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2024-06-25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通用9篇)

篇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强提升交通运输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论文

1.引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更具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内陆地区,铁路运输受到地理条件或气候的限制,水运内地河流较为缺乏,空运的成本过高,各种运输方式最后都要通过公路运输来达到最终目的。同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公路运输成为地区间最为直接有效的运输方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和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公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切联系。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运输能力、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生产布局的内在机制。

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且一方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另一方跟着变化。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性作用,完善公路运输基础性的功能,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费用,提升区域间的来往的密切度,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同时,不断降低公路运输费图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用,有利于扩大区域经济规模,使主导企业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促使公路运输系统的有效发展,可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特点,能够覆盖到范围更大的区域。在公路运输网络较为密集的区域,一般公路运输成本较低,这种情况,商品交易成本也在减少,可吸引更多的企业或个体到此发展或投资,使资本和技术相对集中起来,当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即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大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在公路及产业聚集效应的影响下,导致生产力要素也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聚集能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以本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使相邻地区的资源和交通实现共享,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致富。

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公路运输对土地施工的基础性要求较高,车流量不断增多导致交通拥堵,加大了地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同时车辆的气体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在今后的公路运输交通建设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公路交通运输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3.1 经济总量

公路运输情况会对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产生直接影响,公路运输会带动多个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公路产品的货运总量及客运量,相应增加了地区的生产总值。另外,公路运输会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性影响,公路建设让多个行业的经济取得一定程度发展,比如物流行业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当前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是离不开公路运输支持的。

3.2 区域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意义,在一个特定地区内,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目的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投入力度较大,导致区域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时间距离开始缩短,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力和自由流动性,产业结构越来越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从而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随着需求结构的优化而优化的,由于产业结构知识对经济的服务效用,使得产业具备了较高的附加价值。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还有利于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缩短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3.3 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间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交通运输、通讯、动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这三个基础结构中最基础的就是实现了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建设,可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空间成本交易这两个方面来促进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发展。①运输成本的增长是随着空间距离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若两个地区之间空间距离越短,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性就越大,集中表现为: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贸易种类的增多,促使贸易应选择距离较近的区域,但若发生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费用太大的话,无论空间距离长短,都会对区域贸易的运输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即这两个区域间不会发生贸易关系。若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成本逐渐下降,即两个经济联系密切地区之间的贸易需求量则会不断增加;②公路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灵活性,因此,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可极大程度的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可达性,有利于降低区域间空间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交易规模。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部分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公路网络布局不全,多道重要路段缺少必要的基础公路设施,且当前公路数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量,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应严格保障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4.2 提高公路交通现代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现代信息化不够完善,由于现代信息化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从而将公路交通运输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公路运输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货物的吞吐量,同时,有利于加快货物的流动速度,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扩大公路交通资金投资市场的规模

公路交通运输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我国可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公路交通进行适当投资,积极引进免检资本的投入,实现公路交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市场经济决定区域公路交通的发展方向,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从而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多样性发展,将经济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4.4 公路交通建设

要注重节约资源要素,提倡环境保护公路交通运输可借鉴国外土地资源节约的相关经验,将应保全、有必要开发的土地区域和已经开发的土地区域分开来。在公路运输建设中所投入的土地,应按照该区域所指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开发。同时坚持以改造为主,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在施工中还应对水土流失和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加强景观设计,确保公路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公路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在质量和数量均取得了极大进步和发展。本文提出通过优化网络等级结构、扩大资金投资规模、提高公路现代化信息的能力等手段来加强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商品和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及实施污染减排工作,xx区全面加强环境执法工作,全力确保xx区环保工作顺利开展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积极维护全区环境安全,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佳的投资环境。

一、转变执法思想,树立严格执法观念

环保系统一直存在着执法软弱的问题,系统内不少同志认

为执法不力是环保法律、法规刚性不足的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自身找原因,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执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执法软弱是工作不作为”的执法理念,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发现一件违法行为、处理一件。同时我局利用我区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契机积极寻求区委、区政府对环保执法工作的大力支持,使我局的环境执法逐步“硬”起来,排除一切干扰,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二、多管齐下,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1、严格环境执法程序和罚款收缴减免程序。

