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教学

2024-06-08

换位教学(精选十篇)

换位教学 篇1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或位置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认识体验、思考问题, 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 即教师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 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一位老教师, 更要在创新和思路上走在前面, 我认为目前课程标准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 以学生为主体, 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 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 怎么学, 学得如何. 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扮演“教”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就是要换位思考,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教师才会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和谐发展.

二、课前准备时的换位

首先确定好教学内容和目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一环紧扣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事先让学生们像老师一样备课, 也就是让学生们预习了解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走下台, 如此能够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把教师当作是可以亲近、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但是学生走上台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私下里可以和一些学习好一些的同学简单交流沟通,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求知欲, 让学生知道这是展现自己的一个舞台, 也是使知识点更加扎实牢固的不可多得的一个过程.

三、课堂换位教学技巧

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是怎样的, 在想什么? 这是我们教师应当考虑的.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相比, 已由单纯变得复杂, 由幼稚变得成熟, 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他们勤于思考, 敢说敢为, 爱争论, 不愿循规蹈矩, 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和意识, 但理论素养较差, 思想片面, 比较偏激, 等等.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 思学生所疑, 料学生所错、思学生所遗, 在课堂换位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 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 尽可能地把机会让给每一名学生,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兴奋. 学生如能很好地完成, 教师完全不必包办代替;对于那些出现“卡壳”的同学, 不能一下就否定学生, 教师则应适时启发, 巧妙点拨. 让学生们来评价“小教师”讲课的优缺点, 让学生们无形中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 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 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 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 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传统教学中, 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 不受重视,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 “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变“怕学”为“乐学”. 对于尖子生, 只有学会是远远不够的, “换位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更能让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 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们从此不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 而是盼望着每一节课的到来.

四、 课后反馈时的换位

对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的错题都做了统计, 对同一道错题, 利用换位思考来模拟学生当时解答该问题的各种思维过程, 通过分析错误的思路可以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 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时可以在课 堂上故意 再“错”一次 , 错给学生看 , 错给学生思考 , 使学生引以为戒 . 在一次试卷讲评课, 一道典型且得分率不高的几何题, 不是讲解答案, 而是将该题的错解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一起当老师来评判此题, 找到错处, 究其根源. 这种着重呈现解题的思维过程的换位, 使整个教学活动处在了活跃进取状态, 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

五、换位教学的意义

(一 ) 总结经验提高自己

通过换位教学, 从学生这面镜子中捕捉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以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实际, 更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 完善教学过程.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 不断地丰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二 ) 增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和感情

换位教学在满足学生们当老师的欲望的同时, 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 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学生也更理解老师和家长, 同样老师和家长也发现了自己和孩子的不足.

(三 )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换位思考, 老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 会时刻为学生着想, 比如,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把数学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什么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换位思考---教学设计[范文] 篇2

整体理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是正常的,但是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亲情,甚至以后的事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确地看待矛盾,不斤斤计较,学会换位思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换位思考?什么是换位思考?怎样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弄明白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安心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此时来讨论“换位思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树立目标,树立自信心等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生学习解决冲突和学会交往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的要求:即领会“换位思考”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尊重他人的意见看法。

(2)习得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感受他人的感受,增进双方的理解。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带来的乐趣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

难点:在生活中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等,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1、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伊始,我借助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扣住学生的心弦,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将学内容。

2、情感体验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与社会现是接轨,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站起来,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运动:伸出你的双手: 1.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面; 2.左手放回原位;

3.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面; 4.右手放回原位。

请跟着节奏一起做,1、2、3、4??(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加快点,就可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鼓掌运动。好,让我们一起来鼓掌,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二)小故事引入、揭示主题

该部分由老师讲述,故事内容如下: 《小故事一》 昨天,我很不开心,因为刚刚进行了英语第三单元的测试,有一位同学,在我发试卷的时后,竟然当着我的面将试卷扔进了垃圾桶,我很生气,他也很生气„„ 大家讨论一下: 我生气是因为„„学生生气是因为„„ 如果,学生是我„„我是学生„„ 《小故事二》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嚎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我确是要我的命啊。”

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呢?同学举手或点名,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分享出来,逐一进行点评和表扬。总结: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舍身处地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问题,也许就不同了。

(三)换个角度看世界

1、PPT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

2、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3、讨论:为什么别人看到的和我自己看到的不一样?

