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24-06-17

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选8篇)

篇1: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4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妥善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现将有关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坚持土地管理严而又严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这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前提。当前,要抓紧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快审批工作进度,特别要做好县、乡两级规划的完善工作,把规划落到实处;要强化规划意识,建设用地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要加强预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监督,确保各级规划的全面实施。

二、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相对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是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为鼓励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对将原有农村宅基地或村、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的,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门用于乡(镇)基础设施、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三、积极推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鼓励开展农用地土地整理。为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农用地整理,对各地自筹资金进行农用地整理净增农用地中的耕地面积,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按照60%的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折抵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有条件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小城镇建设试点推进情况、试点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小城镇建设建新拆旧完成后,经复核认定的复垦成耕地的面积必须大于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

五、进一步加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力度。坚持实行建设占用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对占补平衡实行按建设项目进行考核,确保补充耕地的责任、资金和方案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实现耕地先补后占。规范耕地开垦费收缴的管理。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合格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收取耕地开垦费。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对依法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及时调整补划。

六、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用地审批工作效率。对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部在用地报批阶段主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耕地占补平衡资金和责任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搭车占地等问题。其余审查内容在建设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并主要由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把关。一些基础性、技术性的审查主要由市、县把关,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审查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报批资料按照审查内容的调整要进行相应简化,对报批资料符合要求的,部将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七、为加快用地报批阶段的工作进度,要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工作。单独选址项目,要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阶段完成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补充耕地资金是否落实,以及是否压占矿产和地质灾害评估等问题的审查,用地正式报批时,对上述问题只附结论性意见,不再重复审查;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部分区段在开工初期确实无法准确确定用地面积的,可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等工作,放在批后跟踪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进行,有关图件资料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八、对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批准后,可以实行先行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影响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报部同意后,可以先期动工建设,但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善用地报批手续。

九、规范补充耕地费用的使用管理。对各地上缴中央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以省、区、市为单位,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安排到缴费地区。跨实施的项目要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情况,进行资金拨付。对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70%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部分,各地在对国家投资的项目按规定进行资金配套后,也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及时安排到缴费地区。部在安排项目时,将根据各省、区、市的推荐和排序优先安排。

实施上述政策措施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应及时报告部办公厅。

国土资源部

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篇2: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0]408号 【发布日期】2000-12-27 【生效日期】2000-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4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 土地管理法》,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妥善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现将有关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坚持土地管理严而又严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这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前提。当前,要抓紧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快审批工作进度,特别要做好县、乡两级规划的完善工作,把规划落到实处;要强化规划意识,建设用地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要加强预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监督,确保各级规划的全面实施。

二、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相对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是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为鼓励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对将原有农村宅基地或村、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的,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门用于乡(镇)基础设施、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三、积极推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政策,鼓励开展农用地土地整理。为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农用地整理,对各地自筹资金进行农用地整理净增农用地中的耕地面积,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复核认定后,可以向国家按照60%的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折抵取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有条件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小城镇建设试点推进情况、试点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小城镇建设建新拆旧完成后,经复核认定的复垦成耕地的面积必须大于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

五、进一步加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力度。坚持实行建设占用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对占补平衡实行按建设项目进行考核,确保补充耕地的责任、资金和方案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实现耕地先补后占。规范耕地开垦费收缴的管理。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合格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收取耕地开垦费。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对依法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及时调整补划。

六、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用地审批工作效率。对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部在用地报批阶段主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耕地占补平衡资金和责任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搭车占地等问题。其余审查内容在建设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并主要由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把关。一些基础性、技术性的审查主要由市、县把关,省级以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审查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把批资料按照审查内容的调整要进行相应简化,对报批资料符合要求的,部将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七、为加快用地报批阶段的工作进度,要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工作。单独选址项目,要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阶段完成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补充耕地资金是否落实,以及是否压占矿产和地质灾害评估等问题的审查,用地正式报批时,对上述问题只附结论性意见,不再重复审查;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部分区段在开工初期确实无法准确确定用地面积的,可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等工作,放在批后跟踪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进行,有关图件资料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八、对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批准后,可以实行先行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影响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经报部同意后,可以先期动工建设,但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善用地报批手续。