为全面做好环境执法工作,我局成立了法制科,使每个案件做到查处分开;我局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程序,坚持违法案件的处罚文书由立案调查人、立案部门负责人、法制科科长、主管局长进行层层审阅;从立案登记到调查询问笔录的制作,再到告知书和决定书的行文、送达,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行政处罚文书的内容明确具体、法条运用准确无误、下达程序严谨规范。通过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程序和加大处罚力度,有效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为防止执法过程中发生不当的自由裁量问题,我局强化了行政处罚罚款收缴的减免制度,规定:减免3000元以下的由主管局长审批,减免3000元至1万元之间的由局长审批,减免1万元以上的由局务会讨论通过。并严格落实减免程序,未经批准,收款人员不得收取企业缴纳的罚款。

2、严格执法,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我局紧紧围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专项执法行动开展工作,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冬季烟尘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重污染行业及危险化学品整治专项行动、医疗行业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专项行动、工业园区与建设项目专项执法行动、生态环境监察专项行动、水污染物减排“加压”行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和准保护区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双考”期间环境噪声整治行动、小流域的污染源调查和整治工作、房地产建设项目执法检查等专项工作。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执法活动,有效打击了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改善了xx区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3、借力执法,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部门联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在环境执法中,我局注重发挥横向部门间的联动作用,加大对违法单位的打击力度,有效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经常与行政执法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无照经营和环保审批验收手续不全的小加工点、对夜间施工屡禁不止的施工单位、对环境意识薄弱有法不依的扰民企业、对占道经营的露天烧烤业户,加大打击力度和声势,提高查处效率。通过部门联动、合力执法,切实缓解了我局在环境执法中孤军奋战的局面。另外我们还采取向工商部门发函形式,有效打击无照经营违法单位。在违法行为查处过程中发现未办理工商执照、环保审批手续,擅自经营且存在环境污染扰民的单位,因其无法人,在下达行政处罚过程中处罚主体难以确认,同时由于无照经营的违法单位以小饭店、小加工点为多,本小利薄,整改和治理不积极,也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对其污染行为予以监管。针对这类问题,我局采取向工商xx分局发函的形式由工商局依法予以查处解决。通过将发现的无照经营且环境污染扰民的经营业户交由工商局查处,切实解决了一批治理难、执法难的违法案件。

依靠上级,破解难题。在环境执法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局不压不等,及时将问题形成报告上报到区政府或市环保局。通过区政府和市环保局的协调,有效解决重点、难点扰民违法问题。几年来,我们上报的德氏冷饮治理方案、桃仙河综合治理方案、xx市兴隆金属板材厂搬迁请示、彻底解决望花地区干燥窑污染等敏感环境问题,都引起了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并予以了批复。仅2007年,通过区政府协调,顺利解决了长期扰民的xx兴隆金属板材厂振动扰民问题和金捞银捞火锅店、捷合网吧空调外挂机噪声等扰民问题。

4、加强建章立制,以监察促进信访问题的解决。

我局从抓建立健全环境信访工作管理制度、制订调整信访程序做起,全面规范信访案件的接访制度、查处制度、跟踪制度、反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局长包案制度、信访值班制度等各项制度,使信访工作进一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发挥环保法庭作用,构筑环境执法坚强后盾

xx区从2002年4月设立了环保法庭,环保法庭的职责主要是受理环境行政处罚到期应交法

院执行的案件和协助我局法制部门把好法律文书关及法律咨询等。法庭设在环保局,临近执法一线,更加接近企业和人民群众。在日常的工作中,环保法庭还不定期的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执法的业务水平。自xx区成立环保法庭以来,共受理环保局移交案件430余件,全部案件都得到了结案,执行罚款和排污费

230余万元,其中庭外调节案件占执行案件的98%以上,使我们的环境执法无后顾之忧,真正成为了环境执法的坚强后盾。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打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使xx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的改善了我区的环境质量,为xx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实施污染减排提供了长效保障。

xx市xx区环境保护局

篇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基层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措施

