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法教学

2024-06-27

换位法教学(精选11篇)

篇1:换位法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换位思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

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

说点什么呢?”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临下课,我的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本质。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智力活动的主导,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换位思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换位思考训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好范文整理)

篇2:换位法教学

所谓心理换位,即俗话所说的“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就是要站在用人单位或面试考官的角度,对面试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改变了通常的以自我为本位,以自己利益为衡量标准的思考方式,而是尽量大可能把用人单位的所思、所想、所需置于前列,适应了用人单位,尤其是面试考官的心理需要,其答案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对此,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这样说,我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以及要说的话,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思考对方以及他会说什么话。也就是说,在面试短短的时间内,考官的每一句话也许都有其潜台词,毕业生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下面通过几个具体面试题目的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

1、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吗?

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考官有其特定意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让学生就此回答,结果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专业、毕业学校等基本情况。从表面上看,这样回答符合答题规则。但如果做一下换位思考,就会发现,面试之前考官通常是看过你的求职信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考官绝不是需要这类答案。一般来说,考官想通过你的自我介绍,了解你的个性特点,及这些特点是否适合你要应聘的工作。据此,我给应聘饲料企业售后服务岗位的兽医专业的学生设计这样一个答案:非常乐意向贵公司介绍我自己。我的基本情况,求职信上已写明,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要强调的是,我这个人性格豪爽,善于交友;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乐于人际沟通。这些特点会使我在售后服务工作中能与客户在业务上进行良好 的沟通,生活上能广泛结交朋友,这对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都有利,

因此我认为我的性格最适合做饮料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

分析上述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其至少有三个优点:其一、言简意赅,整个答案在1分钟左右即可说完,而且意思表达到位;其二、重点突出,整个答案围绕着沟通、交友展开,个性特点非常鲜明;其三、中心明确,即以工作需要为中心,适应面试考官的需求心理。

2、你期望一个月拿多少薪水?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揣摩考官的心理:一方面考官确实想了解你的薪酬期望与应聘公司能提供的酬金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也许考官期望从侧面了解一下你的自信心。对这两方面的心理,毕业生应在回答时均使其得到满足。譬如可以这样作答“作为一名刚毕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大学生,我当然希望薪水越多越好。但根据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本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贡献,我相信公司会给我适当的薪水。”分析这一答法,我们不难发现,应聘者对自己、对公司均充满信心,而且在个人报酬问题上把公司利益(经营业绩)和个人贡献置于首位,这正迎合了公司老板的用人心理。虽未明确点名薪水具体数目,但给老板和自己均留下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3、除本单位外,你曾应聘过其他单位吗?

对此,如果你回答“没有”,在当今双向选择的条件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无论该单位是否是你的首家应聘单位,笔者认为,均可以回答“应聘过”,但是加以说明。不妨这样回答:“应聘过,但根据我个人所学的专业及性格特点,我认为在所有应聘岗位中,现在我所应聘的工作岗位,最能发挥我的专业和个人特长,也是最有可能为公司作出较大贡献。因此,如果能被贵公司录用,我会毫不犹豫地加盟贵公司。”这里,你一定要让考官感觉你对目前岗位100%的满意,而且让其感觉你加盟其团队的决心是真诚的。

篇3:小学数学“换位法”教学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或位置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认识体验、思考问题, 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 即教师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 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一位老教师, 更要在创新和思路上走在前面, 我认为目前课程标准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 以学生为主体, 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 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 怎么学, 学得如何. 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扮演“教”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就是要换位思考,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教师才会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和谐发展.

二、课前准备时的换位

首先确定好教学内容和目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一环紧扣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事先让学生们像老师一样备课, 也就是让学生们预习了解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走下台, 如此能够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把教师当作是可以亲近、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但是学生走上台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私下里可以和一些学习好一些的同学简单交流沟通,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求知欲, 让学生知道这是展现自己的一个舞台, 也是使知识点更加扎实牢固的不可多得的一个过程.

三、课堂换位教学技巧

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是怎样的, 在想什么? 这是我们教师应当考虑的.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相比, 已由单纯变得复杂, 由幼稚变得成熟, 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他们勤于思考, 敢说敢为, 爱争论, 不愿循规蹈矩, 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和意识, 但理论素养较差, 思想片面, 比较偏激, 等等.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 思学生所疑, 料学生所错、思学生所遗, 在课堂换位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 尽可能地把机会让给每一名学生,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兴奋. 学生如能很好地完成, 教师完全不必包办代替;对于那些出现“卡壳”的同学, 不能一下就否定学生, 教师则应适时启发, 巧妙点拨. 让学生们来评价“小教师”讲课的优缺点, 让学生们无形中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 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 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 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 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传统教学中, 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 不受重视,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 “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变“怕学”为“乐学”. 对于尖子生, 只有学会是远远不够的, “换位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更能让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 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们从此不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 而是盼望着每一节课的到来.