九、规范补充耕地费用的使用管理。对各地上缴中央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以省、区、市为单位,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安排到缴费地区。跨实施的项目要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情况,进行资金拨付。对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70%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部分,各地在对国家投资的项目按规定进行资金配套后,也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和“多缴费,多安排”的原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资金及时安排到缴费地区。部在安排项目时,将根据各省、区、市的推荐和排序优先安排。

实施上述政策措施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应及时报告部办公厅。

国土资源部

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篇3: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10年, 涵江区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保护面积达9346.67hm2, 保护率为93%。通过这次规划修编耕地数量增加了, 质量提高了,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更加合理, 既保护了耕地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并加强基本农田后续保护管理。近年来, 我区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为重点的耕地保护工作已普遍展开, 耕地保护制度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耕地保护从保持数量转向提高质量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调查, 我区耕地总面积为12036.92hm2, 人均耕地面积286.67m2。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洋乡、庄边镇和新县镇, 3个乡镇耕地之和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0.71%, 其中高产田仅占8.2%、中产田占72.6%、低产田占19.2%。以上数据表明, 我区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任务繁重, 应长期坚持不懈抓好这项工作。现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个, 面积1718.24hm2, 通过论证可新增耕地800.2hm2, 通过这些项目的施工建设, 将有力促进我区耕地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1 对耕地保护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耕地保护与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参与, 但一些干部群众没有正确认识到耕地保护与整理不仅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且是对农业的一种投入和反哺的一项为子孙后代造福民心工程, 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思想认识不端正导致有些单位对耕地整理工作很不重视, 造成了耕地抛荒、非农建设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等破坏耕地的不良现象, 直接影响了耕地整理与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 即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有效投入。

2.2 对耕地整理群众意见难以统一

由于耕地整理需要大面积平整土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和修建田间道路, 往往涉及上百户甚至几百户农民, 各家各户承包的土地耕作条件有明显差异, 一些农民不愿进行耕地整理。而且在整理过程中还可能拆除整理区内的坟墓, 甚至还要结合旧村改造, 拆迁零星的旧房和废弃的村办企业 (如机砖厂、养鳗场等) , 使集体建设用地向村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 推进小城镇建设。但是许多群众讲究“风水”宝地, 不愿意搬迁。以上这些对开展整理和保护耕地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造成耕地整理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难。

2.3 耕地整理与保护基础性措施亟须加强

耕地保护的基础性措施规范性不够, 就不能适应有效保护耕地的客观要求。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和界址桩实地埋设不够, 群众分不清保护区和非保护区;二是应与土地经营承包者签订保护耕地责任状, 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耕地匹夫有责的社会氛围;三是依法保护耕地的措施难以落实, 不能切实做到责任到人, 赏罚分明,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何况要追究破坏耕地罪, 更是难上加难;四是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难以操作, 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被占用,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改变用途等不能据实变更, 这直接关系到变更调理质量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问题。

2.4 土地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政策性强, 业务新、技术性难, 目前许多从事土地管理人员对农业、水利、规划、交通等部门涉及到与土地整理有关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只初步了解, 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如何监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得当不太明了, 并与土地整理工作的规范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 全面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作思路与对策

开展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 我们要通过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认真研究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客观规律, 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开展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作的新思路,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耕地保护和整理是国家措施和政府行为, 是以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而且在耕地整理过程中涉及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土地占有与分配关系的调整,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筹集资金、项目设计立项、田块归并、迁村并点等方方面面, 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这些都客观上需要政府介入, 因此,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土地整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增强耕地保护工作责任感, 同时要认真组织广泛宣传, 大造舆论, 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耕地整理和保护是一项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民心工程, 必须得到他们理解重视和支持。

3.2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耕地保护与整理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统筹计划, 即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先导, 编制耕地保护与整理专项规划, 协调各行各业各部门在土地利用上的关系, 如与农业、交通、环保、乡镇、林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为耕地保护与整理重新配置各业用地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还必须根据规划方案, 以项目设计方案为基本前提, 根据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 制定年度分片整理实施计划。通过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实施对土地的综合治理,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达到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