1 基层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 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网络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由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几个要素组成, 其中, 政府是整个创新体系的营造者和维护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创新的源泉, 中介机构是联系创新源泉与创新主体的“纽带”或“桥梁”, 这些组成要素处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中, 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共同推动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根据创新体系所处地域和行政主体的不同, 创新体系可划分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 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而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地方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休, 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又可根据地方行政主体的不同细分为区域 (如珠三角、长三角) 、省、市、区 (县) 等基层区域创新体系。

地方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既相区别又相关联, 国家从全局考虑, 建设完整的科技体系, 表现在组建一系列的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中心、国家科技平台等, 其使命是进行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发;而地方基层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发展实用技术, 加强科技的扩散、推广和普及,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 地方基层 (特别是区县级) 区域创新体系, 不同于国家创新体系, 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使命, 它是更高层次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 是大区域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基层 (区县级) 区域创新体系组成要素中重要的中介机构组织, 在很多区县中它甚至是唯一的中介机构组织, 它在建设区县级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联系广大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要素的桥梁, 其工作的好坏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当地基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 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政府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力助手, 是政府转变职能, 完善自身管理和服务功能的重要依托力量, 是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延伸。另一方面,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技术、信息、管理等因素在生产经营中越来越重要。但是, 受自身人员素质、技术研发条件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等条件的制约, 单个中小企业无法有效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借助中心搭建的公共信息平台和与政府及科研院所构筑的桥梁, 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再也不能束之高阁了, 通过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技术经纪活动, 大量的科技成果进入到企业应用, 转化成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因此可以说, 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促进企业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区县级生产力促进机构, 做好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 才能有效构建好基层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现状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全国生产力促进体系中, 属于最基层的地方科技中介组织, 数量庞大, 地位较低, 长期以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是优先建立和发展省市生产力促进机构, 而对于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没有足够重视, 造成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滞后, 目前普遍存在机构定位不清、人力不足、基础薄弱、服务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成为各地区域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广州市为例, 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于1997年, 已有13个年头, 实力雄厚, 是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但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明显落后, 有的只是最近几年才慢慢建立起来, 特别是几个后发展的区县, 如白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2005年, 真正运作于2008年, 花都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2004年, 算是较早成立的, 天河区、南沙区、黄埔区和增城市至今无独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派人驻点, 力量较薄弱, 没有完善的服务功能, 萝岗区虽然有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但并无全区性的生产力促进机构, 难以为园区外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当前各级政府大力提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滞后, 滞约了基层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影响了基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进而影响了大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 如何发挥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 构建好区县级基层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区县自主创新能力, 是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课题。

4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发展措施

4.1 充分发挥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地位优势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虽然发展滞后, 力量较薄弱, 但由于其处于基层地位, 最接近服务对象, 最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 因此, 它具有省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者时, 往往也会优先选择离自己最近, 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或档次的服务提供者, 而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因此,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空间和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全国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的培训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服务、咨询服务分别约占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60%、43%和40%, 人均服务收入也接近全国水平, 说明区县地区有较大的服务需求。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只要充分发挥好独特的地位优势, 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周到的优质服务, 一定会做出很好的成效, 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4.2 加强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功能建设

在区县区域创新体系中,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连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纽带, 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汇集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 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 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具备较强的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沟通功能、政策宣传功能、咨询服务功能、技术交流功能、活动组织功能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功能, 才能够高效地组合区域创新要素进行创新活动。在实践中, 由于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范围有限, 一般主要是为本区的中小企业服务, 因此, 在服务功能的建设上不必做到“大而全”, 而要善于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如广州市白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功能, 与多家社会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共同为企业提供服务, 在该中心首次承担的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中, 认定企业通过率名列全市前茅。

4.3 注重培育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特色业务

生产力促进中心虽然承担着多种服务功能, 既有技术方面的, 还有商业方面的, 但并非都要面面俱到,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应根据当地的特点有意识地培育自身的特色业务或主导业务, 培育特色业务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 一是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色, 如有的地方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发达, 有的地方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达, 那么生产力促进中心就可以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对口服务, 引导和促进当地产业进一步升级换代;二是结合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共同需求培育特色业务, 这些共同需求可能会有科技融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市场开拓、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等, 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学会抓住这些需求, 有意识地引进专业人才, 重点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服务能力,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 如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 白云区众多的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资金, 融资困难, 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区科技局的支持下, 大力开展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 先后与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和中国银行白云支行建立合作关系, 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为企业融资, 2009年共为科技企业融资25亿元, 取得显著成效。三是结合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需求开展特色服务, 一个地区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中, 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有的地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得非常好, 有的地方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做出了成效等,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及时地根据这些特点做好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工作,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地区的这些特色, 促使形成独特的区域创新模式。

