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如灯小学作文

2024-07-03

理想如灯小学作文(共11篇)

篇1:理想如灯小学作文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它能给人带来实现愿望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天文学家,把宇宙的奥秘探索;有的人想当护士,救死扶伤,为人们减少痛苦;有的人想当记者,把最新的消息提供给人们。而理想如灯是当一名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有人把教师比作火柴,因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因为他们把祖国的花朵辛勤地培育。小时候,当我看到教师们哺育一棵又一棵稚嫩的幼苗,培养一批又一批出色的人才,我就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将来当一名教师。培养出更多出色的人才,为祖国作贡献!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着!我知道,当一名教师一定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给学生们做好榜样。所以,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学习非常刻苦,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老师的眼前,我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同学们的眼里,我是同学们的好榜样。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决不骄傲,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的兴趣也很广泛,从小到现在,我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像《红岩》《傲慢与偏见》《做好学生有点累》等。我知道,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多才多一艺和知识渊博的。

有理想,生活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人生才有价值。为这个理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篇2:理想如灯小学作文

我们从来都有理想,小时候渴望父母的关怀,成年后渴望独立,老了我不清楚,但总希望儿女绕膝吧。理想点亮人生,因此我们前进途中不是一片漆黑,我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向理想进发的过程。向理想前进吧,我们有的是资本,因为我们年轻,或许我们还不够圆滑,有太多的菱角,但是我们自信满满,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岁月流逝,终有一天它会将我们的菱角磨平,让我们将锋芒收敛尽,将一切收敛于平静之下。但我们的理想却不会消失,他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在这一生中,我们有太多理想,有些实现了,有些却变成了空想,有些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总归我们是沿着理想前进着,我们的一生中有为理想曾流汗,所以我们的人生充实多彩。因为有理想,所以人才能不断前进,不过一个人的理想有大有小,对不同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理想,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山区村民,有人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有天他当村长,让全村的粪都让他一个人来拾。有人说这算是一个笑话,但我觉得这人的想法也没错,向往更好的生活,努力向他理想中的职务迈进,玩弄权术,利用职务之便,虽然有很多劣根性,但这也是他对未来的一份憧憬,也是他目前最大的理想。再如运动员最大的理想是达到更高的目标,还有许多……

对同一个人来说,同一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想的,方面不同理想自然也不同。一般人理想中的家庭是温馨的、和睦的;理想中的工作更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来说也是低投入,高回报;理想中的未来也各有色彩,或许期盼他壮烈,或许希望他静谧,也许更多的是希望他安逸。勇敢的去追求你的理想吧,不要因为自己的理想与众不同而放弃,人生来就是不同的,复制来的理想让人大多数人觉得你是一个正常人,但你如果真的放弃了,错过了这个活力四射的年纪,这个理想或许已经油尽灯枯,或者好些,苟延残喘?

篇3:让小学生作文插上理想的翅膀

观察现实生活, 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不能脱离现实, 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 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 他是根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 用动物代替人类的想象来表达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这类作文实际上即是对现实的再现。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积累运用七》的作文练习中让学生围绕“未来的……”进行想象, 完成一篇习作, 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 学生除了接触过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 其他的就十分抽象, 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联系甚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勤观察, 例如现在的房屋, 一旦完工, 他便固定下来, 设想一下, 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零散的组装件构成, 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 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 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 它的空间过于狭小, 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 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 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 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结合课文内容, 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典范, 充分利用课文资源, 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 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例如《凡卡》一文, 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 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 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 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另外, 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 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 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 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

填补一些空白, 设置整体形象

篇4:母爱如灯作文

“世界上有一种爱比天高大,世上有一种爱比海辽阔,这就是温暖的母爱。”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吧,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一个小男孩突然生起了病,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了。母亲只好每天早起去山上砍柴,有一次砍柴时还不小心割了手,血流了出来,母亲随意包扎了一下,就忍着疼痛继续砍柴。两小捆柴砍好,母亲已经是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但她却一刻都不耽误,立即担起木柴跑到城里去卖。在城里,母亲不停地叫“卖柴”,很快,嗓子就喊哑了,却没人搭理她。母亲脸色苍白,心急如焚,她跑到路人身边,拉住他的衣服,恳求路人帮忙,路人们纷纷回避,一个小伙子皱着眉头,气急败坏地骂道“傻子”,母亲,怔住了,却是犹豫了一会儿,又强装笑脸跑向下一位,最终,母亲卖了一些钱去买了药,然后片刻也不停留,立即跑回到家,衣服上的汗已经可以拧成一盆水,但母亲不管这些,马上生火煮起了药,全然忘记自己已经一天滴水未进。不一会儿,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一勺一勺把吹凉的药小心地喂给儿子,她的身影映在墙壁上,如同一位圣母一般圣洁伟大。

我看到这个画面不禁留下了眼泪:世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就是母爱。啊!灯下的浓浓母爱,比天高大,比海辽阔,比山高大!