3.3 因地制宜, 多模式并举

在实施耕地保护与整理时, 应根据不同土地资源分布和类型, 对设计改造田、水、路、林、村等工程的建设布局、标准要求技术规范等方面, 都应区分情况, 分门别类地加以可行性研究, 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 以适应补充耕地宏观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几种整理模式。

3.4 开展耕地保护与整理实行规范化管理

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耕地整理, 实行业主负责制, 引入市场机制, 推行工程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工程质量建设明确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有效监督形式, 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可靠。严格执行项目跟踪检查制度, 促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自觉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实地全面检查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 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项目按经批准的规划方案和计划施工, 避免资金被截留、挪用, 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加大资金使用管理力度, 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3.5 完善保护措施, 提高人员素质

搞好耕地保护与整理工作关键是要有功能有效的机构和素质良好的队伍。从事土地整理工作的人员在熟悉土地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业务的前提下, 要进一步刻苦学习农业、水利以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工程监理等与土地整理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断研究耕地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提高土地整理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来指导和推动耕地保护, 以远景规划保证耕地保护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序性和超前性。要完成和保证农村远景规划的实现, 只有将每块地加以整理和保护, 不断完成任务, 才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加快奔小康进程。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稳民心, 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加强农业, 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农业主要是建立在土地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耕地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是农业稳定的基本要素。所以, 要积极稳妥地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 加强耕地保护, 充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和闲置低产出土地, 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做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是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采取的一项必不可少重要举措。

篇4: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1.耕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1耕地面积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土地资源用于开发建设明显增多,非法占地十分普遍。在基本农田中修房建屋随处可见;在实施生态退耕项目时,一些地方将好土地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一些地方借调整农业结构之名,在基本农田内挖鱼塘、栽果树;因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有相当部分已举家外出,严重缺乏耕作劳动力,导致承包地季节性荒芜和长期荒芜的现象正在日益加剧。

1.2耕地質量堪忧 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肥力低。由于片面追求高复种,耕地产出的多,培肥、养地投入的少,加之化肥的不平衡施用,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有50%以上来自于坡面水系不健全、坡度大、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坡耕地,不但造成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造成江河、塘、库、堰的泥沙淤塞和水土污染。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及平坝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区、丘陵,由于新开垦的耕地肥力低、结构差,5~10年内难以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耕地污染日趋加重。一是工业和城市“三废”污染物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耕地,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二是过量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化肥、农膜也是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通透性差的重要原因。三是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水,严重污染农业土壤和地表水。

1.3.耕地保护难度大 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量逐年增加;违规违法乱占用耕地屡禁不止;地方财政收入对土地资源的高度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宜农土地已高度耕作化,可开垦的宜农耕地极少,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占一补一”基本上是一句空话;对耕地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不够,工作缺乏力度;六是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足。

2.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2.1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 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乱占耕地进行清理,对非法转让土地的要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要限期拆除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耕地原状。对占用耕地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要责令交纳复垦费。对乱占耕地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要实行问责追究制。

2.2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根据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坚决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把耕地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负责人任期责任目标,加大对各级政府当年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同时,要形成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明确保护责任人和保护措施,做到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并接受社会监督。

2.3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使用 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保障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目标。

2.4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 各级政府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在逐年增加,各地应抓住有利时机,科学合理规划,认真搞好工程建设。改造和治理要以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质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耕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保护转型。把土地整理从现在的外部整形向内在质量建设并重转型。

篇5: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马秘„2011‟6 号

文件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的通知

当涂县、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1 年1 月29 日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

若干政策(暂行)

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

1.设立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在本市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二、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

2.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2000万元以上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新增固定资产(补助的范围为设备、多层厂房)投资额的1%予以一次性补助,最高300万元。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按2%一次性补助,最高400万元。其中,对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1年;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2年;对投资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3.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增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竣工后,对前期费用(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费用)予以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在1亿元—3亿元的补助20万元,投资额在3亿元—10亿元的,补助50万元;投资额在10亿元—50亿元的,补助100万元;50亿元以上的项目补助200万元。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4.对列入国家级高技术工业项目给予补助。对列入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拨款的研发项目,给予项目所获资助经费的50%、最高300 万元配套资助。