4.4 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政府建设基层区域创新体系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政府的助手, 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补充, 其主要职责是协助政府推动技术创新工作, 促进本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不但要承接政府科技部门转移的部分日常工作, 如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和评审工作、结题验收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等, 还要重点配合政府做好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工作, 如协助政府宣传和落实各项科技政策、营造科技发展和科学技术氛围、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协助政府引进专业人才和科技项目、做好科技创业服务工作等, 在配合政府的工作中, 要体现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主观能动性, 事事想在政府前面, 主动争取承接工作, 做政府的好帮手。广州市白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协助政府建设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做出了一定的成效, 中心紧紧围绕区科技局“营造环境, 搭建平台, 优化服务”的工作方针, 除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些常规工作外, 还重点开展了科技企业数据摸查、组织科技活动周活动、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科技培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服务功能等工作, 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做了大量工作, 成为区科技部门的重要帮手。

4.5 建立企业化运行机制树立中心发展目标

建立充满活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内部运行机制, 是生产力促进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实行企业化管理, 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 要摆脱事业单位的固定用人机制, 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性运行机制和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服务效益挂勾的利益分配制度, 激发中心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优质服务拓展市场, 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还要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 不能因为自己是最基层的科技服务机构就认为没有必要树立远大目标, 反之, 要通过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确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 用这个目标来引领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并通过实现目标使中心得到发展壮大。例如通过树立建设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目标等, 围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各项要求, 促进中心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引进专业人才、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业务活动, 使中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只有这样,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才能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凌华.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报告[R]

[2]张永谦, 郭强, 张伟, 等.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3]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 湖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完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R]

篇4:区域品牌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指出江西区域品牌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缺乏竞争力,进而采取有效路径维护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关键词:江西;区域发展;区域品牌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他的生命,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品牌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催化剂,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能够打造区域品牌,毫无疑问对于江西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品牌的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1]区域品牌是指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表和区域特性,是一个甄别系统,这个甄别系统是由区域或地区名和产品(产业)名称为核心构成的。[2]

品牌是区域经济中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品牌的建立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品牌企业的支持,同样,品牌的建立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没能依托品牌企业,也许就会丧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区域品牌的建设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不仅对于投资商和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逐渐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公共资源。

二、江西区域品牌的现状及问题

(一)江西区域品牌的现状

近年来,江西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并已初步取得成效。2007年,江西省有7家企业的7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西省的知名产品有54个,驰名商标84个。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二)江西区域品牌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江西的经济有一定发展,区域品牌建设也有一定量的投入,但其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其在建立与维护区域品牌过程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将阻碍江西经济的发展。其中江西区域品牌发展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企业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品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

江西人杰地灵,可支撑自身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标准却严重缺失,要么对市场反应之后,疲于研究新技术;要么依赖于知名的大品牌企业,对其跟踪模仿。所以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呈现出技术空洞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需要更新换代,就必然要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如果自主品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这将放缓企业发展的步伐,制约技术进步发展。

2、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知名品牌比例需要增加

目前江西省拥有的知名品牌数量只占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5%,可见江西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产业和知名产品,换句话说,在品牌培育过程中,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该品牌企业的价值就不高。2012年江西所有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总营业收入2904.59亿,不到河南、安徽的一半,特别是进入500强的企业,湖北9家,江西6家,虽然个数相差无几,但总营业收入仅为湖北的1/3。

3、品牌观念薄弱,树立品牌观念的积极性需要增强

目前而言,江西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还是认为金钱、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等才是货真价实的财富,而品牌只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而已。