篇5:母爱如灯作文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做不到了,想乐好一会儿,还是不会,就准备问妈妈,刚要开口,就看见妈妈正在做饭,汗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好累,就有些犹豫了,但我还是走了过去。只见妈妈一边往锅里放盐一边对我说:“哦,我知道了,等一会儿我就去。”我失望的看着妈妈说:“好吧,你快点。”妈妈看见我这么伤心就马上做完饭,急急忙忙向我跑来,问:“怎么,哪里做不到?”我指了指那里,妈妈的表情从疑惑变成了严肃,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还做不到?听好了,要先从这里往那里写,要这样……”

妈妈讲得很啰嗦,我有点听不下去了,不耐烦道:“好慢呀,你这样讲,我听不懂又浪费时间。”妈妈说:“好好好,我们换个方法讲。”接着妈妈又仔仔细细地给我讲起来。我想妈妈这么辛苦地上班,还给我做饭,教我写作业,太累了,就努力听妈妈讲,再认真思考。终于,我会做了,我高兴地看着妈妈,妈妈用手摸摸我的头说:“真聪明,要继续努力呀!”我点点头说:“那当然,我最厉害了!”妈妈笑了,笑得那样甜,那样美。这时,我才明白:妈妈是那样的爱我!我错了,我不应该向妈妈生气,我应该感谢妈妈,这么辛苦的工作、做饭、为我做出这么多的事情。

篇6:母爱如灯作文

小时候,我以为妈妈的爱仅仅只是体现在给我买玩具,新衣服,带我吃大餐,生病了可以照顾我,可是当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妈妈的爱远远不只这些,妈妈的爱已经渗透到我生活的点点滴滴,爱它不仅是一份照顾和体贴,更是一种教育。

记得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老师规定不能带零食来学校,但很多同学都带了,我看见别人吃得香喷喷的零食,而我呢?只能站在一个角落,咬着牙,心里想:冰冰不能跟别人要东西吃,妈妈说了,吃了零食容易长胖,而且被老师发现也会被批评的,可是内心的挣扎却让我一次又一次有了也要带零食的冲动。于是晚上回到家,我仍然不死心,还是跟妈妈提了带零食的要求,妈妈知道我一向是个“贪吃猫”没有立即回答我,看了看我,一言不发,不过在睡觉前妈妈告诉了我几句话,让我念念不忘,受益终生,妈妈说:“既然老师说了不能带,咱们就不能带,做人要有原则,不能因为同学带了,犯错了,你也跟着犯错,那是不对的,如果是对的事情,妈妈会无条件支持你,但是错的事,你就是再要求,妈妈都不会答应的,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听完妈妈的话,我还是委屈的流着眼泪说:“没事的,别人都带了呀,那我为什么就不能?”听完,妈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语重心长的说:“人,不能因为别人犯错而给自己找犯错的理由,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诱惑和困难,我们必须学会分辨是非,对于对的事,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对于错的事情,我们更不能随波逐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区分对错,不是在于犯错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而在于事物本身的是非性!”

听完妈妈说的话,我刚才的委屈和南国已经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心和幸福,开心的是妈妈教会了我一个大道理,让我以后更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幸福的是,我有一位好妈妈,她就像一盏灯火,在我“迷路”时给我指路,在我彷徨时给我信心,在我犯错时,给我爱的教育。

篇7:回归童真:小学语文理想课堂之本

一、童真课堂之蓝图

童真课堂, 真正把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看做儿童。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和生命状态, 努力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 将儿童兴趣与需求、儿童的经验背景、儿童的认知、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存在方式以及其他构成其学习起点的种种因素, 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1.教学目标、内容切合儿童

