文字。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这样的句式,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朋友,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一写吧。

(生堂上写话,时间5分钟。师巡堂指导,提示学生:灵感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写几句;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给写进去,还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进行诗意的表达。)

师:好,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文字?

生1:你好,威严的老鹰,你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是邀我跟你一起遨游吗?

师:想象多么丰富。

生2:你好,呼来呼去的风,你激动得呼呼响,是要告诉我你多年的见闻吗?(掌声)

生3:你好,欢快的小鱼,你在溪流中嬉戏玩耍,是邀我一起在溪流中畅游吗?

生4:你好,可爱的小树,你在山间动来动去,是邀我欣赏山中的美景吗?

师:山中的一草一木在你笔下都动起来,有感情了。

生5:你好,美丽的落叶,你在风中翩翩起舞,你是想我与你一起舞蹈吗?

师:多唯美的画面呀!

生6:你好,清凉的山风,你调皮地扇过我的发梢,是要我与你一起玩耍吗?

师:“调皮”这个词用得多有意思。

生7:你好,飞奔的骏马,你是在向我发来比赛的挑战书吗?(鼓掌)

师:你把自己当成骏马的好朋友了。

生8:你好,轻盈的蒲公英,你在微风中飞翔着与我挥手,是在邀我与你一起远游吗?(鼓掌)

生9:你好,青青的小草,看你从土里探出头来,是想看看我的样子吗?

师:你的用词多生动,多有诗意呀!

生10: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你为什么要弓着腰呢?是要我在桥上俯身凝望着那人影吗?

师:这次你终于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了。(笑声)

生11:老师,我可以重复刚才说过的吗?

师(笑):可以,说吧!

生11:你好,可爱的鸭子,你在河里自由自在游泳,是要我跟你一起嬉戏吗?你好,顽皮的小猴,你在树上荡来荡去,是要我和你一起荡秋千吗?你好,可爱的小鸟,你无忧无虑地飞着,是要我和你一起遨翔吗?

师:看来你太谦虚了。这哪是在重复呢,分明就是再创作嘛!(掌声,下课铃声响)

篇14: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通过备课,我发现这课的语言极具诗的特质,言辞清晰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学中的诵读为之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朗读中的体验,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感受那惬意,那快乐。

一、有质疑地朗读

当学生刚进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子提问: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跟他交流的?或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样感受,我们该怎么读呢?学生各自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们稚嫩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的朴素的情感。

二、有品味地朗读

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个人讲话的口气一样呢?告诉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象特点(年龄、身份、心情、环境),如见到老爷爷,心里充满着尊重和敬佩,读时应有不同的口气。为了让朗读焕发新的生命力,我设计了趣味诵读游戏,跟老师对比读,跟同学对比读,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享受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读出神采、读出韵味的机会。此时的读再也不是机械的张口,而是神采飞扬地读!

三、有创造性地朗读

学生有了朗读体验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我对学生说:“其实在这山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朋友外,还有无数的朋友,请你逐个与他们打招呼好吗?”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与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的与一片飞舞的落叶……学生大多数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又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可谓精彩。可见,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键的是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词眼,而后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扣开心灵之门后敞开胸怀地读。

四、有配乐地朗读

一曲悠扬的小提琴乐曲由远而近,小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起这篇课文来,相信这时候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是丰富的情怀,浪漫的情怀,充满诗意的情怀,这时,是感情交融后震撼灵魂地读,相信他们将来去探访大自然时一定不会与这些朋友失之交臂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不但有助于学习积极性地调动,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包括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篇15: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经过暑期的培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所以为了上好《山中访友》这一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资料、备课,力图让学生能有新的感受,能提高对语文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上这节课时,感受比较深的几个环节。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上一篇:在清洁家园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医如何治疗青春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