三、鼓励工业企业在转型中发展壮大

5.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对列入工业企业升级计划的企业,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奖励10万元;超过5亿元的,奖励20万元;超过10亿元的,奖励50万元;超过50亿元的,奖励100万元;超过百亿元的,奖励200万元;超过200亿元以上的,由市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万元奖励。

6.鼓励企业多产多销。以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各按50%加权作为计算奖励的依据。凡增幅达30%以上,规模在2000万元—1亿元企业奖励10万元,1亿—5亿元企业奖励20万元,5亿—10亿元企业奖励30万元,10亿—50亿元企业奖励50万元,50亿元以上企业奖励100万元。

7.鼓励企业快速成长。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我市的中小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为20万元。

四、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8.支持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对企业提升装备水平,购置单机设备价款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设备购置价的2%给予补助,每户企业设备补助累计最高200万元。已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不重复补助。

9.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列入《马鞍山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库》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0%的补助。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两化融合”项目,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新列为国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0.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11.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并经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其新增研发试验设施、仪器设备等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最高补助2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12.支持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院所工业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100万元—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300万元—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3.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或(重点)新产品的,分别给予管理团队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管理进步奖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管理团队30万元、10万元奖励。

五、促进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15.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技改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外,另根据项目节能量给予奖励。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奖励10万元,同一项目每增加节能量500吨标煤,增加奖励10万元,单个项目奖励最高100万元。对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的重大节能改造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16.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进行支持外,项目投产并形成稳定产能后,另给予管理团队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凡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非安徽省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给予管理团队10万元一次性奖励。

17.鼓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对在本市实施年节能量达到3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每吨标煤100元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8.鼓励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所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最高200万元专项用于基地建设。对被新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中心镇新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的,给予50万元奖励。

19.鼓励延伸产业链条。工业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实际所得部分,30%奖励给主导企业,20%奖励给配套企业。

20.鼓励园区和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对开发区、产业园区兴建多层标准化厂房,按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10%补助给产权单位。对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和利用厂内空地建造多层厂房的,补助标准为15%,最高均补助300万元。

七、其它

21.本政策意见中,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多产多销奖励资金、企业升级奖励资金、奖励政策涉及地方税收留成部分,市与县(区)、开发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其余条款所涉及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

22.申请上述政策的企业或单位,均在行政服务中心市经信委窗口统一申报受理。属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按季申报,其它各类奖励按申报。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在2周内一次性审结,并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23.本政策意见中奖励、补助形式、资金筹措方式、申报程序、评估办法、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制定具体细则并负责解释。

篇6: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福府办〔2012〕15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福田区进一步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促进辖区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福田区进一步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促进辖区经济发展若干措施

为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企业工作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辖区环境,推动辖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特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政府服务经济力度

(一)加强对优化环境优化服务工作统筹领导。成立福田区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司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工作。

(二)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建立有效的牵头与协办机制、首问责任制。企业服务工作由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平台。

(三)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对我区的重大投资项目、招商引资重大洽谈项目,由分管区领导主持召开协调会,对项目建设、引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个协调、明确责任,切实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四)加大财政统筹和扶持力度。区政府逐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对辖区经济贡献突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

(五)建立企业分类服务制度。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建立分类服务制度;区领导定期带队下企业,研究处理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进,并列入

本部门重点工作加以解决;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并督促落实;对落实推进不力的,区督查室进行跟踪督办,区监察局根据规定予以问责。

(六)建立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统计和评估工作;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加强对经济政策措施的动态跟踪和绩效评估;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活用好用足政策。

二、加快完善福田服务经济体系

(七)实施“服务经济”主导战略。加快构建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引领的福田服务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八)强化总部经济优势地位。实施“区域总部聚集行动”和“上市公司总部扎根行动”,推进“内源总部发展壮大计划”,巩固总部经济优势地位。对列入市区引进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专业服务业、商贸会展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支持。