(1) 内容与儿童心灵相应。与儿童心灵相应的教学内容, 其标志是为儿童喜闻乐见, 并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需要。教科书编排内容和教师确定或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而后者又主要依据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其实, 学生身心特点和自我生命成长需要也应是重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教材内容在适切儿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方面进步显著, 但也绝非尽美尽善。在选择、改造、补充、完善教材内容并转化为教学内容时, 也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等作为重要依据, 但尚未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童真课堂的教学内容, 必须同时满足适应未来工作、生活与自我生命成长的双重需要。获得知识、养成能力等实用性、功利性因素不能罔顾, 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我需求、人格健全等人文因素也应是重要的考量, 并努力使二者和谐统一。

小麦、稻米的果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让学生学会描述它们具有一定的适应生活需要的潜在意义, 但这不意味任何学段学生都乐于关注它们, 并可以养成描述它们的能力。饥饿时, 也仅仅在此时, 七八岁的孩子会期待小麦或稻米果实制作的食物, 但有多少孩子会充满热情地关注其果实本身?它们虽来自现实生活世界, 却并不为多数七八岁孩子所乐见;再者, 受限于书面语言储备的现实, 即使仔细观察了也难有足够和合适的书面语言加以表达。若让低年级学生写小麦、稻米的果实, 便严重违背孩子的身心特点。所谓欲速则不达, 急切地直奔功利却往往事与愿违。基于低年级孩子善于想象和幻想的特点, 想象中的事物往往是其最想说、最乐说、也易说的话, 在乐于表达、易于表达中练就书面表达能力, 完全可以迁移到表达现实中切合实用的事物, 而且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撰文、丰子恺先生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 善于从儿童视角组织内容, 突出童真童趣, 70多年后一经重印便迅速断货, 赢得一片叫好之声。内容为儿童喜闻乐见, 正是其广受欢迎的首要原因。

(2) 目标与儿童学情相当。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 加上文选型教材, 制定教学目标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极强的专业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课程各领域的学段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三大依据。当下语文教学设计中, 目标制定乱象丛生, 罔顾学情是其一。童真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思维特征、接受能力等学情, 亦即, 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作为重要依据。

2.教学方式适配儿童

儿童主动、快乐地学习以适配儿童的教学方式为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 行为更易于为兴趣而不是为远景动机或功利目的所左右, 这是儿童重要的心理特征, 年龄越小越如此。认识的兴趣、实践的兴趣、创造的兴趣是兴趣源诱发兴趣力的三种方式。实践兴趣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杜威指出:“经验表明, 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 上学便是一件乐事, 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1]让儿童直接被学习活动本身而非被学习结果或远景目标所吸引, 对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童真课堂的教学方式应更多隐去功利目的, 并充满娱乐色彩, 这会让儿童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即使具体而微也必须最终指向宏观的课程目标, 或者说, 宏观课程目标的实现依靠具体而微目标实现的累积。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功利性是课程目标天然的重要成分。因而教学活动将某个语文知识点或能力点作为功利性目的, 合理且必需, 童真课堂不能例外。所谓隐去功利目的, 并非将其排除在外, 而是隐藏在充满娱乐色彩的活动背后, 让学生更多地把活动本身当做目的。

隐去功利目的且充满娱乐色彩的教学活动, 少了专制, 多了对话;少了约束, 多了自由;少了刻板与机械, 多了浪漫与和谐;少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多了来自自我内心的原动力。置身其中,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变紧张为轻松, 变苦恼为快乐。媒体报道, 中国球星问, “在巴西, 很多小孩光脚踢球, 条件并不好,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顶级球员层出不穷?”巴西著名球星和教练邓加的答案是:“巴西人热爱足球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不是为了训练, 而是爱好和兴趣。”[2]一语中的, 发人深省, 且具有普遍意义。直奔功利而去、看似实用而高效的训练, 恰恰是功利的敌人。对此,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身心得到解放, 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 隐藏在背后的功利目的也自然水到渠成。

3.课堂评价尊重儿童

心理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年龄阶段特征。儿童之于成人, 根本区别其实在于心理而非生理。现实世界经过儿童心灵的过滤, 便全然有别于客观世界, 也有别于成人心灵中的现实世界。“偌大的一片红霞不知什么时候从天边飞来”, 这是身为成人的李吉林老师眼中的自然现象。在孩子的眼中则是:“‘我知道太阳公公快起床了, 这红霞不就是太阳公公揭掉的大红绸被!’善于想象的孩子会俏皮地说。而文静的小姑娘很可能会依到我身边, 细声细气地告诉我, ‘老师, 红霞姐姐好像在微笑着对我说:太阳公公马上就出来, 他让我给你们先捎个信儿。’”在“孩子的眼睛”里, 现实的社会和客观的自然现象都是“通往童话世界的门扉”。[3]