4、小结: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教师小结: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觉得心情郁闷,很烦恼,那么换个角度,换个思路,重新考虑一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就变成美丽的少女,同一件事,也许你看到的就是天使而不是魔鬼。心理百科:教师阐述什么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四)畅游心世界: 情景1:《剪了发型》 事例2:《试卷**》 情景3:《小梦在课上》

每一段事例之后都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事例中的人物,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然后教师总结。

(五)情景再现,故事续演 小小剧场1:《杨柳与妈妈„...》 学生进行短剧表演,表演之后由当事人谈真实感受。然后让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说?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做?”(学生畅谈)说完后进行角色互换再来表演,仔细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心灵物语:(配有柔和的音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当我们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时,我们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才能体验对方的感受。

(六)心灵小贴士:换位思考的小办法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试着了解他人的性格特点,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所处的情景等来理解他人的想法或行动。

●主动沟通,友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不了解别人的意图时。●尊重他人、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或许大家还有好主意,请大家一起来补充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七)成长加油站

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最近,班上有个俩个孩子杨梅青,李良清老是和其他同学闹矛盾,处理不好同学关系,遭受班上其他同学排挤,导致她俩性格孤僻,行为过激。为他俩的事儿很烦心……)

学生闭目冥想自己最近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一次矛盾、冲突,或者是一直以来的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情。(背景音乐起钢琴曲《眼泪》)

诉说自己的烦恼:回想一下,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愉快事件写一写,写在工作纸的背面,小组内说一说当时不愉快的原因,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再给大家讲一讲当时对方会怎么样想?换位思考后,你现在怎么想?(老师做适当的鼓励)。愿意跟大家分享的,可以勇敢地站起来大声读出来。冲突事件: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换位思考后我想:

(学生填写后大声读出来,如果所诉说内容的当事人在班级内部,可以从座位上走下来,进行现场互动。最后同学们将心里话贴到黑板上的心形内,让一颗“空心”变成一颗满腔热情的“红心”)

(八)心里延长线:青少年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自我意识高涨,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希望受到每个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喜欢和赞扬,把个人的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上。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可能带来更多的人际冲突或人际矛盾。而学会换位思考恰好可以帮助我们从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态度,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理感受,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减少很多的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使人际交往得到和谐发展。

(九)畅谈收获

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本课小结,用音乐《如果我们能换一换》渲染教学气氛,心情愉悦,感悟深刻的结束课堂教学。教学板书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换位思考:

冲突事件:成长加油站: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换位思考”后我想:

教后反思:

利用换位思考 开展阅读教学 篇3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这个悲剧的成因时,除了让学生通过人物对话来分析、总结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封建礼教的破坏之外,我还让学生进行如下思考:在焦、刘两个家庭中,人物层次是一样的,焦家人物分别是焦母、焦仲卿、焦妹;刘家人物分别是刘母、刘兄、刘兰芝。两个家庭的人物中的第一位都分别是处于长辈地位,即第一层次,第一层次的男主人均已谢世。第二位和第三位处于第二层次,第二位又分别是男子,第三位又同是女子。经过对比,放下焦家妹妹不说,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两个家庭内的人物关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如果仅按封建礼教的等级关系排列,焦家焦母说了算数,刘家应该刘母说了算数,刘兰芝初回娘家的时候,刘母体谅女儿的处境,连续谢绝了媒人的两次提亲,是为刘兰芝考虑。那么后来刘兄的浅薄粗暴甚至是非常冷酷非常势利的干预为什么会如此轻而易举的成功,连刘母都没有提出一点相反的意见,反倒去告诫刘兰芝“莫令事不举”呢?刘母在刘兰芝面前可以行使长辈的权力,难道就不能在刘兄面前行使长辈的权力吗?假设刘母仍然为女儿的处境担忧,她是完全可以制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的,然而她没有。如果此时的刘母换位成焦母,刘兰芝绝对不会如此轻易再嫁,焦、刘悲剧可能会改写成喜剧,这是一次换位。