四、 课后反馈时的换位

对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的错题都做了统计, 对同一道错题, 利用换位思考来模拟学生当时解答该问题的各种思维过程, 通过分析错误的思路可以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 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时可以在课 堂上故意 再“错”一次 , 错给学生看 , 错给学生思考 , 使学生引以为戒 . 在一次试卷讲评课, 一道典型且得分率不高的几何题, 不是讲解答案, 而是将该题的错解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一起当老师来评判此题, 找到错处, 究其根源. 这种着重呈现解题的思维过程的换位, 使整个教学活动处在了活跃进取状态, 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

五、换位教学的意义

(一 ) 总结经验提高自己

通过换位教学, 从学生这面镜子中捕捉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以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实际, 更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 完善教学过程.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 不断地丰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二 ) 增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和感情

换位教学在满足学生们当老师的欲望的同时, 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学生也更理解老师和家长, 同样老师和家长也发现了自己和孩子的不足.

(三 )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换位思考, 老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 会时刻为学生着想, 比如,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把数学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什么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篇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閱历非常有限,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些给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因此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准备条件。由于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文章就好像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篇5:换位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设计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雪深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力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斑羚飞度》一课时,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篇6:换位思考---教学设计[范文]

整体理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但是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亲情,甚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确地看待矛盾,不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样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弄明白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安心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此时来讨论“换位思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树立目标,树立自信心等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生学习解决冲突和学会交往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的要求:即领会“换位思考”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看法。

(2)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带来的乐趣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

难点:在生活中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等,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1、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扣住学生的心弦,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将学内容。

2、情感体验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与社会现是接轨,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站起来,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运动:伸出你的双手: 1.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面; 2.左手放回原位;

3.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面; 4.右手放回原位。

请跟着节奏一起做,1、2、3、4??(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加快点,就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鼓掌运动。好,让我们一起来鼓掌,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二)小故事引入、揭示主题

该部分由老师讲述,故事内容如下: 《小故事一》 昨天,我很不开心,因为刚刚进行了英语第三单元的测试,有一位同学,在我发试卷的时后,竟然当着我的面将试卷扔进了垃圾桶,我很生气,他也很生气„„ 大家讨论一下: 我生气是因为„„学生生气是因为„„ 如果,学生是我„„我是学生„„ 《小故事二》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嚎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我确是要我的命啊。”

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呢?同学举手或点名,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分享出来,逐一进行点评和表扬。总结: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舍身处地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问题,也许就不同了。

(三)换个角度看世界

1、PPT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

2、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3、讨论:为什么别人看到的和我自己看到的不一样?

4、小结: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教师小结: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觉得心情郁闷,很烦恼,那么换个角度,换个思路,重新考虑一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就变成美丽的少女,同一件事,也许你看到的就是天使而不是魔鬼。心理百科:教师阐述什么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四)畅游心世界: 情景1:《剪了发型》 事例2:《试卷**》 情景3:《小梦在课上》

每一段事例之后都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事例中的人物,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然后教师总结。

(五)情景再现,故事续演 小小剧场1:《杨柳与妈妈„...》 学生进行短剧表演,表演之后由当事人谈真实感受。然后让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说?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做?”(学生畅谈)说完后进行角色互换再来表演,仔细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心灵物语:(配有柔和的音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当我们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时,我们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才能体验对方的感受。

(六)心灵小贴士:换位思考的小办法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试着了解他人的性格特点,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所处的情景等来理解他人的想法或行动。

●主动沟通,友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不了解别人的意图时。●尊重他人、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或许大家还有好主意,请大家一起来补充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七)成长加油站

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最近,班上有个俩个孩子杨梅青,李良清老是和其他同学闹矛盾,处理不好同学关系,遭受班上其他同学排挤,导致她俩性格孤僻,行为过激。为他俩的事儿很烦心……)

学生闭目冥想自己最近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一次矛盾、冲突,或者是一直以来的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情。(背景音乐起钢琴曲《眼泪》)

诉说自己的烦恼:回想一下,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愉快事件写一写,写在工作纸的背面,小组内说一说当时不愉快的原因,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再给大家讲一讲当时对方会怎么样想?换位思考后,你现在怎么想?(老师做适当的鼓励)。愿意跟大家分享的,可以勇敢地站起来大声读出来。冲突事件: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换位思考后我想:

(学生填写后大声读出来,如果所诉说内容的当事人在班级内部,可以从座位上走下来,进行现场互动。最后同学们将心里话贴到黑板上的心形内,让一颗“空心”变成一颗满腔热情的“红心”)

(八)心里延长线:青少年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自我意识高涨,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希望受到每个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喜欢和赞扬,把个人的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上。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可能带来更多的人际冲突或人际矛盾。而学会换位思考恰好可以帮助我们从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态度,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理感受,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减少很多的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使人际交往得到和谐发展。

(九)畅谈收获

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本课小结,用音乐《如果我们能换一换》渲染教学气氛,心情愉悦,感悟深刻的结束课堂教学。教学板书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换位思考:

冲突事件:成长加油站: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换位思考”后我想:

教后反思:

篇7:换位思考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活动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其含意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观点虽历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原则被我们所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动和实践之中。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内涵

【流行起外号】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

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自己不喜欢的是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

不能。你喜欢,不等于别人也喜欢,还是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否则真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掌上明珠”】

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小乔对他人漠不关心。

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应当对他人也多多关照。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3)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实质所在。

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管鲍之交”】

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想,理解至上。如果我们都能够时时处处都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我们就能够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赢得真挚的友谊。

把你经历中得到别人谅解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对换位思考的要求

【小蓉与母亲的比较】

与失主调换角色,体验失主的焦急情。

与父母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子女的关爱。

与老师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学生的期待。

与失学的同龄人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求知的渴望。

与危难中的求生者调换角色,体验他们对生命的留念。

小蓉与母亲二人做法不同,是因为母亲进行了换位思考,而小蓉却没有。为什么“饱汉不知饿汉饥”,就在于别的肚皮填不饱,一般说来自己的肚皮是不会觉得饿的。自己没有丢过钱包,所以体会不到丢钱包人的心情。

(3)以欣赏的态度待人

【欣赏别人】

让我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交流所获得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课堂小结:

篇8: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换位思考法

一.创设情境, 奠定换位基础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 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 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成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的重重障碍。所以,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为其换位, 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 学生没见过斑羚, 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 针对这些情况,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 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 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 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 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 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 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 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换位, 加深文本理解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 而应该是多角度, 全方位的, 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 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 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 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 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 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头羊,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心里会想些什么?”

(2) 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 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 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 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 有几类次要人物: (a) 、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 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 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 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 你会怎么想, 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b) 、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 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 兴奋地咩叫一声, 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 引导学生思考:“此时, 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 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c) 、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 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 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 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 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 这时, 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 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 因此, 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楔子, 发现更多的知识。

篇9:换位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形成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的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的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中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地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一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a)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b)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一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c)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一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

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像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

如在探究文末句子时,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的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因为允许学生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出了文本本身。