童言无忌。不被世俗束缚, 敢于表达自我, 说真话、吐真情, 无意矫饰, 不擅刻意, 不会圆滑, 不事迎合, 没有虚假, 这就是童真。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所占分量最大。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作者、教材编者和学生的对话过程。由于年龄、阅历、经验等局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浅读、偏读、误解时有发生, 教师的引导绝不能缺位, 这是教师作为对话一方的职责, 但所有对学生的引导都必须以尊重儿童为原则。有位教师教一年级下册的《雨点》, 问孩子:同学们, 雨点还会落在哪里, 在干什么呢?有学生回答:雨点落在花瓣上, 在花瓣上跳舞。有的学生回答:雨点落在玻璃上, 在玻璃上画画。有的学生回答:雨点落到冰棒上, 在冰棒上……教师立即转向其他学生:雨点能落在冰棒上吗?生齐答:不能![4]教师评价语“雨点能落在冰棒上吗”明显暗示了答案, 再通过学生的齐答“不能”, 对“雨点能落在冰棒上”进行断然而无情的否定。评价时, 教师若不尊重学生, 迷恋话语霸权, 不愿对学生想法的缘由进行深入了解, 片面依据一己之见就轻率而为, 久而久之, 学生便学会迎合、矫饰和虚假, 童真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扼杀。

二、童真课堂之理据

1.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

教学是什么?或以为, 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或以为,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求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其实, 更贴近教学本质的教学观是: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在此教学观中, 教师就是主要行使沟通职责的人。一般认为,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三大要素, “沟通”教学观更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三个要素的应然关系。

科学或成功的教学, 不是正确呈现和诠释学科知识, 也不是通过迁就和放任让学生逞一时快意, 而是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5]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建议, 就隐含着“沟通”教学观。而杜威的主张更可在一定程度上作此教学观的注脚: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需要精通教材;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 不应注意教材本身, 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学问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 孤立地看, 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的教学。[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是科学或成功教学的四大指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切儿童, 教学方式适配儿童, 教学评价尊重儿童, 是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童真的主要标志, 也是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结果。“沟通”教学观是主张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童真的思想基础和核心理据。

2.弥漫童真的教学内容

“沟通”教学观没有漠视学科逻辑, 特别关注学科逻辑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 将其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长期以来,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都以阅读为中心, 而儿童文学体课文占据阅读教材的主要部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总是以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语言反映儿童的生活。“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视角、儿童情结, 这些都是铸就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6]换言之,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充满童真的作品。从形式上看, 往往充满着幻想性;从内容上看, 充满着游戏精神。趣味幻想, 自由恣意, 快乐欢愉, 是这种精神的基本特征, 也被称为三大原则。快乐是核心所在, 是游戏精神的本质, 也是其终极价值;幻想是游戏精神的主要手段;自由为幻想提供了前提, 插上了翅膀, 使游戏精神得到张扬。

游戏精神也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土壤, 是学生成长的根基。“创造力就是童心不灭”, “创造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儿童品性在成年时期的延续”。[7]开发利用这种游戏精神,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不是纯工具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中加以发现、挖掘、释放, 可以使文本与儿童心心相印, 学生因学得快乐而提高了实效, 其心灵也获得美好精神的滋养。

3.充满童真的学生心理特点

“沟通”教学观基于儿童的发展, 因而此教学观所关注的重点———儿童生活方式、身心特点尤其是充满童真的心理特点, 也便成为童真课堂的重要理据。

其一, 亦真亦幻的心灵世界。皮亚杰将儿童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和形式运算阶段 (11~14岁) 。皮亚杰发现, 直到前运算阶段结束, 儿童依然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往往不能区别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成年人眼里没有生命和意识的事物, 在儿童眼里却相反, 他们对现实世界漫不经心或视而不见, 却喜欢甚至沉湎于幻想或想象。这一特征在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减弱, 但不会完全消失。这就是成人眼里的“天边红霞”为何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太阳公公”的“绸被”或者捎给的“信儿”的缘故。