仍以这两个家庭为例,在焦家中,焦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面对焦仲卿的反抗,她可以大加训斥,在此,我们可以再进行一次换位,或者是两次换位。假设焦母换位成刘母,婆媳矛盾可能不会过分尖锐,焦仲卿也不会驱遣刘兰芝,焦、刘的悲剧也可能不会发生。再假设焦仲卿和刘兄换位,焦仲卿的反抗会更加坚决,焦、刘的悲剧也不会发生。如果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刘母屈从了刘兄的意见,这很正常,焦仲卿的母亲大加训斥焦仲卿,就可能有些反常。假设焦仲卿能够进行彻底的反抗,很可能悲剧也不会发生。但世间之事就是如此难以预料,不该发生的事,仍然无可逆转地发生。经过以上的假设换位,引导学生深思焦、刘的悲剧,不但是封建礼教粗暴破坏的结果,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是形成这个悲剧的重要原因。

上边的例子,只是做了内部换位深思,同时还可以作外部换位思考。我们可以让《氓》中的男主人公和焦仲卿换位,如果“氓”处在焦仲卿的位置,刘兰芝会成为第二个弃妇已经毫无疑问,简直是不用想象;而如果焦仲卿处在“氓”的位置,那简直是《氓》中女主人公的无比幸运了。人物角色换位以后,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已经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并且走进了具体的生活之中。年代久远的文学形象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学生对此可以生发具体深刻的感受,可以进行深刻思考,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相对于对人物干巴巴的分析,用换位思考来处理人物形象分析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有了它独具的魅力。

“换位思考”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教师多些理解、宽容,教育也会更有成效。

语文教学要善于换位思考 篇4

一、要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

与学生的换位思考,一方面表现为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丰富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实际安排教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实际教学中转换角色,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要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要在教学环节中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空间。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以及理解能力要远远高于学生,自己在解读文本时有着种种感悟和理解,甚至共鸣,但不能要求学生也能有这样的认知,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角度来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想他们在接触文本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疑问,然后根据这些设想去创设课堂情境,去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激发创造性思维,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要善于与作者换位思考

文章是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与作者换位思考,有助于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与作者换位思考。比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在弄清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所写的自传的基础上,我问:“既为自传,作者为什么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呢?难道是作者连自己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了吗?”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其它作品,站在作者的角度认真地体会,进行一番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此处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为号,暗示先生是一个出于流俗观念之外的高尚的隐士;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可以使文章的开篇便笼罩在“高人”的神秘色彩之中。再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文末写道:“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催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通过这样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让这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体现了头羊对美好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的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问题———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三、要善于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换位思考

在一些记叙性文体中,文章主旨往往是通过主人公集中体现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而环境、情节等要素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善于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与主人公对话,更要教会学生善于与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时,文章有这样的描述:“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我问学生:“老妇人的这些行为该如何理解?假如你是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你会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国鬼子的炮火中掩埋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亲吻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并拿出珍藏的喜烛来纪念他吗?”学生联系上下文各抒己见,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为红军烈士献出心爱的喜烛,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了深沉而坚强的母亲般的爱。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明朗起来,文章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与作品中的次要人物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反思 篇5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反思

思品课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用心做,才可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在设计中,有以下优点:

1、导课接地气。导课是为了引出课题,素材的选取不要太“高大上”,让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我选取的素材是大家都熟悉的电梯按钮:“电梯里除了传统的纵向排列按钮外,为什么要有高度较低的横向排列按钮呢?为什么电梯四周要安装反光不锈钢板或镜子?”学生回答有:整理仪容仪表的、为残疾人和孩子准备的、扩大视觉空间的、防止有些人在狭小范围内的紧张感的,等等。无论他们回答哪一种,我都表示赞同,因为他们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所以很自然的引出课题。