(十)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量。巩固高端楼宇,优化中端楼宇,提升低端楼宇,注重发展特色楼宇,拓宽城区发展空间,提高辖区经济容积率。鼓励产业集聚,推广楼宇单一产权模式。搭建楼宇信息平台,完善楼宇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对商务楼宇的主要业主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商务楼宇的行业协会组织;新建、改建楼宇的开发企业给予支持。

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十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高科技产业园区、产学研资合作基地、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建设。

(十二)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宣传推广自主品牌。对实施生产工艺改造、改善生产经营、提高信息化水平所实施的信息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认定的技术或服务平台给予扶持

(十三)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引进以创新为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对行业领先、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供应链企业、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给予支持。

(十四)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科技”、“文化+市场”、“文化+品牌”、“文化+总部”、“文化+金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打造文化创意先锋城区和国际创意文化产业中心。

四、提升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五)构建“总部+分支、研发+制造、营运+配送、中心+网络”的外溢型发展模式。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不断增强向珠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力。

(十六)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组团或自行参加国内各类展会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境外展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对企业参加市区政府主办的重点境外展览的展位费、布展费、人员差旅费予以相应资助。对在海外新设符合条件的福田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给予相应支持。

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七)完善城区产业布局。高标准打造环CBD高端产业带,推动中央商务区(CBD)向中央活力区(CAZ)转型升级。建立辖区产业空间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发布。

(十八)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岗厦河园片区、泰然工业园、天安数码城、福田燃机电厂、原赛格日立工业区及下沙村、下梅林等重点更新项目建设;推动上步片区、八卦岭片区、金地沙头片区等区域更新改造。

(十九)促进产业空间向周边地区延伸。支持引导辖区企业将总部、研发、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留在福田,生产环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和福和产业园等园区转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十)创新融资支持方式。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发行“公司债”、“集合债”等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福田区企业提供各种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专业机构、社团组织面向辖区企业开展扶持企业上市、协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培训和交流活动。

(二十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给予贴息、贴保等扶持,给予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支持。

(二十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引导、项目推荐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七、加大选商引智力度

(二十三)加大福田投资环境推介力度。广泛开展境内外重大经贸及推介活动,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福田营商环境的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到福田投资。

(二十四)积极探索选商引智新模式。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中介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对承办由区政府组织的境内外重点推介活动、招才引智活动的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中介机构,给予支持。

八、优化辖区投资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二十五)鼓励多渠道改善公共配套服务。对投资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商务楼宇公用设施更新改造,给予支持。完善中央商务区、重点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集中片区的供餐、配餐、公共停车环境,“十二五”期间新增10000个停车位;每年在商务楼宇集中片区重点安排一批功能提升工程、市容环境美化项目,提升和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

(二十六)加大人才引进、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在人才住房、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为辖区企业提供人才住房;新增优质学位;增加区内各级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床位;优化福田区特别保健中心配置,为辖区企业人才提供就医保健优质服务。

九、执行原则

篇7: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国办发〔2015〕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6月11日

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但与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束缚需要破除。为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放宽准入

(一)清理规范医疗机构设立审批。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公布举办医疗机构审批程序、审批主体和审批时限。各级相关行政部门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不得新设前置审批事项或提高审批条件,不得限制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医疗机构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立审批的属地化管理,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具体床位规模审批权限由各省(区、市)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自行确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加快社会办中医类机构发展。

(二)公开区域医疗资源规划情况。各地要定期公开公布区域内医疗机构数量、布局以及床位、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情况,并将社会办医纳入相关规划,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预留床位和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空间,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出台或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须及时向社会公开公布,并详细说明本区域可新增或拟调整的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布局。对涉及新增或调整医疗资源的,包括新建城区等,政府必须落实保基本的责任,同时支持由社会力量举办和运营医疗机构。未公开公布规划的,不得以规划为由拒绝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或配置医疗设备。