其二, 具有儿童色彩的期待视野。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儿童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或走进文本, 他们对于文本的反应必然携带着独具儿童色彩的体验。“期待视野”是读者阅读前就具有的各种经验、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多种心理素养综合形成的对文本的解读要求和解读水平, 在哲学解释学那里, 就是“前理解”。儿童的“期待视野”或“前理解”不同于成人, 解读的结果也就被深深烙上儿童的印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评价要尊重儿童, 就是因儿童期待视野及其带来解读结果的独特性。

其三, 游戏的生活方式。只要有孩子的地方, 就会有游戏。没有为未来而思虑的计划, 没有为生存而劳作的压力, 闲来无事的孩子总是沉迷于警察抓小偷、过家家、堆雪人、打雪仗……兴致勃勃, 乐此不疲。这是他们的天性, 也是他们的权利, 自发自愿, 自由自主, 自娱自乐, 高度投入。不必为其痴迷程度而惊诧, 不必为其精力过剩而不解, 更不能为其“百无一用”而恼怒。游戏就是儿童显示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在孩子看来,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没有现实的功利, 没有外在的目的, 娱乐就是其全部。重过程, 轻结果;重手段, 轻目的。游戏是手段, 游戏本身也是目的。但通过游戏, 他们认识了世界, 提升了对世界的某种感受力, 也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和价值。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 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形影相随的,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 若要孩子幸福、健康, 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8]

教学方式适配儿童, 最主要的就是顺应其生活方式。这可以淡化学习的功利色彩和学习压力, 从而让学生自觉自愿,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成为快乐学习的动力之源。

其四, 诗性的儿童思维。儿童思维是诗性思维, 也被称为原始思维。成人思维是理性思维, 也称为逻辑思维。与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理性思维不同, 诗性思维凭借的是形象、直观的感性形式。诗性思维往往“以己度人”, 以自己的情感、欲念、直觉去认识和理解万物。它无法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便以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去替代, 比如以“石”代替“硬”。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指出, 原始人类“在看到个别具体事物时必然浑身都是生动的感觉, 用强烈的想象力去领会和放大那些事物, 用尖锐的巧智把它们归到想象的类概念中去”。[9]需要概括和抽象时, 就用“想象的类概念”来表示。对此, 维柯解释是:“凡是最初的人民仿佛就是人类的儿童, 还没有能力去形成事物的可理解的类概念 (classconcepts) , 就自然有必要去创造诗性人物性格, 也就是想象的类概念 (imaginativeclassconcepts) , 其办法就是制造出某些范例或理想的画像, 于是把同类中一切和这些范例相似的具体人物都归到这种范例上去。”[9]即创造出“把各种不同的人物、事迹或事物总括在一个相当于一般概念的一个具体形象里去的表达方式”[9]。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引用了寓言《揠苗助长》, 阐明的道理是:“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其中的“不耘苗者、揠苗者”就是“想象的类概念”, 从个别、具体的对象或事例的性质去寻找外界众多事物的相同的、彼此类似的性质。

三、回归童真之要径

童真课堂成为现实的前提是教师转变观念, 包括知识观、学生观等等, 树立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 提高学科知识、儿童心理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此外还需做到:

1.变自己为儿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呼吁:“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 变个十足的小孩子, 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10]教师变成儿童, 不仅仅要蹲下身子了解儿童, 洞悉他们内心世界的奥秘, 而且要让自己也保有一颗童真之心。当教师保有童心, 变成儿童, 世界在其眼里便迥异于从前。李吉林老师如是说:“花草树木好像神秘地向我眨着眼睛, 山川田野也好像滔滔地要向我诉说什么。周围世界是如此明媚, 充满爱恋。我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一颗赤诚的心与孩子的心永远相通……”[3]教师唯变成儿童, 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和真实需求, 从而与孩子情意相通、心心相印。教师唯变成儿童,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 会更多地发现、挖掘教材文本中富含的童真, 或发现、选择蕴含童真的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以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 会更充分地考虑儿童的生活方式, 使二者彼此相融, 和谐共振, 让孩子学得主动而快乐;在课堂评价上, 对于孩子别出心裁的无忌童言、独特体验则更易于心领神会, 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引导,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概而言之, 教师变成儿童, 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童真课堂才有永不停歇的引擎。