2、教材要整合。如果按照教材编写顺序讲,这节课总觉得讲不顺,因此我将内容调整为“如何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以及“怎样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两部分,使逻辑更严密。

3、素材生活化。本节课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因此素材的选取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才具有说服力。我以前的板书有点乱,我那天讲课时的板书很工整,我说“老师今后要把板书写好,让每位同学都能看懂看清楚。因为老师要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问题。”学生当时就给我掌声以鼓励。(现在我每节课的板书都很工整)

地理教学角色换位摭谈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角色;换位

所谓角色换位,即:让学生当教师,由学生教学生,教师偶尔也当一回学生;改变由教师向学生提问的习惯,而让学生搜集问题向教师提问;一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传统,由学生自批作业。

一、角色换位的前提准备

(一)预习

只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难解题过程,才能“教”其他学生,当学生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具体方法有:

1.以悬念诱导预习。悬念是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需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如在教“洋流”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想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条狭长的通道)进入地中海峡进行军事侦察活动。但盟军在海峡两岸布满了雷达,想进入地中海比登天还难。可是,最终德国潜艇还是悄悄地进去,完成任务以后又悄悄地出来了。他们是采用的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利用洋流才完成任务的。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预学的积极性。

2.设提纲引领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前,先设计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些提纲,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设计。阅读提纲要紧扣重点,纲目明确,多层次、多角度,富有指示性。如教“洋流”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复习纲要:(1)形成洋流的原因有哪些?(2)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3)画出太平洋洋流的分布示意图。(4)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3.针对地图预习。要想当“老师”,每位学生就要学会读图、填图、画图练习,如:景观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并且要具备画示意图的能力,如在水循环图中可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在图上加以反映。这样,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依托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不仅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引起一系列的联想,获得更多新的地理知识。

(二)讨论

对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只有在讨论中才能把一些复杂的问题清晰化。讨论可分为:

1.自议。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翻图册,寻找问题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小组讨论解疑。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确定小组人数的多少。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

针对各自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只有在小组中积极发言、热烈讨论,才能在角色换位时,侃侃而谈,增强“教学”的自信性,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

二、角色换位的实践方法

(一)让学生成为教师,让学生教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师,让学生教学生,让老师也偶尔做一回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具备当“老师”的能力。但真正的角色换位法可以先应用于内容较为浅显、知识点前后联系不太紧密的新课教学中。如高一地理“大气环境保护”的教学。由于这一节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可在一周前就把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分别负责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等三个内容中的一个进行教学。要求每组学生各自分工,互相合作,推选出一两名同学作为“老师”到时上台主讲,对于学生讲授的具体内容、方式不作限定。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学生就各组负责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编写了讲课稿。有些组还制作了“幻灯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二)由学生向教师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解答,教师利用学生的提问展开课堂教学,这样更有利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复习中,有几个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海洋表面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提出:为什么南北纬60度附近的盐度不一致?这对学习陆地径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做好了铺垫。又有学生提出:赤道附近盐度最低值为什么出现在北纬10度附近,而不在赤道上?印度洋的水温为什么比太平洋的低……这些问题的提出及教师在课堂与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综合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由学生批改学生的作业

在每一次考试之后,总会有学生反映说,自己考试时感觉良好而成绩出来后却出乎意料得差,也有学生说,感觉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差不多,为什么得分这么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解答非选择题时词不达意,或者缺乏必要的地理语言。让学生拿起红笔,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试卷对这些同学的帮助很大。在评判其他同学的题目时,印象更深、触动更大,让他进一步体会到如何运用更准确的语言,进行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