四特酒曾经是国宴酒,早就威名远扬,在改革开放初期,还能和茅台相提并论,如今茅台早已成了众所周知的国酒,而四特的名气却在逐渐销声匿迹。这应该要归咎于一些经营者只满足于短期利益,而忽略产品和企业长期的发展,没有打造知名品牌的意识,没把品牌发展作为企业获得可持续性收益的战略,这势必减缓整个江西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江西区域品牌发展的建议

要发展江西品牌企业,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必须从江西实际出发,以其区域品牌建立与维护中的问题为依据,明确区域品牌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要建立江西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它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区域品牌的发展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进行品牌培育和创新。[3]传统产业的生产优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现代先进技术所取代,当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不仅要注重生产经营管理,同时注重经营管理的创新性,在生产环节、销售过程、与客户的沟通、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树立区域品牌观念,促进区域品牌发展

要提升江西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使已有的品牌效益真正的发挥出来。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重新认识和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懂得在现阶段这个知识产权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经营地方品牌;另一方面,要大力打开区域品牌的宣传渠道,湖南并不是全国最发达城市,但是湖南卫视在东南亚地区都享誉盛名,这为湖南地区的区域平牌的宣传提供了周到的平台。[4]如果江西能够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品牌宣传渠道,这将极大的提升江西品牌的知名度与忠诚度,不仅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发展,也将为江西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5]

(三)加强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发展区域品牌,不仅要靠市场自由配置的力量,也需要政府在其中的推动。凭借政府的主导力量,可以为江西品牌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一、重点扶持优势产业、知名品牌的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6]第二、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在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三、增强区域品牌的集群效应,引导重点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区域品牌建设。第四、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热度,提高研发力度,争取通过实施品牌强省战略,使江西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無形资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除了依靠增量部分以外,还需要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不断树立品牌意识。在江西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上,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品牌,让昔日的品牌重振雄风,让新兴的品牌发扬光大,进而推进富民兴赣的进程。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6-26.

[2] 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07,(3):115.

[3] 管珊红.关于江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201-203.

[4] 李友德.防止品牌流失的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5):75.

[5] 王薇.基于危机分析的区域历史品牌竞争优势的获取[J].江淮论坛,2006,(3):70.

篇5: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6: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

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

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

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

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

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

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

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

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

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

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

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

多元化

丰富化

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 政企分开 政企对立

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

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

军属家庭

零就业家庭

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

关键因素

前提条件

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

企业财产

公共财产

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地财政部门

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资产异地管理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

消费喜好

消费环境

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

①→②→④→③ ③→②→①→④

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

先工业后农业

一元结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30、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自觉分开,()适当分立。

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和管理权

财产权和管理权

以上答案都不对

3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用于()的一种财政。

提供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政府职能

履行宏观经济政策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的利润如何()的一项经营制度。

收缴

分配

监管

使用

33、国家取得的下列国有资本收入及支出中,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包括()。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从地方出资企业取得的直接收入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

3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政治文化发展

35、以()作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

企业的财产制度

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的资产规模

企业的盈利能力

36、自主创新包括()几大创新。

新能源创新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

3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包括()。

“三就一保障”

交通

科技

通讯

能源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财政的是()。

税收

财政拨款给交通建设

国家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

外汇

39、国有资本中企业的改革包含()制度。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利税分开

人岗分开

40、国有投资可以有()形式,是相对非国有投资而言的。

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

国有参股

篇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沙流河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雷焕新

听了有关领导关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讲课,很受启发,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的看法和体会,不妥之处,请领导、党校老师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党中央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区沙流河镇党委、政府就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全面系统地进行谋划,提出了“大手笔,大投入,大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镇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改革发展重点镇。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这镇的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1面: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导致企业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不易治理,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激发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针对以上问题,沙流河镇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发展;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城镇特点;突出发展经济,注重工业小区建设;突出布局合理,注重功能分区;突出功能齐全,注重设施配套;突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注重生活环境的原则,聘请河北理大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科学的考察和勘测,由唐山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5年的城镇化总体规划以及村镇体系、交通、通讯、环保、消防、电力、绿化、给排水、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发展工业小区和商业区,加强功能区建设,筑巢引凤,为各类经济实体进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促进工业小区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800亩,38家企业落户区中,年产值可达14亿元,创利税超亿元。