2.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

实现非常的愿景需要非常的途径和对策。童真课堂蓝图的实现, 需要释放、营造童真的教学方式或举措。以阅读教学为例, 适合儿童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儿童期待视野来确定, 适合儿童的课文主旨教学必须依据儿童的诗性思维特点等等。有一种眼下尚未引起广泛注意的教学方式———游戏化, 尤其适合于有效地释放和营造童真。

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是将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 将学习的任务化身为游戏的任务, 让学生游戏着也是学习着, 在其乐融融的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游戏化教学方式可广泛运用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小小的船》中的句子, 采用游戏化的方式, 核心环节可这样设计:

环节一:幻想坐在月亮船上所见

师: (手指板书) 弯弯的、两头尖尖的月儿, 就像一只小小的船儿。请小朋友们都闭上眼睛。 (播放课件背景音乐)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 我们坐在院子里, 抬起头向天空仰望。看, 月亮船飞来啦!我们纵身一跃, 就飞进月亮船里啦!我们坐在月亮船上, 月亮船忽悠悠、忽悠悠地飞到天空啰!睁开眼睛, 咦, 小朋友们, 你看见了什么? (生述, 可能是: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

点击课件:课文插图和课文第3句话:“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小朋友看见的只是一颗星星吗? (不是, 满天的星星。在黑板上画漫天星星的示意图。)

师:闪闪的星星是怎么闪呢?同学们看哪, 老师的手变成小星星喽, (教师举起双手做一闪一闪的动作) 你们也像老师那样伸出小手来, 我们都变成小星星。 (师生边读“闪闪的星星”边做动作)

师:多美的星星啊, 老师忍不住想唱一首歌《小星星》。会唱的同学请一起唱, 好吗?

师生齐唱《小星星》。

指导朗读略。

环节二:幻想星星对小姑娘所言

师:蓝蓝的天空、满天的星星真美!现在让我们再次做回星星。在这宁静的夜晚, 看见了一位小女孩坐着一只月亮船开过来了!老师来问问一颗星星, 看到小女孩坐着这么美丽的月亮船飞了过来, 你想对她说什么? (学生可能会表达对小姑娘的羡慕、欢迎等。)

师:那么, 我们就通过朗读, 读出自己羡慕和欢迎的心情。 (自由读儿歌, 指名读。)

环节三:幻想小姑娘所欲为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老师都感觉到你们对小姑娘的羡慕和欢迎。看吧, 小姑娘乘坐月亮船, 在星星中穿行, 身边闪过星星, 一颗, 两颗, 三颗……真多哇!如果你就是那位小女孩, 这时你最想干什么?为什么?

出示句式, 按句式说:我想______, _________。我还想_________, __________。

幻想是游戏精神的主要手段, 也是伴随游戏活动始终的关键元素。上述片段将教学方式充分地游戏化:让学生幻想自己也乘坐月亮船飞到天空, 看到了天空的美景;幻想自己是天上闪闪的星星, 跟小姑娘打招呼;幻想自己就是小姑娘, 乘坐月亮船飞行过程中想干什么。《小小的船》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充满着游戏精神, 游戏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架通了文本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文本蕴含的童真、童趣得到充分挖掘, 游戏精神得到了彰显和放大;儿童“乐嬉游”的本性得到充分尊重, 自由恣肆的游戏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正是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落实了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

就阅读教学而言, 游戏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不限于高扬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课文。较少或不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课文, 甚至其他文体课文, 若处理得当也往往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特别是中低年级。如教人教版三年级课文《蝙蝠与雷达》可以如此创设情境:科学家们做了多次试验后, 揭开了蝙蝠安全飞行的秘密, 智博士代表科学家向研究报告会汇报研究成果。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 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 智博士他们发明了雷达。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 智博士指着雷达和图片上的蝙蝠对听众说:各位知道吗?雷达和蝙蝠可是一对“兄弟”。什么?雷达和蝙蝠可是一对“兄弟”?听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你就是现场的听众, 你会向智博士提出什么问题? (雷达是仪器, 蝙蝠是动物, 而且一点都不像, 怎么会是兄弟?)