三、角色转换的实践思考

当教学任务交于学生,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而是一种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有利。而复习提问和预习提问时的角色换位,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不惜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超前预习,积极备课,主动请教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角色互换可引起师生的心理沟通、感情共鸣。学生得到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从容地走上讲台侃侃而谈,同时也理解了老师备课、讲课、批改的艰辛。课后许多学生在谈到个人的感想中,都说道:当我站在讲台时,明白了老师备一节课多不容易呀,我只是讲了一个要点,便备了一个小时,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同学之间充满了温情和友爱。

关于语文教学的换位思考 篇7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课程实施仍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 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状况。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既是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又是其关键。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响应与配合, 那么再新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再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也只能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因此, 在新课程下, 语文教师必须切实做好以下方面。

一、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 给教师功能准确定位

这是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从根本上摒弃旧的教学思路和不科学的教学手段, 才能探究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观念来看, 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角色上应做到如下转变。

1. 思想观念上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的创设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自身的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仅仅是“传授和教导”, 而应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自主的, 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2. 交流方式上由“执教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程标准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求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性应充分体现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研究对象, 教师应是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 对课题目标的实现应负主要责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 参谋而不代谋, 指导而不指令。当知识与能力不足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时, 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等地探讨、学习,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3. 评价学生由成绩的关注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性结果, 也就是分数成绩。而在课程新标准下, 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如: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 而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 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 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 作为评价的重点。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记录, 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二、认真审视教学, 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积极倡导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习和适用的领域, 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根据课程标准来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接受学习, 机械记忆, 被动模仿”的境地, 促成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

我认为创新语文教学理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设和谐环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 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有助于学生开展以自主探究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 提倡激励教育, 挖掘学生潜力。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中提到我们应无限制地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就应提倡激励教育。具体表现在:激励质疑问题、激励求异思维、激励丰富想象。

3. 衔接课内课外, 拓宽研究空间。

语文知识是浩瀚无穷的, 而书本知识则是相当有限的。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就应该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丰富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 这就有必要将课内、外研究结合起来, 以便节省时间, 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课堂教学总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 一个单元有若干篇课文, 分讲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 再加上有配套的语文读本, 教师完全可以将重点讲读课文划为“课内研究”, 把单元其他课文、读本知识作为“课外研究”。

4. 创建新型模式, 发挥主体作用。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呈现一种新型的模式, 应注重开放性和民主性, 重视教和学的沟通、融会、交流, 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要把单向的静听模式改为多向的、立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敢于参与其中;大胆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 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 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高真理的精神, 真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真知、发现规律。我认为, 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 我一直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特别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5. 发挥媒体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 应努力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 激发灵感, 求得最佳学习状态, 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努力提高自我, 适应课改需要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 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予以解决。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还以自己本学科的“一桶水”作为自我提高的目标, 就根本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为研究性课程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 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它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让一桶狭隘、陈旧、闭塞的“死水”变为一条源源不断地活水流淌的充满活力的河流。并且, 教师还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发挥优势特长,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积极为学校开设选修课。新时代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扩大知识面, 加强综合技能, 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

总之, 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多作分析, 勤于换位思考, 就可以让教师多一些成就, 让学生多一点收获。

摘要:要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挥,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换位思考, 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认真审视教学, 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努力提高自我。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功能,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2]王大伟.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湖南教育, 2004.1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4]李子建, 梁振威, 高幕莲.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化学教学要注意教师心理换位 篇8

心理换位,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将心理换位引入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有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再现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也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心理换位呢?

一、要从学生的思考着手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 这是教师应该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查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盐类水解时,判断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此时会考虑到碳酸氢根会发生电离,那么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呢? 为解决着问题,老师就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此盐电离与水解的强弱,哪个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更清晰知识点; 又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又变澄清。同学们联想到二氧化碳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领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 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 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硫? 怎样检验二氧化硫中含有二氧化碳? 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所学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与拓展,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要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样的内容,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有难到易的转化。例如,PH值为5的氯化铵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是PH值为5的氯化氢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的多少倍? 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如PH = 5的氯化铵溶液中的氢离子来源于哪里? PH = 5的氯化氢溶液中氢离子来源于哪里? 有什么不同? 等等,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就很快地分辨出氯化铵溶液中氢离子来自水的电离,且由于水解氢离子浓度增大; 而氯化氢溶液中的氢离子主要来自氯化氢的电离,水电离的氢离子很少,且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解决难题。又如,在学习铝的关于计算时,教师就要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分步讲解,突出学习的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图像进行分析降低难点,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这也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去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要明白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问题。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教师就要立即意识到这一点,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时,学生对为什么用硫酸铝和小苏打作原料,对为什么两种盐溶液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理解。这也是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理解。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能促使水解进行到底,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用于灭火。

