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04

《山中访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山中访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三、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四、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

湛(zhàn)蓝 清澈(chè)涧(jiàn)水

五、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六、课堂思考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3、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七、想象训练

1、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2、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3、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八、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篇2:《山中访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2、体会情景交融的技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游人与景物互诉心声的文字。

【教学重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技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游人与景物互诉心声的文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跟随李汉荣去山中访友,你能猜一猜我们要去寻访什么朋友吗?(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山中访友寻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山川河流等。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⑴ 听写生字: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⑵ 任意选择四至五个词写一段话。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感情、停顿等要素,整体感知: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指名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作出评价。

5、合作探究:

⑴ 本文在写景时有何特点?这一特点是借助什么实现的?

⑵ 品味语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赏析:简要说说喜欢或写的好的原因。

⑶ 这篇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师强调: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能改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但不能创造自然、主宰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6、拓展运用:假设你是某一景物,请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并在课堂内交流。

三、课堂小结

《山中访友》通篇采用拟人手法来写自己进山看景,并借助想象、联想与自然以朋友、兄弟姐妹相称,平等相处,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构筑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写出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篇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 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 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 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 访的是谁吗? (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 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 下面请自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 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 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 (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 (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 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 (先自己观察, 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先勾画, 再对照课文看插图, 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 为下一步细读课文, 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早晨, 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 什么都不带, “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 说明了什么? (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 (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 名望很大, 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 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 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2) 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 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 生根长枝, 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作者把树当做朋友, 树也把他当做朋友, 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 有什么感受?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 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3) 理解句子:“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 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 ……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 (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 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 (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 ——— (学生接读) 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 细数精致的纹理, ——— (学生接读)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 (学生接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 (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 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 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讨论, 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1) 雷阵雨骤然而来,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2) 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 (群鸟归林时。)

(3) 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 (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 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 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 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 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 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 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 更要重视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篇4:《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类似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领略作者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能猜到作者去山中访友,访的是谁吗?(学生答问。)

(设计意图:课题是整篇文章的立意所在,让学生猜作者所访朋友是谁,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让学生初识文章新奇的表现手法。)

二、初读感知

1、刚才同学们纷纷说出作者去山中所访的“朋友”,下面请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看看作者在山中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

2、谁来说一说,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4、观察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也可将课文插图投影放大,以便观察。)

请同学们认真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找到作者拜访的上述朋友吗?(先自己观察,再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带着问题先勾画,再对照课文看插图,对文章内容已有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细读课文,领会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提问: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早晨,好清爽!”——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去山中访友,什么都不带,“就带着好心情”。)

2、指名读、齐读第3自然段。

理解句子:“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里连用两个“老”,说明了什么?(说明桥的古老。)

“德高望重”说明什么?(德高望重本是称赞某人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这里是说“老桥”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

3、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第4~5自然段。

①理解句子:“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会呼唤名字吗?露珠会交换眼神吗?作者为何这么写?

(作者以拟人手法,表达自己与鸟儿、露珠两位朋友的熟识与情谊。)

②理解句子:“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在这一句之前,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在这里作者又把自己想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成长壮大。你能体会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作者把树当做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你对作者的这种想象,有什么感受?(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经融为一体了。)

③理解句子: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你好,……你好……”这样的语句一般用做什么?(一般用做“打招呼”。)

在这一组句子里,作者连续与哪些朋友“打招呼”?(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这样的句式是什么句?(是排比句。同时使用了拟人手法。)

这一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引导理解“热切”、“唱和”、“津津乐道”。)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引读第6自然段。

师: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学生接读)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师: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

(学生接读)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奥秘……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师: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学生接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思考并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两位“朋友”?“它们”指谁?(作者写了落花、落叶。也就是句子中的“它们”。)

“仪式”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里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掉下,最后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

为什么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作者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对重点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5、齐读第7-8自然段。

①雷阵雨骤然而来,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注意理解“吟咏”、“恩泽”。)

②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告别山里“朋友”的?(群鸟归林时。)

③从哪里看出作者照应开头?(开头:“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四、激情体验

1、再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感情深厚?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作者带来快乐和幸福。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段在语气和称呼上与别的段落有什么不同?(这一段是作者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称呼上由“他”变为“你”,叙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感觉更亲切。)

4、让学生模拟情境,以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

(设计意图: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课文的讲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另外,对于这类景美情深的课文,更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朗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竞赛方式进行。)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设计意图:加强朗读,方能有效培养语感,通过朗读,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前边的理解字、词及重点句、段,最终都应落实到对语言的感悟上,这也才谈得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篇5: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陈洁敏)

B案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K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K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K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K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K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K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篇6:《山中访友》优秀教案设计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在分析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知内容。

【媒体选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朋友

二、作者得到的启示:

三、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情境,进入本课学习。过程一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需要掌握字音字形的字。

2、需掌握字意的词。

1、同学讨论交流字音。

2、解释字意。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分别有哪些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

3、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朗读课文,作好笔记,和同学讨论后得出作者要访的自然景物。

2、认真思考和同学讨论,归纳。

3、得到出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搬弄是非;愉快的投身于工作和生活。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三 深入研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上一篇:普通话考试单音节字下一篇:贵港市人民医院轮转护士规范化培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