三、总结收益,归纳方法

篇10:“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万丽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交往品德; 2.能力目标: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方法。【教学重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方法。【教学难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方法。【教学过程】 环节一:播放歌曲,导人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多帮别人想》 歌词:如果你和世界同成长,你的天空一定充满阳光,不要让伪装挡在关心朋友的前方,包容别人用你的好心肠;如果你用心帮别人想,每个明天都会充满希望,把所有封闭和冷漠的心摆在一旁,和我们一起欢唱„„ [设计意图]歌曲的节奏欢快,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中,起到暖场、情感预热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过渡:(展示孔子图片)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学生反应:孔子)他的两句话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反应:不知道,不清楚)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设计意图]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借助视频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视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孔子的这段视频也比较有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古汉语词典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设计意图]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立”和“达”二字,学生凭借语文功底和古汉语词典基本能把握这句话的大致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相通性。这里要提醒的是思品学科中说的这句话的内涵是它传达的待人之道。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孑l子的待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两条呢?来看看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活动一:生活在线 展示材料: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角色体验: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她会“喃喃自语”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年妇女这个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年妇女没有位子坐的糟糕心情,以及对把座位弄湿那个人的反感心理,为下面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小组合作探究: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学生活动(小组探讨,全班交流共享): 这个中年妇女也很没素质; 这个中年妇女不想别人把座位弄湿,而自己却把座位弄湿搞得别人无法入座——中年妇女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中年妇女为什么要把伞放在旁边的座位上? 因为顺手;因为放在地上会把伞弄脏,而放在座位上很干净。[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和发散思维能力;对把雨伞放在旁边座位上这一小事的深入剖析,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不想没位子坐就不要把座位弄湿让别人也无法入座,从而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感悟“光想自己,不想别人”带来的后果,继而认识到“立人、达人”的必要。过渡:刚刚我们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能不能施于人呢?继续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大家看过<家有儿女》吗?其中有一集是这样的: 活动二:好心一好事? 剧情梗概:小雪发现同班同学官海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就发动大家捐款。当小雪她们把辛辛苦苦捐来的钱送到宫海家后,却遭到了宫海的拒绝。宫海甚至声称要和她势不两立。猜猜看:为什么小雪的好心却没办成好事?(学生猜测或描述)播放《家有儿女》片段,揭晓答案 教师归纳:看来,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于人。所以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道德,而“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很容易地发现宫海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家里又穷又破,而小雪她们的举动没有考虑宫海的感受,把自己觉得好的想法强加在了宫海身上。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化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认识到把自己喜欢的强加于人,同样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拓展了课本的内容。过渡:不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都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案例和我们探究的结论,你能不能概括一下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将这节课的知识建构起联系,让知识更加系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所谓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最根本的就是想人之所想,理解他人。过渡:那具体来说,该怎样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呢?这还需要大家帮助老师解决班上的两个问题。活动三:烦恼靠边站 展示本班学生的烦恼 烦恼1:期中考试第一天,同学a在班上大声地对答案,还手舞足蹈地说:“耶耶耶„„考得比班长好耶„„”,搞得大家很烦„„ 烦恼2:同学a和b是同桌。同学a说b经常会给她起绰号,如old black(老黑),意思是说长得太黑;同学b说a上课会讲话,影响他听课,而且还经常霸占他的“领土”„„ 小组合作探讨: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烦恼? 学生活动(体验感悟,小组交流,全班共享): 对于烦恼1: 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顾及他人的感受。可能有同学考得不好,第二天可能会因此受影响;班长心里肯定也会很不舒服,应告诉他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对于烦恼2: 给他们换座位; 他们应沟通,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他们争的都是一些小事,同学之间不要太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 同学a和b相互嫌弃,如果他们能互相看到对方的优点,可以相处得愉快一点; 同学朋友之间应学会欣赏、赞美、宽容,尊重我们之间的差异,加强沟通。教师小结归纳: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希望这几名同学能吸取大家的意见,让烦恼靠边站。其实,大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谅解他人,宽以待人;学会欣赏,摒弃挑剔。[设计意图]用发生在班级的真人真事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鲜活灵动;由于是真人真事,学生感兴趣,所以更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群策群力解决自己的烦恼,不仅掌握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具体方法,而且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校园生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和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同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烦恼的方法,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活动四:换位思考,我能行!曾经,„„我没能换位思考,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次反思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不足,同时知道正确的行为取向,从而做更好的自己。环节三: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齐唱《多帮别人想》,结束全课。[设计意图]学生边唱歌边回顾本课的知识,深化认识,情感升华;同时,与导入首尾呼应,增强了这节课的完整性。(责任编辑:王葎)

篇11:声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的论文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大都采取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常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法、教学态度等三方面探讨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的换位思考,以求声乐教学走出一片新的天地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声乐教学; 换位思考; 方式; 手法; 态度

目前,在我国歌唱声乐教学领域中,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众多声乐理论典籍中,不少教师及声乐工作者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探索出一条新思路,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进行换位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可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式的换位思考

在歌唱学习中,一些声乐教师往往只是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珠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常常把自己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原封不动的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需要声乐老师的认真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高音,他们的最佳声区并不一定是一样的,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在开始练声时,应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

二、教学手法的换位思考

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应能很好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学生。但是,一些声乐教师却常常把同一种教学手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比如说,有的声乐书上说到“闻花香”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的气息状态。因此,有些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气息状态的时候,常常会教学生去体会“闻花香“的气息状态。这对于爱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碰到一个不喜欢闻花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法就不一定奏效。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歌唱气息的掌握就不止闻花香一种手法,像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嘁人、半蹲等等。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相应变化,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心细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态度的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声乐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态度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

就第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的老师对于教学是非常认真的。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譬如一个声乐教师上了一天的课,已经是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来了最后一个学生上今天的最后一堂课,而此时的老师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实在是无法再上课了。此时老师应当与学生协商,另约时间上课,千万不能勉强应付。

第二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以致教学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千万不能出现急躁心理,甚至对学生发火,进行语言的讽刺和挖苦。讽刺和挖苦往往适得其反,时间久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声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情况。这时,通过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生理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和声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教学方案。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找出原因、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认同。换位思考就是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家人,用你的真诚去教育他们,用你的心灵去感化他们。毕竟“师生是合作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4月上海73页.

上一篇:以这就是我为题的初中作文下一篇:访谈类节目策划(提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