二、搞好建设,改善环境

营造良好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形象,是推动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沙流河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条件,搞好环境整治和绿化,几年来,逐步形成“六横四纵”道路网,总长60公里,建成排水管路21公里,安装路灯1500盏,建成300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架设高压线路50公里;镇区设有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电力等公共事业单位和法庭、派出所、交警队、刑警队等执法单位;建有灯光球场、公园、图书馆、文体馆等文化娱乐场所。镇区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城镇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吸引了社会各界能人志士纷纷来沙流河镇投资建企、经商置业,仅2004、05两年就吸引镇外资金2亿多元。

三、以产兴镇,促进发展

几年来,沙流河镇确立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兴镇”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不动摇,大力实施以产兴镇,不断把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

1、实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项目。几年来,这镇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加大工业小区开发开放力度,利用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一大批企业入住小区,产生了较强的聚集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建材为主导,冶金业、塑料加工业、木器加工业、金钢砂制品业等几大产业的几十家企业。全国大型企业冀东水泥集团与沙流河冀丰水泥厂联合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的年产60万吨的水泥厂,是中国市场研究中心确定的AAA级企业,年产值可达1.75亿元,利税1500万元;民营企业汇丰家具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年创利税1000万元。今年5月,有引进了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的超薄带钢企业,年底投入试生产,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产值20亿元,利税1.2亿元。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构筑农业现代化格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根本途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该镇以市场为导向,以日光温室大棚、奶牛养殖和林果种植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名优特产品,逐步扩大规模经营,以沙流河、石佛寺蔬菜大棚特色村,蘑菇台、大张屯等果品特色村为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林果面积达到3740亩;建成沙流河1000头奶牛养殖基地和潘家庄、安家坨、葛家屯、薛家屯、张家庄奶牛养殖专业村,全镇奶牛存栏达到4000头,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以靳家屯、池家屯、吕家洼等养鸡专业村为带动,全镇鸡只

饲养量超过200万只,每年出栏肉鸡80万只,年产鲜蛋1万多吨,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超过2500元。

3、兴市场活流通,发展繁荣第三产业。加强城镇商业街和市场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占地190亩开发建成两个综合市场,摊点达到3000多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年交易额近亿元,客户覆盖京津唐秦和东北三省。在镇区内拆迁改建两条商业街,建商业楼228栋,总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商业街的开发建成,促进了餐饮、服务、商品批发零售等三产业的发展,新增个体经营者280多户,年经营额达到8000万元,创利税600多万元。

小城镇建设还带动了建筑业、运输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工程直接拉动了沙流河镇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到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可达到16亿元,财政收入达1400万元。被省文明委确定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区,镇区沙流河村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目前,沙流河镇还在不断改善城镇环境,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向全国示范镇迈进!

篇8: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美国幅员辽阔,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历史的原因, 美国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不平衡性。在开发欠发达地区、改造传统产业和新兴工业区的开发方面, 美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就金融方面而言, 美国在整个金融制度的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区域经济的特点, 从而使其实行的金融政策既能保证金融业宏观统一, 又能使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集权与分权相对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美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即联邦储备制度颇具特色, 这一制度实现了对全国金融业的分层次管理。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 相当于一国的中央银行总行, 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美国50个州共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 每个区设立一家联邦储备银行, 联邦储备银行既要执行中央银行分行的职能, 又要负责组织和管理各自辖区内的金融活动, 并可以在各自辖区内的一些重要地区设立相应的分行。联邦储备银行独立性很强, 可依据辖区内的经济状况, 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以促进本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2. 灵活的银行注册双轨制

美国商业银行 (包括储蓄机构、信用社等) 的设立, 既可以向联邦政府注册成为国民银行;也可以向州政府注册成为州立银行。州立银行一般不得跨州经营, 主要立足本州,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银行注册双轨制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地方性银行, 使各州经济发展都能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3. 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在美国, 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及银行规模的大小不同,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标准也不同。例如在1935年, 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国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最高为26%, 其他16个城市较大的国民银行最高为20%, 而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的国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4%。此外, 美国的再贴现政策也根据经济区域不同进行差别化管理。这种差别化的货币政策便于对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4. 政策性金融扶持