师:智博士会怎样解答听众的疑问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默读第8自然段。师: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何联系呢?先请大家填一填,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师:是的, 雷达是仪器, 蝙蝠是动物, 外形根本不像, 但探路的原理却完全一样。请你当回智博士, 向听众解释为什么说蝙蝠和雷达是“兄弟”。

在游戏化教学中, 学生凭借幻想超越了时空和现实, 可以是小姑娘, 可以是天上星星, 可以是智博士, 可以是任何他想变成和愿意变成的人和物, 上天入地, 搏龙擒虎, 随心所欲, 无所不能。在虚拟世界里, 解除了现实世界里的所有束缚, 获得了高度自由和精神满足。在游戏色彩浓厚的活动背后, 教学任务和目的得到一定程度甚至极大程度的隐藏, 减少了功利目的, 降低了外在压力, 增添了教学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了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 使快乐学习成为现实。游戏对于儿童的天然吸引力, 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情绪, 促进孩子高度投入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度。这样的课堂是童真的课堂, 是儿童学习的乐园, 也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211, 195.

[2]韩飞, 周游.世界杯“三国杀”[N].现代快报, 14-06-13 (A4) .

[3]李吉林.我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J].人民教育, 1990 (10) :45.

[4]郑玲.从两位教师的教学谈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 (7) :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1.

[6]李节.儿童文学:写给有童心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泉根访谈[J].语文建设, 2010 (2) :4-9.

[7][英]德斯蒙德·莫理斯.人类动物园[M].刘文荣, 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210.

[8][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73.

[9][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428, 120, 121.

篇8:母爱如灯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风吹雨打的夜晚,妈妈带我回家。当时只有一把伞,我本来想让妈妈打的,但是妈妈却抢先一步,把伞毅然地塞到我的手中,而自己,却有大半部分淋在雨中。后来,回到家,妈妈得了严重的感冒,我为了感谢她,又是喂她吃药;又是给她量体温;又是……

那天晚上,我上床睡觉时,已是深夜了,我把事情交给了爸爸。我刚躺在床上,就是倒头大睡。渐渐地,我又醒来了,发现已是白天,爸爸正在焦急地走来走去,我忙上前去问他:

“怎么了?”

“你妈妈……”

“妈妈到底怎么了?”

“她……她失明了。”

“啊?”我的心像是被锤子砸了一下,又接着问:

“那……那有没有方法治呢?”

“有是有,但是要跋山涉水,经历风吹雨打,才能找到药物。”

“嗯……好吧,为了妈妈,就算让我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可以的。”后来,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为妈妈找到了解药。可是,因为我们去的时间太久,妈妈,却再也救不好了……我猛然醒来,才发现原来是场梦,可是,这也算是个好梦,为什么?因为,我终于在梦中明白了妈妈的重要性了呀。并且,这也体现出了我对妈妈的爱。但是,对于母亲对我们的爱,这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而已。

篇9:友谊如灯作文

在这个金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玩了捉迷藏,可能大家会认为我很幼稚,这么大了还玩捉迷藏。如果放在平时,这是很幼稚,但是这次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次我们是和澳大利亚人班森一起玩的。

9月30日夜晚是我同学小蒋姐姐的生日,也是班森在中国的最后一天。于是我小丁和小孙一起来到了小蒋家,陪班森一起度过这个难忘的夜晚。

我们吃完晚饭,回到小蒋家的别墅后,小蒋的父母便离开了,这是我们五个人仿佛重获自由般得喜悦,便急切着开始讨论玩什么,小丁先提出:“我们玩手机吧!”“不行,我妈不让”小蒋说“我们来玩捉迷藏吧!”接着他又用英语说了一遍。

他话音未落,我们便叫道:“好啊!”

开始玩了,班森是第一个捉的人,他闭着眼睛,抱着窗帘开始数数:“one、two、three、four……”

我们开始向周围散开,躲了起来,我带着小孙来到了三楼的一间卧室,找了一个柜子躲了进去,小孙也跟着躲了进来。

“I’mcoming(我来了)”班森叫道。一听到这句话,我心跳得厉害,“咚咚咚”的响着仿佛无数只小兔跃跃欲出,心想:这小老外的实力如何,找起人来会不会很厉害?一旁的小孙也紧张了起来。

“Ifindyou!(我找到你了)”没多久,班森便又叫到,接着就是小丁和小蒋的叹息声,这是我心里更虚了,捉迷藏大王都让他给找到了,我就更不用说了,没过多久,我们便被班森发现了。就这样的不一样的“经历”我们玩了很久。

篇10:母爱如灯作文

母亲,犹如一座闪光的灯塔,时刻为儿女们照亮回家的路,不论有什么烦恼,不论遇到什么挫折,母亲都永远站在儿女的背后默默的支持着,即使她什么都不懂,她却可以用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法抚平儿女心灵的创伤,让他们重温光明与希望!