四、了解学生学习易犯的错误

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或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中故意错一次,错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讲氯气,氯化氢气体在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态度一丝不苟。这时就要不是学生在下面喊: “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又如,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教师把一些学生经常易写错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让学生去判断。这样,使学生明确错误所在,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加深,巩固了知识。

五、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的乐趣

课堂上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斓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如教师在讲授铝的性质时,将铝粉和氧化铁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在铁坩埚中,用镁条引燃,同学们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像烟花一样,教室里欢呼雀跃,上课气氛达到了顶点。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学化学的乐趣,也巩固了铝的化学性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换位思考法 篇9

一.创设情境, 奠定换位基础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 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 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成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的重重障碍。所以,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为其换位, 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 学生没见过斑羚, 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 针对这些情况,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 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 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 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 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 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 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 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换位, 加深文本理解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 而应该是多角度, 全方位的, 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 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 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 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 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 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头羊,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心里会想些什么?”

(2) 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 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 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 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 有几类次要人物: (a) 、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 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 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 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 你会怎么想, 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b) 、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 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 兴奋地咩叫一声, 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 引导学生思考:“此时, 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 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c) 、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 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 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 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 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 这时, 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3) 与作者之间的换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 因此, 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楔子, 发现更多的知识。

作文教学中换位的思考与构想 篇10

这里所说“换位”的“位”从宏观上看就是教法、学法和文法, “换位”就是换一种教法, 换一种学法, 换一种文法。它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方法,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换位”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鲜活的人, 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 学会观察社会, 学会自我评价。“换位”的原则是“人家骑马我骑牛, 独辟蹊径自己走”。“换位”的方法是研究读者、研究对手、研究自己。

换一种教法, 这是对老师教学提出的要求。过去我们教学重“解惑” (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答) , 轻“传道” (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 ;重“技巧” (对方法的传授) , 轻“能力” (对学生思维品质、主动求知、自我反思以及完善提升的培养) ;重“教师” (老师还是课堂的主宰) , 轻“学生” (学生仍是课堂的陪衬) 。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三种模式:其一、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 然后老师搞一节作文讲评课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读一下, 搞几句点评;其二、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审题, 如何构思, 如何成文;其三, 作文讲评课老师一般是在唱独角戏——读、评全包。这种教法, 老师基本上没有进行角色的换位——把自己设想成学生, 而是我讲你听, 我教你学, 我评你改, 我主动你被动, 很少从转换角色后——把自己设想成学生后, 再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去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更谈不上价值取向、情感体验。其次, 它面对的不是全体学生, 而只是语文素养比较高, 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少数几个学生,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其三、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积极主动地去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准备。换一种教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主宰课堂的教法, 争取少用或不用过去那种作文指导之法、作文讲评之法, 而是把课堂变成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协作、取长补短, 生生协作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变成学生提升思想境界, 塑造人格品质, 积淀文化修养, 抒发真情实感, 适度张扬个性的平台。换一种教法, 就是把自己设想成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认知、需求考虑老师 (也就是自己) 如何教、评、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指导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地收集处理信息, 高效地提升作文水平, 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社会百态, 真切地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 不断完善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准 (精神到时文章老) ,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换一种教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成文, 自能完善, 自能提升, 最终成为和谐的人;因而凡是应该学生做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凡是需要老师做的教师尽可能把它做好, 做到位。