为缩小地区差距, 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一些政策性信贷机构, 直接参与存放款业务活动, 对落后地区进行政策性金融扶持。尤其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 为加快当地农业的现代化, 美国政府先后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介信用银行、生产信用协会、合作银行以及农场主之家管理局等多个农业金融机构, 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 美国政府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的私人银行提供高达90%的贷款保险, 既保证了区域经济开发的资金需求, 又保证了商业银行贷款对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促进了资本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

二、日本北海道开发中的金融支持

1. 设立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

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日本通过专门的金融立法, 结合区域开发的总体规划, 设立专门服务于某一特定开发区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日本政府金融体系的10个金融公库中, 有两个专门服务于落后地区的开发公库, 即根据1950年《北海道开发法》成立的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和根据1972年《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法》成立的冲绳振兴金融开发公库。在北海道的开发中, 日本政府以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为平台, 实施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借贷措施。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不但提供项目贷款, 而且从事企业融资债务担保, 其债务担保以资本金在1 000万日元以上的公司为对象, 担保额可达债务余额的80%。除此之外, 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公库以及农林中央公库等政府金融机构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也为北海道开发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上述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北海道地区的成功开发。

2. 设置非盈利性的、投资于重点产业的开发银行

1951年, 日本成立了开发银行, 专门为经济开发区域的重点产业培育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一般而言, 主导产业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主导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主导产业往往是区域经济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开发中设立非盈利性、向重点产业倾斜的开发银行, 可以通过对重点产业的积极扶持, 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开发银行对北海道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创立“财政投融资”制度

所谓财政投融资, 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通过金融手段筹集资金, 并由专门的政府投融资机构以有偿方式加以运用。财政投融资制度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措施, 它使区域金融政策能够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充分发挥作用。其投资、贷款的发放对象只限于特定开发区域的法人实体, 资金用于对基干产业的重点扶持、弱小产业的救助、夕阳产业的转移以及道路、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巴西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作为发展中国家, 巴西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鲜明。在主权独立前后几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 巴西素以“单一经济”闻名于世。18世纪是东北区域橡胶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橡胶业衰退后的19世纪东南区域的挖掘业得以发展, 20世纪南方区域的制造业又成为巴西经济的主导。由此导致巴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改变这一现状, 巴西政府在金融方面主要通过组建区域开发银行以及通过财政刺激来增强区域金融支持,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1. 组建区域开发银行

巴西根据本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组建地区开发银行, 以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巴西不仅建立了国家经济开发银行, 而且还在各州政府的协助下组建了若干地方开发银行, 以便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其中最早的是1954年成立的东北部开发银行, 以后又成立了南部开发银行和一些州开发银行, 还设立了“亚马逊投资基金”。巴西的开发银行主要是为所在区域提供项目发展资金, 并不直接提供区域发展所需物资。巴西的区域开发银行至今仍对巴西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以财税刺激手段为区域开发银行筹措信贷资金

巴西政府规定, 公民购买巴西东北银行和亚马逊银行发行的新股获利时, 可以免交50%的个人所得税, 以此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为区域开发银行筹措资金提供便利和支持。正是由于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激励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使得巴西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加速, 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

四、印度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通过金融管理政策倾斜和区域“银行规划”措施来实现。

1. 倾斜性的金融管理政策

印度储备银行通过在边远落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及时了解这些地区的金融需求;并且通过信贷配额的利率差别化计划, 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 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和农业的发展;同时, 印度政府还要求银行向欠发达区域提供信贷的份额在1985年3月前达到其资金运用总额的40%, 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应达到60%。此外, 印度政府根据1976年地区农业银行法令, 成立区域性的农业银行, 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向这些地区注入资金, 极大地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区域“银行规划”措施

所谓区域“银行规划”, 是印度储备银行根据国民信贷委员会小组的建议, 于196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区域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根据这一规划, 全印度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国有化银行以及部分私营银行对其所负责的区域提供金融支持。区域“银行规划”要求由各银行深入其责任地域开展经济和社会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重点、资金流向和资金供求缺口, 形成金融支持规划。规划需要经过政府的批准, 各银行按照规划负责协调责任地区内的信贷资金流向和份额。区域“银行规划”措施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 有效地发挥了金融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成功经验启示