(三)减少运行审批限制。不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作为确定配置大型设备的必要前置条件,重点考核机构人员资质与技术服务能力等指标。优化大型设备配置使用程序,简化流程。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四)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规范公立医院改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引导和规范公立医院改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各地要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订工作,明确政府办医的范围和数量,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在县域内,社会办医要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发挥公立医院主体作用和社会办医补充作用,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在公立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引导和规范包括国有企业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推动国有企业办医院分离移交或改制试点,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重组改制。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补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相关任务,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急救网络,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并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获得政府补偿。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举办者的激励机制。

(六)丰富筹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地方通过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建设资金和贴息补助。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开办费和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多种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七)优化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允许社会办医疗机构利用有偿取得的用于非医疗用途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贷款。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医疗领域创新型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

三、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

(八)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探索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大型设备配置饱和的区域不允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新增大型设备,鼓励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整合现有大型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前提下,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等资源共享。

(九)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快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医务人员在学术地位、职称晋升、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因多点执业受影响。各地要根据实际,对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涉及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工作尽快研究制订试点方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鼓励探索区域注册和多点执业备案管理试点。

(十)加强业务合作。鼓励地方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鼓励具备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社会力量通过医院管理集团等多种形式,在明确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管理。

四、优化发展环境

(十一)落实医疗机构税收政策。积极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各项税收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社会办医疗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十二)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不得将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作为医保定点的前置性条件,不得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已满等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因素为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规范各类医疗收费票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统一的医疗收费票据,营利性医疗机构使用符合规定的发票,均可作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凭证,细化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收费和票据使用与医保基金的结算办法。

(十三)提升临床水平和学术地位。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引进中高端人才,组织开展多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社会办医在职称评定、科研课题招标和成果评价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申报认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医学高(中)等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等。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各医学类行业协会、学术组织、职称评定和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其人员所占比例,进一步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享有担任与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相适应的职务的机会。

(十四)规范收费政策。坚决执行国家行政事业收费相关政策,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各类收费项目方面,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

(十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加大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力度,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开公布区域内医疗机构服务情况及日常监督、处罚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租借执业证照开设医疗机构和出租承包科室等行为,严惩经查实的恶性医疗事故、骗取医保资金、虚假广告宣传、过度医疗、推诿患者等行为,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并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严重违规失信者依法采取一定期限内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引导参加医疗责任险。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出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细则,明确对经营性质、资金结余使用等的监管办法。

(十六)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鼓励、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社会办医疗机构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影响,形成有利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8: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加快我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按照“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推动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足退够,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努力形成民营经济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使民营经济在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提出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最大限度取消民间投资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得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对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其它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

(二)进一步扩大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对列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目录的公路、港口码头、地方铁路、水电站、生物质发电、水利、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桥梁、园林绿化、政策性住房、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国企改制改组、地方金融机构等项目,自治区交通运输、铁路建设、发展改革、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教育、民政、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国有资产、金融等部门,要会同当地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按照民间资本“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公众利益有保障”的原则,制定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方案,统一准入门槛,明确准入路径和方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引入民间资本建设、营运或向民间资本转让股权、经营权。各级政府也要把其他国有经营性资产向民间资本转让经营权或拍卖所有权。相关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方案要在2011年3月底前完成并向社会公布,在2011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工作。

(三)加快促进一批项目向民营企业招商。对列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目录的种养、林业、工业、商贸流通等经营性项目,由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投资促进局牵头组织自治区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粮食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在2011年3月底前通过举办项目招商会、投资洽谈会等形式,促成项目引入民营企业投资建设。

(四)建立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自治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地方政府,每年定期筛选一批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国有企业改革等方

面的项目,形成滚动机制,及时引入民间资本建设、营运或向民间资本转让股权、经营权;不断推出经营性项目向民营企业招商。

(五)大力推行交通运输、电力、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作业主体公开招标制度。收费公路、港口码头、客货运站场,水电站、火电站和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桥梁等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业主,支持民间资本与其它资本平等竞争取得投资和运营权;具备条件的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企业,也应采用招标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实行市场化经营;政府拥有设施所有权和养护、维护及服务质量监督权的城市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承接作业任务主体,支持民营企业采用合同承包模式实现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共产品服务。