你发现了吗忙碌在厨房里的人是谁?

整天在忙家务的人是谁?

买菜.作饭.洗衣的人是谁?

是母亲!

母亲是免费的教师,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十月怀胎,在无言的痛苦中将我们带到人间,她像一位庄严的女神,在天使般的面孔上绽放一张张纯洁的笑脸!

,她用微弱的光芒照亮儿女的心灵,教会他们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责任,她教会他们在社会上行走不能缺乏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她把她所有能给的都给了儿女,所有能教的也都教给了儿女,是她,是她在永远的观望你,永远的支持你,永远的保护你,母亲总是在最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也许在人生中走一遭后,经历了许多事后,你才会发现,其实,对你最好的还是母亲!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每天都做着平凡的事,犹如一潭静水,不起波浪,母亲很平凡,但她却是最伟大的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最平凡的人也是母亲,母亲如灯,,时刻提醒你,时刻指引你!

成长是种责任,让我变得更加坚韧,让我更加懂得母亲的艰辛与关爱,时尚赞美母亲的佳作很多,我知道自己写不出他们那样的风采,但我只想透出我的心声,我只想赞美母亲,

篇11:理想如灯小学作文

一、陶冶性教学的含义

“陶冶”的本意是指烧制陶器和金属制品, 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 其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引申到教育行业中。现如今, 它的主要意思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开发者, 教材是工具, 教师要能够运用好一切资源, 把学生教育成优秀的全方位人才。因此, 新形势下的陶冶性教学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使得知识能够很好的影响教化学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 蕴含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陶冶性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培养学生的新方法, 是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通过对学生陶冶性教学的培养, 能够逐步完善树立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不断丰富内心的知识素养,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形真

顾名思义, 形真就是形象的真实感和美感, 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们往往首先是通过形象来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小学课本中选入的教材内容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抽象性, 如何通过教育教学, 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动的形象, 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是老师要做的。

(二) 情深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以情动人, 能够把情感作为心理依据。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陶冶性功能, 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心理情感, 从心理角度出发, 打动学生的内心, 靠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三) 对话

对话是沟通的文化, 是交流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对话也是实现陶冶性教学的基本前提。首先, 小学语文的陶冶性教学能够帮助师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加强交流沟通。其次, 陶冶性的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在交流中师生可以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来重新审视教学关系和教学内容, 实现精神的交流, 在对话中相互接纳。因此, 语文的陶冶性教学是一个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重对话的过程。

(四) 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到处蕴含着美感, 审美是陶冶性教学的核心目标, 新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让孩子们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五) 体验

体验是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种心理感受, 是学生把自身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的活动。通过体验, 能够使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感同身受的进行领悟。在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中, 要使学生获得这样的感受, 就应该保证作品深入学生的内心,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 实现学生与书本的融合。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去感受, 才能做到明心、动情, 实现心灵的体验。

三、实现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对策

(一) 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要实现陶冶性教学,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外部环境, 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背景, 改变以往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 在细节处也要下功夫。首先, 教师要善于利用墙壁、黑板等区域, 这些地方都是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位置。其次, 教师要注重加强文字的创新性, 避免如“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这样的语句, 在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 故事图画等等, 提高学生的兴趣, 扩展学生的视野。最后, 教师要善于观察, 不漏掉一个细节, 及时了解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反映, 并且能够结合教学进度, 及时更新环境, 为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实现打基础。

(二) 感受文章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性教学的培养, 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解读课文的意境, 培养学生感受意境的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 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开篇就引出了大自然的景色, 此时, 老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找出描写自然景色的语句, 然后通过联想使学生们在心中勾勒出桂林山水的景象。最后通过课文的讲解, 引导学生走入意境之中,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三) 开发教材知识

目前, 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功能, 一味的传授知识, 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教”, 而忽略了“学”。开发教学知识, 就是要小学教师通过提炼语文课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字美, 来提高学生们对美的感受, 培养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教”与“学”的并重, 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星彩.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索[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2, (3)

[2]赵海霞.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3, (5)

上一篇:工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假期学习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