换一种学法, 这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过去的语文学习至少存在如下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很少主动地求知、完善和提升。其二、人性化的给分标准使得优秀作文和一般作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让学生把作文写好缺少了动力。其三、功利化的心理, 再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早上要读英语, 晚上要巩固数理化, 对语文老师布置 (绝大多数是倡导) 的阅读与鉴赏无暇理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四、“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优越的生活条件, 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感悟, 即使有, 也不深;更谈不上去提炼升华。其五、急功近利的成名诱惑,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搞学问。像很多娱乐类、搞笑类的电视节目, 低级庸俗, 以丑为美, 这些迎合了大多数中学生的口味———快乐、直观、省力, 不用动脑筋。换一种学法, 就是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把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把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开始尝试主动地求知, 自觉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作文水平。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短视的眼光、一夜暴富的成名心理, 静下心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学习, 而作文。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只当看客的做法, 积极地投入课堂, 与老师交往、沟通, 与同学协作, 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 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观察社会百态, 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材料伸手”, 评、改与我无关的做法, 主动去收集信息, 并加以筛选和整合;主动地去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作文。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把优秀作文抄在笔记本上欣赏完了就不管的做法, 而是要大胆地借鉴:从文言文里学习古人先进的作文方法, 借用美妙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高考、中考满分作文里, 从全国的好期刊里———像《读写天地》、《读者》和《小小说》里去寻求营养, 以此来规范自己的作文, 使其高效、快速、上档次。换一种学法, 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没有用心体验生活, 或者叫不知如何体味生活的想法, 开始尝试着像电影明星那样去感悟作品, 力争把作品描写的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的做法, 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情感, 升华自己的节操。

换一种文法, 这是对学生作文写作提出的要求, 这里的“文法”宏观上指的是文章的作法, 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换一个说法, 这里的“说法”是指语言表达。只要深入生活和人民大众之中就会发现由于说话者身份、地位、职业、性格、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不同, 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所选择的角度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会不同。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借鉴人们大众这种丰富多样的用语形式, 当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如果大多数人正说, 我就反说;如果大多数人旁敲, 我就侧击;如果大多数人说的明白晓畅, 我就说的委婉含蓄;如果大多数人说的形象生动, 我就说的幽默风趣;反之亦然。换一个说法就是还要尝试着转换角色, 写老师, 就要把自己设想成老师;写农民, 就要把自己设想成农民, 用心体验所写之人的情感, 使其言如其人, 文从心声。第二、换一个想法, 这里的“想法”是指文章的立意。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 往往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网络结构, 表现在大家名范看同一个事物时往往会通过发散、逆向、侧面等联想, 灵活地、富有独创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换一个想法, 就是要经常地自觉地学习他们选择从不同角度, 道出与众不同心声的这种思考方法, 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具体操作应该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选择正面立意, 我就选择侧面;大多数人选择侧面立意, 我就选择逆向;大多数人选择逆向立意, 我就选择发散联想中的某个角度 (原则是这个角度自己最熟悉, 感悟最深, 有话可说) , 在立意健康积极、昂扬向上、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前提下, 要么“鹤”立“鸡”群, 要么“鸡”立“鹤”群。第三、换一个写法, 这里的“写法”是指构思技巧。我们知道同一材料厨师可以通过炒、蒸、煮、炸、烤等办法做出色泽美观、香气扑鼻、口味宜人的佳肴来;同一题材作家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体裁不同主题深刻的作品来。换一个写法, 就是要经常地自觉地学习这种作文构思的技巧。具体操作时可以这样:大多数人写记叙文, 我就写议论文;大多数人写日记, 我就写书信体;大多数人用顺叙, 我就用倒叙或插叙;大多数人选择以小见大、衬托, 我就选择抑扬、对比和想象;大多数人用并列式, 我就用递进式;大多数人开门见山, 我就来巧设悬念;反之亦然。一句话, 通过“文法”的换位, 力争让自己的说法、想法和写法与众不同, 最终实现作文的创新。

上一篇:pH稳定性下一篇:企业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