(六)放开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投资水利灌溉工程的,可视为固定资产,允许进入企业成本核算。民间资本在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承包治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承包治理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方式参与我区土地整治、复垦等工程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坚持矿业权市场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符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50号令)规定的,可以减缴或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民营企业一次性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有困难的,可申请分期缴纳,分期缴纳最长期限分别为2年和10年。

(八)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合理投资补偿机制。充分考虑市政企业有一定盈利和企业、居民的承受能力,加快调整供水、燃气、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市政维护、园林绿化、清扫保洁及环卫等公用设施养护维护的费用按实际成本定额核算,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以经济合同方式拨付。供水、供气、公交等企业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行业因承担法律、法规及政府规定的指令性义务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补助。

(九)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基本标准的民营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上医院,优先准予设立。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民营医疗机构可申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引进民营企业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允许离退休医务人员申请开办医疗机构,或到民营医疗机构工作,原单位不得扣减其法定的离退休工资等待遇。公立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务人员经同意可以辞职到民营医疗机构工作。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科研课题招标及成果鉴定、临床重点专科及等级医院评审、医学院校实习医院资格、评优选优、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

(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举办教育机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按照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机构设置规划和基本标准,以多种形式兴办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壮大一批民办学校,新建一批民办学校,升格一批民办学校,扩大民办教育规模。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高校质量工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及高职院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

目,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按照补偿教育成本、优质优价的原则并考虑投资者合理回报等因素,制定民办学校学历教育受教育者的收费标准;非学历教育受教育者的收费标准,由学校按照成本、生源和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确定,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减免民办学校资产过户费和服务性收费。

(十一)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运转费用补贴、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给予冠名权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将民营文化机构和团体纳入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扶持范畴。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命名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对待。对民营演艺团体的公益性演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符合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可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经营资格。

(十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参股广西北部湾银行、柳州银行和桂林银行,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以入股方式参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增资扩股。进一步放开小额贷款公司发起股东的出资比例限制。取消主发起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0%的限制,允许企业法人独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准金融机构,给予其享受部分金融机构的优惠待遇。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并在全区设立分支机构。

(十三)加大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加快修改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涉及的资产评估、资格审查、市场竞价、人员安置、债务处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用途变更、资产剥离等方面的政策规定,清除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民营企业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在偿还贷款、职工安置、费用收取等方面享受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要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民间资本,促进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四)放宽民营业户名称、经营范围和出资限制。放宽使用行业或经营特点用语限制,允许经营范围中含有生产、加工内容的企业在名称中标明生产领域的前提下使用“实业”字样;允许经营范围中含有投资内容的企业在名称中与投资的主要领域连用“发展”字样;允许进出口企业在名称中直接使用“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对外贸易”、“进出口”等行业用语。允许民营企业使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尚未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用语作为企业名称中的行业和经营范围表述用语。允许按行业大类核定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分期出资设立的公司,全体股东首期出资合计达到注册资本20%即可办理注册登记。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一律不受出资金额限制。

二、加快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

(十五)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将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全区重点技术改造或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项目,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自办企业资本金或在与企业合作中作价出资的,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金)的70%。

强化培训辅导工作,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由自治区科技厅牵头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自治区财政给予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奖励100万元,评估优秀的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奖励50万元。对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可迅速做大或带动产业发展的产品或项目予以扶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十六)支持民营企业创建品牌。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和争创自治区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

三、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十七)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每年定期组织举办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洽谈会,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帮助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经济的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要重点服务民营经济,不断提高对民营经济贷款的规模和比重。

(十八)强化对民营业户的担保服务。发挥自治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为国家、自治区鼓励发展产业的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提高担保机构对民营业户的担保能力,鼓励担保机构对有产品、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业户适当降低担保收费标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符合民营经济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拓宽动产抵押范围,积极探索开展融资性担保、工程担保、财产保全担保、经济合同履约担保、融资租赁担保、信托计划担保以及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经营权质押、收费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抵押方式。