上述国外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是区域金融支持要有明确的区域金融政策目标。国外区域金融政策大都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缩减贫富分化为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域金融政策是在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 以促进有条件的地区经济超常发展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 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应成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目标。

二是要构建完善的区域金融支持体系。以美国的经验来看, 在金融制度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通过集权与分权相对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和灵活的银行注册双轨制。美国的金融体系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得心应手, 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或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政策。从日本、印度和巴西的经验来看, 通过设置为特定区域、特定产业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同样效果不错。

三是要制定差别化的区域金融管理政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大国经济尤甚。因此要实现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金融管理政策实乃必然。

四是要实行倾斜性的区域信贷政策。倾斜性的信贷政策支持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摘要:区域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强调效率的“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兼顾公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研究就成为我国金融理论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国外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多成功的先例, 所以选取美国、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以求从中获得启迪。

篇9: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 资源税 消费税 税收优惠

尽管“十二五”期间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不同地区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差距还在拉大。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税制改革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从目前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1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行税制因素分析

“十二五”期间各项税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化,有些政策的制约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现行资源税不合理,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税自1984年开征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从量定额征收的标准。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于2011年对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对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资源型企业与地方的利益,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但由于改革范围和改革力度有限,目前的资源税仍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征税范围狭窄,很多该征税的资源尚未纳入到资源税当中,这不利于西部地区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西部地区依靠资源丰厚优势来增加税收收入的有利条件。其次,从量计征的征税方法不合理。从量计征无法真实反映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动,不利于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转型升级,更加不利于地方财力的增长。其次,征税之外存在不规范收费现象。在资源税费混淆的局面下,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会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

1.2 现行消费税不合理,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消费税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消费税征收范围狭窄。主要是针对烟、酒和化妆品等消费品课征高税,而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其次,消费税征收环节不合理。目前消费税实行的是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纳税,这有利于节约纳税成本,但容易产生人为恶意避税的问题,造成消费税的流失。[2]这些不合理进一步拉大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因为消费税是中央税,作为消费税征收地的中西部地区,虽然通过征收消费税而获得不少税收收入,但由于要上交国家,因此地方政府所得很少,这样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积累发展财力。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服务业发展迅速,营业税属于地方税,东部地区所征收的营业税都归地方所有,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最终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日益增大。

1.3 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缓解东、中西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国家曾制定了一系列向西部地区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经常“放宽”或私自变相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仅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3]比如说,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落后导致外来投资不足,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地方政府经常实行各种变相优惠政策,如低价出让土地或直接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或以财政返还或奖励的形式先征后返各种税费等,这不仅使地方财政收陷入虚增的恶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公平、有效地市场经济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进而拉大了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差距。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设想

2.1 完善资源税,扩大资源税的调控力度。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因此,资源税的改革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全面推行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煤炭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更多可交易自然产品纳入征收范围。这样一方面将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开采行为,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实施资源税的从价计征。市场是有效配置的手段,将资源按其开采或生产数量的市场价格计税,能够促使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合理开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力支持。再次,清理各项资源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全面深化资源税的改革,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税费并存问题,以减轻由于重复征税造成的能源企业税费过重的压力。[4]

2.2 完善消费税,扩大消费税的调控力度。首先,要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以及私人飞机、独体别墅等高档奢侈品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同时取消对现已成为大众必需品的项目继续征税,以更好的发挥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其次,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消费税由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推进,一方面可以弱化政府对生产环节税收的依赖,增强消费者的纳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消费结构,调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2.3 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法律,加强对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和监督。对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着眼于对高科技企业、高附加值服务业、外向型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充分发挥税收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作用。对于资源丰富,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税收优惠政策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开采回收、高效利用以及开发替代能源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力。[5]其次,应加强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新问题,应立即修改和完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潘宏,史正保,张春晓.试析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想[J].财会研究,2010(9).

[2]常秀娟.我国消费税的改革回顾与政策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6月第16卷第13期.

[3]张慧.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北方经济,2013(13).

[4]张海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意义、问题与方向[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4月.

上一篇:二上园地二教学设计下一篇:语音美:中学历史教学的高境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