(十九)推动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纳入自治区拟上市资源库,给予重点支持。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筛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有上市意愿的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实施系统性服务和配套政策支持,力争每年有3-5家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列入自治区金融办重点培育上市企业的民营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资本的,以及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在取得股权分红派息时,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十)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加快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完善网点布局;引导股份制银行在民营经济相对活跃、金融需求旺盛的地区增设机构网点,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设为民营业户服务的特色支行、特色柜台。

(二十一)加强民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由自治区工商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整合金融、税务、海关、工商、质监、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失信主体惩戒机制,促进诚信经营,为企业融资奠定信用基础。

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

(二十二)对民营企业争取政府投资给予同等支持。对符合中央政府投资、自治区政府投资(包括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建投资、技改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北部湾经济区专项投资、节能减排专项投资、服务业专项投资等)、市县(区)政府投资方向的项目,在申报或安排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单位同等对待。

(二十三)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本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统筹安排用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政府鼓励发展的领域和项目。

(二十四)实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每年公布一批民营企业生产的自主创新、环境保护、节能等产品推荐采购名单,促进政府采购民营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活动中,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保障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对于一些采购规模较大,专业性要求不强的项目,允许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竞争。

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土地支持

(二十五)优先安排用地,降低工业用地出让金。民营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和投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每亩投资强度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优先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养生农业种植基地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其用地可采取“只征不转”的方式办理用地报批手续。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进入工业开发园(区),使用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其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

(二十六)采取有利供地方式。对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科技和非营利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其项目用地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对属于依法应当有偿使用的土地,可以适当缩短出让年限或采取租赁方式供应。

(二十七)实行用地办理“绿色通道”制度。对民营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用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审查,特事特办。对于急于用地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协助项目业主办理控制性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手续,确保项目及时用地。

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

(二十八)减免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办的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以上的民营企业,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办并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自认定(复审)批准的有效期当年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二十九)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民营企业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5年,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

(三十)给予民办教育税收优惠。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民办学校用于教学及科研业务的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七、切实做好为民营经济的各项服务

(三十一)加大民营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要对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对不执行和执行不到位的,要分析原因和提出整改措施,在2011年3月底前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并将整改落实情况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向社会公布。

(三十二)加强民营经济的环保服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加强对民营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政策、审批程序等培训,免费负责民间投资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评估工作,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

(三十三)明确民间投资项目招标事项。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外的全部使用民间资本建设的项目,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由项目业主自主决定是否招标,自主确定招标方式;全部使用民间投资建设且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和开标地点由项目业主自主决定。

(三十四)实行挂钩帮扶制度。实行四大班子领导、部门和干部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帮扶制度,对民营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实行挂钩服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经营困难企业、弱势企业实行挂钩帮扶,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问题。

八、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三十五)引导更多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领域创业。进一步清理影响各类人才进入民营企业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到民营经济领域就业的人员落户、人事代理、职称评定、社会保险、权益保障提供方便。民营企业必须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对就业单位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可将户口落到县级以上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或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体户。鼓励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推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符合法定就业年龄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民营业户参加所在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分散、化解用人单位事故风险。

(三十六)切实加强涉及民营企业收费的监管。对新办的民营企业,免收注册登记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民营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免缴排污费。清理并取消国家和自治区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发布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按规定必须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制度,凡不持有收费许可证的,民营企业有权拒交。对行政机关以经营服务性收费名义收取费用和社团组织搭车收费等乱收费行为,依法一律取缔。对依托行政审批将检验、检测、评估(评价、评审)、审计、鉴定、认证、考试、培训等作为前置条件的服务,以及其他因具有垄断性服务而实施的收费,要进行全面清理;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将上述服务作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的,收费标准要从严核定;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

(三十七)强化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督促考核。自治区绩效办每年对地级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进行工作考核,重点考核各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评价。

(三十八)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氛围。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客观公正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宣传一批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总结介绍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自治区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贡献大、社会责任感强的民营企业给予奖励。

上一篇:酒店文档管理制度下一篇:有哪些搞笑绕口令